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類篇一
;[摘要]我國當前的教育投資存在很多問題,本文意在分析我國教育投資的現狀,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因素,并從縱向和橫向分析教育投資對教育公平所造成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解決的對策。
[關鍵詞]教育投資,教育公平,投資渠道。
人力資本投資包括教育投資、保健投資、人力資本投資,而其核心就是教育投資。不同國家教育投資的政策不同,教育投資政策的制定要依據很多因素,同時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教育投資政策制定的正確與否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繁榮與穩定,會對社會公平特別是教育公平造成影響。
1 教育投資的理性分析
教育投資是以貨幣形式為主要形式的國家或地區根據教育發展的需要投入到教育中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資源總和。從教育投資來源上說,包括國家投資、社會投資、個人或家庭投資。一個國家之所以進行教育投資根本原因是教育投資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和個人效益。教育對社會生產力、社會經濟、政治的影響大家有目共睹。教育為社會培養出的人才促進一國的發展進步。教育投資的個人效益表現為:家庭或個人的收入增加、生活質量提高,教育已成為公民立足社會的基礎。這樣教育便成為維系一個國家必不可少的因素,她的地位和作用促使各國政府對教育的投資。而教育投資政策的制定不但要以教育的屬性為依據,同時,還要遵照一定的原則。如遵循誰受益誰投資原則、能力原則、公平原則。國家根據教育的屬性來制定教育投資的政策,來決定是由政府出資,還是由個人出資。從教育的屬性來看教育不是純粹的公共產品。因此,教育的費用不能完全由國家來負擔,但教育也不是只具備個人效益。準確來說她是一種半公共產品,應由政府和私人共同出資。同時,不同階段的教育所具有公共產品成分的份額有所不同,從而,不同的教育階段國家的教育投資的比重也不同。義務教育所含公共產品要素的份量比較大,因為當一國義務教育已經普及時,接受義務教育并不能直接給受教育者帶來多少經濟效益,但卻能促進一個社會的穩定和民主。非義務教育所含公共產品要素份量的比重則比較小,教育的層次越高,帶給個人的收益越大。政府投資應根據教育具有的公共產品屬性的比例來定,比例越高的國家投入越高,比例越低國家的投入便越低。因此,理論上講具有更多公共屬性的義務教育國家投入應高,而具有更多私人及半公共產品屬性的非義務教育政府投入應越低,更多的應由社會和個人負擔。
2我國現行教育投資體制存在的問題
2.1教育投資結構不合理
結構問題總的來說主要表現對三級的投入比例倒掛,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遠遠高于義務教育的投入,而理論上應以國家投入為主的義務教育所得到的國家投入卻遠遠少于高等教育。同時,我國教育投資也存在各級地區教育投資水平差距甚大、職業教育投資不足等不合理的現象,這影響了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和整個國民經濟有效率地發展。特別是在義務教育的投入中,地區教育投入的巨大差異更明顯,農村和城鎮學校的投入比例不合理。據調查:擁有全國大多數師生的義務教育,所獲基建資金投入不到全部教育基建投資的28%,占全國教師數8.5%和學生數3.3%的高等教育,卻擁有全國近一半的基建投資。2001年,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只享有約二分之一的義務教育經費和不到40%的基建投資。2000年,農村初中及小學基建支出僅占全部財政預算內教育基建支出的1.9%和3.6%。2003年,雖然我國小學凈入學率已經達到99%,初中毛入學率達到92.7%,但是我國9年義務教育完成率只有77%,每年有500多萬學生在完成9年義務教育前輟學。而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經費占整個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的比例由1990年的11.5%下降到2000年的8.4%。同時,國家投入比例很高的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擔比例是否合理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我國目前高教收費已達到較高的比重,2003年國家對高校的財政投入為700多億元,而高校教育收費是400多億元,加上學生在校的各項支出,個人家庭分擔比例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這使一部分農村學生與城市低收入家庭學生出現上學困難的問題。在高等教育國家投入較之義務教育比較高的情況下,再讓個人家庭分擔過重的成本也不盡合理。
