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寫北方秋天篇一
我是北方人,沒錯,我是一個出生在北方的人。
我初識人事的眼,映進的是黃沙與矮房,耳里灌進的是純正的普通話和黃河的濤聲。什么是“黃埃散漫風蕭索”,我想我懂。黃土高原彌天的風沙磨礪了我的風骨,蘭州大院里的人們教會了我人情世故,花樣繁多的面食和琳瑯的香料喂大了小小的我,我至今最愛的食物仍是那些白色粉末造就的美味。
那里有種叫“院子”的大院兒,院子里住著善良的人,他們并不富有,他們并不清閑,他們忙碌在崗位上,辛苦地生活。他們來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新疆、四川、溫州、吉林……各種各樣的口音,卻是一樣的和睦相親。
住在院子里的人都是租客,在這座城市討一份生活,各自有各自的故事,各自有各自的“難說”,只是我太小,看不見被遮蔽了的傷痕,看不見危險的眼角眉梢綴著的風霜,卻也粗見出些端倪:夜半隔壁忽然響起的哭喊,隔日紅腫著雙眼的阿姨,傍晚癱倒在半路的大叔,每一個日子里都隱著你我難言的心緒。只是日薄西山后逐漸亮起的暖黃燈火,默默地,將悲傷消弭在昏黃的余暉里。“明天會是新的一天。”樓下的蔣奶奶最愛這句話,侍弄著那些并不名貴的花草,撣撣那條藍花的圍裙。院子里的夜晚格外寧謐,因為在這里可以安心地閉上眼睛。
我,也就這么慢慢長大了。
說著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吃著地地道道的蘭州面,穿行在北方的大街小巷,在雜亂的集市中迷失,在忽起的沙塵暴里艱難地回家。恩,我是個北方人。
母親說:我們的家,我們的故鄉(xiāng),在江南的一個小村。
故鄉(xiāng)?家?我不明白,“家”不是自己待著的地方嗎?江南是什么地方?它在城南還是城北?小小的我,困惑了。
我這般迷茫著,這樣一天天過去的日子里忽然多了好多不叫“北方”的東西。那把紫砂壺里流出來的微綠的、略有苦味的卻很香的水,叫做茶,南方的茶。爸爸養(yǎng)在家里的綠色長葉的花叫做蘭花,來自南方。外婆寄來了一個大大的包裹,里面有一種叫做“筍干”的東西能煮出好喝的湯,連樓下的'蔣奶奶也很喜歡。包裹的出發(fā)地,叫江南,媽媽的那些百試不爽的祛火草藥,也來自江南。
我忽得發(fā)現,班上只有我一個是要交借讀費的,只是那時的我還不知道這筆費用的含義罷了——我只是一個借路的過客,一個過客。
母親不知從何時起開始告訴我“江南”,她說江南沒有風沙,她說江南會下雪,她說江南藏在成片成片一眼望不到邊的森林里,她說江南被煙雨眷顧,她說江南是最悠然的山水寫意,她說……她說了那么多,那么多,江南真的好美好美,那么像神話里的仙境,沒有北方砭人肌骨的風,沒有永遠抹不凈的塵土。所以,江南就是我的故鄉(xiāng)?不!
有一種東西專模而殘忍,它逼迫所有人遵循它的旨意,像一個無道的暴君,沒有人可以逃離,人們稱呼它——宿命。它張狂而無禮,要么在被驅策著匍匐前進,要么在它的鐵騎下,零落成泥。多少文人想回家想得聲聲泣血卻只能望著一些村落勾勒出一個故鄉(xiāng)。而我這樣留戀“異鄉(xiāng)”的人,卻不得不歸去了。
我不得不離開了。我不得不離開了。
那一天的早晨寒冷而空寂。沒有告別。這個城市還尚未蘇醒。我們一家人縮在出租車里奔馳在凌晨三點空無一人的街道上,街燈黯淡。我扒著窗戶,看著熟悉的東西一點點逃出視野。火車站總是一個城市醒得最早的地方,熙攘的人群滋生出焦躁。左顧行人愁眉不展,右盼夫妻欣喜期待,可惜沒有鏡,看不見自己的臉,似乎連想象一下也不能。
火車就這樣隆隆響著走了,毫無留戀地。乘務姐姐們的笑容都是一樣的,沒有感情。是了,火車不過是個出趟遠門的孩子,總是要回來的,它還有什么可不舍。我就這么看著,看著城市的輪廓漸漸模糊。
此番回鄉(xiāng),也許就是訣別。母親擔心我水土不服,便循土法帶了幾大瓶蘭州水同行,權當緩沖。感覺像個斷奶的嬰孩,吮吸盡這最后的乳汁就要斷了與母親最親近的聯系,離開母乳,去接受世界,這是我的第二次出生?我不知道。水土不服還是沒能放過我,滿身殷紅的疹子癢得讓我發(fā)瘋,我的每一寸皮膚都在抗拒,它們排斥這個地方,就像身體本能地排斥不屬于自己的器官,本能地殺死它。而現在,我把自己整個兒移植進了江南。我不知道北方母親是否經歷分娩那撕裂般的痛楚,我只知道我恐懼地,茫然地近乎瘋狂。
聽見了的是江南的吳儂軟語,嗅到了的是竹木的清新,撲在臉上的是細如絲的水汽,我尋不到我的家了,我的北方。
時光如白駒過隙不讓人喘息。我見過了南方的雪,南方的森林,南方的煙雨,南方的山光水色,多美的地方。可在我心里,我從未忘記北方的那片土地,那滿是黃沙的空氣。
