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目標篇一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一篇充滿情感的文章。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充分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緊緊圍繞情感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升華。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了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的感人故事。我在教學中采用自讀自悟、拓展想象、匯報交流等多種方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受李博士和臺灣青年不顧個人安危,一心救小錢的高尚品質。
在學生通過初讀課文對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有了初步感受后,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及時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設計問題,圈畫讓你感動的詞語和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重在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進行品讀、思考、交流,將對語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落到實處。
當學生通過品詞析句感受到小錢的病情危重后,我開始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強化他們的情感。如孩子們對白血病患者的痛苦,沒有充分的心理體驗,如何去體會小錢的無助、可憐和悲慘呢?這里我設計了補白練習,通過對比,豐富學生的想象,讓孩子們與重病在身的小錢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學生在填空的基礎上,想象著自己的幸福快樂,與小錢疾病百般折磨的痛苦形成鮮明的對比,產生心理的共鳴,當然能更有感情地朗讀。同時也恰到好處地落實了一個簡單的語言文字的訓練。
為了讓學生不僅為課文講述的故事而感動,還要把對課文的血脈親情的認識再提升一個高度,我深挖教材,補充了拓展練習。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我們的班級,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將變得怎樣?如果小錢與臺灣青年見面了,他會說些什么話呢?這一過程升華了情感,使課堂教學得以有效延伸。
這節課,我努力用真情和智慧撥旺學生的生命之火,讓學生深切地感受人間真愛,感受兩岸親情,希望在他們心中埋下善的種子,植入愛的根苗,這應該是語文課的驕傲,也是語文教師的驕傲!同時也是我最大的期望。
課上完了,對于本堂課,自己特別想說的一句話是:經過了不少努力,卻留下了不少遺憾。
1、這本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朗讀與體會是極其重要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做到這一點,由于課文容量較大,時間緊迫,對關鍵的句段只是倉促地形式的一走而過,沒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帶著感情去品讀,去體會。另外,指導朗讀時情境設置不充分,指導的深度不夠,致使學生在朗讀時總感覺缺少點什么,還沒完全投入其中。例如: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余震,使針頭從肌膚里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到當時情況緊急,李博士和臺灣青年的生命面臨危險,朗讀時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雖然我叫了好幾個學生來讀來感受,但是學生讀得仍舊不夠到位,朗讀時不能收放自如,感情沒有到位,只是為了讀而讀,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果我當時能夠給予恰當的范讀,用范讀帶動學生,將會很好地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2、整個教學設計雖然花了大量的時間去準備,教學設計經過反復琢磨,但是整個課堂出彩的地方還是有限。
3、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完全融入到朗讀中。由于本節課有些環節無法預知,所以在處理上語言不豐富、也不夠精煉,教學機智不夠靈活。
4、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在本節課上提升不夠,補充這一項能力發揮較好,可是有條理的進行轉述的訓練較少。在今后的語文課堂上要多進行訓練,力爭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后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目標篇二
這學期,我們學校組織了體驗課堂教學展示活動。老師們從容不迫、大氣自然的教學風格,扎實深厚的教學基本功,獨到智慧的教學設計,充滿濃濃人文關懷的交流氣氛令我受益匪淺。回頭再來反思我自我執教的課《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給我帶來了許多思考。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潛力”,教學環節中老師設計的導言、問題、引讀等都不能偏離文章的主線。在這堂課上,文章的情感主線很清晰、明朗,始終圍繞“臺灣青年無私為大陸患白血病的青年奉獻骨髓的動人故事,為血脈相連的兩岸人民架起一座生命橋為主線”創設情景,到達學有目標,學有重點。
以文中描述的小錢和臺灣青年都“靜靜地躺在病床上”這個細節做為教學的突破口,這兩處的語句看似是普通的細節描述,其實是比較中突出了人物的高大形象,點明了文章的主旨。因為小錢是因患了嚴重的白血病,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期盼著拯救他的骨髓,而臺灣青年則不然,他是在余震中冒著生命的危險,為大陸青年小錢捐贈骨髓的,神情截然不一樣。在教學“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的時候,教者首先創設情境:“清晨的陽光灑滿大地,空氣中還有甜絲絲的香氣”,以這樣的句子喚起孩子對所有完美事物的遐想,然后讓學生想象在這樣的美麗的一天會做些什么,而“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之后出示“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一句,在強烈的矛盾比較中,初步感知生命的可貴與脆弱。然后抓住重點詞語“唯有”來體會生命垂危的小錢迫切需要移植骨髓,同時讓學生明白骨髓難找,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品讀使學生們更深入的體悟了小錢的痛苦,急需愛心奉獻的渴望;激發孩子對小錢的同情,學生自然明白“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的原因。