2.2教育投資力度不夠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盡管用盡可能少的資金支付規模龐大的教育,但所需的資金也是非常巨大的。無論從投資總量還是比例來看,我國政府和社會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來說力度還很不夠,我國教育總經費占gdp的比重處于世界較低水平,2001年為4.83%,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即oecd國家1998年就達到5.8%的平均水平,韓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超過6%,甚至達到7%。我國教育經費總量短缺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教育投資不足。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多年來都不是很高,2001年為3.19%,2002年達到3.41%,與5.2%的世界水平相差很遠。而1997年部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即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已達到:美國5.4%、英國5.3%、日本3.6%,韓國3.7%、巴西5.1%。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是我國教育投資存在的又一主要問題。2002年,我國義務教育總投資中,財政性教育經費只占76.7%,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義務教育經費基本上由政府承擔,政府投入經費一般都占總經費的85%~90%。雖然我國高等教育入學率在2003年已達到17%,但早在1996年,發達國家的平均高等教育入學率已為54.75%,其中加拿大為90%、美國為81%、澳大利亞為76%、法國為52%、德國為45%、意大利和日本為43%。教育投資的力度不夠這從宏觀上造成了我國教育投資體制的不合理。
2.3教育投資體系的不完善
根據教育經濟學的觀點,教育是一種人力投資,人力資本是私人性極強的資產,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的教育社會收益率比教育的個人收益率低,在教育投資中,根據“收益獲得原則”和“能力支付原則”,個人必須承擔一定的教育成本,但我國卻存在著高等教育社會投資大而個人回報率低,教育投資成本收益關系扭曲的現象,這種扭曲導致了“讀書無用論”。我國的工人、農民的收入相對教育成本而言普遍較低,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個人的教育投資的水平。同時,我國在教育投資體制上存在教育經費籌措過程中違反有關政策,教育經費管理體制不順、事權和財權不統一的現象,就算我國的教育投資的力度加強了,結構也合理了,但實際操作者是人,是管理者。如果在經費管理過程中出現了漏洞,或政府的投資行為不規范,那不管國家怎樣加強投資力度也無濟于事。
2.4教育投資渠道過窄
教育投資的渠道過窄也是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一個原因。我國雖然多元投資主體的籌措架構已經確立,但政府之外的其它渠道并沒有完全暢通。從教育投資來源看,我國近10年教育投資渠道逐漸變窄,政府教育投入相對量減少,教育稅費、集資減少,企業教育投入減少,只有個人教育投入在增加。我國教育經費籌措主要依靠國家的財政性撥款。而且我國屬于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渠道諸如:預算內教育經費、財政性教育經費、教育稅費占教育經費總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企業辦學經費也呈下降的趨勢。社會捐資、集資的經費所占比例也從1990年的8.60%降到2000年的2.96%。其他的民間力量也很少動員起來,這主要是因為我國教育行政部門全面控制和壟斷了教育特權,投資制度過于僵化所致。中國的市場經濟有了很大發展,民間積累了大量財富,只要教育行政部門的壟斷權力被減少,學校獨立和自治的空間加大,民間力量一定會迅速補入教育。
3教育投資存在問題影響教育公平
3.1縱向分析
我國在教育投資結構上存在的傾向高等教育,而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發展不足這種不合理現象,使得義務教育沒能得到基本的保障,這與基礎、中等和高等教育三級結構的自身特點不相符合。理論上來講,教育投資應傾向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的義務教育。但我國高等教育的投資比重過大,三級教育呈現倒三角的結構,這樣高等教育的人均教育經費投資在三級教育中的比值過大,不僅高于發達國家,也高于發展中國家。同時,師生比例也存在配制的不合理,跟三級教育的經費配制一樣呈現倒三角的局面。這不僅影響中國的教育事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造成教育的不公平,政策往高等教育傾斜,削弱義務教育的投資能力,義務教育的輟學率高達23%。這樣形成高等教育發展勢頭越來越好、而義務教育發展走下坡的局面,使得高等教育成為有錢人的特權、社會的弱勢群體連義務教育都無法保證的兩極分化的情況。嚴重影響教育公平。
3.2橫向分析
教育投資不僅存在著嚴重的三級教育的投資倒掛現象,同時,各級各類教育內部也存在著嚴重的地方差異,城鄉差異。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地方的教育投資能力也就不同。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差較大,對教育投入的差距懸殊。2001年,全國人均教育投入367元。其中,北京市最高為2844元,貴州省最低為177元,兩者相差15倍,四川、廣西、江西、安徽、河南等省均不足250元。高等教育的地區差異,特別是我國義務教育投入的地區性差距非常明顯。2001年,小學生均公用經費最低為76元,與最高相差17倍,初中生均公用經費最低為196元,與最高相差9倍。農村教育經費尤其匱乏,2001年全國農村普通中學預標內事業經費生均撥款僅1054元,農村普通小學基建支出生均只有132元,而且拖欠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是多年來未能得到解決的問題,使農村中小學的基本辦學條件得不到保障,嚴重影響農村教育的發展。這樣便造成教育的兩極分化,城市的教育越辦越好,而農村的生均教育經費與城鎮比起來相距甚遠,使教育不公平愈演愈烈。
