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介紹秦兵馬俑的作文篇一
秦兵馬俑規模極大。目前共已發掘了四個傭坑,除了四號坑還未發現秦俑的跡象,其余三個坑總面積約為二萬平方米。其中一號坑面積最大,為一萬四千二百六十平方米,坑里傭也最多,已經修復的約有六千多個。傭坑上方建起了一個大廳,站在臺階上往遠處看,秦俑排列得很整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方陣。
秦兵馬俑種類繁多,形態各異,有將軍傭、武士俑、馬傭,有駕車傭、跪射傭、跪坐傭……光說這些就夠你看的了。
兵馬俑排列得很有規律。前三排兵傭都是袍傭,不披鎧甲,而后面的兵傭基本上都是身穿鎧甲的。子第五列和第七列中都有馬傭,而且都有一個駕車傭。兵傭排列整齊,形態一致,個個注視著前方,好像在分析戰況,也好像在思念自己的家鄉與親人。他們手持武器,牽著馬匹,好像正等著號角響起,隨時準備上馬沖殺。我站在臺階上,感覺他們是那么逼真,我甚至能感受到他們的呼吸。我還發現兵傭扎頭發的方向是一致的,好像他們心中的目標也是一致的。
據當地導游介紹,兵俑剛挖掘出來時全是彩色的:紅頭巾,黃臉、黑眼珠,栩栩如生。可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兵傭全是灰色的,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兵馬俑一出土,暴露在空氣中,被氧化了,顏色也就自然而然的不見了。我隨著人流往里走,看到一部分兵馬俑被土蓋住了,覺得很奇怪:出土就出土了,為什么還要用土蓋住呢?問過導游我才明白,原來工作人員給部分兵馬俑上了色,再蓋上土,以保存它原來的樣子。
我邊走邊看,心里又有了疑問:為什么前面的兵馬俑那么完整,而后面的卻是零零碎碎的呢?導游說兵馬俑剛挖掘出來時并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那么整齊,而是倒的倒,碎的碎,沒有一個是像樣的。如今我們所看到的是工作人員辛辛苦苦用汗水和激情一塊塊拼接而成的。我聽了不由地肅然起敬。
在參觀途中,我還知道了關于兵馬俑的小故事。1974年一天,臨潼縣一些村民為了抗旱而打井,挖了一段時間,村民們嚇呆了,他們在井底看到了一個彩色的陶制人頭,活靈活現。后來經專家鑒定,這個陶制人頭來自于兩千多年前的秦代。科考小組經過長時間的挖掘研究發現,這是秦始皇的兵馬俑陪葬坑。舉世聞名的秦兵馬俑正式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是絕無僅有的,它生動地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形象的`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與英雄氣概。它是中國的一大奇跡,我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非常自豪。
介紹秦兵馬俑的作文篇二
秦兵馬俑是我國西安的臨潼出土,他舉世無雙,是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
兵馬俑規模宏大。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總面積達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50個籃球場那么大,坑內有兵馬俑近八千個。在三個俑坑中,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個。一號坑上面,現在已經蓋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廳。走進大廳,站在高處鳥瞰,坑里的兵俑、馬俑相間,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齊,排成了一個巨大的長方形軍陣,真像是秦始皇當年統率的一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
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將軍俑身材魁梧,頭戴鹖冠,身披鎧甲,昂首挺胸。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
武士俑平均身高約1。8米左右,體格健壯,體形勻稱。它們身穿戰袍,披掛鎧甲,腳蹬前端向上翹起的戰靴,手持兵器,整裝待發。
騎兵俑上身著短甲,下身著緊口褲,足蹬長靴,右手執韁繩,左手持弓箭,好像隨時準備上馬沖殺。
陶馬與真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體健壯,肌肉豐滿。那躍躍欲試的樣子,好像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踏上征程。
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珍品。仔細端詳,神態各異:有的頷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慮如何相互配合,戰勝敵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態莊重,好像在暗下決心,誓為秦國統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緊握雙拳,好像在聽候號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視遠方,好像在思念家鄉的親人……走近它們的身旁,似乎還能聽到輕微的呼吸聲。
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擬軍陣的排列,生動地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