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蒙古名著的讀后感蒙古書讀后感篇一
《草原》是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的所見所聞,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謳歌了蒙漢兩族人民團結友好的深情厚誼。
清澈的河水,蔚藍的天空,翠綠的小丘,如雪的羊群,飛馳的駿馬……勾勒出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把我們帶到了廣闊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文中用一大段來描寫草原的美景。抓住了天、小丘、平地、河以及各種牲畜來描寫,動靜結合,把草原的美景展示的淋漓盡致,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特別是小丘,翠色欲流,與天相接,一望無際,更體現了草原的美和廣闊。這樣美麗的草原,給人以無限遐想。藍天,碧草,誰不想靜靜品味這神奇的景色?誰不想將自己融入這美輪美奐的景色之中?
草原的景色令人流連忘返、心曠神怡,而蒙古族朋友的熱情又把我們帶到了另一個境界。主人到幾十里外盛裝迎客,進了蒙古包,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語言雖然不通,但心卻永遠連在了一起。敬酒、獻歌、蒙漢聯歡,蒙古族朋友的豪爽好客讓我們有了一種親切感,有了一種家的感覺。客人和主人似乎有說不盡的話,無聲勝有聲,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可以代替一切。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蒙漢兩族的情誼超越了一切種族、語言的局限,兩族人民的心是相通的。
草原的美讓我們領略了大自然的神奇,而蒙族人民的熱情更讓我們感到濃于水、高于山的情誼。
蒙古名著的讀后感蒙古書讀后感篇二
在讀這本書時,我的腦海常常會浮現出這么個人:滿頭銀發,雙手生滿了老繭,站在船上,慈祥地望著你。沒錯,那就是翠翠的外祖父,他是個淳樸的老人。他的一言一行里無不透露出對翠翠的關心。就連去世前,也在掛念著翠翠的婚事。
我好羨慕翠翠,羨慕她能有一個這么好的外祖父,無微不至地照顧她,時時關心她。我的姥姥也是這樣的一個人。
我喜歡姥姥做的菜,在印象中,似乎沒怎么聽過“奶奶菜”這個說法,而“外婆菜”確是非常耳熟。外婆煮的菜很好吃,我常嚷著“到外婆家去”,只因為喜歡她做的炒飯。
油在鍋里“滋滋”地跳著舞,被攪勻了的雞蛋在此時看起來特別嫩黃。翠綠的蔥被切得整整齊齊裝進了白色的盤子,清清爽爽。一想到馬上可以吃到美味的炒飯,我的心也與油一同跳起了舞。于是,雙腳迫不及待地奔向了飯桌。
望著眼前的炒飯,我大口地吃起來。雞蛋被炒得嫩嫩的,有些脆脆的,香噴噴的蔥味直鉆鼻孔。在大火的冶煉下,米飯少了些水分,多了些嚼勁兒,姥姥笑瞇瞇地合不攏嘴。她不說話,只是靜靜地看著我,因為她知道我不愛別人嘮叨。
姥姥年紀大了,歲月爬上了她的臉龐。在她中年時,抱著小小的我到處游玩,我們一直走著,走到我的心里,就像老船夫走到脆脆的心里。
蒙古名著的讀后感蒙古書讀后感篇三
《西游記》主要故事是:孫悟空從石頭蹦出來,因為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要去西方取經的唐僧救了孫悟空,然后白龍馬、豬八戒、沙和尚逐一出現。他們經歷了九十九百八十一種難,終于得到了真經,修成正果。
在《西游記》師徒四人中,我最喜歡孫悟空。七年來,他只跟隨他的師父和師兄弟讀他不喜歡的經文。然而,他從未放棄,因為他知道有一天他的師父會教他真正的能力。他所要做的就是耐心地等待,更加努力地付出。
這告訴我們,滴水穿石不是一日之功,不能急于求成,獲得成功的時間不是消耗在時間上,而是成功的磨練。一個真正想要成功的人是不會在乎他到底付出了多少時間和努力,他們在乎的是,磨練得越多,獲得的真正能力就越強,成功的大門就越近。
我們真的應該向孫悟空學習,學習他的勤奮,他的毅力,他的腳踏實地,掌握技能,做一個棟梁之才,將來要為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蒙古名著的讀后感蒙古書讀后感篇四