我在地圖上第六次或第六十次尋找,開開合合的門寂寞無聲。我在夜里第八九十萬次聽到大地的心跳,呼喚我回家的號角。又聽到回鄉(xiāng)前紫砂壺碎掉的那聲“咣啷”散了一地的茶水殘葉像是一場悲劇。水一滴一滴滲入地面不見,似將什么從我的靈魂里剝離。
我終是明白故鄉(xiāng)不是血脈開始綿延的地方,故鄉(xiāng)是記憶萌芽的土壤,它比任何地方都多了一些東西:你的血,淚,還有汗水。它因承載了你的人生而價值非凡,你會對它失望,但那種失望正是醫(yī)治故鄉(xiāng)的唯一藥方。
沒有故鄉(xiāng)的人一無所有,所幸我有我的北方。
我登上南方的山,望啊望,望不見我的故鄉(xiāng)。我的北方,我的北方……
我的童年盛開在西北的黃沙上,我的青春長在江南的青山白水上。我的故鄉(xiāng),北方是我的故鄉(xiāng),南方浸潤我的血脈,我的故鄉(xiāng)。
我聽見了你們的呢喃。
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在鐫刻記憶的地方。
不要問我為什么流浪
我的北方,我的北方。
寫北方秋天篇二
我和幾名隊友于20xx年x月x日到南昌三中初中部報到,正式開始了我們的實習生活。
我們實習的年段為初一年級,而我被分派到初一(5)班擔任實習班主任并擔任初一(5)班的實習語文老師。在八周的實習生活中,作為一名實習老師,我仍以一名正式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高度的責任心﹑積極的態(tài)度投入到課堂教學及班級的管理中。
教學方面,根據初一語文備課組的計劃,我們先聽課,而后上課。在聽課過程中,我不再是聽老師講了什么,為什么,而是聽他如何講解如何分析,以及怎樣安排教學內容等。正式上課期間,我總共上了8節(jié)課。每節(jié)課前我都能夠聽從科任老師的指導,認真學習教學大綱,根據大綱要求,鉆研教材,備好每一節(jié)課。編寫好教案,并在交予科任老師審閱后進行試講。在教學組各位老師提出的意見的基礎上,再次對教案進行了修改后才上臺講課,課后認真批改作業(yè)。
班級管理方面,我真正體驗到了當好班主任的不易與辛苦。參加每周的班主任會議以及全校教職工大會,每天帶領學生進行早讀,課間操,組織出黑板報。其中最重要的是深入班級,廣泛接觸學生,了解班級情況,對個別思想散漫,不注重課堂學習或課堂紀律的學生進行個別教育。
實習是我們從學生向一位工作人員轉變的重要嘗試。踏上神圣的三尺講臺,終于體會到了身為一名教師肩上的重任,我們擔負著家長的期望,學生的信任,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學生。八周的時間其實不長,當我們才漸漸進入角色,發(fā)現自己有一群可愛的學生,開始覺得教書也是件挺有趣的事時,實習已經接近尾聲。雖然如此,我還是覺得受益非淺。
教學技術方面,雖然我是在聽了較多課后才正式上課,但一試講發(fā)現居然是漏洞百出:聲音不夠大聲;分析不夠透徹;講解不夠清晰;表情肢體語言不夠豐富;語速控制不當;知識點與知識點的講解之間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以至于學生一時接受不了;板書不夠簡單明了??本來信心滿滿的,一節(jié)課試講完發(fā)現自己還有那么多不懂,還有很多需要改進。原來教學也有它自己的一套理論,教師上課必須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學過程必須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舉一反三。而試講與正式上課又是完全不同的事了,因為前者面對的是一群經驗豐富的老師,后者則是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學生,他們會因為聽不懂而停下來討論。所以上課時師生互動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只是一味自顧自的講課,要常常注意學生的反應,有時可適當的由一題拓展到多題,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使其思維更加敏捷。
