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新中國成立手抄報一
通過觀看創新中國前三集,中國的超薄玻璃已經走到了世界的前端,打破了曾經外國壟斷的行業,長臂泵車,磁懸浮,機械手臂,3d打印腳踝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在這些創新成果中,有些是我們聽說過但沒見過的,也有在想象中未曾實現的,有我們已經在使用卻不知來之不易的,也有還處在攻克難關道路上的。
我感悟很深,之所以有如此的創新,離不開在一線的科技研究人員,離不開為我們這個國家守護的人員,是他們為了默默無聞的在這個國家在守著。古往今來,創新是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稟賦,只有敢于創新才有話語權,這是歷史的經驗教訓。落后就要安打,新的時代賦予一個國家和人民更多的責任和使命,在我們為之自豪的同時,應當繼續前進,在薄弱的環節奮起直追。人說,探索者無畏,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才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創新中國信息觀后感200字
創新讓我們有了方向。凡益之道,與事偕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運動和變化的,只有把握時代脈搏、跟上時代發展,才能找準方向,走在前列,從而立于不敗之地。而創新就需要我們用好戰略思維的望遠鏡,洞悉潮流、研判趨勢,只有保持創新敏感,從而順應時代發展。創新讓我們有了底氣。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大型。
無論做哪一件事情,小事也好,大事也好,僅僅有熱情和能力是不夠的,有熱情只是具備了想干事的態度,有能力只是具備了干成事的條件,只有有方法才是干好事的保證。而方法從何而來,改革任務復雜且艱巨,不能用不靈的老辦法和低效的舊辦法,就只有開創新的手段,才能有針對性的做好工作。創新讓我們有了作為。窮則變,變則通。面對復雜的改革環境、艱巨的發展任務,今天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世界變化日新月異、民眾訴求水漲船高,通過創新,求變化、求發展,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才能掌握發展主動權,讓人民享有更多改革成果,讓國家獲得更快進步。
又日新,日日新,茍日新。創新在我全面深化改革時期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始終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在創新中贏得主動,在創新中謀求發展,在創新的進程中逐步滿足人們對“頂配”中國的期待。
最新新中國成立手抄報二
1、中國共產黨的生日:1921年7月1日
一大: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舉行。出席代表12人,代表黨員50多人。會議在最后一天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上舉行。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這份15條約700字的簡短綱領,確定了黨的名稱、奮斗目標、基本政策、提出了發展黨員、建立地方和中央機構等組織制度,兼有黨綱和黨章的內容,是黨的第一個正式文獻。
二大: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南成都路輔德里號召開。大會根據世界革命形勢和中國政治經濟狀況,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大會宣言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政黨,它的目的是要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這是黨的最終奮斗目標,是黨的最高綱領。為了實現黨的最高綱領,大會提出在目前歷史條件下的最低綱領,這就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中共二大正確地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
2、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征簡稱“長征”,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根據地向陜北根據地進行的戰略大轉移。1934年10月開始,1936年10月結束,歷時兩年,行程二萬五千里。中國工農紅軍,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用兩年時間,長驅二萬五千里,縱橫十一個省,沖破國民黨重兵的追堵,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險阻,戰勝黨內分裂的危機,勝利地完成了長征。紅軍的長征,是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它的勝利,標志著中國革命新局面的開始。
3、遵義會議: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明確地回答了紅軍的戰略戰術方面的是非問題,指出了博古、李德軍事。指揮上的錯誤;同時改組了黨中央領導,特別是軍事領導,解決了當時黨內所面臨最迫切的軍事問題,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這次會議,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從此,中國共產黨能夠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領導下,克服重重困難,一步步地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它標志著中共產黨在政治上開始走向成熟。遵義會議后,紅軍重整旗鼓,振奮精神,在中央軍委指揮下,展開了機動靈活的運動戰。
4、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鄧小平同志的領導下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支持下,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批評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明確指出必須完整、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全會高度評價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做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是從這次全會開始的。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由這次全會揭開序幕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是以這次全會為起點開辟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是在這次全會前后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光輝的標志,它表明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已經和正在隨著實踐的發展越來越充分地顯示出來,并將貫穿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部進程。
5、十四大: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92年10月12~18日在北京舉行。大會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決定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大會還通過了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寫進黨章。大會對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做出了科學的概括和評價,確立了這一理論在全黨黨的指導地位,這一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的各項工作的根本指導方針。這次代表大會還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6、十五大: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97年9月12~18日在北京舉行。黨的十五大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大會著重闡述了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指出,在當代中國,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不動搖,就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不動搖。大會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強調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大會還指出,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大會通過了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載入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7、十六大: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1月8~15日在北京舉行。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十六大的靈魂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的精髓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黨的十六大是我們黨在新世紀召開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也是我們黨在開始實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部署的新形勢下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會。江澤民同志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深刻闡明了我們黨在新世紀堅持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實現什么目標等重大問題,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全面部署,是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世紀新階段繼續奮勇前進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
8,十七大:10月在北京召開的黨的十七大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十七大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其中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黨的十七大主題中具有核心地位的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十七大在理論層面全面深化和豐富了科學發展觀,又通過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等制度化安排,使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成為執政黨的不二選擇,這為中國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證。
黨的十七大的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大會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總結了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回顧總結改革開放以來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對全面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做出戰略部署,是指導我們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動員令和進軍號。
在中央召開的“兩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八榮八恥”,即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在我們的社會主義里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尤其是青年人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八榮八恥”涵蓋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容,不僅可以改善社會風氣,體現價值觀導向而且對經濟發展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每一個中國人尤其是我們青年人都必須時刻將“八榮八恥”銘記于心。
9、十八大: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于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舉行。胡錦濤代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報告。報告明確回答了我們黨在改革發展關鍵階段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么樣的目標繼續前進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兩個“五位一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建設總體布局: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兩個百年奮斗目標”:一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二是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八個堅持”。①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②必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③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④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⑤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⑥必須堅持促進社會和諧,⑦必須堅持和平發展,⑧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三個自信”:道德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四化同步”: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兩個翻番”: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新目標。
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三個倡導”: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貧窮,要合作不要對抗,推動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四個意識”:憂患意識、創新意識、宗旨意識、使命意識。
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加強“四個監督”: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
10、十八屆三次會議: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全會充分肯定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評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5年來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
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作了重要講話。
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習近平就《決定(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
全會充分肯定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以為,面對十分復雜的國際形式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中央政治局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一中、二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著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沉著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扎實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推動發展成果更多的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現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開局。
11、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簡稱十八屆四中全會)定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法治中國的建設繪就了新的藍圖。這是中國法治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必將推動中國法治跨越到更高的水平和層次。從全會發布的公報來看,十八屆四中全會對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著眼于“全面”二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涵蓋了黨、國家、社會生活以及軍隊建設的各個領域,實現了法治的“全覆蓋”。
闡明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要性和根本意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于實現我們黨確立的偉大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根本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唯有依靠法治,才能凝聚中國共識和力量,弘揚中國精神,共建法治之中國,復興中華之文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于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根本意義。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證明,唯有依靠法治,才能突破利益固化之藩籬,攻克深層復雜之難題,確保改革有序進行,通過良法善政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全體人民最大福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于實現黨自身建設的目標——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長期執政具有根本意義。唯有依靠法治,以法治作為執政之根本遵循,樹立法治思維,掌握法治方式,才能夯實執政基礎,鞏固執政地位。
提出了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強調指出了堅持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法治的一致性。
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