成吉思汗這本書寫的很客觀,有些史詩的味道,雖然看過很多關于這個民族這個偉大人物的書,不過這本確實有些新意,畢竟是外國人無私的研究外國人,很有些看熱鬧不怕事大的勁頭,全書從蒙古的由來、興起、鼎盛以時間的順序記述了成吉思汗的一生。書中詳盡介紹了成吉思汗所征伐的民族的興衰演變,使我對歷史上的很多少數民族歷史的認識從原有的塊狀連貫到了帶狀,受益菲淺。
如契丹人,他們的發展就有了脈絡,契丹屬通古斯種(蒙古人也屬此種,非突厥種),興盛后建立遼,被金滅后跑到今阿爾泰附近建立西遼,西遼君主得罪了成吉思汗,結果被滅,而且按照成吉思汗的習慣是,一個不剩殺光。
再有比如西夏,是吐蕃的一支從青海進入今寧夏、河東建立的國家,興盛了幾百年,大多信仰佛教部分信仰____,為啥現在那里確實回族自治區,信伊斯蘭教了呢,是因為他們得罪了成吉思汗,而成吉思汗就病逝于此地,他臨終時對窩闊臺說,由于西夏沒有主動投降竟敢抵抗才使自己帶病還要征伐他們,故而我死后要盡滅其種,這個狠的厲害,意思就是喘氣的一個不留,別管是人還是牲口。
蒙古大軍為什么會占領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阿拉伯半島、多瑙河東岸、莫斯科以東的所有領土呢,其實就是為了報剌不花蘇丹穆罕默德的仇,沿途屠城,追著蘇丹跑,結果一不小心就占了大半個世界。這個也夠很,書中羅列了屠城的記錄大概有40于城,其中包括很多當時舉世文明的大都市,比如巴格達。屠城很簡單,每個城市留下
400個工匠隨軍其余的一個不剩,這里面包括主動投降的城市,按照成吉思汗的邏輯,這種沒骨氣的留著是禍害,當然一個不剩。蒙古騎兵出征的時候算上幾個附庸民族的騎兵加起來也就21萬人,結果就殺了不下500萬人,是整個西方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其實殺的漢族是最多的,蒙古騎兵南下的時候中國漢族大概有1億,結果元朝建立后,普查結果是只有900萬人口了。
西方稱這次蒙古騎兵的西征為上帝之鞭也有稱為真主之鞭的,書中記載此話是成吉思汗所說,意思就是因為你們這幫該殺的人,犯了錯,真主讓我來代她殺光你們以示懲戒的。這個接口也夠狡猾。 該結束的終歸要結束,現在的蒙古國終于只有200萬人口了,想要在舞上帝之鞭恐怕不行了。
蒙古名著的讀后感蒙古書讀后感篇五
他曾4次差點餓死、3次被追殺亡命、2次全軍覆沒、3次眾叛親離,但每次他都在絕境中爆發出瘋狂的意志,卷土重來,直至征服全世界。這是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歷史,更是一部成吉思汗的個人征服史。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打下的蒙古帝國地跨歐亞,是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帝國,極盛時期版圖東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達黑海沿岸,南至南海。今天的匈牙利、波蘭、俄羅斯、韓國都曾是大蒙古帝國的一部分。他9歲喪父,又連遭族人、部眾的拋棄,從貴族之家墜入痛苦的深淵,險些在荒原中餓死;六七年后,被死敵泰赤烏人生擒,死里逃生,重回流亡之路,幾年的積蓄毀滅殆盡;41歲時,早已統一蒙古部落的成吉思汗卻再次潰敗,只剩下19人追隨左右??然而,成吉思汗卻憑借他驚人的意志,頂住了一次次失敗的打擊,每次都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榨取敵人的經驗、力量,以更強大的自我卷土重來;通過不斷的浴血奮戰,以極少的兵力橫掃歐亞大陸,創建了世界上最龐大的帝國——蒙古帝國。極盛時期的蒙古帝國覆蓋了當時的半個世界,將40多個國家、720個民族一一收入囊中。“體力堅強,只能戰勝獨夫;意志堅強,才能戰勝萬眾。” 成吉思汗對他的孫子忽必烈說。這本書,使我們在熱血沸騰的世界征戰中,領悟一代世界征服者最樸實的征服之道。蒙古族的殺戮、冷酷不值得推崇,但是成吉思汗不屈不撓的個人意志以及領導魅力值得學習。 成吉思汗治國方面的精辟策略,獨具慧眼的用人之道以及博大的胸懷和高尚的人格使他成為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偉大帝王。同時,也為后代統治者樹立了永遠適用的統治法則。
