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組歌節選》的公開課教案篇一
1、知識目標:
⑴ 理解、積累“執拗、憔悴、饋贈、真諦、璀璨、長吁短嘆、盛氣凌人”等詞語。
⑵ 了解紀伯倫和其藝術風格。
⑶ 了解課文內容,領悟詩中擬人形象的情感內涵。
2、能力目標:
⑴ 強化朗讀,體會詩意推進的肌理和層次。
⑵ 品析文中意味深長的語句,理解詩中多樣化的擬人手法。
⑶ 領會兩首詩的思想感情,學習借物抒懷的藝術構思。
3、德育目標:
感悟詩作閃爍著的理性光輝,引導同學熱愛自然、敬畏生命。
1、反復誦讀,感受詩作清麗流暢的語言風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內涵。
分析詩中語意遞進伸展的層次。
1、誦讀法:
紀伯倫的散文詩語言清麗流暢,富含哲理。教學中要引導同學反復朗讀,感性體會兩首詩在辭色和聲音上的美,領會擬人形象的情感內涵。
2、自讀·點撥法:
文章屬自讀篇目,教師為同學創設寬松的閱讀環境,并通過點撥提示,擴展同學的閱讀體會,培養發明性感受與表達的能力。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1課時。
誦讀,整體感知文意。點撥研習,理解擬人形象的情感內涵。比較延伸,體會紀伯倫天籟自鳴散文詩的藝術風格。
一、導語設計
設計1:
(多媒體顯示紀伯倫像)
同學們,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和印度詩人泰戈爾一樣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之一。他為中國讀者所曉喻,很大程度是因他天籟自鳴的散文詩。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他《組歌》中的兩首:《浪之歌》和《雨之歌》,去感受他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板書文題、作者)
設計2:
同學們,哲理詩作為世界詩苑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一直散發著醉人的芳香,為越來越多的讀者所喜愛。含蓄雋永的哲理性警句,往往會使身處紛繁世界中迷惘和困惑的人憬悟、奮起。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常被稱作哲理詩人,但他的散文詩的內蘊經常多于一般的哲理詩。今天,我們學習的《浪之歌》和《雨之歌》就是他《組歌》中的兩首,讓我們靜心于靈氣而個性的波和雨的絮語中,去感悟一個深邃、美妙的別樣洞天。
(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投影)
紀伯倫簡介:
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鄉卜舍里。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后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文、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興辦《真理》雜志,態度激進。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毀,自己被逐,再次前往美國。后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長住,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
紀伯倫青年時代以創作小說為主,定居美國后逐漸轉為以寫散文詩為主。他的小說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有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1911)等。《折斷的翅膀》寫東方婦女的凄慘命運和她們與命運的苦斗,譴責貪婪、狡詐和屈從,歌頌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說以主人公充溢哲學意味的獨白、對話和敘述,特別是被壓迫被損害者充溢激情的傾訴取勝。他用阿拉伯文發表的作品還有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1913)、《暴風雨》(1920),詩集《行列圣歌》(1918),以和《珍聞與趣談》(1923)、《與靈魂私語》(1927)等。他用英文寫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瘋人》(1918)。此后陸續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和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臨別贈言的方式,論述了愛與美、生與死、婚姻與家庭、勞作與安樂、法律與自由、理智與熱情、善惡與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會問題,充溢比喻和哲理,具有東方色彩。紀伯倫并自繪充溢浪漫情調和深刻寓意的插圖。
紀伯倫認為詩人的職責是唱出“母親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愛”和“美”為主題,通過大膽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達深沉的感情和高遠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學影響較大。他的作品經常流露出憤世嫉俗的態度或表示某種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并組織領導過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學團體“筆會”,為發展阿拉伯新文學作出過重大貢獻。他的作品已譯成世界多種文字,受到各國讀者的歡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紹到中國來的'是《先知》(冰心譯,1931)。從20世紀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漸為中國讀者所了解。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同學聽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標示段序并疏解疑難字詞:
(投影)
執拗(niù):固執任性,不聽從他人的意見。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饋贈(kuì):贈送(禮品)。
真諦(dì):真實的意義或道理。
璀璨(cuǐ 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鮮明。
鑲嵌(qiàn):把一物體嵌入另一物體內。
酷肖(xiào):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愛時所立的誓言和盟約,表示愛情要像山和海一樣永恒不變。
長吁(xū)短嘆:因傷感、煩悶、痛苦等不住地長吁短嘆。
盛氣凌人:高傲的氣勢逼人。
2、同學自由朗讀,注意讀出文章的感情和節奏,感性體會紀伯倫散文詩清麗流暢的語言風格:
教師提示:紀伯倫的作品既有理性考慮的嚴肅與冷峻,又有詠嘆調式的浪漫與抒情。課文節選的兩首詩在翻譯時都著意布置了相當明顯的韻腳,同時,又有很多的換韻和交韻以使得詩在聲音層面上不顯得單調,很好地體現了紀伯倫極有個性的語言藝術。
請同學們邊誦讀邊找出詩中的韻腳,體會兩首詩在辭色和聲音上的美感:
同學朗讀體會,教師以《浪之歌》為例點撥:《浪之歌》第一節:“人”“近”(鄰韻)、“分”;換韻為“里”“體”;第二節:換韻為“晨”“盟”“中”“吟”“吻”(與第一節同,大多為鄰韻);第三節:換韻為“拗”“躁”;又換韻為“心”(與前兩節相同,鄰韻);第四節:換韻為“他”“下”等。
同學自主找出《雨之歌》的韻腳。
3、教師配樂感情范讀,同學體會文意,并用簡潔的語句表述自身的感受:
同學積極發言,教師歸結:
生1:這兩首詩都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作者藝術地描繪了極有靈氣和個性的“浪”和“雨”的形象,寄寓了深邃的生活哲理。
生2:詩人借“浪”和“雨”的物象,抒發的是廣博的“愛”的情志。
生3:詩中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更為形象地傳情達意,顯示了獨具魅力的語言特色。
4、同學通讀全文,主動質疑,提出問題,師生合作交流:
同學的疑難問題有:
⑴ “嗚呼!徹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縱使我滿腹愛情,而愛情的真諦就是清醒。”這里的連接詞使用好像不合常規?
