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一
大家好!我是來自xx的xxx號選手,我叫xxx。今天我以一個教師的身份站在這里演講,感覺有些慚愧。因為我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來宣講,也沒有什么豪邁的語言來謳歌自己的職業。十年前我邁出師范學校的大門,一心想在外面闖一闖,是父親的一番話打動了我“你是農場培養出來的孩子,現在農場各行各業正在搞建設、快發展,你應該回來出一份力、盡一份責。”于是便成就了今天的我,在農場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
在這十年里,我見證了農場日新月異的變化。朋友們,還記得十年前我們的家鄉是什么樣子嗎?幾條破舊的沙石路,成片成片的磚瓦房,這幾乎可以概括我們農場的全貌了。再看看現在吧!一條條水泥硬化路縱橫交錯,貫穿場區的東西南北;一座座寬敞舒適的樓房撥地而起,及將建成的數個功能設施完備的居民小區更讓我們拭目以待;從千頭奶牛養殖小區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示點;從優雅別致的龍山公園到綠樹成蔭的文化廣場;從高效率、現代化的農業中心到引領科技的工業園區。一座現代化的小城鎮展現在世人的面前,一幅百姓安居樂業、政通人和、生機盎然的繁華、富榮的畫卷呈現在我們眼前。
如果說十年前,我不愿回到這里,那是因為我不夠了解我的家鄉、不夠了解黑龍江農墾;然而現在,我深情地眷戀并且熱愛著這片肥沃、富饒、煥發著勃勃生機的土地!今天我們擁有無比優越的階級政黨,擁有無比先進的科學理念,擁有無比堅實的群眾基礎,擁有英明果斷的農場領導班子,是他們提出了“培育文明龍山人、建設和諧新農場“的口號,才有了今天我們幸福、和諧的大好局面。我為我是一個龍山人而由衷地感到驕傲和自豪!不過,更讓我感到驕傲和自豪的是我們的汗水可以盡情地揮灑在建設和諧農場的宏偉藍圖中。
雖然我工作在很普通、很平凡的崗位上,但是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如果我們每個龍山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恪盡職守、努力工作、勤奮敬業,就是對建設和諧社會做了事、盡了責。我和我身邊的同事都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
身為教育工作者,承受著社會的壓力,承載著孩子的期盼,肩負著家長的厚望。在我們單位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老師帶著一身病痛,兜里裝著藥,仍然執著地站在講臺上;有的老師親人病重在床,卻沒有時間照顧,舍不得請一天假;有的老師雖已年過半百,卻仍然孜孜不倦,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學習信息技術,可謂人老心不老;他們甘心獻身于教育事業,不為名,不為利,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來捍衛職業的圣潔,用行動來詮釋師德的真諦!
想必大家還記得汶川地震吧,在那生死攸關的危急時刻有多少震撼靈魂的師愛在閃光:張開雙臂牢牢地護住講臺,用自已的血肉之軀為四個孩子撐起生命天空的譚千秋老師;為救200多名學生,致妻子的呼救聲于不顧,最終痛失相濡以沫20多年的妻子的肖明清老師;面對房倒屋塌,原本可以保住自己生命,卻留下來疏散學生,最終也沒有走出教室的嚴蓉老師、吳忠洪老師……這樣感人的事例不勝枚舉。在這一刻,教師的生命被定格成為永恒,在這一刻,教師的人格升華并且光照千秋。
魯迅先生曾說過“巨大的建筑,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這一木一石呢?”最后,在這里我想真誠地對自己、對大家說:讓我們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執著的追求,奉獻自我,做一個文明向上、立志進取的龍山人!讓我們共同為創建一個和諧而美好的家園出一份力、盡一份責吧!謝謝大家!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二
我們的家鄉在短短20年里,從窄小的石子小路和到寬敞的水泥大道,從沒電視到有電話,從舊泥屋到高樓等。這一年一年翻天覆地的變經,真是日新月異。
我常聽奶奶說起以前,人們生活十分困難,一天三餐連吃也吃不飽,還要起早摸黑地在田地里干活,吃上一點大米也不容易,更不要說魚、肉了。
