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安徽龍川風景區導游詞篇一
九華山位于安徽省青陽縣境內,是我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景區,它與山西的五臺山,四川的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并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大家知道嗎?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而我們九華山呢是地藏菩薩的道場。
九華山原來叫九子山,因為九華山大大小小有99座山峰,有九座山峰特別突出,所以稱為九子山,后來呢詩仙李白來九華山游玩,看到層巒疊翠的山峰,寫下了“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的詩句,后來人們就將九子山改名為九華山。在唐朝開元年間,新羅國王子金喬覺在我們九華山修行,最后99歲的時候圓寂。佛教界認為他生前的苦行和圓寂后的肉身與佛經里所記載的地藏菩薩很相似,所以就認為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佛教徒們稱他為金地藏。
九華山也因此被視為地藏菩薩的道場。現在有寺院90多座,僧侶600多人,是一個特色鮮明和有重要影響的佛教圣地。說著說著咱們已經到了,來了這佛教圣地,當然要感受一下佛的仙氣,那么,今天我們就先從這寺院最多的九華街景區開始吧,進入九華街景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石門坊。它是由大理石雕刻而成的,高九米,大家請抬頭看下,橫額上刻著“九華圣境”四個大字,這可是康熙皇帝手筆哦!過了門坊,下面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橋了,這座橋修建于乾隆年間,大家隨我一起踏上這古橋,我們一起步入仙境之中吧!
大家看,過了橋正對著我們的就是祗園寺了。他是國家重點寺院,是九華山唯一一座宮殿式廟宇,規模在九華山四大叢林里是最大的。它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客堂,講堂和藏經樓等十多座單體建筑組成。各位游客請注意看下這山門,大家有沒有發現它偏離了大殿的中軸線?大家知道為什么嗎?因為啊!歪置山門可是有講究的,一來是為了避邪,二來是門朝著開山祖寺化城寺。在進入寺廟之前,大家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在走進寺廟的時候要一腳跨過門檻,寺廟的門檻是佛祖的肩膀,大家一定不要踩下去,二是不要在里面大聲喧嘩或是將紅塵的笑話帶入寺廟中,三是請大家不要隨意觸碰僧人的法器。
下面大家就隨我一起走進祗園寺去領略它獨有的魅力吧!我們現在的位置是天王殿,大殿的兩邊,供奉著四大天王塑像。他們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民間又稱風調雨順四大天王,是佛教的護法神。大家請看大殿正中,這里供奉著的笑咪咪的就是彌勒佛,這位在彌勒背后的,就是韋馱菩薩,他是守護釋迦牟尼的神將。
好的,各位游客朋友請跟緊小王,注意腳下,由天王殿向外走,就來到了大雄寶殿。這里供奉著三尊身高12米的大佛,中間的是釋迦牟尼,兩邊分別是阿彌陀佛和藥師佛,而大殿兩邊上,想必大家一定都猜到了,對!供置著的就是十八羅漢塑像。大家再隨我往后走,大殿后側呢,供奉著的是文殊、普賢菩薩坐像。這幅“海島觀音”大型立體浮雕,是雕在釋迦牟尼佛像背后的,這是一幅濃縮中國佛教諸佛菩薩的全圖。
后面的朋友請跟上,緊隨我們的隊伍,出了祗園寺,我們就來到了化城寺,化城寺是九華山的開山祖寺。大家可以看到化成寺外面有一個石頭平臺,平臺上面有娘娘塔跟一口井,因為文革時候被毀,現在只剩下一個臺基,據說呢金喬覺當時在這邊修行,他的母親非常非常的想念他,就跑來找他,因為思念之情呢,害她哭了三天三夜,把眼睛哭瞎了,金喬覺他就用這口井幫她洗眼睛,后來呢他母親就復明了。所以這口井稱為稱為明眼泉,后人為了紀念他母親就在旁邊建了娘娘塔。
踏著99級蓮花臺階,現在我們就到了肉身寶殿,請大家看下匾額上的字:月身寶殿!為什么叫月身寶殿呢?因為以前的月和肉是相通的,所以現在很多形容人身體器官的字都會有一個月字旁。肉身寶殿的建筑非常有特色,殿中有塔,塔中有石塔,石塔下面就是金地藏的肉身,農歷7月30是他的生日,也是他圓寂之日,那天會有成千上萬的人來朝拜。走進肉身寶殿大家可以看到門頭上懸掛著地藏菩薩的誓愿: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薩又被稱為大愿菩薩。相信有大愿菩薩的保佑,各位今后一定會好運常伴。
接下的我們就去百歲宮,百歲宮始建于明代,供奉著無暇和尚的肉身。相傳無暇和尚修行時,主要食用黃精。丹參等野生植物,并且刺舌血拌金粉抄寫一本佛經,用了20多年抄完經書,圓寂是110歲。在百歲宮中肉身殿,可以看到無暇和尚的裝金肉身佛像,頭戴僧帽,身披袈裟,端坐蓮臺,享萬世香火。九華山已發現14具肉身,多為年齡百歲左右僧尼留下的,可能與他們長時間吃素,圓寂時體內水份比較少,坐化瓷缸密封性好等因素有關。
后面朋友請跟上,接下來我們就要去天臺景區了,俗話說“不上天臺,等于沒來”,說明九華勝境在天臺。天臺峰是九華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站在天臺峰上可以看九華街的全景,天臺景區的主要景點有觀音石。大鵬聽經石等怪石,還有金地藏剛到九華山修行的地藏洞,留有地藏菩薩神跡的古拜經臺,地藏菩薩傳經布道的主要場所天臺寺,好了,讓我們一起乘纜車向天臺景區出發吧!
