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順利、圓滿進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計劃。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我給大家收集整理的方案策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特殊人群保障方案篇一
聚焦特殊困難群體,聚焦基本生活保障,建立健全特殊困難群體關愛幫扶長效機制,綜合運用聯系幫扶、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措施,強化家庭履行贍養、撫(扶)養和監護職責,分類施策,精準幫扶,長效幫扶,提高綜合保障能力,補齊補強特殊困難群體關愛幫扶短板,堅決杜絕發生沖擊社會道德底線事件。
(二)完善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服務,認真簽訂特困人員生活照料協議。一是全面簽訂委托照料服務協議。加強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服務,是確保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平日有人照應、生病有人看護”的重要舉措。要認真為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確定照料服務人,提供日常看護、生活照料等服務。確定照料服務人時,在充分尊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本人意見基礎上,優先就近選擇低保、低收入及脫貧戶中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員。二是明確委托照料服務內容。督促照料服務人員認真履行委托照料服務協議,按照協議規定,全面落實照料服務內容。三是加強監督管理。建立定期探訪制度,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及時了解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實際生活狀況和委托照料服務落實情況,認真處理相關投訴和建議,媒體曝光問題第一時間查處。
(三)持續完善農村老年人關愛服務三項制度。一是建立農村老年人家庭贍養協議簽訂制度。在充分尊重老年人意愿、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簽訂《農村老年人家庭贍養協議書》、《農村留守老年人委托照護責任確認書》,確保老年人合法權益。二是建立農村留守老年人聯系制度。依托村(居)委會,對農村留守老年人基礎信息比對核查,信息管理動態化,及時更新聯絡人信息。三是建立農村特殊老年群體探視走訪制度。通過定期走訪,掌握并記錄其生活、健康、需求等基本情況,建立定期走訪、探望長效機制。統籌協調和組織引導村(居)委會,積極發揮在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中的組織服務作用,增強對贍養人履行贍養義務的約束力。
(四)進一步規范殘疾人兩補工作。一是開展兩項補貼全面排查,確保“應補盡補、應助盡助”。依托駐村工作隊、村(居)干部、殘疾人助理員等力量,對未納入殘疾人兩補名單逐村逐戶逐人開展排查,加強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對象名單與低保信息系統、原建檔立卡貧困戶數據庫對象名單比對,確保“不漏一戶、不漏一人”。二是改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的工作方式。在全面排查的基礎上,符合殘疾人兩補政策的,指導其提交申請材料;重度殘疾人行動不便的,主動上門幫助辦理申請材料。殘疾證即將到期人員,督促及時更換殘疾證;無行動能力的,工作人員積極與殘聯溝通,幫助更換殘疾證。
(五)分類做好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各鄉鎮及時接領本轄區戶籍的流浪乞討人員返鄉,并幫助返鄉人員解決生產、生活困難,避免其再次外出流浪乞討。對返鄉人員中被遺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親屬或其他監護人,報請公安機關責令其履行撫養、扶養、贍養義務。對確實無家可歸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應當給予妥善安置。對因長期在外流浪被注銷戶籍的返鄉受助人員,要聯系公安機關進行戶籍登記。對需要生活兜底救助的,按照個人、家庭實際情況,分類納入臨時生活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殘疾人兩項補貼、困境兒童保障、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監護補貼等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體系。對返鄉人員中患有重大疾病等易外出流浪乞討困難人員,及時通報醫療保障部門,符合條件的及時予以醫療救助。對返鄉人員中義務教育學齡段未成年人,聯系教育部門及時提供教育幫助。對符合住房救助的人員,住房保障部門要提供住房救助。對勞動年齡內有就業意愿和就業能力的易流浪走失人員及其家庭成員,要落實技能培訓和職業介紹等幫扶政策。對返鄉人員中困難殘疾人員,聯合殘聯做好幫扶。
