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寫事篇一
在我三年級的時候,一次數學考試我得了滿分。
剛放學,我就飛快地向家跑去,想早點告訴爸爸這個消息。回到家,我就欣喜若狂地沖進爸爸的房間,把自己的滿分試卷拿給爸爸看。爸爸非常高興,拼命地夸了我一頓。
然后,我便回到了自己的房間寫起了作業,突然,我覺得還有什么事沒做,對!打電話給媽媽。
我又跑到爸爸那,向爸爸借手機。爸爸把手機遞給我,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似的說:“你要打電話給你媽啊?”我回答道:“是的。”然后我拿著手機跑到客廳。
打開通訊錄,找到了一個叫“媽媽”的用戶,打了過去。
不一會兒,對方接了電話。我迫不及待地喊道:“媽媽,我數學考了一百分!”可對面卻傳來:“你是誰啊?”我非常疑惑,怎么媽媽一上午沒見到我,就不認識了,而且聲音也不和媽媽一樣了?我趕忙跑去問爸爸。爸爸笑起來,對電話說:“喂,打錯了,媽。”然后掛掉電話。又對我說:“這里的‘媽媽’不是你的媽媽,而是我的媽媽,你的奶奶啊!”聽到這里,我和爸爸都笑了起來。
我們家的趣事給家里增添了活力,我喜歡家有趣事。
寫事篇二
那是一個很普通的夜晚,卻讓我有了和平時不一樣的感覺。
晚飯后,外面下著小雨。
窗外的雨斷斷續續地被引入教室,使得原本嘈雜的教室突然安靜下來。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著這個雨夜的寧靜。
我在思考數學實驗班的難題,右手指間轉動著筆。不經意間手指一歪,黑筆畫斷了。在一個安靜的夜晚,我“啪”的一聲倒在地板上,發出刺耳的“巨響”。我羞愧地低下頭,趕緊撿起來,四下看看有沒有打擾到同學。
我立刻調整了自己的狀態,讓一些亂七八糟,無法形容的思緒回到了心里。認真理解一個問題,一個我覺得很難的問題,想真正有所突破。我絞盡腦汁,想找到突破口。“一定是我干的。”我一邊自言自語,一邊在草稿本里快速計算,一次又一次否定自己的答案,始終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心中莫名的泛起一絲絲煩躁,深吸了一口氣。
這個問題,就像一朵烏云在我頭頂盤旋,讓人飄飄欲仙。怎樣才能找到平等的關系和突破口?我下意識的抬頭望向窗外,看到遠處的天空中有微弱的星光,原來是“一元一次方程”。也許這就是烏云為我點亮的光,就像黑暗中的祁鳴燈和海航的燈塔。我盡力擦亮眼睛,摒棄雜念。終于看到了更多的“星星”、“公式、二元線性方程組、數學定律”,心里豁然開朗。
雨還在繼續,但已經不再是我的迷茫。它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清除了我內心的陰霾。
我堅信,烏云暴雨背后總有一個光點——星星;困難和疑惑背后總有一個道理,我很清楚。
寫事篇三
同學發來信息告訴我,每年這幾天都會飄起另類的細雨,我問他原因,他給我的結果讓我為之震撼,即便我是個不易在臉上表露情感的孩子。他告訴我,七十年前在南京,日軍對南京人民大屠殺。這場雨是他們的眼淚,雷聲是他們的嚎叫,昏暗周圍的烏云是他們不愿散去的靈魂。盡管不足以為信,甚至有些荒唐,可我還是愿意聽他細細說來。
是呀,1937年的12月,那是個黑暗的12月,是一個真正寒冷的12月,是一個讓我們心碎的12月。日軍在六周內殘殺南京人民30多萬,平均每12秒就有一盞生命的燈火熄滅。這個無法改變的過去誠然牽動著我們的心。那是一個反人類文明的歷史悲劇,當時的日本人違背了人類的本性。從某種角度來看,日本人將永遠無法得到南京人的尊重,盡管中國五千年來是一個禮儀之邦。他們“痛快”的贏了這場戰爭卻徹底地輸了道德,徹底。這場硝煙漫長,至今我們依然覺得毛骨悚然。這是我們的悲哀,心中永遠的痛。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電視看到了一個記錄片,一個關于南京大屠殺的記錄片。“赤裸裸”圖片和惡心的數據在我的眼前游蕩。那是一個個讓人悲憤不已的片段。真正的生靈涂炭難道就真的是人類發展的歷史趨勢?我不是南京人民,但我想只要是身系中國心的人或者是稍有良心的人見到那一幕都會難以控制內心情感的宣泄,是悲傷也好,是憤怒也好。
