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我們又將迎來新的喜悅、新的收獲,一起對今后的學習做個計劃吧。那關于計劃格式是怎樣的呢?而個人計劃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計劃書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年度計劃分配率分配法年度計劃書與目標篇一
1、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數學興趣。
乘法分配律的反應用。
活動一:導入
活動二:教學實施
參加植樹活動的.有哪些人呢?
你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先獨立思考,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多種方法解決)
你發現什么規律了嗎?總結歸納后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活動三:鞏固提高
1。做一做,下面那個算式是對的,正確的畫√,錯的畫×。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3)×64
117×3+117×7=117×(3+7)
24×(5+12)=24×17
4×9+9×5=(4+5)×9
36×(4×6)=36×6×4
2。學了這么多的運算定律,你能將它們區分開嗎?小組為單位說一說什么是加法交換率和乘法交換率,什么是加法結合率和乘法結合率?什么是乘法分配率?可用語言描述,也可以列公式。
1。計算
23×12+23×88(35+45)×12
(11×25)×425×(4+40)
2。27頁2、4題。
年度計劃分配率分配法年度計劃書與目標篇二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乘法分配率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乘法分配率是進行簡便計算的一個難點,由于學生沒有足夠相關的生活經驗和類似的認識,因此比較難于把握,數學教案-乘法分配率。故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探索問題,通過學生互動,發現規律,提出設想,驗證結論,最后靈活運用結論解決問題。
由于平時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比較高,一部分學生還喜歡發表自己的見解,借以帶動全班的學習,所以我決定創設情景,調動學生自主學習,通過操作、交流突破難點。
1.動手“做”數學;
2.充分發揮“兵”幫“兵”的作用;
3.組織學生解決問題。
根據課程改革的目標,實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學觀,切實改進課堂教學,改變傳統牽著學生走的教學行為。
學生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的,因此要組織好學生的`活動,讓學生通過探索,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教師能根據學生的情況善導,體現學生會學,并使學生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質量,強化學習興趣,不斷發展和完善自己。
1.自制多媒體課件,主要是與課題相關的練習(以“小靈通”、摘取“智慧果”的形式激發興趣,并配備音樂調節情緒,同時利用powerpoint制作板書設計加大課堂密度)。
2.實物投影儀;學生準備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2捆。
教學過程設計及分析:
教授將手指蘸入煤油和蜜糖的杯子里,用嘴嘗得津津有味,但學生跟著做卻無一不上當,因為教授伸進的是食指,吸的是中指,以此說明觀察的重要性,告誡學生注意下面的操作要認真觀察,這其實也是一種思維品質。
1.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兩根,圍成一些圖形,說一說你用哪些簡便的方法算出小棒的總長度,從中發現什么。
學生:(3+2)×2=3×2+2×2
師:你們是怎樣發現的?
學生:
①通過計算,知道結果是一樣的;
②無論怎樣擺,都是4根小棒,所以總長度是不變的。
(通過學生的擺和說,引導他們向乘法分配率的表達形式逼近)
2.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3根,進行類似上面的操作。
學生:這樣擺比較有規律,很容易看出小棒的總長度,并且可以知道(3+2)×3=3×3+2×3)。
(讓學生把有規律的擺法投影出來)
3.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4根,仿照上面再操作。
要求:在學生擺攏以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參觀和評價。讓學生把有規律的做法進行實物投影,并介紹想法和發現,小學數學教案《數學教案-乘法分配率》。
學生:
3×4+2×4=(3+2)×4 (8+2)×2=8×2+2×2
7×2+3×2=(7+3)×2 (3+2)×4=3×4+2×4
(6+4)×2=6×2+4×2
發現規律,能靈活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并進一步向乘法分配率逼近。
4.猜想:你能說出類似的例子嗎?
(學生自由說,教師把有代表性的寫在黑板上。)
…… …… …… …… …… …… …… …… ……
5.小組討論。
(1)根據以上算式的特征進行討論,討論后以小組的形式發表見解;
(2)師生共同歸納各種見解: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等于把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加起來,結果不變。
教師:這就是乘法分配率。
板書課題:乘法分配率。
分析:綜觀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還是牽著學生走,所以乘法分配率是強加給學生的,故學生就容易出錯,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教學應該從直觀思維入手,而以抽象思維結束,因此,我就采用了“操作──探究──發現”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了。
1.自學書本;
2.質疑,提出新見解;
3.師生共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互助作用,以點帶動全班的學習)
4.教師:用公式怎樣表示乘法分配率?談談你的看法。(要求學生正確讀出公式,引出乘法分配率可以進行簡便計算。)
5.形成性練習:用簡便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35×37+65×37 102×45 38×99+38
要求:學生想辦法,學生說思路,學生評,學生互助并加以改正。
(學生以談體會的形式進行,包括方法、感覺、情感和態度方面)
說明:這些題目學生是可以用多種方法計算的,目的是訓練發散性思維,提高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法上充分發揮“兵”幫“兵”的指導作用。
(同位互說,或者小組商量,再發言。)
1.基礎題:第66頁第4、7題。
2.思考題:第66頁插圖。
年度計劃分配率分配法年度計劃書與目標篇三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乘法分配率》數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乘法分配律是小學階段學生比較難理解與敘述的運算定律,但是確又是非常重要,運用廣泛。新教材在對于這種運算定律方面的教學沒有要求從文字語言方面加以敘述,只是要求學生能夠在觀察、發現、猜想、舉例、驗證、總結的一系列基礎上得出規律,所以在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上,我的定位是:讓學生通過列式計算、觀察發現、舉例驗證、得出乘法分配律的含義,并且教師要引導學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內容;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計算簡便;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維能力。
本課教學中,我首先設計“懸念”,把學生引到“兩算式的結果相等”的情況中來,先請學生猜想,而后驗證,再請學生編題,讓每一個學生都不由自主地參與到研究中來。在編題過程中,每一位學生都交出了正確的“答卷”,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和繼續研究的欲望。接著,請同學在生活中尋找驗證的方法,以四人小組為研究單位,學生的思維活動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探究其中的奧秘。小組討論的方式,更促使學生之間進行思維交流,激發學生希望獲得成功的動機。通過實踐、討論,揭示了乘法分配律。
再通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述乘法分配律加以內化。學生表述方式多種多樣,且一個比一個精彩。這樣做,學生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學得快樂,自己動手編題、自己動腦探索,從數量關系變化的多次類比中悟出規律,教師“扶”得少,學生創造得多,學生學會的不僅僅是一條規律,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自主自動,學會了進行合作,學會了獨立思考,學會了像數學家一樣進行研究、發現!這對十歲左右的孩子來說,其激勵作用無疑是無比巨大的,而“愛思、多思、會思”的學習習慣,會讓孩子一生受益。縱觀教學過程,學生學得輕松,學得主動。
思維是由問題引起的,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中設計的問題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如:“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述乘法分配律嗎?”問題一經提出,學生立即活躍起來,紛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闡明自己的想法,并展開討論,通過學生自己舉例,進一步鞏固了對規律的理解和識記,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在整堂課中,隨著教學層次的步步深入,教學氣氛、學生思維愈來愈活躍,學習的積極越來越高,促使學生更主動地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使學生的學習能力進步強化,從而也就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