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愛因斯坦勵志小故事篇一
正像歷史學家認為17世紀下半葉是牛頓的時代那樣,人們常把20世紀的上半葉看成是愛因斯坦的時代。因為他的相對論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幾乎整個20世紀物理學的創造歷程,都有他的巨手在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人們常說,愛因斯坦是天才。他當然是天才。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愛因斯坦所以取得偉大的成就,主要是因為他無限勤奮,是因為他符合時代要求,不倦探索,敢于創新。
愛因斯坦不但無限勤奮,他還是一位不受傳統觀念束縛、敢于沖破禁區、創立新說的偉大科學家。他敢于并且善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不倦探索。
當然,這首先是時代的要求。愛因斯坦生活的時代,特別是在他科學思想最活躍、貢獻最多的20世紀初,是科學思想新舊交替的時代。就在絕大多數人向經典物理學頂禮膜拜的時刻,一連串“挑戰”卻接踵而來。在平靜而晴朗的物理學太空中掛著兩朵烏云:一朵和黑體輻射實驗有關,另一朵和以太漂流實驗有關。另外,放射性和電子的發現,也有力地沖擊著經典物理學的大廈。愛因斯坦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涌現出來的闖將。
愛因斯坦還在少年時代,就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追趕光線的人;關于光線的想法引出了狹義相對論。他又設想:假如吊索斷了,一架升降機墜入深谷,里面的乘客會有什么感覺;這個想法導出了廣義相對論。科學理論的發展,不是拆了舊房蓋新房。它像登山一樣。創立一個新理論就像登上一座高峰。視野擴大了,原來隱蔽著的東西被發現了。原有的理論仍然歷歷在目,只是顯得小了,成了廣闊視野中的一小部分。他在登上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高峰以后,沒有滿足,沒有停頓。他環顧四周上下,看到宇宙間無比壯麗的景色,拍拍身上的塵土,又準備攀登新的高峰——統一場論。這是相對論的第三階段。他希望把引力場和電磁場統一起來,而且希望這統一的場能夠解釋量子力學所不能解釋的問題。
愛因斯坦最反對這樣的科學家,他們“拿起一塊木板,尋找最薄的部位,在容易鉆孔的地方,鉆上許許多多孔”。他把自己的“鉆頭”,對準統一場論上最厚最厚的地方,希望把電磁力和引力統一起來,給物質結構一種統一的解釋。他也知道統一場論不會在自己手里完成。可是他認為,“在科學上,每一條道路都應該走一走。發現一條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對于科學的一大貢獻。科學史只寫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發現‘此路不通’的失敗者統統不寫,這是很不公平的。那種證明‘此路不通’的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就讓我來做吧。”他給比利時王太后伊莉莎白的信里是這樣寫的:“留給我的事情是:毫不憫惜自己,研究困難的科學問題。那個工作迷人的魔力,將持續到我停止呼吸。”愛因斯坦是這樣寫,也是這樣做的。他在神圣的好奇心的驅使下,又勇敢地深入探索宇宙。他探索了幾十年,直到最后一息。他在生命彌留之夜,在醫院的病榻旁還放著一疊統一場論的未完成稿,準備翌晨醒來再繼續演算。愛因斯坦對統一場論的探索,正是他一生追求真理的那種毫不氣餒的熱情和頑強性格的寫照。
愛因斯坦勵志小故事篇二
愛因斯坦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演講時,給聽講的學生出了道題。
他說:“有兩位工人,他們同時從煙囪里爬了出來,一位是干凈的,一位是骯臟的。請問他們誰會去洗澡?”
有學生立即回答:“當然是骯臟的工人會去洗澡。”
愛因斯坦反問道:“是嗎?干凈的工人看到骯臟的工人,他會認為自己身上一定也很臟;而骯臟的工人看到干凈的工人,可能就不這么想了。我再問問你們,哪個工人會去洗澡?”
接下來有學生馬上回答說:“干凈的工人會去洗澡。”
在場的所有同學一致點頭,都認同了這一答案。
愛因斯坦笑著說:“你們又錯了,理由很簡單,兩個工人同時從煙囪里爬出來,怎么可能一個是骯臟的'而另一個卻是干凈的呢?”愛因斯坦接著說:“其實人與人之間并沒有太大的差別,尤其是你們這些坐在同一間教室里,受著相同教育、學習又都非常努力的年輕人,你們之間的知識差異更是微乎其微。有的人之所以最終能脫穎而出,是因為他們沒有因循前人的足跡。而要想做個與眾不同的人,就必須跳出習慣的思維定勢,拋開人為的布局,敢于去懷疑一切。”
愛因斯坦環顧了一下四周,繼續說:“‘世上沒有絕對的真理’,這就是我要對你們說的所有的話!”