(六)加強對脫貧戶、監測戶的臨時救助工作。對于符合臨時救助條件的困難群眾,各鄉鎮及時受理、審核審批,做到應救盡救。對于因同一事由造成基本生活嚴重困難、持續時間較長的,應轉介到其他社會救助范圍。對因家庭成員患重大疾病醫治支出增加,申請之日前12個月發生的醫療費用,在扣除醫療保險報銷、醫療救助、慈善救助及其他救助后,個人自付費用金額仍然較大導致家庭基本生活困難的,可視近一年個人自付費用分段分檔進行救助。
特殊人群保障方案篇二
為進一步做好全鎮特殊困難群體關愛幫扶工作,真正建立關愛幫扶長效機制,根據上級要求,結合本鎮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特殊困難群體,聚焦基本生活保障,建立健全特殊困難群體關愛幫扶長效機制,綜合運用聯系幫扶、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措施,強化家庭履行贍養、撫(扶)養和監護職責,分類施策,精準幫扶,長效幫扶,提高綜合保障能力,補齊補強特殊困難群體關愛幫扶短板,堅決杜絕發生沖擊社會道德底線事件。
本方案所指特殊困難群體重點包含以下幾類人員:第一類為自理能力不足的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第二類為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第三類為生活照料存在困難的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第四類為贍養、撫養缺失或照護不到位人員;第五類為困境兒童中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艾滋病病毒感染兒童、受監護人侵害兒童、流浪兒童以及遭遇突發事件和意外傷害兒童。
(一)做好人員信息摸排、審核、和評級工作(5月18日前完成)。各村(社區)在5月18日前從范圍對象中的五大類人群中逐組逐戶逐人進行全面摸排,召開村(社區)“兩委”會議,對摸排出的困難戶進行審核和評估定級,同時明確困難群體人員名單。
特殊困難群體關愛幫扶等級從高到低依次為三級、二級和一級,等級認定方法如下:
五大類人群中單獨一人生活的失能半失能人員且居住地較為偏僻,附近500米左右沒有其他常年在家鄰居照應的應當定級為三級。
五大類人群中有大病重殘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照料人自身困在困難的,居住地500米左右在家鄰居不超過3家的應當評估定級為二級。
五大類人群中有法定監護人或贍養、撫養人的,但是贍養、撫養存在缺失的或照護不到位的應當定級為一級。
(二)明確關愛幫扶主體(5月18日前完成)。各包聯村(社區)干部、村(社區)干部是特殊困難群體的關愛幫扶責任人。評估等級為三級的要明確鎮包聯村干部進行包保聯系。關愛幫扶責任人至少每3天要走訪聯系1次并向管理服務系統上傳聯系走訪情況。
評估等級為二級的由村(社區)包組干部進行包保聯系。關愛幫扶責任人至少每周要走訪聯系1次并向管理服務系統上傳聯系走訪情況。
評估等級為一級的要落實落細監護人或贍養人責任,村(社區)干部要定期聯系走訪并督促監護人或贍養人履行責任。關愛幫扶責任人每月走訪探視至少2次并向管理服務系統上傳聯系走訪情況。
特殊人群保障方案篇三
為認真貫徹落實《xx 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x 府發〔x〕x 號)和《xx 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x 府發〔x〕x 號)等文件精神,切實加強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等特殊群體未成年人工作,促進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等特殊群體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現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二、關愛幫扶對象
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流浪兒童等特殊群體未成年人。
三、關愛幫扶措施
(一)開展特殊群體未成年人統計建檔工作。
各縣(區)民政局要督促各鄉鎮(街道)組織社區、村(居)委會開展特殊群體未成年人調查,摸清了解轄區內特殊群體未成年人的基本情況。各地要依托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信息管理系統、全國兒童福利信息系統,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孤兒信息檔
案,各鄉鎮(街道)、村(居)委會要建立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紙質檔案,并做到一人一檔,每季度動態更新兒童信息。
(二)開展特殊群體未成年人法制宣傳教育。
各地要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法制宣傳教育,利用“未成年人保護宣傳周”、“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周”等活動載體,積極宣傳普及《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提高特殊群體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意識。保護特殊群體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切實維護特殊群體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三)加強特殊群體未成年人社會救助。
