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書院活動策劃書院活動心得與體會篇一
在我印象中,古代留存至今的書院莫不是門庭若市、熱鬧非凡的。比如長沙的岳麓,廣州的陳家祠——陳氏書院。尤其是后者,行走其中,滿眼如織的游人,盈耳沸騰的語聲。若不是那古色古香的雕梁畫棟、典雅精美的屏風和厚實的紅木書案、太師椅在處處提醒,我真一時分不清自己到底置身何處呢!
而東坡書院則恰恰相反:處處寂寞,處處安詳。
我曾先后兩次前往海南去拜謁東坡書院,一次是03年7月,一次是06年年底。去前,以為它也跟廣州的陳氏書院一樣是熱鬧非凡的。未料其情形與我想像的大為相左。
一個最好的例子便是:進門賣票處的工作人員清閑得可以躺在一條木質的長凳上大睡特睡,發出痛快淋漓的鼾聲。
再則,通往廁所的地磚小道幾乎可用“苔痕上階綠”來形容,便是立有東坡塑像的講學堂的四周也隱約可見青苔的影子。
氣氛如此寂寥,除游人鮮見外,我想,還由于書院地處偏僻一隅的緣故。
去之前,從有關資料得知,東坡書院位于海南儋州市,去到儋州方知,東坡書院還在距儋州近50公里的中和小鎮。而到了中和,尋尋覓覓,左右打聽,才終于在小鎮東郊一隅見其真容。
朱漆班駁的圍墻一圈,深灰瓦頂的房屋幾座,大門稱不上器宇軒昂,門首右側仄歪古樹一棵——這就是書院外觀給我的全部印象。
還清楚地記得我第一次去游覽書院的情形。
偌大一個園子,除三兩工作人員外,游覽者僅我一人:在荷花池畔,是我一人,在載酒堂,是我一人,在坡公曾經講學的大殿,是我一人,在陳列坡公生平事跡的紀念館,還是我一人。
這種冷清的氣氛,與來時鎮上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的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實在讓我頗為驚訝。
也好,正可讓我放慢腳步靜靜地去細品和感懷坡公。
因兩句“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的詩,蘇東坡便再次獲罪,于1097年7月從惠州再貶儋耳郡(如今的儋州)。
然而,有幸的是,不幸的遭貶的人遇到了有識有義之州官張中。張中敬重蘇東坡的才識與為人,破例讓他父子住官房,吃官糧。遺憾也者,好景不常,次年湖南提舉董必赴廣西查訪,得知東坡住儋州官舍,于是派人將東坡父子逐出。從此,東坡父子只好住在臨時搭建于小鎮南郊桄榔林中的茅屋桄榔庵內,為時整三年。
好在此地民風淳樸,黎民鄉親不僅幫東坡父子蓋好桄榔庵,還經常給他們送米送菜,使兩顆冷寂如死灰的心頓時溫暖復蘇。
民風如此淳樸,文化卻那般落后,蘇東坡決意改變這種落后的現狀,要用他的學識、修養來盡力教化這里的民眾,也算是回報與感恩。想法一經提出,便得到張中的鼎力支持。那時,張中已然成為蘇東坡的好友,他以好友的名義把位于小鎮東郊的私人莊宅(而今書院的前身)送給蘇東坡辦堂講學。
自此,這里教化日興,中文風益盛,和鎮更是成為遠近聞名的“詩對之鄉”,涌現出許多吟詩作對高手。說到這里,不由得想拿我的表姐夫李剛果來說一說。他文化程度不過初中,但自幼生活在儋州,三分天賦加上七分鄉土文化的熏陶,吟詩作對于他不過小菜一碟。
記得我第一次去拜訪東坡書院時,順道去探望表姐,曾與表姐夫坐在屋前的木菠蘿樹下夜談,他每每以詩代言,時時出口成章,令我這個學習中文出身且文化程度比他高許多的人也自愧弗如,敬畏幾分。
你看這首:踏遍千山萬水/享盡無限風光/暮觀天星數斗/日聞百花異香。其詩平仄相合,用字押韻工整,既高度概括了一名地質隊員(自學成才)的浪漫生活,也表達了他自豪的情懷。
再看他當初到我舅家相親時怎么形容我表姐:劉姐姍姍勝春風/永似仙娥花月容/枝上黃鶯報喜信/喜歡歡喜樂無窮。這首絕句不僅合轍押韻,而且前三句巧妙地嵌入了我表姐的姓名。
在短短兩個小時的聊天中,表姐夫隨口吟詩32首(也有律詩,也有絕句,我當場速記),作對聯7副。內容涉及人情風俗、學習勞作、海南風光、名勝古跡等諸多方面。
上面一例,足見坡公當年于海南教化的功勞之大與影響之深。
可惜啊,坡公在儋耳郡講學三年,正值這里文風大開,學風日盛之際,他卻要走了,他接到了朝廷的一紙赦書。更為可惜的`是,內遷北歸才短短一年,坡公便病逝于常州。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游。
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知君不再見,欲去且少留。
在詩中,坡公將出生地和寄居處本末倒置,這種有意的本末顛倒,包含了多少坡公當年對儋耳人民的深情厚誼啊!望著坡公離去的背影,儋耳人民又有多少的依依與不舍!
