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題目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申請回執篇一
漢語言文學專業,也就是早年間人們口中的中文系。
毋庸置疑,漢語言文學專業有著十分源遠流長的教學歷史,同時在時間的沉淀之下,也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教學傳統。
在新中國還沒有成立時,也就是我國的民國時期,近代教育剛剛萌芽,中文系應運而生,這也就是現在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雛形。
中文系承載著我國熠熠生輝的傳統文化,蘊含著無數先人的人生菁華。
即便是在戰亂時期,也沒有讓一個個的熱血青年放棄對中文的熱愛。
在不斷的積累沉淀后,漢語言文學專業形成了自己穩定的教學模式,其教學內容也逐步固定下來。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高校招生比例非常大,同時就業率也相對較高。
然而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社會上對于經濟專業,管理專業的人才需求增加,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地位受到了來自各個方面的挑戰,至今漢語言文學專業仍然處于一個瓶頸時期,如何進行有效的轉型成為了眾多漢語言文學教育專家首要解決的問題。
按照現代教育學理論來看,應用性是衡量一個學科教育模式是否先進,教學體制是否健全,教學發展水平高低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標準。
而現在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恰恰缺乏的就是專業的應用性。
顯而易見,這是由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歷史決定,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足以適應如今社會的發展,就導致了近年來報考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大大減少,
就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不少學生都是被調劑的,社會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認識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提高漢語言文學應用性儼然成為了奔赴在漢語言文學教育前線的工作者們的不得不面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教育學原來角度來看,一個學科的應用性指的便是該學科所涉及到的在實踐過程中轉變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者說指導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
還包括該專業的畢業生是否能夠運用專業知識來發揮所長,狹隘的來講,就是能否在工作中靈活運用自己專業的知識。
筆者將以北京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來展開分析研究。
二、漢語言文學教育的現狀特征
1、漢語言文學專業歷史悠久,教學內容固定
在近現代高等教育剛剛產生之初,北京師范大學也就是京師大學堂師范館創建于1902年,隨著學校的建立,漢語言文學專業也隨之出現,至今已有110余年的歷史,為國家建設培養了大批英才,也為二十世紀中文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魯迅、錢玄同、劉半農、黎錦熙、沈從文、沈兼士、顧隨、余嘉錫、吳承仕、黃藥眠、鐘敬文、譚丕模、穆木天、葉丁易、劉盼遂、李長之、李何林、陸宗達、蕭璋、俞敏會通開新,炳耀學界;啟功、郭預衡等先賢奠定了文學院穩重求實不務虛名、銳意創新不斷進取,既堅守學術家園,又保持現實關懷的良好學風。
2、文學性人才多于實用性人才
長久以來,無論是在世人的眼中,還是事實上,漢語言文學專業已然成為了詩人的搖籃,知識分子的海洋,但是這些名號稱謂都不能稱之為社會意義上的職業,其應用性也相對較低。
不少高校因此開具了新聞學,翻譯學,對外漢語等專業,來平衡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性與文學性。
但是現實是殘酷的,隨著近年來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率持續降低,為了躲避就業壓力,不少學生都選擇讀研,而讀研之后又不知何去何從。
漢語言的文學性太強,以至于不少人認為漢語言文學專業是貴族專業,是不愁吃穿,不擔心就業的學生選讀的專業。
歸根究底,便是課程設置方面文學內容連篇累牘,而實踐性課程較少。
3、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性教學內容缺乏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踐性教學內容缺乏是大多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短板。
以北京師范大學為例,北京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國內數一數二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其研究水平和北京大學不相上下,也是北京師范大學的三大王牌專業之一。
但其實踐性課程較少卻是不爭的事實。
語文教育學,創意寫作,翻譯理論與實踐是為數不多的實踐性課程,卻是選修課程,并不能覆蓋到全部學生。
有的學生更偏重文學性,就會避開實踐性的選修課,一定程度上講,實踐課程教學任務大于理論課程,這也就導致了學生盡可能地避免實踐性課程的選擇。
筆者認為,可以給學生最大的自由,但是更應該給學生一個引導,可以讓學生在實踐課程的范圍內,必須選定相應數量的課程來提高學生的實踐性。
三、為什么要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
1、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順應社會發展的必然
二十一世紀,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不僅僅需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同時還需要具備較強的應用能力,綜合性人才是當今社區缺乏的人才,也是我國高校需要重點培育的人才。
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必須順應時代的潮流,培養既具有文學性,又具備應用性的綜合性人才,促進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更好地就業。
