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正確的寫作思路書寫演講稿會更加事半功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夠利用到演講稿的場合越來越多。優質的演講稿該怎么樣去寫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演講稿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魯迅英語演講稿篇一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魯迅和高爾基的名字,爸爸媽媽也經常以他們來激勵我前進。
在我幼稚的想象中,我也曾認為他們就像是親兄弟一般,甚至連相貌都不無神似之處。必須承認:他們那雙峰并秀的形象就像是我精神的支柱,是我內心的殿堂毅然聳立。
初次翻開高爾基的小說,無論怎樣克制自己,都覺得那一頁頁密密麻麻的文字是如此的枯燥乏味,因而再也看不下去。相對而言,魯迅的朝花夕拾雖然意義深刻,但里面記述的那一件又一件童年趣事似乎更加誘人。三味書屋,百草園-魯迅童年的樂園,如此繽紛多彩;赤練蛇,美女蛇-魯迅童年的聽聞,雖然可怕,卻使孩子們更加向往那快樂的生活。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這應該才是我們真正向往的生活吧?找蜈蚣,捉斑蝥,拔何首烏……這是一些離我們很遠的事,但也難免會使一位循規蹈矩的學童想入非非。通過那一系列樸素而誘人的文字,我進入了別人的童年;而別人的童年又給我帶來了無窮的趣味。
我崇拜魯迅,也愛聽在他身上發生的種種瑣事。記得還聽老師說過魯迅曾在看到中國人軟弱無能,背信棄義是說過: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短短的八個字,既清楚地表達了他濃濃的愛國之情,也體現出了他對國家衰弱,國人叛逆的傷心與氣憤,使人感慨萬千,同時也使我對他的敬仰之情更進幾分。
在國家面臨危機時,魯迅也曾用一篇篇裝滿人們的憤怒與傷心的文章,激起一位又一位人民與志士的覺醒,不斷的與敵人作戰,誓死保衛祖國。這多少會令人十分感動:身為茫茫人海中的一員,雖然不能僅靠自己一人的力量就保衛好祖國,但他并不是袖手旁觀,而是用自己的文筆將大家召喚到一起并肩作戰。這樣,即使不是自己拿著刀槍用肉身與敵奮戰,但也已是戰場上的一員,而且是重要的一員。他不僅保衛了祖國,也激起了大家濃濃的愛國之情,讓我也深陷其中。正因為有里這股強大的力量一直激勵著我,我漸漸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捍衛,學會了面對困難勇不退縮。
在這種強大力量的滋潤下,我不斷地成長著,進步著……
魯迅英語演講稿篇二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走近魯迅》。
他的頭發,是短的,而且,是直豎的,顯得十分有精神;密密的胡子是隸字的“一”字,他還是個大文豪呢!沒錯,他就是魯迅。
在我看來,他是寂寞的。曾經,他是個小少爺,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樣子是無憂無慮的,但他渴望閏土那樣的生活:可以捕鳥,可以看瓜,可以拾貝,可以看跳魚,多自在啊!而他呢!只是讀書、看書、下棋、寫作,魯迅對社會是非常不滿的,即使能和小伙伴玩在一起,那也是孤單的。
在我看來,他是憎惡舊社會的。他一直在寫有關社會的文章,別人都不敢,但他敢啊!所以,他用了一百多個筆名,這樣執著的意念,是為了什么?是為了能讓社會變得光明起來、變得辛福美滿起來呀!許多人都希望這樣,對是的,不過小學生作文 作文人網 你也可以投稿,他們怕啊!
魯迅先生,他是一盞照耀人們的微暗的路燈,人們都尊敬他,愛戴他,永遠不會忘記他。同學們,我們應該要像魯迅先生一樣,默默為他人奉獻,讓家園變得和諧起來,讓每一盞路燈都閃亮起來吧!
謝謝大家!
魯迅英語演講稿篇三
大家好!