安徽龍川風景區導游詞篇二
坊位于巢湖的西壩口,是湖濱大道的入口處,建于1994年仲夏,是一座仿古牌式坊古人文景觀,雄立湖濱,氣勢恢弘,象征巢湖的東大門。石坊兩側有四副楹聯,由方克逸親自撰寫。其中有“位列五湖,水秀出明千里錦;名馳四海,地靈人杰萬年春”,分別由劉子善、王公壽等書法家題寫。
穿過古坊就來到了湖濱大道,湖濱大道東起巢湖市區,西至中廟鎮,全長53千米,是集旅游、防洪、交通以及高科農業發展于一體,建于1991年的那次洪水過后,總投資2億元。濱湖大道為三級柏油路面,沿途亭臺水榭,花香草茂,自然成趣。市區西壩口路段,已成為市區早晨鍛煉、假日郊游、周末垂釣和夏夜納涼的最佳去處,與上海外灘有異曲同工之妙。濱湖大道還是觀賞巢湖風光和體驗巢湖民情的前沿,湖光山色與風土民情往往交映生輝,融為一體。規劃中的湖濱大道,將興建休閑度假村、湖濱浴場和水上游樂園等,最終成為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的皖中第一長廊。
現在大家往左邊看就是我們的巢湖,巢湖湖區水面800平方千米,是全省最大的湖泊,被列為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與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洪澤湖相比,巢湖面積居小,但卻別具特色。巢湖沿湖23個鄉鎮,岸線周長180千米,水面東西最長55千米,南北均寬15千米。水位12米時,面積800平方千米,容積48億立方米。巢湖是因登山遠看象一個鳥巢故得名。這里還有一個故事(故事略)。
巢湖水系發達,自古號稱“三百六十汊”。現有入湖河流主要分布在湖區的西部和西南部。如發源與皖西大別山的南淝河,匯經上派、中派、下派的派河,流經三河的豐樂河,金牛河接流的白山河,相傳曹操開鑿的馬尾河,源于桴槎山東麓的柘皋河。裕溪河又名運漕河,古稱儒須河,西起巢湖東湖口,東南流至裕溪口,全長75千米,與長江溝通,是巢湖唯一的通江水系。巢湖流域面積總計32345平方千米,由于水源豐富,氣候適宜,素為皖中魚米之鄉。右邊大家看到的是龜山,登山瞰湖,只見萬頃碧波至此陡然收縮,東擁而去,大有湖水自西天傾潑而來之勢。
此山酷似巨龜故名,是巢湖的三龜之首。另二龜分別為南龜山和東龜山,南龜山位于巢湖南岸的桃溪嘴,與此龜山是遙遙相望,東龜山也就是濡須山,位于湖東釣魚臺。與龜山相對的是一座石龜,此石龜為四不像,因為它是龍頭、鳳爪、龜身、,此龜為我們巢湖的鎮湖之龜,相傳很久以前,湖內有一水怪,常年在湖中興風作浪,使周邊的百姓不得安寧,且莊稼遭秧,顆粒無收,后來人們聽說此水怪最怕的就是龍、鳳、龜,于是人們就在湖邊建了這一石像,因與龜山相對,故稱為石龜。巢湖又稱為焦湖,關于它的形成在我們巢湖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很久以前華東大地上有一座巢州城,城內……(故事略)。
到前面就是中廟——姥山景區。中廟有名“忠廟”,位于巢湖市居巢區中廟鎮,距市區48千米,古因居巢州、廬州中間,故曰“中廟”,號稱“湖天第一勝境”。由于歷代香火旺盛,素有“南九華,北中廟”之說。中廟初建于漢代,歷代屢廢屢修。后唐龍紀元年重修的廟宇,“鴛瓦攙空,虹梁用狀,妙臻土木,美極丹青”。南唐保大二年再修,共6排24間,“丹臉桃紅,雙眉柳綠”的太姥神像“立于寶室,列位于香壇”。元朝將廟基圈拱成橋,稱“熬背洞”,在洞上建殿。清時廟有“杰閣,有拜殿,有亭,有欄榭”。
光緒十五年李鴻章倡募重修,分前、中、后3殿,70余間,后殿藏經閣3層,窗開八面,四角飛檐,角角系鈴。民國十年加以裝修,民國二十七年底,后殿因火災被毀,僅存前、中兩殿及廂房。1986年以來中廟多次整修,再具規模,殿內壁梁壁畫也更彩換顏。中廟坐落在巢湖北岸延伸湖面百米的巨石磯上。石磯呈朱砂色,突入湖中,形似飛鳳,通稱鳳凰臺。古廟坐北朝南,橫峙湖岸,凌空映波,殿高壓云。廟門 上有“巢湖中廟”書刻。整個廟宇樓閣重檐飛出,似丹鳳之冠,在晚霞的照射下,燦燦生輝。中廟現供奉關羽、觀音和諸神。據傳原奉還有泰山玉女、巢湖焦姥。位于巢湖水面中心,距中廟鎮4千米,離巢湖、合肥二市各的姥山,傳說陷巢州時,焦姥舍身濟世,變成此山,故名。姥山實為一億多年前火山爆發形成的湖心島,海拔105米,面積0.86平方千米。山呈橢圓形,遠看是三山,近瞧有九峰。據《南塘通志》記載:“姥山,又名南塘。”在姥山上有一座文峰塔,佇立在姥山之顛的筆架山上。雄偉壯觀,是觀賞巢湖風光的最佳處。傳說焦姥登塔可以更好的看望姑山,故又名望兒塔。此塔始建于明崇禎四年,廬州知府嚴爾圭倡建,建成四層,因農民起義而輟工。清光緒四年,李鴻章倡捐,委江蘇候補道吳 芬續建三層完工。塔共7層,133級,高51米,系條石青磚結構,八角形,層出飛檐,每檐懸鐵鈴,內有磚雕佛像802尊,匾額題詞25件。因建塔是為了顯示地方人文之勝,故名文峰塔。有民謠云:“姥山寶塔尖一尖,廬州府里出狀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身由外壁、畫廊、塔心三個部分組成,奇巧堪絕。塔門刻有“云梯”二字。
安徽龍川風景區導游詞篇三
各位游客們:
你們好!