天命。鐵木真的父親是當時蒙古一個部落的首領,當鐵木真降生的那一刻,他的父親打了一場大的勝仗。因此,他被稱為是該部落的“福星”。根據蒙古人的習慣,他父親就用被擊敗首領的名字為他命名,以顯示其家族的戰功。同時,他的父親還驚喜的發現剛出生的兒子手里緊緊的握著一塊象長矛一般的凝血,便感嘆這是天命:鐵木真將來必定會成為草原上的一位大英雄。鐵木真在蒙古語里是“鐵的變化”的意思。從一塊礦石到一塊鐵是要經過烈火冶煉的。苦難、苦斗、苦戰伴陪了他一生。同時也造就了這個震驚世界的成吉思汗。
用人之道。在鐵木真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有過幾次親人的背叛,其中包括他的叔叔和堂兄,卻沒有一個是他的部下。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因為在馬背上和草原上長大的他,有著自己獨具慧眼的識人標準和用人之道。鐵木真長著一雙火眼金睛。在他的一生中,用人奇準。難得的是在那個等級制度森嚴的時代,他并沒有以等級來劃分人的能力。甚至對于地位卑微的奴隸,他都沒有另眼相看。因為在他眼里,奴隸并不會因為他們地位的卑賤而拒絕崇高。
鐵木真的一生與三個奴隸有不解之緣:一個是與他同甘共苦了一生的老仆人豁阿黑臣,一個是把愛心全部奉獻給他而不求回報的合答安,另一個就是他最倚重的大將木華犁。豁阿黑臣在鐵木真還沒有降生的時候就在他們家當奴隸,一生為這個家忠心耿耿,不管后來鐵木真的父親被敵人毒死后他們家有多么的悲慘都沒有離開過。美麗的合答安少年時曾經救過鐵木真的命,后來在上天的安排下她在多年后又回到了鐵木真的身邊。她有著極強的預見性,每當鐵木真沖動的時候,她總是有辦法使他平息下來。也因此使眾多百姓免于死在馬刀之下。木華犁曾是鐵木真敵人的將領,鐵木真佩服他的忠和勇,而木華犁也敬佩鐵木真的胸懷,于是便死心塌地跟隨他征戰一生,立下了數不清的大功。
治國奇略。打下了金國中都是成吉思汗的重大勝利。而得到一位可以幫他治國安邦的謀臣耶律楚材卻是他更大的勝利。耶律楚材向他提出“天下可以馬上得之,卻不可馬上治之”,“以儒教治國,以佛教治心”的精辟建議,他對此番薦言十分贊賞,并且也確實將其方案實施到實處。
最值得一提的是成吉思汗是信奉長生天的。用中國人的話來講就是相信老天爺的。而對于信奉耶酥的,安拉的,佛祖的,太上老君的,孔夫子的一律接受,而且相當尊重。他從來沒有因為信仰的不同而進行過宗教戰爭。當年在他的統治范圍內,上百種宗教信仰共存,而且來自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老百姓非常和諧的生活在一起。這樣的局面在整個的人類歷史長河中都是少見的一幕。 帝王將相在歷史舞臺上永遠都是主角,一個民族甚至世界的歷史格局往往因為一位偉人的出現而發生了決定性的變化。偉人,是說他具備了常人所不具備的才能,創造過超乎常人的偉大功績。偉人首先是人,人總是有人性的,人性總是有弱點的,他也會妒忌,多疑,自負和殘忍。但偉人一定是智者,所以他才是個成功者。
成吉思汗為后代統治者樹立了永遠適用的統治法則:即用人得當,廣招賢能,施仁政,以及尊重宗教信仰。成吉思汗作為“智者”最精髓的體現的就是他對宗教的態度。他的寬廣胸懷為其帶來了“一代天驕”的美譽,他明了“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是統治術的最高境界,因為任何一位迫害宗教正信的統治者的政治壽命一定是短暫的,他的結局也一定是會非常悲慘的。探討歷史并非是僅僅為了明了人類的過去,而是為了更好的把握當前和面對未來。雖然歷史并不能為當前的問題提供詳細的解答,然而卻可以為我們提供解決的參數和思路。
蒙古名著的讀后感蒙古書讀后感篇六
末了,合上書本思緒萬千,誠然我已進入那浩瀚的蒙古草原,騎著那彪悍的蒙古最有名的烏珠穆芯馬與蒙古人的神靈蒙古草原狼一起去迎接自然界最惡劣的挑戰,心潮澎湃。中國人特別是中國最龐大的漢族人,歷來對于狼存在著極大的偏見,甚是天生對狼有一種仇恨與害怕的心理。千百年來流傳了多少對狼不利的故事與成語,而這恰恰阻礙了我們對狼的真正認識,真理往往在偏見中慢慢轉化成了謬論,而我們很幸運,想不到在中國的漢人中竟然會有人傾畢生經歷去研究狼并把它化為筆下的文字寫出了《狼圖騰》這樣一部曠世奇書,這在對狼充滿了無知和偏見的漢文化環境下是何等的可貴!作者這種拋卻偏見,實事求是,探微求真的優良作風值得所有人學習,而在教育第一線的老師,更是肩負著教育祖國未來接班人的重任,更應該去學習和擁有這樣的作風。
