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美麗的小鎮如何寫篇一
云南晉寧縣上蒜鎮,這個我曾經工作和生活了15年的地方,提起來總是那么的親切和熟悉。那些年,雙休日或晚飯以后,我和妻子都會徒步到附近走走看看,主要是為了散步和鍛煉身體。可以說,以單位為中心的五、六公里范圍內的村寨我都走遍了。
這次有機會應邀以文化考察和采風的目的來上蒜,意義就和以前不同了,有人接待、陪同考察和介紹情況,這樣就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一下這一帶的歷史古跡、村民的民風民俗及近幾年的新農村建設情況。
先說說金砂村,據說是因村后山上有很多金黃色砂子而得名,又因山上有個寺廟,所以這個村子還有一個別名叫金山寺。傳說,滇池水位還沒有下降的上千年以前,這里還是滇池水域的一部分,曾經沉過一艘拉金子的船。直到現在,金砂山依然像船的形狀,而山上的金砂就是船上那些金子變成的。在700多年前,由于昆明松華壩水庫的建設和海口河的疏涇、盤龍江的治理,滇池水位下降,陸地顯現出來。最早來金砂這片地方居住的是張、楊兩姓人家,至今,村中老人還流傳著“張家先來半個水,楊家后來半個山”的俗語,高度概括了張楊兩家來村中的時間和位置。
再說說大名鼎鼎的`石寨山,全世界都驚嘆于村中那幾十米高、幾千平方米的小山居然埋藏了以“滇王之印”為代表的眾多國家級的文物。村中老人說,很久以前的石寨山是個小島,山形就像一條浮在水面上的石鯨魚,還有張開的兩翅。在水位下降以后,這里才有人居住,因這片地方石頭很多,所以村子就叫石寨村。只可惜,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炸石頭蓋房子,把原來的山形破壞了,也破壞了村子的風水。
據相關歷史資料分析,在20xx多年前的漢代,這個小山是個孤島,也是滇王及家族的墓地。由于滇王反叛大漢朝庭被戰敗,他的軍隊來到祖宗的墓葬地,匆匆的把大量的金銀、生產生活用品、戰斗武器和滇王金印埋在了小山上。考古人員從挖掘出來的還沒有完成就匆匆下葬的金縷玉衣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也正好解釋了為什么當年不把金印傳給下一代滇王或者隨身帶到別處,而是把金印埋葬在墳墓里的原因。因為在漢代,金縷玉衣一般只由朝庭統一制作,也只由皇帝賞賜給功勛著著的劉姓分封王。滇王自制金縷玉衣,也是其反叛的一個重要證據。據考證,在滇王墓地出土的這件金縷玉衣的玉片的出產地也和其他的玉衣不一樣。
而古滇國的這些珍貴遺物,可能在古代就已經有人發現和挖掘。村里人代代相傳著山上有金馬出沒的故事,還流傳著這樣的話:“張家來得早,認著個荒山腦;王家來得遲,認著堆鵝卵石;馮家敲得只金馬腳,從山買到河”。這些話不僅說明了村子里幾個大姓的居住位置和時間順序,也預示了馮家人從山上得到了財寶。
據當年參加發掘并親眼看見挖掘出“滇王之印”的王老先生說,在他小時候,山上的青銅劍有的甚至只埋有一、二公分的土層,隨便找根樹枝就可以刨出很多來。他還說,在山上挖掘出來的一些銅人的服飾、裝扮居然和日本國的傳統和服一樣,這一物證還曾經引來眾多日本專家、學者的好奇和考察。
