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比朗誦更自然,更自由,可以隨著講稿的內容而變化站位。一般說來,不要在演講人前邊安放講桌,頂多安一個話筒,以增加音量和效果。演講稿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演講稿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最新演講稿模板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東坡文化英語演講稿篇一
果說有誰最與百姓為友,誰的詩最樸實,誰最生性愛開玩笑,誰是最仁慈的官員,那便是蘇東坡了。
蘇東坡亦名蘇軾,一生可謂坎坷,青年時中進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謫居黃州,元祐年間因太后攝政,步步進升,是朝庭的翰林學士,后又因反對派掌政,一貶再貶直至海南儋州謫居,窮苦之至,太后再次攝政,用她獨具慧眼發現了蘇東坡的才華,在徽宗年間,調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他最大的優點是樂觀、行善,這卻也是他最大的之缺點。因為他過分了,沒能識破小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他的眼里沒有任何壞人,導致媚顏奴骨之輩對他打擊至深,雖為一朝忠臣,卻不能安己,這又有何用?我覺得,所謂忠臣,不僅要忠于皇,亦要忠于己,才是立根之本,否則滿肚子好計良言卻不和時宜。太過強烈的愛國之情了,導至最后在朝庭上竟孤立無援單槍匹馬為百姓所付出,太浪費!依我看,因找對火候,該下手時出狠點,不有半分軟弱,言則保己打敵,不言則守口如瓶,讓敵人找不到任何可趁之機。
可蘇東坡正好相反,因為是詩人,把自己的忠腸散于詩中,包含攻擊諷刺,這使政敵奸臣搞文字獄,這里的字有忌諱,那個字角觸犯圣上……,使得很長一段時間蘇東坡不得翻身。但也許正是他的這種執著,這種慈善樂觀的風格詩文,使他的名聲越來越大,朝庭立即壓迫他,可他卻更出名了,人人都以多有他的詩文而相夸,士大夫不能誦東坡詩,竟覺氣索,可謂膾炙人口。
讓人覺得有趣的一點是,那些個宋朝之太后卻總是充當蘇軾的救命星,每當他窮苦之極,沒落之極,太后一掌政便步步高升,朝政整治一新,也是宋朝國家的大救星,還因太后們,那些奸人侫臣才得已平息。
東坡文化英語演講稿篇二
駕一葉扁舟,泛舟惠州西湖。正是春暖花開柳枝依依的季節。浮州四起,青山似黛:遠處,泗州塔隱現于樹木蔥蘢之中,當波光粼粼的湖面,船櫓停止搖晃,我信步跨下小舟,想像自己是古代的文人墨客,是飽讀的書生,倘佯在西湖的小道上。
身隨路轉,猛抬頭,東坡恰與我面對面,他衣著青衫,挽袖身后,神色從容,面容寂靜,舉目遠視。我靜靜地注視著他,仿佛穿越了八百多年的時空,與東坡同游西湖。
東坡貶謫惠州,即被幽深、秀麗而又渾樸天然的豐湖所傾倒。贊嘆這豐湖是“苧羅西子”,當初任“西湖太守”的情結使他命豐湖為西湖。他也正需一片靈魂的棲居地。“浮云時事改,孤月此心明”,官場的`不順,并沒隱沒才子的人性光輝,西湖里從此融著他豁達的身影。東坡既然不能“九萬里風安稅駕,云朝今悔不卑飛”,那就把靈魂交托給這方嶺南的青山秀水吧!東坡就任惠州一年,興修豐湖水利工程,百姓賴以溉良田排水澇,豐衣足食。東坡一生為官可謂盡心盡責!我腳下的蘇堤可以做個證。從此,惠州西湖處處流連著東坡煢煢的身影。東坡白天游覽,夜里也流連,甚至通宵達旦。“嘗夜起與客游豐湖,入棲禪寺,叩羅游道院,登逍遙堂,逮曉乃歸。”即使又貶至南海,仍念念不忘西湖。“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穎水與羅浮””。