上述只是《狼圖騰》帶給我的一點點啟發,更為重要的是,作者從實際出發,揭開了人類歷史上各個國家和朝代興盛消亡的真實面目——擁有何種國民性格和國民性格的比例。當年魯迅先生就已經知道和提出了這個問題,只是他還沒有研究出來真正的原因,而書的作者姜戎先生經過一生的探索終于成功。這個問題對目前正處在社會轉行和全球化襲來的中國社會可以說是有著極其偉大的作用,也是未來教育所要極力加大投入的地方。
中國是歷史上最早進行農耕生產的國家,也是儒家文化發展最好的地方,可就是因為儒家文化倡導百姓以農為本,與民休息,輕徭薄賦,重農輕商,并主張施仁政,以馴化軟化國民戰斗競爭反抗的性格,來換取國家和社會的穩定,而且眾所周知,農業生產是最缺乏競爭性的,俗話說商場如戰場,而真正的戰場更加是以命相搏了,其競爭性之大更是不必說了。所以儒家思想是極受中國歷代帝王所用,以典章制度制國安民,求的和平發展。不過這種以儒家文化和農業為本制度下的漢族國家卻屢屢在科技、經濟和人口都占巨大優勢的情況下殘敗在充滿狼性競爭的游牧民族手下,歷史歷歷在目,漢出的匈奴,晉后的五胡華亂,宋朝并存的遼國金國,還有整個統治了中國的蒙古族元朝和滿清,這些無一不是軟弱的國民性格也就是羊性的農耕性格造成的,這種性格實乃萬惡之源,它將導致一系列最不可饒恕的罪惡:不思進取、坐井觀天、叛國投敵,甚至全民族人淪為亡國奴!世界上許多創造過燦爛文化的農耕民族就是因其性格軟弱而被殘酷的世界無情淘汰。世界已經發展到高度文明,而人口激增,環境污染,生存空間和資源日益短缺,民族性格問題就更加突出,因此必須更加重視民族性格問題,身為教育工作者,也必須把對學生進行積極良好的的性格塑造納入教學計劃當中,要積極培養學生們象狼一樣有積極的競爭和不服輸的性格和極好的適應能力,優良的集體團隊精神,愛護家人和朋友,有組織 性紀律性忍耐性等等未來社會必須的性格和精神。
蒙古草原的狼群和牧民世世代代對草原的生態平衡保持很好,他們崇拜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自然,對于自然給予他們的東西都不會過多的掠取,總是盡量保持一個動態平衡,狼和人都不打小的獵物,放牧也不是定點而是游牧,草原的載畜量他們也是從不超過。直到農耕民族因人口壓力和____特殊政策的影響下進入了草原并把草原開墾為農田,打光了狼,還定點放牧,嚴重的破壞了草原的生態平衡,短短幾十年就把一大片極好的草原變成了沙漠,大自然是公平的,肆意的破壞它它的懲罰就會來到。2003年北京春天漫天的沙塵下作者完成了書的創作,讀到最后心中真是無比的心痛。生態與環境的保護實在是刻不容緩了,不僅僅是我們自己要從我做起,還要用實際行動去帶動別人一起參與,只有全民參與才可使我們的家園越變越好,都說事情要從娃娃抓起,我們也要從未來出發努力教育好我們的每個孩子去保護環境保護大自然。
蒙古名著的讀后感蒙古書讀后感篇七
我最初看“老人與海”之后,只感嘆了一句,人最終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征服了什么; 但是,我現在再看的時候,卻有另外的感受。老人與海的挑戰,進行了不屈不饒的征服,但是你是不是想過,人是不是在不屈不饒的制造問題,然后再去解決他,到底這世界最后誰征服誰,征服了之后做什么,為什么要征服而不是…… 中國古代文化的內涵,在與親和力,而不是征服的力量,海明威參加過美國人的英雄思維,就是強調征服的力量,但是失明后的他,開始思考征服的意義,所以才有老人和海;美國在越戰里的結果,海明威是越戰里的老人,人類的生存意識是海,如果盲目的強調一個生命對另個生命的征服和占有,即使進行著不屈不饒的過程,結果只有海明威所寫的,老人空著手回航:“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但永遠不會打敗他”, 人如此,其他的生命呢? 很多東西,在名著里都是留下很多東西的,思考思索是所有作家的天性和責任,我愛作家和文人,愛一切在生存的壓力下不放棄思考的人們。
