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那么,報告到底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報告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鄉村扶貧車間工作總結報告篇一
__年,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市、縣委主要領導的講話精神,在各相關單位的關心、支持、幫助下,實施“集團幫扶,整村推進”,以農民增收為重點,以全面脫貧摘帽為目標,團結和帶領全村廣大人民群眾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奮力拼搏,__鎮__村精準扶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圍繞精準扶貧工作要求和省、市、縣精準扶貧會議精神,我們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和舉措,制定有力的措施,實行掛圖作戰,下大力打好這張扶貧“精準牌”。
一、摸“準”扶貧對象,確保精準扶貧“靶向定位”
按照國家和省、市、縣對貧困戶、貧困村進行識別和建檔立卡的工作要求,我們嚴格執行識別標準,把最貧困的戶納入幫扶范圍,科學合理制定幫扶計劃。分社逐戶建立了基本情況數據庫,并按照“規劃到社、幫扶到戶、責任到人”的總體思路,精心編制了__村精準扶貧實施方案,確立了貧困戶主導產業,填寫發放了貧困戶登記表、扶貧手冊,制定了貧困戶脫貧計劃,真正做到“有卡、有簿、有冊、有檔”,對貧困人口、貧困家庭實行信息化管理。并對識別出來的貧困戶制定幫扶措施,通過分析致貧原因,對扶貧對象逐戶確立幫扶項目,建立脫貧規劃明白卡、臺賬,明確幫扶責任單位、幫扶人員。具體采取扶貧項目拉動、合作社捆綁發展、就近務工等扶貧模式,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二、創“優”工作機制,確保精準扶貧“陽光普照”
深入開展大走訪、大調研,認真傾聽貧困群眾訴求,耐心詢問每戶家庭情況,深挖致貧根源,逐戶走訪建檔,與貧困戶交心談心、算賬對比,制定幫扶計劃,謀劃布局產業項目,推進精準扶貧。切實把村民組織起來,把致富能手培育起來,把大學生村官、駐村工作隊合理利用起來,摸清貧困底數,分析致貧原因,制定幫扶計劃,把產業培育起來,把土地流轉起來,把群眾帶動起來,把醫療體系完善起來,把發展環境優化起來,把村社兩級干部積極性調動起來,著力推動貧困戶的經濟和產業健康發展起來。
三、吹“響”攻堅的號角,精準整合資源,打好連片脫貧攻堅戰
按照精準扶貧的要求,抓好雙聯行動與精準扶貧攻堅行動確定的目標任務對接工作,強化各雙聯單位和領導干部的主體責任,組織引導他們共同擔負起扶貧攻堅任務,動員更多的非公企業、個體工商戶等社會力量參與,深化拓展定點幫扶、社會幫扶等幫扶模式。同時加強扶貧項目和相關涉農項目資金的整合力度,統籌安排整合資金。集中向重點產業、重點項目、扶貧重點傾斜,激發群眾發展活力,著力解決資金分散、重點不突出、效果不明顯的問題,使有限的資金、項目和政策能夠進村入戶精準實施。
四、加強領導
為了抓好落實精準扶貧工作,我們成立了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重點要求要把全村貧困人口核實好,在核實貧困人口工作中,要把民政部門的低保人口銜接起來,通過認真相對比較,做好貧困農戶的識別工作。
1、根據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工作實施方案,認真按照貧困農戶建檔立卡的工作方法和步驟,做好貧困農戶的統計工作。
2、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評議和初選出本村貧困農戶名單。并且通過村級公示初選貧困農戶名單。
3、做好精準扶貧“四法”工作
一是明晰“一條路徑”,即力量法。按照省委、市的要求,增強減貧脫貧的內生力量;創新城鄉互動發展機制,增強減貧脫貧的拉動力量;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機制,增強減貧脫貧的支撐力量;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增強減貧脫貧的保障力量;創新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增強減貧脫貧的領導力量”的要求,以改革統攬、開發扶貧、拔掉窮根為總攻方向,以“五個機制撬動五個力量”為總攻路線,以脫貧致富奔小康為總攻目標,以“往前沖”的精神、“敢探路”的勇氣、“一起上”的格局、“認真抓”的勁頭為總攻要求來貫徹落實省委、市、縣的要求。
二是構建“一套機制”,即十子法。探索構建“十子”機制,推進精準扶貧。具體是瞄靶子,建識別機制。梳辮子,建分類機制。結對子,建駐村機制。理路子,建規劃機制。想法子,建幫扶機制。甩膀子,建動力機制。強班子,建引領機制。湊份子,建聯動機制。造冊子,建管理機制。