2、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
早年間,我國不斷推進素質教育,在中小學開展綜合培養,而在我國高校,也正如火如荼的開展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目標便是提升我國預備人才的綜合能力,使得學生全面發展。
四、如何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
1、推進學科教育體制建設
教育體制包括了教學內容,教學模式。
要想增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用性,就要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樣式。
以北京師范大學為例,在2015年左右,進行了教學內容的大改革。
將原有的。大篇幅的文學史的教學,進行了壓縮,設置了精讀名著的單獨課程,最大程度了滿足了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實現了學有所專,學有所用。
并設立了導師制,學生參與到導師的教學研究中,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實踐經驗。
由此可見,實現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用性,就需要通過課程的設置,完善必修課和選修課的選定方式,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增強他們運用語言的實踐能力。
2、改善陳舊的教學方式
由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傳統性,加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數眾多,不少漢語言文學課堂充斥著滿堂灌,照本宣科的狀況。
老師講課是老師的事,學生聽課是學生的事,教與學剝離開來。
這種陳舊的教學方式,早就應該被高校淘汰。
理科專業實用性強的一個原因,便是學生和老師一起進行實驗研究。
那么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用性,也需要教學相長,老師帶領著學生一起研究,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來支持教學,是必經之路。
3、加強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提升
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一個重要技能便是語言運用能力,然而語言運用能力不僅僅包括寫作,還包括口頭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
因此,高校不能夠僅僅憑借寫作能力來判斷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高低。
這就需要,學校注重對各個方面的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能夠讓學生揮發所長,盡可能地讓學生全面發展,具備過硬的綜合能力。
4、樹立創新的教學觀念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轉型勢必要推陳出新。
只有學校倡導教師和學生具有創新的觀念,營造出思維活躍,百花齊放的自由的思想氛圍,才能夠讓教師們解放思想,讓學生們自由翱翔。
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勢在必行。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題目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申請回執篇二
一、精心設計整合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網絡教育資源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教育已成為終身學習特別是遠程成人學習的一種有效形式,其主要特點是突破教育過程的時空限制,實現網絡教育資源的共享。
因此,網絡教育資源的建設、整合與利用是保障網絡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
從2001年開始,北京廣播電視大學(以下簡稱北京電大)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中央電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精神的指導下,
在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以電大網絡設施為基礎,整合利用多種網絡教學資源,發揮北京電大網絡教學的優勢,通過網上交互式教學,為學生提供有力的學習支持服務。
整合利用多種網絡教學資源,對于電視大學系統來說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教育專家指出,國家建設的遠程教育系統———中國廣播電視大學系統,其系統內部資源的共享應是一個典范。
中國廣播電視大學系統“統籌規劃、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體制,決定了廣播電視大學系統特有的資源共享機制。
2000年以后中央電大與tcl公司合作建設遠程教育資源,成立了“電大在線”公司,公司推出的平臺和資源開始實行“有償”資源共享。
[1]對于學習者來說,真正有效的學習資源是必須經過精心設計的,能滿足學習者自主學習需要的教育資源。
網絡教育資源是學生尤其是自主學習的學生獲取知識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源泉,所以網絡資源的設計非常關鍵,而不應是傳統課程的電子版本。
[2]在“電大在線”平臺上,中央電大為漢語言文學專業設計了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
為了便于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央電大制作了計算機ip課件,網絡直播課堂,并在網上定期發布教學大綱、教學重點和難點解析、形式多樣的練習題和期末復習指導。
通過中央電大的在線平臺,學生還可以陸續看到一些配套的動態教學信息。
北京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專業建設中,充分利用中央電大提供的網絡教育資源,同時自身也精心設計和建設多種網絡教學資源,并與中央電大的資源加以整合應用。
針對北京學生的實際情況,各門課程的責任教師制作了解析重點難點的網頁,又針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在網上發布作業講評和例題解析。