杭州西湖有蘇小小墓,惠州西湖有朝云墓。寺側松林,西臨西湖,遙對圣塔,朝云便葬于此。東坡在西湖并不孤寂,因為有知已朝云相伴。他們注目鷺鳥,成雙棲止。可惜這善解人意的女子竟不服水土染病而亡。我似乎看到東坡徘徊松林,反復低吟“不合時宜,惟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親”。人生真是“如夢幻泡影,如露又如電”,八百年的往事,竟只剩一座古亭,一塊墓碑,一堆壘土。
東坡文化英語演講稿篇三
在我懵懂的記憶里,蘇東坡也許就是一個寫詞的文人,我一直認為它和李白杜甫一樣,就是一群只會創作詩詞的人。讀了《蘇東坡傳》我才算真真正正地懂了蘇東坡。
蘇東坡是中國古代的名人,不僅是因為蘇東坡卓越的才華或是動人的詩賦,而是他高尚的人格,一個品行敗壞的人是不會成為名人的。就像著名的奸臣秦檜,寫得一手好字,開創了瘦金體,也很有才華,因為道德敗壞而被世人唾罵。
蘇東坡講究仁愛,對于世間飽受折磨的勞苦大眾的十分有同情心,他在《楊村開運鹽河雨中督義》一詞中就表現出對人民的艱難和悲苦的一種自責感。所以他竭盡自己一切來改善人民的生活,有時由于被貶,自己所擔任的官職太小,而力不從心,此時的他就會產生一種羞愧感。這種感情在當時腐敗的帝王朝是多么可貴啊!
蘇東坡是個重情多義的人,他結交了很多益友,也認識當時的很多名人。 卓契 就是起中的一個,他曾經因為一個承諾,千里迢迢徒步去惠州看蘇東坡,當時從蘇州到惠州就像從天涯到海角,而卓契 一路化緣,風餐露宿 ,來到了蘇東坡的面前,使蘇東坡大驚。就是因為蘇東坡的重情義,才使他結交了這個叫卓契的和尚。蘇東坡的重情義還不僅于此,大家一定聽說過蘇東坡寫的 《水調歌頭》吧!這首詞正是蘇東坡寫給他多年未見的弟弟的,這首詞便流傳的現在還這么有名。蘇東坡的重情多義還體現在他對自己妻子的感情忠實。在蘇東坡的第一任妻子王弗死后,蘇東坡一直傷心至極,十分想念她的妻子,于是他在她妻子死后十年內為她種了三萬棵雪松,以表對她的思念之情。他還在他的妻子死后的十年寫了一首《江城子?記夢》感動了無數的世人。
蘇東坡還是一個樂觀之人。他做官多次被貶但他絲毫不放棄自我,無論到哪里,他都會發現那里的美好,對人生充滿信心。
蘇東坡就是這樣一位幾乎擁有所有優點的人,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需要學習他經典的詩詞,更要學習他偉大的人格和品行。
東坡文化英語演講稿篇四
《巨人傳》中曾寫道:“人與人之間最使人心痛的,莫過于自己以誠懇的態度希望得到別人的善意和友好,結果卻得到了惡意和傷害。”用這句話來形容蘇軾在合適不過了。
一位既平凡有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書法家,詩人等諸如此類稱號不勝枚舉。就是這么一個曠世英才,在失敗和不幸中越挫越勇,越挫越可愛,全身散發著耀眼光芒,讓人不敢褻瀆他的高潔圣雅,走向了歷史中邪惡和悲慘的聚集地,被邪靈束縛的靈魂、肉體無法掙脫命運的枷鎖。一步步緊逼自己到逃無可逃的境地,無情的剖析這媚俗的約束。隨著清風、大地、河流匯聚于他的哲思里,滾燙的血液里,嵌進他的骨子里。
黃州成為了他一生之中不可磨滅的回憶。從直系朝廷命官到一個芝麻的小官只源于一場陷害,實則是被流放的罪犯。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臟水向著黃州走去,毅然已于人世之間,無可非議,他讓那些丑態盡出的政治家和小人啞口無言,瞠目結舌,甚至嫉妒不已。他以深層次的哲思表現自我人生,令人刮目相看的他的態度上是史無前例的通透豁達,力求在對待殘酷人生現實與挫折時達到上善若水的至高無上境界。而不是因為人生不如意而輕易否定人生,自暴自棄,自怨自艾而游戲人生。