歡迎大家來到黃山景區一起旅游。我是你們導游帥哥,你們可以叫我帥導游,我是英姿颯爽旅行社,今天由我帥導游帶領你們去黃山景區。
現在我帶你們去黃山的第一峰蓮花峰。
蓮花峰是華東地區第一高峰,峻峭高聳、氣勢宏偉、主峰突兀、小峰簇擁,宛若一朵盛開的蓮花姐姐。好像對我說:“你好,朋友們,你們快來玩吧。”
蓮花峰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很久以前,觀音大士下凡巡視。觀音大士見這里山奇水秀,又有很多客人,不想回天宮,天帝就派天兵捉拿觀音大士。觀音把天兵打得棄甲而逃。天帝把她趕出天宮,觀音索性把蓮花寶座化為蓮花峰。
現在由于時間緊迫。我來簡單介紹玉屏峰。
玉屏峰,海拔1716米。若一個玉雕屏障,而且里陡外滑。迎客松位于玉屏峰,高達十米,年齡已有800年,是黃山的代表和象征。恰似一位主人,伸出一支手臂歡迎客人,好像對我們說:“好朋友們,你們快來黃山游玩吧!”這樣的好景,你們快來照相吧!
游客們:注意安全,注意不要隨地大小便,不要亂刻到此一游,保管好貴重物品。
好了,朋友們請注意安全,咱們一起游覽了雄偉壯觀的黃山景區,希望我能夠給你們留下一絲回憶。
謝謝大家!
安徽龍川風景區導游詞篇四
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大家今天的導游員_,大家可以叫我小王或王導。首先,我代表安徽旅行社、司機張師傅及本人向各位致以最真誠的問候,很高興能為大家服務。在接下來的行程中,如果你們有什么問題盡管提出來,小王一定全力為大家解決,同時我也希望大家能多多配合我的工作。在此,預祝我們的行程圓滿順利。在揭開齊云山神秘面紗之前,請允許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齊云山。
齊云山坐落于休寧城西15公里處,景區面積110平方公里分為橫江、月華街、樓上樓、南山、云巖湖等五個景區,是安徽省境內集丹霞地貌、摩崖石刻、道教文化、山光水色于一體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4a級景區。齊云山又名白岳,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與碧云齊,謂之齊云。齊云山與黃山、九華山并稱皖南三大名山,更是著名的道教圣地。與湖北的武當山、江西的龍虎山、四川的鵠鳴山并稱四大道教名山。在游覽之前,我先向各位簡單地介紹一下道教這一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末年,即東漢順帝中在四川鵠鳴山,張陵倡導五斗米教,因信徒入教必須交五斗米故名。張陵的孫子張魯繼續弘揚其教,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并親自作《老子想爾注》解釋《老子五千文》。因老子宣揚道,所以五斗米教即為早期的道教,因此張陵被認為是道教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張天師。在中國幾千年尊崇儒家思想的封建社會中,唯有道教能夠與之并存,不能不說它的理論博大精深。齊云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以幽、麗、奇、險著稱,被乾隆皇帝譽為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作為道教名山,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早在唐代乾元年間,就有道士龔棲霞在此隱居。宋寶慶二年建真武觀,立玄宗像。相傳玄宗像為百鳥銜泥塑立,特別靈驗,因而香火日盛。至明嘉靖萬歷年間達到頂峰。這時齊云山道教受武當全真道影響很深,不僅齊云山道士頻繁去武當訪師求學,而且齊云的宮殿建筑、道規道制亦仿效武當山,故有江南小武當之稱。明朝嘉靖二年江西龍虎山正一派第四十八代天師入京,被封為正一嗣教真人,后又奉圣命到齊云山建醮祈嗣(代帝求子),果然靈驗,于是齊云山得到皇上的青睞,欽賜建立玄天太素宮。齊云山道教大興,名噪東南。齊云山在宋、明時已成為旅游勝地,文人墨客競相題詠,留下了大量的詩文碑刻,主要為明清時期作品。著名的有齊云山太素宮碑和紫宵宮玄帝碑銘。紫宵宮玄帝碑銘高7.6米,寬1.4米,全文980字,為明代唐寅所作,又稱唐寅碑,堪稱一絕。摩崖石刻中的天開神秀、奇峰獨拔、亙古奇觀等更是以遒勁的筆法,宏偉的氣魄,令人嘆為觀止。
各位朋友們,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是登封橋,橫跨在橫江之上,有9個孔,長147米,寬8米,建于明萬歷十六年,為徽州知府古知賢倡議興建的,已有四百多年歷史了。據史料記載,大橋完工舉行慶典那天,朝廷使者送驛書過來提升古知賢。當地百姓把大橋完工和知府提升看作是兩大喜訊,為了褒揚知府的功德,在橋頭樹立華表,署名登封二字,祝賀古知府步步登高,封官拜爵。
親愛的朋友們,現在我們已來到望仙臺,位于望仙亭北面,是齊云山仙關第一景。這個望仙臺的由來有一個傳說故事,相傳很久以前,八仙之一的鐵拐李得知洞天福地住持靈乙老道潛心修煉幾十年,想超度他升天。于是,鐵拐李便化作一名乞丐,來到洞天福地內,慈悲為懷的老道收留了他,替他治病調養。但是他的小道徒卻重錢輕義,十分討厭這個乞丐,并且偷偷拿走了乞丐遺落的銀子和寶石。七七四十九天后,當師父和鐵拐李漫步望仙石這個位置時,鐵拐李搖身一變,現出原形,說靈乙老道已修成正果,可以成仙,只要閉上雙眼,拽緊他的衣角,即可升天。而那個小道徒既想同赴天庭,又舍不得藏在觀中的紋銀寶石,便借口回觀給長明燈加油,要求師父稍等,但等小道徒帶著財寶再回頭時,鐵拐李與師父卻早已駕起祥云,升至高空。小道徒這下急了,要求師父把他帶去,只聽得鐵拐李從空中拋下一句話來:你六根未凈,凡胎未脫,修煉九九八十一年再說吧。后來,小道徒盼望成仙,天天在這里翹首以待。后人便把這個地方取名為望仙臺。
