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的作用不僅僅是提供一種寫作樣式,更重要的是引導我們思考和表達的方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yōu)秀范文范本,供大家參考和學習,希望對大家的寫作能有所幫助。
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文學之旅(熱門12篇)篇一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外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鑒賞。
詩的開頭幾句是寫入夢的緣由。詩人說:海上回來的人談起過瀛洲,那瀛洲隔著茫茫大海,實在難以尋找;越人談起過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時隱時現,也許還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國古代傳說,東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萊,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現在浙江紹興一帶。“信”,在這里當“實在”講。
先說“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這一筆是陪襯,使詩一開始就帶有神奇的色彩;再說“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轉入正題。以下就極力描寫天姥山的高大:“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詩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見那山橫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連結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過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蓋過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我國的五座名山,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現在浙江天臺北,因為山上赤石羅列,遠看好像紅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著詩人又換一個角度以天臺山為著眼點來寫,說那天姥山東南方的天臺山雖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簡直像要塌倒了。這里的“天臺一萬八千丈”,只是說天臺山非常高,并不是說它實有一萬八千丈。
在這里,詩人并沒有直接說出天姥山怎樣高,卻用比較和襯托的手法,把那高聳的樣子寫得淋漓盡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時隱時現的天姥山就在我們眼前,喚起了我們的幻想,跟著詩人一步步地向那夢幻境界飛去。
從“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句開始,詩人就進入了夢境。從這里到“失向來之煙霞”一大段,寫的都是夢境,是全詩的主要部分。
詩人夢見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間飛過鏡湖,又飛到剡溪。他看到:謝公投宿過的地方如今還在,那里淥水蕩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謝公”,指的是東晉詩人謝靈運。謝靈運喜歡游山,以寫山水詩著稱,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過。謝靈運在登天姥山的時候,曾經在剡溪這個地方住宿過,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詩句。
接著,李白寫道:“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這里的“謝公屐”,指的是謝靈運特制的一種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齒,上山就去掉前齒,下山就去掉后齒,這樣走著省力些。“天雞”,是古代傳說里的一種神雞,相傳住在東海桃都山頂的一棵大樹上,天雞一叫,天下的雞都跟著叫起來。詩人說:他穿著謝靈運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連青云的石階。站在高山之巔,看見東海的紅日在半山腰涌出,聽見天雞在空中啼叫。這樣,從飛渡鏡湖到登上天姥山頂,一路寫來,景物一步步變幻,夢境一步步開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濃,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開一個迷離恍惚、光怪陸離的神仙世界:“千巖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這幾句的意思是說,在千回萬轉的山石之間,道路彎彎曲曲,沒有一定的方向。倚靠著巖石,迷戀繽紛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龍在吟嘯,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巒都在發(fā)抖。天氣也急劇地變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煙霧。寫得有聲有色。這里采用了楚辭的句法,不僅使節(jié)奏發(fā)生變化,而且使讀者聯想到楚辭的風格,更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
突然間景象又起了變化:在我們面前,霹靂閃電大作,山巒崩裂,轟隆一聲,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門打開了,在一望無邊、青色透明的天空里,顯現出日月照耀著的金銀樓閣。且看:“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這里作者接連用四個四言短句“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節(jié)奏參差錯落,鏗鏘有力,把天門打開時的雄偉聲勢,充分地寫了出來。“列缺”就是閃電。
在天門打開以前,詩人極力鋪敘昏暗恍惚的色彩和驚天動地的響聲,而天門打開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輝燦爛,壯麗非凡。這樣,前者就對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詩的氣勢上,形成了一個由低沉到高昂的波瀾。為神仙的出場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接著,神仙出場了:“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許多神仙紛紛走出來,穿著彩虹做的衣裳,騎著風當作馬,老虎在奏樂,鸞鳳在拉車。夢境寫到這里,達到了最高點,詩人的幻想真像“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地任意奔馳。
讀著這些迷人的詩句,好像是在欣賞色彩鮮艷、變化莫測的童話影片一樣,是那樣富于魅力,那樣引人入勝。使人讀了心往神馳,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夢不長:“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唯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心驚夢醒,一聲長嘆,枕席依舊,剛才的煙霧云霞哪里去了?詩在夢境的最高點忽然收住,急轉直下,由幻想轉到現實,仿佛音樂由響徹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轉入低音,使聽者心情也隨著沉靜下來。讀詩,尤其是讀古體詩,全篇的波瀾起伏是應該注意體會的。
詩人由夢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這一段由寫夢轉入寫實,揭示了全詩的中心意思。這首詩是用來留別的,要告訴留在魯東的朋友,自己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訪道。這一段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幾句詩里,表現了詩人的內心矛盾,迸發(fā)出詩人強烈的感情。他認為,如同這場夢游一樣,世間行樂,總是樂極悲來,古來萬事,總是如流水那樣轉瞬即逝,還是騎著白鹿到名山去尋仙訪道的好。這種對人生的傷感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態(tài)度,表現了李白思想當中消極的一面。封建社會里屬于封建統治階級的知識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況下,對人生抱消極態(tài)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評價這首詩里所表現的李白的思想,決不能只看到這一面,還要看到另一面,更強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當中,和“人生無常”相伴而來的,不是對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權臣貴戚同流合污,而是對上層統治者的蔑視和反抗。他的求仙訪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漢武帝那樣為了滿足無窮的貪欲,而是想用遠離現實的辦法表示對權臣貴戚的鄙棄和不妥協,正像詩的結句所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哪能夠低頭彎腰伺候那些有權有勢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的思想是曲折復雜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積極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下面再簡單談談這首詩的藝術風格。
李白是我國古代詩人中浪漫主義流派的杰出代表。這首詩,在構思和表現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別、留別詩的惜別傷離的老套,而是借留別來表明自己不事權貴的政治態(tài)度。在敘述的時候,又沒有采取平鋪直敘的辦法,而是圍繞著一場游仙的夢幻來構思的,直到最后才落到不事權貴的主旨上。這樣的構思,給詩人幻想的馳騁開拓了廣闊的領域。跟這樣的構思相適應的是,大膽運用夸張的手法來描述幻想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在這方面,詩人顯示了非凡的才能,他寫熊咆龍吟,寫雷電霹靂,寫空中樓閣,寫霓衣風馬……把幻想的`場面寫得活靈活現,真是令人眼花繚亂,驚心動魄。杜甫說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是十分恰當的評論。還應該注意,作者不是為寫幻想而寫幻想的,寫幻想是為“不事權貴”的主旨服務的。他寫神仙世界的美麗,正是反襯現實世界的丑惡;寫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現對現實世界的憎惡,不愿跟權臣貴戚同流合污。不事權貴的主旨,像一盞聚光燈,把全詩照明,幻想在這燈光里才生動起來,否則,即使再鋪張百倍,也是不會放出動人的光彩的。