然而,我內心卻被南京人民感動至深。在記錄片的最后,導演給了南京紀念館一個特寫,在石碑上刻著清晰的“和平”二字。看至此,我的眼淚便倏然落下。和平二字才十二筆畫,多么簡單的兩個字啊。可正是因為這兩個字,讓多少人丟棄一切,哪怕是放下生命也要去追求,他們得付出多大的勇氣去詮釋,這不僅僅是中國的和而不同了。“南京大屠殺——可以寬恕,不可忘卻”,這是南京人民七十年來對世界的交代,也的中國對世界發的交代。
其實,無論是誰都是戰爭的受害者,其中人性的淪喪與生命的無奈,歸根結底都是戰爭的殘酷和慘淡。就連我們這一代也會因曾經的戰爭而被深深地傷害。沒有人會喜歡戰爭的,戰爭只是強權和霸權的訪客。就像馮小剛在他親導的電影“集結號”中的訪談會上說的'“美國的戰爭片之所以很受人們的喜愛,是因為美國戰爭片上的的戰士在戲中所表現出來的對戰爭的恐慌和厭惡,都是人類的真性,沒有人會因為戰爭的到來而感到興奮和快樂。那是一種虛偽,另類的虛偽。”中國累了,世界累了,我們早以厭惡了。這世界不能再有戰爭了,每個人都有他們活下去的權力。
寫事篇四
臘月初八,感覺好親切,在我們老家,有句諺語,叫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想想再我們老家,那個山區,外來物資比較匱乏的年代里,臘八還真是我們孩提時解饞的節日。
只記得,每年臘月初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做糍粑。
村子里母親們就開始煮好一鍋鍋糯米飯,放上芝麻,放點姜,有條件的人家還會放上點臘肉,壓瓷實了放涼。等到臘月初八的早上,母親們就起個大早,煮上一鍋粥,但是在我們的印象中,好像我們這里的習俗都是煮白粥。
然后把我們家里自己榨的香油倒在鍋里,把頭天做好的糍粑切成小條,開始炸糍粑了哦,糍粑外殼酥脆,內里軟糯,再加上炸點面湯,炸點芋頭絲,哈哈,好嘴饞。
在這天,還可以跟家里人要上個五毛或者一塊錢,去小店,買個擦炮,或者摔炮,簡直是無敵的日子了。
不過隨著一天天長大,這種記憶正在遠去,記得讀到三元高中的時候,老媽都不做糍粑了,直接去街上買點,東西一樣,可是味道全無。
如今,很多跟我同歲的人,可能都不記得還有臘八這個節日,早上起來,到公司,告訴大家今天是臘八,居然大家都沒感覺了,呵呵。
還好,早上在商貿區,按照義烏的習俗,喝了一碗臘八粥,可是我想吃得是糍粑,嘻嘻。
年味淡了,這是近幾年許多人,尤其是我三元高中的那些同學們共同的感慨。的確,現代人整天忙于繁雜的事務,馭于現代物質利益及所謂的精神享受,逢年過節完成任務似的匆匆忙忙回老家跑一趟,跟家里的父母都說不上幾句話,屁股還沒坐熱,又匆匆忙忙趕回去,那顧得上靜下心來真正感受下拿永遠割斷不了的親情沒和純天然味的節日快樂呢。
靜心想想,真正讓人懷念的,依然是童真快樂和記憶中的味道。!!!!!!! 還有你們這些沒“良心”的老同學。
和好幾個高中同學約了要聚會,(比如劉姓,賈姓同學,張姓,王姓同學等等)可是每年都約,每年大家都失約,并不是不想來,是實在是忙。
今年再約一下,報名的抓緊,呵呵。
祝福所有在外忙碌的同學們,臘八快樂,晚上大家集體去買糍粑啊,別忘了。
寫事篇五
今天,是一個特別開心的日子。我們和高年級的哥哥姐姐一起參加了學期結業典禮。
為什么說特別開心呢?因為有兩件喜事。
第一,我上臺領獎了。
我站在臺下,看到哥哥姐姐上臺領獎,哥哥姐姐真努力、真了不起、真光榮!我的心里在為他們鼓掌。真希望自己也能和他們一樣。這個時候,我突然聽到了“魯昕顥”這三個字。我心里問:“是在報我的名字嗎?”同學們都看著我。啊!原來真是我的名字呀!我快樂地走上了領獎臺。當老師把獎狀放到我手里的時候,看著“魯昕顥”這三個字,覺得自己也很光榮。我對自己說,下次還要更努力!
