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研學研學篇一
山東曲阜,鄒城是文化圣地,這里既是傳統文化的課外學堂,也是社會實踐的大課堂,一堂好課,值得珍惜,值得收藏。
首日,我們到了圣賢之鄉——曲阜,參觀“三孔”——孔廟,孔府,孔林。孔廟前為神道,兩側栽植松柏,創造出莊嚴肅穆的氣氛,步入萬仞宮墻內的孔廟,透過郁郁蔥蔥的參天古柏,同學們好像穿越到了古代,成了孔子的學生,親耳聆聽著孔子的教誨,感悟著杏壇下圣人的博大情懷和萬世師表的點點滴滴。座座門坊上的額匾,極力頌揚孔子的功績,給人以強烈的印象,敬仰之情不覺油然而生。
接著,我們來到“天下第一家”——孔府。府內樓堂廳錯落有致,九進庭院,三局布路帶給我們最本真的孔家文化。孔府又稱衍圣公府,是孔子的子孫后代住的地方,孔府有大廳,大堂,樓房,東邊是廟,西邊是學堂,中間是建筑物。
然后,我們走進世界上持續年代最長,規模最大的氏族墓地——孔林。蒼松翠柏,古木參天,碣碑林立,石儀成群,有孔子歷代子孫墓葬萬余座。地面上還有漢、宋、金、元、明、清、民國等時代的題記石刻,同學們瞻仰了孔子子孫三代攜子抱孫的墓葬布局,體味了子貢含悲尊師的情懷,領悟了何為儒家的“仁愛”。
曲阜三孔,雄偉壯麗,它不僅是儒家文化的載體,更是中華文明的滄桑足跡!
曲阜“三孔”游學,讓我們更加真切地感受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了我們對傳統文化由衷的崇敬之心、敬畏之心和踐行之志。
次日,告別曲阜,我們來到孟子故鄉——山東鄒城。走進孟廟,入眼的是廟內飽經滄桑的碑碣石刻,蔥蘢蒼郁的古柏。入心的是孟子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孟子的傳世經典;“仁者,愛人”“民貴君輕”“易子而教”的主張深入人心;“孟母三遷”“緣木求魚”的故事流傳至今。傳統文化的繼承,需要我們回到它的起源,親身感悟文化的靈魂!
面對群坊重殿,折射出的不僅僅是一代偉人的偉大,更重要的是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從歷代帝王到平民百姓,從文豪到草莽,無不對其肅然起敬,盡管歷盡風雨,依然傲視人間。
由此,我們看到中華儒家文化的深奧、博大、寬廣。不管文化為誰所用,暴君或明君,盛世或亂世,它永遠是繁榮的,儒家文化散發著人間尊貴的神韻。
我們走出三孔,感慨萬千。更重要的是,我們真切領略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感受了古人賦予我們一脈傳承的神韻。
此次研學之旅,定會成為我一生的美好回憶,值得珍藏!
研學研學篇二
去絲綢之路了!
火車站臺上,細雨時不時漏過車站的棚頂。仿佛再說,去吧,去另一個地方,尋找不一樣的風景,看看不一樣的藍天。于是,出發了!
屆已入華北平原,平原千里,一望無際,沃野千里,綠草茵茵,阡陌縱橫,忽見綠樹掩映,密林交織,灌木臥野。四極無遮無攔,碧野千里盡收眼底,天或與綠野,或與密林,或與屋舍交接于地平線,真可謂“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碧空與靈野醞釀生出一大片云,此景于江南萬不能見,令人嘆華夏大地之絕美。
列車呼嘯而過,無視著這些擊打在車窗上的雨滴。時光也在打馬而過,一分一秒急馳而過。十天不長,我想,它一定是彌足珍貴的,會如珍寶般,烙在心中。
還有幾個小時就到站了,西安,我帶著屬于我的憧憬和希望來了!