這首詩是七言古詩。七言古詩是舊體詩的一種,在唐以前就形成了。到了唐代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這種詩體,主要是七言,也可以兼用或長或短的句子。用韻,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中間換韻。句數不限,篇幅可長可短,于舊體詩中是比較少受格律拘束的一種。李白很善于寫七言古詩。這大概是由于這種詩體流暢自然的特點,更適合于表現他的豪邁奔放的思想感情。就這首詩來說,句法的變化極富于創(chuàng)造性。雖然以七言為基調,但是還交錯地運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這樣靈活多樣的句法用在一首詩里,卻并不覺得生拼硬湊,而是渾然一體,非常協調。這是因為全詩為一條感情發(fā)展的脈絡所貫穿,隨著感情的起落,詩句有長有短,節(jié)拍有急有緩。有人說李白的詩“雖千變萬化,如珠之走盤,自不越乎法度之外”,這是十分恰當的。(劉國正)。
本詩在構思和表現手法上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為了借惜別來表現自己不事權貴的態(tài)度,詩人構思出一幅夢游奇景,塑造出—個個夢幻中的生動形象,這就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楚辭的風格,加重了詩的浪漫主義色彩。再把這些與當時丑惡的現實加以對比,才回到不事權貴的主旨上來,幾乎是天衣無縫。這奇特的構思是運用了比喻、對比、襯托、夸張、聯想等手法,把幻想中的事物寫得活靈活現,驚心動魄。無怪乎杜甫評論此詩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文學之旅(熱門12篇)篇二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外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譯文。
海外來的客人談起瀛洲,(大海)煙波渺茫,(瀛洲)實在難以尋求。紹興一帶的人談起天姥山,在云霧霞光中有時還能看見。天姥山高聳入云,連著天際,橫向天外。山勢高峻超過五岳,遮掩過赤城山。天臺山高一萬(一萬為正確版本,四萬經考證為誤傳)八千丈,對著天姥山好像要向東南傾斜拜倒一樣。
我根據越人說的話夢游到了紹興,一天夜里,飛渡過了明月映照的鏡湖。鏡湖的月光照著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謝靈運住的地方現在還在,清澈的湖水蕩漾,猿猴清啼。腳上穿著謝公當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見了從海上升起的太陽,空中傳來天雞的叫聲。山路盤旋彎曲,方向不定,迷戀著花,依倚著石頭,不覺天色已經晚了。熊在怒吼,龍在長鳴,巖中的泉水在震響,使森林戰(zhàn)栗,使山峰驚顫。云層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動蕩生起了煙霧。電光閃閃,雷聲轟鳴,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門,訇的一聲從中間打開。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著金銀做的宮闕。用彩虹做衣裳,將風作為馬來乘,云中的神仙們紛紛下來。老虎彈琴,鸞鳥拉車。仙人們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驚魂動魄,恍然驚醒起來而長長地嘆息。醒來時只有身邊的枕席,剛才夢中所見的煙霧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間的歡樂也是如此,自古以來萬事都像東流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與君分別何時才能回來,暫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間,等到游覽時就騎上它訪名川大山。我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權貴,使我心中郁郁寡歡,極不舒坦!
名家點評。
《李太白詩醇》引謝疊山語:“此太白避亂魯中而留別之作,然以游仙為是,以游宦為非,蓋出于不得已之情”。
唐汝詢《唐詩解》云:“將之天姥,托言夢游以見世事皆虛幻也。……乃知世間行樂,亦如此夢耳。古來萬事,亦豈有在者乎?皆如流水之不返矣。”
嚴羽《滄浪詩話·詩評》云:“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太白《夢游天姥吟》、《遠別離》等,子美不能道”。
《唐宋詩醇》卷六:“七言歌行,本出楚騷、樂府,至于太白,然后窮極筆力,優(yōu)入圣城。昔人謂其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以俊逸高暢為貴,詠之使人飄揚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遠別離》等篇,以為雖子美不能道。蓋其才橫絕一世,故興會標舉,非學可及,正不必執(zhí)此謂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矯離奇,不可方物,然因語而夢,因夢而悟,因悟而別,節(jié)次相生,絲毫不亂”。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生于7,出生。
地是現今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xiāng),祖籍是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身高六尺六,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詩俠”之稱。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yǎng)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詩圣)并稱“李杜”,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詩仙”因此得名。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
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文學之旅(熱門12篇)篇三
詩的開頭幾句是寫入夢的緣由。詩人說:海上回來的人談起過瀛洲,那瀛洲隔著茫茫大海,實在難以尋找;越人談起過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時隱時現,也許還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中國古代傳說,東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萊,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就是浙江紹興一帶。“信”,在這里當“實在”講。
先說“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這一筆是陪襯,使詩一開始就帶有神奇的色彩;再說“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轉入正題。以下就極力描寫天姥山的高大:“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詩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見那山橫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連結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過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蓋過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中國的五座名山,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浙江天臺北,因為山上赤石列,遠看好像紅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著詩人又換一個角度以天臺山為著眼點來寫,說那天姥山東南方的天臺山雖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簡直像要塌倒了。這里的“天臺四萬八千丈”,只是說天臺山非常高,并不是說它實有四萬八千丈。
在這里,詩人并沒有直接說出天姥山怎樣高,卻用比較和襯托的手法,把那高聳的樣子寫得淋漓盡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時隱時現的天姥山就在我們眼前,喚起了我們的幻想,跟著詩人一步步地向那夢幻境界飛去。從“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句開始,詩人就進入了夢境。從這里到“失向來之煙霞”一大段,寫的都是夢境,是全詩的主要部分。
詩人夢見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間飛過紹興大都市的鏡湖,又飛到剡溪。他看到:謝公投宿過的地方如今還在,那里淥水蕩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謝公”,指的是魏晉貴族詩人謝靈運。謝靈運喜歡游山,以寫山水詩著稱,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過。謝靈運在登天姥山的時候,曾經在剡溪這個地方住宿過,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詩句。
接著,李白寫道:“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這里的“謝公屐”,指的是謝靈運特制的一種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齒,上山就去掉前齒,下山就去掉后齒,這樣走著省力些。“天雞”,是古代傳說里的一種神雞,相傳住在東海桃都山頂的一棵大樹上,天雞一叫,天下的雞都跟著叫起來。詩人說:他穿著謝靈運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連青云的石階。站在高山之巔,看見東海的紅日在半山腰涌出,聽見天雞在空中啼叫。這樣,從飛渡鏡湖到登上天姥山頂,一路寫來,景物一步步變幻,夢境一步步開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濃,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開一個迷離恍惚、光怪陸離的神仙世界:“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這幾句的意思是說,在千回萬轉的山石之間,道路彎彎曲曲,沒有一定的方向。倚靠著巖石,迷戀繽紛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龍在吟嘯,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巒都在發(fā)抖。天氣也急劇地變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煙霧。寫得有聲有色。這里采用了楚辭的句法,不僅使節(jié)奏發(fā)生變化,而且使讀者聯想到楚辭的風格,更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突然間景象又起了變化:在我們面前,霹靂閃電大作,山巒崩裂,轟隆一聲,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門打開了,在一望無邊、青色透明的天空里,顯現出日月照耀著的金銀樓閣。且看:“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這里作者接連用四個四言短句“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節(jié)奏參差錯落,鏗鏘有力,把天門打開時的雄偉聲勢,充分地寫了出來。“列缺”就是閃電。