魯迅先生是我最喜歡的人。
錢鐘書先生有言: 天下就沒有偶然,那不過是化了妝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小學有一年,在同學家過夜,同睡一張床。床頭上有個擺書處,我隨意抽出一本,是本散文集,書頁發黃,第一篇便是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那時候還年幼,不知先生的大名,亦不知先生死后的名聲是經歷過頗大波折的。那篇文字雖也有多處于那時的我來說生僻字,但是自己卻看得很是有味。如若沒有記錯,此后的十多年里,自己是再沒讀過這篇文字的,可一直能記得文章里的細節,譬如寫一到夏天,阿長睡覺在床的中間總擺成“大”字,占去了少時的先生的地方,讓他無法翻身;又譬如到新年,阿長總是對他說“哥兒,你牢牢記住,明天是正月初一,第一句話得和我說恭喜恭喜!”;再如得知阿長謀害了隱鼠之后的恨意;當然還有阿長為他買山海經,以及文末那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都讓我難以忘懷。那心理都曾是少時的我們經歷過的。此后的許多年里,可能是我閱讀范圍的狹隘,我再沒有碰到一位寫作者能像先生那樣擁有如此神奇的筆力。
我那時候想,一個人有怎樣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勇氣,才敢以如此多的“他人”為敵,言“讓他們怨恨去,一個都不寬恕”。我后來知道,這段話出自先生的《死》,寫作此文的先生生命已垂垂危矣??杉幢闶轻t生已經宣布他的死亡,他依然這么決絕。他難道不會預料到自己這樣說,后人會把它當做”把柄”,找到理由對他大批特批么?我想他是肯定想到的,可是他依然那么說。倘若不是如此,先生就不成為先生了。
現在我回想起來,《一個都不寬恕》里的那些文字的迷人,大概是因為先生的筆鋒的犀利,一針見血的。在《估學衡》里,先生寥寥數筆便能勾出《學衡》諸篇文章的謬處,文末一句“我所佩服諸公的只有一點,是這種東西也居然會有發表的勇氣”讓以“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為宗旨的吳宓、梅光迪等的學衡派顏面難存。
在那樣的年齡里,又是從先生的雜文開始讀起,我自己都替自己捏了把汗,一如“少不讀魯迅”之言的擔憂。可,現在終究沒有變成那些人擔心的模樣,大概也是少年時,并未看到以及聽到關于先生的評價,也就并未受他人的干擾,只是在讀先生的作品。基于事實的東西,總比憑空聽來的有力。即便是讀了那么多先生的雜文,我也并不覺得先生有多偏激有苛刻有多多疑等等的后來的罵語。
相反,那時我只是覺得心酸,何以先生一個人要去面對那么多的罵戰,并且通常都是一個人,而“敵人”的都是“組團”的。后人又何以那么苛刻,對處于這樣的環境里的先生的所謂“多疑”、“刻毒”和過度警惕“防衛”耿耿于懷。
《一個都不寬恕》跟隨我進高中,其時,已經開始看先生的全集了。只是后來,重點高中應試的壓力,又停下來。自己也開始漸漸功利起來,為寫作文,讀了不少所謂研究先生的作品,取些即便是高中的語文老師亦未必了解的“專業術語”騙得了不少作文高分。那時候,自己寡知,以為先生的精神只是批判的,所以見著什么不滿便下狠筆批評。自己也就是在那時候對自己身在的教育體制以及更大范圍內的社會現實產生了懷疑。所謂的“叛逆”也越來越強,并且付諸實踐,最終是得了惡果的。那時候開始想真正的是先生怎樣的?我先丟下先生的諸多文字,買了本朱正先生的《一個人的吶喊》,坦白說,對這本書的心儀完全是出于對書名,尤其是“一個人”。
初高中畢竟無知,對社會的觀察和理解終究屬于皮毛。進大學之后開始靜下心來重讀先生,作品,研究的書都看。我漸漸覺得自己從前的那些看法是很淺薄的。關于先生的問題實在太多了,先生的身份和模樣不僅僅是從前自己心中的“斗士”,還有為人夫為人父為人友為人師的先生;先生也不是一下子就成為人們心中的“魯迅”的而是經歷過靈魂的掙扎的,這些對于還原真正的先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先生曾經被惡意捧上天,被人有意無意的神化,再然后被人從神壇上拉下來,被唾棄,謾罵,無一不使我覺得不公。
魯迅英語演講稿篇四
記得那是五年級的一天,我學了課文《早》,一下子就迷上了魯迅。通過閱讀和查找資料,我了解了時代背景,明白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冻ㄏκ啊贰秴群啊范褲M了我的書架,孔乙己,閏土也一個個走進了我的世界。每天伴著一絲茶香,一縷陽光,我久久沉醉在魯迅的世界里,為那個時代的不公而吶喊,心里久久不能平靜。那些日子,魯迅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去趟紹興,走進魯迅先生的故居,觸摸那段塵封的歲月。
