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愛國名著讀后感100字篇一
同時我又陷入深深的沉思:是什么思想使一個文弱少年面對滿山烈火時,毫不畏懼,堅持搏斗到最后呢?這也許和賴寧從小讀了很多名人傳記有關,他從偉人的故事中悟出一個道理:一個人如果缺乏頑強的毅力,是什么事都干不成的。因此他處處磨練自己,逐漸養成了不服輸的性格,班級衛生差,勞動委員沒有干,他干,他克服種種困難,把環境打掃的干干凈凈。扳手勁輸了,他苦練,每天提桶練習,手腫了也要堅持,最終終于贏回來了。正是有這樣的思想,這樣的行動,賴寧才能在發生山林火災時,主動加入撲火隊伍中,不顧個人安危,在烈火中奮戰的壯舉!賴寧走了,一位勇于求索、勇敢堅強的少年走了,但“生命的價值并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衡量的”,我們懷念賴寧,不僅僅是他在救火中犧牲了,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那使人生變得更加高尚和更有力量的追求的崇高的精神,會激勵每一個人。
我也要向賴寧學習,做一個勇敢高尚的人!
愛國名著讀后感100字篇二
自從學校開展“百本紅色書籍閱讀”活動以來,我一直被這些紅色經典中的人物感動著,無數仁人志士,為祖國的解放,民族的復興,拋頭顱,灑熱血。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長征》這本書,這本書講述從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紅軍從各蘇區向陜甘蘇區的戰略撤退和轉移過程中發生的事情。紅軍長征路上,發生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那是在過草地的時候,許多同志都得腸胃病。有三個病號實在跟不上隊,指導員便安排一位老班長來照顧三個病號。青稞面吃完,老班長就到處挖野菜給病號吃。后來發現可以釣魚吃,于是便將縫衣針燒彎當魚鉤,每天晚上抹黑找魚餌。以后病號們總能喝上熱騰騰的魚湯,而老班長自己卻一點兒都沒吃,只是嚼草根和病號吃剩的魚骨頭。最終,在即將走出草地的時候,老班長倒下。在臨死前,他也不吃三個病號為他煮的魚,而是把魚留給病號吃,并鼓勵三個病號走出草地。
同是在過草地時,一位十一二歲的小紅軍掉隊。當時他已經又冷又餓,筋疲力盡。但他為不拖累同樣掉隊的陳賡同志,他騙陳賡同志自己不累,而且有很多吃的。其實他的干糧袋里只有一塊燒得發黑的牛膝骨。等陳賡同志明白過來,這位可敬的小紅軍已經停止呼吸。
這些事跡多么令人感動啊!老班長和小紅軍雖然沒有留下他們的名字,但是他們的崇高品質,永遠激勵著我!正如臧克家詩中的一句話:“有的人死,他還活著。”老班長和小紅軍雖然年齡相差很大,但是他們的精神是一樣的:不愿拖累別人,一心為別人著想,為讓別人活下去,寧可犧牲自己。
長征途中,像老班長和小紅軍這樣的戰士還有很多,我們都應該向他們學習。以前,我有些自私,只要有好的東西我都是第一個拿的,從沒有想過別人。到現在我才明白舍己為人的真正含義。與先烈相比,我真是自愧不如。現在我應該認真反思,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自私,而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就像老班長和小紅軍那樣,做一個心中裝著他人、一心幫助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