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致敬楊利偉的一封信篇一
大家下午好!今天學院隆重舉行第 個教師節表彰大會。能作為獲獎教師代表在這里發言,我很光榮,同時也感受到壓力。總有一種念頭:學院建設發展得如此之快,雖然緊趕慢趕,依然有一種莫大的差距感。
回頭看看走過的路,感慨良多。我于1976年參加工作,1977年趕上恢復高考,1981年大學畢業后分配到一所中等專業學校任教。屈指數來,教齡已有38年,職教教齡32年,高職教齡14年。這幾十年,雖然工作上沒有輝煌成就,但我所工作過的學校和上級單位給了我很多的榮譽,算起來足有50多項,包括各個級別的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職業教育先進個人等(其中的有1項,省廳級有8項,市級的有6項)。我由衷地感謝培養教育我的黨組織!感謝我所就職的學校!感謝成都職業技術學院的領導!感謝與我一起工作的同事們!
我本事不大,水平不高,但我不否認我很尊重我的職業,熱愛我的崗位,忠于我的學校。工作中,我做到了一心一意、實心實意、全心全意、盡心盡意。曾經多少次,校外培訓機構以數倍于我院的課酬標準請我授課,都被我拒絕了。因為學院里,我的工作還沒有做好,我不能分心他用。這幾年,在黨政班子的堅強領導下,成職院搶抓機遇,深化改革,找準坐標,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積蓄力量,創立品牌,擴大影響,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大家有目共睹!在成職的這幾年,我和我的團隊一起申報了:一個院級重點建設專業,一個市級特色專業,一個省級重點專業,一個省級教學團隊,一個國家骨干建設專業;牽頭組織申報了2門省級精品課,2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市級精品課,8門院級精品課,主編規劃教材2部,全國職業教育會計專業規劃教材1部;指導學生會計技能大賽獲獎50多項,特別是在四川省教育廳連續舉辦的三屆會計技能大賽中全部獲得一等獎。這幾年,在我的日歷里,幾乎沒有了周六日和節假日的概念。有的老師不解:左老師,你比我們大那么多歲數,哪來那么大的勁頭,我們都受不了,你累不累?實話說:我很累。至于哪來那么大勁頭,我也說不清。幾十年下來,就是這個樣子了,我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已經定型。
教師是個特殊的職業,特就特在它是“育人”的職業,是最能體現“以人為本”的職業。“育人”,包括文化育人、知識育人、實踐育人等,目標是讓學生健康成長,讓孩子們成人。學者易中天說“望子成龍,不如望子成人”,這是非常正確的。來到我們學院的學生雖然在生理年齡上算是長大了,是成年人了,但成年人不等于成人,長大也未必成人。我們的任務就是幫助他們成人并且成才,這個過程概括起來叫“立德樹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也即立德,是弘揚光明正大品德之意。“明德”自然要“明生之德”,但更要“明師之德”。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教師的世界觀和價值取向,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是學生身邊的樣板。教師敬業,學生們看在眼里,會記在心上,也會漸漸變得敬業;教師責任感強,學生的責任感才會增強;教師做人做事嚴謹,學生們也會變得嚴謹。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應擔當起應有的職責,鑄就良好德行,像指路明燈一樣,指引學生一步一步成熟、成人。
大學之大,根在文化。一個好的大學,不在于院深,不在于樓高,而是基于文化積淀。文化是一種勢,文化是一種場,文化有一種勢能,文化有一種場效應。到了哈佛大學,你須與“亞里士多德”為友,以“柏拉圖”為友,與真理為友;到了清華,你當“厚德載物、自強不息”。你要游戲人生,做個混混,不會有人與你為伍,你將沒有朋友。文化在教室里,文化在宿舍里;文化在課上,文化在課下;文化在意識里,文化在行動上;文化在基礎課,也在專業課;文化在第二課堂,更在第一課堂。教師是文化的史者,承載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任,應當做個優秀的文化人,以文化人,催人奮進!