愛因斯坦勵志小故事篇三
愛因斯坦十六歲那年,整天都和一群不愛學習、貪玩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導致他的功課越來越差,甚至還有幾門功課不及格。
一個星期天的早上,愛因斯坦拿著漁竿正準備和那群孩子一起去釣魚,他的父親攔住了他,說:“孩子,你整天只知道玩,還有幾門功課不及格,我和你的母親很擔心你的前途。”
愛因斯坦不以為然地回答父親說:“沒什么可擔心的,你看他們的功課也不及格,不是照樣天天玩嗎?”
父親充滿關愛地對愛因斯坦說:“孩子,你千萬不能這樣想。我給你講一個寓言故事吧。有兩只小貓在煙囪旁邊玩,一不小心,兩只小貓一起掉進煙囪里了。它們好不容易才從煙囪里爬了出來,兩只小貓互相望了望對方,一只小貓臉上沾滿了煙灰,而另一只小貓的臉上卻干干凈凈。干凈的小貓看見滿臉煙灰的小貓,就以為自己的臉也弄臟了,于是趕快跑到河邊洗臉;而那只滿臉煙灰的小貓看到干凈的小貓,以為自己的臉也是干凈的,于是跑到其他地方玩去了,結果嚇得其他動物四處逃竄,以為見到了妖怪。孩子,我們不能把別人作為自己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
愛因斯坦聽完父親的話以后,非常羞愧地放下漁竿,回房間看書了。
只有自己當自己的鏡子,才能發現自己的缺點,超越自我。
愛因斯坦生平簡介
愛因斯坦生于德國烏爾姆一個經營電器作坊的小業主家庭,父母都是猶太人,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是一名不太成功的商人,母親波林·科克是一位鋼琴家。五歲時對袖珍羅盤著迷,六歲開始練習拉小提琴。愛因斯坦出生后的第二年,1880年全家遷居慕尼黑。1894年,又全家遷至意大利米蘭。盡管愛因斯坦的語言能力不是很好,但愛因斯坦在就讀小學和中學時,是一個頂級水平的學生。隨著愛因斯坦的長大,他在數學方面表現出特別的天賦。
1895年,愛因斯坦來到瑞士蘇黎市投考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他的數學和物理考得很不錯,但其他科目沒有考好,該校校長赫爾岑推薦他去瑞士的阿勞州立中學學習一年。在阿勞州立中學學習的這段時光中使愛因斯坦感到快樂,這所學校的信念“概念思考是建立在‘直觀’之上的。”完全符合他的需求。1896年,愛因斯坦進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師范系學習物理學,學校里的物理教授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韋伯(heinrich friedrich weber)很討厭愛因斯坦,曾對愛因斯坦說:“你很聰明,但有個缺點,你聽不進別人的話”,愛因斯坦的女友米列娃·馬利奇時常與韋伯教授沖突,她指責他對愛因斯坦不公平,1899年6月,愛因斯坦在實驗室引起一場爆炸,手部嚴重燒傷。1900年畢業,沒能如愿留校擔任助教,只能靠當“家教”維持生活。1901年取得瑞士國籍。1902年在大學同學格羅斯曼(m. grossman)的父親協助下,被伯爾尼瑞士專利局錄用為技術員,從事發明專利申請的技術鑒定工作。他利用業余時間開展科學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學三個不同領域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翌年1月15日,以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蘇黎世大學的博士學位。
愛因斯坦勵志小故事篇四
十六歲時愛因斯坦仍然整天和一群調皮貪玩的小伙伴在一起,一個星期日,他正準備和那群小伙伴去河邊釣魚,母叫住了他,滿腔慈愛地說:“孩子,你整天貪玩,使得功課不佳,我和你爸爸都為你的前途擔憂啊!”
“沒有什么值得擔憂的,羅伯特和杰克成績也不好,不也是天天玩嗎?”愛因斯坦說。
“話可不能這麼說啊!媽媽知道你喜歡聽故事,我給你講一個吧! “從前,有兩只可愛的小白貓在屋頂上玩。玩著玩著,其中一只貓抱著另一只貓從煙囪里溜了下來。等它們爬出來時,一只貓很干凈,另一只貓卻很臟,你知道誰會去洗澡嗎?”
