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9,18事變勿忘國恥感悟 紀念九·一八事變心得體會作文篇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一曲哀婉的《松花江上》,勾起了多少沉重的過往。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九一八事變”爆發88周年。當“九一八”的警鐘再次響起,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抗日歌曲又一次唱響,戰斗在白山黑水間的抗聯將士無所畏懼,戰斗不息的精神,依舊激勵著中華民族砥礪前行。
上午9時18分,沈陽的紀念儀式在嘹亮的國歌聲中開始。14名社會各界代表神情凝重地推動鐘槌,擊響“警世鐘”。回蕩在空中的鐘聲,寓意著中華民族20xx年抗日戰爭的艱辛歷程。
警報聲劃破天際,鳴響3分鐘,街道上的汽車紛紛停下,行人駐足肅立。退役老軍人代表鄒繼良說:“和平環境來之不易,我們應當倍加珍惜。”
在哈爾濱市育紅小學,師生們將等英雄的事跡編成了快板,紅色基因像雨露一樣播灑進孩子們的心田。更多的人通過在抗戰紀念館中聆聽抗日歌曲,追尋先烈的足跡,接受靈魂的洗禮。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歌曲《松花江上》唱出3000多萬東北同胞悲慘遭遇和悲憤之情,更是一個民族發自心底的抗戰呼號。
1931年9月18日。這是刻在中華民族心口上的一道傷疤。當晚,日軍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路軌,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開始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也是從那時起,白山黑水間的抗日救國烽火迅速燃遍全國,不愿做亡國奴的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長達20xx年的持久抗戰,中華民族開啟了走出苦難的艱難跋涉、逆轉命運的歷史征程。”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會副會長王建學說。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中國共產黨第一時間發出抗戰宣言,號召民眾團結起來反抗日本侵略者,并迅即派出一大批骨干進入東北領導抗日武裝。
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館長范麗紅說,以趙尚志、楊靖宇等為代表的抗聯官兵是東北抗日武裝的中流砥柱。他們面對強敵無所畏懼,身臨絕境依然戰斗不息的精神,鼓舞了無數中華兒女。
“春日里游擊地利為我用,路濘滑河水冰敵人難行動……夏日里游擊草木來相幫,樹葉濃草深長到處可隱藏。”《四季游擊歌》,描寫的是東北抗聯戰士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抒發了抗聯將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堅定的必勝信念。
在東北烈士紀念館里,復原的抗日游擊戰爭實景中“荊棘叢生”,不少參觀者被模擬的危險環境所震撼,真切地感受到抗聯戰士遭遇的艱難險阻,并被先輩為理想信念而獻身的精神所感染。
坐落在哈爾濱市一曼街的東北烈士紀念館,曾是偽滿洲國哈爾濱警察廳,被俘后,就被關押在這里。
前不久,來自全國各地的參加20xx年全國青少年宮系統文化藝術節文藝匯演的1000多名青少年在這里開展紅色教育研學活動,同學們聆聽、八女投江等英雄事跡,感受先烈們用生命譜寫的壯麗人生華章。東北烈士紀念館副館長王冬說,烈士的抗戰家書體現了她對國和家深厚的愛,情透紙背。這種體現“情感認同”的教育拉近了青少年與先烈的距離,引起了他們的強烈共鳴。
“乒乓沖鋒殺敵繳械聲,那就是革命勝利的鐵證沖鋒呀……”伴著《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歌》激昂的旋律,電影《楊靖宇》17日在吉林省靖宇縣楊靖宇將軍殉國地舉行了首映式。吟唱著這鏗鏘有力的軍歌,人們仿佛又回到了那炮火連天的抗聯歲月。
“楊靖宇是我爺爺,也是民族英雄。我流下的眼淚中既有崇敬,更充滿了血濃于水的親情。”楊靖宇之孫馬繼民動情地說。
馬繼民告訴記者,馬家有件傳家寶,是一塊樺樹皮,是20世紀50年代父母親從東北帶回河南老家的。在爺爺的忌日,母親就會把樺樹皮拿出來,講述令人唏噓的家事。
如今母親不在了,這塊樺樹皮又被傳到了馬繼民家中。“下個月我孫子就要出生了,以后我也要拿著這塊樺樹皮跟他講我爺爺的故事。”馬繼民說。
9月18日當天,當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歷碑廣場奏響《義勇軍進行曲》時,它所承載的民族憂患史、奮進史激勵著新時代的人們為中華民族“強起來”接續奮斗。
抗日戰爭的硝煙已盡,然而抗戰精神將世代相傳。“以理想信念為核心,以愛國主義和民族氣節為的東北抗聯精神,豐富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也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抗聯研究處干部孫太志說,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國家建設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共存共榮意識,不斷激勵一代代后人踐行革命先輩的精神,為國家強盛不懈奮斗。
1931年9月18日22時,日本關東軍炮轟東北軍駐守在沈陽的北大營,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由此拉開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序幕。
20xx年9月18日,我校機械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育科學與音樂學院等舉行了主題紀念活動。1000余師生參加了紀念活動。
機械工程學院開展的“勿忘九一八,心向新時代” 紀念活動,在激昂的國歌中拉開帷幕,全體師生向革命先烈默哀1分鐘,表達對在抗日戰爭中為國家、民族獨立而犧牲的先烈們的敬意。隨后通過回顧歷史、代表發言、宣誓儀式等方式,讓大學生們認識到如今的和平是多么地來之不易。機械工程學院20xx級新生楊冰潔在活動中說:“這次活動讓我牢記了這一天,更牢記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我作為一名新入校的大學生,一定努力學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知行合一,追求卓越。”