好了,我們過了桃源洞天,夢真橋,大家看前面那個壽字崖,壽字直徑230厘米,相傳為慈禧太后手筆。現在我們到了齊云山腹地月華街,月華街在齊云山中部,由宮觀、院房、民居組成的月牙形建筑群,街心有一彎月牙形水池,故得名。月華街是齊云山道教活動中心,現存有太素宮遺址、蘭谷道房、胡伯陽房、鏡臺道院、梅軒道院以及后來重修的太素宮內宮、玉虛宮、真武殿等。玉虛宮是參拜玄天上帝的一個重要宮觀。真武殿是齊云山道教協會接待香客、設壇布道、做道場的主要場所之一。廓巖為齊云山最高峰,海拔585米。自其下仰視,巖作45度傾斜,形似摩天大樓,巖壁上現有大小題字20多處。峰巖下有一臺,名思恥臺,為道眾犯了清規戒律思過場所。獨聳巖因孤峰聳立與諸峰均不相連而得名。頂上有池,水清澈可鑒。巖西面懸崖絕壁,旁有可容納百人的石洞,相傳方臘起義曾領兵駐扎于此,又名方臘洞。此處又名方臘寨。這里方臘寨三字出自當代書畫家賴少其之手。
所陶醉,自號白岳山人。齊云山多處留有他的石刻鐫題。第三景區樓上樓景區到了。樓上樓又稱第十三樓,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先人以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上下二層石窟中順勢建起一座雄奇的閣樓。如今上層建筑俱毀,但石墻完好。巖上有白云道人題寫的第十三樓石刻。各位朋友,參觀完了齊云山的這些景點,我再給大家介紹一項新增的旅游項目橫江泛筏。古人說:智者樂山,仁者樂水。登山之后再乘竹筏,自然是皆大歡喜了。竹筏從南坑壩出發到登封橋,水路全程3華里。小小竹排水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白岳峰巒,倒映水底,山村農舍,江畔相迎。這種既有鄉情、又有古趣的江流竹筏,是很受歡迎的。
到此我們的齊云山之旅也就要畫上圓滿句點了這一路上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配合和支持,很高興能夠和大家成為朋友,相聚雖短暫,但真情永長留。安徽山水很美,人情更濃,我們隨時歡迎大家再次光臨,到時定會把酒話桑麻。好的,朋友們,火車站就要到了,請大家仔細檢查隨身攜帶的物品。再見!
安徽龍川風景區導游詞篇五
八里河風景區主園區位于潁上縣八里河的'南湖公園內,包括“世界風光”、“錦繡中華”、“ 碧波游覽區”三個部分,占地面積3600畝。步入“錦繡中華”門,來到蘇式園林,這里綠柳婆娑,繁花竟放;人工堆砌的假山,巧奪天工;依臨荷花池建設的回廊,跌宕有致。來到這里真懷疑是到了素有天堂之稱的蘇州。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此話用來形容位于錦繡中華園內南側的“九天瀑布”同樣宏偉壯觀。九天瀑布長90米,高20米,加上9。9米高的觀世音像及底座,約高32。9米,立體框架1750米。遠遠望去,奔流飛瀉的瀑布氣勢磅礴,撼人心魄。高9.9米的觀士音像,立于假山之上,堪稱一絕。相信李白來到這里也會詩興大發。“不到長城非好漢”,在這里你同樣能登上“長城”。“張公山”臨湖矗立,巍巍“長城”盤旋而上,富有塞外風光的神韻;登上烽火臺,盡可包攬南湖公園的卓越豐姿。“錦繡中華”還有九龍壁、白雀寺等景點,集東方建筑藝術之特色,融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觀后令人回味不絕。
走出“錦繡中華門,來到“碧波游覽區”。3000畝的湖面上,錯落有致地分布著12個小島,由軟、硬橋連接。穿過既刺激又讓人心驚膽顫的步云橋,便到達環湖堤。三十余間小木屋和部分動物之家,點綴在環湖島上。堤上孔雀拖著艷麗的尾翼在悠閑地散步;湖中成群的黑天鵝浮在水面上,似乎在欣賞自己的倩影,野鴨和鴛鴦在戲水玩耍;湖心的鳥島上,林木茂盛,百鳥翔集,雁鳴鶴舞,真是鳥類的樂園。據導游小姐介紹,這里每年都吸引大批南方來的候鳥,由于環境、氣候、水質都不錯,它們也不會飛走。在另一小島上還有鳥語林,用膠織網覆蓋,飼養鳥類近百種,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綠孔雀、白尾海雕等;二級保護動物鴛鴦、紅腹錦雞等。
環湖堤的西面從南往北分別是海豹島、野馬島、和河馬島,北靠辦公區的是龜蛇島。湖東兩島,南面是野豬島,北面是鹿島。在海豹島,海豹在水中翻滾嬉戲,游人中不時有人為它們矯健的泳姿叫好;而在河馬島,一只大河馬一天要吃300多斤的草,讓人咋舌。
八里河風景區,恰似桃源圣地,蓬萊仙境,給久居喧囂都市的人們一方凈土。
煙波浩淼的湖水,景色錦繡的公園,百鳥競飛的鳥語林,以及連心橋、度假村、無不如詩如畫。中西建筑交相輝映,創意精妙,布局嚴整,美不勝收。八里河風景區不僅有風景園林,還盛產武昌魚、桂魚、甲魚、銀魚、鰻魚等三十多種水產品。它既是136種鳥類、水禽棲息地,皖北重要的珍稀漁品生產基地,也是阜陽水資源保護區,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八里河鎮94年被聯合國授予環境保護“全球五百佳”。
