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首先必須開頭要開門見山,既要一下子抓住聽眾又要提出你的觀點,中間要用各種方法和所準備的材料說明、支持你的論點,感染聽眾,然后在結尾加強說明論點或得出結論,結束演講。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演講稿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最新演講稿模板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赤壁之戰的演講稿篇一
大多觀完影片后,可能記憶中殘留最多的是,諸葛口中的搞笑對白,再余下是很多的廝殺場面,認為索然無味,以至于有人說出:“不好看”三個大字,無語,所謂“不好看”能夠理解為不喜歡看。
對于搞笑部分我在觀看中不太刻意去注意,只是認為這是導演為了活躍一下場內氣氛而設,所謂老劇新拍當然要幽一默,博得觀眾簡便一笑。
本人注意得較多的是整個劇情變化的描述,是否結合史實,以及劇中所演繹到的一些資料:孫劉如何聯軍,各首領的人物個性及心理變化,初戰如何戰勝的,古代作戰的技巧及手法。
re:赤壁是來源于歷史升華于吳宇森
更為期待下集,火燒連環船,場面肯定比這次要更壯觀,單看這集最終快結束時初露顯現的那長江之上的數百船只,就叫人興奮不已,十足吊足胃口,古得很,大氣的很。
赤壁之戰的演講稿篇二
1.了解“賦”這種文體的特征,鑒賞音韻美和意境美。
2.培養學生鑒賞古代散文的能力,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
3.結合作者的處境,體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1.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語言之美。
2.體會景、情、理的交融,品鑒技巧之美。
誦讀和鑒賞運用多媒體課件
二課時
在日本的千葉,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立著這樣一塊石碑,上面寫著這樣兩個字:蟲二。許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后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說這兩個字應分別加上兩個邊框,讀為“風月無邊”,是盛贊此地之美的。
而我們今天要鑒賞的《赤壁賦》,就是借詠無邊風月而抒懷的。文章的作者是蘇軾。
1.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品味語言之美;
2.體會景、情、理的交融,品鑒技巧之美。
目標:訂正字、詞的讀音
關注作者感情的變化
·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琢磨段與段之間的關系,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理清本文的線索。
·解讀賞析(重點:第一、三、四段)
第一段:景(以學生的活動為主)
逐層設疑:
第一段作者寫的是什么內容?
是什么樣的景?
看到這樣的景會有什么樣的心情?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景月出東山徘徊斗牛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教師點撥:
正是這美景激發了作者的心曠神怡之情。此一樂也:山水之樂,詩酒之樂。再來欣賞一遍。(全體女生讀)
·知人論世
以第二段(過渡段)為契機介紹蘇軾的人生經歷,重點是政治上的坎坷遭遇,為三、四段的情理理解作必要的鋪墊。
第三段:情
·歌聲和簫聲引發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內容是什么呢?
·學生齊讀、體會
·學生自己看書思考、分類
·相互借鑒、爭辯、質疑
·教師點撥、師生共同總結。
無枝可依
情英雄安在悲
人生無常
第四段:理(在誦讀中理解、品味語言)
·他怎樣來排遣這種悲苦郁悶之情呢?
盈虛有數物我無盡理
清風明月與子共適
·這樣深奧的道理,遠隔千年的描述,今天我們讀來并不感到晦澀難懂,為什么?(引導學生品味語言)
補充《定風波》幫助理解。
·你認為當時真的有這樣一場主客答問嗎?