在這時候,老師話鋒巧妙一轉,引出話題,臺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吸引孩子閱讀和探究的興趣。之后老師透過放地震錄象,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地震的可怕,讓學生想象這樣危險的狀況下青年人就應做什么?讓學生想象這位臺灣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并且讓學生進行主角轉化,透過讀的方式走進臺灣青年的內心世界,設計巧妙的問題使學生理解臺灣青年不僅僅是自我冒著生命危險,連親人的安危也不顧的高尚情懷。整個環節的設計巧妙自然,不是透過簡單地講解,而是創設很多情境,拓展課文以外的知識,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理解兩個“靜靜地”的含義。引導學生進行品讀、感悟,從而理解人物的品格,以到達突破中心與難點的作用。
在這堂課上,有多個情境的創設,如課前談話的情境、體會小錢痛苦情緒的情境、感受地震可怕場面的情境、主角轉換體會臺灣青年內心世界的情境創設。情境的成功創設充盈了課堂,最大限度地為教學服務,使教學到達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視頻出示地震場景,再如補充李博士資料及一天工作時光表,再如多媒體的應用。多種教學方法的探索,再透過教師激情講解,簡單突破了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整堂課由于課前談話、導語、過渡語、結語設計巧妙,樸實自然,所以整個課堂如講述故事一般,娓娓道來,學生恍若在聽故事中對本課進行了學習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如:課前透過和孩子交流姚明捐獻骨髓的故事,讓孩子們對姚明肅然起敬,同時又對白血病知識作了必須的了解。這樣的設計既為課堂教學做了鋪墊,也節約了教學時光。而導語、過渡語、結語也流暢自然,如導語:當清晨的陽光灑滿了大地,空氣中飄著甜絲絲的桂花的香氣,此情此景,你會油然而生出什么感覺?在這樣完美的一天人們會做些什么?過渡語:小錢的生命即將凋零,他只能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而在海峽的另一端,一個青年也和小錢一樣,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你明白為什么嗎?結束語:在生活中,很多時候很多時候需要我們去幫忙身邊的人,但很少是需要我們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的,有時候,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鼓勵的眼神,甚至一個甜甜的微笑,都會給別人帶來鼓勵,帶來幫忙,也給自我帶來快樂,請記住: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完美的人間。無論是課前談話,還是導語、過渡語、結語的設計都展現了教師的細膩和智慧。
這節課,我努力用真情和智慧撥旺學生的生命之火,讓學生深切地感受人間真愛,感受兩岸親情,期望在他們心中埋下善的種子,植入愛的根苗,這就應是語文課的驕傲,也是語文教師的驕傲!同時也是我最大的期望。
1、這本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朗讀與體會是極其重要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做到這一點,由于課文容量較大,時光緊迫,對關鍵的句段只是倉促地形式的一走而過,沒有留出足夠的時光讓學生帶著感情去品讀,去體會,。另外,指導朗讀時情境設置不充分,指導的深度不夠,致使學生在朗讀總感覺缺少點什么,還沒完全投入其中。
2、整個教學設計雖然花了超多的時光去準備,教學設計經過反復琢磨,但是整個課堂總感覺平均用力,沒有出彩的地方。
3、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我的感受、體會完全溶入到朗讀中。由于本節課有些環節無法預知,所以在處理上語言不豐富、也不夠精煉,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后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課后反思猶如照鏡子,讓自我的優點和不足一覽無余,但這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了自我今后該怎樣做。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目標篇三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學反思《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就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教學中,我設計了幾處想象說話,如“在地震中,那個青年人仍在躺著,他心里會想些什么?”、“小錢病好后和青年人見面后,他會做些什么說些什么呢?”等,并注意了讀說結合,使學生在深刻感受了課文情感之后,抒發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這既是對文本內容的延伸,又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自我表現的舞臺。學生在經歷自我與他人的行為對比、體會手術危情和感受護送骨髓的辛勞之后,也真正體會到了海峽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最后的結束語讓學生對以后的生活中會怎么做,升華主題,引發了學生對愛的思考,對人間真情的渴望。
反思這節課,還存在著不足與遺憾: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完全溶入到朗讀中,最終對“跨越海峽”也不是很明了。本節課有些環節無法預知,在處理上語言不豐富、也不夠精煉,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目標篇四
一、當講則講。
提到“講”,有人往往習慣于現“析”等同起來,和“煩瑣分析”掛起鉤來;有人 認為,“講”與《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不排斥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有些內容,如距離學生生活較遠而難以理解的,含義非 常深刻而學生又不易準確把握的,教師怎能不講?當講的內容,教師必須理直氣壯地講。比如本篇課文學生對白血病、骨髓移植了解不多,我在學生查找資料的基礎上,也給學生講了一些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又如課文中有這樣 一句話:“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動暫停的間隔,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終于從身軀里涓涓流出……”只讓學生讀,去體會抽取骨髓的困難,學生似乎不可能 體會深刻,我就通過講“正常的情況下抽取骨髓還要需要抽10次,而在余震中抽取骨髓也許是十幾次二十幾次”讓學生去體會青年忍受著巨大的痛苦,李博士抽取骨髓的艱辛。“講”讓學生弄明白、悟深刻。
二、創設情境。
夸美扭斯曾經說過:“可以為教師定下一則金科玉津。要可能的 范圍內,一切事物都應該盡量放在感官的跟前。”我們不可能教學哪一部分的內容,就把學生帶到相應的真實情境中去,但是,我們可以積極地創設情境,把理解相 關內容所需要的情境,例如在講到在余震中抽取骨髓,我讓學生想象一下,又一次余震發生了,是怎樣的一種情景。通過讓學生描述,引領他們進入情境,幫助他們把握相關內容,感悟內蘊情感。比如講授李博士時,我出示李政道先生的照片,在處理重點段落時,播放配樂讓學生朗讀。這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誘導學生進入文字所描繪的情境,學生容易 感悟到文字所承載的深深的情感。