從前的時候,沒有電,家家戶戶都用煤油燈照明,并且都住在低矮的小屋子里或茅草屋里,晚上,作業、讀書都看不清楚。就拿我們的鄰居家來說吧,以前住著小茅屋,每天都吃二三碗稀飯,即使這樣,家里還常常揭不開鍋,改革開放以后,他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慢慢地建設自己的家園。他天天省吃儉用,把錢積攢下來。經過了十幾年的辛勤勞動,他用自己血汗掙來的錢造起了一幛三層樓,外面貼上了瓷磚,里面裝璜得非常美麗。還擺著一組組款式新穎的家俱。柜子上放著一臺29寸的大彩電,彩電下面放著一臺vcd和功放機。現在家里面貌變得煥燃一新,這一切都是黨的改革開放和他的勤勞所得到的。
從前的路又小又窄,還有小坑,很不平整,運輸只能靠拖拉機、手推車,每逢集市日道路還經常堵塞,極不方便,我記得我小時候的一天,我高高興興地背著書包走在上學的路上,快要到學校的時候,天突然嘩嘩地下起了大雨,我一看就連忙往學校跑去,可一不小心地摔倒了,弄得一身是泥,我爬起來,哭著跑回家了。
近幾年來,靠黨的好政策,好領導,靠著人們的勤勞,我們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來到村口,放眼遠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幢嶄新的磚瓦房舍,使人爽心悅目,特別是那一條剛剛新建的水泥公路,穿村而過,到了上、下班時間,摩托車、自行車、汽車,川流不息。公路上熱鬧非凡,現在下雨也不用怕了,更不用怕摔倒在地了。村里還建起了一排排嶄新的廠房,時而從里面傳出隆隆的機器聲,人們可以不出遠門在這村里上班。
寬敞明亮的房子里,電視機、電冰箱等家電一應俱全。人們在工作之余,渴了,可以打開冰箱從里面拿出飲料;累了,靠在沙發上收看電視。大米飯、魚、肉更是家常便飯。家鄉人民的生活真是富裕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相信,我們家鄉在不久的將來會變得更美麗,更富裕。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三
大家好!
一九九七年六月十八日,重慶直轄市正式掛牌成立,作為中國第四個中央直轄市,今年已經是第 個年頭了。我呢,出生在二十一世紀,雖然沒有見到過家鄉以前的樣子,但是時常聽爸爸媽媽說起“這兒以前是車水馬龍的碼頭、那里過去又是歷史悠久的古樓……”在我看來,以前的家鄉總是比不上現在的繁華。
爸爸說,他的學生時代沒什么娛樂項目,也沒什么好玩的公園,學習之余,也就是看看書、打打球。二十年的成長,足以讓一個牙牙學語的幼兒變成一個有著青蔥歲月的棟梁;對于一個地域來說,二十年的變遷,足以讓漂泊在外的人認不出它從前的相貌。是的,二十年來,靠著家鄉人民的踏實、勤勞和不斷創新的精神,這里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些年里,不斷有新橋橫跨兩江;這些年里,不斷有商業區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些年里,不斷有供人們休閑娛樂的綠化長廊迎接著各方賓客。我印象最深的當數座落在渝北的龍頭寺公園了。從前那兒是一個垃圾場,地下掩埋著四處運來的垃圾,即使是在很遠的地方都能感覺到空氣里參雜著難聞的味道。你能想象到經過改造后的它是一個景色多么漂亮的濕地公園嗎?這兒有成片成片的樹林、草地,提供給路人休息納涼;有清澈的湖水、逼真的假山,讓人賞心悅目;這兒還有歷史文化墻,歲月這條聲聲不息的河流,沉淀了刻銘心的記憶,是那么明晰,恍如昨日。
媽媽說,作為霧都的重慶,天空皎潔無比的蔚藍色,只有幾片薄紗似的輕云,近年來這樣的天氣明顯多了起來。如同一個女郎,穿了件艷麗的藍色夏衣,頸間圍著很細很細的白紗巾。我從沒見過這么美的天空。然而頭頂上的這一切,都與家鄉的環境保護密不可分。我們告別了一根根高聳的煙囪,告別了工廠的嘈雜,重新享受寧靜、舒適的生活。以前想給老家的親戚寫封信,要走過好幾條街道才有郵局,一周左右信件才能送到。哪像現在這么方便,寄東西有快遞公司,還上門收件,真是太方便了;媽媽現在幾乎每個星期都與老家那些親戚聯系,用微信、視頻聊天,不但能聽到對方的講話,連動作、表情都清清楚楚。家鄉的變遷不光體現在環境和生活質量的變化,還有就是作為直轄市,經濟地位的提高,國家對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視都給我們帶來的許多機會,這些機會讓我們的城市發展得越來越快,也越來越好,家鄉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都在不斷提升。
如今的生活真是方便,我家就處在繁華的商業區,一出門就能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各種便利。不過小伙伴們,我們在盡情享受生活的同時,可千萬不能變得懶惰呀!我們應該努力學習,鍛煉好身體,以后要把我們的家鄉建設得更美。隨著經濟的發展我相信我們的家鄉重慶會越來越美麗、富饒,在歲月這條長河里,我對家鄉的這份執著的愛永駐心間。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四