三是突出“一個抓手”,即抓手法。圍繞目標具體、措施具體、進度具體、責任具體“四個具體”。
四是實現“一個突破”,即產業鏈法。要在產業鏈上發展,依靠市場激發內生動力上突破。通過產業鏈生成和發展要素的主動鏈接,鏈動農戶、合作社、企業、基地核心要素和科技、教育培訓、融資、特色品牌4個保障性要素,有效整合產業扶貧的資源和力量,促進農民尤其貧困農民持續增收,實現穩定脫貧。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要整合資金和項目,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推進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電、小康訊、小康寨“六項行動”創建工作,大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美化亮化農村環境。要結合貧困戶的具體情況,著眼市場需求、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承受力,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和“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要求,找準產業發展和增收路子,制定和完善村級產業發展規劃,做到“規劃到村、輻射到戶、帶動到人”。實施好當前的項目,同時要積極爭取各類項目資金的投入,做到項目到村到戶,資金到村到戶,進一步做好精準扶貧“四法”工作。
鄉村扶貧車間工作總結報告篇二
2015年,全村小組生產總值380萬元。糧食種植面積1718畝(其中水田84畝,旱地1634畝),總產量萬公斤,人均口糧410公斤;橡膠5274畝(其中開割2344畝),年干膠產量286噸,;砂仁328畝,當年產量12噸,產值24萬元;生豬存欄667頭,家禽存籠2161只,人均純收入2180元。
選擇依據:人地矛盾突出,土地承受能力超負荷、居住條件極差,農戶居住十分擁擠,易發地質災害,生產生活水平低,基礎設施薄弱,經濟來源少,基本喪失繼續生存發展空間。
選擇原則:自愿搬遷,分人不分地,分寨不分界,有勞動能力,遵紀守法,符合計劃生育政策,愿意到易地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脫貧致富。
貧困狀況:人地矛盾嚴重,耕地十分稀少,人均田地畝;宅基地十分擁擠,戶均畝;糧食總產量萬公斤,人均占有糧410公斤;產業單調,群眾經濟來源少,人均純收入只有2180元;村寨基礎設施薄弱,無法承受日益發展的人口需求,特別是人畜飲水、電力照明等存在許多困難;人口眾多,社會治安情況較差,特別是大齡單身青年多,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群眾養殖不科學,效益不高。
造成貧困的主要原因:一是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耕地少,宅基地擁擠,群眾人均占有耕地和宅基地十分少;二是村寨小組依山靠林定居,長期毀林開荒,森林破壞嚴重,水資源桔竭,使群眾和牲畜飲水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三是信息閉塞,群眾文化落后,勞動者素質低,缺乏資金和技術,現人均純收入還僅2180元,屬全市極端貧困村寨之一。四是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干部群眾思想不解放,嚴重制約經濟發展。
發生地質災害,群眾的生命財產得不到安全保障。
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生產力水平低下。由于生產、生活都在海拔較高的山區,熱帶經濟作物難于開發,只能種一些谷物維持生存,經濟來源稀少。
基礎設施無法滿足現狀。由于人口眾多,現有的人畜飲水、道理交通、電力照明等社會基礎設施無法滿足日益發展的人口需求,群眾的生產生活受基礎設施條件的束縛越來越嚴重。
生態日趨惡劣。亂砍亂伐現象經常發生,退耕還林還草無法正常進行,生態環境日趨惡劣。
搬遷方式屬部分搬遷。為改變拉沙村小組生產生活及居住條件,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改善村民生活質量,結合實際,采取部分農戶搬遷,以一組兩寨、分家不分地、分寨不分界的原則,通過統一規劃,集中建村,遷出80戶共400人。
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能有效改善遷入地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恢復遷出地的生態環境,創造有利的發展條件,緩解遷出地的人口壓力,解決人居安全隱患問題,促進當地經濟、生活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鄉村扶貧車間工作總結報告篇三