在天門打開以前,詩人極力鋪敘昏暗恍惚的色彩和驚天動地的響聲,而天門打開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輝燦爛,壯麗非凡。這樣,前者就對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詩的氣勢上,形成了一個由低沉到高昂的波瀾。為神仙的出場渲染了神奇的背景。接著,神仙出場了:“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許多神仙紛紛走出來,穿著彩虹做的衣裳,騎著風當作馬,老虎在奏樂,鸞鳳在拉車。夢境寫到這里,達到了最高點,詩人的幻想真像“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地任意奔馳。讀著這些迷人的詩句,好像是在欣賞色彩鮮艷、變化莫測的童話影片一樣,是那樣富于魅力,那樣引人入勝。使人讀了心往神馳,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夢不長:“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唯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心驚夢醒,一聲長嘆,枕席依舊,剛才的煙霧云霞哪里去了?詩在夢境的最高點忽然收住,急轉直下,由幻想轉到現實,仿佛音樂由響徹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轉入低音,使聽者心情也隨著沉靜下來。讀詩,尤其是讀古體詩,全篇的波瀾起伏是應該注意體會的。
詩人由夢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這一段由寫夢轉入寫實,揭示了全詩的中心意思。這首詩是用來留別的,要告訴留在魯東的朋友,自己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訪道。這一段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幾句詩里,表現了詩人的內心矛盾,迸發(fā)出詩人強烈的感情。他認為,如同這場夢游一樣,世間行樂,總是樂極悲來,古來萬事,總是如流水那樣轉瞬即逝,還是騎著白鹿到名山去尋仙訪道的好。這種對人生的傷感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態(tài)度,表現了李白思想當中消極的一面。封建社會里屬于封建統治階級的知識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況下,對人生抱消極態(tài)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評價這首詩里所表現的李白的思想,決不能只看到這一面,還要看到另一面,更強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當中,和“人生無常”相伴而來的,不是對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權臣貴戚同流合污,而是對上層統治者的蔑視和反抗。他的求仙訪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漢武帝那樣為了滿足無窮的貪欲,而是想用遠離現實的辦法表示對權臣貴戚的鄙棄和不妥協,正像詩的結句所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哪能夠低頭彎腰伺候那些有權有勢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的思想是曲折復雜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積極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名人點評:
2,唐汝詢《唐詩解》云:“將之天姥,托言夢游以見世事皆虛幻也。……乃知世間行樂,亦如此夢耳。古來萬事,亦豈有在者乎?皆如流水之不返矣。”
3,嚴羽《滄浪詩話·詩評》云:“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太白《夢游天姥吟》、《遠別離》等,子美不能道”。
4,《唐宋詩醇》卷六:“七言歌行,本出楚騷、樂府,至于太白,然后窮極筆力,優(yōu)入圣城。昔人謂其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以俊逸高暢為貴,詠之使人飄揚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遠別離》等篇,以為雖子美不能道。蓋其才橫絕一世,故興會標舉,非學可及,正不必執(zhí)此謂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矯離奇,不可方物,然因語而夢,因夢而悟,因悟而別,節(jié)次相生,絲毫不亂”。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馬克市),李白即誕生于此。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后世將李白和杜甫并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zhèn)ス妍悾Z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文學之旅(熱門12篇)篇四
學習把握欣賞詩歌運用對比烘托、借景抒情、擬人夸張的表現手法,提高詩歌自主鑒賞的能力。
誦讀全詩,討論交流,結合背景與意象氣氛,欣賞藝術特色與作者情感,學會獨立鑒賞、概括、表述。
渲染烘托神秘氣氛,突出贊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氣勢非凡,表達向往之情。
品味欣賞、歸納實踐。
1課時。
一、誦讀全詩,感受意象氣氛與情感。
二、琢磨詞句。
信語或拔(出類拔萃)因殷驚列缺雨煙鼓且須。
三、簡述分析,能力養(yǎng)成。
1、首段背誦賞析。
表現手法:對比烘托、借景抒情、擬人夸張。
作用與感情:渲染烘托神秘氣氛,突出贊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氣勢非凡,表達向往之情。
2、二段背誦鑒賞。
時間線索推進夢境描寫:夜渡、到達、登山、半壁海日、空中天雞、
空間轉換寫景抒情:巖路、花石、熊咆龍吟、巖泉、深林、層巔——太姥山勝景。
青云、水煙、霹靂、洞天、日月、霓衣風馬(云之君)、虎鸞(仙之人)——仙境降臨。
過渡句及感情:夢境美好終歸短暫,現實殘酷無可回避,唯有坦然面對。
3、末段背誦欣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是否消極?
所有快樂的事情總是稍縱即逝的,自古以來,功名利祿總如流水般不可長留。
表面上看是對人生的悲觀厭世,實際上這是李白對世事的看破與對現實的不滿的憤懣之語,也有自我寬慰的意思。
且放白鹿青崖間。
“且”字有姑且之意,應是作者對慰留的友人的回答,也是自己心聲的真實流露。作者不愿阿諛侍奉權貴以換取功名,所以只能暫時游歷山水以派遣懷才不遇愁緒,姑且以此等待時機。
全詩主旨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放浪不羈、蔑視權貴、淡泊功名、追求自一由。
四、遷移拓展。
1、李白面對逆境的態(tài)度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2、李白為什么要夢游天姥山仙境,又很快醒來,轉而游歷山水?寫一篇短文,表達你的欣賞與理解。
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文學之旅(熱門12篇)篇五
詩的開頭幾句是寫入夢的緣由。詩人說:海上回來的人談起過瀛洲,那瀛洲隔著茫茫大海,實在難以尋找;越人談起過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時隱時現,也許還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中國古代傳說,東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萊,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就是浙江紹興一帶。“信”,在這里當“實在”講。
先說“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這一筆是陪襯,使詩一開始就帶有神奇的色彩;再說“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轉入正題。以下就極力描寫天姥山的高大:“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詩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見那山橫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連結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過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蓋過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中國的五座名山,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浙江天臺北,因為山上赤石列,遠看好像紅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著詩人又換一個角度以天臺山為著眼點來寫,說那天姥山東南方的天臺山雖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簡直像要塌倒了。這里的“天臺四萬八千丈”,只是說天臺山非常高,并不是說它實有四萬八千丈。
在這里,詩人并沒有直接說出天姥山怎樣高,卻用比較和襯托的手法,把那高聳的樣子寫得淋漓盡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時隱時現的天姥山就在我們眼前,喚起了我們的幻想,跟著詩人一步步地向那夢幻境界飛去。從“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句開始,詩人就進入了夢境。從這里到“失向來之煙霞”一大段,寫的都是夢境,是全詩的主要部分。