研學研學篇三
在這個美好的日子里,學校組織我們出去研學。這次研學活動的目的地有兩個:一個是漢光武帝陵,另一個是洋豐百果園。
首先,我們去了漢光武帝陵,踏進漢光武帝陵的大門,你的目光會被一個像獅子卻不是獅子的雕像石頭吸引,它的名字叫做“石辟邪”。石辟邪身體由各種不同動物的身體部位組成,有獅子的頭,老虎的腳,鹿的耳朵,牛的尾巴,鷹的翅膀等等多個動物的不同部位組成。石辟邪高1.9米,長2米,寬0.9米。
后來,我們又跟隨著我們的導游王老師一起踏進洋豐百果園吧!走進洋豐百果園,吹來的風都是暖暖的。
我們去參觀了兩種大棚,大棚里種植的有機蔬菜和水果,大棚的設備很齊全,有水簾是通風的,地上是用石子做的。水流到地里它可以傳到地下,再用管子把它過濾一下,然后再澆到植物的根部,就這樣循環的利用水,不僅不浪費水,而且還可以讓植物更好的生長。
我在其中的一個大棚里看到了我最愛吃的火龍果。火龍果的苗,我還沒有見過呢,這次終于親眼見到了,其實我見到的火龍果苗跟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
走出植物園要和五年級全體師生合影啦,同學們一個個笑得比天使還要燦爛。
坐在大巴車上,回顧著自己一天的經歷,看著同學們的笑臉,我覺得自己有了無窮無盡的收獲。這次研學之旅讓我感受了很多,希望下次研學之旅可以讓我有更多的收獲,我期待著下次的研學之旅。
研學研學篇四
跨越千里,為了去找尋未曾謀面的你。
踏著青青草色,背著甸甸行囊,透過滴滴晶瑩,跨過綿綿鐵道,和著陣陣涼風,中原大地,我來了!
從沿海一點一點深入中原,鐵道周圍一抹抹綠漸漸籠罩了整個世界。
向這條路的盡頭望去,那個天地相接的地方,大概就是那繁榮千古的六朝古都——長安了吧!
一早,小雨淅淅瀝瀝,惜別之情在腳邊悄然蔓延,細雨啊,可別想我呀!你可知,鐵路的那一頭,它可不會負我,它會透過我的眼眸展開獨特的魅力!
坐上車,新鮮的風景在窗外展開一幅幅畫卷,閉上眼,憧憬古老的帝都——思緒中,多想做孟郊登科后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多想學王勃望滕王閣作序“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
午后,大滴大滴的雨珠沖刷我們一路來的疲憊,昏黑的天空蓋上我們的被子,瞇上眼,那滿城的黃金甲和高高的宮墻又映入眼簾。終于明白古人為什么愛上長安了!
六朝古都!我來了,終于能見到你,那個令人心之所向往的地方;終于能見到你,那個令人魂牽而夢繞的天堂!
終于找到你……
研學研學篇五
今天,我去懷著緊張而又激動的心情參加了我校第一次研學活動。神秘的中岳嵩山,我心向往的地方。
第一站,我們參觀了觀星臺。這里是古代二十四節氣的發源地,詳細記錄二十四節氣的計算和意義。在古代,人們沒有表和手機 ,但聰明的古代人借用‘自己’來測量時間,有人體晷之測量物 有十二個時辰,用子丑寅卯來命名。下面就是郭守敬的觀星臺了,十分霸氣。根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觀測,郭守敬等人成功著成了《授時歷》,其精確度只與現在時間差了六秒!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科學嚴謹和認真。從這一站中,我學習到做事情要認真,嚴謹和堅持不懈的態度,終會成就一個巨事。
第二站,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 嵩陽書院。在這個地方,我們穿上了漢服,祭拜了先師孔子。有獻六禮,拜師禮等一系列活動。古人莊重而隆重的拜師儀式使我深深體會到了恩師之重,尊師重道之意。在書院里我們還見識了‘大將軍’和‘二將軍’的風采。這兩棵有著四千年樹齡的柏樹,穩穩地扎根于書院,見證了華夏四千年的歷史,依舊茂盛如初 愿它們能將這千年奇觀保持下去。
第三站是嵩山地質博物館。在這里,我們了解到了嵩山在這數
億萬年的變化,地理的年份,永遠是萬,億來算的,不得不感嘆我們人類生命的渺小。我記憶最深的就是那座上下顛倒的地質,上層是25億年前,而下層卻是25億年后的。大自然永遠十分神奇。
對于地理的學習,還遠不能止步于此,更不是一天可以學到精髓的。
還需要我們今后的探索!
