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也叫演講詞,是指在群眾集會上或會議上發表講話的文稿。演講稿是進行宣傳經常使用的一種文體。演講的作用是表達個人的主張與見解,介紹一些學習、工作中的情況、經驗,以便互相交流思想和感情。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演講稿嗎?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演講稿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文明禮儀演講稿篇一
你們好!
說起我的家鄉――巍山,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在這里,有連綿的高山,有幽靜的古城,人們都說巍山――山美、水美、城也美,但我認為,這座小城里居民們的心靈更美。
大家都知巍山文化根基深遠,這一點也不錯,而且,居民們都文明禮貌,呈現出一派和諧融洽、安居樂業的景象,最近,又掀起了“爭做文明公民”的熱潮,我在活動中發現――文明就在身邊。
在活動開展第一天,大伙兒都忙開了。有的在市場上分發自制的環保布袋,并告訴人們塑料袋的.危害,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改用環保袋;有的四處分發宣傳標語,“文明公民標準”紛紛發散到群眾手中;還有的在草坪、花壇、水龍頭、電燈座等地豎起了宣傳牌,提醒人們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而我呢,心有所動,卻不知道要做什么。
第二天,我驚奇地發現,我家附近一條大河邊的垃圾沒有了,反而多了一個小坑和一棵小樹苗,那嫩綠的葉子在風中搖擺,閃耀著生命的光彩。
第三天的下午,河邊的樹苗又多了幾棵,土坑又多了幾個。接著,每天下午,樹苗都會多出一兩棵,沿著大河上游一直往下游栽種下去,土坑也隨著一個個增多。
一天下午,我又去大河邊看,正巧遇到一群小孩在挖坑種樹,我一看那些小孩像是才小學一年級,用兩只小手一點一點地刨坑,一棵一棵地插苗。此時,我百感交集,一年級的小朋友都在挖坑種樹、美化家園,而我卻心有余而力不足,我配做一個巍山人嗎?這時,我下了決心:做一個文明的巍山人!第二天,河邊的樹苗又多了一棵,那就是我栽種的,我想了想,在樹旁立了一塊木牌,牌子上端端正正幾個大字――“做一個文明的巍山人!”格外醒目,相信能引起人們的強烈反響。
巍山的古城里,巍山的居民在悠悠地走;巍山的山林里,巍山的居民在悠悠地走;巍山的溪流邊,巍山的居民在悠悠地走;巍山居民的心靈里,“做一個文明的巍山人”在深深地扎根。
文明禮儀演講稿篇二
早上好!
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做遵規守紀的文明學生,讓文明禮儀常駐校園”。
大家有目共睹,我們的學校一天天在發展,環境一天天在改善,品味一點點在提高,但是,同學們想過嗎?學校要發展、形象要高大,光靠老師的努力是不夠的,需要我們大家共同的努力。
近幾周來,我校開展了講文明,懂禮儀的活動,使我們學校的面貌出現了良好的勢頭,大部分學生衣著大方得體,隊列整齊規范,這正體現了我們學校的良好的校風。
可是,在我們身邊還有極少數同學沒能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偶爾有亂扔紙屑的不良行為,碰見老師和長輩不主動問好,課堂常規不能自覺遵守等等。
因此,我在這呼吁:行動起來,同學們!爭做一個講文明、守規范、懂禮儀的好學生,從平常做起,從小事做起,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我們相信只要播下一個動作,就會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就會收獲一種品質。
同學們,做遵規守紀的文明學生,就是從你的身邊的小事做起,時刻提醒自己,時刻帶動別人,讓教室、讓校園、讓你的學習生活變得更加精彩, 讓我們攜手共同努力,為了打造南山雙語學校美好的面貌,體現我們新時代學生的風采,我們將進一步規范我們的言行和舉止。做遵規守紀的文明學生,讓文明禮儀之花永駐校園。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文明禮儀演講稿篇三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稱呼,而神州大地的兒女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贏取了世界的尊重。禮貌,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養。梁啟超說過:少年強,則國強。那么,少年有禮,則國必有禮。禮儀的領域十分廣泛,幾乎是滲透了古今的各個方面。
文明,禮儀,古今談論。在一些人民的眼中,禮儀似乎是遙不可及,甚為天方夜譚的;其實不然,禮儀,就在我們身邊。
禮儀第一站:一杯粥里的微感動 同情幫助也為禮
清晨,溫馨的陽光撒向大地。城市中的一切,都在悄聲蘇醒。東方又一次吐出了魚白肚,小商小販,開始了一天的吆喝。
推著那輛伴我多年的紅色自行車,開始了一天的行程。又一次背縷縷米香所吸引。看著那家不過20平方米的小店,已經背人群圍的水泄不通。我和往常一樣,耐心地等候著一份屬于自己的美味。
這時,一個渾身惡臭的流浪漢向人群間擠了進來,我趕忙隨人群為他讓出了一條道路,生怕他骯臟的破布將細菌帶到了我身上。倒是老板也不見怪,還笑容可掬的說:“來來來,好吃不貴,一杯一塊錢!”流浪漢嗯了一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老板手邊的零錢罐拋出一枚黯淡的硬幣。啪——硬幣沙啞的哀鳴了一聲。后面來了一位老爺爺,也是點了一杯粥,向零錢罐里投出了一枚閃亮的硬幣。丁咚!硬幣清脆的叫了一聲。不對!流浪漢投的絕對不是一個一元硬幣!好事的我急忙把疑點告訴了老板,誰知老板噓了一下“小聲點,他每次都投一角錢的硬幣。沒事,誰沒有落魄的時候啊,就當送給他了吧!”我心頭一暖,感覺清涼的早晨在粥香里漸漸溫暖起來。