站在蘇東坡生平事跡、尤其是他被貶儋州后生活記錄的陳列館的玻璃櫥窗前,我想象著他孜孜矻矻在儋耳、在中和講學、勞作,與黎民百姓打成一片的情景;想象著他離開儋耳時的背影:他來時是寂寞的,走時也一定是寂寞的。一個思想自由,品格堅貞的曠世奇才,注定了其人生是寂寞的。
此時書院的寂寞與冷清,正是九泉之下的坡公所需要并喜歡的。我想。
離開東坡書院時,我也是寂寞的一個人。
書院活動策劃書院活動心得與體會篇二
岳麓書院培養的人才他們往往有一個共同特征:把圣賢與豪杰這兩種人格統一起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岳麓書院對聯,希望能幫到您。
1、前門對聯
千百年楚材導源于此
近世紀湘學與日爭光
橫批:千年學府
注:當代虞愚題外門。虞愚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2、赫曦臺對聯
合安利勉而為學
通天地人之謂才
注:清代左輔題赫曦臺
3、赫曦臺對聯
三湘雋士講研地
四海學人向往中
注:當代商鴻逵題赫曦臺
4、岳麓書院大門對聯
惟楚有材
于斯為盛
橫批:岳麓書院
注:清岳麓書院山長袁名曜、明經張中階題。
4、岳麓書院大門門廳對聯
治無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觀四海潮流,千秋講院;
學有因革,通變為雄,試忖度朱張意氣,毛蔡風神。
注:馬積高、曾曉滸題岳麓書院大門 。
5、岳麓書院二門對聯
納于大麓;
藏之名山。
橫批:名山壇席
注: 程頌萬題岳麓書院二門
6、岳麓書院二門過廳對聯
地接衡湘,大澤深山龍虎氣;
學宗鄒魯,禮門義路圣賢心。
注:清代山長羅典撰
7、岳麓書院三門對聯
工善其事,必利其器;
業精于勤,而荒于嬉。
橫批:實事求是
注:近代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集聯
8、講堂對聯
岳麓書院傳千載
書院育材有良規
注:北京大學教授張岱年撰書。
9、講堂對聯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
沅生芷草,澧育蘭花。
注:馮友蘭撰書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馮友蘭撰書。
10、講堂對聯
一水長流池不涸
兩賢互磋道終同
注:當代陳榮捷題講堂。陳榮捷,美籍華人,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漢學家。
11、講堂對聯
人因道立,道以人傳,一代風流直到今。
注: 當代周叔弢題講堂。周叔韜,愛國實業家,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務委員。
12、講堂對聯
君親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賢道何以傳,登赫曦臺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歸。
注:清代曠敏本題講堂。曠敏本,乾隆十九年(1754)受聘為岳麓書院山長,并撰書此聯。
13、教學齋對聯
業精于勤,漫貪嬉戲思鴻鵠;
學以致用,莫把聰明付蠹蟲。
注: 佚名題教學齋。
14、半學齋對聯
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
于世無偶,百代弦歌貫古今。
注:佚名題半學齋。
15、大成殿對聯
德冠生民,溯地辟天開,咸尊首出;
道隆群圣,統金聲玉振,共仰大成。
注:佚名題大成殿。
1、岳麓書院大門楹聯: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 橫批:岳麓書院
注:此聯大意是:楚地有人才,且在此地會聚。上聯是清代嘉慶年間任岳麓書院院長的袁名曜(峴岡)所出,語出《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晉實用之。下聯是當時書院的一位學生張中階所對,語出《論語?泰伯》: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此聯四言,簡約有力,氣勢非凡。袁名曜(?一1833)清嘉慶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任岳麓書院山長。張中階(生卒未詳)岳麓書院生徒。袁任山長時之某日,門人請其撰題大門聯,袁以“惟楚有材”囑諸生應對。正沉思未就,明經(對貢生的尊稱)張中階至,眾人語之,張應聲對曰:“于斯為盛”。這幅名聯就此撰成,書就懸大門。抗日戰爭中,被日機炸毀。現聯是1984年據歷史照片復制的。