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平凡的老人,一條普通的大馬林魚,在茫茫大海上發生了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經歷。也許沒有大海,就沒有魚;沒有魚,也就沒有漁夫,同樣也就沒有折斷不平凡的經歷了。正因為有了大海,才讓漁夫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卻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把魚殺死,但又遭到了鯊魚的襲擊,賊后的結局可想而知,這條大馬林魚只剩下了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一切的肉體都不復存在了,剩下的只是一個軀殼,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任人擺布,但是誰又愿意去操控它呢?它只不過是一堆毫無利用價值的骨架。
然而,一個悲劇性的故事里,卻折射出一個“英雄人物”——老人圣地亞哥。連續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在別人眼中他是一個失敗者。因為作為漁夫,捕不到魚,還能算是真正的漁夫嗎?而可貴的還是他卻能在第八十五天決心駛向遠方的大海去釣魚,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難道不令我們佩服嗎?不論是魚叉,小刀,短棍。一次次被鯊魚帶走,但他始終用盡一切手段進行反擊,什么也無法摧殘它英勇的意志。一句“我跟你奉陪到死”,夾雜在大海的咆哮聲中,回響在我耳旁。一個人把生命都壓了上去,與敵人做殊死的博斗,能不算英勇嗎?我想鯊魚正是宇宙間一切破壞性力量的化身,而老人正是正義的使者。
在人的一生中隨時隨地都存在這股破壞力量,人生是不停地循環著的,喜劇的落幕,不就是悲劇的上演;悲劇的落幕,也就意味著喜劇的再度登場。老人將大馬林魚殺死看似是完美的結果,但同時他還在“醞釀”這自己的悲劇。鯊魚的襲擊,就是應得的報應。一個人生活在世上總是有所追求的,無論追求的東西是好,是壞,追求的手段是正義,還是卑劣;也許能夠得到就是最好的結果吧。在充滿悲劇色彩的全文中仍有一絲亮點,那就是孩子。孩子帶回了老人失去的青春,使他找回了自我。如果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分童心,一分天真,那么世界不再總是灰色,就算當時你享有的是最后的晚餐,也不會忘記在飯前洗手,飯后漱口了。 回想起文中老人的話“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不正道出了本文的主題嗎?人真的是很奇怪的動物,為何有勇氣面對死亡,卻沒有勇氣面對失敗呢?難道失敗真的如此可怕嗎?冷冷的海風里夾雜著一股血腥,也許人真正害怕的可能是這些吧!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蒙古名著的讀后感蒙古書讀后感篇八
我讀玩《愛的教育》后,被一個濃濃的愛感動,作者通過一件件平凡、細微的事情,娓娓的記述師生之情、父子之愛、朋友之誼……展示人性的善良與純潔,謳歌愛祖國愛神會的精神。我從而要做一個心胸寬廣,有博愛情懷的人。
師生之情:我從《一年級時的老師》一文中,老師對她的學生很負責任,為了讓同學們都聽清她講的課,總是大聲地不厭其煩地講解知識,以至于不停地咳嗽。像關心自己孩子一樣關心學生的成長。在老師自己的家里還有一大堆作業本需要批改。老師不但要管學生的學習,還要管“孩子”們一些些麻煩的事情。從中告訴我們應該尊敬、愛戴老師,認真學習長大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不辜負老師的一片苦心。
同學、朋友之情:在《奈利的保護人》一文中,因為奈利是個駝背,許多同學譏笑他,卡隆就保護他、幫助他。告訴我們不可以欺負處于弱勢的人,不可以譏笑殘疾人,而是把他們都當成自己朋友,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與幫助,必要的時候充當他們的“衛士”。使他們感到溫暖,同事增強生活的信心,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共同進步。
父子之愛:我讀了《佛羅倫薩抄寫匠》后,知道父子之間難免會發生一些誤會,不過在那時,你不要責怪自己的爸爸,你應該和爸爸講道理,因為你的爸爸一定是愛自己的。我想每一個人也都愛自己的爸爸。
更深刻的愛是對祖國的熱愛。
這本書起名為《愛的教育》真是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