八里河風景區是大自然的恩賜,八里河風景區是八里河人民的智慧結晶。占地3600畝的主園區原是一片沼澤地,勤勞智慧的八里河人在鎮黨委書記張家旺的帶領下,經過多年艱辛的努力,使荒灘變綠洲,洼地成公園。
安徽龍川風景區導游詞篇六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九華山風景區參觀游覽。我是此次九華山風景區的導游員小趙,我很榮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游覽,下面將由我來為大家講解九華山風景區。
九華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它以燦爛的佛教文化和綺麗的自然景觀為特色,是國家5a級旅游區,全國文明旅游示范點。它與清涼佛國五臺山、光明佛國峨眉山、海天佛國普陀山并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九華山位于長江下游南岸,安徽省的西南部,古名陵陽山,唐朝以前以“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名“九子山”。唐天寶年間,詩人李白曾三上九華,先后寫出了“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等名句,在詩中他把九子山的九大主峰,比作九朵盛開的蓮花。因古漢語中“花”通“華”,于是在天寶十三年,九子山更名為九華山,山名一直沿用至今。
九華山不僅以奇峰峭石、飛瀑流泉、清幽秀麗的自然美景而聞名,更是以“地藏菩薩道場”而著稱于世,素有“東南第一山”“蓮華佛國”等美譽。目前九華山現存寺院99座,其中9座寺院為全國重點寺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九華山的開山主寺——化城寺吧!據佛經中記載:一次釋加牟尼與小徒下鄉布道,走了很遠,小徒饑渴交加,坐在地上不起來了,這時佛祖手指前方說:前有一城,速去化齋,徒弟立馬就來了精神。其實所謂化城就是佛祖點化而來的。
在這里,我想提醒大家一下,大家在走進寺廟的時候一定要一腳跨過門檻,寺廟的門檻是佛祖的肩膀,大家一定不要踩上去,這是對佛主的敬重,好,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去看看吧。
化城寺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寺的建筑依山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筑設計藝術。寺前高懸趙樸初題寫的“九華山歷史文物館”橫匾,遒勁秀美。寺內有一口高一丈有余,重約20xx斤的古鐘,鑄造精美,聲音洪亮,用槌撞擊,凝重清揚的鐘聲,在山谷回蕩,往往使人有超凡脫俗之感。“化城晚鐘”遂成為“九華十景”之一。
現在請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那就是著名的“百歲宮”,一座建在懸崖上的殿堂。其匾額上書有“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十個金字。現在就讓我們乘坐百歲宮的地面纜車走近百歲宮吧!據說,在明朝萬歷年間,有個叫無暇的和尚,26歲來到九華山,在東崖峰摩天嶺禪居,他戒律精嚴,刻苦清修,耗用28年,刺舌血拌和金粉抄寫《大方廣佛華嚴經》,歷時20年,抄完經書81卷。天啟三年秋,無暇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召來眾生告別后安詳而逝,終年110歲。眾徒們遵照他的囑托,將他的肉身裝入缸中。三年之后,他的徒弟慧廣經常見到缸中出現霞光,于是開缸,發現無暇顏面如生,身體完好,于是裝金供奉。明崇禎皇帝知道后封他為“應身菩薩”。大家請看,那頭戴僧帽,身披紅色袈裟,端坐蓮臺之上的就是無暇和尚的裝金肉身。古人云:“不到百歲宮等于一場空,到了百歲宮萬事好成功”這次大家都來到了百歲宮以后肯定會事事順利的。
接下來讓我們去九華山的天臺看看,去天臺要經過鳳凰松景區。鳳凰松位于九華山中閔園,是九華山的一大景觀。大家請看,松高7。68米,胸徑1米,造型奇特,恰似鳳凰展翅,故名鳳凰松。主干扁平翹首,如同鳳冠,兩股枝干一高一低,狀似鳳尾,根部周圍綠草如茵,松尾下有很大的園石,人稱“鳳凰蛋”。這棵鳳凰古松,史載見于南北朝,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如今仍然枝挺、葉茂、蒼翠。鳳凰松以其雄姿和傳奇故事成為古今眾多詩人、畫家、攝影家的贊美詩和優美畫幅中的主角,被譽為“天下第一松”。
現在讓我們上天臺看看吧,天臺峰是九華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臺,等于沒來”的說法。從九華街上天臺,約15華里山路,沿路經過很多風景點。當你氣喘吁吁,到達天臺正頂,眼前的景色,將使你胸襟開闊,疲勞頓消。四周群山匍伏,遠望九華街,只有巴掌那么大了。極目遠眺,天地渾然一體,長江如練隱隱可見。清冽的山風送來陣陣松濤、竹喧,令人陶醉。周圍的巖石,奇形怪狀,多呈黝黑色。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間”三字,此時此刻,真使人有身臨蓬萊仙境之感。在天臺上看日出,據說其瑰麗景色不亞于在泰山日觀峰看日出。因此“天臺曉日”被列為“九華十景”之一。
