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劉仁增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一
本文選自梁衡的“新聞四部曲”之一《沒有新聞的角落》,以“我”進村采訪的所見所聞為線索,聚焦大山深處的普通人。文章敘述了一位山野老人,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用十五年的時間在晉西北沙漠,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贊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義。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抓關鍵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因此把學生學習重點放在閱讀策略上,圍繞略讀導讀關鍵問題“課文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為題”展開,在讀找、講、思、議的過程中,通過關鍵句,解讀“青山不老”的兩層意思。
1、能借助魚骨圖,講清課文的主要內容。
2、學會通過抓關鍵句,評析語句內涵,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并能用事實表達自己的觀點,發展提升閱讀力。
3、能體悟老人的高大形象和高尚情懷。
第一板塊: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20xx年為了慶祝祖國60華誕,全國舉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而出人意料的是,一位晉西北的山野老人,一個手端一桿旱煙的瘦小老頭卻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薦人是著名的新聞記者---梁衡。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梁衡寫的'人物報道:青山不老。
來,我們一起讀課題。
第二板塊:出示單元導讀頁,明確學習目標
1、首先我們得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2、《青山不老》這篇略讀課文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快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關鍵句,并畫出來。
3、交流。
第三板塊:抓關鍵句,把握主要觀點
1、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得出這個觀點的呢?請你邊讀邊找關鍵句,完成《語文作業本》第一大題。
2、校對作業本題目。我們發現這張魚骨圖的上面一排講的是老人15年來——克服的困難,下面一排講的是老人15年來——創造的奇跡,他所創造的奇跡其實就是——這片青山。
3、現在你能借助這個魚骨圖簡要地說說文章寫了關于老漢的什么事?
作者在講好這個故事的時候,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青山是不會老的。
第四板塊:抓關鍵句,學習表達觀點的方法
1、“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句話至少包含了兩層意思,請你默讀課文,找出關鍵句,談談自己的觀點,“青山為什么不會老的?”
2、學生交流。
預設一:學生談到青山本身是不會老的。
請你從文中找到老人的青山會長久不老的依據。
學生找出關鍵句,進行交流。
我們怎樣根據找到的句子,完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呢?我們先來看看作者是怎么示范的。
指名讀。如果把這段話分成兩部分,怎么分?前面在寫什么?后面在寫什么?師生合作讀這兩部分。
所以,作者的方法就是:先把事實說清楚,再發表自己的觀點。
現在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交流:根據剛剛找到的關鍵句,運用作者這種方法,把你的觀點說清楚“老人的青山為什么不會老?”
這是我們找到的“青山不老”的第一層意思,那另一層呢?請你用同樣的方法,找出關鍵句,談談自己的觀點。
預設二:學生談到老人的精神不會老。
請你從文中找到老人精神不會老的依據。
交流學生的想法。
3、是啊,老人在這么險惡的環境、艱苦的生活下,用了15年……
你們從哪里看出這是了不起的奇跡?作者運用了……(一連串的數字)
也許同學們對這些數字沒有感覺,我們來看:三千七百畝林網相當于148個鶴浦小學,4萬多個普通教室……通過這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數字,你覺得作者想要表達什么?
請你帶著這個感受讀讀這句話。我們一起讀。
同學們,在老人十五年如一日的堅持下,以前這里風沙四起,如今這里……以前這里是怪物盤踞之地,如今這里……以前這里的大風能逆吹牛馬使倒行,如今這里……這就是了不起的奇跡。這就是奇跡背后的故事。
5、現在,請你連起來說說青山不老的另一層含義。
6、相信現在你會回答《語文作業本》第二題了。請把它完成吧!
7、同學們,老人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他不朽的精神,讓我們帶著對老人的崇拜之情再讀讀這句話——十五年啊……
此時此刻,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們真正領悟到——青山……
第五板塊:總結全文,情感提升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抓關鍵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也學到了用事實來表達觀點的好方法。
其實這樣的植樹英雄還有很多,課后可以去了解《從伐木勞模到植樹英雄--馬永順》、《呂梁“植樹英雄傳”》、《“野人”張侯拉》……正是有這些植樹英雄,我們的大地才會青山不老,綠水長流!
板書設計:
根據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這篇課文的重難點就是通過抓關鍵句理解“青山不老”的兩層含義,并初步了解用事實闡述觀點的方法。因此,我依托導讀中的關鍵習題和作業本中的魚骨圖,再次鞏固運用第三單元學過的“有目的地閱讀”策略進行整體感知,借助魚骨圖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接下來通過以一扶一放形式,讓學生自主學習抓關鍵句,學習作者用事實表達觀點的方法,循序漸進地理解“青山不老”的兩層含義,從而掌握閱讀方法。
這節課的重點:一是再次操練和鞏固之前學過的閱讀策略,讓學生學以致用;二是整節課的教學緊緊圍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的落實,通過扶放,有重點地讓學生在實踐中反復操練,逐步學會抓關鍵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用事實表達觀點的方法;三是將《語文作業本》落實到課堂學習中,關鍵習題與課文教學緊密結合。
一開始我在教學設計時往往找不準“著力點”,教學往往會偏向課文內容的講解,忽視方法的學習,所以最后學生的學習效果總是差強人意。在磨課團隊的幫助下,我們關注單元語文要素,聚焦“語言文字運用”,找準“著力點”,設計層層遞進的語文活動,整節課才能突出重點,實現一課一得。通過一次次磨課,我領悟到課堂教學扎實有效,學生才能真正的學有所得。
劉仁增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二
1、了解課文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1、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老人與環境作斗爭,無私奉獻的精神。
一課時
一、題目入手,導入課文
師:同學們,請打開課本68頁,讀一讀鏈接。
師:從題目“青山不老”,你想知道什么?