高職之高,重在雙高。雙高,一是理論素養高,一是實踐本事高。在職業教育領域里,我們經常講的“雙師素質”指的就是這個意思。理論素養高,叫做“有術”,實踐本事高,稱為“有能”。職業教育不能不講理。理論素養高,能力的層次才會高。如今,在層面的教育文件中,對高職的定位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前幾年的“高級技能型”、“高端技能型”。這里釋放的信號是,既要重能,也要重理。我院會計專業團隊提出的那個123模式有道理。其中“一”是:一個資源共享平臺,“二”是“兩條主線”,也就是專業理論線和實踐技能線。高職教育的現實要求我們的教師“有理有力”、“能文能武”、德才兼備、德藝雙馨。
工作在成職院,我們是快樂的。為了把我們的學院建設得更加美好,還需要繼續拼搏奮斗。讓我們一起努力:優化師德,以德育人,提升感召力;優化師能,以能動人,提升實踐力;優化師學,以學啟人,提升吸引力;優化師行,以行正人,提升影響力;優化師文,以文化人,提升競爭力。祝成職院發達,愿成職人幸福!謝謝大家!
致敬楊利偉的一封信篇二
大家好!
袁隆平有兩個心愿:一是把“超級雜交稻”合成;二是讓雜交稻走向世界。
這是袁隆平的心聲,一種博大的愛。為了實現這個心愿,他從成績與榮譽兩個“包袱”中解脫出來,超然于名利之外,對于眾多的頭銜和兼職,能辭去的堅決辭去,能不參加的會議一般不參加,夢魂縈繞的只有雜交稻。他希望雜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強我們國家自己解決吃飯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解決人類仍然面臨的饑餓問題做出更大的貢獻。因此,袁隆平把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稻當作為人類謀幸福的崇高事業。他還受聘擔任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首席顧問。“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記者離開三亞基地的時候已是4月7日的黃昏,北國還是春寒料峭,這里袁隆平已經把記者送至路口,說:“我做過一個夢,夢見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大,稻谷像葡萄一樣結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們一塊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涼”。滿載著袁隆平的夢想與希望,雜交水稻在中國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種和收獲,創造著一個個神話般的奇跡。
世界杰出的農業經濟學家唐帕爾伯格寫了一部名著,叫《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書中寫到“袁隆平為中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他在農業科學的成就擊敗了饑餓的威脅。他正引導我們走向一個豐衣足食的世界。”現在,已有20多個國家引種雜交稻,聯合國糧農組織把在全球范圍內推廣雜交稻技術作為一項戰略計劃,90年代以來專門立項支持在世界一些產稻國家發展雜交水稻。袁隆平受聘為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首席顧問,這些年他每年都出國指導,還派出了許多專家擔任顧問,多次赴印度、越南、緬甸、孟加拉等國指導,并為這些國家培訓技術專家。
從1981年至1998年,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共舉辦了38期國際雜交水稻培訓班,培訓了來自15個以上國家的100多名科技人員。1998年,越南和印度種植面積已分別超過了10萬公頃和20萬頃,并且取得了每公頃增產1噸—2噸的效果。雜交水稻在解決世界饑餓問題上正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謝謝大家!
致敬楊利偉的一封信篇三
大家好!
這個庚子虎年可不一般!從寒假開始,就有一個叫“新型冠狀病毒”的壞家伙,迫使武漢在臘月二十九“封城”了!在武漢的親友們都買了一大堆吃的喝的準備冬眠了。而我那不是那么堅強的“細心臟”,也是隨著各種新聞,就像做了過山車一樣起伏跌宕!
這個病毒最開始源于一個海鮮市場的“小事件”,一下子因為新病毒能夠在空氣中傳播,能夠讓人們持續發熱,重一點的呼吸窘迫,更加嚴重的還導致脹氣衰竭,甚至死亡。然而在這種緊急情景下政府把所有的交通工具都停了,不讓武漢人出門。這時候武漢還缺口罩、缺隔離服、缺消毒液,缺病床、缺醫生,還有好多病人不能到醫院救治。哎!武漢已經亂套了!