⑵ “塵世人生也是如此:開始于盛氣凌人的物質的鐵蹄之下,終結在若無其事的死神的懷抱。”這句話如何理解?
教師點撥:
⑴ 確實如此。這也正是散文詩不同于抒情散文的地方。這里用“然而”或“但是”來替換“縱使”,在語意上更明白一些,語法上也較合規范。不過,“縱使”,至少在漢語里,有鮮明的強調意味,用在這里,使文意為之一緊,因而在效果上不只獲得了某種轉折的味道,而且使這段話在語意層次上變得更為豐富和有氣勢。和詩的結尾連在一起,凸顯出詩人一種類似于我們所熟悉的“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形象。
⑵ 文章是經由母語作為中介的譯作,“開始于盛氣凌人的物質的鐵蹄之下”一句在語意上比較含混,但基本不影響全篇的理解。蘇玲把此處譯為“生活就是這樣,它從憤怒的雷電腳下開始,然后在安寧的死亡的懷抱里結束”,(《世界散文詩精選》)就相對比較明晰。
四、指導研習,深層理解課文內涵
1、同學齊讀全文后,合作研討:
⑴ 這兩首詩中,作者的想象多數時候是緊貼著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展開的。《浪之歌》中第二、四節寫到的潮汐現象,你了解嗎?詩作中又是如何塑造海浪與海岸的熱戀形象的?
⑵ 《浪之歌》表示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⑶ 《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請分析詩中雨的形象遞進伸展的層次。
同學精彩交流,教師引導:
⑴ 海水有一種周期性的漲落現象:到了一定時間,海水推波逐瀾,迅猛上漲,達到高潮;過后一些時間,上漲的海水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灘,出現低潮。如此循環重復,永不停息。海水這種有節奏的周期性的漲落運動就是潮汐,法國文學稱之為“大海的呼吸”。潮汐現象的特點是每晝夜有兩次高潮,而不是一次,“晝漲稱潮,夜漲稱汐”。科學地講,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陽引潮力作用下所發生的周期性運動。
詩中的海浪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愛得熱烈,愛得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許下忠誠的誓愿;黃昏,她又為愛情唱著祈禱的詩篇。潮漲時,她熱情洋溢,緊緊與情人擁抱;潮退了,她難舍難分,依戀地撲倒在情侶的腳下。面對她這誠摯熾烈的情愛,海岸是異常感激的,他親吻她,還容忍她的“任性”。
⑵ 詩中的前四節,鋪陳出的是一個熱戀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復始的潮汐的律動中與愛人難舍難分。而且,這個女性化的形象在詩中融進了更深廣的喻義,它成為人間世界的守護者,詩的末尾說“這就是我的生活;這就是我終生的工作”,海浪的形象已經幻化為詩人自身的堅定的聲音。聯系詩人的生活經歷,海浪對愛情的態度,曲折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深厚情愛。
⑶ 在《雨之歌》的絕大局部,雨的形象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潤萬物,同時也把距離遙遠的事物聯結起來(“傳情的信使”)。
詩中靈活地多方面運用了擬人手法,一方面是對雨的擬人化處置,從第三節“我哭”開始,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相關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相應加以擬人化,另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時時在變化,或擬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擬人很微妙地轉換為擬物,如第六節“我從湖中升起,借著以太的翅膀飛翔、行進”,似乎又獲得了一只鳥的形象。所以,擬人手法的運用,詩中的語意遞進伸展,引領心靈去觸和那些平日里遙遠的記憶、夢想。
2、請同學們延伸閱讀紀伯倫的《花之歌》,試品析詩中花的形象的豐富感性內容:
(分發打印好的講義資料)
花之歌
我是大自然的話語,大自然說出來,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間,然后又說一遍……
我是星星,從天穹墜落在綠茵中。
我是諸元素之女:冬將我孕育;春使我開放;夏讓我生長;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我是婚禮的冠冕;我是生者贈與死者最后的祭獻。
清早,我同晨風一道將光明歡迎;黃昏,我又與群鳥一起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搖曳,使原野風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風中呼吸,使清風芬芳馥郁。我微睡時,黑夜星空的千萬顆亮晶晶的眼睛對我觀察;我醒來時,白晝的那只碩大無朋的獨眼向我凝視。
我飲著朝露釀成的瓊漿;聽著小鳥的鳴囀、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為我鼓掌。我總是仰望高空,對光明心馳神往;我從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而這些哲理,人類尚未完全領會。
教師提示:詩中花的形象既給人以審美愉悅,又啟迪生活理趣。作者詩意地展現生活空間,“有感于情,有結于心”,使作品具有真摯的靈魂。平易中發掘雋永,美妙的比喻啟示深刻的哲理,這恰是紀伯倫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3、多媒體展示影音資料,師生大聲誦讀全文。
五、課堂小結
s("content_relate");【《組歌(節選)》的公開課教案】相關文章:
1.大班音樂公開課教案精選
2.【推薦】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愛笑的鯊魚》
3.photoshop公開課教學教案設計
4.【推薦】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風娃娃的心愿》
5.小班語言公開課教案:貪吃的變色龍
6.大班美術公開課教案《溫州米塑》
7.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螃蟹小裁縫》
8.幼兒園小班數學公開課教案
9.大班語言公開課教案《貝爾熊很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