烏臺詩案是史上最令人啼笑皆非而又匪夷所思的案件,端坐于臺上的統治者和其走狗經冠冕堂皇的冠以文學之名,糟蹋了如詩如畫般高貴清冷的人兒,并且無賴之無止境,導致那樣風華絕代的人兒從此遠離高堂身邊,從此便是奸佞小人當道的時代。充當被告的他端坐于法庭之上,法官和審判員卻競相審視和批斗那文采飛揚的人。他們不但不知悔改,更加變本加厲,曾藏于面具下的惡魔之心終于被撕下,可惜那美好純真無邪的詩人早已被折磨的遍體鱗傷、身心俱疲。于是造就里一代偉人,終于他破繭而出。想必那時他必是驕傲的向那些擠眉弄眼的小人高調宣布:感謝你們的挑釁,讓我更有涵養、有氣質、有故事;感謝你們的蔑視和冷眼,讓我更有勇氣站起來,讓你們看到我的光芒,為自己曾向我犯下的錯飽受煎熬;感謝你們的污蔑,讓曾經不自信的我挺起了脊梁。
最有趣的莫過于他竟然是個吃貨,在這個物欲橫流吃貨當道的時代,誰不對他崇敬有加?自然又冒出一堆仰慕他之人,想必這也是當時的東坡先生所始料未及的吧!什么東坡肘子、東坡魚、東坡豆腐、東坡餅、東坡羹、東坡肉等,口水都流出來了。他不僅是個吃貨,還是個行動派,自己經常做出美味的食物,是個了不起的美食大咖。就是這些構不成社會影響力也構不成自我號召力的行為,影響力一代又一代文人、政客甚至是尋常百姓家。
他是天生的救世主。在杭州率領眾人疏通西湖,建立三塔,筑建蘇堤。流落儋州時辦學堂,成為儋州文化的傳播者。不僅如此,還向當地居民請教栽種,釀酒,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就是這樣一位巨子,成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內心強大到無可撼動,一步步東山再起,用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韜武略,琴棋書畫,無所不知的才華向世人證明痛苦所成就的偉大有多麼不可思議。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新青年,我們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無論是否被埋沒,無論是否有千里馬,也要如他般堅強不屈,不可埋汰命運的不公,因為成功是留給永遠堅持真理的英雄。
在時空交錯的季節里,溫文如玉般的男子如一粒微小的星辰般存在著,為世界萬物記錄下靈感閃動的剎那。那驚鴻一瞥早已使人迸發全部的熱情與愛意,將所有的苦難轉化為光明、微笑,使人爆發出令人咋舌的力量。現實中的我們應該勇敢而又執著,堅定而又強大,面對一切苦難笑而不語,可以用微笑擊退一切敵人。用自己對生活的愛意,巧妙地除去一切困厄與黑暗。既然我不能選擇最好的,就讓最好得的來選擇我,不斷強大自己。
也許沒有身邊知己,沒有愛情,甚至沒有親人,更甚者沒有一絲值得驕傲的資本,還會在天黑時獨自徘徊。請不必悲傷,何不讓書籍充當伴侶,與大自然惺惺相惜。努力成為有責任感有能力的人,成為思想有厚度內心有深度的人,成為外表玩世不恭骨子里豪邁瀟灑的人,成為看淡名利仍熱愛生活的人,成為不拘小節仍舉止文雅的人。看花開花落,云卷云舒,情人纏綿,行人匆匆,美好的一切,記得勿忘心安。
東坡文化英語演講稿篇五
書扉頁記有一九九三年購于海南,距今二十載。當時讀過一遍,看圈占處不同筆跡,之后仍翻閱過。林氏的主觀色彩顯而易見,敘述典雅,議論紛呈。他說,想寫就是理由。一九三六年,他攜家居美,所帶資料有限,況且當時尚無互聯網之便,為蘇軾作傳,實在不易。
之前陸續讀完林氏《武則天正傳》,作者寫女皇的殺人無數印象深刻,立場有偏頗的一面。在蘇傳中,盡管也有對王安石的抨擊,似相對客氣。