第二,更開心的事情是,我們班級獲得了優秀班級的獎狀。
當聽到一(4)班要上臺領獎的.時候,我們都很開心。老師也很開心。想到一(4)班的全體同學都在努力,覺得一(4)班特別光榮。但我們還要更加努力,爭取得到更多的樂學卡、文明卡、成長卡,等到了高年級的時候,我們還要得到更多其他的卡。
結業典禮結束了,我們回到了班級,一(4)班的獎狀放到了公告欄上,我感覺它在閃閃發光。
寫事篇六
對樟樹的最初的感官印象有二。一是中國的藥都,二是四特酒。列車停靠樟樹,本想按圖去筑衛城遺址看個究竟。當地人告訴我,那是個空城。
來樟樹,必得看大樟樹去。
想想,中國的地名確實有意思。上海,得名于松江(即蘇州河)的一條支流上海浦,意為“通向大海的地方”。樟樹本乃宜春的板塊,也以其“夏冷冬暖,瑩媚如春,飲之宜人”盛名,不過一座叫“春”的城市的廣告,著實讓今日的宜春并樟樹火了一把。
下火車的一刻,樟樹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墻體灰蒙蒙的色調,陰沉的氣氛不算太好。去看千年古樟樹成了我第一選擇。安義古村的樟樹也有500-600年了,我總想知道千年的古樟樹又會如何。讀過一篇散文《故鄉的大樟樹》,里面有動情的描寫,樟樹就象一位慈祥的母親,把死去的孩子緊緊擁抱在懷里,晚風把樹葉吹得嘩啦啦地響,仿佛是樟樹在垂淚痛哭……。死去親人的遺骸回到村口一定安放在大樟樹下,并此搭建靈堂,其風俗至今流傳湘贛地區。
樟樹的千年古樟樹,據說有村落后就栽植下了。在樟樹爺爺廟后的小山坡拔地而起,好似一個飽經蒼桑的老人保護著鄉里鄉親。村民指著樟樹告我,不遠處正在修建另一座樟樹奶奶廟呢。看我照相,一老夫問我,說能不給剛蹣跚學步的孩兒留張相片,我爽快的答應了,并回去后一定寄上幾張大相片過來。看著老人認真從村里叫來會寫字的留下地址,直到動筆的時候我還羞愧無比,不僅因為丟失了一張閃存卡,也丟失了我在閤皂山百花園所有影印。想起此,一陣難過。
踏入閤皂山,由百草園折回,經大萬壽崇真宮(道教福地)大門,往前有是一條沙石道。步行二百米上行,便是“紫陽書院(道德宮)”了,是當年朱熹(字紫陽)兩次在 “道德宮”講學。書院的今景實難相信,按動快門的時候我的手是顫抖的。再下行,葛玄悟道修真建造的“臥云庵”的深井,似乎也在印證樟樹的藥都史。
不虛此行,閤皂山。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忘卻,或說是一份消解;這里,仿佛有了空靈的對峙。其流水潺潺,翠竹掩映,百花爭艷,就如步入鳴水橋“水流激石如飛雪,樹影連山欲化云”的夢幻場景。明清江知縣秦鏞《閣峰晴雪》更有詩云:“閣峰縹緲放云端,積雪猶封禮斗壇。山遠地偏游不得,幾回駐馬隔江看。”,何等的壯美。又恰逢天空作美,飄起了毛毛細雨。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果不其然。
寫事篇七
一個電話,每天在固定的時間響起,一響就是10年。這樣的事你也許會覺得莫名其妙,但它確確實實就發生在我身上。
我是個14歲的女孩,從我記事時起這個電話就一直陪伴著我。別的孩子在睡覺前都習慣聽搖籃曲,而我在每天晚上九點左右就會聽到“丁零零”的電話鈴聲,這成了我的習慣。無論我去哪兒,爺爺奶奶的這通電話是一定不會少的,它已經與我的生物鐘同步了。“丁零零……”你聽,電話鈴聲又響了。按鍵——接聽,這個動作我熟練得不能再熟練了。“孫女啊,你在做啥呢?”爺爺洪亮的聲音從話筒里傳來。他今年已經83歲了,身體很好,只是有點兒耳背,講起話來聲音很大。