“當然是臟的那只小白貓啦!”愛因斯坦馬上答道。
“恰恰相反,因為那只臟的小白貓見同伴是干凈的,以為自己是干凈的,所以,他不會立即去洗澡,甚至還四處亂逛,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小白貓回家一照鏡子,才發現自己又臟又丑。”
講到這,母親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啊!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當自己的鏡子,你就會像那只骯臟的小貓一樣犯同樣的錯誤。”
聽完母親的話,愛因斯坦滿臉羞愧,急忙放下魚竿。從此,一心一意努力讀書。
愛因斯坦勵志小故事篇五
從前的我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做什么事都不會為它人找想,所以從前的我很少有朋友,可現在我再也不是從前那個自私自利的小女孩了,現在的我變的樂觀開朗,身邊也多出了幾個朋友。有人問我為什么變了,我告訴他我是因為愛因斯坦的故事改變了我。
愛因斯坦出生在柏林的一個家庭,他有一個父親,一個母親,還有一個名叫瑪麗的妹妹,愛因斯坦上小學的時候,曾因為是猶太人,而被學校中的孩子們的侮罵,當時的種族不公平的事很長見,可愛因斯坦沒有因為種族不公平的事而不上學,他更加努力的學習,當他長大后來到了德國的一所學校當教授,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論文,可這時有些教授不相信他,嘲笑他說說他是一想天開,而愛因斯坦沒有放在心上,總是虛心請教它人,從來不以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在學生的眼中愛因斯坦總是已慈祥的的笑臉走進教室,在“法西斯”戰爭中,學習會委員中的很多教授都被抓起來,其中有很多都是從前嘲笑過愛因斯坦和侮罵他的教授,可愛因斯坦沒有笑他們,而是想盡辦法救出那些教授。而且愛因斯坦晚年的時候,生了重病,有一位他的朋友來看他,他帶著生病的身體下樓去接朋友。
愛因斯坦讓我明白了,做人要心胸寬廣,不能小肚雞腸,也讓我明白了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不要在意它人的不良言語,也要開朗生活,不要因為它人,讓自己不開心。
愛因斯坦勵志小故事篇六
有個富家子弟特別愛吃餃子,每天都要吃。但他又特別刁,只吃餡,兩頭的皮尖尖就丟到后面的小河里去。
好景不長,在他十六歲那年,一把大火燒了他的全家,父母急怒中相繼病逝。這下他身無分文,又不好意思要飯。鄰居家大嫂非常好,每餐給他吃一碗面糊糊。他則發奮讀書,三年后考取官位回來,一定要感謝鄰居大嫂。
大嫂對他講:不要感謝我。我沒有給你什么,都是我收集的當年你丟的餃子皮尖,曬干后裝了好凡麻袋,本來是想備不時之需的。正好你有需要,就又還給你了。
大官思考良久。
有一個有名的三八理論:八小時睡覺,八小時工作,這個人人一樣。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是在于業余時間怎么渡過。時間是最有情,也最無情的東西,每人擁有的都一樣,非常公平。但擁有資源的人不一定成功,善用資源的人才會成功。白天圖生存,晚上求發展,這是二十一世紀對人才的要求。
返回哲理類勵志小故事
《勵志小故事》之老虎來臨時
愛因斯坦勵志小故事篇七
愛因斯坦太太曾對查理·卓別林講述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時工作的情形。后來卓別林把這事記在他的自傳里。這故事倒是可以看出愛因斯坦在這歷史性發現的時刻是怎么樣子工作的:
他回答:“親愛的!我得到一個巧妙的想法。”
喝完咖啡后,他就走到鋼琴前開始彈奏起來。幾次停下來在紙上記錄一些東西,然后重復地說:“我得到一個巧妙的想法,非常美妙的想法。”
他說:“這是很困難的,我仍需要進行工作。”
他繼續玩鋼琴,并且寫下一些東西,這樣半小時之久,然后走上樓去他的研究室,并且告訴我不要打擾他,他就一直留在房子里兩星期。每天我上樓把食物送給他,傍晚時他就散一會兒步當作運動,然后回來繼續他的工作。
最后他走下樓來,臉色顯得蒼白。“這里就是我的發現!”他把兩張紙放在桌上,這就是他的“相對論”。”
有一次,一個美國記者問愛因斯坦關于他成功的秘決。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還是二十二歲的青年時,我已經發現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這公式的秘密告訴你,那就是a=x+y+z!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說廢話!這公式對我有用,我想對許多人也是一樣有用。”
愛因斯坦生命中的最后30年專心于神學的研究。
1879年,阿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出生在德國西南部古城烏耳姆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個電工設備店店主。母親是個有成就的鋼琴家。
1880年,他隨全家搬到慕尼黑,就在那里渡過了他的童年生活。他好像發育比較慢,三歲才開始講話,被人認為是反應遲鈍的孩子。直到中學時,有些教師還認為他長大了不會有出息。當他六歲時,母親就教他學習小提琴,十四歲時就已經能登臺演奏了。在他的一生中,小提琴一直伴隨著他。
十歲時,愛因斯坦進入慕尼黑教會中學讀書。不過他的基礎知識卻是源于家庭和自學上。在中學的成績除數學優秀之外,其它學科均屬低下,因而在1894年遭到了退學處分。同年,他離開德國,于1895年去蘇黎世投考瑞士聯邦工業大學,但未被取錄,只得轉學到一間中學。第二年,他考進聯邦工業大學師范系學習物理學。大學四年,他的主要精力不是用于正規課程,而是自學一些名家的著作。縱使他很少上課,但是他靠著同學所摘下的課堂筆記,仍能取得及格的成績。