林氏不拘一般傳記格式,兼有多種敘寫形式筆法,語調輕松,機智幽默,好讀。正如書中所說,書架上列著一位有魅力、有創意、有正義感、曠達任性、獨具卓見的人士所寫的作品,真是靈魂的一大補劑。
書中說,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他一生嬉游歌唱,自得其樂,悲哀和不幸降臨,他總是微笑接受。
蘇東坡有句名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難怪他快快活活,無憂無懼,象旋風般活過一輩子。至少他自己欣賞生命的每一時刻。
書中說,他第二次遭到流放,遠走海外的海南小島,多少有點認命的意味,心靈倒分外平靜。他的人道精神由于遭受許多困難而更加醇美,卻沒有變酸。他至少能維護他的靈魂,為此付出代價。
蘇氏最初和最終的.樂趣都是寫作。臨終前他寫了最后一首詩,長老一直和他談現世和來世,建議他念佛經。蘇氏笑笑。他讀過不少佛教和尚的生平,知道他們最后都死了。
此前,蘇東坡寫信給一位長老,其中說:“然生死亦細故爾,無足道者。”
東坡文化英語演講稿篇六
生活是一臺織布機,將困苦與幸福交錯排放,織出一張生活之網。看著那交叉產生的紋理,一個人的一生過去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就將那古老的布拆開,在那“回首向來蕭瑟處”的.每一個交織點,看到的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樂觀。一生從一個狀元落到天涯海角,一切都像被赤壁之水沖著前進的,泥濘雖多,但他踩在了上面,踏進文學。
在那一個下著大雨的日子,看著一只只烏鴉叼走紙錢,留下的卻不是什么絕望,而是一片樂觀。因為當他說“死灰吹不起”時,就把自己吹起了。那些烏鴉是否是詩中的大力神。紙錢是否就是蘇東坡的青春,也無人知道。但無論如何,黃州就是他生命上的一條橫線,痛苦之線。
而蘇東坡一生,當然也有豎線,那中狀元的那一刻,那僅六個月的朝廷時光。烘出了那豎線,那歡樂之線。
歡樂與痛苦,才能織出一張生活之網。一個新中國,不就是經歷了許多恥辱之火的練就,才爬上了如今窗高臺,俯瞰世界。司馬遷也經歷了恥辱與皇帝的贊承,才飛進了二十四史。拿破侖是經歷了早年得意與晚年失意,才被人記住。一個完全成功者是與美相違的。網不堪后人一擊。就連蘇東坡政敵王安石也有晚年的“騎驢時代”。
蘇東坡的命運令我想起自己。上個學期銀獎沒考上,但媽媽鼓勵我說,只有把這當成一個檢查自己的機會,才能進步,我就用這個困難治“網”,取得了一些進步。
誠如林語堂先生所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或許有人連記憶都不是,只是空虛。蘇東坡之所以能留下都是因為那一張苦樂交加的網,網住了他的名字。
東坡文化英語演講稿篇七
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李杜的聲名早已印在腦子里。不過當我聽聞到蘇辛之類的名篇時,推崇李白的內心不禁有了一絲動搖,沒錯,我最喜愛的詞人便是東坡,那一個“自墾城東一坡”的居士,那一個“自笑平生為口忙”的美食家,那一個“西北望,射天狼”的曠世奇才。
我喜愛他的文筆。豪放中略帶婉約,而又不失一種迷人的瀟灑。思親人,他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直面生死,他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凄涼悲壯。屢次被貶,他留下“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闊而天高”的.闊達釋然。這些不過是生活的點滴,但他們串連在一起,便就是生活。
