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傳統文化的評論文篇一
在語文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傳統文化這塊資源,大膽嘗試,靈活滲透,常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課程標準》將語文學科定位于交際工具、文化載體,要關注語言的能力。其內容包括不僅是讀寫,還有聽說,在開發學生潛能時,要注意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要增強學生的文化積淀。這個文化積淀不僅是知識性的,不僅是中國的,應該是指各國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包括思想、道德等多方面內容。因而語文所承載的不光是對語言文字的使用,其中還負載了無數文化的東西,它是民族文化傳承的主要方式,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傳承了五千年的文明,是最古老的但又是最有生命力的文明,雖然中間有很多次斷開,但中華文化的思想卻是一脈相承的,這使我們的語言文字包含著豐富的含義。20世紀的現代化進程表明,脫離傳統的現代化從來沒有成功的先例,丟棄傳統,就意味著喪失特色。無數事實證明了列寧的那句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我們所居住的地方——歷史上的“城陰城”具有悠久歷史與文化,就不能不注重自己的文化特色,以獨特而具有個性的魅力更好地融入開放的世界。基于這樣的目的,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應成為一種共識。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因為有異鄉,才會有故鄉”。地域的力量是強大的,傳統文化教育得當,即使有一天城陰城子弟到了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相信無論東奔西走,無論右彎左轉,無論滄海多么遼闊,無論歸程多么遙遠,也要回歸起點。
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綿延不絕的傳統文化也絕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手里斷裂,這是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學生認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需要。但是怎樣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怎樣在實踐中體驗感悟?怎樣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因此我們覺得有必要對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展開研究,尋求激發學生熱愛漢語,熱愛生活,熱愛傳統文化的活動平臺。
傳統文化教育足以增強民眾的自豪感,激發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古代的雄辯家說過一段精彩的話:“桔生淮南以為桔,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不然的話,我們何以解釋牡丹以洛陽為最名貴,芍藥以揚州的最奇美,木棉在溫暖濕潤的嶺南生長得最茂盛,白楊在寒冷干燥的北國生長得最挺拔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對一樣事物不認識、不了解是談不上有何感情的,只有發現了事物的可愛之處,才會產生愛的情感。對家鄉的熱愛,必須首先建立在對家鄉的了解上。中國文化在歷史學上常常以地域不同而劃分為一些風格迥異的品類,如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等,而區別這些不同文化的并不僅僅因為它所擁有的不同名稱,它們的獨特內涵也使其閃爍著同樣亮麗的光華,比如語言詞匯,民居建筑,民間制作,地方劇種,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等等。
重視傳統文化的教育有助于我們以理性的態度和務實的精神去繼承傳統,開拓未來。
課程中不包含文化是不可能的,離開文化的課程是不存在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極其豐富的語文課程資源。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寫道: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這首千古絕唱幾乎是對有著豐富而古老內涵的歷史文化所作的最具代表性的畫面定格。歷史上有許多本埠名人和客居外地名人創作出許多名篇巨著和佳詩妙詞,是一筆極其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語文學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寶貴財富。在這片熱土上,還形成了獨特的歷史傳統文化、革命歷史文化、忠義文化、山水文化、書畫文化,所以傳統文化教育除了在語文學科中滲透外,還可以與歷史學科、政治學科、地理學科、美術學科等緊密結合,探索適合本地域傳統文化教育的新路。
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就是要讓我們的后代知道我們的文化之根與文化形態,也要了解我們文化特色與文化優勢。對我們生息與生活的這一塊熱土,要潛移默化地培育起如著名詩人艾青所說的那種純樸而深厚的情感:“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對于普通大眾來說,是要重鑄信心,充分認識到在這片土地上曾經有過的榮耀和這榮耀在今天乃至將來的繼續輝煌。
傳統文化是條源源不斷的河流,從古流到今,并奔向未來。合理地利用它,會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姿態萬千,異彩紛呈。
傳統文化的評論文篇二
1、五千年的闡發,塑造當代圣賢。
2、傳承學問與古今,穿越中國。
3、傳承千年國粹,就是前車之鑒。
4、提高弘毅的年齡,讓和平萬古長青。
5、用心傳承文明,用行動成就未來。
6、文化點亮心靈,文明美好生活。
7、文明匯聚力量,文化成就輝煌。
8、傳承弘揚文化,成就美好生活。
9、傳承弘揚文明,讓世界中國化。
10、傳播東方智慧,品味中國文化。
11、傳播東方智慧,共享中華文明。
12、承圣賢之德,解天下之事。
