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者讀后感100字篇一
看完此書,審視自己,并不算是一個愛書的人,功利性太強,所以方向很窄。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如果抱著想吸收點有趣文句、心得的心態,那會很累的,因為在我看來這里頭不少是輕松的廢話,而一篇文章看完毫無收集點是會心慌的。這廢話主要是以我的讀書取向而言,而輕松則是指讀過之后腦子里一點也不去想著留下點什么。這未必不是好事,書話、散文大概就是這樣子吧。但也不是說一點收獲也沒。現在腦海里能勾勒出一群人,一群愛書的人,知道了有這樣一個群體的存在。知道了很多故事,多半是懷舊相關,多半看看就忘。
這書是接近3年前買的,剛拿到時翻看過幾篇文章。現在“看過胡適就不會對王小波有太多驚訝”的認識,估計是那時候得來的。初次見到“不是懷念一些我們失去了的美好的事物,而是懷念一些根本從來就不存在的東西”這句時,正好處于自我中心的狂想“精神病”超級不成熟狀態,深覺有道理。讓讀書成為習慣,則是可以作為座右銘的提醒。讀書嘛,在這年代本不是太耀眼的特征,但現在要是看到有一直堅持讀書、讀好書的人,內心對他的評價就會提高一個等級,多讀書是很多年來對自己的要求,遇到這種人,要算是同類了,如若他對生活有比我更深刻的思考,那我多半是要膜拜了,如若是她,那恐怕要yy與她產生生命上的關聯了,一起變得更好是很誘人的期待。
讀書,讓我們能更寬容的去理解這個世界。還有那句古話:“腹有詩書氣自華”。
<
讀者讀后感100字篇二
第一次看梁文道的書。因為盡是評論性文章,所以看得很慢,看了幾天才看完。可以說,很有收獲。他替我打開了很大一扇窗,對未知的美麗風景得窺一斑。學哲學出身的人真的不一樣,看問題深入得多。
讀了這么多年的書,未曾對自己的讀者身份作過什么思考。我為什么要讀書?想從書中得到什么?喜歡什么樣的書?寫書的作者是什么樣的人?這些都未曾思考過,好像一直都是渾渾噩噩地讀著,讀著。
雖然沒到醍醐灌頂這么夸張,但是啟發是有一些的。但是也佩服梁文道知識面之廣,當然是對我而言。言語幽默,有時候讀著讀著就忍不住發笑。但大笑之余也深思良多。
讀書時是寂寞的,但讀書的過程不寂寞。
書中說得好,讀書好,讀著讀著,不知老之將至。
讀者讀后感100字篇三
我對于社會并不算上心,也總是因為學業的陰晴不定而把時間更多的奉獻給所謂的“學習”,極少去碰一些書,更加不曉得梁文道是誰。不得不慚愧的說,到高三為止,我連《飄》這等被譽為“大眾讀物”的優秀小說都未曾讀過,更不要說那些“高深”的譬如黑格爾的哲學類的文章了。所以當在我們班的書架上看見《讀者》時并沒有想去讀的欲望。正是正文中最開始那一個“無恥”的游戲的介紹讓我不禁坐下來仔細看了一看這本書。前幾章真是越讀越覺得自己是作者所言的“書皮學”上的造詣家。每周要買的書是一本接著一本,可是買完呢?放在了床頭柜上,感受毛澤東一般與書同床共枕的學習態度,可從未認真翻閱過幾頁。每次都盯著書的簡介看一番,就好像自己已經透徹的了解了作者深層的思想。
仿佛與文學大家促膝長談,受益匪淺一般,繼而高談闊論,營造出自己飽覽群書的假象。所以最怕班里那些真正博學的人與我談論這些名篇名作,我這等雕蟲小技還瞞不過真正看書的人。
看書又分兩等,一等是實實在在看完全書的人,看過就看過了,風拂草鳥掠水一樣,在心里漾了幾番漣漪,然后就沒有然后了。能談但不能論,小說的趣味一過,什么都不剩。另一等是反反復復看完全書的人,這也正是我所崇拜的“會看書的人”(當然這只是個人想法)。這些人似乎能對文章里的東西融會貫通,說的頭頭是道,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對書里的情節也好,人物也好,能真正的感同身受。起碼現在的我只停留在第一階段,讀過,看過,卻難以翻開第二遍。