禮儀第二站:學堂里的禮儀 校園敬師首當先
學校中傳來了朗朗讀書聲,“普通”又似乎不落俗套。每個同學,遇見老師都問好,大家都很友善,很少有不和之時。
也許,這一切,在其他的文章中很常見,可是它們雖然樸素,卻充滿了團結和友愛。
“老師好!”“嗯,你好”“來的這么早呀!”“…….”這些語句都是校園“家常話”,老師那么友好,學生也敬重老師。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把尊師之禮與尊重之禮傳遞在校園里。
禮儀第三站:春節往事暖暖 孝順父母勿忘
又是一年春節時,火車呼嘯而過。每一節車廂里都飽含著纏纏綿綿的想忘。或許是對親情的,友誼的,亦或是愛情的。
回家,這是一個多么熱烈的字眼!仰望星空,家人好似在呼喚著自己。那是一條條受到了召喚的靈魂!
回到家中,一桌豐盛的年夜飯,除去了一天的疲憊。在外打工的人們,終于見到了久違的父母。和父母同喝的一杯濁酒,也能釋放了那些未解的惆悵。比這些在外的游子更加珍惜相見時光的,恐怕只有那些日夜守望著些難以得到的東西的父母了吧!
春節往事暖暖,孝順父母勿忘。
文明禮儀盡在身邊,它們不是枯燥的單詞,而是一段段感人的時光。
文明禮儀演講稿篇四
大家好!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了這樣一句話:“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此句靈活采用)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古今教育家、學者非常重視幼兒早期教育對于人一生教育的基礎性作用,認為幼兒一旦養成了良好的習慣,行為將固而不化,長大后可以“正性”、“養心”、“成德”。所以我今天演講的題目就是“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所謂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要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知、情、意、行”,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校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學校特點,以政教處為依托,少先大隊和各班中隊為主陣地,狠抓學生養成教育,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葉圣陶先生生前呼吁:“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我校領導班子通過學習、論證,轉變辦學思想,明確辦學重點,統一了辦學思路。一致認為,讓孩子擁有良好的習慣,其重要性并不亞于有一個好的學習成績。健康的人生的基礎是建立在良好行為習慣之上,不管是美好的品德,還是較強的學習能力,一切都依賴良好習慣的培養,抓住了習慣培養這一條主線,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以主管德育和教學校長任副組長,以政教主任、教導主任、少先隊輔導員、品德教師和骨干班主任等為組員的養成教育領導小組,負責養成教育工作計劃的制定、組織與實施,評估與獎勵等全面工作。領導小組實行崗位目標責任制,職責明確,分工具體,指揮暢通,運轉協調。保障養成教育工作的經費投入、協調,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學校將養成教育納入整體工作計劃之中,做到有計劃、有措施、有檢查、有反饋、有成效。
要求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前提是得讓他們知道要養成哪些好的習慣,哪些習慣是好的。我們組織全校學生開展《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背誦活動。政教處、教導處、少先隊,以及校辦公室的領導入班逐人檢查,落實《守則》和《規范》的背誦情況。通過背誦,學生明確了要養成哪些好的行為習慣,更知道了已有的行為習慣哪些是好的,需要堅持;哪些是壞的,需要改正。
抓養成教育的關鍵是抓行為教育。我校的班主任、任課教師、中隊輔導員都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衛生習慣、講禮貌的文明行為習慣、擁有良好的品德作為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點。全校上下一致行動起來,通過舉行各班主題班會、全校演講比賽,促進學生養成各種良好習慣;通過校園廣播、宣傳報欄樹立典型,激勵學生向榜樣看齊。
抓了一段時間,學校的養成教育初見成效:在自習課時間,你走進校園,學校中央挺立的的皂莢樹靜悄悄的,操場上盛開的白玉蘭靜悄悄的,花壇里的花花草草也靜悄悄的;走進教室,伴著舒緩悅耳的`音樂,學生們有的看書,有的畫畫,有的練字……都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了。耳邊除了優美動聽的音樂,昔日的嘈雜、爭吵再也沒有了。這是多么和諧的校園啊!在課間,學生們或在花壇之間,或在綠樹之下散步、談心、讀書;或在操場上、球場上跳繩、踢毽子、拍巴掌、跳皮筋兒……昔日的追逐、打鬧已無影無蹤了。這是多么有序的校園啊!兩人相撞,怒目相向的沒有了,誠懇的道歉、真切的問候多了;校園教室,隨手扔紙的沒有了,俯身撿紙的多了;師生見面,形同陌路的沒有了,互相親切的問候、甜美的微笑多了;花壇之中,損花折樹的沒有了,澆水、施肥、除草的多了……這是多么文明的校園啊!看著這些動人的情景,我們喜在眼里,美在心頭,這都是養成教育結出的碩果啊!
