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級匯報工作,其表達方式以敘述、說明為主,在語言運用上要突出陳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顯示內容的真實和材料的客觀。報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報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反思調查報告 教學反思報告500字篇一
20xx年12月1日,我對高陵區張卜中學58名老師分別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設計選擇題12題,參加調查人數58人,收回問卷58份.
本次調查問卷的12道選擇題,按內容大致可分為如下三個方面:
①對教學后的反思。(1、2、5)
②對幾種常見教學反思看法的感想。(3、4、8、9、11)
③對自己教學方法的思考。(6、7、10、12)
第1、2、5題屬于第一方面內容的調查。它反映了老師們對教學后的反思。教然后而知不足,教學后的反思會發現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在調查問卷中,58名老師對這3個問題的選擇大致相似,其中對b回答“常常”選擇的共有30人,占51.7%。選擇a回答“總是、都”的有11人,占18.9%。這說明在老師中具有相當大部分老師懷著對教學反思有一定的.認識,但是還不是很深入。每節課后,大部分老師對為什么課堂氣氛不好?學生對其課為何興趣不大?為什么其任教的班級成績不理想?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教案?什么樣的作業才算是好作業?什么樣的試卷才是好試卷?等等問題,沒能較好地上升到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這一高度認識,被調查的教師在工作中是有教學反思的,但并不是天天有,堂堂有,而是時有時無,沒有堅持這樣做下去。
在第二方面內容的調查中,其中,58名老師選擇回答a‘非常正確’的人占45.3%。可以看出,很多老師對反思在教學重的重要作用較認可,只是諸多原因沒能“總是”堅持去做,而在被調查的58名老師中,相當一部分較教師認為關于“教學反思行為”的看法,持“基本正確”看法,他們也許認為在諸多教學行為方式中,反思行為不過是一種嘗試而已,不能說是實施教學課程新理念的唯一方式。對于如何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如何達到一個滿意效果?他們只是基本上認同教學反思這一模式。
第三方面,對于自己教學方法的反思,在6、7、10、12四個選題的中,調查結果與第一方面內容問卷結果基本相似,58名參加調查的老師選b占49.6%。大部分老師,有的時候只是單純的反思教學任務是否完成而沒有考慮到更多的方面,諸如對于課堂活動的展開、對于課堂中教師角色的把握方面、對課堂環境的營造以及對教育技術的運用等等方面都存在不足,沒能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質量。
通過調查問卷,大部分老師都很認同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一方面是對自己在教學中的正確行為予以肯定,不斷地積累經驗;另一方面又是自己同自己“過不去”,挑自己的刺,找出在教學實踐中與教學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學新理念相違背的做法,進行自我批評,并且予以改正,不斷的完善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以后的教學行為更加完美。但同時也存在諸多不足,大部分老師雖然有這種認識,但并不是天天有,堂堂有,而是時有時無,往往不容易做到堅持。因此,要想更好地進行教學反思行為,首先要在思想上,進一步提高大家的認識。其次要貴在堅持。不僅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等幾個關鍵環節進行教學反思,還要認真做好課后思、周后思、單元思、月后思、期中思和期末思,不斷用新課程的理念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
教學反思調查報告 教學反思報告500字篇二
《小樹死因調查報告》因為本課是一篇實用性文體,比較枯燥,為了把這類課文上活,我做了各種設想和嘗試,所以在上課之前的準備工作頗費周折,最終在上課前一天才將課件定下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認為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興趣很濃,配合也比較好。本節課的亮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問題設置吸引學生注意力。其實這篇課文很接近學生的生活,我想主要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所以我設置了這樣幾個的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者為什么寫調查報告?看到春天還嫩葉滿枝的槐樹,到了本該枝繁葉茂的盛夏竟悄然枯死,怎能不令人疑惑不解呢?這正是作者做調查報告的原因。小作者通過自己的努力,終于找到了小樹死亡的原因,我們感到高興。但是,想一想帶來的嚴重后果,又讓我們擔憂,下面看看小作者有什么好辦法嗎?你們又會有哪些好的建議呢?
2、培養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課前我讓學生自己收集或上網查資料,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主要讓學生查查什么是調查報告?了解調查報告這種題材的特點。其次了解國槐樹這種樹木的特點,通過調查學生知道了什么是調查報告以及調查報告這種題材的特點和國槐的生活習性,是北京市的市樹,既耐寒又耐旱。抗油煙能力強,比較適宜在北方生長,并且沒有發現病蟲害。使學生產生好奇的心理,弄明白了小樹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3、培養學生強烈的探求欲望。實踐是使兒童發現、研究、探索的欲望得到滿足和釋放的最佳途徑。本課的教學設計面向自然、面向社會、面向學生的生活和已有經驗,在開放的時空中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增長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體驗,發展其實踐能力。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會如何去寫調查報告,掌握寫調查報告的方法,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調查報告的意義,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發現有價值的問題。幫助學生掌握調查的方法:
a.實地測量
b、統計
c.考察
d.畫圖
e.拍照等。
使學生在調查中順利地獲取信息。布置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調查自己家周圍的樹木生長情況,針對問題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議,在相互交流的基礎上拓展思路,發現更為有意義的問題,學有所得。
課后,與各位老師進行了交流,發現了教學思路還是清晰的,尤其是對說明文學法及寫作方法的指導值得提倡,而且課堂上學生大部分時間用來閱讀、思考、質疑、解難,不但語言文字的基本訓練得到落實,而且學生學得主動。各位教師也提出了一些建議,我認為這些問題也確實存在,并應該改進。例如:在拓展時,范圍太大,應緊扣主題談論有關“保護小樹”的問題,而不是其它污染問題。
今后在教學此類文章時,還要繼續做研究,爭取讓這類實用性文章能拓出一條新的教學路子,讓學生在教學中學會知識,加深印象,感受精彩。
反思二:小樹死因調查報告教學反思
因為本課是一篇實用性文體,比較枯燥,為了把這類課文上活,我做了各種設想和嘗試,所以在上課之前的精心設計前置性小研究,力求為孩子營造一個好的自學環境,用心研究本課的學習重點,掌握文章的知識框架,寫作手法,同時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從而自覺保護環境。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體現孩子們的自學為主。從自學生字詞開始,到小組討論研究每個步驟,都以孩子們的思維為主。用他們的眼睛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就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加深了理解,說句子也會更合理。課堂上教學思路是清晰的,大部分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通過閱讀、思考、質疑、解難,使他們在學習中學會知識,加深印象,感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