研學研學篇六
遠和近,或許就在身旁。
昨天上午,學校組織我們一、二兩班的同學參加研學活動。
天氣雖然有些陰郁,但仍不能使我們的熱情消減。班級中,個個同學都洋溢著激動與興奮,臉上也流露著朵朵笑容,我們帶著好奇踏上了旅途。
在大巴的顛簸中,我們終于到達了第一個目的地——山腰鹽場。剛下車,看到鹽田的景象感慨油然而生。十萬多畝的鹽田,一望無際,有如滄海桑田般的感覺,遠近只有些許的電線桿矗立在鹽田旁。還記得自己曾跑到奇隆廣場邊的一幢樓的最高層,在那遠遠地望著這一大片似天空之境的空地,其面積之大與周邊城鎮成鮮明的對比,那時我雖不曾去得山腰鹽場,但在我的第一感覺中,那一定就是鹽場。
講解員仔細地為我們介紹鹽場,山腰鹽場竟是福建省最大的鹽場,我頓時驚訝于家鄉的建設原來也有如此的成就,一時真覺得不可思議。海水緩緩地流進鹽田,如條條流動的潔白銀帶,與天空相映襯,遠遠望去,真可謂水天一色啊。
制鹽需經“納潮”、“制鹵”、“結晶”等五道工序,鹽場工人更是費盡汗水與勞動,從海水中提煉出鹽——他們心血與智慧的結晶。他們日復一日地走在這廣袤的土地上,不辭辛勞,也才造就了鹽場如今的繁榮。講解員的句句講解,如同講述他們的壯麗偉大故事,娓娓道來……我站在這兒,感受身旁的這一切,一股股偉大的磅礴氣勢直涌心頭。
我們的第二個目的地便是后龍鎮的土坑村,穿過繁華的街道,兩旁的房屋如時間回潮般,顯現古樸之氣。廟上精細的雕刻。龍鳳飛騰的栩栩如生,這些巧妙的細節,實是令人嘆為觀止。
接著我們來到土坑村聞名的“劉百萬”大厝,“劉百萬”即劉端經,他通過經商,富甲一方。他的家庭逐漸壯大興旺,其古居也被保存了下來。行走在古道小巷中,別具閩南特點的房屋樸實而又自然。耳畔是講解員生動地解說,我流連在這座座紅瓦房中,想象繡花樓上朗朗的笑聲。欣賞古庭中絢爛的鮮花,傾聽古厝傳發的古老聲音……我再次被泉港偉大所震撼了,別具特色的傳統和悠久的歷史,這些都是泉港人智慧的結晶。感受著的這一切,一份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可是,我的心又忽然暗淡了下來。
在參加這次研學之前,對于研學時所到之處,我皆是一無所知。這次的研學讓我了解了泉港的人文歷史,更讓我感受到一份深深的慚愧。作為一個泉港人,竟連家鄉都不了解,身邊所在咫尺的.東西,仿佛又顯得渺遠起來。
鄉情,似乎還是有些遠,但只要心中有意,它自然就在你的身旁。
研學研學篇七
手捧一卷《論語》伴隨著習習的微風邁進孔府、孔林、孔廟一起去探尋孔子的故鄉,去學習儒家文化,感受中國文化的無限魅力,讓每一位學生置身于歷史長河之中。
我們的第一站是“孔子學院”,接著參觀了三孔。
孔廟始建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距今已經有約有2497年的歷史,當時魯哀公將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作“壽堂”,房屋三間,里面陳列著孔子使用過的。孔廟仿皇宮建筑之制,規模宏大,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并稱為中國的三大古建筑群。孔廟又稱作圣廟,主要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弟子們的地方,現在看到的孔廟為文明代弘治年間的規模。
孔府,俗稱“衍圣公府”又稱圣府,是孔子嫡系長子長孫處理府務和居住的地方。而孔府的建筑達到了與皇家建筑同樣的等級,可見孔府的地位之高了,因此,孔府成為了我國現存的最大的最豪華的封建官撩貴族府第,號稱“天下第一家”孔府的第一道門,始建于明代中葉。門前有一對雌雄石獅,前后有上馬石,下馬石。大門上方掛著藍府金字的豎匾,上書“圣府”兩字。大門兩側有對聯一副,”人稱天下第一聯”上聯是“與國咸休安徨尊榮公存地,”下聯是“同天并老文意道德圣人家”。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庭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庭墓地,位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占地三千余畝。在這里即可考春秋之葬,正秦漢之墓,又可研究我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喪葬風俗的演變歷史。孔林也是目前我國最大的人造園林。相傳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值,故多異樹。林內有各種樹木十萬多株,數百種植物。在萬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漢碑移入孔廟保護外,林內尚有唐,宋,元,金明清明代石碑3000多塊,又稱得上名副其實的碑林。