4完善教育投資促進教育公平的對策
4.1加大財政教育投入
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速度高于教育經費總量增長速度。促進財政教育經費向義務教育傾斜,繼續保持教育經費總量的指數增長趨勢。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時,要加強教育投資的立法與執法的建設,切實保障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法規建立后,必須建立保障法規執行的監督檢查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真正實現依法辦事。當前發展我國教育的首要選擇還是應當加大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建立能促進中國教育發展的有效的公共教育經費撥款制度。
4.2拓寬教育經費來源渠道
在保證現有教育經費來源渠道的基礎上,開辟新的教育經費來源渠道。這也是解決教育投資問題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拓寬教育投資來源渠道與提高教育投資效率教育向社會大眾開放,使社會力量也成為發展教育的重要推動力量。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又具有眾多人口,這一國情決定僅靠政府的投入是不能滿足實現教育的普及、提高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目標的,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投入。積極鼓勵和提倡社會各界投資教育,促進教育投資多元化,鼓勵社會力量辦學,鼓勵私人和企業投資教育等,都是促進教育快速發展的途徑。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這些辦法的采用,都必須考慮到教育機會均等的公平性原則,考慮國民的承受能力。
4.3提高教育投資效率
學校方面應該努力加強成本控制,以及對學校財務的審計和監督。教育主管部門要端正自身的行政行為。教育經費,尤其是高等教育經費絕對不能被大學管理水平低下所浪費,被教育腐敗所侵蝕。把各級各類學校,尤其是高等學校的教育成本降下來,不僅可以使貧困家庭的學生上得起學,減輕未來還貸所帶來的精神負擔,也可以使得一般的工薪家庭減輕經濟壓力,讓教育成為能使低收入者向上流動的最重要途徑。
4.4縮小教育投資的兩極分化
縮小不同地區生均教育經費和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的地區差異。至少不能大于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地區差異。我國基礎教育主要由縣和鄉兩級負擔教育經費。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各地在財政教育投資上的不平衡。因此要加快各地區經濟的發展。政府有義務提供相對均衡的教育服務,需要加大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教育財政轉移支付,縮小地區差異。
4.5依照地區差異制定不同的教育政策,特別是收費政策
不同地區收費應拉開差距。各地應當制定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的收費標準,并依據各地的教育經濟發展水平,拉開不同地區學雜費的差距,使得不同地區的學生及家長均能合理分擔教育成本與價格。
綜上所述,我國的教育投資體制存在很多問題,影響教育公平乃至社會公平,而這兩者又正是建立一個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因此,我們要以教育資源配置為著眼點,從教育投資的規劃、政策、管理入手,國家、地方、學校齊心協力,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教育投資策略,改善其現狀。盡量減少教育不公的現象,不斷改進現有的不平等,使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降至最低,促進教育公平乃至社會公平。
參考文獻
6王善邁.教育經濟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相關熱詞搜索:;教育類篇二
一、校園文化獨特彰顯生命活力
海門在創設育人環境上下了很大力氣,不僅設施一流,而且十分注重文化建設對學生的教育。如:海門實驗學校的“陽光教育”,追求溫暖、共生、激情、多彩的陽光教育生活;海師附小的童話教育,綻放著童話的美麗;海南小學踐行創造教育,打造登攀文化;通源小學的新生命教育,彰顯生命教育活力等。海門的校園已經成為學生發展個性,鍛煉特長的樂園。
二、構建理想課堂教學精彩紛呈
新教育的六大行動之一就是構建理想課堂。海門探索構建了以“先學、順導、實練、精講”為核心的“學導式”課堂教學模式。向我們展示了我們理想中“簡約、高效、有趣”的課堂教學。
“學導式”課堂教學模式的含義
“學”指向學生,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學習內容(學什么),二是學習過程(怎么學),三是學習標準(學到什么程度),就是以過程為核心,以內容為載體,以目標為導向。