下面就讓我們到肉身寶殿看看,請大家看一下扁額上的的字:月身寶殿!為什么叫月身寶殿呢?因為在以前月和肉是通假字,所以現在很多形容人身體部位器官的字都會有一個月字旁。肉身寶殿的建筑非常有特色,“殿中有塔,塔中有缸,缸中有肉身”,這肉身即是地藏王金喬覺的肉身,唐元貞十年,金喬覺在九華山苦修了75年,于唐貞元十年農歷7月30圓寂,壽止99歲,佛弟子依照浮屠之法將金喬覺蓋缸三年,三年后開缸發現各種跡象與佛經上所說的地藏菩薩極為吻合,眾僧認為金喬覺就是地藏菩薩的轉世,因金喬覺俗家姓金,佛教徒們便尊他為“金地藏”,其肉身在九華山神光嶺上的肉身寶殿里供奉,遂被尊為地藏王菩薩。走進肉身殿,可以看到門楣上懸掛著地藏大愿:眾生渡盡,方證菩堤;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菩薩又被稱為大愿菩薩。大家可能還不是特別了解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梵語: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并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愿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愿”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愿地藏王菩薩”,并且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相信有大愿菩薩的庇佑,各位今后也一定能好運常伴。
關于九華山風景區的介紹就為大家講到這里,現在大家可以自由參觀一下,按照計劃的時間回到這里,祝大家玩得愉快。
安徽龍川風景區導游詞篇七
龍川胡氏宗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現存的最好的宗祠之一,新華社社長邵華澤為此書寫了"江南第一祠"的匾額懸掛與此.
它始建于明嘉靖25年(1546),占地面積1729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564平方米,它是由照壁、露臺、門樓、天井、廊廡、正廳、廂房、寢樓、特祭祀等十個部分組成,采用中軸線東西對稱布局的建筑手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筑群體.
大家看河對面的照壁,是它將宗祠門樓前的地域規定了一個固定的范圍.接著大家看到的是宗祠的露臺,它有48平方米,高一米,實際上是整個胡氏宗祠臺基的一部分,其地面,階犀,望柱,欄桿全用花崗巖石砌成,過去舉行宗族大型活動時,站位都是有講究的.這個臺基上站的應是宗族中層或對宗族有貢獻的人員.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宗祠的門樓,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闊七開間,近深兩間.建筑面積145平方米,是由28根立柱和33根月梁組成主體結構,前后16駕斗,將三個層次,5個屋頂屋檐前挑達一米多,前后8大戧角,呈鳳凰展翅騰飛之勢.所以門樓又稱五鳳樓.
胡氏宗祠以木雕藝術殿堂著稱于世.原由的600多件木雕作品經過100多年的風風雨雨,現存400余件,分布在額坊,梁,柱,擱扇,斗拱,軒頂等十余類型的大小部件上,最大的是寢樓隔扇門中的腰華板,僅有34厘米長,13厘米寬,再那木梁之下,大家看到那彎彎的勾子沒?那鉤子的方向是朝胡氏宗祠的里面,寓意著把財氣給勾進去.
進入宗祠大家一眼看到的呢就是我們的大額坊,上刻著"九龍戲珠滿天星",下面3根普柏坊刻的是歷代胡姓文官祖先勤于政,重教育的種.種業績.而中間屋檐下的那根額坊刻的則是"九龍戲珠遍低錦".其他3根普柏坊雕刻的是歷代胡姓祖先血戰沙場,建功立業,精忠報國的場面.只可惜""初期,這些人物被削去了面部,成為了歷史遺憾.
安徽龍川風景區導游詞篇八
各位親愛的游客,大家好,自我介紹一下,我叫。首先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蓮花佛國九華山風景區。有一句說得好,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今天大家能歡聚在一起,估計大家的前世都在不停地回頭。我也很珍惜這一次難得的相遇,你們能到九華山一游,這是與佛有緣,與山有緣,也是與我有緣。很高興成為你們的導游,愿我的真誠,能換來您滿意的微笑。
首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九華山風景區。九華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南朝時,因此山峰巒異狀,酷似童子,其數有九,被成為九子山。唐代李白游山時,觀九峰狀如蓮花,寫下了“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從此人們便稱這座山叫九華山了。它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與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并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公元7世紀,也就是唐朝時,新羅國王子金喬覺航海東來,在九華山駐扎下來,辛苦修行數十載,99歲圓寂,據說三年后開缸時,他是“顏面如生,肉身不腐”。被認為地藏菩薩“靈跡示現”,從此九華山被辟為地藏菩薩道場。