生:1、青山為什么不老?
2、青山是誰種的?
3、題目暗含什么?(引導:等一下解決)
二、感知奇跡,探究原因(10分鐘)
師:給大家3分鐘默讀課文,劃一劃:
(一)這位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
(二)這樣的奇跡又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邊讀邊劃下有關的內容,注意有的內容需要概括)
3分鐘過去了······
師:哪一位同學可以告訴我,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
預設回答:
第一自然段
1、作者看到這樣的景色,那你仿佛看到什么?(2——3min)
2、運用的修辭手法是?比喻
在說明文中是打比方。
3、文中還有什么地方寫了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概括性的句子)
第四自然段
1、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2、這里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列數字
3、從這里,你知道了什么?老師種樹時間長,貢獻大
師:請找出老人是在什么條件下創造了這個奇跡。
預設回答:
大環境
1、聯系生活實際,了解我國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
2、在這樣干旱、降水少的地方老人卻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同學們,面對這樣惡劣的環境,老人沒有放棄,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讀)
3、從這里,你看到了老人什么品質?
生:無私奉獻、不畏困苦、保護環境的決心
4、帶著對老人的贊賞,讀“15年啊,······”
小環境
1、生活條件簡陋:工具、人數、年齡。
2、聯系自然環境,想象畫面:一把鋤頭、一個桶、年老、獨自一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3、在這里,你看到了老人的什么品質?
保護環境的決心、不畏困苦
4、帶著對老人的贊賞,讀
三、深入文本,體會實質
師:同學們,老人用了15年的時間,創造了這片林,可是老人總有一天會不在,一旦某一天,老人走了,這片森林還會綠嗎?
生:會
師:為什么?從文中找出句子來說明。(5min討論交流)
預設回答:
生: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林;有了這綠林,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師:從這里,你看出了黃土和綠樹的關系是怎樣的?
生: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正如老人和青山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離的'。這片青山養育了老人。老人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創造了這片綠林的奇跡,作為對青山的回報。)
課外延伸:黃河這河為什么都是過半都是黃泥?
預設回答:
生: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師:山川共存、日月同輝什么意思?
(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和太陽月亮一起發出光輝)
師:老人是不死之身嗎?聯系上下文,作者為什么這么說?
生: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
師:另一種東西指的是什么?
生:青山、精神
師:所以說,這片青山,表面是寫老人種的這一片林,實質上是寫?
代代相傳的精神
師:請同學們看到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中心句,統領全文,點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四、小結
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們對青山的呵護,我們的青山怎么會老呢?它將越來越茂盛,越來越廣闊的遍布祖國大地,萬古長青。
五、板書設計 略
劉仁增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三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三番五次、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了解課文的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1、教學課件。
2、了解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1課時
1、板書“青山”, “青山”讓你聯想到了什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板書“不老”,為什么說“青山不老”呢?
3、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篇課文,再次齊讀課題。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認真快速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劃出你認為比較難理解的詞和句子。
(2)讀了課文后,你對 “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認識?同時產生了哪些問題?
1、反饋交流。
(1)交流比較難理解的詞和句子。
(2)交流你對“青山不老”的新認識。
1、先解決“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自由讀課文,邊讀邊劃下有關的內容,并用自己的話概括。
2、可以學生自學或小組討論。
3、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1)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課件展示林海,這段話中有兩個“全”,讓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導讀這段話。
(2)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點撥: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
請同學們一起再來讀一讀,把這一奇跡展示出來。
(3)楊柳、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老人說:“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點撥: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指導朗讀: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樹,有了樹,才包住了這片青山。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
小結:保住了這片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老人創造的是一個??學生接“了不起的奇跡”。
4、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1)體驗綠洲所處環境的險惡。(學習第二自然段)
①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②用課件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干旱、霜冰、沙塵暴。
③結合注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2)體驗老人生活條件的艱苦和年紀的大(學習第三自然段)。
我們一起讀讀,體會老人生活條件的艱苦和年紀的大。
課文還有哪里還提到老人的年紀大?學習后面文中的一句話: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再也出不來了。讀一讀。
(3)小結:同學們,在這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板書“了不起的奇跡”。
1、讀到這兒,你知道“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嗎?你能把體會寫下來嗎?