我喜愛他的樂觀,元豐三年,一紙詔書把他帶往了黃州。北宋朝廷斷章取義,顛倒黑白,雖有幸保住腦袋,卻只落得團練副使的有名無實的虛職。但他仍并不為此氣餒。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一紙詩文留下,便使他成為北宋文學史上風華絕代的存在。他的一生屢次被貶,他也通過異于常人的方法排解內心的憂郁,黃州的豬肉,惠州的荔枝,海南的生蠔……,這些尋常的食材,在他手中有展現出另一種別樣的風味,讓現今的人們體味到舌尖上不一樣的蘇東坡。
他也十分樂山好水,我在這點上與他竟十分相仿。不過他所游歷之地,我似乎僅到達過幾處,不過在這相同空間,不同時間,我似乎在穿梭時空與他相會,一起在這廣闊天地中共賞芳華。
笑看他這一生,苦也好,樂也罷,他那自我調度的釋然是我渴望擁有的。他一生的價值,想必也會超出自身的想象吧。
我喜愛東坡,他就是完美男神。only the idol of mine。
東坡文化英語演講稿篇八
讀罷林語堂先生所書全卷,腦海中似乎只殘留這一句話,和那個似清風恬淡飄逸的東坡,那個似清泉平淡無波的東坡。
舉杯邀月,踏雪尋梅,如此與詩意棲居的生活很清瘦,如一泓碧波,柔弱中卻猶見風骨。東坡一生卷在北宋的政治漩渦之中,無論是改革派還是保守派都不與他為友。烏臺詩案,元佑黨人案,被貶海南、黃州……時代的洪流把太多的沉重折疊成薄薄的一枚底片,以眼淚濕影,以痛苦定格。但是他卻光風霽月依舊,高高凌駕于狗茍蠅營的政治斗爭之上,那么自我,那么灑脫。
眼前仿佛正是這白衣男子,瘦削,眼神憂郁,蘊藏著透析人生苦短的滄桑,深埋著關懷天下蒼生的執念。清晨的寒風舞弄著他的飄飄衣帶,絢麗的朝霞燒了天際,與銀袍互相輝映,讓人滿眼都是光色流蕩。“浩浩乎如馮虛御風,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如此凌風出塵的仙意,遠離宦海沉浮,把世間的紛擾和喧囂隔絕在澹澹的秋光之外。興許是那一次次貶謫,一次次難以言喻的孤獨,東坡褪去了一身浮華,去尋無言的山水,去尋遠逝的古人。
“物與我皆無盡也”,天地歲大,惟有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你我共適之物了。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河流匯成了湖,成熟了的東坡于一場場災難之后重生。少了少年時的不羈與張狂,沉淀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樂觀與豁達。處逆境而不沉淪,才藝不展而不怨天尤人,為多少歷代文人所稱道。
自古英雄多風流,東坡的愛情亦如一首跌宕起伏的樂曲。一生三位女子相隨,無不死心塌地、死而后已。王弗逝后,絕貫古今的《江城子》令后世嘆惋,情切切,意深深: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他與王弗的點點滴滴,在“相顧無言”的氛圍中,思念化作無言在痛苦的夢中醞釀著。第二任妻子王閏之伴隨東坡走過了命途多舛的二十五年歲月。在春月滿空的夜里,回廊后梅花的婉娩香,輕云薄霧。無比美妙玄幻的意境,最后“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而侍妾朝云則是東坡的紅顏知己:不合時宜,唯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最后能夠陪蘇東坡終了的也只是心甘情愿陪伴他、愛他的王朝云。“人生有味是清歡”,抓不住明月的影,但求留一顆琥珀的心,飲一泓泉水,掬一捧清澈,與蘇東坡的天地浩然之氣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