課雖上完了,但是還有很多遺憾,總感覺我的感情很投入,但是學生的感情還不夠深入。一直我在引領學生硬進文本。值得驕傲的是,學生課文讀得很棒,很有感情,最后談理解也很好,能從多方面去談。
東渡小學? 趙鴻偉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余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中國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舍的骨肉親情。
一、抓住“靜靜地”,體會不平靜,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在設計本課時,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和“中國臺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兩句話為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病情的嚴重使他不得不平靜。但是對于生的希望,使他不平靜的;找到骨髓的不容易也使他不平靜。讓學生通過對于“你們猜作者最不愿意用的是哪個詞”的思考,引導理解“白血病”、“含苞”“唯有”等詞體會小錢的病情嚴重,骨髓移植對他的重要性。
中國臺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余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是因為他知道小錢正期待著他的骨髓。這里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著的反映,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讀這一點的時候,我用“周圍的環境能靜嗎?”和“他的內心能靜嗎?”兩個問題來襯托出那位中國臺灣青年的不平靜。將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中國臺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后。通過研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后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閱讀、自主品讀、讀寫結合體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每一次的學生自主閱讀之前,向學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通過“朗讀——體會——再朗讀” 的教學手段,使學生一步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組織學生自主去讀,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評,盡量避免一步緊追一步的提問教學法。通過富有激情的導語,引導學生朗讀“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通過根據課文內容,把“也”換成其他的連詞進行朗讀,使學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強烈地感受到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
在閱讀之后,我開始用問題引發學生換位思考:你有什么問題要問那個青年嗎?通過學生的思考,再讓他們寫一寫中國臺灣青年對自己的家人所要說的話,在寫話訓練中體現學生不同的閱讀體驗,感受中國臺灣青年的無私奉獻精神。
三、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這堂課上,我適時地補充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的相關資料,讓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了解。當學生講到“周圍的環境不能安靜”時,我適時地運用了“5.12” 汶川大地震的現實資源,使學生更加體會到地震的可怕,中國臺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兩岸同胞的拳拳愛心就躍然紙上了。讓學生初步感受兩岸同胞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對理解課題中“生命橋”的含義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親情、愛心架起的生命橋。
四、不足
雖然整堂課中在教學環節的設計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溶入到朗讀中。
課堂教學中,我一直比較欠缺的就是對文本的深入品讀。像在本課教學“含苞”這個詞的時候,雖然已經涉及到,但是挖的不到位,不夠深,沒有把“含苞”的本義,引申義,及結合課文很好的理解。朗讀指導的層次性不突出,學生的情感沒有被很好地調動起來。
對于學生的關注和文本的解讀還需要我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去研究。這也是我以后教學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時,感覺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豐富,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后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浙江省寧波市黃鸝小學 賀碧峰
1、在教學中,對中心的理解始終蘊涵在課堂教學的始終,但是在最后的解題“跨躍海峽的生命橋指什么,是什么架起了跨躍海峽的生命橋?”的時候,顯得很粗糙。因此我想,如果在這個問題“那涓涓流出的只是中國臺灣青年5%的骨髓嗎?”的處理中,可以挖得更深一些,花的時間可以更多一些,把李博士、海峽兩岸醫護人員對的愛心都理解得更透徹一些……那在最后的解題中就水到渠成了。
2、在課文講授中,忽視了對關鍵詞語的感悟。比如“輾轉”一詞學生不易理解。為此我雖然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尋找骨髓的艱難,急迫與曲折。但沒有點出這個詞。讓學生理解這個詞的意思,更忽視了這個詞的用法。有老師在點評中說到:老師在文本中發現“金子”,告訴學生這是好東西,更應該把它交到學生手中,讓學生會應用它,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目的所在。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的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說不盡,那份感激
我,
(一個剛滿18歲的杭州青年,)
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任陽光普照,桂花飄香,
也無法(盡情綻放)。
因為──(白血病)。
你,
(素昧平生的中國臺灣青年),
在罕見的大地震的余震中,
不顧(對生死未卜的家人的牽掛),
不顧(自身的安危),
讓那骨髓從身軀里涓涓流出,
為了海峽彼岸的(那個充滿期待的生命)。
感謝你呀,
(可愛的)青年,
是你的(愛心)架起了(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給了我(生的希望──骨髓)。
讓我的生命之花(在融融陽光中綻放)。
感謝你們呀,
(可敬的)李博士、海峽兩岸醫護人員,
是你們的(愛心)架起了(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讓我重燃(生命的的火焰),
可以(在金秋八月享受桂花飄香)。
千言萬語說不盡(我心中的這份感激)。
讓風中的桂花香帶去我的祝福:
(好人一生平安!)
