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詩篇一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詩叢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春江水暖鴨先知”,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黃石一群詩人就敏感地預見到,一個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即將到來,于是在1983年成立了西塞山詩社。這是湖北省建立的第一個詩歌社團。晨雞一聲啼,千門萬戶開,在西塞山詩社的影響下,全省各地詩歌社團次第成立。不久,西塞山詩社又以發起者之一的身份,參與創建了中華詩詞學會。
詩社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三十五個年頭,詩歌創作隊伍不斷擴大,詩歌創作碩果累累,先后結集出版了《西塞山詩緣》《西塞山詩緣續集》《故壘新聲》《黃石古今詩萃》《黃石古今詩詞選讀》《黃石六十年詩詞精選》《黃石詩詞十人選》《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詩詞選》《西塞山詩詞》三十一集,另有詩社社員個人詩集近百種。近日,又有《西塞山詩叢》十集出版問世,黃石詩壇可謂盛況空前。
《詩叢》十集作者,從年齡上形成了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是雷文電、黃瑞云、李聲高,他們的作品不僅代表了黃石詩壇現有的最高水平,即使列入全國最優秀的詩人群體也毫不遜色。
種竹栽花積歲時,愛花愛竹漸成癡。愛花自以花為命,愛竹還因竹可師。竹既虛心且有節,花經結子始離枝。花心竹意誰能解?笑問東坡恐未知。
黃瑞云先生是知名學者而兼詩人,其恩師胡國瑞先生贊其學問與詩作云:“今古五千載,殫精窮搜求。述作遍四部,義理足千秋”;“馀事及風雅,謳吟追前修。長句恣奇想,云煙紙上浮”。他的詩大多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產物。其詩既有唐詩的恢弘氣象,又有宋詩以文字為詩、以學問為詩、以議論為詩的風采。其唐音主要體現在長篇巨制上,如五古《戈壁風沙行》《劍閣行》、七古《夜聞風聲歌》《李瑜甫作石山盆景為賦長句》等,這些作品或如李白之想落天外,或如岑參之瑰偉奇異,或如韓愈之戛戛獨造,讀之如天風海雨,豪氣逼人;五古《回鄉感懷》《夜走蒼山道》則如杜甫之沉郁頓挫,充滿憂國憂民之情。其宋調則主要表現在覽古、懷古、擬古、詠史、論詩、論詞諸作,以及數闋懷古詠史的自制詞調上,這些作品往往見解卓越,議論精辟獨到,顯示了學、才、膽、識的不凡。此外,表現親情的作品如寫妻子玉蓮臥病、去世、安葬、周年祭的詩篇,同他的散文名作《杜鵑花依舊開放》一樣都是催人淚下的至情文字。
李聲高先生是才子詩人,詩思敏捷,飄然不群;崇尚性靈,意到筆隨;舌燦蓮花,咳唾成珠,極具創造性。其詩多取材于社會現實,少作虛與委蛇的應酬文字,充分表現了關注現實、民生的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其詩以真誠取勝,不虛美,不諱飾,以真我書真情;其詩又以俗取勝,不掉書袋,不作佶屈聱牙艱深隱晦之語,不錯金疊彩,堆砌造作,洗盡鉛華呈素姿,有一種自然樸素之美;其詩又以趣取勝,筆下有真趣,有機趣,有諧趣,有奇趣,有雅趣,有俗趣,令人讀之不厭;其詩復以滋味取勝,有酸有甜,有苦有辣,還有久品回甘之味,令人味之不盡。尤其是近些年來的作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無事不可入詩,無詩不涉筆成趣,亦莊亦諧,大俗大雅,舉重若輕,揮灑自如,讀之如飲醇醪,如聽其拊掌談笑,又于談笑之中獲得啟迪。一些詩作已成為許多讀者的最愛,不少妙語廣播人口。