抓養成教育的要持之以恒。養成良好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校要求全校師生都作長遠打算。教師,允許學生習慣形成有個過程;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師生密切配合,老師督促學生認真練、經常練,師生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常言道,三歲定八十。大教育家孔子云:“少年居性,習慣之為常。”而培根在《論人生》中便明確指出:“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應通過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可見,幼年養成習慣的好壞對人的一生有直接影響。少年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決定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基本素質程度,決定整個民族素質優劣的大事。我們作為教育者,肩負著社會賦予我們培養二十一世紀人才的重任,必將踏踏實實、一絲不茍,嚴抓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我們相信,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隨著養成教育的深入,文明之花一定綻放在美麗的校園!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文明禮儀演講稿篇五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我們學生要著裝得體,符合學生身份,體現出新世紀學生篷勃向上的風采,因為儀表、儀容、儀態可以讓人一看便知道你的修養。
升旗儀式,最為莊嚴。這凝聚了文明與熱血的國旗,在禮儀的包圍中更顯得鮮艷。此時此刻,國旗下的我們要嚴肅認真、精神飽滿、高唱國歌,不負于“禮儀之邦”這個美譽。
課堂禮儀對老師的教學影響很大,它直接關系著一個班的榮譽與凝聚力,體現這個班的班風班貌。校園禮儀就更重要了,下課后的休息時間,不隨地吐痰、亂扔紙屑、不拿粉筆頭玩、上下樓梯一律右行、見老師和客人要主動問好。我們還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和一切設施,愛護清潔衛生,服從老師管理和接受值周學生的批評勸阻。受到老師的幫助,應主動誠懇地說謝謝。
同學之間也離不開禮儀,它就像潤滑油,使粗糙的磨擦消跡,如果有矛盾,多進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寬容待人。培養較強的協作精神,這樣使班級更團結、友誼更深厚。
文明的學生,一定是講禮貌的人。禮貌用語常掛嘴邊,他懂得要想別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別人。
文明的學生,一定是有著良好衛生習慣的人。他會自覺維護校園環境,不會隨便買零食吃,因為他懂得隨便買零食既浪費又不利于健康,他更不會亂丟飲料瓶、面巾紙、塑料袋、紙片,而且會動手撿拾紙片等,因為他懂得環境是大家的環境,把美好留給他人和自己。
文明的學生,一定是愛護公私財物的人。他愛學校的一草一木,不會踐踏草坪,不會亂涂亂畫,更不會踢門、浪費水電……而且會勸阻、制止破壞行為,及時報告。
文明的學生,一定是遵守紀律的人。他會將自己的物品擺放整齊,不會大聲喧嘩影響別人的學習,會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
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摒棄種種不文明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做一個真誠友愛、禮貌待人、品德高尚的學生,讓文明禮儀之花開遍珠江五校實驗小學的每一個角落。
文明禮儀演講稿篇六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播種禮儀收獲友誼》
三月,是春風和煦、萬木吐綠、百花盛開、欣欣向榮的美好季節。三月春風暖人心,她不但吹來了喜訊,吹來了春意,也吹開了我們心中的禮儀之花。校門口,一聲聲清脆的“老師,您早!”“老師,您好!”從孩子們那稚嫩的小嘴里吐出來,老師們回贈的是親切的笑容,欣賞的目光――“孩子們好!”。
操場邊,一個小朋友摔倒了,伸出的卻是無數雙友愛的小手,響徹耳畔的是關切的話語“小同學,別哭,別哭,要勇敢啊!”小朋友那滿是痛楚的臉蛋也破涕為笑了。樓道上,看到的是個個側著身子讓同學先過去的身影。像這樣文明禮儀的美麗而溫情的話,在我們的校園里時時處處都綻放著。
時,需要和他人分享,有痛苦煩惱時,希望向他人傾訴;有了困難時希冀他人的幫助。同樣在與人交往中,也需要寬容,虛懷若谷的大度、對人友愛、理解,不埋怨,不嫉恨、不猜疑。得理讓人,失理道歉。真誠地與人相處,與人為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一聲“您好”,猶如春風般的溫暖,給別人帶去一天的好心情。一句“謝謝”,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一聲“對不起”能化解劍拔弩張的沖突,一個“不要緊”等于給人吹去了陣陣溫潤的春風。你彎腰從地上揀起一片紙屑,會給我們美麗的校園帶來一片文明的春色。