這一天,我們一行四人在上蒜主人們的陪同下,先后來到金砂和石寨村的田間地頭、農民家里,在滇池邊劃小船體驗漁民生活的同時,還詳細了解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情況、新農村建設情況及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的成績。這些以種植花卉、蔬菜以及打魚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村民,在生活富足以后,摩托車、面包車、轎車這些現代交通工具進入了他們有生產生活,村里還建有業余的文藝宣傳隊,在廣場跳健身操的年輕人也不在少數。隨著村莊道路實現了硬化、綠化、亮化以及衛生廁所的修建、垃圾統一收集處理,村容村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特別是環湖南路修通以后,村民的出行條件大為改善,每個村子通過幾百米的村莊硬化道路就可以接到環湖南路上,以至于我已經認不出、找不到了幾年前來這些村莊的村間土路。
糟魚、臭豆腐、新鮮魚蝦、鮮花是這一帶的特產和美食,趁著美食和陳年老酒的興致,我們一行十余人蕩舟滇池,游覽白魚河濕地公園,無障礙的說笑、交流、留影。在白云青草間遠觀滇池風光,近看滇池水域治理成果,享受田園、濕地的新鮮空氣以及大自然的安詳與靜匿。
想著這次采風的目的是要為上蒜的村民寫一組有地域和文化特色的民歌,所以我認真的記下了這一天的所聞、所見、所感、所悟以及上蒜人民群眾的深情厚誼和美好新生活。
美麗的小鎮如何寫篇二
陽光柔柔的,天空藍藍的,只有幾朵云在依偎著這份愜意久久的不愿飄遠。天空下是安靜的小鎮,不知道在這里安詳的躺了多少年…穿城而過,叮咚的雨滴落的聲音顯得并不突兀,反而有點讓人喜愛。這是江南的某個小鎮,名聲肯定不及烏鎮這些,這里沒有肆虐的城市化和旅游業,這里依舊的生活還是那么的有規律,還是那么的恬靜。很美,恬若總是用這樣一個很概括的詞語形容這樣一個不知身世的小鎮。
很美。這里的門,這里的窗都是那么的老舊,卻又那么的有味。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對于這樣的老鎮的特殊情節的緣故。當走進這里小鎮時,放下背包,卸下一身倦意,趴在鎮上一座老房子的二樓的窗臺,看前面一直蜿蜒延伸的小巷,里面沒有人來往,只有時不時有一些農人歸家時扛著犁趕著剛還在泥潭中不愿起身的水牛踏著夕陽踽踽前行。幾只落下來的燕子,在小鎮80年代豎起的電線桿上打鬧嬉戲。這樣舊舊的感覺卻有了一種勃勃的生機。有時候小鎮這樣的品性總是能留住很多人的腳步,那些在這里思家念家的心,借一杯并不清純的老酒,柔軟了這樣的疲倦漂泊。落腳之時便是愛上之時,喜歡上,就是這樣的沒有緣由,僅僅憑的是那份淡然的心境。
恬若是個喜歡記錄的人,隨身帶著的是已經被翻舊了的素描本,不是學素描的,但總喜歡帶著筆在紙上涂涂畫畫。這樣安靜的小鎮是恬若最喜歡的美景。可以選一個河岸走廊,挑一個坐著舒服的角落。用幾條淡淡的粗線先勾勒出河岸還有遠處的橋,再細細的描繪兩岸的老建筑,用灰與黑為這些建筑畫上歲月的感覺,還有一絲絲的斑駁。恬若不喜歡別人看著自己畫畫,所以總是挑那些很少人來來往往的地方,一坐就是一個下午。一個人喜歡這樣的生活,自由自在的,可以不用顧及很多的“流浪”。
過分的城市化,將一個個歷史的杰出成就就這樣毀于一次次的重錘之下,然后被碾碎,用足夠新穎的建筑來代替這些他們認為過時的東西。恬若走在小鎮的邊緣,遠處山巒的背后已經能看見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還帶著水泥鋼筋血肉的建筑。變遷是避免不了的了。恬若在這樣的午后畫下這樣悲哀的城市化。回頭,那個老舊的小鎮還依稀的透著暗暗的光亮,撫慰著這里世代生活的人們,還有那一條流淌不知多少年的河。
無法阻止這樣的進程,有時候恬若感覺很無力,很迷茫。那些所謂的幾大最美麗的小鎮,有多少是原汁原味的還在依著歷史一步步慢慢的發展,但更多的是已經毀于現代人的貪婪之中。所謂的保護僅僅只是一個名號,為了更名正言順的借此之名虜獲更多的金錢還有一些不名的欲望。