第二梯隊是江祖楨、黃移發、吳詩韻、王宗奕、駱進益。
江祖楨先生幼承祖訓,入學之前就已受到傳統文化的浸潤濡染,學生時代又博覽歷代詩歌經典,腹笥漸厚,復能轉益多師,故很快就嶄露頭角,成為詩社中堅。本集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幾首古體,如《種桑者言》表現了關注現實的精神,“我不事農桑,遍身著羅綺,今聞農桑語,一愧一太息”,體現了關心民瘼的'民本思想,是對古代“邑有流亡愧俸錢”的官德的發揚。又如《止水詞》表現其先祖宋代江萬里一家以身殉國的壯烈,令人肅然起敬。懷念周總理的小詩“君作春蠶死,我懷春蠶絲。綿綿絲不斷,歲歲清明時”,構思頗為精巧。律詩《山行》,《卜算子·春游東方山》,意境清新?!堕L相思》組詞,半疊句子的運用韻味深厚。
黃移發先生與江祖楨情況相仿,因其慈母能吟詩作對,幼受詩教,因而打下了較好的作詩填詞的童子功。所作詩詞皆甚可觀,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描寫農漁生活的篇什,它們具有濃厚的泥土氣息,讀來倍感親切。如“網起憑魚跳,肥鰱煮幾鍋”“一畈黃花擁綠云,綠云深處是吾村。鄉村破曉荷鋤出,布谷聲催耕種人”“梢頭掏鳥鳥驚飛,田徑捉蛙夜不回。稻谷點頭花狗吠,娘親月下喚兒歸”“九曲盤旋何所覓?竹林深處一聲雞”“屋前花,屋后花。一架綠云掛滿瓜,黃雞戲黑鴉”“網絡經商,手機尋寶,發家幸遇時光好。高樓別墅傍山坡,‘鐵牛’‘寶馬’田間鬧”,堪稱表現農村新貌的一幅幅風景畫和風情畫。
吳詩韻是十人中唯一的女詩人,其詩作的主要內容是記錄人生,抒發親情。她是知青一代,記錄人生之作記錄了她下放農村、招工進入礦山、返回城市、補習文化、破繭化蝶的豐富而曲折的人生,既是記錄自己的人生,也是對那一段歷史的忠實記錄,具有為史存照的意義。抒發親情的作品感情深沉,感人至深,無論是對亡夫的悼念之情,對慈母的感恩之情,對愛女的舐犢之情,對姊妹的手足之情,都能激起讀者的強烈共鳴,如悼亡詩《長相思》:“相伴相依三十年,寒來暑往淡如煙。自君倏忽黃泉杳,冷月殘荷聽雨眠?!弊x之催人淚下。吳詩韻作品的藝術造詣也頗高,表現為詩中有我,有感而發,善用形象思維,講究字法句法,語言富有韻律。
王宗奕先生是一位從農村基層起步,經過長期摸爬滾打而成長起來的領導干部。對于他而言,完全是“馀事作詩人”。然而從集中所錄詩詞來看,他已有了較高的詩詞修養,作品中規中矩,不乏佳作好句。作者足跡幾乎遍于中國,一路行走一路歌。南國春光,塞北秋韻,井岡云霧,龍湫飛瀑,石鐘山雪浪,七里湖湖光,太行奇峰的莽蒼,大理洱海的風情……彩筆描繪幅幅畫卷;謁孔廟,拜孔林,過嶗山,登蓬萊,遠眺洞庭君山,近觀永定土樓……處處勝境盡收筆下。這些作品熱情洋溢,充分表現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駱進益先生雖是工科男出身,國企高管,卻頗富才情,以詩、書而聞名于當地與電力業界。善絕句,深得絕句章法訣竅,每于第三句轉舵得法,一轉一襯,使三、四兩句十分出彩,成為妙句、麗句、警句、奇句。如寫孔府“江山常易主,此地不更名”,十分警策;寫村姑洗衣“手將衣物擺,舞動一條溪”,富有生活情趣;寫含鄱口“旭日天邊噴薄出,青山次第綻芙蓉”,化靜為動;寫觀看書法碑刻,“龍蛇只恐驚飛去,不敢高聲說晉唐”,想象奇特;寫雨后春柳“柳頭夜綴萬千珠”,比喻精巧;寫插秧,“栽時個個怨聲響,收卻人人笑語頻”,道盡人情。所作律詩講究句法,頗有精巧妙聯。
第三梯隊是程方圓、紀擁軍。
程方圓先生相對于前面八人而言,算是詩社“新秀”。其實他已年逾“天命”,“詩齡”也將屆卅載,已是一位老詩人了。方圓是一位文藝多面手,集詩書畫印于一身,四者都出手不凡。又開辦金湖書院,致力于傳統文化的傳播。本集中所載律、絕、古風、詞、曲,皆可玩賞。像《乙亥秋,游張家界,題夫妻巖》《登井岡山黃洋界二首》《庭前竹》《拜謁岳王廟》《民國追憶》組詩等都能不蹈前人窠臼,別出心裁,翻出新意。《與同窗飲,大醉,戲為五韻》寫醉態栩栩如生,趣味盎然。所作詞,鍛字煉句,皆出自造,韻味悠長。