坐在歷史悠久的咸亨酒館,沒錯,就是孔乙己天天都來的那個酒館,我沉醉于魯迅小說中:客人慢慢散了,老板娘仍舊在噼里啪啦撥著算盤,孔乙己顫顫巍巍地走到門口,仍舊是那句話:“給溫碗酒,加一碟茴香豆,賬明天一定還?!闭f著,就穿著那身破爛不堪的長衫,輕輕地坐在我面前,一邊嚼著茴香豆,一邊向我訴說他的不幸與痛苦,不禁老淚縱橫……我同情孔乙己,更多的是同情那個時代的最底層的老百姓。
我再一次沉醉在魯迅的世界里,是在魯迅故居前。我輕輕地向同行的人介紹著,說著魯迅的故事。我多希望魯迅先生能笑一笑,可當我來到魯迅銅像前時,他有的只是一臉的深沉與憂傷。別人也許看不懂,但我看到了他的眼睛里,寫滿了對社會不公的憤怒。
告別了魯迅故居,告別了紹興,我仍久久不能自拔,魯迅的民族情懷讓我敬佩,悲天憫人的情懷更讓我視為知己。但同時,我又有些欣慰,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那些沉醉在魯迅世界的日子,使我頓悟,使我感慨,使我不知不覺地成長起來。
魯迅英語演講稿篇五
1.初幼稚,不算恥辱的。
2.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
3.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的難。
4.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
5.寧可與敵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6.唯獨革命家,無論他生或死,都能給大家以幸福。
7.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8.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
9.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10.子手……所以智識非鏟除不可。
12.敵人是不足懼的,最可怕的是自己營壘里的蛀蟲,許多事情都敗在他們手。
13.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頹廢的快。
14.希望是附麗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15.人類總不會寂寞,因為生命是進步的,是天生的。
16.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
17.我們中國人對于不是自己的東西,或者將不為自己所有的東西,總要破壞。
18.中國雖發明火藥,卻只會用來放煙花炮竹;發明羅盤,也是用來看風水。
19.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
20.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21.我們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脫掉衣服,但上陣要穿甲。
22.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24.搞鬼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來無有。
25.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長了人的生命。
26.跑至終點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的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
27.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著不自滿的人前進。
28.智識太多,不是心活,就是心軟。心活就會胡思亂想,心軟就不肯下辣子手……所以智識非鏟除不可。
29.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