詩人夢見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間飛過紹興大都市的鏡湖,又飛到剡溪。他看到:謝公投宿過的地方如今還在,那里淥水蕩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謝公”,指的是魏晉貴族詩人謝靈運。謝靈運喜歡游山,以寫山水詩著稱,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過。謝靈運在登天姥山的時候,曾經在剡溪這個地方住宿過,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詩句。
接著,李白寫道:“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這里的“謝公屐”,指的是謝靈運特制的一種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齒,上山就去掉前齒,下山就去掉后齒,這樣走著省力些。“天雞”,是古代傳說里的一種神雞,相傳住在東海桃都山頂的一棵大樹上,天雞一叫,天下的雞都跟著叫起來。詩人說:他穿著謝靈運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連青云的石階。站在高山之巔,看見東海的紅日在半山腰涌出,聽見天雞在空中啼叫。這樣,從飛渡鏡湖到登上天姥山頂,一路寫來,景物一步步變幻,夢境一步步開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濃,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開一個迷離恍惚、光怪陸離的神仙世界:“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這幾句的意思是說,在千回萬轉的山石之間,道路彎彎曲曲,沒有一定的方向。倚靠著巖石,迷戀繽紛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龍在吟嘯,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巒都在發(fā)抖。天氣也急劇地變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煙霧。寫得有聲有色。這里采用了楚辭的句法,不僅使節(jié)奏發(fā)生變化,而且使讀者聯想到楚辭的風格,更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突然間景象又起了變化:在我們面前,霹靂閃電大作,山巒崩裂,轟隆一聲,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門打開了,在一望無邊、青色透明的天空里,顯現出日月照耀著的金銀樓閣。且看:“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這里作者接連用四個四言短句“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節(jié)奏參差錯落,鏗鏘有力,把天門打開時的雄偉聲勢,充分地寫了出來。“列缺”就是閃電。
在天門打開以前,詩人極力鋪敘昏暗恍惚的色彩和驚天動地的響聲,而天門打開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輝燦爛,壯麗非凡。這樣,前者就對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詩的氣勢上,形成了一個由低沉到高昂的波瀾。為神仙的出場渲染了神奇的背景。接著,神仙出場了:“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許多神仙紛紛走出來,穿著彩虹做的衣裳,騎著風當作馬,老虎在奏樂,鸞鳳在拉車。夢境寫到這里,達到了最高點,詩人的幻想真像“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地任意奔馳。讀著這些迷人的詩句,好像是在欣賞色彩鮮艷、變化莫測的童話影片一樣,是那樣富于魅力,那樣引人入勝。使人讀了心往神馳,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夢不長:“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唯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心驚夢醒,一聲長嘆,枕席依舊,剛才的煙霧云霞哪里去了?詩在夢境的最高點忽然收住,急轉直下,由幻想轉到現實,仿佛音樂由響徹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轉入低音,使聽者心情也隨著沉靜下來。讀詩,尤其是讀古體詩,全篇的波瀾起伏是應該注意體會的。
詩人由夢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這一段由寫夢轉入寫實,揭示了全詩的中心意思。這首詩是用來留別的,要告訴留在魯東的朋友,自己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訪道。這一段是全詩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幾句詩里,表現了詩人的內心矛盾,迸發(fā)出詩人強烈的感情。他認為,如同這場夢游一樣,世間行樂,總是樂極悲來,古來萬事,總是如流水那樣轉瞬即逝,還是騎著白鹿到名山去尋仙訪道的好。這種對人生的傷感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態(tài)度,表現了李白思想當中消極的一面。封建社會里屬于封建統治階級的知識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況下,對人生抱消極態(tài)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評價這首詩里所表現的李白的思想,決不能只看到這一面,還要看到另一面,更強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當中,和“人生無常”相伴而來的,不是對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權臣貴戚同流合污,而是對上層統治者的蔑視和反抗。他的求仙訪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漢武帝那樣為了滿足無窮的貪欲,而是想用遠離現實的辦法表示對權臣貴戚的鄙棄和不妥協,正像詩的結句所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哪能夠低頭彎腰伺候那些有權有勢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的思想是曲折復雜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積極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文學之旅(熱門12篇)篇六
1、教學目標。
1.領悟李白蔑視權貴、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2.認識和體會李白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即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夸張。
1、教學重點。
1.體會鄉(xiāng)土情結的時代內涵。
2.培養(yǎng)學生研習文本能力。
3.認識散文問題特點。
1、導入新課。
2、寫作背景。
天寶元年,李白經友人實現吳筠推薦,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以為實現自己“濟滄海”“安社稷”的政治抱負的時機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躊躇滿志到了長安。卻被任命為翰林供奉,一個沒有實權的文學侍臣,根本無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由于他蔑視權貴,不趨炎附勢,加上桀驁不馴的性格,招致了權貴們對他不斷的攻擊和讒毀。不到三年,被唐玄宗“賜金放還”,趕出長安,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李白在“臨當欲去時,慷慨淚沾纓”這樣極度悲憤惆悵的心情之中離開京城,繼續(xù)他的漫游生活。先到洛陽與杜甫相會,結下友誼。隨后又同游梁、宋故地,這時高適也趕來相會,三人一同往山東游覽,到兗洲不久,杜甫西入長安,李白南下吳、越故地。此詩是詩人于天寶四年離開東魯南游吳越時所作,一名《別東魯諸公》。
3、作者介紹。
李白素有“詩仙”之稱,在中國文學史上是最具浪漫主義氣息的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藉隴西成紀(今甘肅泰安東),生于碎葉(今巴爾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歲始離川在各地漫游。較廣泛地接觸現實,認識到朝廷的腐敗、官僚貴族的奢侈腐朽,寫出不少抨擊黑暗現實的詩篇。晚年飄泊困苦,卒于當涂。李白是繼屈原之后,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感情熱烈,性格豪爽,想象豐富,語言清新自然,較多地運用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借助非現實的幻想來表現激情。
4、題目解說。
(1)夢游:說明內容的虛實。
(2)天姥:指天姥山,是所夢的內容。
(3)吟:古詩體式,多有悲愁慨嘆之意,形式活潑,如同散文中的隨筆,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4)留別:說明本詩寫作目的。是臨行前留下這首詩向朋友話別的意思,不過本詩主要內容并無惜別之感,而是借題發(fā)揮,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和意向是真。
5、層次結構。
第1段入夢緣由。
由神山的難以覓求,引出天姥山。刻畫天姥山的壯闊和遮天蔽日的氣勢,由此入夢。
第2段夢游。
詩人因情設夢,精心描繪了四幅精彩的畫面:月夜“剡溪清幽”,白晝“山中壯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樂”。
第3段嘆夢。
寫夢醒后的感慨。直抒失意的情緒,表達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6、全文分析。
1、為何從“瀛洲”談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襯作用,表現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詩"神”的特色凸顯而出。
2、天姥山的特點是什么?
高大、巍峨。
3、怎么體現?使用什么寫作和修辭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聞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臺相比。正面與側面相結合。寫作手法:比較、襯托、夸張。極力表現高聳、時隱時現的天姥山,為幻想做好準備。
夢到剡溪。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蕩漾清猿啼。
4、"飛”表現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5、“照”和"送”寫出什么?