18日上午,藝術設計學院黨委學生第四黨支部全體黨員來到紅色教育基地“八路軍駐洛辦事處紀念館”,開展了以“勿忘國恥,牢記使命”為主題的黨日活動。師生們參觀了“劉少奇居室”、機要室、電臺室等歷史文物;通過文圖資料、實物展示、認真聆聽革命先輩們的英雄事跡,深切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建立豐功偉績的光輝歷程。隨后,全體黨員在黨旗前進行了宣誓,老學生黨員為今年新入黨的學生黨員佩戴了黨徽。
18日上午9時,教育科學與音樂學院學生第二黨支部在開元校區問禮路前廣場進行“緬懷歷史 振興中華”為主題的演講。《松花江上》是一首在中國人民中廣泛傳唱了半個世紀的抗日歌曲,教育科學與音樂學院結合自身專業,以抗戰勝利歌曲聯唱的形式進行紀念警示教育。“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這伴隨著血和淚的歌聲,控訴了日本帝國主義1931年發動的“九一八”事變,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東北三省,繼而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殘酷掠奪中國人民的罪行。
不忘國恥,是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是為了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新時代的大學生應當以史為鑒,努力成為有理想、有學問、有本領的實干家,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
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
再聽《松花江上》,
仍能深切感受到當年的悲憤之情!
88年前,1931年的9月18日,
日本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
點燃了長達20xx年侵華戰爭的戰火!
從此錦繡河山步步淪陷,
人民顛沛流離……
時代背景
20世紀30年代初,
世界經濟危機發生,
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
并導致政治危機。
在內外交困情況下,
日本法西斯勢力決意趁
英美忙于應付危機,
蔣介石大規模“剿共”之際,
奪取東北,
以擺脫困境,
并圖謀爭霸世界。
“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晚上10時20分,
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
日本關東軍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
以隊長河本末守中尉為首的一個小分隊,
以巡視鐵路為名,
炸毀了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
離東北軍駐地北大營800米處的
一段南滿鐵路。
并將3具身穿東北軍士兵服裝的
中國人尸體放在現場,
栽贓嫁禍于中國守軍。
以此為借口,
日軍向中國軍隊發起猛烈攻擊,
炮轟沈陽北大營和兵工廠。
▲九一八事變及日軍侵占東三省要圖
東三省淪陷
由于張學良曾訓令東北軍不得抵抗,
駐守并未做出激烈反擊,
北大營近8000名守軍
被只有300多人的日軍擊潰。
1931年9月19日,
日軍侵占沈陽,
又陸續侵占了東北三省。
1932年2月,東北全境
12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淪陷。
此后,日本在中國東北
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
3000多萬東北同胞
開始了長達20xx年的亡國奴生活。
搶掠、殺戮、誅心
1931年~1945年,
大半中國被日軍踐踏,
930余座城市被侵占,
4200萬難民無家可歸;
1932年日本在東北
成立“關東軍防疫供水部”,
即731細菌,
對中國人進行鼠疫、霍亂、梅毒、
細菌、毒氣以及槍彈
等活體實驗。
日軍制造的800名以上
平民傷亡慘案達173件,
造成3500多萬同胞傷亡;
中國婦女被日軍擄走
充當慰安婦在20萬人以上;
中國平民被日軍擄走
運往日本做勞工的在4萬人以上,
近7000人死在日本;
日軍從中國掠走資源:
鋼鐵3350萬噸、煤炭5.86萬噸
……
“九一八”事變后,
日本更是在淪陷區推行奴化教育,
妄圖以日本文化殖民中國文化,
美化侵略歷史,
讓中國人忘了自己還是中國人。
“九一八”事變
不僅是日本帝國主義
試圖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始,
也是法西斯國家
在世界上點燃的第一把侵略戰火,
“九一八”事變后,
中國東北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而且日本侵略逐步向華北地區擴展,
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
中華民族得到了空前的覺醒和團結。
日本人眼中的“九一八”
在我們每年
都紀念“九一八”的時候,
很多日本的年輕人
或許根本就不知道“九一八”。
在九一八事變后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
日本相關史料有意隱去了
戰爭爆發的真正原因,
而是用軍國主義觀渲染著
九一八事變對“大東亞共榮圈”的貢獻。
相反,對于日本自身的“被害”,
卻是牢牢記住:
日本是唯一被發射原子彈的國家,
日本人深受原子彈之害……
在日本,談“侵略”,
至今還是個禁忌,
反省日本的戰爭罪行的言辭,
常被人稱為“自虐”。
回望“九一八”
88年過去,
炮火雖不在,警鐘仍長鳴。
回望歷史,
我們噙著淚花的眼中,
有著對祖國
對這片熱土的深情凝視。
“
”
一個清醒的民族,
在遠去了硝煙后,
還應記著歷史與責任。
時間可以過去,歷史不能忘卻。
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勿忘國恥,我輩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