現在我們進入的是九華街景區,大家首先就看到一座石門坊,門坊是端莊典雅,它是由大理石雕刻而成的,高9米,大家可以看到橫額上鐫刻著的“九華圣境”四個大字是康熙皇帝親筆御書,過了門坊呢,下面大家看到的就是迎仙橋了,這座橋修建于乾隆年間,是一座單孔石拱橋,迎仙橋、迎仙橋。顧名思義,過了這座橋呢,咱們就從凡界到了仙境,在這里呢,大家就隨我一起踏上這座古橋,我們一起步入仙境吧。
大家看,過了橋正面就是祗園寺的大殿,祗園寺是國家重點寺院,規模是九華山四大叢林中最大的一座。“叢林”意思是許多僧眾志同道合,仿佛許多大樹似的,大家同住一處,一齊修行。祇園寺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客堂、講堂、藏經閣等十余座單體建筑組成,是典型的組合式建筑。它的山門偏離了大殿中軸線,大家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因為呀歪置山門,是頗有講究的,一來是為了辟邪,二來是門向朝著開山祖寺化城寺,用意也是非常的巧妙,大家再看看,在寺廟的前院墻上,有一條時刻,“泰山石敢當”五個大字十分醒目,大家來猜猜,這又是做什么用的,是的,這也是用來鎮妖避邪的。這也是祇園寺所獨有的。祇園寺文物珍貴,1933年于右任手書的大雄寶殿匾額現仍懸于大殿之上。寺內廚房里面還有民國時期的7口大銅鍋,最大的一口直徑173厘米。人稱“千僧灶”。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寺廟去,感受這神秘的佛教文化,那進寺廟前,小王先跟大家講一下,這進寺廟的規矩,這進寺廟也是大有講究的,進廟門是盡量走兩邊門,若走右邊則先邁右腳,走左邊則邁左腳,不要踩門檻,更不可站或坐門檻上,這是對佛的不敬。
好,參觀完祇園寺。下面我們要去化城寺看看。佛經有“指地化城”之說。據史料記載,晉朝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杯渡在此建寺,唐開元末年有僧人檀號居于此地寺額題“化城”。后來,青陽縣鄉老諸葛節上山,發現了在山崖石洞中苦修的金喬覺,深為感動,于是買下了檀公舊地,構筑臺殿,建成廟宇,請金喬覺在此居住。后來化成額題被移至此,于是化城寺便成為了九華山地藏道場開山祖寺。現在,這里辟為九華山歷史文物館。館名是由前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館內現展示的是金喬覺的生平事跡和珍貴的歷史文物。我們看化城寺寺前有放生池,據傳這是金地藏率眾徒修建化城寺時開挖的,池前廣場上有一用石條壘成的娘娘塔基。據傳金地藏母親得知兒子桌錫九華后,萬里跋涉來山尋兒回歸,長時間思兒心切,加之一路風霜,眼睛快要失明。金地藏用廣場邊一口井中泉水為母親洗眼,治好了母親眼疾。此井后人稱明眼泉。金地藏用心侍候母親,并向她細說佛教因緣。母親終被感悟,留山助兒護佛,為了紀念金喬覺的母親,后人在此建了這座娘娘塔。
好了,大家現在隨我乘坐纜車,去閔園景區。為什么叫“閔園”呢?據傳唐代這里有一戶姓閔的,產業豐盈,這方圓百里都是閔員外的。金地藏初來九華山時曾向閔公借地,“一袈裟地”的故事流傳至今。后來閔公父子皈依佛門,閔氏沒有后代,于是,今天的九華山就沒有一戶姓閔的人家了,可是閔園這個名字卻流傳了下來。
這里是閔園竹海。修竹叢生,遍布岡巒。走進竹海,一定會洗凈城市的喧囂,脫盡世俗的煩惱。來到閔園景區,那這棵鳳凰古松,你不得不看。它已經有1400年歷史了,松高7。8米。主干扁平翹首,如鳳凰冠;兩股支干一高一低狀似鳳凰尾。松尾下有一大圓石,人稱“鳳凰蛋”。國畫大師李可染稱譽此松為”天下第一松”。與黃山迎客松齊名。
參觀完閔園景區,那么我們今天的行程就結束了。今天大家要現在九華山休息一天,明天繼續游覽天臺和花臺景區。天臺景區是九華山高山游覽區,峰巒疊嶂,怪石嶙峋。主要景點有古拜經臺、大鵬聽經石、地藏禪寺、天臺峰、十王峰等百余處,可謂移步換景,異彩紛呈。花臺景區地處高山峻嶺之中,沒有塵煙污染,保持了有原始、古樸、純凈、清新的天然麗質。由于剛剛開發有些玲瓏乖巧、奇幻如夢的景物還沒有恰當的美名,熱忱歡迎大家給他們起名字。也感謝大家今天對我工作的支持。有什么建議意見也請向我說,我會及時改進。謝謝。
安徽龍川風景區導游詞篇九
女士、先生們,我們今天將要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走過的行程。385年前,這位偉大的旅行者三年內兩度踏上徽州這方土地,二攀黃山、兩上齊云,這在他一生的旅行生涯中是絕無僅有的。因為他一生重復去過的山只有齊云、黃山、天臺、雁蕩四座。由此可以看出齊云山在他心中的地位和份量。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曾作過一首詩:“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游。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黃白游”黃指黃山,白指白岳。齊云山古稱白岳,明嘉靖時,明世宗因年過三旬還未生龍子,便命龍虎山正一派第四十八代天師張彥在白岳為他建醮求子,建醮就是做道場,結果應驗,嘉靖喜得龍子。因為他看到白岳的最高峰如“一石插天,直入云端,與碧云齊”,就開了金口,把白岳改成了齊云山。