恬若走著,沿著小鎮西邊的走廊緩緩地走著。很久以前有個人說過,一定會帶著她去最美麗的小鎮,在河岸旁靜靜的聽過去的聲音,還有看那些過去的風景。歲月時光,誰都喜歡這么假裝正經的感慨一下。物是人非的悲劇時時處處都在發生著。那個人不知現在摟著誰的腰,那個人不知現在是否還記得這樣的約定。一個隨口的約定,恬若竟如此認真的相信著,一直希望著一起去那樣的小鎮。最終還是一個人,和一個陌生的小鎮,在河岸邊酒家的二樓看著這樣的陌生畫面卻又有那樣一番的親切感。
可能愛情適合這里,但是被機器轟鳴打擾了的情愫總是顯得不那么的浪漫。就像那一個個四號的宋體,將人火熱的情感表達的如此冰冷虛假。恬若不喜歡用電子郵件,即使收到了也沒有這樣的興奮感。倒是喜歡親手寫的漢字再夾帶著幾張喜歡的素描寄給心中的那個人。不過那個用書信的年代只留在記憶里了,倘若那時候就有了電子郵件,誰還愿意這樣費盡筆墨的書寫一份情愫。這樣的浪漫只是偶爾被人想起,目的也許不同。
記得從未收到過這樣的信,是用心寫的,很用心的疊好的。然后是帶著祝福一起收到的。總渴望這樣的一天能在這個小鎮的某座房子里的天井里,靠著走廊上掉了漆的柱子讀著這樣的信件。也許只是做夢,但總是這樣的呆呆的做著。
小鎮很安靜,卻又安靜的讓人想起很多。恬若在自己的本子上輕輕地寫下了這句。也許自己是太喜歡這份舊舊的感覺以至于在這樣一個追求發展速度與新穎的年代里越來越落后了。收起這本素描本,背起行囊,也許再怎么尋找也找不到那個美麗的小鎮。也許心中寄予的太多,也許是物是人非的現實。只在疲累的時候卸下一切然后安靜的翻著這些曾經的筆畫,也許那時會是真正的滿足。
美麗的小鎮如何寫篇三
我走過無數名山,可對家鄉的南門山水,可謂情有獨鐘。把南門山水多次繪聲繪色介紹給文友,把她風韻美貌羅列給大家欣賞;不厭其煩帶大家登南門山,一睹其風采;也曾多次用粗糙的文字,把她編輯成小文,獻給讀者。
古人云:山之骨在石,山之趣在水,山之神在秀。“石”、“水”、“秀”,這三個字在南門山似乎都具備了。
“石”是南門山的一大景色,它與大自然渾然一體。只要你從山谷往上爬,你就能看到各種形狀的石頭,千姿百怪,鬼斧神工。經過千萬年山水的沖撞,有些石頭似有了靈魂,如魚似猴,形象逼真,成天然之趣。不少大石頭留下了一個個大小不一形狀優美的冰臼,為何在這個會出現冰臼呢?這就有待專家去考究了。
水在南門山,可謂得天獨厚之優勢。她沒有環境污染,有人稱兩水庫為“天池”,這美稱似乎不為過也。
“秀”在南門山是一道亮點,你看不到“險”、“峻”、“驚”的景色,目之所及,都是那樣順眼、和諧。無論春夏秋冬,來南門山,始終層林疊翠,野花盛開。當你在水邊走過,或坐著小船在平靜的水庫經過時,人倒映于水中。白云在水中飄浮,鳥兒在水中展翅,真有人在畫中游之感,你自然而然,領略到山水的細膩風情!我有時在深思,這一帶的村民,為何那樣淳樸、誠實、厚道?我想,跟這里的風水是絕對有關系。
南門山是一個邊遠的山區,又是一個著名的老蘇區。而今,趕上了時代的快車道。我相信南門山的明天,會像她的山水一樣美麗!
美麗的小鎮如何寫篇四
“東吳”,是個美麗而靜謐的小鎮,也是伴隨我成長的地方,更是我記憶里最值得回味的地方。
隨著蟬叫的消失,秋天悄悄地來到我們的身邊。我漫步在公園,腳下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路兩旁的百合花大部分都凋謝了,只有幾株生命力頑強的花兒在抗擊著秋風。在百合花的旁邊,黃金騎士――菊花,正在怒放。它的朵朵花瓣,成為小昆蟲們的舞臺。白楊樹爺爺讓秋姑娘給它披上了一頭金燦燦的假發。你看,它正向人們驕傲的炫耀呢!