悲劇的是,我在為讀書而讀書。沒有目的,故作深沉。
回到《讀者》這本書本身,比起閑暇時刻的讀物更像是能讓人安靜下來,一邊想一邊讀的書。比如作者對于出版業的看法,甚是令人歡欣。在這個商業交錯縱橫,利益至上的時代,更多的人選擇把出版作為一種投資,一種所謂的“文化產業”。我不是抵制文化與經濟相互融合,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好事,能夠促進文化在整個社會的傳播。但是過分注重經濟效益只會讓文化本身跌價!當書不再是單純的書,做個簡單的假設,你買的所謂的“暢銷經典”竟是紙幣累加起來的,難道不覺得內心多少有些芥蒂么?讀書很純粹,與金錢無關。
作者在文章中還草草提到了電子閱覽(例如亞馬遜的kindle),其實這是我本人最不喜歡的一種閱讀方式。完全失去了紙質書翻閱的時候的手感和看著剩下的書頁一點一點變薄的快感。快節奏的閱讀方式似乎也很適合這個快節奏的時代。
藏書其實是一種快樂,讀書其實是一種追求。《讀者》將絕對是影響我讀書方式的一個重要因素,終于看過這本之后還會繼續看《我讀》以及《我執》,總覺得會受益更多。
以此也勉勵自己,終會跳脫出“書皮學”的范圍,成為一個真正的“讀者”。
讀者讀后感100字篇四
許久沒看《開卷八分鐘》了,總有這樣那樣的理由。看完《常識》后,再看《讀者》,后者似乎離我們的生活更近了一點。有這么多的好書自己連名字都沒有聽說過,更別提讀了。我喜歡這樣的序言和自序,足夠低調別致,又足夠驕傲。
第一章:書皮學,有很多了解一點點卻沒有好好讀過的經典。一直想有一間溫暖安靜的書房,什么時候,書房足夠豐富需要一架書梯呢?舊書是一段故事,一種財富。好的翻譯家通常都是母語造詣精深且非常用心的人。
第二章:書丟了記憶還在。一些藏品后來成了歷史。《喧囂城市里的孤獨》,很讓人心碎的一篇,過于孤獨悲傷失落,以至于合上書,我似乎還能想到那一幕,城市是不是發展的太快了。。。純手工的東西更令人動容珍惜,我想起高中時班里出的那本書。。。有時間可以讀讀詩。
第三章:政治也需要化妝。關注一些微型國家,看了那篇后,發現其實報紙報道的也不少。打工妹,總有些角落值得我們關注。
第四章:也許視野寬一點是件好事,蘇格拉底、柏拉圖、抑或是論語圣經物種起源,或者是王小波。
第五章:喜歡這篇《暑假讀詩正好---《咖啡還未喝完》》,可惜我沒有暑假了。。。憂郁是一種感覺,無關室內外,無關色調。“出門是為了尋找自己”,嚴重同意。《必要而寂寞的注腳》,樂評人,我不常關注的一類,堅持得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毅力。招領記憶,很有意思,如果記憶可以如我們所愿的添加和刪除,是不是會多了很多快樂少了很多傷心。我總覺得,不管過去如何,它終究實實在在發生,即使暫時失落,終將被記起。村上,我也喜歡談跑步的那本,因為專注,所以簡單。
第六章:關于歷史與懷舊,我想了解更多。許多問題有了新視角。《放屁》和《窮的有品味》是很應景又暢快淋漓的文章。長尾理論,不暢銷未必不好,小眾時代就要到了。宜家,說不上到底喜歡哪點就是喜歡這感覺,品牌文化做到家了。
第七章:我不是球迷,我只是喜歡看個別球星而已。如果回歸最原始的精神,為尊嚴而戰,沒有現在的假球、腐敗,回歸最傳統的人性的美麗的靈魂,是不是會比現在好看很多。
跋:我真的可以列張書單了。
總覺得自己老了:(看過的書,怕什么也記不住。于是總想在剛看完的時候記下些什么,哪怕僅僅記下那些曾經觸動我的只言片語。這本書看了好久,每天早上和中午看那么兩三篇。也一并記下這些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