喜看家鄉新變化演講稿 昔日去李鵲鎮,一路顛簸路泥濘。今天油亮的柏油路,條條通向幸福村。
昔日去鄉村,拐彎抹角路不平;今日去鄉村,風雨無阻路暢通。
在歷史的長河中,改革開放三十年短而又短,可是這三十年是我的家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活動開展后,我們農村更是舊貌換新顏。憶往昔,看今朝,心中好多感慨。
我的家在在廣饒縣城西南角,我愛它,因為它是生我養我的地方。然而,求學路上行路難卻是心中一種難言的痛。忘不了,兩年在初中的學習,每天要從兩尺寬的小路跳入幾米深的大溝,再翻過兩個土疙瘩,才走到我的學校。春秋天,塵土飛揚滿臉塵埃,雨雪天,道路泥濘一身爛泥,那時自行車很少,雨天,我就挽起褲腿,兩手提著鞋子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上學和放學的路上。很多時候被蒺藜或磚瓦扎破了腳,那時沒有彩電、更沒有電腦,全村三百戶人家只有兩臺十四村的黑白電視。家里窮買不起自己想看的書,一旦有本好書搶著看,在同學中傳來傳去,愛不釋手。
現在不必說那四通八達的電路,跨過鄉村和田野,為工業送去動力,為農家送去光明,電風扇、電視機、電冰箱、電磁爐,鄉鎮農家新建的新房子里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也不必說那迅猛發展的通信公路,電話、手機和網絡已悄然進入農家,年輕人聯系著天南地北的業務,老年人聯絡著大大小小的子孫,各種信息咨詢的傳遞方便快捷,世界也顯得小了。單是看這眼前一條條的柏油馬路就有了無限自豪之情。新修的柏油路一條蜿蜒長龍,寬闊平坦,一望無際。通往縣城的黑油油的柏油路如一條黑色緞帶,聯結城市和鄉村,一輛輛摩托車、拖拉機、小轎車喜氣洋洋一路奔馳。筆直平整的鄉間公路像一條長長絲帶似的穿梭在村莊,雨天,不怕打濕褲腳;晴天,更是干凈整潔,連頭頂的天空也更加一片湛藍。寬闊的柏油馬路如一道飛虹,架起了城市和鄉村交流的橋梁。村民的思想也開放了,好多人辦起了養殖場和加工廠,我們田家梓、楊福清等十幾家辦起了養豬場。養雞場也有幾十家,另外還有花邊廠、木器廠等。他們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過上了好日子,也為李鵲鎮農村的經濟發展出了一份力。日子好過了,村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更加急迫起來,自發組織了秧歌隊、鼓樂隊等,逢年過節或者不忙的時候就自娛自樂一番,我們村的秧歌隊還被邀請參加縣里的比賽呢。每逢九九老人節都為老人捐款,這不,四川大地震村民們都踴躍捐款,很多個人捐了幾千元。如今,“社會主義新農村”活動一片繁忙,“村村通”工程讓柏油路,村村通,自來水送到每家灶膛,“新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看病有了保障,“兩免一補”政策實施,幫了農村孩子上學大忙,村民日子好過開始用電做飯煲做飯。
李鵲鎮村民人人過上了好日子,從“溫飽”邁向了“小康”,“和諧”家園正在建設,還要譜寫新的篇章。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五
大家好!我的家鄉是新民,最近幾年,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變化最大的就是家鄉的公路。
聽媽媽說,以前的公路都是坑坑洼洼的沙石路,汽車在路上非常顛簸。人們非常不喜歡出門。每當風大時,大街上塵土飛揚,都看不清前方的路了。下雨時,沙石路就變成泥濘不堪的小路了,人們在這樣的路上很難行走。人們多么希望把這樣的路修好啊!
人們的愿望終于實現了。現在的馬路可不是沙石路了,而是柏油馬路。現在的馬路真寬闊呀,六輛轎車可以并行;現在的馬路真平坦呀人們在轎車里聽著窗外“呼呼”的風聲,不像以前那樣坐在車里忽上忽下的了;現在的馬路真美呀,在陽光下看遠處的馬路,就像一汪水一樣。
馬路兩側的白色護欄一塵不染,每隔五米,護欄上就會有一盆美麗的牽牛花在綻放,這些花把馬路點綴得更加美麗。每當夜晚,馬路兩側的路燈亮了起來,遠看就像一串珍珠一樣閃閃發光;現在的馬路真熱鬧呀,人們的議論聲、汽車的鳴笛聲、門市部里傳出來的音樂聲交織在一起,成為了一曲動聽的交響樂。
家鄉的路變化真大呀!我愛家鄉的路,更愛家鄉。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六
大家好!
我是一個鎮里孩子,我的家鄉是興隆鎮。
興隆是全國第一大鎮。在我小時候,興隆鎮的道路是壞了的水泥路,但是有的地方也不是水泥路,而是“坑”,而現在是油漆路。還有原來路旁沒有花草樹木和樹墻,而現在路旁有花草樹木了,還有圍墻了,而且人們呼吸的都是新鮮空氣,再也不用呼吸被車排氣所污染的空氣了!