愛因斯坦于1900年畢業,由于學業成績并不突出,他找不到一個教職。
1902年,愛因斯坦終于在伯爾尼找到了聯邦專利局審查員的職務。此時他利用工余時間繼續自修理論物理。
在一年內,1905年,二十六歲的愛因斯坦共發表了四篇在物理學各領域中最富有創造性的偉大論文。《分子體積的新測定方法》(有關布朗運動)一文使他獲得蘇黎世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而《關于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有關光電效應)一文更使他于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余的兩篇創立了狹義相對論,后人認為這是他對物理學最重要的貢獻。
1913年,普朗克和能斯特代表普魯士科學院邀請愛因斯坦回德國工作。
1914年,他擔任威廉大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這個教職給予了愛因斯坦經濟上的支持,使他能夠全時間從事研究工作。
1916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基礎》,這是關于廣義相對論的第一篇完整的論文,也是對這項工作的總結。
1933年因受納粹德國的迫害,愛因斯坦遷居美國,任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院教授。
1940年取得美國國籍。
1955年病逝普林斯頓。
1940年,愛因斯坦因思考問題撞上一個12歲的小姑娘,當時愛因斯坦穿戴不整,小姑娘不認識他,把撞上他的事告訴父親。父親喜出望外,告訴她老人是愛因斯坦,是最偉大的人。小姑娘覺得老人連穿戴都不整齊,不能稱之為“最偉大的人”(實際上是小姑娘不對,她以貌取人)。第二天小女孩又撞上了愛因斯坦,大膽提出了愛因斯坦穿戴不齊的缺點,并教他改正。愛因斯坦也謙虛學習。此后,小女孩還教愛因斯坦如何整理房間,愛因斯坦也只能幫她做數學作業。
愛因斯坦勵志小故事篇八
1942年1月8日,斯蒂芬-威廉-霍金在英國牛津出生。雖然在21歲時患上肌萎縮側索硬化癥,從此被禁錮在輪椅上半個世紀,但是霍金對世界物理學研究的貢獻令人敬仰,是繼愛因斯坦和牛頓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學家之一,被世人譽為“宇宙之王”,而他的智商為160。
2、加里-卡斯帕羅夫智商為190
加里-卡斯帕羅夫1963年生于阿塞拜疆首都巴庫,是著名的國際象棋大師,同時精通15國語言,還是一位數學家,計算機專家,在1985年至2006年間的國際象棋領域中曾23次獲得世界排名第一,加里-卡斯帕羅夫的智商為190。
3、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智商為200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世界上著名的物理學家,于1879年出生在德國烏爾姆市,愛因斯坦因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并創立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的智商為200。
4、金雄籍智商為210智商為210
韓國人金雄籍生于1962年3月7日,在很小的時候就精通多國語言,15歲時便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并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進行科研工作,其智商為210。
5、克里斯多夫-平田智商為225
克里斯多夫-平田于1982年出生,13歲就獲得國際奧林匹克物理金牌,并于14歲進入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18歲時獲得了數學學士學位,22歲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目前為加利福利亞理工學院天體物理學助理教授,其智商為225。
6、瑪莉蓮莎凡智商為228
瑪莉蓮莎凡是意大利裔美國人,是華盛頓郵報的刊物的撰稿人,并且經常做學界和商界的演講,其智商為228。
7、陶哲軒智商為220——230
陶哲軒于1975年7月17日出生在澳大利亞阿得雷德,是一名著名的華裔數學家,陶哲軒七歲讀高中,9歲進入大學,16歲獲得學士學位,17歲獲得碩士學位,21歲獲得了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目前任教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系,其智商為220——230。
8、萊昂納多-達-芬奇智商為230
萊昂納多-達-芬奇(1452年4月23日一1519年5月)是世界上著名的全才,其身份包括了畫家、雕刻家、建筑師、音樂家、數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解剖學家、地質學家、制圖師,植物學家和作家。達-芬奇的智商為230。
9、威廉-詹姆斯-席德斯智商為250一300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1898年4月1日一1944年7月17日),少年時就已經精通6國語言,共獲得了4個學時學位以及波士頓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其智商為250一300。
10、威廉姆-阿爾弗雷德-昆寧頓智商超過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