明月與人如影隨形,人與自然和諧一體,體現對自然的熱愛和眷戀。
1、背誦并默寫此詩。
2、讀李白的這首詩,總能被深深地感染,我相信,每個人心中從此都有了一個你自己的李白。我們可嘗試著表達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請寫一篇隨筆《我讀夢游天姥吟留別》。
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文學之旅(熱門12篇)篇七
我課改前、課改后都聽過一些高中老師對這篇詩歌的課堂教學,總的來看,他們在本文解讀上依舊思維單一,在鑒賞角度上缺乏開發(fā)創(chuàng)新,究其原因:一是受教學參考資料上的觀點的束縛,二是對文本本身的解讀不夠深入。許多教師都是依照有關教學參考資料上的觀點來講解:“夢游”就是“夢中游”;“天姥”即“夢游”的地點——天姥山;“吟”即一種詩體形式;“留別”即表明此詩是留給為自己送行的朋友的;認為“夢游天姥”就是記敘詩人在夢中游歷天姥山的一個“夢境”,因而全詩富有浪漫的色彩、新奇的比喻、奇特的想象、大膽的夸張、雄渾的氣勢等等。這些看似言之有理,但關鍵之處其實不然。盡管有一種文藝理論觀點認為:藝術作品就是藝術家的“白日夢”,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就是藝術家做“白日夢”的過程。但我卻不認為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是在講述一個“白日夢”,全詩也不是在記敘的一個“夢中”游天姥的“夢境”,而是在表達詩人蘊藏在心中的一種“夢想”與追求。
唐玄宗拿出一筆“補償金”就把李白從朝中解職辭退了。李白出了翰林之后,來到他在山東東魯的家中居住了一段不長時間,第二年,即天寶四年(公元745年),李白就告別東魯家園,又一次地踏上了漫游的征途。這首《夢游天姥吟留別》就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
了解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我們再來看這首詩的最核心內容——詩中所言明的“志”和所抒發(fā)的“情”到底是什么?我認為就是詩歌的最后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兩句應是李白對其所言之“志”、所抒之“情”的“畫龍點睛”!如果有了這個共識,往下我們就好對《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夢”進行具體解析了。我認為《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夢”不是“夢中”之夢;李白的“夢”游并非是在“夢中”游,而是一種“夢想”游。有人一定會追問:有什么依據說詩人寫的“夢”游不是“夢中”游而是“夢想”游呢?我下面將先按照常理、再依據文本來回答有人提出的疑問。
我們先按照常理來看:
“夢中”的“夢”,通常表現的是人的一種無意識狀態(tài),其“夢中”的內容多是畫面蕪雜、呈現無序、缺乏內在聯系的零散印象;而“夢想”的“夢”,則通常表現的是人的一種有意識行為,其“夢想”的內容常為目標集中、表達有序、具有邏輯層次的想象過程。
“夢中”的“夢”,只是一種以“刺激-反應”為基礎的正常生理現象;而“夢想”的“夢”,則是一種以聯想與想象為基礎的特殊心理現象。
“夢中”的“夢”所呈現的只是人對過去的某種生活回憶;而“夢想”的“夢”所體現的則是人對未來的某種精神追求。
是不是這樣的?我們再依據文本來看。原詩《夢游天姥吟留別》(也題作《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全文如下: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全詩共有三節(jié)(三個段落)。
第一節(jié)是詩人說明自己產生“夢想”“游天姥”的原因,而且這個原因是通過比較之后才產生的。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我從航海的人那里聽到傳說海上有座仙山叫瀛洲,可因為大海波濤渺茫確實不易尋求;而吳越一帶的.人談起天姥山,說那云霞忽明忽暗的景象有時就能夠看到。那天姥山仿佛連接著天遮斷了天空,它山勢高過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即使天臺山高一萬八千丈,可對著這天姥山,卻矮小得像要向東南方傾倒一樣。因此,既然去不了海上仙山瀛洲,那就不如到吳越的天姥山去游歷一番也好。
第二節(jié)是詩人描述自己如何“夢想”“游天姥”的內容,也算是做的一個“白日夢”片斷吧。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我根據人們對天姥山的傳說,夢想去游一趟天姥山。在急切心情的驅使下,我夢想連夜飛渡到那月光映照下的鏡湖。想象那湖上的月光映照著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詩人謝靈運游天姥山時住宿的地方現在還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蕩漾,山中的猿猴叫聲極為凄清。我腳穿那謝公為游山而特制的木屐,親自攀登高聳入云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能看見從海上升起的太陽,在山頂上仿佛可以聽到天雞啼鳴。無數山巖重疊,道路曲折回旋,沒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戀奇花,倚著山石,不覺已經天黑了。這時聽到巖泉發(fā)出的響聲,既像熊在吼,又像龍在吟,使幽靜的樹林戰(zhàn)栗,使層層山巖震驚,烏云黑沉沉地像要下雨了,水波蕩漾升起陣陣煙霧。突然閃電迅雷,像是把山巒崩裂一樣。電閃雷鳴使我仿佛看到像是仙府一樣的石門,轟隆一聲從中間打開了,洞中蔚藍的天空廣闊無際,看不到盡頭;閃電中的群巒疊嶂好像日月的光輝照耀著金銀筑成的神仙宮殿。閃電中我仿佛看到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風當作馬,一個接一個地下來了;閃電中我仿佛看到老虎彈奏著琴瑟,鸞鳥駕著車,仙人成群結隊多得像麻一樣。猛然間我心驚膽顫,神志恍惚,一驚而起,不禁長聲嘆息。原來我仍醒著,枕頭床席也都在,可剛才夢幻中的煙霧云霞卻原來根本沒有。
第三節(jié)是詩人解釋自己為何“夢想”“游天姥”的目的,表達的是詩人對“夢想”的某種精神追求。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人世間行樂也應像暢游夢中幻境一樣,自古以來萬事都像東流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你們問我告別諸位什么時候才能再回來?這可不好說哦。我暫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間,要想遠行時就騎上它去探訪像天姥山這樣的名山。為什么非要低頭彎腰去侍奉巴結權貴們,讓人不能舒心暢意、開開心心地做自己所喜歡做的事情呢!