學生交流感悟;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用前面學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進行小結,(出示句子讓學生朗讀)從而解決問題。
⑴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老人愿意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這山溝,將自己的生命都奉獻給這青山,這是一種為了造福人類無私奉獻的精神。)
⑵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是老農創造的這片青山,可以與山水共存;
是老農創造奇跡的這個精神更值得永遠流傳;
是老農面對困難能夠迎難而上,堅持不懈地努力改造,這種精神會永遠閃光。)
2、小結并指導朗讀: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就是“另一種東西”,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這句話。)
3、總結:你們說得都很好,這就是我們對課文“青山不老”又一個新的認識。同學們,只要有千千萬萬的人具有老人這樣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這青山會老嗎?讀最后一句話。
劉仁增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四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滿是樹。咱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周圍滿是綠色的海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我了解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這是中國的晉東南,是西伯利亞微風常來暴虐之處,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性命尷尬刁難的怪物占據之地。已往,這里風吹沙起,能不斷埋到城頭。當地縣志載:“風高文時,能逆吹噓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就在云云邪惡之處,我劈面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肥大老頭,竟締造了這塊綠洲。
我還了解這個院子里的小環境。一排三間房,就剩下老者一人。白叟天天晚上抓把柴燒飯,帶上干糧扛上鐵鍬進溝上山;早晨返來,吃過飯,抽袋煙睡覺。六十五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夫啟動治理這條溝,目前已有五人離世。他可敬的.老伴,與他休戚相關終身;一天他栽樹返來時,發現她已悄悄地躺在炕上過世了。他已經八十一歲,了解終有一天考生自己也會爬不起來。他的女兒接二連三地從城里返來,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認為種樹是運氣的選擇,屋后的青山便是性命的歸宿。
他敲著早煙鍋不緊不慢地說著,村落干部在旁邊敬重地增補……十五年啊,綠化了八條溝,造了七條防風林帶,三千七百畝林網,這是何等了不得的奇跡。客歲冬季,他用林業支出贊助每一戶村落民買了一臺電視機——他另外還有雄偉想象,還要栽樹,直到考生自己爬不起來為止。
在屋里說完話,白叟陪咱們到溝里去看樹。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英勇地頂住了它的猛烈。這山已丟失了本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構成層層的梯。白叟說:“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黃土,咱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咱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看完樹,咱們在村落口作別。白叟拄著手杖,逐步邁進他誰人綠風激蕩的小院。我不由鼻子一酸大概白叟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如此來完成考生自己的代價。他已經將考生自己的性命轉化為另外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水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這位普通白叟讓我意會到:青山是沒有老的。
劉仁增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五
1、中國地圖,認識晉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體課件。
一、初探課文,認識老人
1、猜字激趣:
課件出示“老”字。
這個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誰來說說看。
《說文解字》中也是這樣解釋的:“七十曰老,言須發變白”,告訴了我們“老”的本義。
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揭題讀題。
2、自學課文:
認真地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3、檢查自學情況:
⑴ 認讀生字詞語。
⑵ 選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
預設交流點:
① 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
板書:
離世
② 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
板書:
過世
③ 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
④ 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
板書:
再也出不來了。
二、再讀課文,感受青山之美,環境之惡
1、正是這樣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邁之時卻創造了一個奇跡,再讀課文,找找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
預設交流點:
⑴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課件展示林海,這段話中有兩個“全”,讓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導讀這段話。
⑵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點撥:一畝約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種了多大面積的樹林嗎?
⑶ 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點撥: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2、體驗綠洲所處環境的險惡:
⑴ 這樣的一片綠洲在祖國大地上隨處可處見,能稱之為是“了不起的奇跡”嗎?
⑵ 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① 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用課件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干旱、霜冰、沙塵暴。
② 結合注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⑶ 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啊!
三、深究課文,領悟“青山不老”
1、默讀課文思考并討論,一位平凡的山野老農,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是什么在支撐著他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
2、集體交流: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劉仁增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六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能提出問題。
2、利用導讀來學習課文,能捕捉到文中重要的信息,并解決提出的問題。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一、談話引出課題。
1、導入,以“地球”照片導入,突出中國沙化現象。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課文《青山不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要求:
⑴、認真快速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劃出你認為比較難讀的句子。
⑵、讀了課文后,你對 “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認識?同時產生了哪些問題?
2、反饋交流。
⑴、交流比較難讀的句子。
⑵、交流你對“青山不老”的新認識。
預設點:
a、提到老人:老人的作用,因為老人的存在,青山永遠郁郁蔥蔥;(提到課文的主人公)
b、提到中心:青山喻老人,老人(改造山林、綠化家園艱辛和決心的精神)如青山,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沒有因為生命的終結而消失。(表揚:你很會讀書,通過一次讀書就領悟到了課文的中心)
c、提到老人生活的環境很險惡。
⑶、提出質疑。
a、詞語的理解:土炕、晉西北 (在山西,通常指的是保德、河曲、偏關三縣,它們隸屬于忻州市,隔黃河、長城與陜西、內蒙古相望)肆虐(任意殘殺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亞大風經常吹刮,給當地造成很大的破壞和損失。)、盤踞(非法占據。文中指經常受到干旱、霜凍、沙塵暴的迫害。)、如臂如股、勁挺(堅強有力地挺立著。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楊樹、柳樹挺立著,生命力非常旺盛)、淤泥(河流、湖沼、水庫、池塘中沉積的泥沙。文中指樹下堆積的泥土)歸宿(人或事物的最終的著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終結地)蕩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動。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處充滿著綠色,到處被植被所圍繞。
b、句子的理解:
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同學們,你們提出的這些不理解的句子,其實歸結在一起就是要解決課文的重點 “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那么這些不理解的句子含義就能領會了、
三、利用導讀,再讀課文,感受老人偉大奇跡。
那么怎么來讀懂這么多的問題呢?在略讀課文中,我們可以借助導讀來幫助我們閱讀課文,出示導讀:
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我們,下面的課文寫了一位老人對青山的一片深情。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聯系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1、先解決“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課件顯示紅色)自由讀課文,邊讀邊劃下有關的內容,注意有的`內容需要概括。
2、學生自學,教師適當提醒可以討論一下。
3、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預設交流點:
⑴、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抓住兩個“全”字體會:窗外滿山的楊柳濃密蔥郁,在風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猶如海上的波浪,景色之優美。喻示著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課件展示)
還允許學生可以與環境的惡劣作一下比較,突出老人的貢獻巨大。
這是老人創造的一幅美麗的圖畫!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真切地感受一下。
⑵、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他還有宏偉設想,還要栽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
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你體會到什么?(通過這些數字寫出了老人創造了了不起的奇跡)通過3700畝林網與杭州體育場70畝作比較,想象老人種樹的面積大,這的確是了不起的奇跡。(板書:創造了不起的奇跡)
請同學們一起再來讀一讀,把這一奇跡展示出來。
⑶、楊柳、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老人說:“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點撥:指名讀一讀,學生簡單從樹的作用角度談體會。
指導朗讀: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樹,有了樹,才包住了這片青山。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
小結:保住了這片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老人創造的是一個——學生接“了不起的奇跡”。
4、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預設:
⑴、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險惡,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呢?(學習2自然段,這段可以放在前面學生讀課文后對“青山不老”新的認識時就可以教學)
一齊讀一讀,觀看課件。這些圖片出示的僅僅是一般的干旱、霜凍、沙塵暴,更可怕的是:結合注釋學習“縣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讀句子,說說解釋,老人生活的環境就是如此的險惡,我們再來讀一讀。
⑴、我還知道老人生活條件的艱苦和年紀的大(學習第三自然段)
我們一起讀讀,體會老人生活條件的艱苦和年紀的大。
課文還有哪里還提到老人的年紀大?學習后面文中的一句話: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再也出不來了。讀一讀。
小結:同學們,在這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讀板書“了不起的奇跡。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領悟“青山不老”。
讀到這兒,你知道“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嗎?你能把體會寫下來嗎?
