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學反思篇一
春天的小興安嶺,充滿了生機,充滿著生命的氣息。
(1)初讀。讓學生讀這一段,說說你喜歡春天的什么?學生淺談自己對文字的理解。并接著進行朗讀。學生說喜歡小鹿的可愛,喜歡流水的聲音,喜歡看萬物發芽、鮮花盛開。在這層,讓學生初步感受美。
(2)請學生用手里的畫筆把眼中的小興安嶺的春天畫下來。簡單描述。在這層,讓學生體會到萬物蘇醒、生長得很快。到處都有生命的足跡。結合著畫,再把你眼中的小興安嶺的美讀一讀。學生心中的美升華了。
(3)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深入體會春天的生機勃勃。請學生真正走進小興安嶺觀賞。放剪輯的錄像,說說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引導發現,小興安嶺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漂亮的小鹿喝水、小溪里的水清澈見底;聽覺上的美(雪水融化的聲音,流水的淙淙聲)動靜結合,既有動態美,又有靜態美。
配合著優美的音樂,學生再次讀這一段。情感升華到極點。字字入情,句句含意。學生內心的情感被激發,被感染,生與生,生與師,生與作者產生了情感共振。語文學習的主陣地——語文課堂充滿了美的旋律。學生在讀中融真情,放飛情感,情中誦讀,讀中理解。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學反思篇二
《美麗的小興安嶺》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在文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和擬人句,使文章顯得更加生動形象。而且,通過描寫小興安嶺的美表現出作者對小興安嶺無限的熱愛之情。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兼顧了欣賞美和理解情這兩個方面。具體做法如下:
1、首先,在教學之初我就把孩子帶入到情境中。“同學們,今天老師帶大家去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去游玩好嗎?請同學們,系好安全帶小火車馬上就要開動了。(師演示課件)轉眼之間,我們就已經到了小興安嶺了,你覺得小興安嶺怎么樣?”(生紛紛發言:小興安嶺非常美!景色優美!………)這樣創設情境讓孩子們更快的進入課文,與文章融為一體,為下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打好了基礎。
2、然后,我讓學生畫出在小興安嶺中,你覺得最美的地方,同位之間說說為什么覺得美?并讀一讀。
3、學生說到哪個地方,我就抓住著重講這一部分。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認為這一部分美?并隨時指導朗讀。而且我還注意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看看為什么作者能寫得這么美呢?逐漸滲透寫作方法的教學,效果很好。
4、在教學完課文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思考問題:“作者為什么會把小興安嶺寫得這么美呢?他是帶著什么樣的感情去寫的呢?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生都積極思考并互相討論。這時我適時引導他們,要想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對的,就要有證據,從課文中找到證據這才是最棒的!
5、最后,同學們都認為作者是非常喜愛小興安嶺的。并從課文中找到了表現作者感情語句,并感情朗讀了一下。
在現在的教學中,人們更多的注重了對學生知識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學生的美感教育。我認為語文這門課的作用不僅要教給學生如何用漢語,更應該讓學生從課文優美的語句中感受到美,懂得欣賞美。以上是我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幾點淺薄的看法,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我想我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應當多吸取經驗教訓這樣才能有更大的進步。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學反思篇三
授之以漁、自主探究。“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這是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以此為本,在上課前我認真研究了教材、學生,反復揣摩后決定采用變序式的教學方式,從整體出發,結尾段切入,抓住統領全文的中心問題“為什么小興安嶺既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又是一座巨大的寶庫?”展開教學,從而使學生有的放矢地去思考去領悟。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本節課有得有失,擷取點滴如下:
小學生對圖像、聲音很感興趣,我恰當的運用電教手段以繪聲繪色、栩栩如生的形象,直觀、生動地展示了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一課盛滿了美的因素,裝載了美的語言。電教媒體不僅可以把課文教材中的各種美的因素(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等)直觀地再現出來,而且比課文的描述更鮮明更強烈更集中,加上課件中特有的構圖美、色彩美、音樂美等因素,不僅可以使學生對美的事物產生學習、領會、把握的興趣,同時也陶冶了他們的審美情操。如多姿多彩的景色畫面展示時,我仔細觀察孩子的表情,聆聽孩子的心聲,從他們的語氣和豐富的表情中我感覺到他們已經融入了課文,從入情入境的感受美、品悟美到發自內心的熱愛美,進而熱愛小興安嶺、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使情感目標落到了實處;結課時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視頻演示伴著柔和美妙的音樂,加上教師及學生動情的旁白真實的再現了課文內容,既在整體感知中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再次用美景感染了學生,使他們感情得到了升化。總之在教師適時適度地點撥下,教學始終抓住了學生的心靈,使他們處于情緒愉悅的狀態之中,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活動,愉快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這節課雖然課堂容量較大,但是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在寫作方式上基本一致,于是根據這一特點我采用了先教再扶后放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尊重大多數學生的意見選取其中一個季節細致地分析學習,如教師指導學生找出文字中都描寫了那些景物,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讀出感受、積累語言等環節,學完本段后及時與學生共同總結出學習的方法步驟;接著在此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自由選擇剩余三個季節的段落之一,并按照剛才的學習步驟合作學習,教師適時地深入學生群體中進行指導,之后小組匯報學習結果,教師用課件輔助學生理解,并對重點詞句加以指導點撥;然后放手學生自學其余段落,在學生匯報交流時師生共同賞析;最后教師來個總結。先教后放環節清晰,學生學習有的放矢,有條不紊,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突出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循序漸進實現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欣賞和評價,實現了學生張揚個性的自我超越,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