朋友們,不知你們是否上過黃山?黃山自然風光奇絕,所以大旅行家徐霞客說:“游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這句話被后人演繹為“黃山歸來不看岳”。但是恰恰又是徐霞客感嘆過后還要上齊云,而且是三年兩上,他為什么樣要自相矛盾呢?現在就讓我告訴你們其中的玄機,讓你們先聽為快。在我們古徽州有一說:齊云山與黃山一南一北、一赤一黑、一暖一冷、一陽一陰,齊云山在南、色赤、為暖、屬陽;黃山在北、色黑、為冷、屬陰,攀黃山,上齊云,滋陰補陽,陰陽平衡,所以去過黃山還得再上齊云,才可避免陰陽失調。陰和陽相比,陽比較容易缺失,所以國人老是感嘆陰盛陽衰,現在咱們上齊云,請大家自己把握是該補還是該壯?跟大家開個玩笑。
齊云山位于黃山市休寧縣境內,距休寧縣城15公里。休寧縣僅清朝一個朝代就出過12名狀元,占清代狀元總數112名的百分之十還多,單縣列全國第一,是個名符其實的狀元縣。齊云山景區面積為110平方公里,分為橫江、月華街、樓上樓、南山、云巖湖五大景區。是一個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中國四大道教圣地于一身、丹霞地貌、道教文化、摩崖石刻,湖光山色于一體的山岳風景區,與黃山、九華山鼎足皖南,相映生輝。
朋友們,山與山的差異其實是很大的,就拿黃山與齊云來說,黃山是花崗巖峰林地貌;齊云山為丹霞地貌;黃山直立而怪異;齊云山橫生而端莊;黃山山巖青黑,齊云山崖壁赤紫。與花崗巖體山相比丹霞地貌山的分布要少的多。國內的名山除齊云山外還有廣東的丹霞山,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龍虎山等,但它們既沒有齊云高,更沒有齊云紅。齊云山6500萬年前本是內陸斷陷湖盆,河流攜帶來的大量泥沙、礫石在湖中形成沉積巖,當時在白堊紀氣候十分炎熱,沉積巖中的鐵離子受到了強烈的氧化,把巖層染成了紫紅色。這里也曾經繁衍生息過大量的恐龍。齊云山形成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和第四紀新構造運動,板塊碰撞后對山體的抬升,再加上外營力的切割和水流的侵蝕,導致了完整的山體的不斷崩塌解體,逐漸形成了今天這種丹崖絕壁,溝壑縱橫、秀峰林立的自然景觀。
齊云山大部分山峰雖說高度多在580米上下,但因為山幾乎是平地而起的,相對高度較大,仍然顯得巍峨壯觀。齊云山的奇峰以香爐峰、五老峰、三姑峰最為靈幻;怪巖以象鼻巖、天橋巖、紫霄巖最具神工;幽洞以真仙洞、樓上樓最為神秘玄奧;飛泉中珍珠簾飛珠濺玉,飛雨泉晴空飛雨。更有水光瀲艷、清幽恬淡的云巖湖,云巖湖是工業污染加劇的時代極為難得的一泓碧水。云巖湖湖汊縱橫幽深,青峰夾峙。船槳拍擊湖水水鳥驚飛,那種場景和感覺都是妙不可言的。
齊云山又是一座以道教揚名的山。魯迅先生對道教的地位及意義都有極高的評價,他認為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它與中國的政治、軍事、哲學、史學、文學、藝術、科學、醫學、武術、養生、民俗等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早在唐乾元年間(公元758—760年),有道人龔棲霞在棲真巖辟谷修煉,羽化飛升后,齊云山的山巖下、幽洞中多有道人清修。相傳在宋代,真武大帝云游四海,遍訪名山,最后相中了齊云,要受這方香火,后來白鶴仙子知道了他的心思就命百鳥銜泥,塑成了玄帝神像。玄帝就是真武,是民間和道教尊奉的北方之神。龜蛇是玄武的化身。位立北方謂玄,身有鱗甲曰武。道教中說真武是凈樂國王子,凈樂國王后善勝夢而吞日,感孕而生。玄武改稱為真武是在宋代,當時為避皇帝趙玄朗的諱。真武大帝在本像像成之后又托夢給名道天谷子余道元,命他裝飾金身,興建“佑圣真武祠”。《齊云山志》記載說:“自真武祠創立后,四鄉百姓遇旱澇、蝗災,或求子去病的,凡來齊云的無不有求必應,自此齊云山神威江南,成為一方道教圣地。”到了明代龍虎山的張天師在齊云為嘉靖皇帝建醮求子應驗,皇帝龍心大悅,下旨敕建了“玄天太素宮”,齊云山從此更加聲名遠播。齊云山的鼎盛時期,朝山的香客和游人每天多達三千多人,在古代這應是非常驚人的數字了。
“黃山白岳相對峙,細看從來無厭時。”這是歷代儒道大師和名人高士對黃山、齊云兩座山的評價。古往今來,齊云山以它的神秘玄奧、奇觀勝景以及香火鼎盛,吸引著眾多文人雅士、高官大賈和虔誠的信徒。象朱熹、王陽明、徐霞客,還有海瑞、戚繼光、唐伯虎、袁宏道、郁達夫等等。他們登臨齊云山,寄情于峰巖幽洞,或賦詩題詞,或樹碑為記,紛紛盛贊名山,一時傳為佳話。就連清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時也不甘寂寞,要給齊云山留下“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的贊美詩,也正是他們為齊云山留下了珍貴而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
在齊云山人文景觀中,號稱“江南第一”的摩崖石刻和碑刻占有突出的地位。這些石刻年代最早為宋代,數量最多的要數明清,主要分布在真仙洞府、紫霄崖和石橋巖一帶,全山共有一千多處。這些石刻流派紛呈,風格各異,正、行、草、隸、篆俱全。有的雄勁豪放,有的柔婉清麗,有的剛勁傲骨,有的飛龍走蛇。再加上刻工精煉嫻熟,完好地保留了原作的神韻,堪稱藝術瑰寶。“天開神秀”、“齊云勝景”、“亙古奇觀”等是崖刻中的珍品,氣勢恢宏,令人嘆為觀止。如果用大文豪郁達夫的話說:“齊云山有一部偉大的金石志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