交流學生的感悟,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用前面學生提到的不理解的句子進行小結,(出示句子讓學生朗讀)從而解決問題。
⑴、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老人愿意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青山,這是一種為了造福人類無私奉獻精神。)
⑵、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是老農創造的這片青山,可以與山水共存;
是老農創造奇跡的這個精神更值得永遠流傳;
是老農面對困難能夠迎難而上,堅持不懈地努力改造,這種精神會永遠閃光;
甚至可以說是為了人類,作出自己的貢獻,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氣概永遠流傳。小結并指導朗讀: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就是“另一種東西”,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這句話。)
總結:你們說得都很好,這就是我們對課文“青山不老”又一個新的認識。同學們,只要有千千萬萬的人具有老人這樣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這青山會老嗎?讀最后一句話。
劉仁增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七
1、認識本課生字詞,并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創造的奇跡,說出“青山不老”的含義。
4、領悟老人植樹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與決心。
1、理解語言文字背后所蘊藏的含義。
2、領悟青山不老的含義。
相關圖片資料、小黑板
(一)揭示課題,提出疑問
1、師:上一課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課,我們將去感受一位老人對青山的一片深情。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提出疑問:青山不老什么意思?這也就是我們本節課要弄明白的一個話題。在課題上加上一個醒目的問號。
(二)自讀課文,初步理解青山不老
自讀課文,思考問題:(出示閱讀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語句。
2、青山不老什么意思?
3、課文中哪些語句是寫青山不老的?
(三)再讀課文,深入理解青山不老。
1、課文中是寫誰讓這青山不老的.?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長還是短?人生苦短能有幾個15年,而在老人這15年中卻干了多少事啊!)齊讀此句話,引導同學想象。(這一連串的數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歲月;這一連串的數字面前是滿山遍野的綠。)此時你覺得這位老人在你面前是什么樣的形象?讓我們帶著對老人無比崇敬的感情讀讀這句話。
2、綠色對于我們并不陌生,可對于生活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晉西北來說卻是難得一見的,那么,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呢?大環境:自然條件惡劣;小環境:生活條件艱苦。
3、此時,你認為青山不老僅指樹木蒼翠,綠意盎然嗎?還指什么?你是從哪些語句讀出來的,默讀課文,迅速在書中找一找。理解重點句“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老人要把一生奉獻給山溝,要把生命奉獻給青山) “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了。(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讓我們帶著對老人的崇敬再讀一讀這句話吧!
5、回歸課題,理解課題,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6、指導寫法。
(四)暢談感想,深化主題
(課件出示圖片)巍巍青山常綠
白發老人沉思
1、面對這位老人,你想說些什么?
2、師總結:同學們,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植樹造林、綠化荒山,是每個公民的責任,讓我們像晉西北的老農一樣,珍惜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
(五)課堂作業
1、讀記詞語。
2、背誦自己最喜歡的語段。
劉仁增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八
1、會寫課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
2、通過對比、朗讀等方式感受老人創造的奇跡,體會老人對土地和家園的熱愛,及堅持不懈的毅力。
3、通過學寫環保格言,強化學生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
【教學難點】體會老人對土地和家園的熱愛。
出示圖片,自由讀讀第一自然段。老師也忍不住想和你們一起合作朗讀。窗外是……。院子在山溝里,山上……。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風一吹……。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這滿眼綠波的林海在15年前是怎樣的嗎?出示圖片。 2、將這寸草不生的黃土改造成滿眼綠波的林海,是何方高人呢?他又有什么樣的故事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黃土高原上的一位老人。(板書課題:青山不老,齊讀課題。)
1、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
⑴ 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⑵ 用文中的一句話說說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2、字詞檢查:
土炕、肆虐、盤踞、風雨同舟、歸宿、恭敬、如臂如股、勁挺、淤泥、防風林帶、林網、霜凍。 ⑴ 讀:指名讀,齊讀。 ⑵ 默寫:肆虐(一人黑板上默寫)。3、解意:有不理解的自己提出來,學生互相解答。
老人創造怎樣的奇跡,課文中的哪一句話揭示了?