紀擁軍先生是又一名“新秀”。他是高中語文教師,具有比較扎實的文史功底,能熟練自如地運用古體詩歌中的各種體式進行創作。其作品異于他人者有三,一是著力于五、七言古體的寫作,風格鋪張恣肆;二是創作了數量可觀的題畫詩、題照詩,開辟了其他詩人很少涉足的領域;三是力圖走出流連山水、友朋酬酢、嘆老嗟卑的狹小圈子,寫出了一些記錄歷史、反映現實的篇章。如《血水塘》是用詩歌寫成的歷史實錄,記錄了日寇在大冶制造的一次慘案;而《新新婚別》則是新時代社會現實的忠實反映。
西塞山詩社的成績是喜人的。為了更上層樓,這里提出三點希望:一、大力發現、培養青年詩人,為詩社補充新鮮血液,使詩壇后繼有人;二、詩作更多地跳出個人生活的小圈子,更積極地反映社會現實,反映民眾心聲;三、藝術上多一些創新,少一些因襲,著力于語言、意象、表現方法、詩歌形式的創新。我相信,西塞山詩社一定會迎來又一個春天。
讀詩篇二
如果思念有顏色的話,那么一定是青色的。
《荀子·勸學》中說:“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彼q如思念,來自于親情、友情、愛情,卻又遠勝于它們,不為它們所束縛。親情、友情、愛情會因時間、距離或者其他的原因而慢慢淡忘,而唯有思念可以跨越千山萬水,橫亙千年、萬年,歷久彌新。
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就讓思念的顏色綻放的美輪美奐,它猶如一株清純的帶著露珠的茉莉花,在這淳樸而清麗的花香中悄然盛開。青青的是你的衣領啊,悠悠的是我的心境。閉上眼睛,那一抹青色就在腦海中冉冉升起,彌漫開來。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青青的是你的佩帶啊, 悠悠的是我的情懷。隨著這片青色越來越濃,心中的思念也越來越濃烈。
睹物思人也好,愛屋及烏也罷,只要是與它相關的東西,都會這這份思念之中,幻化成如夢如幻的青色。不為別的,只因我思念的人啊,他身著青衫。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自古以來,女子就是悠悠深閨中的寂寞之人,從《牡丹亭》到《西廂記》,從《桃花扇》到《長生殿》,哪個女子不是在悠悠等待,款款思念中度過一生的?這里的主人公也不例外。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薄拔摇钡巧搅诉@高高的城樓,來來回回地踱著步子,期待著與你相見。 一天見不著你的面呵, 感覺好像已有三月的時間那么長啊。
所以,唯有在內心深處款款思念著你,思念著那抹與你有關的青色罷了。讓這份思念,這抹青色,跨越萬水千山,跨越天長地久,來到身邊,陪伴著你,陪伴著我,慰藉著深深閨閣中寂寞的你我罷了。而那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終在你我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那抹青色終將在你我心中慢慢地幻化成思念的顏色。
讀詩篇三
每周日下午的詩經課是常真唯一一節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傳統經典文學課。時隔數年,我與那只有幾面之緣的詩經再次相遇。
那個整天有口無心背誦著四書五經的小孩可不曾想到,今后的他,會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重新認知他手里的四書五經。是啊,這把開啟傳統經典的秘鑰熟悉而又陌生,我們以為需要跋山涉水才能夠找到它,其實不然,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它一直就在你身邊。