管理班級方面,我想這是給我收獲最多的地方。我懂得了如何與學生相處,如何管理學生。在班主任的悉心指導下,我懂得了要當好班主任管理好班級就必須獎懲分明,建立班主任的威信。為了更好約束每一個人,我們制定了班級公約,明確規(guī)定了每個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并給以相應的加分扣分及獎勵與懲罰。這樣能夠使學生更好的遵守紀律。對于個別調皮的學生的教育也不能一味的訓斥,要盡量接近他的思想給以恰當的開導。實習完我發(fā)現我以前的看法是錯誤的。以前有老師問我說:“如果你當了老師你最喜歡什么樣的學生?”當時我認為當然是那種安安靜靜乖乖聽課的學生最討人喜歡了。可是現在我發(fā)覺我更喜歡那種活潑一點甚至有點調皮的學生,因為他們更積極配合,他們反應快,他們更機靈,更有潛力。當然那是作為一個科任老師,但如果是班主任,學生還是不要太調皮的好,有一群可愛的學生是我這次實習的一大收獲。當我每次去聽課時都有學生對我說:“占老師好”時,我覺得好高興。在圣誕節(jié)時,很多學生見到我后都說:“占老師,圣誕快樂。”在我元旦前實習結束離開時,我真的很留戀那群學生,在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了朝氣,感受到了活力。
八個星期的教育實習結束了,它是我人生的一次重要經歷,是對我心理﹑思想﹑能力及知識等各種因素的全面檢驗與提高。它在形成我合理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以及幫助我增強對社會﹑國情﹑初中教育現狀的了解,激發(fā)我對初中教育事業(yè)的理解和熱愛,培養(yǎng)優(yōu)良的師德﹑師能﹑師藝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會更好的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更多的了解有關中學教育的理論知識,以便更好的運用于日后的教學中如果以后我要作為一位中學老師的話。
寫北方秋天篇三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你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這是舊時濟南民間流傳的一首童謠,意思是說,喝了臘八粥也就拉開了春節(jié)的序幕,人們便開始“忙年”了。
臘八節(jié)這天,濟南的家家戶戶都會喝臘八粥。臘八粥是以糯米和紅豆、桂圓、棗子、栗子、花生、榛子、白果、松子等八種糧食和果品煮成的“甜稀飯”,臘八粥熬好后,要先敬神祭祖,然后贈送親友,以表祝福,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如果臘八粥吃數天還有剩余,人們便認為是年年有余的好兆頭。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是祭灶節(jié),又稱灶王節(jié)或灶神節(jié),民間把這一天稱為“小歲”或“小年”。人們認為灶神為掌管一家興衰福禍的“一家之主”, “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敬灶全書?真君勸善文》)過去濟南人會在這一天進行祭灶送神儀式,以保佑全家平安、吉祥。
祭灶一般在晚上進行,即燒掉舊灶王,貼上新灶王,灶王畫一般貼在鍋灶墻上,兩旁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對聯,橫批是“一家之主”。在張貼灶王之前要先掃塵,大多數人家于臘月二十三之前完成掃塵工作,但也不乏在臘月二十三下午掃塵者。
掃塵工作結束后,開始貼新灶碼。貼時,先用刀子(舊時用線)裁下小馬子,以便灶王爺騎它上天,再用漿糊把灶碼、對子及橫批貼到墻上,用笤帚掃平。晚上五六點,男人放鞭炮,女人煮下午包好的肉餡餃子。男主人端著一碗餃子,帶齊家中的男性成員,把裁下來的小馬子和舊灶碼卷在準備好的燒紙里,在街門口面朝南燒掉,并潑灑餃子湯祭奠,之后,雙手合十或磕頭祭拜。發(fā)小馬子有的是在自家院落內,從灶屋門口往西南方2米處,用燒火棍就地畫圈;有的在鍋灶前,供上一碗水餃一雙筷子,然后磕頭祭拜。
發(fā)完小馬子就開始祭拜灶王爺,祭拜時要燒香、跪拜。擺上水餃、糖瓜、果品等供品以及喂馬用的草料和青豆,糖瓜取其粘性,希望灶君吃了以后嘴被粘住,免得向玉帝匯報家里的是非;也取其甜性,希望灶君吃了嘴甜,多講好話,為家人帶來好運。古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祭灶儀式主要由一家之主來主持。
祭灶時的念詞也很有意思,如“灶王爺爺一家之主,叫你向西天,早去早來,少說是非,多說方便。五谷雜糧多帶點兒來”;“灶王爺爺早去早來,帶個大胖小子來,別帶推車擔擔(挑擔)的,帶個拉弓射箭的……”;“灶王爺爺本姓張,一年一回換衣裳,灶王爺爺上天堂,拋米拋面你都承當,到天上多說好話,少說是非……”不論什么說辭,都是希望灶王爺能為全家?guī)硇疫\吉祥,保佑家人萬事如意、財源廣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