1.。
做好生活救助。及時將符合孤兒基本生活保障的兒童納入孤兒保障范疇,做到應保盡保。及時將符合低保條件的特殊群體未成年人家庭納入低保,并加大臨時救助力度。加強兒童福利機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的管理,落實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臨時監護責任。加大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力度。
2. 開展醫療救助。對孤殘兒童,各地要協調殘聯部門,通過醫療康復、肢體訓練、心理矯正等措施,提高孤殘兒童的生活質量。積極開展“明天計劃”救治工作。對需要接受治療和康復的孤兒保障對象,各地要積極幫助孤兒申請“明天計劃”接受免費治療和康復,充分保障兒童的合法權益。
3. 做好教育保障。各地要積極開展“福彩助你上大學”資助活動。協助教育部門落實好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政策,優先資助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和特殊困難兒童,如:孤殘學生、烈士子
女、城鄉低保家庭或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的學生、因家庭成員長期患重病或突發事件導致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各地民政部門要將鄉鎮(街道)摸排出的失學輟學兒童花名冊通報給同級教育部門,確保適齡兒童都能返校入學。
(四)開展特殊群體未成年人關愛保護活動。
1. 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心關愛活動。
開展家庭走訪。各村(居)兒保專干每季度對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開展實地走訪,特別是孤兒,監護較差、失學輟學、無戶籍、殘疾患病四類農村留守兒童必須 100%走訪,對出現異常情況的兒童及家庭予以重點關注,積極宣傳兒童福利和兒童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并做好走訪記錄。
開展幫扶活動。各鄉鎮(街道)、村(居)委會要因地制宜對本轄區內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制定關愛幫扶計劃。主動與婦聯、教育部門、轄區內中小學校對接,通過組織巾幗志愿者、心理咨詢志愿者、文明志愿者對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的學習和心理進行輔導、疏導。在生活上給予必要的資助,切實幫助解決心理失衡、學習失教等突出問題。將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納入到志愿服務幫扶活動之中,動員社會熱心人士、志愿者與他們手拉手結對子,幫助解決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學習生活實際困難。
加強服務平臺建設。加快兒童之家建設,到 2020 年各地建立兒童之家的城鄉社區比例要達到90%。依托兒童之家,組織游戲和活動,提供臨時照料,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學業輔導、健康教育、情感慰藉等活動。幫助農村留守兒童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加強與父母的情感聯系和親情交流。
2. 開展流浪兒童救助行動。
發揮救助熱線作用,加大街頭流浪兒童主動救助力度。在救助機構開辟救助流浪兒童的區域,設立受家暴未成年人臨時庇護區域,積極開展生活救助和人文關懷。聯合公安、城管部門開展清理、救助公共場所流浪乞討未成年人專項活動,吸引更多人加入到關愛流浪兒童行動中來。城管部門發現公共場所有流浪乞討的未成年人,向救助部門反映時,救助部門要積極協助城管部門做好現場救助。
3. 開展送溫暖送愛心活動。
各地要把送溫暖送愛心幫扶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通過“春節慰問”、“六一慰問”等活動載體,深入社區、村(居)委會,對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孤殘兒童等特殊群體未成年人進行慰問。
4. 開展家 庭教育活動。
各地要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采取入戶宣傳、發放宣傳冊、給家長寫一封信、召開公益性講座等多種形式,面向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等特殊群體未成年人家庭開展家庭盡責教育引導,增強家庭監護責任意識。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各地要充分認識開展關愛特殊群體未成年人活動的重要現實意義,進一步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切實加強領導,結合各自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把關心關愛工作落實到各項活動中去。