1、從數字理解奇跡:學生回答,教師出示句子: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跡?為什么?“一畝”有多少大?(667平方米)3700畝是多少平方米? 667*3700=2467900平方米=246.79平方千米
這就是“奇跡”的意思。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自由讀這一句──指名讀(強調數字)──齊讀。
2、從大環境理解奇跡:
那么這位老人是在怎樣的大環境下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跡呢?默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劃一劃。
學生回答后,出示第二自然段。
你從這段話中體會到了什么?(環境的險惡。)
出示晉西北大風、干旱、霜凍、沙塵現象的材料(看了這些文字和圖片,你有什么想法?
在這樣惡劣的大環境下,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的老漢堅持15年植樹造林,綠化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怪不得作者這樣贊嘆: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悟再齊讀這一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3、從小環境理解奇跡:
要創造這樣的奇跡,年輕力壯的人都不一定能堅持,而這位老人已經多少高齡了?(81歲)耄耋之年的老人。那么這位老人又是在怎樣的小環境下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跡呢?
學生回答。讀第三自然段。
聯系你的生活實際,說說在你的生活環境中80多歲的老人應該是怎樣生活的?那么這位晉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讀中心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4、從結果在此體驗奇跡:一位年過80的老人,在環境如此惡劣的晉西北土地上堅持植樹造林15年,并且還將繼續下去。難怪我們在黃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樣的景致。
(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配樂讀。)
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漢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出來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齊讀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在字面上是什么意思?理解得不錯。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遠存在嗎?老人能像日月一樣發出光輝嗎?請大家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能與山水共存、與日月同輝?
是啊,老人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再一起讀以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們領略到了——青山不老(齊讀)
1、按課文內容填空:
這位晉西北的老人,已經種了____年樹,綠化了____,造了____,3700畝林網,這是____。老人覺得____,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____,他是真的與____。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____。
2、“青山不老!”說得真好!這位老人是晉西北的農民,他淳樸得就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地,淳樸頑強、不善言表。縱觀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話:“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其實老人心中有千言萬語。面對漸漸干涸的河流,面對皸裂的土地,面對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趨勢,他有許多的話要說。他想對鄉親們說什么?他想對年輕人說什么?他想對我們說什么?今天,你就做他的代言人,說出他心中的話。
3、背誦背環保格言。
(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2)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3)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4)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
(5)珍惜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跡,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結合學校提出的“高效”課堂的精神,反思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 “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跡”,“老人為什么一定要種樹”,“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跡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著的精神,緊接著追問老人為什么要如此執著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為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課堂上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反饋,課堂的最后5分鐘,出示自己設計的課堂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練習針對性強,是本堂課的重點,學生完成的情況較好,說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有效的學習。
在我看來,“有效練習”的課堂更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從“有效作業”來看,在這一節課中似乎有了一點兒蹤影,可是高效的語文課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實,而且是有藝術性地展開,我的課堂中是缺失的,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勢必要創設一些情境,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可是一堂課40分鐘,要實現高效,應怎樣處理呢?今后要積極摸索。
萬變不離其宗,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后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劉仁增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九
師:同學們,在祖國的晉西北,有這樣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愛著他生活的那方水土。你們想認識他嗎?今天,我們就通過學習《青山不老》這篇課文來走近這位老人。(板書課題)
學生齊讀課題。
1、學生自讀課文。
(1)要求: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思考:課文主要人物是誰,他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2、檢查,反饋。
奇跡: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高照小學=25畝
幾所高照小學=3700畝(148)
我們一起朗讀,讀出“了不起”。
(一)希望的青山
老人到底創造了一片怎樣的青山?找出描寫青山的地方,談談自己的體會。(生自讀,勾畫,做批注)
出示句子1: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美麗、充滿生機、茂密……)
師:是啊,這是一片美麗、充滿生機、綠意盎然的青山,讓我們甜美的讀一讀。
師:這還是一片怎樣的青山?
出示句子2: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堅強、勇敢、生命力頑強……)
男生齊讀,讀出勇敢、堅強的語氣。
是啊,這不僅是一片美麗的青山,更是守住這方水土的青山,守住人們生存希望的青山!
(二)險惡的環境
為什么說老人創造的這片青山是一個奇跡?(生默讀思考、自由發言)
在如此險惡的環境里創造出這一片青山,的確是一個奇跡!(板書環境險惡)
(三)偉大的品性
老人在創造青山的偉大奇跡中,你看到了老人身上的哪些品質和精神?(學生自由說)
文章是如何贊美老人的?
出示句子: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他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了。
齊讀。
學生質疑。
預設:1:另一種東西指的是什么?
2: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解答疑問。
讓我們用贊美崇敬的語氣再讀讀這幾句話吧(板書山川共存日月同輝)
大家朗讀文章結尾,“青山是不會老”的是什么意思?(學生自己說)
小結:是的,老人偉大的精神和博大的情懷像青山一樣永葆青春,老人的精神將會被這片土地上的子子孫孫傳承。是的,青山是不會老的
1、學習小練習筆。
摸著這塊石碑,你想_________地對老人說___________________。
看著這片綠意盎然的樹林,你想___________對全世界人說________________。
2、交流,小結。
劉仁增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十
課前:
同學們,為了慶祝祖國60華誕,前段時間,全國舉行評選活動,這些人之中,有共產黨戰士雷鋒,有“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鐵人王進喜,有“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他們是時代的先鋒,他們是全國人民的楷模!讓我們心懷感動,走進這些感動中國的人物——(出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名單)
一、導入——發現一道風景
在評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的活動中,一大批英雄勞模們的故事催人淚下,感人至深,獲得一致公認。而出乎意料之外,一位晉西北默默無聞的山野老農,這個手端一桿旱煙鍋的瘦小老頭,卻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薦人是著名的新聞記者梁衡,他是這樣描述的:
老人姓高,名富。我對他懷有無盡的敬仰。這個平凡的人讓我領悟了一個偉大的哲理:青山是不會老的。——梁衡(齊讀)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位山野老農,走進這座不老的青山。(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悟一片情懷
1、輕聲讀課文,邊讀邊想,有感觸的地方可以用簡單的符號做上記號。
2、每一個榮獲“感動中國”的人物都有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這是一個關于( )的故事呢?能用一個簡練的詞語來概括嗎?這是老師昨天布置的預習題:(出示感動中國推薦表)
【入選主題】這是一個關于( )的故事
【入選理由】文中哪些敘述讓你產生了這樣的感受,劃一劃,再想一想為什么?