祖國強大了,家鄉變美了,誰能有我們這樣自豪!但是,我們一定要為祖國的明天發奮努力。有一段話說的好: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少年自由則國自由。所以,我們今天要刻苦學習、勤奮鍛煉,明天肩負起祖國的重擔。讓我們時刻準備著,去把未來親手創建。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七
大家好!
我的家鄉——信陽,擁有清澈的小河,山美水美的景色,五顏六色、爭奇斗艷的花朵……今天,就讓我來描寫美麗信陽的小小一角吧!
幾年前,信陽的人們都說震雷山“丑”,因為山底有許多垃圾。一些喜愛爬山的人覺得沒什么,可一些愛干凈的人都覺得下不去腳,因為實在是太臟了!現在,跟以前大不相同!人們的素質提高了,爬山時不再隨手扔垃圾,還有不少志愿者主動撿垃圾帶下山,山腳下、山上都干凈了許多。只要你爬一會兒山,就能享受到那獨一無二的風景和令人心曠神怡的清爽空氣,相信你一定會流連忘返。
我的家鄉很美麗,有些地方的環境越來越好了,但也有一些地方的環境還不盡如人意。創建文明城市,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保護環境也要從個人做起,讓我們攜起手來,讓家鄉變得更美吧!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八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我看家鄉新變化》。
20xx年我們的祖國母親迎來了72歲的生日也迎來了改革開放42周年。我可愛的家鄉也跟隨著祖國媽媽的腳步經歷了四十二載風雨歷程四十年二輝煌巨變。埃斯庫羅斯說過:“時間使一切發生著變化。”我的家鄉那所謂的貧苦艱難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城口,位于重慶陜西、四川的交界地。有詩日:“生態之會,紅色之鄉。山水郁郁風流滄滄。身藏巴山之腹地城壓之省之臂廊,攏九州之靈脈青峰獵獵鐘千載之英氣,鐵骨堂堂用流雖小,自有一地風色。環嶺縱大,更知民生淳良。”而生態明珠之稱的城口現在卻是別有一番風貌了!青山綠水之間是散落其中卻錯落有致的高樓大廈環繞青山碧水的是如絲帶般的寬闊公路。既有小橋流水人家,又有大橋橫跨任河街道上各式商店爭先恐后地映入眼簾琳瑯滿目的商品令人目不暇接。鄉鎮里,特色農家樂,獨有農產品令人口福眼福大飽。山坡上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小河邊,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城口正以嶄新的新姿態行走在發展之路。
程顥曾說過”大變則大益小變則小益。"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衣食有很大的改善。以前,媽媽家吃著野菜,還要喂豬,羊,牛,兔。穿著補丁衣服,最小的孩子需要外婆背著一起到田地間勞作。而如今,我家衣穿用度樣樣不缺。有“九重花嶺”之稱的美麗余坪以前靠的是蓄積雨水和雪水解決飲水問題,遇上天旱年景不好的時候,還要走兩個小時的山路去山溝里面挑水喝。而后,雙河鄉啟動了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經過一年時間的建設,余坪村供水站正式投入使用。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曾經有說法是從城口到陜西靠走路徒步翻越大巴山需要兩天左右。到重慶主城區則需要從萬源,達州專車,單程至少也需要八至九個小時。可真謂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啊!目前呢城萬快速公路開通時間折了一半。而將來,高鐵建設起來即使相隔萬里,也能來去自如了!
毛澤東主席道:“情況是在不斷地變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適應新的情況,就得學習。”時代在變更教育也在發展。曾經的學校只是一間或幾間平房甚至是茅草屋學生寥寥數人,一個老師通常身兼數職執教多科。更有許多孩子上不起學,早早地拿起了祖輩們傳承下來的鐮刀與鋤頭。目光再次轉向今天,我們擁有了寬敞明亮的教學樓新式的多媒體教室沒施齊全的操場。師資力量雄厚,學生們數以千計。更不用說國家的資金補助,愛心午餐了。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唯有門前鏡水春風不改舊時波。這是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雖然斯大林說“世界上沒有什么永恒的東西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在發展。”但是家鄉的美景永遠不會改變。暮春之初,山花爛漫芳草茵茵,蒼翠欲滴的新葉與平靜綠湖水相映成趣渾然一體;盛夏時節,碧波粼粼,隨處可見碧葉紅花,讓人樂不思蜀,流連忘返;金秋臨近,層林盡染,疊翠流金重山紅遍,一川碧水徜徉在五彩斑斕的山谷間,婀娜多姿;隆冬時節,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即使家鄉新變化再多,我們心中不變的是對家鄉的愛與牽掛!當然我們更希望家鄉越變越好!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