而這把秘鑰是協助我們去重新認知那個新世界,這個新世界里充滿了無數道門,每一道門都被牢牢鎖住,因此它成為了我們這一路上唯一且珍貴的工具。
人人都有不同的秘鑰,我們這群人的秘鑰便是“還原現場”,將自己移位至這首詩的處境之中,身邊的一切事物盡力還原成這首詩的現場,推開本有的自己的見解,觀察和體會處在這個環境當下的自己是怎樣的一個狀態,這個時候的你則是詩人,他看到的即是你看到的;他聽到的即是你聽到的;他聞到的即是你聞到的;他觸摸到的即是你感受到的。
我們已經進行了四節詩經課,但課堂上的狀態和氛圍依然是緊張、壓抑、猶疑、沉默。老師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問,可我們總以猜疑和沉默回復,我有時都會受不了自己,但內心又默默問到:受不了可以,那你倒是解決呀。這時我無言以對。
沒錯!既然你不想讓自己的狀態變成這樣,不想讓課堂的氛圍如此這般,那你倒是用行動去解決呀。
老師不過是讓你用這把還原現場的鑰匙去打開這首詩的大門。當門打開了,這首詩也就一絲不掛的呈現在你內心,以至于完全包裹了你,你就身處其中,其實我與詩只有一門之隔。
當你在還原現場的時候,如同在為這首詩畫一幅畫。它的每個細節都會被你觀察和體會(珍視)并刻畫其上。對這首詩的還原就如同你向別人介紹院子里的一棵樹、一株草、一朵花是什么樣,家里養的鳥叫聲如何。
每當老師提問我看到了什么,感覺到了什么,我都覺得自己的回答可能太片面,不夠深度,感覺應該沒有那么簡單,所以提前否定了自己的答案,并不敢回答,但事實上你直觀的體會,就是你的答案,這個答案無所謂簡單,對這首詩最真實的感受就是你唯一的答案。
把詩中的每一處細節都看作一粒碎片,將這些碎片拼接起來的時候,你的這幅“寫生”才終于完成。
讀詩篇四
20__年5月汾陽市水務局黨建書屋落成了,我有幸成為第一批讀者。望著書柜中琳瑯滿目的圖書,我只是猶豫了一下。就找管理員小董借了一本《四庫全書》第一卷。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的燦爛文明,國學經典浩如煙海,要想系統地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四庫全書》是一部很好的工具書籍。
孔子評論《詩經》時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一語道出了它的精髓。《詩經》語言溫柔敦厚、含蓄真誠堪稱中華文化之祖。它見證著中華民族孩童時咿呀學語,質樸真誠、天真無邪的美好時代。尋覓《詩經》的心靈動感,聆聽數千年的深情歌唱,詩中一木一草都是先古人民的友好伴侶,歌中一詞一句都唱出了人們最美好的向往。
奇葩,忽視了時間空間的界限,開遍了每一個芳草萋萋的角落。我清晰的記得那日你拉著我的手說“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而今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但這又怎能拆散我們,千山萬水外,我候,為你歸來??v然等到白發蕭然,我也不會改變翹首的姿態,期盼著你的凱旋,踐行你當初的誓言。
愛,就不離不棄,靜靜等候,你的歸來。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打開詩經的首頁,那雎鳩關關的鳴蹄就迎面撲來。讓人心神蕩漾,頓時陷入飄杳朦朧含蓄的情感意境。河水悠悠流動,荇菜浮動搖曳,雎鳩關關,歌聲婉轉,悠哉悠哉,令人轉輾反側。“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詩經中的表白含蓄委婉,從來不做作。但絕不是怯懦,面對真愛他們哪怕是用一片沙洲,一把水草,或是一彎清泉都要傳達出內心最真實的感情。字字含蓄卻句句真實的感情流露感動著你我在每一個懷夢的青蔥歲月,原來愛人可以如此灑脫,被人愛可以如此真切。沒有珠寶萬千,廣廈千萬,只有這悠悠河水,纖纖水草見證了我們的愛情,可是這已經足夠。愛你,只是一種感覺,當我愛上這種覺的時候,一切外在的光環都已經無所謂了。我無法拒絕你伸過來的手,因為你已經越過了我的額心河。
