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四年級讀后感四百字篇一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本書,名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者是美國的海倫·凱勒,這是一本自傳體的書。
這本書主要講了海倫﹒凱勒從出生到長大所經歷的故事,她是一個盲聾人,但她并不自卑,她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最終她考上了哈佛大學。書中讓我印象最深還是海倫·凱勒在跟莎莉文老師學手語的時候,由于海倫﹒凱勒覺得無聊,把洋娃娃扔碎了。結果莎莉文老師不但沒有罵她,而是心平氣和地跟她講道理。
記得在期末考試復習的時候,媽媽讓我看復習資料,我十分不樂意,因為前一天晚上我已經認真地看過一遍了,于是我把復習資料用勁往下一扔,把資料夾的一個小角扔碎了。就在這時,媽媽聽到了聲音,馬上跑過了,說:“__,你怎么能這樣呢?復習是對你的期末考試成績有幫助的呀!如果你今天在這復習,而別人卻開心地玩去了,那你肯定考的比別人好,因為付出總是有回報的。所以你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聽了媽媽的話,我十分后悔,以后就更加抓緊復習,最終期末考試取得了理想的成績。我們要向海倫·凱勒學習,當我們處在困難的時候,要永不放棄,只要肯付出,就一定有回報。
這是一本勵志的書,而且十分好看,同學們一起來看看吧!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四年級讀后感四百字篇二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十九世紀有兩奇人,一個是拿破倫,一個就是海倫·凱勒。”最近我讀了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后,便深深的被海倫·凱勒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打動了。海倫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運的,正是因為有了知識,她才如此幸運,她說:“知識給人以愛,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智慧,應該說知識就是幸福,因為有了知識,就是摸到了有史以來人類活動的脈搏,否則就不懂人類生命的音樂!”。在她19個月失去視覺和聽覺后,就與這個世界失去了溝通,失去了聯系,這個的幼小生命不知道如何排譴與世隔絕的孤獨感,她古怪、粗暴、無禮,直至她的莎莉文老師走進了她的生活,用特別的方式教會她認字,才使她張開了心靈的眼睛。她不分晝夜,像一塊干燥的海綿吮吸著知識的甘霖。她拼命地默讀盲文,不停地書寫單詞和句子。她是那樣的如饑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頭都磨出了血。就這樣,海倫學會了閱讀、書寫和算術,學會了用手指“說話”。的確,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正是知識使海倫創造了這些人間奇跡!
知識的力量多么巨大,它能使一個殘疾人,變成一個有益于人類、有益于社會的人。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像海倫.凱勒一樣,在有生之年把對知識的渴求,看作對人生的追求,每天都抱著這種追求,懷著友善、朝氣、渴望去生活,我們的人生將會增添多少歡樂、多少幸福??!海倫的一生,是生活在黑暗中卻給人類帶來光明的一生,她用行動證明了人類戰勝生命的勇氣,給世人留下了一曲永難遺忘的生命之歌!
這篇,就為大家呈現到這里,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四年級讀后感四百字篇三
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們帶來光明的人。她只度過了八十八個春秋,卻熬過了八十七年無光、無聲的孤獨歲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這么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里的人,竟畢業于哈佛大學,并處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創造這一奇跡,全靠她那顆堅強勇敢的心。
“要是每一個人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當成最后一天該多好啊!那就更能顯示出生命的價值,然而人利用的時間和享受的時間卻是有限的?!边@是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里提到的。我想,如果每一個人每天都這樣想,那他一定不會懶懶散散,消磨時光,而是干一些有意義的事,這樣效率也大大提高。
海倫·凱勒憑著一顆堅強的心,最終在逆境中崛起,真是身殘志不殘。
所以,我認為生活在苦難中的人比無憂無慮的人更加堅強,更能成就一番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