(二)積極行動,多方幫扶。各地要切實行動起來,整合力量,多管齊下,多方投入,形成合力,優化環境,推動關愛幫扶特殊群體未成年人工作常態化、長效化。
(三)強化措施,務求實效。各地要采取多種措施,確保關愛特殊群體未成年人活動持續有效開展,使他們切實收益,促進未成年人快樂生活、健康成長。
特殊人群保障方案篇四
全面提高我縣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水平,建立信息暢通救助及時、解決急難的救助格局,經研究,確定成立縣特困群體精準幫扶工作領導小組,重點對鰥寡孤獨老人、重度殘疾人、精神病人等特困群體實施精準幫扶,制定切實有效的工作措施,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權益。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方案。
救助對象為靠家庭供養且無法單獨立戶的鰥寡孤獨老人、重度殘疾人、精神病人等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特殊困難群體。鰥寡孤獨老人是指其子女均屬低收入家庭、贍養能力較弱且實際生活困難的xx歲以上農村人口;重度殘疾人是指持有_殘疾人證的一級、二級重度殘疾人和三級智力殘疾人、三級精神殘疾人;精神病人是指具有本縣戶籍的最低生活保障對象或者特困人員、孤兒、精準扶貧對象的困難家庭精神病人和持有《_殘疾證》或者經縣級以上(包括縣級)精神疾病專業醫療機構診斷確診的精神病人。
(一)全面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開展特殊困難群眾排查,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靠家庭供養且無法單獨立戶的鰥寡孤獨老人、重度殘疾人、精神病人等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特殊困難群體,參照單人戶納入農村低保范圍。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特殊困難群體,對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能力較弱無法提供贍養、撫養、扶養能力證明的,由村民代表民主評議認定為事實生活困難的,經公示無異議可參照單人戶依程序納入低保范圍。
(二)精準落實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政策。加大工作排查,將符合條件的人員及時納入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按月足額發放基本生活費和照料護理費。全面落實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服務“五有”(有照護協議、有服務標準、有定期探訪、有動態管理、有應急預案)工作要求,做到“平時有人照應,生病有人看護”。有集中供養意愿的特困人員要做到愿進全進,年內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要提高到xx%以上。全面推行照料服務卡制度。
(三)充分發揮臨時救助制度作用。落實分類分檔的臨時救助標準,對于因病造成臨時性生活困難的,按照當地城市低保標準的x-xx倍確定救助標準;對重大生活困難的可一事一議適當提高救助額度。優化簡化臨時救助審核審批程序,嚴格落實急難對象xx小時先行救助制度。對申請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的已脫貧享受政策人口和即時幫扶人口等困難群眾,可視情先給予臨時救助,及時緩解其生活困難,再按照規定程序進行審核審批,將符合條件的納入相應救助范圍。全面公開各級民政部門社會救助服務熱線,夯實鎮(街)、村(居)主動發現責任,確保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提高臨時救助及時性有效性。
(四)做好特困群體生活照料服務。積極配合縣扶貧辦,對摸底排查出的特殊困難群眾,聘請專業服務人員進行每個月不少于兩次的走訪、打掃衛生,不少于一次理發。廣泛動員社會公眾依托社會組織和其他各類組織,充分發揮廣大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關愛困難群眾,投身社會救助。通過愛心捐贈款物和提供以生活照料、心理疏導、精神慰藉、結對幫扶為主要內容的志愿服務,努力為特困群眾排憂解難。
(一)動員部署階段(xxxx年x月)。縣民政局印發《對特困群體精準幫扶救助實施方案》,成立縣特困群體精準幫扶工作領導小組,對全縣特困群體精準幫扶工作進行動員部署,制定切實有效的工作措施。各鎮街對照本方案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重點任務、工作舉措、時間節點、責任人等,并報鎮街黨委政府備案。
(二)排查摸底階段(xxxx年x月)。依托鎮街對現有農村特殊困難群體開展全面摸底排查,建立農村特殊困難群體救助工作臺帳,逐戶建立工作檔案,確保一人一袋一冊;加強部門信息共享,及時掌握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員信息,符合條件的及時納入低保、特困供養范圍,確保農村特殊困難群體社會救助全納入。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村(居)委會要完善主動發現機制,壓實工作責任,深入核查民政、衛健、殘聯等部門單位監測發現的以及當地通過全面排查、信息共享發現的特殊困難人員,及時掌握家庭個案情況和兜底保障需求,做到情況明、底數清。