2、岳麓書院大門門廳楹聯:
治無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觀四海潮流,千秋講院; 學有因革,通變為雄,試忖度朱張意氣,毛蔡風神。
——丙寅秋月曾曉滸書
注:馬積高、曾曉滸題岳麓書院大門 。馬積高(1925-- )湖南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韻文學會常務理事。曾曉滸(1938--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系教授,湖南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因革:因,繼承。革,革新。毛蔡:即毛澤東、蔡和森。
3、岳麓書院二門楹聯:
大門之后,宋元時為禮殿所在。明代嘉靖元年(1527)擴建文廟于院左,知府王秉始改建二門,后屢修繕。1868年(清同治七年)大修。抗日戰爭中被日機炸毀,夷為平地。1985年根據日本友人提供之照片資料復原重建。中三間開三門,石料門框,左右各一間過道,通往左有齋舍。五間單檐懸山,中三間開三門,花崗石門框,左右各辟過道通南北二齋。抗日戰爭期間被日本侵略者炸毀,1984年重建。
納于大麓,藏之名山。 橫批:名山壇席
注: 程頌萬題岳麓書院二門。程頌萬(1865--1932)湖南寧鄉人,字子大、鹿川,號十發居士。清末(湖南高等學堂)監督。善書法,長于篆、隸、楷。著有《程典》等。納于大麓:語出《尚書?堯典》:“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藏之名山:語出《史記?泰史公自序》:“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意為岳麓書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闊物博的岳麓山中。此聯語集句自然,貼切生動。是岳麓書院名家云集、人才輩出的真實寫照。
4、岳麓書院二門過廳楹聯:
地接衡湘,大澤深山龍虎氣; 學宗鄒魯,禮門義路圣賢心。
(1782--1808),連任岳麓書院山長二十七年。此聯原掛大門前方石柱上,原件早失,1985年集歐陽詢字重刻,改掛二門門廳。大澤:語出《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澤、實生龍虎”。比喻此地多生非常之物。“鄒魯”是孟子、孔子的出生地,指文教興盛之地。“禮門之路”見于《孟子?萬章下》:夫義路也,夫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5、岳麓書院三門楹聯:
工善其事,必利其器;
業精于勤,而荒于嬉。 橫批:實事求是
書院活動策劃書院活動心得與體會篇三
宗旨:
書院順應中央“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文化大政方針,以儒家禮樂文化為內容,建設全國首個文化產業型精神家園。
核心理念:
孔子原初文化上承2500年上古文化,下啟2500年中國農業文明,再開2500年人類科學智能時代的禮敬和諧文明。
中國文明是禮儀文明,用禮樂的形式培育上品國民,提升國格國位。
行禮儀、讀經典,是書院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特色。
院長:
主持書院。代表書院公眾形象品牌。代表書院經典闡釋水平和禮儀主持水平。主持大型禮樂活動。規范民族節日內容和標準。領導教務院長和財務院長。與董事長分主、共主書院之硬件、軟件建設。
教務院長:
中小學部、大學部、企業部、社區部之設立。各省書院建設之教務規范。省以上部門之公關活動。
負責教務部門之機構設置和管理。
財務院長:會計、保衛、物業、建設、融資、開發、規劃。
內部餐飲,禮樂活動之供應。外部攤點、平衡、協調。外省書院建設、加盟。地方政府之公關活動。
負責內務、財務、物業部門之設置和制定管理方案。
管委會:
董事長(投資人)、院長(主持人)、副院長等,決策,制定年度計劃,制定五年計劃。考核,實施。
1、中小學之禮儀輔導、經典學習輔導。
2、大學之巡講。
3、城市社區及農村社區之禮館建設,祠堂改革新用。