“導”指向教師,是指引(引領者),指導(幫助者),它好比道路上的路標(明確方向,不迷途,不走岔道),高速公路上的引橋(盡快通過引橋上高速),交警(確保緊張、有序、高效)。就是幫助學生探索,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道路。
“學程導航”是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經歷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學會學習。“學程導航”并不是一種固化的模式,而是一種教學思想,它是根據學習的課程和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與規律,指導并引導學生高效地獲取相關知識和能力。
“學導式”教學流程的基本范式
(一)、揭示課題,認定目標。(3分鐘左右)
(三)、分層練習,完善認知。(12分鐘左右)
三、研發卓越課程,締造完美教室
一個完美的教室應該是怎樣的呢?許新海博士說:一個完美的教室是圖書館,是閱覽室;是實踐場,是探究室;是操縱間,是展覽室;是信息資源庫,是教師的辦公室;是習慣養成地,是人格成長室;是共同生活所,是生命棲居室。完美教室,它以班級文化構建為總體目標,以共讀共寫共同生活為基本愿景,以晨誦午讀暮省為基本生活方式,以實施全人課程為基本途徑,以新教育六大行動、每月一事貫穿;用主題統整,以師生為敘事的主角為基本使命。
完美教室的構建應以課程建設為中心,沒有卓越課程,無所謂完美教室。課程就是機會。
在日常的管理中,他們提出要把我們的課桌辦成“星級課桌”。仿照賓館的定級方式,共分五級。課桌的上層放學習用品,下層放生活用品,書包放在上層的右側,小掃帚放在下層的左側……“星級課桌”的稱號不是永久的,每周由衛生委員會進行一次星級評定。這樣,他們的教室就變得更加潔凈了。
元宵節,我們了解了元宵節的知識,誦讀著跟元宵有關的童謠,師生一起做了很多的元宵;立夏,讓孩子們在詩歌誦讀、給蛋化妝、為蛋取名,斗蛋的過程中享受歡樂;清明節,學生們編制白花,吟誦相關的詩歌,自己創作小詩,到烈士墓前獻詩悼念;重陽節,我帶著孩子們一起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并且一路徒步回校,不僅盡了一份孝心,還鍛煉了自己的意志,歡笑了一路,學習了一路,鍛煉了一路。
我也帶著孩子們過有趣的洋節,體會那種別樣的快樂。圣誕那天,給孩子們創建了一個美麗的童話世界。第二天,我收獲了孩子們帶給我的童話。
常熟尚湖的牡丹,讓孩子們如癡如醉;班干部競選——教會了孩子公平競爭的理念,并讓每一個孩子都找到自己的工作;送蚯蚓回家——讓孩子們突破那種惡心關后,知道小蚯蚓的作用,感受小蚯蚓的可愛;帶著孩子們到東洲公園踏青尋春,在公園里舉行了賽詩會;箏舞藍天——我們自己做風箏,自己放飛風箏;盲人的世界——讓孩子們知道眼睛的重要;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做泥蛋、品泥蛋。
一門門課程讓孩子們感受了愛,學會了愛;感受了美,學會了創造美;感受了競爭,學會了公平;感受了快樂,學會享受快樂!
四、踐行新教育理念,營造完美教室
通過學習參觀,我對“完美教室”的內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完美教室”不是把教室布置得精美一些而已,而是生活在這個房子里所有的人,通過班級課程的共同朝向一起演繹生命的奇跡。
“完”就是完整、全面;“美”就是學習、生活幸福。
“完美教室”就是讓師生一起享受完整的、幸福的教育。
結合我班的實際,我們也營造了自己的完美教室。
教育類篇三
但是,由于身為教研組長的緣故,一學期固定不固定地要聽很多節課,也因此,讓我逐漸感受到了這一模式的優點所在。
還記得強曉輝老師在講授《說“屏”》一文時,巧妙創設導學情境:假如你是屏風店老板,現在我來買屏風,你該如何向我介紹?一個問題引得學生急欲了解“屏”的相關知識。一番小組研討之后,個個躍躍欲試要向老師這個買家推銷屏風。上臺的四個老板說的頭頭是道,搞得“顧客”都不知道該選哪家了。“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好起來”就不是王校長的奢求了!
還有張靜華老師的《核舟記》,在講授了第3、4段后,請了幾位同學上臺,張老師自己猶如一位導演,拉著幾位同學分別擺出“核舟”上所刻幾人的動作情態。剛上初二的小朋友憨態可掬卻欲作嚴肅,讓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時,居然跟著張老師的說戲當堂完成了兩段文言文的背誦!
還有高中部的邱金華老師,她在小組合作研討環節可謂爐火純青。學生在她的鼓勵與指導下,自學意識極強,課堂研討的氣氛極濃。
凡此種種,讓我本來排斥的心理逐漸有了靠近之意,也開始躍躍欲試。我也將自己所帶的班級分成小組進行操作嘗試。
第一次是在講授《裝在套子里的人》時,要求小組合作為別里科夫的死做法醫鑒定,學生參與性較高,為別里科夫的死因找了若干種可能;第二次是《歸去來兮辭》小序翻譯,要求小組合作通譯并指出重點詞語。但這次嘗試效果不佳,由于所帶班級學生基礎較差,又是從高二接手,因此大多數學生對這個問題設計不感興趣;第三次是將《咬文嚼字》之后,出了幾道“咬文嚼字”的訓練題,允諾他們在討論之后記錄在作業本上就算作當天作業。也許是這個誘惑,學生的參與性很高,而且小組四人合作,靈感涌動,很多疑問同組同學即可解決,生教生師點撥,效果很好。
通過這幾次有成有敗的嘗試,我也思考著“四環節”模式的可行性與操作方式。但是不管怎樣,我已經看到了它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方面所起到的正面作用。只是,該怎樣靈活并有效的運用,還需要自己繼續觀摩學習深入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