綜觀全詩,所表現的完全是詩人的一種有意識的、主動而自覺的創(chuàng)作行為,其“夢想”的產生、“夢想”的內容、“夢想”的追求都非常清晰而有條理,富有邏輯思維的層次性和積極聯想與想象的過程性。
本文之所以要把《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夢”重新進行一番解析,是因為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不首先把詩中的“夢”解讀準,那么整個教學過程就不能順利推進,常常出現顧此失彼、不能自圓其說的情形。例如,若把詩中的“夢”當作“夢境”來講,那么詩歌的第一節(jié)和第三節(jié)就就完全脫離“夢境”了。再說,如果整首詩的中心和重點是在記敘一個“夢境”,那么該詩第三節(jié)中的那句極其關鍵的、直抒胸臆的議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顯得十分突兀。因為這最“畫龍點睛”的最后一句,竟與詩中有關“夢游天姥山”的情景之間,怎么也構不成一種思維鏈。而只有把《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夢”當作“夢想”來講,那么整首詩歌就顯得自然而順暢,既有產生“夢想”的原因(詩的第一節(jié)),又有展開“夢想”的過程(詩的第二節(jié)),更有表達“夢想”的目的(詩的第三節(jié)),再稍微聯想一下詩人寫作此詩的歷史背景,一切都那么的合情合理。至于詩人此前本沒有游歷過“天姥山”,可為什么能在詩中把“游天姥山”的過程描繪得如此栩栩如生、仿佛讓人身臨其境呢?我想,這一定與詩人在寫作此詩之前,曾有16年的漫游經歷和生活積累有關,李白可能把他在其他地方登山時的所見、所聞、所感移植到了此詩當中。這也證明了一個真理:“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唯一源泉”。再如李白在詩中寫到“腳著謝公屐”,這“謝公屐”就是南朝時的一位喜愛游玩山水的詩人謝靈運(公元385年—433年)專為登山而特制的鞋子,可見李白為自己“夢想”如何攀登天姥山是有意識、有目的地作了充分準備的。
最后,我把自己對《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思想作如下兩點概括與揭示:
一、“夢游天姥”,不是在記敘詩人“夢中游天姥”的離奇景遇,而是在抒發(fā)詩人“夢想游天姥”的強烈愿望。詩人通過抒發(fā)自己“夢想游天姥”的強烈愿望,排遣的是他在現實生活中“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內心痛苦,表達的是一種對心靈解放與精神超脫的極度渴望。
二、“吟留別”,是詩人想通過這首詩歌告訴那些留在京城的朋友或醉心于官場的朋友,不要“摧眉折腰事權貴”,當感到“不得開心顏”的時候,應當想到“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不如像我這樣想開些,“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到美好的大自然去放飛心情,獲得精神的自由。
如麻”這兩句夸張性的擬人與比喻,也只是李白在“夢想游天姥”的過程中,想象那“天姥山”的千姿百態(tài)的山巒疊嶂在電閃雷鳴背景下可能出現的“幻覺”,而不是在表現李白對“仙人”“仙境”的向往與追求。結合全詩來看,當聽到人們傳說海山有座叫“瀛洲”的仙山時,李白憑理智知道,這是“煙濤微茫信難求”,根本不去追求。而當聽到“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既可望又可求時,李白立即產生向往,想去攀登現實中那“勢拔五岳掩赤城”的“天姥山”。并為此夢想能“一夜飛渡鏡湖月”,立刻飛到那“連天向天橫”的天姥山下。李白除了有“夢游天姥”的強烈興趣外,還對現實自然界的其他“名山”具有興趣。如他在詩中告訴朋友說:“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我認為,這里的李白不論想“夢游天姥”也好,或打算探“訪”更多的“名山”也好,其實都是在用一種極其浪漫的表象來掩飾他極其現實的想法——“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我想誰都不會否認,作為李白的一種“夢想”與追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一句不僅是“詩眼”所在,而且是千古名句,但我們也要清楚這點:李白所不愿“摧眉折腰”侍奉巴結的“權貴”,絕不包括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唐玄宗,而只能是那些在級別上能夠管壓著李白、并想從李白身上撈點油水圖謀索賄的朝廷官員。從李白后來的人生經歷來看,其實還真是沒有完全放棄“事權貴”的。例如李白在寫出《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歌的當年(天寶四年)不久,就曾和高適、杜甫一起去拜謁過北海太守李邕;天寶七年,李白又去謁見過廬江太守昊王李抵;天寶十四年,李白還應邀出任過唐永王李?的幕僚至于李白在后來多次“事權貴”的過程中,是否完全沒有“摧眉折腰”過?很難說。
所以,盡管李白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宣言里彰顯了一種做人的氣節(jié)和人格尊嚴,但我看來,在李白內心深處仍是懦弱的、自卑的。他對不能得罪的“權貴”,他對所看不慣的官場腐敗以及其他一些“潛規(guī)則”,李白或是不敢抗爭,或是不想面對,或是不愿同流合污。我們如果用儒家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標準來衡量李白在這首詩中所體現的思想,“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也只是處于一種思想境界的最初級階段——“修身”而已。而且李白在詩中所選擇的“修身”途徑也只不過是“夢游天姥”似的自我陶醉、遍“訪名山”樣的自尋快樂,而這其實也是選擇了一種在我們當代人看來極不認同的處世方式——逃避現實!而這一點,也正是我們今天教學這篇傳統名篇時,應引導學生認真分析和正確認識的地方。“做夢”哪個不會?“夢想”誰人沒有?但怎樣的“夢想”才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怎樣的“夢想”才是我們這個民族應弘揚的,怎樣的“夢想”才能導向一種腳踏實地的奮斗理想和具體實踐?尚請我們的教師在備課與教學過程中三思!
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文學之旅(熱門12篇)篇八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翻譯。
海外來的客人談起瀛洲,(大海)煙波渺茫,(瀛洲)實在難以尋求。吳越一帶的人談起天姥山,在云霧忽明忽暗有時還能看見。天姥山仿佛連接著天遮斷了天空。山勢高峻超過五岳,遮掩過赤城山。天臺山雖高一萬(一萬為正確版本,四萬經考證為誤傳)八千丈,對著天姥山,(卻矮小得)好像要向東南傾斜拜倒一樣。
我根據越人說的話夢游到吳越,一天夜晚飛渡過明月映照下的鏡湖。鏡湖上的月光照著我的影子,一直伴隨我到了剡溪。謝靈運住的地方如今還在,清澈的湖水蕩漾,猿猴清啼。我腳上穿著謝公當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見了從海上升起的太陽,在半空中傳來天雞報曉的叫聲。無數山巖重疊,道路盤旋彎曲,方向不定,迷戀著花,依倚著石頭,不覺天色已經晚了。熊在怒吼,龍在長鳴,巖中的泉水在震響,使森林戰(zhàn)栗,使山峰驚顫。云層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動蕩生起了煙霧。電光閃閃,雷聲轟鳴,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門,訇的一聲從中間打開。洞中蔚藍的天空廣闊無際,看不到盡頭,日月照耀著金銀做的'宮闕。用彩虹做衣裳,將風作為馬來乘,云中的神仙們紛紛下來。老虎彈奏著琴瑟,鸞鳥駕著車。仙人們成群結隊密密如麻。忽然(我)魂魄驚動,猛然驚醒,不禁長聲嘆息。醒來時只有身邊的枕席,剛才夢中所見的煙霧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間的歡樂也是像夢中的幻境這樣,自古以來萬事都像東流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告別諸位朋友遠去(東魯)啊,什么時候才能回來?暫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間,等到要遠行時就騎上它訪名山。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權貴,使我不能舒心暢意,笑逐顏開!