·學生暢談感受、認知,教師明確:
主客答問是賦的傳統手法;
蘇軾借此抒懷,有無并不重要。
教師強調:
正是用這種觀點看待萬事萬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脫?;貧w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靜、氣氛清新的清風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可以說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隨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嘗不是一種苦難后深悟的曠達。思想矛盾解決了,心胸也隨之曠達超脫起來。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掃悲傷而變得開朗樂觀----主客暢飲,酣睡達旦。
·總評蘇軾:展現其人格魅力,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重點:景、情、理的關系
教師明確:
常言說: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懷了世俗的歡樂心情;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最后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達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那么,前后兩“樂”相同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
如下圖:
景(樂—山水之樂)理(樂—達觀之樂)
情(悲)
情因景生景以情顯移情于理
風月不老先生未亡
教師強調:
情因景生,景以情顯,移情于理。
風月不老,先生未亡。
比較閱讀;
蘇軾《后赤壁賦》
《念奴嬌·赤壁懷古》
《記承天寺夜游》
參考篇目:
林語堂《蘇東坡傳》
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赤壁賦
蘇軾
景(樂—山水之樂)理(樂—達觀之樂)
情(悲)
情因景生景以情顯移情于理
風月不老先生未亡
赤壁之戰的演講稿篇三
19、赤壁之戰(第一課時教案)
1、?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2、?理清課文脈絡,給課文分段。理解掌握自不量力、計策等詞語的意思。
3、?通過練習,進一步掌握課文主要意思。
4、?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習慣。
2、?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內容,改課文分段。
3、?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脈絡,理解課文的相互關系。
教學過程?:
1、?課前談話、揭示課題。
(板書3萬?80萬)
2、?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
多媒體出示: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發魚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3、?自由讀課文。
要求:1、讀準音,給每個小節標上記號。
2、仔細讀每一小節,看看自己究竟知道了什么?
4、?檢查自讀情況
1、?問:通過讀課文,那些人物在本書中出現了?他們能不能稱得上是英雄呢?(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周瑜——統率三軍、擊潰曹軍;黃蓋——獻計火攻,火燒曹營;曹操——驕傲自大,落荒而逃)
(投影出示:1、黃蓋向周瑜說的計策——用火攻,你認為好不好?
3、戰船及其帆篷、繩索、木板等都是易燃之物
(投影出示:2、黃蓋假投降,曹操為什么不懷疑?)
1、曹操驕傲自大,盲目樂觀?2、曹操深信黃蓋的話
3、?黃蓋的船偽裝的好,使曹操不容易發覺其中有詐。
過渡:通過剛才的檢查,可以看出同學們讀書是比較認真的。下面,請大家再次把課文一節一節的瀏覽一下,想一想,赤壁之站發生、發展、結束的過程。
5、指導分段
1、曹操率軍欲滅東吳,周瑜調兵遣將。這應當是全文的起因部分。
2、黃蓋獻計,寫信詐降,草船沖寨、火燒敵船應是妙計殲敵的經過。
3、赤壁之戰,曹軍慘敗,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應是結果部分。
歸納:
隨機板書:
(起因1--2)??????????(經過3--10)????????????(結果11)
過渡:赤壁之站的結果是曹軍慘敗,周瑜大獲全勝。那么在整個事件的過程中,誰起了關鍵的作用。(黃蓋)黃蓋的兩大計謀:一是火攻,二是詐降。是整個戰役取得成功的關鍵之處。黃蓋當時在信中提到這么一句話,非常有意思,大家看:(投影出示)
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雞蛋去跟石頭碰,哪有不失敗的!
6、我們看這句話:雞蛋指的是誰?(周瑜的力量)
石頭呢?(曹操的力量)
為什么說周瑜的力量是雞蛋,曹操的力量是石頭?
2、我們從誰的話中可以找到答案。(指名回答)分析黃蓋的話:(指導朗讀)。
所以周瑜認為火攻是個好辦法,值得可行。事實也證明周瑜采納黃蓋的意見是正確的。所以周瑜也可以稱得上是英雄。而黃蓋的計策對周瑜來說真是及時雨,對曹操來講真是一把利斧。通過以上的學習大家應該對全文有了比較深的了解。下面,我們進行進一步的鞏固。
1、先來看一下,一首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改后為:三國時期亂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曹操率軍欲滅吳。?
借問酒家何處有,??????????????黃蓋獻計用火攻,?