我繼續向前走,來到了一座小橋。從橋上往下看,湖面的荷花已經凋謝,接替它保護河塘的是睡蓮。片片的睡蓮成為小水珠的搖籃,小魚的遮陽傘。只見陽光下,“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湖邊的蘆葦初夏時還是一個個白白嫩嫩的小寶寶,現在已經換上了成熟的棕色衣裳,在秋風中翩翩起舞,好像在邀請我一起共舞,慶祝豐收的時節。
我接著往前走,來到了樹林中,樹杈上傳來鳥兒嘰嘰喳喳的叫聲。我抬頭一看,不時有幾只黑白相間的鳥兒,從遠處飛入樹林,原來是四處覓食的倦鳥歸巢了。天邊的夕陽正掛在樹梢上,好似彩色的調色盤,秋風就是那只畫筆,輕輕吹過,把楓葉染紅了,把草地染黃了。啊!大自然用七彩的畫筆描繪出的這幅優美而動人的景象,讓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詩句。
時間總是在不經意間溜走。也該到我回家的時候了。我漫步在這彎曲的小路上,沐浴著這夕陽的余光里,感受這美麗的風景,感受這美麗的小鎮給我帶來的無限樂趣。
東吳,我愛你!
美麗的小鎮如何寫篇五
廣場舞、戲曲、經典誦讀、花樣跳繩、才藝表演……近日,洛陽市伊濱區首屆鄉村文化藝術節節目巡演活動走進佃莊鎮,14個節目的表演者均為各村村民。
近年,洛陽市伊濱區該鎮加強鎮域建設管理,大力推進文化創建活動,加大文化基礎投入力度,19個行政村村村有文化廣場,村村有文藝演出隊,村村有農家書屋。鄉村里的“大舞臺”,使過去村民農閑靠打牌、看電視打發時間的現象成為過去。
老地方,新舞臺
夜幕降臨,佃莊鎮黃莊村文化廣場上燈光閃爍。
村民王紅利麻利地收拾好碗筷,換上健身鞋,穿上舞蹈服,迫不及待地出門了。初冬的夜晚有些寒意,但廣場上的熱度讓人心頭涌起陣陣暖意。
這支廣場舞隊的領隊是40歲出頭的村民韓繼紅。一曲終了,韓繼紅用手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開心地說:“廣場舞在我們村已搞了5年了,開始時只有我們兩三個人跳,現在有200多人。我們不僅在村里跳,還到洛陽市區跳,前不久還參加了‘舞動中原’廣場舞大賽。
這支隊伍中年紀最大的是70歲的老人高勤娥,年齡最小的有二年級小學生,他們臉上洋溢著笑容。在西馬莊、東石橋村等地,記者也目睹了廣場舞帶給村民的激情與活力。
“不能讓農家書屋成擺設”
每天早飯后,朱圪垱村村委會委員張燦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農家書屋的門。他說:“這里有3000多本書,有農業技術類、生活常識類、法律知識類,還有少兒讀物。書這么好,咱不能讓它們躺著睡大覺,讓農家書屋成擺設。”
筆者翻閱了借閱記錄,看到幾乎每天都有村民來借閱。張燦峰說,村民們農活忙,刮風下雨天來的最多。
71歲的朱中祥老人是原洛陽軸承廠職工。他說,別小看這小書屋,它對提高村民文化素質、普及法律知識和帶動村民致富意義可不小。
主題文化活動蓬勃開展
這幾天,在佃莊鎮文化藝術節上,各種主題文化活動如火如荼開展著。
佃莊鎮副鎮長張玉紅介紹說,文化藝術節先后開展文化活動148場,吸引周圍的群眾積極參與。
美麗的小鎮如何寫篇六
我的家鄉很美,是一個山青水秀的小鎮。四面環山,中間還有條大河。
我的家鄉叫一面坡,是哈爾濱和牡丹江的中間點,那里一年四季都很美。
春天,河邊的小草從泥黑的土地里冒出來,在那還很冷的風中搖曳,給大河帶來了勃勃生機的綠色。山上的樹也冒出了嫩綠的小牙,給大山披上了新裝。