老師們,同學們!讓我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播撒文明的種子,掀起文明的新風。說文明話,做文明事,當文明人。讓清新的春風春雨洗滌我們的心靈,讓一切野蠻、粗俗、丑陋的言行在我們身邊消失吧!讓我們每一個人都用友好、誠懇的態度待人,用熱情、大方的舉止處事,給他人帶來愉快和諧,讓校園充滿愛的溫馨。當然,它也將使我們自己更加快樂!
更加高尚!讓我們播下文明禮儀之花,在我們的校園競相綻放吧!讓我們因此而收獲到的那份珍貴的友誼再在這春光明媚的校園里傳遞吧!
文明禮儀演講稿篇七
大家好!
我是,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文明禮儀我先行”。
在學校,我們要著裝得體,符合學生身份,體現出新世紀學生篷勃向上的風采;在升旗儀式中,我們要嚴肅認真,精神飽滿,高唱國歌;在課堂上,我們要服從老師的管理,尊敬老師;在公共場所,我們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和一切設施,保護環境;在日常生活中,文明語言要牢記在心,一聲“請”、“謝謝”、“對不起”,可以溫暖人心,化解矛盾。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吧!讓文明禮儀體現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讓文明禮儀之風發揚光大!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文明禮儀演講稿篇八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我是**小學*年級*班的一名學生,我叫***。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文明一直是我們大家呼吁的對象。盡管如此,陋習這種現象還是在我們生活中經常出現。比如:打架、罵人、亂扔廢紙等陋習還是很多的。所以我在此呼吁大家要講文明、樹新風,爭做文明的小學生。
那文明是什么文明是路上相遇時的微笑,是同學有難時的熱情幫助,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親切,是見到師長時的問早問好,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是自覺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舉動,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時的主動制止……文明是一種品質,文明是一種修養,文明是一種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廣泛推崇的行為。
文明是一種進步,是思想的科學,行為的端正,習慣的改善,修養的提高,品質的提升;是人性的解放、自由、完善和超越。從教育成長的角度,文明是告別昨日的無知和粗俗,是自覺的控制,是人性的戰勝。
文明的學生,一定是講禮貌的人。禮貌用語在他嘴邊,遠離污言穢語,他懂得要想別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別人,因為尊重他人與尊重自己同樣重要。
文明的學生,一定是有著良好衛生習慣愛護公共財物的人。他愛學校的一草一木,不會踐踏草坪,不會亂涂亂畫,更不會踢門、浪費水電……而且會勸阻、制止破壞行為,及時報告。
他會自覺維護校園環境,他更不會亂丟飲料杯、面巾紙、塑料袋、紙片,而且會動手撿拾紙片等,因為他懂得環境是大家的環境,把美好留給他人和自己。
文明禮儀演講稿篇九
古人說,“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你不學“禮”,就沒法在社會中立身。那么,什么是禮儀呢?簡單地說,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范,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更是城市的臉面,更是國家的臉面。所以,學習禮儀不僅可以內強個人素質、外塑單位更能夠潤滑和改善人際關系。
作為具有50xx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用禮儀,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我們身在社會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變化之中。我們這一刻討厭別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別人討厭的對象。這些無非都是“不拘小節”的行為所致。
當我們身為游客的時候,總是依著自己的興致,隨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亂寫亂涂;當我們是市民的時候,又是對隨地吐痰、亂寫亂畫的現象深惡痛絕。
當我們和同學相處的時候,總會埋怨同學的“不拘小節”,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的說話、借東西;而我們自己又往往懶得去理那些“小節”。