牧童遙指杏花村。??????????????以小勝多定大局。
2、指導講評。
7、綜合總結
8、拓展延伸:
1、出示本校王保華老師的書法作品《赤壁懷古》,讓學生鑒賞。
2、贈送此作品,教育學生更努力的學習知識,研究祖國優秀的文學作品。
9、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起因1--2)??????????(經過3--10)????????????(結果11)
赤壁之戰的演講稿篇四
一、情義高于一切。
赤壁一役的勝利完全在于“義”和“團結”?!傲x”是一種神奇的萬能力量,能讓不同的人聯合起來,割頭換頸?!皥F結”讓無數根稻草抱成一團,不會被輕易折斷。曹操虛為漢民,實為漢賊,不講正義,更不懂得用人,狂妄專橫,自然沒人愿意相信他,真心效力于他。
二、得民心者得天下。
劉備雖然打的勝仗不多,但他得民心,肯為老百姓著想,即使到了自己最危急的時刻,他也仍然不愿棄老百姓而自顧。同樣,在剛剛上映的《建國大業》里,我們再次見到了一個愛民如子的領袖形象,毛澤東主席得了民心,所以他領導的革命才獲得了偉大勝利。
赤壁之戰的演講稿篇五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回想當年的歷史,我不禁陷入沉思。
我認為,赤壁之戰時一場殘酷的戰爭,而不是一場滑稽搞笑的游戲。但這電影里,時不時就會出現搞笑臺詞,讓人覺得不倫不類。
我覺得,拍《赤壁》這種電影一定要尊重歷史,而不能將一些片斷刪除。在看之前,我就一直期待這里面會出現的連環計、什么苦肉計、什么反間計??晌业攘税胩?,腦海里的精彩片斷一直都沒有在我眼前浮現。
我認為,曹操時古代最偉大的政治家,他善于用兵,能文能武。但這電影里的曹操,那是相當的令人失望。孫權,周瑜都上陣殺敵,而曹操卻躲在房里傻傻地念地圖。直到周瑜殺過來,他才拿劍還擊。
當然,不得不承認,這是部好片。戰爭場面拍攝的宏偉,并且淋漓盡致。非常逼真。其中八卦陣的陣法讓我嘆為觀止,沒想到古人竟然能從一個小小的烏龜殼上想到這么一個精彩的陣勢;草船借箭也同樣精彩,數百萬只箭從空中一閃而過,插入船上的草人。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影片中描寫的周瑜、諸葛亮還是比較成功的'。周瑜沉著冷靜、諸葛亮神機妙算。種種事例讓我折服。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間灰飛煙滅”希望吳宇森導演能再次拍出這種精彩的歷史電影,讓我們了解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
赤壁之戰的演講稿篇六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著與明月有關的文章,歌頌窈窕這一章。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越過蒼茫萬頃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蕩,就如同憑空乘風,卻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飄飄然如遺棄塵世,超然獨立,成為神仙,進入仙境。
這時候喝酒喝得高興起來,用手叩擊著船舷,應聲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蘭船槳,迎擊空明的粼波,逆著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懷悠遠,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簫的客人,按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嗚嗚作聲: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尾聲凄切、婉轉、悠長,如同不斷的細絲。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聽了落淚。
于是同伴高興的笑了,清洗杯盞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亂。(蘇子與同伴)在船里互相枕著墊著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顯出白色(指天明了)。
赤壁之戰的演講稿篇七
2、教師的誦讀指導調動學生的誦讀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在誦讀方面,我下了一些功夫,設置了“誦讀三境界”、“誦讀提示”等教學環節,并且針對每一段、每一層甚至每一句的誦讀,都設置了漸進式的誦讀指導,層層深入,指導學生,讓學生逐步達到誦讀的目標要求。