13、傳統文化在中國傳播,中華文明永存。
14、宣講圣賢,傳授豐功偉績,解決精神困惑。
15、博學幫助你變得聰明,堅持不懈幫助你走得更遠。
16、借助先賢的成就創造現代經典。
17、傳承中華文化,承前啟后。
18、學古之道,知生之道。
19、知儒道孝,在書院看文林。
20、人盡其才,勇于承擔責任,誠實守信。
21、學習傳統文化,做當代智者。
22、博古通今,波在云端。
23、弘揚傳統文化,共建幸福中國。
24、研究四書五經的修德人。
25、學習國學經典智慧,創造美好生活。
26、傳承中華文明,引領修身的決心。
27、傳承先人智慧,傳播中華文明。
28、傳承古代文化,塑造新型人才。
29、中國文化,穿越過去與未來。
30、傳承中華文明,引領修身的決心。
31、往事千年,傳承不變。
32、傳播東方智慧,體現卓越人生。
33、傳承文明,弘揚文化,立足國內,面向世界。
34、誠實——讓世界流淌干凈的血液。
35、德不孤,而有鄰。
36、世界因為誠實而更加精彩。
37、老人蹲伏,志在千里;在烈士生命的暮年,他的內心是強大的。
38、又賢惠又漂亮,又孝順又善良,樂此不疲。
39、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時代創新精神。
40、傳承古文化,修身養性。
41、學習傳統文化,做當代智者。
42、弘揚傳統文化,創造中國智慧。
43、東方文化之源,當代修身之地。
44、以誠待人,雖疏必密;以人以虛,雖齊必疏。
45、傳播東方智慧,文化滋潤心靈。
46、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文明祥和的社會氛圍。
47、誠實并帶著信念行動。攜手共進,共創未來。
48、如果他是正直的,他會在沒有命令的情況下去做;他的身體不是直立的,雖然他不服從。
49、傳授古人之德,開啟今人之風。
50、傳承中華優秀傳統,弘揚偉大民族精神。
51、吸納百年文化,立萬代基業。
52、弘揚傳統美德,從我做起。
50、傳承中華文明傳統,挖掘優秀文化精髓。
54、正視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重視文化現代價值的發掘。
55、學古之道,知生之道。
56、人離不開誠信,企業離不開誠信,國家離不開誠信。
57、了解傳統美德,舉止從容。
58、弘揚傳統文化,建設幸福中國。
59、文化點亮心靈,文明美好生活。
傳統文化的評論文篇三
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從以前流傳下來的文化;從深層涵義來說就是:文化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的總體表征。但,隨著現在電子產品的出現。現在很多年輕人可能早已忘記了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
我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其中還包含了名家文化,道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等等。
隨著傳統文化的沒落,我們作為中華兒女要肩負起拯救傳統文化的責任:
(1)我們要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我們要繼承傳統文化的優點;
(4)我們要呼喚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新文化;
(5)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6)我們只有了解社會發展趨勢,才能真正得出全面、中肯、成熟的.結論。
傳統文化,最主要的詞就是文化。我們都應該思考一個問題:文化,是什么?這個問題可能在大多數人的心中都會想文化不就是知識嗎?但,在現代文化中的傳統可能只剩下酒文化、茶文化、根雕文化、古董文化,甚至是繡花鞋文化。
在以前,難道人們只會喝茶、喝酒、繡繡花鞋嗎?在現在,難道人們只會喝茶、喝酒、繡繡花鞋嗎?我們應該往這個問題的深層去想;但我們首先弄懂“文化”這一詞的根本含義,才有可能知道文化是什么?只有知道文化是什么,才能知道中華的傳統文化到底是什么?但這個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弄懂的,需要我們長期的深入研究才有可能弄懂這個問題。
中華上下五千年,我們曾為它們的進步、繁榮昌盛而自豪;也曾為了它們的落后而感到傷心。
文化,它們有繁榮的時候,也有衰敗的時候。在我們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英國人類學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群體或社會階級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習得的思想、感覺和活動的方式。文化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獲得知識、技能、體驗、觀念、信仰和情操的過程。他強調,文化只有在社會結構發揮功能時才能顯現出來,如果離開社會結構體系就觀察不到文化。
法國人類學家c。列維—斯特勞斯從行為規范和模式的角度給文化下定義。他提出:“文化是一組行為模式,在一定時期流行于一群人之中,……并易于與其他人群之行為模式相區別,且顯示出清楚的不連續性”。
英國人類學家r。弗思認為,文化就是社會。社會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
這就是歐洲三位人類學家給文化下的定義。
我們要好好的守住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但我們在守住的同時,也不要閉關鎖國;我們要多吸收外來文化,取長補短。
傳統文化的評論文篇四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二、活動背景
大眾傳媒對中學生的影響不可小視。電視、電腦和網絡游戲中的那些虛幻的感情,暴力和血腥的場面,崇尚武力、崇尚金錢的價值取向,以及很多粗制濫造的影視作品,對中學生的人生觀、道德觀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在中學里,學生學的科目多達十幾種,對傳統文化的涉及少而又少。偶爾涉及,也是以古文的形式出現。我們有的中學生、甚至于大學生,必須經過翻譯才能明白其中的含義。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我的傳統文化,再怎樣發展,也只能成為別人的文化附庸;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我的民族精神,再怎樣粉飾,也只能是一盤散沙。