今日,第二屆全國鄉村旅游與旅游扶貧工作推進大會在河北張家口召開,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河北省委副書記趙勇,副省長王曉東等領導出席會議,國家旅游局副局長李世宏主持會議。
會上,國家旅游局發布了《全國鄉村旅游扶貧觀測報告》和《鄉村旅游扶貧工程行動方案》。《報告》顯示,自20xx全國鄉村旅游與旅游扶貧推進會以來,全國鄉村旅游扶貧工作勢頭良好,成效顯著,潛力巨大,大有作為,已成為我國扶貧事業的生力軍;《行動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間將帶動2.26萬個貧困村實現脫貧致富。
河北省張家口市政府、湖南省旅游局、四川省旅發委、河北省扶貧辦、陜西省漢中市留壩縣、四川大學旅游學院、河北省野三坡景區管委會、安徽省合肥市三瓜公社管委會、貴州娘娘山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重慶市武隆縣白馬山鄉村旅游合作社等單位代表在大會上分別發言,對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工作推進等話題進行了交流。
李金早表示,"隨著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工作不斷向前推進,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通過不斷探索,找到了各種脫貧致富的新路徑,剛才各地也從不同的角度介紹了各自的經驗。"他認為,四種模式值得肯定,分別是"景區帶村"模式、"能人帶戶"模式、"公司+農戶"模式、"合作社+農戶"模式。
李金早強調了六個方面,旅游扶貧是鄉村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不是全部;要認識到旅游扶貧是"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最好方式;要精準對象、做實項目、明確利益分配機制,實現精準扶貧;結合"扶貧"與"扶志",讓貧困群眾在脫貧致富中增強幸福感和自尊自強的意識;抓住旅游扶貧,搞好全域旅游;與其他扶貧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李金早表示,國家旅游局牽頭制定了《鄉村旅游扶貧工程行動方案》,《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間,力爭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全國25個省(區、市)2.26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230萬貧困戶747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致富。
鄉村扶貧車間工作總結報告篇四
市教體局按照精準識別、分類施策原則,認真落實各項教育扶貧政策,全面推進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教育扶貧整改落實和教育扶貧清零行動,實現全市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全覆蓋。現將我市教育扶貧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學生資助
按照學籍地管理的要求落實教育扶貧學生資助政策,按雙負責制要求,在屬地鄉鎮建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異地就讀臺賬。
我市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852所,在校學生萬人,每年受資助貧困學生7萬人左右,其中建檔立卡學生約3萬人。2019年,全市共資助貧困學生萬人,共發放各類資助資金9238萬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33125人,受助比例100%,發放資助金4070萬元。全市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約占受資助貧困家庭學生總數的46%,資助金額約占總金額的44%。2020春季學期全市共資助貧困家庭學生萬人,共發放各類資助金3780萬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享受資助27159人,發放資助金1468萬元,受助比例100%。通過精準識別、精準資助,全市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實現全覆蓋。
(二)控輟保學
構建控輟保學責任體系,強化控輟保學措施,健全控輟保學制度,創新控輟保學方法,鞏固教育脫貧成效。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學生共計21934人,2019年以來組織了297名教師為438名學生提供送教上門服務及補建學籍,還為1003名在校就讀無學籍學生注冊學籍,全市無一例建檔立卡適齡兒童因貧輟學。