“作業做完沒?”“看人與自然沒?”這幾乎是每天必問的問題。為了跟我有話說,爺爺投孫女所好,每天關注人與自然,我有時也偷偷地讓我爺爺替我看人與自然,然后把介紹過的動植物告訴我。“爸爸在家沒?”這個問題可是我爸爸的“軟助”,如果我說“還沒回來,出去應酬啦”,那爸爸的電話就一定會在第一時間響起。奶奶說話總是輕聲細語的,我每天跟奶奶的通話內容也很豐富,她會揀些有益的東西說給我聽。“要少吃油炸食品”、“每天一個雞蛋,一杯奶”、“粗糧有益健康”等,最后一句是,“明兒個來吃飯不?想吃點啥,奶奶給你做”。
10年,3600多天,這是一份怎樣的惦念、怎樣的愛呀!孩提時的我不懂,只顧著自己玩兒,有時竟然會不理不睬。漸漸地,我長大了,能體會他們的心,也愿意聆聽他們的愛。
我多么希望這電話會一直響下去……
文章以電話鈴聲為線索,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描述生活的片段。多處采用人物語言羅列的方式,如“作業做完沒?”“看人與自然沒?”等等,雖然只是簡單的羅列,但從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是爺爺奶奶深切的關愛。行文流暢,情感真摯,筆淡而情濃。
寫事篇八
我呆呆地望著天空。已經是傍晚了,晚霞在向我們招手。它們在天空中悠閑地舞動,飄舞,隨心所欲。風伯伯有時也是調皮的,總會跟它們開幾個玩笑,但它們還是不已為然,繼續快樂地嬉戲玩耍。人們仰望天空,看見它們,贊美它們的美麗。可我,喜歡贊揚它們的活潑可愛。它們對應的就是小朋友。小朋友跟它們一樣,活潑、好動,讓人看了總覺得很開心,很高興。它們是美麗的,它們也是調皮的。
在夏天里,夏天哥哥把路邊的小樹又添上了一把綠,使小樹綠得深沉,綠得茂盛,小樹們也許是為了報答夏天哥哥,就把自己和旁邊的小樹連接了起來,使得大路上綠陰一片,令路人大贊大夸,真是好不得意呀!夏天哥哥又把田野旁的小花裝扮得漂漂亮亮的,真是可愛極了!若是被我看見,我一定會被陶醉在那些可愛而美麗的花兒中間,仿佛覺得這不是地球,而是天堂啊!
在夏天里,人們為了解暑,就都去了大梅沙或者是小梅沙那兒玩耍或者是游泳,就是在昨天,在炎炎烈日下,深圳就舉行了一次大型的游泳比賽,那個場面真是你看都沒有看過呀!差不多有幾萬人啊!真是人山人海呀!除此以外人們還會出去旅游、逛街……看者大伙人來人往的,真是熱鬧呀!
盛夏,天氣熱得連蜻蜓都害怕在樹葉上停留,好像太陽會燒壞了它們的翅膀。整個城市快要燒焦了。池塘像一鍋熱騰的開水,里面的小魚都快要被燒熟了。河岸邊,柳樹的葉子都打著卷兒,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太陽像一個巨大的火球,把馬路烤的發燙,腳踏下去好像會冒白煙似的。接下去的幾天更加熱了,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像著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霧非霧的灰氣,低低的飄在空中,使人覺的很憋氣。
啊,美麗的、悶熱的夏天,你給人們帶來了歡快和煩惱!我真的很喜歡你的悶熱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