(三)精準幫扶階段(xxxx年x月-x月)。各鎮街對照工作臺賬,逐一分析原因,精準研究救助措施并組織實施,上下聯動,確保排查出的所有人員全部幫扶到位,按規定落實好相關救助幫扶政策,及時將符合低保、特困人員供養、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政策的人員納入保障范圍,依規發放資金或提供救助幫扶服務。
(四)鞏固提升階段(xxxx年xx月-xx月)。依托鎮街深入開展特困群體精準幫扶工作完成情況“回頭看”,查漏補缺,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對于需要政策層面解決的問題,抓緊研究提出解決的思路措施,推動建立解決問題的長效機制,以富有成效的整改落實成果迎接各級評估驗收,保質保量完成全年任務。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強組織領導。特困群體精準幫扶工作領導小組要切實發揮組織領導作用,負責統籌推動各項政策精準高效落地,研究解決精準幫扶和資源統籌管理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細化措施,加強協調配合,齊心協力抓好各項工作落實。各級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和資源,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發現、主動救助,切實發揮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作用。
特殊人群保障方案篇五
一、總體要求 聚焦特殊困難群體,聚焦基本生活保障,建立健全特殊困難群體關愛幫扶長效機制,綜合運用聯系幫扶、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措施,強化家庭履行贍養、撫(扶)養和監護職責,分類施策,精準幫扶,長效幫扶,提高綜合保障能力,補齊補強特殊困難群體關愛幫扶短板,堅決杜絕發生沖擊社會道德底線事件。
行動不便的保障對象,定期組織人員做好衛生清理、環境消殺工作,落實好疫情防控要求。三是加強“托底線、救急難”。認真落實屬地管理原則,抓好特殊困難群體特別是分散供養特困人員、重度殘疾低保對象、孤兒困境兒童等對象生活保障工作,嚴防出現餓死、凍死、病死等沖擊社會道德底線的極端事件。
(二)完善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服務,認真簽訂特困人員生活照料協議。一是全面簽訂委托照料服務協議。加強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服務,是確保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平日有人照應、生病有人看護”的重要舉措。要認真為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確定照料服務人,提供日常看護、生活照料等服務。確定照料服務人時,在充分尊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本人意見基礎上,優先就近選擇低保、低收入及脫貧戶中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員。二是明確委托照料服務內容。督促照料服務人員認真履行委托照料服務協議,按照協議規定,全面落實照料服務內容。三是加強監督管理。建立定期探訪制度,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及時了解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實際生活狀況和委托照料服務落實情況,認真處理相關投訴和建議,媒體曝光問題第一時間查處。
(三)持續完善農村老年人關愛服務三項制度。一是建立農村老年人家庭贍養協議簽訂制度。在充分尊重老年人意愿、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簽訂《農村老年人家庭贍養協議書》、
《農村留守老年人委托照護責任確認書》,確保老年人合法權益。二是建立農村留守老年人聯系制度。依托村(居)委會,對農村留守老年人基礎信息比對核查,信息管理動態化,及時更新聯絡人信息。三是建立農村特殊老年群體探視走訪制度。通過定期走訪,掌握并記錄其生活、健康、需求等基本情況,建立定期走訪、探望長效機制。統籌協調和組織引導村(居)委會,積極發揮在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中的組織服務作用,增強對贍養人履行贍養義務的約束力。
(四)進一步規范殘疾人兩補工作。一是開展兩項補貼全面排查,確保“應補盡補、應助盡助”。依托駐村工作隊、村(居)干部、殘疾人助理員等力量,對未納入殘疾人兩補名單逐村逐戶逐人開展排查,加強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對象名單與低保信息系統、原建檔立卡貧困戶數據庫對象名單比對,確保“不漏一戶、不漏一人”。二是改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的工作方式。在全面排查的基礎上,符合殘疾人兩補政策的,指導其提交申請材料;重度殘疾人行動不便的,主動上門幫助辦理申請材料。殘疾證即將到期人員,督促及時更換殘疾證;無行動能力的,工作人員積極與殘聯溝通,幫助更換殘疾證。