2019年5月,廣昌縣作為全省唯一的縣級單位在全國控輟保學會議上做經驗交流發言。2020年春季學期,學生相繼返校復學,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學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部返校學習。
二、主要做法
(一)提高政治站位,扎實推進教育扶貧整改落實。市教體局堅持問題導向,切實把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反饋意見的整改作為政治任務來抓,按照市委整改工作方案要求,已完成4個子項目的整改,并已結項銷號,6月底將完成1個子項目的整改。
(二)認真開展調研,確實督查傳導整改壓力。紀檢組長和分管局領導定期帶領教育扶貧調研組不打招呼、不聽匯報,直赴鄉村,調研控輟保學、學生資助等教育扶貧問題整改的落實情況,針對存在問題,督促立行立改并長期堅持。
(三)及時溝通比對,做到教育扶貧精準施策。每學期初,各縣區推進實地摸排的同時,認真進行大數據比對。把學期初的全部學生信息和扶貧辦的建檔立卡貧困庫信息進行比對,比對出的學生名單再與上門摸排的學生信息進行比對,確保識別精準。每學期末,再次比對,做到精準發放。
(四)全面反復核查,確保資助政策落實落細。根據省廳統一部署,配合我市教育扶貧清零行動,在全市范圍內全面開展學生資助政策落實和資金發放情況核查工作,縣區自查,市局抽查,確保應助盡助,一個不漏。
三、下一步打算
(一)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高度的政治自覺、認真的工作態度、積極的整改行動,確保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反饋問題的整改在教育系統取得實效。
(二)進一步保障政策落實。以控輟保學和學生資助為抓手,完善信息共享機制,落實義務教育雙線控輟保學責任制、義務教育資助政策學校校長與鄉鎮屬地雙負責制,雙管齊下,確保教育扶貧政策更好地落地見效。
(三)進一步鞏固整改成果。切實扛起教育扶貧整改主體責任,并傳導壓力,統籌調度,協調推進,確保按時按質完成整改工作,并長期堅持,形成常態化長效機制,鞏固教育扶貧整改成果。
(四)進一步加強扶貧宣傳。主動與各類主流媒體聯系,加強教育扶貧宣傳力度,宣傳教育扶貧成就,傳播決戰決勝聲音,講好脫貧攻堅故事,增強貧困群眾的獲得感。
鄉村扶貧車間工作總結報告篇五
一、基本情況
樊馬家河村共有3個自然村,分別為樊家河、馬家河、呼家老溝。全村共有461戶,1448人,黨員50人,(男47人,女3人),全村常駐人口77戶145人;總土地面積18500畝,川壩地1500畝,退耕還林4200畝,荒山1148畝,其中,蘋果3200畝;現有貧困戶104戶317人,其中產業戶93戶287人,兜底戶11戶30人;已脫貧戶(享受政策)48戶151人,其中產業戶47戶149人,兜底戶1戶2人;在冊貧困戶48戶154人,其中產業戶38戶126人,兜底戶10戶28人;已脫貧戶(不享受政策)共8戶12人,其中產業戶2戶2人,兜底戶6戶10人。移民搬遷44戶,危房改造5戶。本村村民主要靠發展種植產業、養殖業、外出務工為主要經濟來源。
二、工作思路
(一)摸“準”扶貧對象,確保精準扶貧“靶向定位”。
按照國家和省、市、縣對貧困戶、貧困村進行識別和建檔立卡的工作要求,我們嚴格執行識別標準,把最貧困的戶納入幫扶范圍,科學合理制定幫扶計劃。并按照“規劃到村、幫扶到戶、責任到人”的總體思路,精心編制了村精準扶貧實施方案,確立了貧困戶主導產業,填寫發放了貧困戶登記表、扶貧手冊,制定了貧困戶脫貧計劃,真正做到“有卡、有簿、有冊、有檔”,對貧困人口、貧困家庭實行信息化管理。并對識別出來的貧困戶制定幫扶措施,通過分析致貧原因,對扶貧對象逐戶確立幫扶項目,建立脫貧規劃明白卡、臺賬,明確幫扶責任單位、幫扶人員。
(二)創“優”工作機制,確保精準扶貧“陽光普照”。
深入開展大走訪、大調研,認真傾聽貧困群眾訴求,耐心詢問每戶家庭情況,深挖致貧根源,逐戶走訪建檔,與貧困戶交心談心、算賬對比,制定幫扶計劃,謀劃布局產業項目,推進精準扶貧。切實把村民組織起來,把致富能手培育起來,把大學生村官、駐村工作隊合理利用起來,摸清貧困底數,分析致貧原因,制定幫扶計劃,把產業培育起來,把土地流轉起來,把群眾帶動起來,把醫療體系完善起來,把發展環境優化起來,把村社兩級干部積極性調動起來,著力推動貧困戶的經濟和產業健康發展起來。深化拓展定點幫扶、社會幫扶等幫扶模式。同時加強扶貧項目和相關涉農項目資金的整合力度,統籌安排整合資金。集中向重點產業、重點項目、扶貧重點傾斜,激發群眾發展活力,著力解決資金分散、重點不突出、效果不明顯的問題,使有限的資金、項目和政策能夠進村入戶精準實施。
三、加強領導
為了抓好落實精準扶貧工作,村上成立了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由第一書記白寶山牽頭,四支隊伍積極配合,重點做好貧困戶的精準識別及貧困戶的產業建設,使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