3、相信每一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感受。來,現在誰愿意把自己的觀點說給大家聽?老師有一個要求,發言的同學要結合課文內容來談自己的觀點。
4、交流預設:綠化、種樹、環保、奇跡、奉獻(學生上臺板書)
5、同學們真是了不起,你們精彩的發言既道出了心中的感動,更談出了自己感動之后的思考,這是一個關于……的故事(對照板書小結)的確,這位山野老農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
6、昨天預習的時候,老師還布置大家思考:我在閱讀中最難理解的問題是什么?(展示學生的預習單)同學們的問題都很有價值,有質疑不理解的詞語、句子的,也有探究文章的表達方法的,也有詢問這位老人具體情況的,老師梳理了一下,主要有這些問題(出示)
①“肆虐”是什么意思?
② “另一種東西”是指什么?
③作者為什么反復寫這片青山綠意盎然的景色?
④作者為什么多次寫到老人的“老”呢?
⑤老人65歲時為什么會想到栽樹?
⑥為什么說老人15年的付出創造了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⑦為什么他能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呢?
⑧為什么青山不老呢?
小組里先交流交流,哪些問題你們可以通過集體智慧馬上解決,那就和大家一起討論交流分享成果。再想想:在剩下難以解決的問題當中,你認為哪些問題最重要、最值得研究?哪個問題應最先解決?
(點紅“熱點問題”)這些問題成了我們班同學們遇上的熱點問題。
三、細讀——體驗一段人生
聚焦“奇跡”——為什么說老人15年的付出創造了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你是如何理解“奇跡”的呢?默讀課文1-4段,找一找文中哪些敘述讓你感受到“這是一個奇跡!”,劃一劃,再想一想為什么。
“15年創造的奇跡”
(一)第一層面:從數字理解“15年創造的奇跡”
出示句子: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師:你從這些數字上去理解奇跡,這是最直接的正面描寫。
1、自己讀讀這句話,哪個數字引起了你的思考呢?
15年,多么漫長的堅持,多么執著的追求啊!你能想象一下3700畝大約有多大嗎?
2、讓我們看看這么數字吧!
3700畝相當于65個實驗小學的總面積。
相當于50000個普通教室的總面積
老師還粗略地統計了一下,以每10平方米載一棵樹計算,需要栽種246790棵,15年平均每天栽種45棵。讀了這些數字,你是如何理解奇跡的?
3、讓我們在數字中感受這個“奇跡”,齊讀: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一個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二)第二層面:從大環境中理解“15年創造的奇跡”
師:你是從晉西北大環境這個側面描寫去理解奇跡。真會另辟蹊徑啊!
1、晉是山西的簡稱,在我國的北部,讀讀這段話走進晉西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點撥理解:肆虐、盤踞之地、縣志載
2、瞧,這就是晉西北!(播放干旱、霜凍、沙塵暴的圖片)
右玉縣老城12米高的`城墻如今已被黃沙埋沒,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墻。
五寨縣由于風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遷一次,風沙已經成為當地最大的敵人。
每年有800萬多畝農作物受旱,每年無霜期僅有104天。
受各種惡劣氣候影響,400萬畝土地沙化,1000萬畝水土流失。
看了這些文字和圖片,你有對奇跡有了哪些理解?(點撥:竟)
3、(引讀出示)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這是一個奇跡,一個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三)第三層面:從小環境中理解“15年創造的奇跡”
師:你又從另一個側面描寫——老人生活的小環境來理解奇跡。真有一雙慧眼。
1、從65年到81歲,整整15年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更何況是81歲的老人,生命即將走到盡頭,讓我們走進他的晚年生活。(出示第三段)誰來讀讀這段話,其他同學用心聽,哪一個生活細節的描述深深地打動了你的心靈呢?
2、預設:
艱苦——寧愿放著眼前的清福不享,卻甘愿守著這份艱苦。
孤獨——老人是最害怕孤獨的,而且越老越害怕,寧愿放棄天倫之樂,甘愿獨守著這片青山。
3、15,守著艱苦;15年,守著孤獨。(引讀出示)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用有限的生命實現了無限的價值。創造出的是一個奇跡,一個多么了不起的奇跡!