30.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
31.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32.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33.有舍身求法的人……
34.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35.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
36.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
37.發思古之幽情,往往為了現在。
魯迅英語演講稿篇六
魯迅《頹敗線的顫動》,借助夢的形式為我們呈現了兩個故事,是一種小說化的散文。
一是緊閉的卻能看見瓦松的茂密森林的木屋內,一個瘦弱渺小的、苦痛、驚異、羞辱的生命在顫動中醒來。饑餓占據了一切,母親說到燒餅,而燃起了些許的希望,不一會卻被更大的災難淹沒。
二是上次夢的殘續,過了幾十年,亦即一間小屋內,不過已整齊。此時占據的不是饑餓,而是屈辱、卑劣。婦人拋棄一切冷罵、毒笑,走入無邊荒野里。一剎那間照過了一切,為親人犧牲,卻被放逐。
魯迅思緒飛馳萬里,恐怖的夢魘帶給我們奇幻、荒誕的場景,但經由特殊的藝術生命升華的畫面已不是一般的狀態,我們可以看到魯迅希望破滅后那痛苦的心、絕望的淚,亦有掙扎的努力。
如果說夢一是希望的破滅,絕望的上升,那么夢二便是明知絕望而亦要反抗到底。“老女人”以頹廢身軀的顫動,兩手舉上天,口唇漏出非人間所有的無詞的言語發出了抗掙。不論是小女孩亦或是“老女人”都是作家自身命運的寫照。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這就是魯迅的“反抗絕望”,也是“獨語體”的思想內涵。
魯迅英語演講稿篇七
我國有這樣一位大文豪:他身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胡須成了一個隸書“一”字……他,就是魯迅。
那么在我看來,魯迅是一個關心進步青年的人。
我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次魯迅先生穿著破爛衣服去理發店理發,一位年輕的理發師打量了他一下,以為魯迅是一個乞丐,于是就胡亂地理了幾下,于是魯迅也亂抓一把鈔票給那位年輕的理發師,理發師便數了數,呀!他猛地一驚,多了許多錢!他的心里樂開了花,真想魯迅多來幾次理發。
過了一個月,魯迅他再次來那家店理發,那位年輕的理發師認出了魯迅,就笑容滿面地給魯迅細心地理發,理完后,魯迅他細心地給年輕的理發師錢,理發師數了數,咦?怎么錢剛好?他用疑惑的眼神望著魯迅,魯迅他便笑著說:“前一次你亂理我的頭發,我也就亂給你錢,但今天你仔細地理頭發,那我也仔細的給你錢……“聽到魯迅的一番話,那位年輕的理發師慚愧地低下了頭。當我看到這里時,我心想:魯迅他的教育方式真特別!
當我們學到《一面》時,才更加覺得魯迅他是一個十分關心進步青年的。文中的阿累在一次支內山書店買書時,買書的錢不夠,沒想到魯迅竟在內山書店躲避敵人,為了讓年輕人可以汲取豐富的知識,他把自己譯的書送給了年輕人,可見魯迅關心愛護進步青年。
社會的未來就是現在進步青年的,人一定要有知識才能創造未來,魯迅他把希望都寄托給了進步青年,進步青年是不能用外表看人的,也不能用自己的快樂放在別人身上的……應該要平等對待每一個人。
魯迅呀!你真是一位關心進步青年的學者呀!
魯迅英語演講稿篇八
何凝曾說道:“魯迅是萊謨斯,是野獸的奶汁所謂養大的;…..他從他自己的道路回到了狼的懷抱。”由此看來,他所攜帶的是不乏熱血的野性。
面對那些所謂的“東方文明”之類,他舉起了投槍,雖取了勝,終是在這看不見的陣營中老衰,壽終。
他是寂寞的,更是熱血澎湃的,對于社會,對于國家,他無情面的諷刺,但卻真真實實的反映了他內心的憤恨,他內心的無奈,他內心的對于人民的呼喊!沒有陰冷的感覺,是熱血澎湃的野性和激情。
對于他的諷刺,我想起幾點并不在于“憎恨”,那必然是不正確的。魯迅先生他看見趙家的狗,趙貴翁的眼色,看見青面獠牙的笑,看見孔乙己的偷窺,看見老栓買紅饅頭給小栓治病,看見紅鼻子老拱和藍皮阿五……一句話來總結,他看見一群在sphinx腳爪下的可憐蟲。對于同命運的人,我問怎會忍得憎恨!由此,魯迅先生的筆底,似是最無情的剝露,實則是最懇切的同情。以這外在的諷刺,內在的同情來呼喊人們醒來!