三、活動目的1、促進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孕育學生的文化底蘊。
2、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和提高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熱忱。
3、全面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與學校文化。
四、活動形式
主題班會、情境對話、才藝表演、通讀傳統經典。
五、活動資料
1、觀看《百家講壇》中于丹教師講《論語》的片段
六、活動過程
乙蹲馬步,只叫苦,嘴里不停地說,什么文化,還傳統,都什么年代了,哪還有那么多的傳統傳統文化,out了,三個學生一氣之下,決定帶他見識一下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走進班會現場。
(二)、你好,傳統文化
1、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2、我是傳統文化的代言:出示圖片,過新年,奧運會會徽、中國結、剪紙等,請形象代言人展示。
3、小品:《如此節日》認識傳統文化受到沖擊,受到冷落的現狀,引發思考,經過小組討論,尋找傳承、拯救傳統文化的途徑。
(三)你好,魅力華夏。
1、學生傳統文化才藝展示:在古典音樂《春江花月夜》的背景襯托下,幾名學生吟誦詩詞經典,同時有學生在剪紙;有學生在書法,有學生自創中秋詩,有學生背誦弟子規,還有的學生在編中國結。曲終,學生展示作品,并做簡潔說明。
2、觀看班會的那幾名場外同學對話交流,剛才學生乙大吃一驚,表達感悟,重新練習武術,那三名學生,讓他看看,星光中學課間操練習武術操的陣容和氣勢,讓他真正懂得了練武的意義。
3、配樂武術表演
(四)、你好!心靈盛宴拍手齊誦:弟子規曹紅瑩:我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千七百余年的歷史傳承過程中,我的形式日益多樣,春聯,婚聯、壽聯、挽聯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今日我還帶來了一幅對聯作為禮物送給大家。上聯是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顯民族特色下聯是:筆墨紙硯詩詞曲賦譜華夏春秋。
黃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吟誦一首經典,品嘗一杯香茗,這是何等的愜意呀。各位同學,我是中華五千年悠久歷史孕育的詩詞經典,我的家族可謂龐大,唐詩、宋詞、元曲、歌賦,源遠流長。
喬吉昊:我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民族都有自我的文化習俗,一年365天,喜慶不斷,有正月初一過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臘月初八臘八節,怎樣樣,豐富多彩吧。
主題班會流程
一、情境短片《我來學武術》
二、開場白《您好,傳統文化》
三、說說我眼中的傳統文化。(曹紅瑩、黃碩、喬吉昊)
過渡詞:討論應對傳統節日受到沖擊,受到冷落的現狀,你有哪些好的提議。(學生討論的時間2分鐘后各抒己見)
四、您好,魅力文化
四、場外對話:學生乙:今日我可是大開眼界了,文化,文化的確有
過渡詞:正像歌中唱得那樣:上山是虎,下海是龍,在人間我是堂堂的大英雄。習武是武德呀,立德才能行走天下,寡德之人必定寸步難行。同學們讓我們在古訓的金玉良言中,做講誠信,崇尚道德的真君子。拍手齊誦:弟子規。
傳統文化的評論文篇五
過節,對于每一位孩子來說都是一件高興的事,是個讓人感興趣的話題。中國傳統節日留存著歷史的記憶,傳承著悠久的文化,體現了親情、團聚,以及偉大的民族精神,良好的民族禮儀等。例如:吃粽子會讓我們想到屈原和他的愛國思想;中秋節在吸引大家吃月餅之余還傳達著愛家的信息;重陽節是尊老愛老的節日等等。但現在的學生對傳統節日的感受和記憶相對較少,對傳統節日的情感也在逐漸淡漠。盡管學生在課前已經搜集到一些相關資料,但由于課堂時間限制和資料有限,學生對傳統節日的理解也還停留在表面。針對這一狀況,我設計了“走進中國傳統節日”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
本活動設計思路:
圍繞本主題主要預設了三個目標進行教學:
一是了解一年有哪些節日以及影響廣泛的節日,初步了解傳統節日的名稱、由來和習俗;二是掌握一些探尋研究方法(查找、收集資料、調查訪問、制作體驗……),學習對這些資料進行分類和處理;三是提高學生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情感。
本課教學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著力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由課堂延伸至課外,通過小組自主選擇研究課題、研究方法、多種途徑地實踐與探究,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有效地統一起來,真正達到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有效性。
課后,我及時地進行了反思,本課教學成功之處:
一、教學環節比較清晰。本主題分三個階段進行:準備階段——教師創設活動情境,帶領學生確定主題,根據學生的興趣分組,指導各小組制訂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實踐階段——這個主題有多項實踐活動,教師指導學生靈活安排各種實踐活動,并做好活動記錄,撰寫心得體會;總結與交流階段---是學生匯報研究成果;延伸階段——是交流收獲體會并對主題活動進行拓展延伸,最后進行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師評。
二、創設了較好的問題情境和活動情境。根據綜合實踐課的生成性、主體性的特點,采用小組合作式的學習方法,以評價為激勵、輔助手段,讓學生自己在探索活動中邊實踐、邊思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并學會與人合作。
三、搭建了一個生生合作、師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臺。師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資料,將常見的傳統節日和少數民族的節日進行詳細介紹,學生在交流中理解了其中豐富內涵。體現了真正的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教學理念,激發了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