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文學之旅(熱門12篇)篇九
詩境雖奇,脈理極細。略作梳理,可見夢境四景:
“我欲固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這里展示的是夢中第一景,朗朗月色,澄碧湖水,漾漾淥水,清亮猿啼,構成了一幅清麗恬靜的幽美畫面。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這一段移步換形而變化迅疾。石徑通云,海日升空,天雞高唱,山花爛漫,似已見到光明而仍在曖昧之境。這是夢中展現的第二景。
“熊咆龍吟殷巖泉,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但隨著夜晚的降臨,詩人夢中的見聞已是熊在咆哮,龍在吟嘯,而且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巒都在發(fā)抖。天氣也在急驟變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的水面騰起煙霧,置身這樣的.環(huán)境,令人感到身居高危之地而毛骨悚然。可用陰森恐怖來形容這夢中的第三景。
第四景:“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如果說前面僅僅是詩境的奇異的話,那么這接下來則是光怪陸離,夢境也隨之進入高潮。剛才雖是令人驚憟之境而舉目所見,依然一片寧靜。緊接著便寫到山崩地裂之聲,仿佛《天方夜譚》中的石穴洞開一樣,一幅奇異而璀璨的景象呈現在眼前,由晦暗突然轉為光芒萬丈。古人說山中別有洞天,這一景詩仙有意識地把它形象化了。既有奇麗的形象,又有色彩的描繪,且有舒卷的情域,這是詩人夢游暢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全詩最為飽滿、明朗的藝術畫面。
詩人因情設夢,精心描繪了四幅精彩的畫面。品讀詩歌意境,聯系詩人經歷,筆者認為,夢中所展示的一切決非偶然,似乎是詩人生活遭遇的真實反映。李白二十五歲時,“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出三峽,泛洞庭,東游吳越,北訪太原,開始了以安陸(今屬湖北)為中心的十六年游歷生活。此階段,詩人可算是自由自在,對現實充滿了美好的向往憧憬。夢中第一景正是此階段詩人生活的詩意化寫照。天寶元年,李白因友推薦,應召入京,供奉翰林,起初詩人可謂“仰天大笑出門去”、“春風得意馬蹄疾”,深得唐玄宗的青睞,這一短暫的時間可以說是詩人政治生涯中最壯美的時刻,難怪詩中出現了“海日”、“天雞”那種壯觀雄奇景象。但是李白那種傲岸的性格,是不為權貴所容的,后遭受高力士、楊國忠的讒害,唐玄宗疏遠了他。天寶三年(744),他被迫離開長安,這是詩人人生經歷中的低谷地,詩中所描繪的陰森恐怖之景,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現實生活的黑暗。李白是一個具有遠大抱負的人,他有“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的美好愿望,但是他的美好理想被無情的現實擊得粉碎。對現實的強烈不滿,促使他追求夢寐以求的樂土,這就是他夢中追求的第四景。因此,我們不妨說,夢中四景是詩人人生旅途的曲折再現。詩人的那種高于生活的浪漫主義的奇特想象是植根于現實生活的。
詩人寫夢中詩境,其神奇瑰麗的場面固然具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但神奇瑰麗的背后還有著若隱若現的恐怖的陰影,這正是詩人在現實社會中因四處碰壁而精神壓抑的詩化反映。這夢中四景看似寫仙人世界,實則是詩人二入長安后,在政治上屢受挫折的投影,隱晦曲折地反映了他迷惘于“出世”與“入世”間的心理矛盾。我想,學生在鑒賞《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時,如果能把李白的這些人生經歷融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中,不僅會理解這一點,而且會深刻地體驗到詩人嶙峋直立、不取悅于世而又不茍活于世的一腔悲憤。
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文學之旅(熱門12篇)篇十
這是一篇“夢游”之作,開篇時已經寫了他入夢的緣由:“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詩仙說海上回來的人談起瀛洲,那瀛洲隔著茫茫大海,實在難以尋找;越人談起那天姥山,那天姥山在云霞里時隔時現,也許還可以看得到。這開篇已經有了神話般的意境,“瀛洲”是一座神山,東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是蓬萊,一座是方丈,一座是瀛洲。提到“神”增加了我們想一探究竟的想法,引導我們跟隨詩人的腳步一同前往。
接下來是真正提到天姥山,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去游覽之地。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這座山極其高大,氣勢宏偉。詩人先就其縱向而言,高到了仿佛與天相接,又與高俊出名的五岳相比,亦是超出。“掩”也是高出,它也超出了“赤城”。“赤城”是山名,在浙江天臺北,因其山上多赤石而得名。接著,詩人以天臺為點,說天臺雖高但也要拜倒在天姥山的東南腳下,這是橫向看山。如此高俊之地,在云霞里忽隱忽現,我們早有心意想要隨著詩人的足跡向那夢境飛去了。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從這句開始直到“失向來之煙霞”都是夢境的主體。
恰如袁行霈先生評李白之詩心是“可以離開身體飛向遠方,或隨狂風,或隨大雁,或隨明月”的。這一次詩人夢到自己一夜間隨月而飛,飛過鏡湖,飛到了剡溪。他看到謝公投宿過的地方如今還在,那里淥水清澈,猿聲啼鳴。于是,詩人也穿上了謝公當年發(fā)明的底上有齒的木屐,開始了這次非凡之旅。他沿著那綿延至天際的石階,攀到山的半腰,見到了從海上升起的太陽,聽見天雞在空中啼叫。詩人經過那許許多多的巖石,隨著山形轉彎,迷戀著花,依倚著石,不覺得天色已經晚了。熊在咆哮,龍在吟嘯,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頂都在發(fā)抖。天氣這時也發(fā)生了急劇地變化,青青的云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騰起煙霧。在朦朧的景致中忽現:
“列缺霹靂,邱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電光從云中決裂而出,故稱“列缺”。這時“訇然中開”了一個神仙的世界,洞天福地。
此時的世界是忽然間由暗轉明,“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云之君”――披彩虹為衣,驅長風為馬,這次的聚會宏大又熱鬧非凡,虎為仙人鼓瑟,鸞為之駕車,金臺、銀臺與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異彩繽紛,何等的光耀奪人、驚心眩目,儼然一場群星的聚會,這也恰是人世間生活的反映。我想這是詩人長期漫游山水的印象,也有他在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痕跡,這金碧輝煌、氣象萬千的一切都通過詩人綺麗的想象、大膽的筆法展現無余。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這是詩人的感慨,也是詩人經歷了人生幾多得意和失意后的思考所得,人生啊不過也是一場夢而已,所有的一切都將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走過。此刻能夠給予詩人安慰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徜徉山水的樂趣才是最快意的。此句似乎可以到此作結,但詩人憤然道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吐詩人長久以來不得志的苦悶之情,這神來一筆,點明了全詩的主題:對名山的尋訪是因為對權貴的抗爭,它喊出了封建社會里眾多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不“事權貴”,是對封建統治者的蔑視,是“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我肯定,更是后來多少文人爭相競逐的名句。恐怕只有李白敢于大聲呼喊,恐怕只有李白這位詩仙才能將夢境與現實結合的如此緊密,恐怕只有李白才能這般豪放浪漫、不拘一格。
[1]《中國詩歌藝術研究?李白詩歌與盛唐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2]《唐詩鑒賞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3]《閱讀和欣賞》,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此詩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李白在長安受到權貴的排擠,被放出京。天寶四載(745年),李白將由東魯(在今山東)南游吳越,寫了這首描繪夢中游歷天姥山的詩,留給在東魯的朋友,所以也題作《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
李白早年就有濟世的抱負,但不屑于經由科舉登上仕途。因此他漫游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此廣造聲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吳筠向玄宗推薦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長安來。李白對這次長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給妻子的留別詩《別內赴征》中寫道:“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李白初到長安,也曾有過短暫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權貴,及翰林院同事進讒言,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敗。離長安后,他曾與杜甫、高適游梁、宋、齊、魯,又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這時東魯的家已頗具規(guī)模,盡可在家中怡情養(yǎng)性,以度時光。可是李白沒有這么作,他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他有更高更遠的追求,于是離別東魯家園,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這首詩就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
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文學之旅(熱門12篇)篇十一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時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翻譯。
海外來客們談起瀛洲,煙波渺茫實在難以尋求。越中來人說起天姥山,在云霧忽明忽暗間有人可以看見。天姥山仿佛連接著天遮斷了天空。山勢高峻超過五岳,遮掩過赤城山。天臺山雖高四萬八千丈,面對著它好像要向東南傾斜拜倒一樣。