我想,“吾獨往矣”的寂寞,這滿懷熱血的激情與野性便是魯迅先生最富魅力的味道了吧!
魯迅英語演講稿篇九
預習提示
魯迅這篇自傳,簡要敘述了他從1881年出生到1930年的經歷與著述情況,語言儉省,感情含蓄。閱讀時要結合時代背景理解課文內容,用心體會文中隱含的思想感情。
掌握下列詞語:
籌辦 衰落 學籍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紹興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親是讀書的;母親姓魯,鄉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夠看書的學力。聽人說,在我幼小時候,家里還有四五十畝水田,并不很愁生計。但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么也沒有了,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里,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我于是決心回家,而我的父親又生了重病,約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漸至于連極少的學費也無法可想;我的母親便給我籌辦了一點旅費,教我去尋無需學費的學校去,因為我總不肯學做幕友或商人,——這是我鄉衰落了的讀書人家子弟所常走的兩條路。
其時我是十八歲,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師學堂了,分在機關科,大約過了半年,我又走出,改進礦路學堂去學開礦,畢業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學。但待到在東京的豫備學校畢業,我已經決意要學醫了。原因之一是因為我確知道了新的醫學對于日本維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進了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了兩年。這時正值俄日戰爭,我偶然在電影上看見一個中國人因做偵探而將被斬,因此又覺得在中國醫好幾個人無庸,還應該有較為廣大的運動……先提倡新文藝。我便棄了學籍,再到東京,和幾個朋友立了些小計劃,但都陸續失敗了。我又想往德國去,也失敗了。終于,因為我的母親和幾個別的人很希望我有經濟上的幫助,我便回到中國來;這時我是二十九歲。
我一回國,就在浙江杭州的兩級師范學堂做化學和生理學教員,第二年就走出,到紹興中學堂去做教務長,第三年又走出,沒有地方可去,想在一個書店去做編譯員,到底被拒絕了。但革命也就發生,紹興光復后,我做了師范學校的校長。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長招我去做部員,移入北京;后來又兼做北京大學,師范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的國文系講師。到一九二六年,有幾個學者到段棋瑞政府去告密,說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語堂的幫助逃到廈門,去做廈門大學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廣東做了中山大學教授,四月辭職,九月出廣東,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學時候,只在雜志上登過幾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說是一九一八年,因為一個朋友錢玄同的勸告,做來登在《新青年》上的。這時才用“魯迅”的筆名;也常用別的名字做一點短論。現在匯印成書的有兩本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一本論文,一本回憶記,一本散文詩,四本短評。別的,除翻譯不計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國小說史略》,和一本編定的《唐宋傳奇集》。
一九三0年五月十六日
練習
一 通讀全文,根據課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魯迅在1881年到1930年間的主要活動。
二 從這篇文章可以看出,魯迅在青年時期,特別是留學日本期間,經歷了數次人生道路的選擇。說說魯迅為什么要選擇學醫,又是出于什么考慮決定棄醫從文的,從這里可以看出魯迅是怎樣的人。
三 仔細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破折號用在這里起什么作用?魯迅為什么一方面說自己 “總不肯學做幕友或商人”,另一方面又強調“這是我鄉衰落了的讀書人家子弟所常走的兩條路”?)
2.我一回國,就在浙江杭州的兩級師范學堂做化學和生理學教員,第二年就走出,到紹興中學堂去做教務長,第三年又走出,沒有地方可去,想在一個書店去做編譯員,到底被拒絕了。
(加點的語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到一九二六年,有幾個學者到段棋瑞政府去告密,說我不好,要捕拿我…… (這本來是一件重大事件,作者為什么用輕描淡寫的語氣表達?)
4.我在留學時候,只在雜志上登過幾篇不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