夏天,漫山遍野五顏六色的山花,小草也變成了碧綠的毯子,各種枝葉茂盛的大樹像一把把巨大的綠傘,給大地帶來陰涼。在河邊。在山上。總能看見天真浪漫的小朋友和家人一起嬉戲游玩。
秋天,到處都是那黃澄澄的稻田,金燦燦的玉米,紅彤彤的高粱。山上的野菊花在索索的秋風中綻放著那美麗的嬌艷。
冬天,漫天的大雪給大地和群山披上了銀裝,大河也結上了晶瑩的冰,孩子門最喜歡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在冰上溜冰了。
我的家鄉雖然不大,但卻是美麗的地方。
美麗的小鎮如何寫篇七
“正月xx大似年!”這是家鄉的一句俗語。
“十五玩龍燈,大紅燈籠高高掛;十五敬龍神,祈福一年風調雨順!”這是家鄉的風俗。元宵節這幾天,玩龍燈成了家鄉的一種時尚,它既是一種娛樂活動,也代表家鄉人心里一種懷念和向往之情。
說來這龍燈也并非年年一定要玩的,一般是上一年的年景比較好的時候,玩龍燈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一些。另外,在家鄉有一種不成文的講究,那就是玩豬年不玩豬年,豬年和豬年是一定要玩龍燈的,但遇到豬年一般是不會玩的,其他的年份沒有硬性規定,遇到災年,家鄉人也是一般不玩龍燈的,這樣的風俗傳承,幾乎成了一種約定俗成,一直沒有改變。
往年玩龍燈,一般是正月十三出燈,十六粲燈。舉事的村事先一般要放出話來,叫做打鬧臺。新年一過,家家戶戶便準備扎龍燈、扎花燈、制彩旗彩衣,總得要十多天的時間忙忙碌碌。然后,臨近幾個村子的頭人或者村干部要親自上門去請,這叫請燈。請燈不白請,是要送紅包的,即送賣蠟燭的禮金錢,多少不論,三五百也行,四五千也可,反正是多多益善,如果請的村落多了,龍燈玩不過來,就只好提前出燈,去年是豬年,龍燈玩得異常熱鬧;今年是豬年,請的村落也一定較多,舉事的村落便也決定提前到正月十一就要出燈了。
正月十一出燈那天,太陽還沒有落山,玩燈的鑼鼓就“哐當哐當”地敲打起來,敲得震天響。據說這也是一種儀式,叫做祭燈。鬧臺打過之后,還要祭拜頭燈,頭燈即老龍燈,算作是龍神的一種敬意。每年出燈之時,還要專門請來能說會道的老先生說“緞頭”,“緞頭”的內容無非都是一些祈求風調雨順、歌頌國泰民安、各行各業興旺發達的喝彩詞,當然也是一種祈福和祝愿的意思。
龍燈出燈那日,最先玩的往往是地方政府機關,然后是學校。第一場往往是場面最大、最壯觀的。如果是九龍下海,那玩轉起來就需要很大的場子,只見九條龍燈纏繞翻轉,你追我趕,流光溢彩,真的就像龍在江海里翻騰之勢,直看得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只覺得眼前五彩繽紛、異彩紛呈,彩浪翻舞,加之煙花的炸響,爆竹的鳴響,那種天上人間光彩的銜接,形成一個整體的美景。
龍燈每到一處,家家戶戶必擺上香案,香案上除了放上一條魚,一塊臘肉外,也可以擺放上一些點心、糖果、水果之內,當然也少不了放上幾條上好的香煙,殷實的人家,也要另外備上幾個紅包,這樣算起來,每戶人家的花銷一般都在千元以上。但似乎并沒有人計較這些,新春里,花上一點錢,落得個快樂,愉悅高興就是。
龍燈到來之時,往往是鑼鼓彩燈開路,我們這里的風俗叫做明路,彩燈一到,主人家就要開始鳴放煙花爆竹了,噼里啪啦好一陣子之后,等到老龍燈到來之后,除了送上香煙和紅包之外,許多人家還要在老龍的頭上搭上一塊紅綢布,行跪拜之禮,這便是敬龍神。老龍過后,還有余下的子龍幼龍,雖然可以不一一敬拜,但禮品還是少不了要敬上一份的。