就在這么嚴重的病毒環繞之下,臘月三十晚上,上海卻有一支特殊的隊伍,逆行到了武漢。這些人是誰他們為何還要去病毒泛濫成災的地方沒錯,他們就是我們最敬佩的白衣天使——醫生!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忙武漢的市民渡過難關。
我在電視里看到,這些來自于上海各個醫院的醫生,他們是自愿報名的,他們和家人分別時都掉下了眼淚,因為他們明白將不能和家人一齊過大年,一齊吃上和呼呼的年夜飯。他們要穿上厚厚的隔離服,陪伴著武漢的病人。頓時,我落淚了!我們偉大的150名白衣天使,不顧自我的安慰,放棄自我的家庭,逆行進入到武漢重災區,幫忙救治武漢的病患,這是多么的偉大呀!
作為一個小學生,我做不到像醫生一樣,沖進武漢疫區救治病患,可是我能做到的就是:待在家中,看書學習;出門戴口罩,不去人多的地方,我們保護好我們自我,不要被傳染上病毒,不給醫生們找麻煩。
預祝這些白衣天使在武漢工作順利,身體健康,平平安安的回家!
致敬楊利偉的一封信篇四
大家好!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居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他說他會有今天的成就是偶然!
袁隆平回答:“學農緣于一次偶然:小學一年級時一次郊游,老師帶我們到一個私人園藝場去參觀,我看見樹上的桃子紅紅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時,卓別林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上演,影片里有一個鏡頭,窗外就是葡萄什么的,這些印象疊加起來,我感覺田園確實太美了,就想長大后學農,如果那時老師帶我們到真正的農村去看,又苦又窮又臟,那我肯定不會學農了。”其率真的回答,贏得了大家的掌聲和笑聲。
袁隆平因為兒時的這個愿望,高中畢業后,袁隆平考上了重慶相輝學院(后改名為西南農學院)。1953年,袁隆平畢業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成了一名教師。
因為這個偶然的選擇,至今,袁隆平已在田間忘情忙碌了50多載了。
謝謝大家!
致敬楊利偉的一封信篇五
大家好!
在參加11月2日的“感受消防特勤”的活動之前,我印象里的消防員是平時比較輕松的,只是在有火情的時候出去救火,平時應該比較輕松的。參加完活動后,完全改變了我的印象。
給我們作介紹的王叔叔,是一名中尉。他給我們介紹不同種類的消防車和搶險救援車。有水車,泡沫車,水泡混合車,還有桂林僅有的一輛造價最高的消防平臺車,也就是俗稱的云梯車。車子造價530萬,是一輛可以達到53米高空救援的車,太牛了!高度大概能到一般樓房的17-18層高呢!如果高的電梯樓房有危險時,可以通過云梯車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車子有一個升臂,一個疏散斗,一個操作平臺,還有一個儲水的水泡,普通的火情的時候可以用水來滅火,危險物品的時候需要用泡沫液來滅火,使火與空氣隔離缺氧而熄滅,以免發生爆炸。
在車庫的旁邊,我看到一溜長長跟鐵籠子一樣的東西,我很好奇,大家也都圍了上來。王叔叔給我們介紹,這是他們平時訓練用的一種器械,模擬各種不同環境,蒙著眼睛進去,通過各種障礙,把里面的假人成功救出來。我想體驗一下,就鉆了進去,鐵板在太陽底下很燙手,我不敢趴下去,只能蹲著一點一點的蹭過去,沒有蒙上眼睛都十分困難。我覺得我用了很久才鉆了出來。叔叔們肯定比我快多了。
王叔叔原來是體育老師,因為喜歡這個工作,通過網上報名和選拔,當上了消防員。經過3年時間的千錘百煉,從普通的士兵成長為中尉。消防員的管理非常嚴格,士兵不準用手機,過年過節也不能放假,要時刻待命。(因為過節燃放爆竹煙花,是火災的高發期。)還需要協助特警處理事故,去山上救被困住的人,幫助別人擺脫困境,不僅僅只是滅火一樣單純的任務。他們的每天的訓練都很枯燥和辛苦,但是都默默的堅持下來了,為人民的安全多了一份保障。
因為叔叔們不久后就要去南寧參加“廣西消防尖兵比武”的比賽了,所以他們都在刻苦地訓練著,從消防車上接水帶,但是水帶不夠長,又接了一條水帶,才到了50米外來噴射靶子,盡量用最快的速度來完成。在水槍噴出水的那一瞬間,他們因為巨大的后座力而差點跌倒,但他們毫無怨言,繼續訓練著。
致敬楊利偉的一封信篇六
大家下午好!