春秋時候的書,主要實在以竹子做的竹簡上寫字,沒跟竹簡上寫字,每根竹簡多則幾十個字,少則九八個字。一部書要用很多的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后成書,便于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起來的“繩編,”用熟牛皮編連起來的叫“韋編。”這便是韋編三絕。
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禮指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樂指音樂、詩歌、舞蹈等射射箭等,御指馬車技術。書就指書法(書寫、識字、寫字)而數就指算法計數。
這只是其中一部分,還有拜師禮等。如果你不去,根本體會不到里面的樂趣。在里面還會穿漢服,雖然有點丑,因為如果不去就感受不到孔子為什么會這么有名。而孔子的一生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順利,相反而是磕磕絆絆。他去了很多國家想發揚光大他的文化,求遭到了一頓打,或是國家太小,或是這個國家的君王喜好美色,這都是他在路中的坎坷。所以如果你對儒家文化或孔子感興趣你就不要錯過啦!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你一定要去那里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真的從那里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說孝道,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百善孝為先”為什么呢?因為父母把我們養到大學畢業,而母親把我生出來的時候,要感受到同十根肋骨同時折斷的痛苦,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對待自己的父母呀!
研學研學篇八
這次研學旅行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在渤海上京遺址博物館里,我看到了曾經的文化遺產---古代的陶器,歷史悠久的碑文,有破損的服飾,鐵器,銅鏡,開元通寶,活靈活現的三彩釉陶獸頭……眼光所落之處,皆是古代獨特的文化。
我們還進行了插秧親身體驗,讓我真正明白了,“粒粒皆辛苦”我還發現種植石板大米的,泥土的下面,是一層火山巖,屬于稀有礦產資源,抗高溫,耐干燒,保溫隔熱性能好,是天然綠色環保的石材,利用有吸引能力的優勢,很好的將白天的熱量吸收,再在晚上“傳輸”給水稻,這應該就是石板大米為什么成為國用大米的原因吧!
我們還去觀賞了自然資源鏡泊湖,我被那水平如鏡的湖面吸引了,那宛如碧玉的水面,在小船游過時,激起一層層漣漪,慢慢的蕩漾開來,霎時間微波粼粼,真是美極了!真不愧是國家aaaa級的旅游景區!
我們還去看了吊水樓瀑布,雖然這個季節看不到瀑布,但是我們有幸認識了全國有名的跳水達人狄煥然,親眼目睹了他在吊水樓臺跳水的精彩過程。簡直就像超人一般!
我們的最后一站是去牡丹智慧工程中心,體會到了科技的發達,即使是3d投影儀照射出來的影象,也極為真實,真是大開眼界,希望未來科學產業更加廣泛,向整個世界進發!
我們這兩天的研學旅行,就像是行走的課堂。邊觀賞體驗邊學習知識!非常感謝學校給了我這次研學的機會,讓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還要感謝老師們對我的倍加呵護,讓我感到無比的溫暖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