四、注重對設計活動方案的引導與評價。教師充分利用表格引導學生圍繞自己的小主題對活動方案進行設計,表格簡單易懂,學生的設計可行且富于創新。由此可見,剛才確定主題對學生來說是多么重要,學生選擇自己認為有能力去研究的小主題再列出想了解的問題都是出于自愿,他們也能在能力范圍內通過各種可行的途徑去研究。教師注重進行引導,設計了“友情小提示”,并創造了一個美妙的設計環境,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小組活動,并進行生生評價、師生評價。試想如果對匯報的情況置之不理,那匯報顯得很蒼白。綜合實踐活動非常注重評價,對學生情感態度的評價,對學生活動過程的評價,對成果的評價等都非常重要。
傳統文化的評論文篇六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傳統文化,形成于中華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
進入21世紀后,工業與商業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傳統文化正在逐漸消失。
首先是傳統節目。傳統節目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良好方式。西方傳入的圣誕節,情人節等在我國廣泛傳播,而我們的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重陽節登高插茱萸;中秋賞月,慶團圓;在臘月初八熬一鍋臘八粥……還有哪些人記得呢?恐怕早就拋到九霄云外去了吧!
其次是傳統的歌舞,具有特色的鳳陽花鼓,云南花燈,東北秧歌,這些我們又了解多少,或許有的人都沒有聽說過吧。當我們看到老年人們再跳廣場舞,扭秧歌時,我們有的只是嘲笑,只是鄙夷。可是你們知道嗎,他們跳的才是我國傳統的舞蹈,相比下來,我們更應該覺得慚愧,只是一味的追逐新潮,跳什么街舞,魔鬼舞,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去學習我們的傳統歌舞呢?去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呢?還有民間音樂及我們的國粹京劇也受到了人們的冷落。
正是由于歷史的洗禮,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最終誕生了華夏兒女們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
當時間的沙漏漏下最后一滴沙粒,金子的本色才會如此燦爛;當貝殼的淚痕劃過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會如此耀眼;當六年的養分在體內積累,毛竹的生機也會如此蓬勃。傳統文化也是一點一點積累來的。我們要將這優秀的傳統文化繼續發揚下去。
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是我們祖先留下的一份寶貴的遺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傳統文化是我們的驕傲,我們應該為傳承傳統文化獻出自己的力量,使其發出光芒。
傳統文化的評論文篇七
我的外婆家在江蘇,屬于江淮一帶,爺爺奶奶家在安徽阜陽,兩地的傳統習俗有些不同。
一切準備就緒,外公外婆包湯圓,爸爸媽媽包餃子,我兩邊忙著,“外婆,其實,這南方北方的餃子和湯圓其實根本是一樣的,你看,都是把餡兒包到皮兒里,只是南方用米粉,北方用面粉!”“嗯,總結的準確”,外公贊揚道,“寓意也都是希望一家人團團圓圓,把幸福和祝福隨著餡兒包進去”,外婆跟著總結道。“嗨,你怎么把餃子餡兒包到湯圓里去了!”媽媽驚呼道,我低頭一看,包錯了,“這樣也好,你們看電視上,菜湯圓的做法也很多,今天這是我為大家做的菜湯圓哦”,“哈哈哈,不錯,再包幾個菜的吧!”外公高興地笑道。一家人都哈哈大笑起來。暖暖的親情,洋溢在溫暖的屋子里,洋溢在我們每個人心中。
我覺得很幸運,我常常可以感受到南北方兩種傳統文化。雖然南北方傳統文化有些不同的地方,但是對家的愛,對家人的愛,都是一樣的。傳統文化讓我們家更加和諧歡樂!
傳統文化的評論文篇八
2、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戰國策》
4、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5、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戰國策》
6、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周易》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
8、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9、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11、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禮記》
12、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
1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14、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記》
15、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
17、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9、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
2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2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22、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
23、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
24、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
25、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
2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2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