我根據越人說的話夢游到吳越,一天夜晚飛渡過明月映照下的鏡湖。鏡湖上的月光照著我的影子,一直伴隨我到了剡溪。謝靈運住的`地方如今還在,清澈的湖水蕩漾,猿猴清啼。我腳上穿著謝公當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見了從海上升起的太陽,在半空中傳來天雞報曉的叫聲。無數山巖重疊,道路盤旋彎曲,方向不定,迷戀著花,依倚著石頭,不覺天色已經晚了。熊在怒吼,龍在長鳴,巖中的泉水在震響,使森林戰(zhàn)栗,使山峰驚顫。云層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動蕩生起了煙霧。電光閃閃,雷聲轟鳴,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門,訇的一聲從中間打開。洞中蔚藍的天空廣闊無際,看不到盡頭,日月照耀著金銀做的宮闕。用彩虹做衣裳,將風作為馬來乘,云中的神仙們紛紛下來。老虎彈奏著琴瑟,鸞鳥駕著車。仙人們成群結隊密密如麻。忽然魂魄驚動,我猛然驚醒,不禁長聲嘆息。醒來時只有身邊的枕席,剛才夢中所見的煙霧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間的歡樂也是像夢中的幻境這樣,自古以來萬事都像東流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告別諸位朋友遠去(東魯)啊,什么時候才能回來?暫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間,等到要遠行時就騎上它訪名山。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權貴,使我不能有舒心暢意的笑顏!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李白在長安受到權貴的排擠,被放出京。天寶四載(745年),李白將由東魯(在今山東)南游吳越,寫了這首描繪夢中游歷天姥山的詩,留給在東魯的朋友,所以也題作《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
李白早年就有濟世的抱負,但不屑于經由科舉登上仕途。因此他漫游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此廣造聲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吳筠向玄宗推薦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長安來。李白對這次長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給妻子的留別詩《別內赴征》中寫道:“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李白初到長安,也曾有過短暫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權貴,及翰林院同事進讒言,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敗。離長安后,他曾與杜甫、高適游梁、宋、齊、魯,又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這時東魯的家已頗具規(guī)模,盡可在家中怡情養(yǎng)性,以度時光。可是李白沒有這么作,他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他有更高更遠的追求,于是離別東魯家園,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這首詩就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
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文學之旅(熱門12篇)篇十二
詩的開頭幾句是寫入夢的緣由。詩人說:海上回來的人談起過瀛洲,那瀛洲隔著茫茫大海,實在難以尋找;越人談起過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時隱時現,也許還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國古代傳說,東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萊,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現在浙江紹興一帶。“信”,在這里當“實在”講。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這一筆是陪襯,使詩一開始就帶有神奇的色彩;再說“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轉入正題。以下就極力描寫天姥山的高大:“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詩人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見那山橫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連結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過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蓋過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我國的五座名山,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現在浙江天臺北,因為山上赤石羅列,遠看好像紅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著詩人又換一個角度以天臺山為著眼點來寫,說那天姥山東南方的天臺山雖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簡直像要塌倒了。這里的“天臺一萬八千丈”,只是說天臺山非常高,并不是說它實有一萬八千丈。
在這里,詩人并沒有直接說出天姥山怎樣高,卻用比較和襯托的手法,把那高聳的樣子寫得淋漓盡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時隱時現的天姥山就在我們眼前,喚起了我們的幻想,跟著詩人一步步地向那夢幻境界飛去。
從“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句開始,詩人就進入了夢境。從這里到“失向來之煙霞”一大段,寫的都是夢境,是全詩的主要部分。
詩人夢見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間飛過鏡湖,又飛到剡溪。他看到:謝公投宿過的地方如今還在,那里淥水蕩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謝公”,指的是東晉詩人謝靈運。謝靈運喜歡游山,以寫山水詩著稱,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過。謝靈運在登天姥山的時候,曾經在剡溪這個地方住宿過,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詩句。
接著,李白寫道:“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這里的“謝公屐”,指的是謝靈運特制的一種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齒,上山就去掉前齒,下山就去掉后齒,這樣走著省力些。“天雞”,是古代傳說里的一種神雞,相傳住在東海桃都山頂的一棵大樹上,天雞一叫,天下的雞都跟著叫起來。詩人說:他穿著謝靈運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連青云的石階。站在高山之巔,看見東海的紅日在半山腰涌出,聽見天雞在空中啼叫。這樣,從飛渡鏡湖到登上天姥山頂,一路寫來,景物一步步變幻,夢境一步步開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濃,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開一個迷離恍惚、光怪陸離的神仙世界:“千巖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這幾句的意思是說,在千回萬轉的山石之間,道路彎彎曲曲,沒有一定的方向。倚靠著巖石,迷戀繽紛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龍在吟嘯,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巒都在發(fā)抖。天氣也急劇地變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煙霧。寫得有聲有色。這里采用了楚辭的句法,不僅使節(jié)奏發(fā)生變化,而且使讀者聯想到楚辭的風格,更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
突然間景象又起了變化:在我們面前,霹靂閃電大作,山巒崩裂,轟隆一聲,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門打開了,在一望無邊、青色透明的天空里,顯現出日月照耀著的金銀樓閣。且看:“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這里作者接連用四個四言短句“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節(jié)奏參差錯落,鏗鏘有力,把天門打開時的雄偉聲勢,充分地寫了出來。“列缺”就是閃電。
在天門打開以前,詩人極力鋪敘昏暗恍惚的色彩和驚天動地的響聲,而天門打開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輝燦爛,壯麗非凡。這樣,前者就對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詩的氣勢上,形成了一個由低沉到高昂的波瀾。為神仙的出場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接著,神仙出場了:“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許多神仙紛紛走出來,穿著彩虹做的衣裳,騎著風當作馬,老虎在奏樂,鸞鳳在拉車。夢境寫到這里,達到了最高點,詩人的幻想真像“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地任意奔馳。
讀著這些迷人的詩句,好像是在欣賞色彩鮮艷、變化莫測的童話影片一樣,是那樣富于魅力,那樣引人入勝。使人讀了心往神馳,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夢不長:“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唯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心驚夢醒,一聲長嘆,枕席依舊,剛才的煙霧云霞哪里去了?詩在夢境的最高點忽然收住,急轉直下,由幻想轉到現實,仿佛音樂由響徹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轉入低音,使聽者心情也隨著沉靜下來。讀詩,尤其是讀古體詩,全篇的波瀾起伏是應該注意體會的。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