當我們乘坐公共汽車的時候,總是為能搶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擠到、踩到別人的時候從不屑于說對不起;當我們被人擠到或踩到的時候,總是對對方不說聲抱歉的話而耿耿于懷甚至拳腳相加;當我們是老人的時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車上,總是渴望能有人為站立不住的自己讓個座。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精神需求層次和自我認知價值的越來越高,就越來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無疑問,在當前的形勢下,禮儀已不是個別行業、個別社會層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毫不疑問,我們的文明禮儀推廣和普及工作,就會更加容易。那么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就會和物質文明建設一樣,取得飛速發展。我們十三億人民的精神面貌,必然會煥然一新,人們都會生活在友好、寬容、關愛、溫馨的社會氛圍中!
文明禮儀演講稿篇十
千百年來的文明禮儀之風傳承至今,因此我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于世。我國勞動人民歷來重視道德修養和文明禮貌,具有悠久的傳統美德。而一個素質高、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
文明禮儀處處可見,常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們所忽略。所以我們要把文明禮儀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文明禮儀要注重平時,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習慣。
首先,注重個人的儀容儀表、儀態舉止、談吐、著裝等。從儀容儀表說,要求整潔干凈:臉、脖頸、手都應洗得干干凈凈;頭發按時理、經常洗;指甲經常剪;注意口腔衛生,不當眾嚼口香糖;經常洗澡、換衣服。從儀態舉止說,要從站、坐、行以及神態、動作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古人對人體姿態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優美的站姿給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覺;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體;走路要挺胸抬頭,肩臂自然擺動,步速適中;表情神態要表現出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帶微笑;談吐要態度誠懇、親切,使用文明用語,簡潔得體。著裝要干凈、整潔、得體,符合學生身份,體現出新世紀學生蓬勃向上的風采。
其次,注意公共場所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包括在學校、教室、宿舍、影劇院等場所的禮儀,還有走路、問路、乘車、購物等方面。校園禮儀十分重要,在教室和宿舍,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聲喧嘩。升旗儀式,最為莊嚴。這凝聚了文明與熱血的國旗,在禮儀的包圍中更顯得鮮艷。課堂禮儀對老師的教學影響很大,它直接關系著一個班的榮譽與凝聚力,體現這個班的班風班貌。
第三,我們要謙恭禮讓。謙恭禮讓就是在人際交往中有謙虛的態度,尊重別人,對人恭敬,懂得禮貌,謙恭禮讓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謙恭禮讓能與別人友好相處,也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友誼和幫助,“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四歲的孔融把大梨讓給哥哥和弟弟吃,而自己卻吃小的。這正說明雖然年幼但禮儀卻不短缺。
“以和為善”“平易近人”“舉案齊眉”“讓棗推梨”“賓至如歸”都說明了禮貌原則。每個人來到世上,學習做人就是從講文明禮儀開始的。到社會上,時時處處都要求人們講文明禮貌。文明禮儀不僅給他人、給社會帶來愉快和諧,也能創造充滿愛心的環境,給自己帶來快樂,帶來溫馨。而且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在我們國家闊步走向世界的時候,文明禮貌已經成為投資環境、國家形象的一個組成部分。
講文明、講禮儀,需要的是人人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們是國家的小主人,我們有義務去幫助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學習文明、實踐文明。因為我們今天有了豐富的物質生活,更需要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成為文明的國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著名文學家歌德說:“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的確,人們總是根據你的言談舉止評價你。讓我們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禮儀意識,重視禮儀。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逐步養成文明禮儀習慣,成為有氣質、有風度、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