(1)、設置了層進式教學指導,問題設置也極為明確,讓學生對誦讀的理解在一堂課中逐步加深,這樣做既有利于學生參與,又符合教學規律。
1、優點
這堂課學生總體表現良好,具體表現在:
(2)敢于質疑,敢于談出自己的誦讀看法
2、問題
解決方法:
(1)繼續推行“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勤思,多表現
(2)多創設課堂的發言機會,讓學生走上講臺
赤壁之戰的演講稿篇八
久聞《赤壁》這部電影非常好看。上學期,爸爸媽媽帶我去看了上集,然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下集。聽看過的人說,下集比上集更加好看。終于在星期日晚上,爸爸媽媽帶著我,一起去了萬達影城觀看了電影《赤壁決戰天下》。在路上,我的心情別提有多高興了。
我覺得這部影片拍得很好,它還增加了一些內容。如讓劉備的軍隊假裝逃跑,來騙曹操,從這一部分我們還能看出一點:曹操很輕敵。他竟然說孫劉聯軍是烏合之眾。這部電影的臺詞也編的很好,搞笑之中又耐人尋味。
這部電影向我們呼吁了一個主題:讓戰爭永遠停止吧!在影片中,小喬不顧危險,獨自一人前往曹營,跪在了曹操面前,懇求他:“求求你了,停止這場戰爭吧!我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為了全天下的老百姓呀!”而曹操卻始終不搭理她。到最后小喬把刀放在脖子上時,曹操還笑著對她說:“別鬧!”這句話表面很搞笑,其實它是一種隊東吳的譏諷,這讓小喬聽后不禁傷心落淚。戰爭中,兩方都死傷無數,讓人看得頗為揪心。戰爭結束后,東吳贏了,可周瑜卻說:“這場戰爭我們誰都沒有贏?!边@句話我永遠都會記在心里。
赤壁之戰的演講稿篇九
表揚的聲音就不多說了,主要針對那些批評的聲音,我倒有些自己的看法。
大多數批評的聲音都說什么玷污原著,不忠于歷史之類的話,我認為這些人對電影還不太了解…(這也只是我的一己之見,沒什么別的意思~)如果想了解歷史,不如去看史書。如果想看視頻上的歷史,不如去看三國的電視劇?,F在的商業電影在娛樂觀眾的同時,最主要的目的不還是為了賺錢么~導演們要針對現在社會的現狀和存在的一些現象,拍出一部部能讓觀眾滿意的電影。其實說實話,我看的電影很少,但是我覺得那些看過以后能讓人有所思考的電影才能算作好電影,而那些只有虛殼而沒有內在的電影,也只能博得觀眾的一笑而已,看過也就完了,對人們的思想不會有什么影響,對人們的心靈也不會有所觸動。
還有很多人在評價電影的時候總是將目光停留在演員身上,說演員演的不好。人家至少敢去嘗試,敢去演!無法將古人演繹到最好,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經歷過,就像王菲始終無法將《水調歌頭》唱出蘇軾要表達的感情一樣。但是沒有經歷過就演成這樣,已經不得不讓人佩服了!每個演員在演電影或電視劇的時候,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這個角色演好,既然盡力了就應該得到大家的認可和鼓勵。人沒有十全十美的,今人和古人在氣質上必然就有很大區別,而像這種歷史史實,早已在人們的腦中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模式,所以很多人就無法接受這部電影的創新。
呵呵沒想到自己看完一部電影能寫篇觀后感~雖然很多觀點還是很片面,很多地方還沒有認識到位或者說認識的還太膚淺,不過好歹我邁出了一步哈~向小董學習!看完《非誠勿擾》,寫出那么深刻的感想,對人物的分析,對導演的了解……哎呦~太厲害了!要不斷向別人學習,提高自己!!!
赤壁之戰的演講稿篇十
1、體會蘇軾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2、學習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構思特點;
3、鑒賞本文善于取譬、蘊涵哲理的語言特點。
4、體會作者遇到挫折后,超脫的人生態度和達觀的處世情懷。
體會作者的人生態度,以及本文重點語句的哲理意義。
把握行文的感情變化和景、情、理水x交融的特點。
誦讀法、比較法、討論法。
多媒體
一、導入:
同學們,前兩節課我們重點理解了《赤壁賦》各段的文意,積累了文言知識點,今天這節課,我們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探討蘇軾的人生觀和宇宙觀。
二、鑒賞課文主旨,探討蘇軾的人生觀。
1、研習課文:
學生分組討論,點撥:
(1)提問:“于是飲酒樂甚”,為什么?