我們這里的龍燈俗稱火龍。龍頭高約丈余,兩只眼珠子就有碗口那么大。口中含的珠子直徑起碼有半米長。龍燈扎得五顏六色,當然也忘不了繡上諸多的圖案,如八卦圖,八獸圖等,繡的和畫的圖案真的也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龍玩順水船玩逆水!”這是我們家鄉的風俗。即龍燈一般是從水的上游往下游玩,彩船則是才下游往上游玩。因此,龍燈后面一般不跟彩船,只跟獅子和蛙蚌舞。
龍行順水,寓意風調雨順;船玩逆水,寓意魚兒爭上游。這樣,龍燈舞的文化氛圍和文化內涵就體現出來了。
每年玩龍燈,組織者總要動用幾百人的隊伍,僅舉頭燈的人就多達幾十人,要不斷地交替人手,而且大都是一些青壯年輪流替換。此外,彩旗、彩燈鑼鼓手、號手等等,一長排排開,起碼有一里多路長,加之看熱鬧的人群,里三層外三層地簇擁著,真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這樣的場景,真的讓人很感動,都是投熱鬧,新年了,快快樂樂,是大家的期望和祝福!
到了正月十六,就是粲燈的日子,一般來說,粲燈就是把龍珠和龍眼取下供奉,其余的就一直舞到燃燒殆盡為止,但近幾年稍微有所改變,粲燈只作形式,并不燒燈,舞完之后,仍然拆卸保存來年再用,這樣就可以避免浪費。
家鄉玩龍燈,實在是一種很典型的帶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間舞蹈形式。它是一種文化傳承,也代表民眾的一種祈福和祝愿。
龍騰盛世,殷切地希望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和睦安寧,幸福美滿
美麗的小鎮如何寫篇八
鄉村美景,雖然簡樸,但是很令人向往。
當我們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兩旁是一片一片寬闊的田野。
田地里,有直溜溜的小麥,綠油油的水稻,還有黃橙橙的油菜花。小麥是鄉村每戶人家總會種的,秋天,它們脫去綠色的衣裳,穿上了燦爛的金黃色新裝;水稻,在僅僅有七八厘米深的淡水面,愉快而貪婪地呼吸著清新空氣;油菜花,從枝干上冒出點點嫩芽,漸漸把自己的心扉敞開,綻放出美麗的笑臉。
矮矮的小土樓前是一棵接一棵高大挺拔的綠樹,搭成的“綠色長廊”,它們手拉手,肩并肩,用自己繁多而茂密的枝葉構成了所謂的濃濃的綠蔭。小鳥兒站在上面,高聲演奏著動聽的歌曲:“啾、啾、啾……”
在屋后的圈里,有幾只對著樹打轉轉的母雞,它們正在那兒大踏步的走來走去,悠閑自得。嘿,草坪上有一群小雞在興致勃勃地玩耍。突然,不知從哪兒冒出來一只大狗,瘋狂的追著小雞們,小雞們嚇得驚慌失措,到處逃竄。這時,一只小狗沖出來,對大狗喊:“汪汪,汪汪汪!”聽完,大狗意識到是小狗的朋友,就停下了,向后退去,小雞們又開心的玩耍,在小狗面前上蹦下跳,“嘰嘰,嘰嘰”地向小狗道謝呢!
哇,母雞生蛋了!在一堆雜草中正停著一顆雞蛋,它圓圓的身子,頭尖尖的,可愛極了。此刻,屋里走出一位老奶奶,她和藹可親地對母雞說:“雞兒,這顆蛋送給我嘍。”母雞似乎同意了,朝小雞們拍拍翅膀,招呼小雞們過來。“嘰,嘰,嘰”,它們出發回家了,小雞們似乎在喊“一二一,一二一”。
鄉村美景多么美好,多么令城市的人向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