黨100歲了,在感慨之際,我想起一句歌詞:我們把藍圖藍圖,再一次描繪,讓時代檢閱讓時光體會,我們是否問心無愧。
是的,黨100歲了,我們為黨的歷史之久而高興,更為黨在100歲之際,依然干勁十足,依然蓬勃向上,依然前途無量而自豪。
身為人師,在這收獲的金秋,又賦予我對這個神圣職業更多的感慨:雖然工作很辛苦也很清貧,但我驕傲。因為在這里,我們每天都從事著一項職業——那就是用我們的愛心、恒心、熱心、誠心和信心去關愛、感化、引導那些偏離航線的孩子們。用我們無私的愛和博大的胸懷去感召那些脫韁的野馬,用我們心田里無比甘甜的雨露去滋潤那些蒙塵的花朵,看著他們漸漸懂事,漸漸成熟,看著他們學得做人的道理,學得一技之長后,離開我們走向社會,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我是那么的欣慰!那么的驕傲!
如今,我們全體師生正在新一屆領導班子的帶領下,披荊斬棘進行著艱苦的發展,雖然路途坎坷,但我們有著堅定的信念和不竭的動力,我們正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的向著更美好的未來走去!
作為一名教師,我為我的選擇而驕傲,我為我校的這些教師而驕傲,更為自己是__學校的一員而驕傲!因為我相信:學校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最后,再次祝老師們、同志們——節日快樂!身體健康!合家幸福!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謝謝大家。
致敬楊利偉的一封信篇七
英雄的形象亦是偉岸挺拔,令人望而生敬。從古到今,他們的豐功偉績,歷經千年仍璀璨奪目,在歷史的長河中耀耀生輝,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最終能支撐起一個時代的,更多地是那些默默無聞的普通人。
2019年3月底到4月初,四川涼山發生森林火災,烈火在綿延的山脈間肆虐著,企圖把每一寸土地覆蓋在它的統治之下,濃煙滾滾直上天,卻有一群英勇無畏的逆行者,他們與烈火周旋了整整十天。最終不幸的是,三十名消防員在撲火時遇難。
今年同月同地再一次發生森林火災,又有十九名消防員在滅火中長眠于此。在人民與國家利益面前,這些年輕的小伙子在他們的工作中,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義無反顧地沖入火場,烈火席卷全身之時,他們似乎對溫度仿佛沒有感知,卻又是最有溫度的人。放棄休假返回崗位的是他們,災害面前的逆行者是他們,遍體鱗傷卻笑著說“無礙”的也是他們,烈火以無情并著世界,他們卻將大愛灑向人間。
人們無法將每一位消防員的名字記下,卻可將每一抺熾熱的火焰鐫刻心間。它在刀山火海中詮釋著信仰的力量,讓一道道生命安全防線固若金湯,為人民安全保駕護航。即使不是在萬人目光中央,亦沒有舞臺的聚光燈為他們點亮,卻默默無聞地扛起一個時代的重任,用血肉之軀,托起中華民族的脊梁。
心中的英雄,我們無法為您分擔重任,只愿您:在每一次出征后,都能夠平安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