“15年奇跡的背后”
1、師:在這個了不起的奇跡背后,有誰又知道這15年的辛酸往事呢?讓我們走進“15年奇跡的背后”。在梁衡的采訪中發現了村干部的工作手記中有這么幾頁內容:(出示手記)
1970年3月5日
春天的晉西北,還是一派荒涼的土塵。去年的霜凍還在我們的黃土地上盤旋,西伯利亞大風像冬日般肆虐著。
望著這片日益荒漠的土地,陷入了沉思……
于是,他帶上干糧扛上鐵鍬進溝上山了……
1974年9月21日
老人唯一的女兒又從城里回來,勸他回城了。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沒見著最后一面,就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鄉親們也覺得老人該享享清福了,種樹的活兒太苦了。
老人敲著旱煙鍋坐在小院口,望著綠風蕩漾的山溝,思索著……
老人還有宏偉設想……
讓我們閉上眼睛,走進其中的一天,靜靜地去想象老人當時的情景,走進老人可敬的心靈世界,動筆寫下來。
2、交流,小結齊讀句子:
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是生命的歸宿。
他還要栽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
3、15年的每一天都是感觸人心的一天,15年的艱辛換來一片不老的青山。瞧,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蕩漾。(再次出示綠意蔥蘢的青山圖片)推薦一生朗讀第一段,全班齊讀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4、于是,在晉西北,這塊曾為無數革命先烈立下紀念碑的土地上,鄉親人立起了一塊特殊的石碑,那就是“造林功臣碑”,上面鐫刻著這樣的文字——
一位山野老農,一座楊柳青山,一個多么了不起的奇跡!他——栽樹老人高富,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花兒永遠這么紅!青山永遠不會老!
5、(出示學生的問題單)此時,再讓我們回頭看看之前遇上的那幾個熱點問題,你是否解開了這些疑惑?交流(上臺板書關鍵詞語)
還有一些問題也許是我們這堂課一時所解決不了的,比如……那就讓我們將問題帶出課堂,和同伴到課外去探究其中的答案,好嗎?
6、(出示“感動中國”圖片)青山不老,“感動中國”,這位81歲的老人向我們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個關于環保的故事,一個關于綠化的故事,一個關于奇跡的故事,還是一個關于……的故事。(對照板書梳理)
這個黃土地上的平凡而又偉大的山野老農讓我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提升——銘刻一種記憶
1、“青山不老,精神永存!”面對漸漸干涸的河流,面對皸裂的土地,面對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趨勢,像他一樣默默奉獻的造林英雄還有很多很多,推薦大家閱讀這些文章:
《從伐木勞模到植樹英雄——馬永順》
《呂梁“植樹英雄”傳——喬建平》
《“野人”——張侯拉》
2、每個人物,都有一個足以感動中國的故事。用心地動手為他們也制作一張“感動中國”的推薦表,與大家一起交流。
劉仁增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十一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1.教學掛圖,課件。
2.了解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1課時
一、播放課件,導入新課
1.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課件資料(或出示相關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談話:上一課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在晉西北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閱讀提示”,明確要求:
⑴默讀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⑵聯系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2.小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了解課文大意。
3.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三、指導閱讀,感受“奇跡”
1.自由讀課文,根據提示思考問題,勾畫答案,批注感受。
2.學生交流: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①“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②“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引導學生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
③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些到了這一奇跡?學生自讀課文一至五自然段。
3.討論: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
①“大環境”──險惡。
你從哪里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話。
(如有條件可用課件補充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沙塵暴等資料。)
②“小環境”──艱苦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艱苦?
指導朗讀相關語句。
3.交流: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①引導: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讀“作為一個山野老農……與日月同輝了”,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引讀并出示“青山是不會老的`”。
②指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老農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聯系上下文想想,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③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五、再讀全文,積累拓展
1.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語段。
①閱讀,勾畫。
②同桌交流。
③大聲誦讀。
2.交流讀后感受。
引導:你想對老農說什么?還想對別的什么人說點什么嗎?
青山不老
大環境──險惡
創造奇跡
小環境──艱苦
劉仁增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十二
1、識“虐、踞、淤”,理解“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輝”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創造的奇跡,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一、播放課件,激情導入
1、中國地圖,認識晉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課件資料(或出示相關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教科書光盤)
師:瞧,同學們,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這里昔日是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15年后的今天,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蕩漾。多么如詩如畫的景色呀。在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著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執著的追求。他為青山披綠衣,青山為他獻鐘情。同學們,想認識他嗎?那我們跟著作家梁衡去一起認識這位老人吧!
4、那我們一起走進課文,《青山不老》,請大家與老師一同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打開書68頁,請大家用較快的速度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好,請讀書吧!
2、老師先檢查一下大家對生字的認識。誰來認讀生字詞語。強調:“肆虐,盤踞”等詞的讀音,你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嗎?(看課件理解一些難的詞語)“肆虐”這個詞不容易記住,我們起來寫寫吧。
3、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呢?請大家試著用老師出示重點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吧!
山野、肆虐、山溝、奇跡、創造、綠洲、價值、造福。
小結:這種方法叫重點詞概括法,我們以后可以用這種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跡
抓“奇跡”:
1、師:青山為證,綠樹為憑。老人綠化造林,執著地堅守著大山。從他的事跡中,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板書:
奇跡
2、快速默讀全文,看看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⑴先用筆畫下來,在感動你的地方寫你的上感受。
⑵寫完了嗎?四人小組內匯報感受。
3、指名學生匯報:
⑴出示: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他還有宏偉設想,還要載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
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跡呀?3700畝林網有多大的面積我們學校大約有40畝,相當于幾個我們學校那么大?(100個)。可見有多大啊!引導學生想象,然后齊讀。
師:這么浩大的工程是誰創造的?老農為創造這片綠洲所付出的千辛萬苦,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板書:山溝。多么令人敬佩啊!帶這種感情齊讀。
⑵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老人創造這一奇跡的呢找出來進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課文的句子。
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這景色美嗎?這比喻句把──比作──,請輕輕地讀讀這句子,你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這么美山林是誰創造的?