4、民族節日之禮樂活動。
5、書院之國內外設置、加盟。
具體為:
1、游人感受:書院對外開放,游客每日之禮樂感受、誦讀感受旅游。禮儀、服裝。行禮、儀式、誦讀。就餐及禮儀。每日經典、禮儀會講。周末禮儀示范、經典講座。
2、走出去:機關、大學、中小學巡講及師資培訓。
3、合作:電視臺欄目、報紙專題。與一家電視臺、一家報紙合作,開設專欄。
4、資格認定:認定學校校長及優秀教師為禮儀師,公示。
5、培訓:農村禮儀師培養及鄉規鄉約、新風俗習慣之制定、輔導。
6、培訓:城市社區、小區禮儀師培養。
7、培訓:企業中級班禮儀三日培訓。企業家高級班禮儀三日體驗。
8、禮樂示范:傳統節日規制。
9、起書院廟會。
前四個月為投入、示范期。中四個月為活動、持平期。后四個月為活動收入期。首年,收入xx元,贏利xx元。教務院長和財務院長各承擔一半。
財務院長:
門票:游客,全年xx人。前xx萬人免。門票xx元。
紀念品開發銷售:xx元。
餐飲及星期天會餐、節日祭品分食:xx萬元。
書院起廟會:xx萬元。
教務院長:
《禮儀手冊》、《論語申本》、經典書籍、音像等銷售:xx萬元。
師資培訓:xx元。
中級班、高級班:xx元。
外出講課:xx元。
加盟、贊助:xx元。
1、在香港注冊“國際 聯合會”,在書院召開第一次會議。
2、規劃周邊土地,成為“文化城”。
3、書院在當地民政局注冊。
先有目標,才能不亂。
網頁(正體字)必開(增開)欄目
活動預告:周末、節日之活動預告
書院介紹:位置、來院路線、部門設置、建筑、書院業務、聯系。
書院紀事:每日新聞,要聞。日志、月志。
禮儀師榜:積極推廣文明禮儀教育和國學經典教育的.優秀校長、教師、企業家,被公示為書院禮儀師,成為具有主持人生大禮和社會慶典儀式、婚禮資格的“儒家禮儀師”。
示范基地:學校、社區、企業推廣文明禮儀和國學經典學習,經過書院規范指導,授牌。
云深生員:本地、外地到書院短期學習的人,或參加培訓的人,成為書院生員。予以公示。
云深友朋:來訪之重要客人,對書院提供支持、贊助的單位和個人。
云深義工:國學、禮樂有專長者,為書院之禮樂、誦讀活動提供服務者,報名,張榜公布。
復興文訊:國內外禮樂復興、國學復興的信息。
人才招聘:經、禮、樂、舞人才招聘。
先賢祠:古代的圣賢大儒、忠臣明君、良將賢相、一方楷模。楚地賢人。今儒堂:當今研究儒學之專家學者。
藏經樓:儒家經典。
文苑閣:經典、禮樂資料。
留言板:訪客留言。
要做就做第一。
穩步就班搞起來。
合作媒體:一家電視臺,一家報紙。
教權教產、產權資產,是書院兩大概念,為國內外書院之建設樹立規范。機構設置隨發展而增加。基本架構按、一、二、三、六布局。
三件事:
建網站
開學堂(論語學堂、禮儀學堂)
來友朋(有教無類別,天下無敵人)
準備:
服裝(展示、行禮)
錄音錄像器材(錄取資料,出書出音像)
誦讀書籍(學生、游人購買)
飯堂(游人就餐,學就餐禮儀)
禮器(香、香爐,方便民間崇拜)
書院活動策劃書院活動心得與體會篇四
今天下午,沈老師帶領我們四年級和六年級的小記者去參觀了歷史悠久的東山書院。
走進大門,第一眼看見的是蔥郁的樹木,有的已經長成參天大樹,干粗枝茂的大樹像一個個訓練有素的士兵,挺立在水泥路的兩旁。花兒也不甘示弱,有的耷拉著腦袋在想些什么;有的翹首仰望浮云;還有的躲在綠葉從中竊竊私語……空氣中還洋溢著淡淡的花香,令人心曠神怡。
“里面一定更美”,我心里暗暗想著。果然,里面有一片大的池塘,塘里的水清澈見底,還有不少漂亮的金魚在悠閑地溜達著呢!
這里是毛主席、陳賡、譚政等偉人曾經讀書的地方。導游耐心的給我們講了關于毛主席的故事,大家都聽得入迷了。我們穿梭在西齋和東齋之間,見到了毛主席的自習室和寢室,那里雖然空間很小,但是光線很好,是學習的好地方。
穿過東西兩齋,我們來到了毛主席曾經的教室,那是東山書院唯一一個西洋風格的教室,很寬敞,黑板可以上下移動,窗戶和玻璃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呢!這一切好像都是為毛主席的到來而準備的!
在書院的博物館里,陳列著許多毛主席和他同學曾經用過的物品,還有他們寫的字和文章,也還有當年在書院里就讀的偉人們的頭像和雕像。
“一寸光陰一寸金”,時間過得太快了,我們還沒看夠就要回校了,大家都戀戀不舍。
在回校的路途中,所有人心里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向偉人們學習,以他們為榜樣,長大后做祖國的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