同時,還把責任教師開展教學實踐環節改革的錄像片,制作成ip課件掛在網上。
這樣,就使不同地區、不同分校的學生共享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網絡教學資源。
2008年以來的專業建設中,漢語言文學專業先后建設了四門網絡課程:“中國現當代文學名著選講”、“北京文化專題講座”、“美學專題”和“信息檢索”,為學生學習這些課程提供了豐富的網上資源。
為適應電大遠程開放教育的網絡教學特點,方便學生學習和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還對三門補修課程“漢語基礎”、“中國文學基礎”、“外國文學基礎”進行了流媒體課件和網絡化考試的題庫建設工作。
漢語言文學專業不僅整合了電大系統的網絡教育資源并加以有效利用,而且鼓勵學生通過網絡去獲取更多的教育資源。
比爾?蓋茨說:“信息高速公路將無數教師和作者的最好勞動聚集起來,讓所有的人來分享。
教師將能夠利用這些資料作教學課題,學生們將有機會相互探討這些資料。
這一途徑有助于及時把親自受到最佳教育的機會傳到甚至是不能有幸進入最好學校或沒有得到最好家庭支持的學生那里。
”[3]當代網絡媒體技術的發展,為利用internet(因特網)和intranet(局域網)等網絡媒體進行教育提供了技術支持,網上圖書館以及大量的網上學校、個人網頁、專題網站、電子雜志等個性化教育資源,為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提供了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
網絡的巨大信息包容量所提供的各門課程的學習資源遠遠大于任何教師、任何教材乃至任何一座圖書館所能提供的信息量。
漢語言文學專業通過精心設計整合的網絡教育資源,使學生獲得了豐富充實的學習資源,使他們的學習不受地域、時間等的限制,在空間上,使在授課教師面前學習的學生與距離教師百里之外的學生沒有本質的區別;在時間上,學生隨時都可以進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
網絡使用上的極大自由度,也使學生不受文化水準、專業知識、年齡大小的限制。
漢語言文學專業利用網絡教育資源進行教學,實現了網上多媒體信息傳遞和多媒體信息資源共享。
二、教師是網絡教學資源整合利用中的主要力量
面對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教師傳統的知識權威已無法與龐大的網絡系統、強勁的網絡功能相抗衡。
網絡媒體打破了教師對知識信息的壟斷,原有的“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的傳統模式已經過時,教師正面臨與網絡媒體分享權威的境地,教師的“專業權威”和“感召權威”面臨著網絡權威的挑戰。
在今天,網絡教育中的教學者———教師,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老師,而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輔導者,學生成為教育過程的主導者。
因此,從現代教育的觀點來看,教師是網絡教學資源建設整合中的主要力量和網絡學習中學生的協作學習伙伴,所以也是一種重要的網絡教育資源。
北京電大要求重視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從“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兼職教師們積極地應對網絡權威的挑戰,主動地參與網絡教學,盡快適應網絡教學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和實踐能力,提高網絡環境下的職業和技術素質。
北京電大和分校的任課教師,不僅加強了網絡知識和以計算機網絡化教育環境下進行多媒體網絡教學的基本知識技能,利用計算機多媒體進行教學設計的知識技能等,還通過觀念適應、知識適應、技術適應乃至文化適應,全方位地加強自身適應“網絡生存環境”的能力,成為網絡教育中真正的行為主體,在網絡教育資源的設計、建設和整合中發揮了生力軍的作用。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和工具,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
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網絡媒體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探索的認知工具。
漢語言文學專業在網絡教學中,充分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也突出網絡教學媒體的輔助功能。
隨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對教育的影響越來越深入,多媒體計算機和多媒體網絡教學已被作為一種認知工具、學習資源來使用,教師對網絡教學媒體給以了足夠的重視。
在專業建設中,漢語言文學專業發揮北京電大系統優勢,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和網絡教育的發展,通過專業大教研組、課程教研組的活動,加強電大系統漢語言文學專業和課程教師的相互溝通與協作。
這樣,一方面為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不斷提高網上教學能力搭建更好的專業與課程平臺;另一方面,專業大教研組、課程教研組的教師隊伍,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網絡資源建設提供了電大系統內專兼職教師的集體合力,一些分校教師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中的網絡資源建設做出了很有成效的工作。
漢語言文學專業整合利用網絡教育資源進行教學,實現了教師與學生教與學信息交流的雙向化。
將多媒體技術引入學習過程,由于多媒體技術的人機交互特性,學生利用計算機的鍵盤和鼠標,可方便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探索路徑。
這樣就可以很方便地實現藝術欣賞學習過程中的信息反饋與交流。
這種交流包括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教師與計算機、學生與計算機等多向交流。
漢語言文學專業責任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隨時調整學習過程,而學生也隨時向教師反饋自己的學習情況,教師能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所有學生都能取得滿意的學習效果。
三、調動學生參與網絡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利用
在網絡時代學生的視野中,他們不僅可以從學校教師處接受到書本知識,而且還可以從網絡上接受到新的知識。