生:思考、回答。
明確:
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薄霸鲁鲇跂|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三組對偶句)
“清風徐來”,好風!“水波不興”,好水!正因為這一風一水,蘇子與客才能泛舟而游,怡然自得。“舉酒屬客”,好酒!“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好詩!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在這樣充滿詩情畫意的自然環境中,把酒臨風,對江而歌,乘舟緩行,滿目美景,一定是極有雅興的。有此一游,也不枉此一生了。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薄芭腔病倍纸^妙,活畫出一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月光女神形象。“徘徊”二字則極為傳神地描繪出空中明月那脈脈含情的動人韻致。為什么會“徘徊”?羞澀啊,眷戀啊,矜持啊,不禁讓人浮想聯翩。不僅如此,月神還披著一幅似有若無的輕紗,“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清輝四溢,普照人間,無形中增添了一種遼闊悠遠、朦朧神秘的美,于是,這使蘇子與客更加游興勃發,“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碑斎伺c自然和諧共處,物我合一之時,神思飛揚,寵辱偕忘。人在畫中游,簡直就是如醉如癡了。
“浩浩乎如馮虎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焙镁辰纭碎g仙境!
“浩浩乎”言視角之廣;“飄飄乎”則言感受之美,心情之爽,脫俗之高。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曾言:“腳不能到的,眼睛可以到;眼睛不能到的,精神可以到?!闭n文第一段,就是先寫腳到之境,再寫眼到之境,最后是心到之境,景由情生,全段為我們營造出一個美妙絕倫的人間仙境。
師板書(美景——樂)
(2)提問:蘇子“愀然”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原因之一是“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p>
師:“美人”的含義是什么?
明確:這里的“美人”代表君主,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表現作者政治上失意的感慨:“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悲從何來?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看到江水之闊,感到宇宙之大,難免發出知音何處、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中,仍難以排遣內心仕途失意的淡淡哀愁。這“樂”其實就是苦中作樂,借醉游山水來暫時排遣內心的郁悶。所以從“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進一步引出作者憂患整個人生的哀思來。這是由樂到悲的第一層心境。
師問:由樂到悲的第二層心境是通過什么來寫呢?
明確:客人的洞簫聲。
師:如何寫簫聲?
明確:“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边B用了幾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悱惻纏綿。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
師:這種借音樂來抒寫一腔憂思哀緒的寫法,我們在哪篇課文里學過?
明確:對,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寫愁情。
師:經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化,完成了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不露痕跡,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為這種情感上的揚抑起落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生:讀第三段思考討論:客悲從何來?
師點撥:
1、客為何引述曹操的詩句和事例?
2、“知不可乎驟得”,客人到底想得到什么?
明確:他們看到月亮,自然想到月亮的詩。此地為赤壁戰場,而曹操也寫過《短歌行》,“月明星稀”與眼前的景象是相似的。
師:引這么兩句,還有別的用意嗎,結合曹操當時的心境來看。
明確:這兩句是說,人才都流失到劉備、孫權那里去了,曹操內心是渴望得到人才的。蘇軾寫這兩句,大概是說自己也是人才,沒人賞識吧。
明確:寫曹操是英雄,是為了和“吾與子”對比,“而今安在哉”才是讓人神傷的感喟。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化無常,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說明像曹操稱雄一世,也逃不脫“浪淘盡”的命運;更何況我們命運不濟,仕途坎坷,只有“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罷了,還談什么理想,談什么建功立業?這真是令人悲嘆啊。
“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說明人生短暫,如匆匆過客。
“蜉蝣于天地,滄海之一粟”對比,說明人的渺小。
師:嘆人生渺小而短暫,這是客人抒發的第二個悲嘆的原因。
師:第二個問題——客想得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