1、根據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工作實施方案,認真按照貧困農戶建檔立卡的工作方法和步驟,做好貧困農戶的統計工作。
2、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評議和初選出本村貧困農戶名單。并且通過村級公示初選貧困農戶名單。
3、做好精準扶貧工作
一是明晰“一條路徑”,即力量法。按照市委、縣的要求,增強減貧脫貧的內生力量;創新城鄉互動發展機制,增強減貧脫貧的拉動力量;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機制,增強減貧脫貧的支撐力量;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增強減貧脫貧的保障力量;創新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增強減貧脫貧的領導力量”的要求,以改革統攬、開發扶貧、拔掉窮根為總攻方向,以“五個機制撬動為總攻路線,以脫貧致富奔小康為總攻目標,以“往前沖”的精神、“敢探路”的勇氣、“一起上”的格局、“認真抓”的勁頭為總攻要求來貫徹落實省委、市、縣的要求。
四、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勞動力大量流失。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村莊空心化、農村老齡化趨勢加重,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增加了貧困識別、整村推進、產業扶貧等工作難度。
二是產業扶貧投入不足。目前,村上沒有形成優勢新型產業,而傳統種養殖產業勞動力需求大、風險高、經濟效益低,且缺少明確的獎補政策,依靠農戶自身發展,規模小、經營粗放,難以形成規模化、現代化產業發展格局,導致工作隊為農戶制定的發展規劃中,涉及到種養殖業的落實程度都相對較差。
三是上級資金投入不足。上級財政資金有限,無法滿足貧困村扶持需求。盡管縣上整合了許多項目和資金,仍然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貧困村參與基礎設施和產業開發。
四是殘障、慢性病占比大。村共有五保戶1戶,殘疾、智障喪失勞動能力25人,對這類人,只能通過低保、五保、殘疾救助、社會救助等政府“兜底”政策幫助其維持基本生活。另一方面,全村有82戶貧困戶中有長期慢性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僅不能通過勞動獲得收入,高昂的醫療費用,導致一些農民債臺高筑,甚至重新返貧。
五、__年工作打算及建議
一是以“黨建促脫貧”為主線,鞏固好“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成果,做好問題整改,全面清理組織建設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全面肅清黨員隊伍中存在的不良風氣,打造一支團結一心,風清氣正的黨員隊伍。
二是在注重物質扶貧的基礎上,更加大對精神上的鼓勵。扶貧先扶志,“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要實現的脫貧,不只是物質上的脫貧,更要擺脫意識和思路上的“脫貧”,因此扶貧我們應該首先從扶志和智方面著手,確保物質和精神雙脫貧。
三是進一步深化產業富民,推動產業更好更快更健康的發展,不斷擴大養殖、種植規模,繼續加大養殖扶貧力度,根據養殖實際需求,給予力度扶持,爭取每戶都有養殖業,全年組織開展養殖技術培訓8次,力爭年收入8000-10000元,達到種養結合的循環產業鏈。
四是要把項目帶動作為加快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支撐。項目扶貧、項目拉動,是精準扶貧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要加大對貧困村的項目爭取力度,使他們通過項目的實施和拉動,增加收入,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
五是繼續鞏固環境衛生整頓成果,提升村民愛護環境意識,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繼續做好村務、財務公開,不斷在村干部腦海中樹立廉潔從政、光明從政的意識,繼續做好信訪安全工作,及時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定期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工作,完成好鎮黨委、政府安排的其他各項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