由于信息網絡技術不僅具有極強的存儲功能,而且具有快捷準確的查詢功能,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對于學生來說,最重要的已不再是知識的擁有量,而是獲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北京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學科學習中,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積極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變接受式學習為體驗式、探究式、協作式學習,使學生在各門課程的學習中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手段,參與到教學實踐活動和網絡教育資源的建設和整合利用中,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
因特網(internet)擁有世界上最大、最豐富的信息資源,萬維網(web)是借助因特網這個網絡媒體構建的一種信息服務的方式,它使相互分割的文本轉化為一個超鏈接的信息網絡,變成一個覆蓋全球的巨大的虛擬信息資源庫即超文本(hypertex)t。
“超文本”被麻省理工大學媒體實驗室尼葛洛?龐帝教授叫做“沒有頁碼的書”和“隨心所欲多媒體”。
[4]
超文本的特征是學習的非線性和多結局。
閱讀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需要,根據自己意愿進行探源或者應用的聯想探索。
因此,即使學習同一文本,由于每個人的能力和水平的不同,他們所獲得的信息即探索的結果也可能不盡相同。
超文本對于學生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和參與網絡教育資源的整合都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尼葛洛?龐帝教授說:“你可以把超媒體想象成一系列可隨讀者的行動而延伸或縮減的收放自如的信息。
各種觀念都可以被打開,從多種不同的層面予以詳盡分析。
”[5]因而這種非線性學習特別適合于學生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中對藝術作品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索”,為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培育創造條件。
在對藝術作品探索過程中,學生不是機械地記憶信息,而是根據某項“任務”,學習如何自行獲取信息和到哪里去采集信息,如何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綜合、評價、篩選和加工,如何根據自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這樣可以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建構主義學者維果斯基認為:知識不能直接灌輸,應由學生發揮自己的認知能力自行建構。
學習及發展是一個社會化及協作的活動,漢【白話文】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鼓勵學生協作式學習,把教師的角色定位在學習的促進者,以學生的學習活動取代教學活動;教師設計適當的學習環境,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對藝術知識的興趣,在已有的學習基礎上,豐富他們的藝術經驗,使他們在認知的階段上,有所超越和突破,以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
協作式教學策略,要求為多個學習者提供對同一問題用多種不同觀點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綜合的機會,以便集思廣益。
這不僅對問題的深化理解和知識的掌握運用大有裨益,而且對高級認知能力的發展、合作精神的培養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因而,基于計算機網絡的協作學習正日益受到國際上愈來愈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與關注。
目前在基于internet的教育網絡中,常用的協作式教學策略有競爭、協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種不同形式。
可以說,協作式是最能體現網絡特性,也最有利于21世紀新型人材培養的一種教學策略之一。
在北京電大各分校的漢語言文學教學班上,漢語言文學專業一些課程的責任教師采用協作式教學策略,組織了圍繞各門課程的有關專題展開的討論課。
教師要求學生們利用因特網去搜集信息,在不同的層面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綜合。
同學們通過在“沒有頁碼的書”中的遨游,各自獲取了豐富的信息,制作了圖文并茂的ppt向同學們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因此,學生的討論發言各具特色并收獲頗豐。
總之,通過這種基于網絡的協作式學習,學生們對于各門課程的基本特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大大拓展了知識面,信息能力和認知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培養了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同時,也豐富補充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網絡教育資源。
四、對美國遠程教育網絡教育資源運用的借鑒
美國是世界上網絡教育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美國政府、高校和民間組織都為網絡資源的建設和使用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研究力量。
政府組織建設的網絡資源多為國家級的大型資源信息中心,其中有代表性的有:eric,即美國教育資源信息中心;free,即聯邦優質教育資源。
這些信息中心為全美教師和學生的網絡學習提供了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
[6]筆者在2006年秋赴美國考察遠程教育的過程中,了解了史蒂文森理工學院、康涅狄格州州立大學、康涅狄格州網絡學院等高校和遠程教育機構開展現代遠程網絡教育的一些情況,也找到差距和不足,學到了可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借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