(五)分類做好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各鄉鎮及時接領本轄區戶籍的流浪乞討人員返鄉,并幫助返鄉人員解決生產、生活困難,避免其再次外出流浪乞討。對返鄉人員中被遺棄
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親屬或其他監護人,報請公安機關責令其履行撫養、扶養、贍養義務。對確實無家可歸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應當給予妥善安置。對因長期在外流浪被注銷戶籍的返鄉受助人員,要聯系公安機關進行戶籍登記。對需要生活兜底救助的,按照個人、家庭實際情況,分類納入臨時生活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殘疾人兩項補貼、困境兒童保障、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監護補貼等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體系。對返鄉人員中患有重大疾病等易外出流浪乞討困難人員,及時通報醫療保障部門,符合條件的及時予以醫療救助。對返鄉人員中義務教育學齡段未成年人,聯系教育部門及時提供教育幫助。對符合住房救助的人員,住房保障部門要提供住房救助。對勞動年齡內有就業意愿和就業能力的易流浪走失人員及其家庭成員,要落實技能培訓和職業介紹等幫扶政策。對返鄉人員中困難殘疾人員,聯合殘聯做好幫扶。
(六)加強對脫貧戶、監測戶的臨時救助工作。對于符合臨時救助條件的困難群眾,各鄉鎮及時受理、審核審批,做到應救盡救。對于因同一事由造成基本生活嚴重困難、持續時間較長的,應轉介到其他社會救助范圍。對因家庭成員患重大疾病醫治支出增加,申請之日前 12 個月發生的醫療費用,在扣除醫療保險報銷、醫療救助、慈善救助及其他救助后,個人自付費用金額仍然較大導致家庭基本生活困難的,
可視近一年個人自付費用分段分檔進行救助。
特殊人群保障方案篇六
一、基本原則 堅持“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和“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原則,采取科學有效措施,引導居民積極參與疫情防控群防群治。
(二)重點排查從湖北特別是從武漢回來尚未查明去向的人員,以及從疫區來南陽或從南陽進行周轉的新增人員。
(三)做好社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現、防控和應急處置工作;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廣大干部職工要在社區領導下,積極參與配合社區開展疫情排查和防控工作。
(四)對社區實行 24 小時封閉式管理,一個小區只保留
一個出入口,逐車逐人測溫登記,非本小區車輛禁止入內,外來訪客一律勸回,并對出入人員、車輛及有關物品實施強制消毒。小區內車輛每天外出不超過一次,如有特殊情況確需外出的,經包保責任人簽字同意后方可外出。
(五)從湖北省進入我市的人員,應主動到村(社區)進行登記,配合隨訪調查和相關醫學檢查,做到實事求是,不隱瞞、不謊報,并聽從安排做好居家隔離。對拒不執行人民政府在緊急狀態情況下依法發布的決定、命令,隱瞞近期在湖北旅居史、居家隔離期間隨意外出或參與打牌、麻將等聚集性活動的,按照《_治安管理處罰法》五十條,處警告或者 200 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 5 日以上 10 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 500 元以下罰款。
(六)居家隔離人員不得外出,不得接受探視,自覺減少與共同居住者的接觸。居家隔離所需生活物資,有物業管理小區的由物業負責采購,企事業單位家屬院由所屬單位負責采購,其他由社區負責采購。
(七)依托社區微信群、宣傳欄、公示欄、led 電子屏、社區小喇叭等陣地,廣泛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引導居民“非必要、不外出”,切實加強居家防護。
(八)社區值班要搭建臨時板房或帳篷,配備必要的設施和生活保障用品,對值班人員給予臨時性工作補助,工作日白班按照每人每天200元予以補助,夜班按照每人每夜200元予以補助。
(九)鼓勵社區居民對親友、同事、同學、鄰居從湖北
進入我市的相關人員,沒有及時上報的主動報告村(社區),也可拔打各縣市區疫情防控指揮部進行電話舉報。
(十)廣大_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要堅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帶頭落實防控措施,帶頭嚴守紀律規矩,自覺開展防控工作,及時為需要幫助的群眾伸出援助之手,協助工作人員勸導小區居民按要求少出門、少上街、不串門、不聚集。
三、防控策略及措施 (一)社區未發現病例 實施“外防輸入”的策略,具體措施包括組織動員、健康教育、信息告知、疫區返回人員管理、環境衛生治理、物資準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