讀詩篇五
悠揚而婉轉的歌謠,唱盡了西周至春秋的風華,最為純潔而美麗的愛情,由此被頌揚,我們應當慶幸這一部《詩經》的流傳,因為讀詩,能讓我們的心靈純凈,回到最初的起點,無關于任何的事物,從此心境安寧,與塵世的浮華分離,獨享著心靈一隅的心安之處。
《詩經》可以說是一部“中國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对娊洝肪哂泻芨叩乃囆g成就,它風格樸實自然,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的風俗,并率真的表達了思想感情,有較強的現實主義精神。由此可見《詩經》是一部可讀的可深入體會的儒家經典。
孔子有云:“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中大量的闡述了純潔的愛情,有朗朗上口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朗朗上口;“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深情;有“榖則異室,死則同穴”的無怨無悔······沒有任何的掩飾,這就是愛情的純潔與美好,而這恰恰反映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本質,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同這愛情一般美好,無謂世事的變遷,它依舊與《詩經》一般富有深沉而又簡單的含義,它是那樣的熠熠生輝,仿佛是夜空中那顆明亮的星,照亮我們前方的路,指引我們前行。
孔子又云:“不學詩,無以言?!薄对娊洝穾Ыo我們的不僅僅只是那純潔美麗的愛情,更甚于來自于心靈深處的碰撞,《詩經》也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君子處事,應當投桃報李,如“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作為君子應當有如美玉一樣溫潤的性情,如“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當我們面對困難時,應當同仇敵愾,如“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詩經》中的品質,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品質,它猶如傲雪寒梅,在風雪之中傲然挺立,這是來自于中華民族骨子中的不屈不撓。我們的傳統文化由先人傳承,歷經曲折,卻依舊沒有埋沒于歷史的長流,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許就在一詞一句中傳承下來的,由詩至詞而曲,漫長而悠遠的歷史歲月中,慢慢傳承、幾經沉淀。而以現代來講,傳統文化是璀璨的,但傳承是艱難的,因為現在的人們,由于生活在這繁華而喧囂的城市中,浮華早已改變人們,于是,人們的內心的浮躁毀了一切。所以,傳承傳統文化便越來越艱難,心中的平靜越來越難求,但讀《詩經》便可撫平人們內心的浮躁,因為《詩經》是最初始的。它沒有任何的華麗的裝飾,可它依舊是璀璨而華美的,依舊有著一種神奇的魔力,因為這就是它的本質,最具有文化傳承意義的本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對于傳承傳統文化來講,初心是最為可貴的,亦是最難得的,若初心不忘,傳統文化便不會中斷。
四字成詩,四字成言,言盡一切,悠揚深遠,唯愿這一切美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