設計這道題,我是這樣想的,如果按常規的教學,讓學生進行想象說話:“小錢得救了,他的身體會慢慢康復,他蒼白的臉會慢慢紅潤起來,他的心中一定會充滿了感激,你想他會感激誰呢?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中國臺灣青年相遇了,他會對中國臺灣青年說些什么?”學生的語言可能會流于蒼白,情感會流于膚淺。而讓學生一起來完成這份以詩形式表達的感激,可以讓優美的詩的語言牽引出學生情感的自然流淌,使他們的語言表達得到提升;讓學生一起來完成這份敘事詩,可以讓學生學習用簡練的語言重敘這個故事的同時,使心中的感悟得到升華。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目標篇五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一篇充滿情感的文章。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充分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緊緊圍繞情感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升華。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了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的感人故事。我在教學中采用自讀自悟、拓展想象、匯報交流等多種方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受李博士和臺灣青年不顧個人安危,一心救小錢的高尚品質。
在學生通過初讀課文對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有了初步感受后,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及時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設計問題,圈畫讓你感動的詞語和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重在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進行品讀、思考、交流,將對語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落到實處。
當學生通過品詞析句感受到小錢的病情危重后,我開始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強化他們的情感。如孩子們對白血病患者的痛苦,沒有充分的心理體驗,如何去體會小錢的無助、可憐和悲慘呢?這里我設計了補白練習,通過對比,豐富學生的想象,讓孩子們與重病在身的小錢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學生在填空的基礎上,想象著自己的幸福快樂,與小錢疾病百般折磨的痛苦形成鮮明的對比,產生心理的共鳴,當然能更有感情地朗讀。同時也恰到好處地落實了一個簡單的`語言文字的訓練。
為了讓學生不僅為課文講述的故事而感動,還要把對課文的血脈親情的認識再提升一個高度,我深挖教材,補充了拓展練習。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我們的班級,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將變得怎樣?如果小錢與臺灣青年見面了,他會說些什么話呢?這一過程升華了情感,使課堂教學得以有效延伸。
這節課,我努力用真情和智慧撥旺學生的生命之火,讓學生深切地感受人間真愛,感受兩岸親情,希望在他們心中埋下善的種子,植入愛的根苗,這應該是語文課的驕傲,也是語文教師的驕傲!同時也是我最大的期望。
課上完了,對于本堂課,自己特別想說的一句話是:經過了不少努力,卻留下了不少遺憾。
1、這本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朗讀與體會是極其重要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做到這一點,由于課文容量較大,時間緊迫,對關鍵的句段只是倉促地形式的一走而過,沒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帶著感情去品讀,去體會。另外,指導朗讀時情境設置不充分,指導的深度不夠,致使學生在朗讀時總感覺缺少點什么,還沒完全投入其中。例如: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余震,使針頭從肌膚里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到當時情況緊急,李博士和臺灣青年的生命面臨危險,朗讀時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雖然我叫了好幾個學生來讀來感受,但是學生讀得仍舊不夠到位,朗讀時不能收放自如,感情沒有到位,只是為了讀而讀,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果我當時能夠給予恰當的范讀,用范讀帶動學生,將會很好地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2、整個教學設計雖然花了大量的時間去準備,教學設計經過反復琢磨,但是整個課堂出彩的地方還是有限。
3、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完全融入到朗讀中。由于本節課有些環節無法預知,所以在處理上語言不豐富、也不夠精煉,教學機智不夠靈活。
4、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在本節課上提升不夠,補充這一項能力發揮較好,可是有條理的進行轉述的訓練較少。在今后的語文課堂上要多進行訓練,力爭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后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