(窗外滿山的楊柳濃密蔥郁,在風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猶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啊。)
指導朗讀:我們該用怎樣的心情段?(贊美,滿腔的欣喜。)
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來嗎?試試看,能背的同學請站起來背吧。你一個人能背嗎?請試試看。
⑶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老人創造這一奇跡的呢?找出來進行交流。
出示:第5自然段課文的句子。
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你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黃土和綠樹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黃土提供了綠樹成長所需的養料,而綠樹的根則扎緊,牽絆著黃土,使之不至于流失。這正如老農與青山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離的。這片青山養育了老農,而老農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創造了這片綠色的奇跡,作為對青山的回報。其實人與自然又何嘗不是如此。)
好,我們一起來深情的'讀讀這句話吧!
抓“環境”:
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學生讀課文,概括。
預設:
1、出示: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
⑴讓學生聯系課文,結合注釋,學習第2自然段,了解惡劣的自然環境。看課件
⑵出示:“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理解意思。
⑶如果當時你在這情景中,你會有怎樣的感受?讓學生想象。
⑷這真是讓人感到恐懼。老師與大家齊讀這段好碼師讀前半句,你們讀后半句
⑸這位瘦小的老頭,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竟創造了這塊綠洲,板書:綠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阿!我們再來齊讀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面對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
3、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境是怎樣的?(學習第3自然段)
盡管老農生活條件艱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奮斗者相繼離世,這位平凡的山野老農,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進行改造,是什么支撐老人在這里植樹造林,守候一生。
出示:
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抓“看法”:
1、作者對老人是什么看法呢?從中找出來,齊讀課文6、7自然段。
2、師: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讀:(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3、“另一種東西”是什么東西?
“另一種東西”,表面上指的是老農創造的這片綠洲,事實上還包含著開辟山林,綠化家園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懷。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
板書:
老人精神
4、“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生:“與山川共存”就是說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與日月同輝”就是和太陽月亮那樣一起發出光輝。
5、同學們理解得不錯。可是老農能和山水永遠存在嗎?老農能像日月一樣發出光輝嗎?請大家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與山水共存,與日月同輝呢?
生:我覺得老農創造的這片青山,可以與山水共存。
生:我覺得老農創造奇跡的這個精神更值得永遠流傳,要知道15年時間對于一個人來說也不算短,老農既要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又要克服艱辛的生活條件,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農面對困難能夠迎難而上,堅持不懈地努力改造,這種精神會永遠閃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農這樣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簡單地為了自己,而是為了這個山溝里的人們,甚至可以說是為了人類,在作出自己的貢獻,這種舍小家為大家的氣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這難道不是寶貴的財富嗎?
師: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是老人執著地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這種東西不會隨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年邁,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6、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還有什么是不老的(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不會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們對青山的呵護,我們的青山怎么會老呢它將越來越茂盛,越來越廣闊的遍布祖國大地,萬古長青。
7、同學們,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樹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學到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話想對這位老爺爺說吧,趕快拿起筆寫寫吧!
我想輕輕地對這位爺爺說:___________________。
看著這片樹林,我想大聲地告訴世界:________________。
請誰來讀讀呢?(指名學生讀)
四、作業
再讀全文,積累句段,摘抄或背誦自己喜歡的內容。
老人精神
奇跡
山溝、綠洲
劉仁增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十三
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我國的綠化狀況和相關的感人束縛。
一是從這位普通的山野農夫身上看到我國人民在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上的堅強決心,以及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寬學生的認識角度;二是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黃土高原的情況嗎?向學生展示圖片并進行相關講述。然而,就是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一位老人卻創造了一個世人不敢想象的奇跡。
板書: 青山不老
二、學習課文 ,看閱讀提示中的三個問題,然后帶著問題默讀課文思考、交流。
教學提示:可根據閱讀提示中提出的問題帶動全文的學習,由于問題比較簡單,學生可采取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法學習本課。
教學參考:
如,先重點引導學生體會“老農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通過讀課文、質疑問難、朗讀想象等途徑,使學生認識到老農通過15年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將原來狂風肆虐、沙塵暴盤踞的山溝改造成了綠意蕩漾的青山。
在學生對老人創造的奇跡產生敬慕的狀況下,轉入對奇跡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這個問題可以從這座山溝所處的大環境和這個院子所處的小環境兩個方面,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理解,使學生認識到正是由于山溝所處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老農才堅定了改造的決心;盡管老農生活條件艱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奮斗者相繼離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進行改造,造福大家。
通過老師的引領,使學生從對他們所取得成績的.驚嘆轉移到對老農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來深化理解課文。
三、思考交流“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悟?
教學提示:課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會老的”是統領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這句話的含義,點明文章所表達的意旨。可以適當穿插課外資料,或聯系生活實際,更深刻地理解語言文字背后所承載的思想感情。
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學法遷移,運用對“金色的魚鉤”和“金色的腳印”等課文中的學習方法來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句話的含義,可以比較輕易地突破重點。
教學參考: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精神是永遠不會老的。
四、課文總結
教師小結: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使學生從對他們所取得成績的驚嘆轉移到對老農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五、作業
找一找有關綠化荒漠與荒山的先進事先進行閱讀。
劉仁增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十四
1、緊扣“奇跡”,體會老人對土地的熱愛,以及綠化家園的艱辛與毅力。
2、圍繞“學疑”,抓住關鍵疑問,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
3、通過閱讀、感悟、練筆,體會人物情感,領悟表達效果。
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老人綠化家園的`艱辛與毅力。
1、圍繞《“感動中國”推薦表》,交流預習收獲
2、圍繞《我的閱讀疑問》,盤點預習疑難
3、梳理學情疑問,確定學習目標
話題一:“15年創造的奇跡”
1、從數字理解“15年創造的奇跡”
關注數字——對比理解——直觀奇跡
2、從大環境中理解“15年創造的奇跡”
關注險惡——影像刺激——反襯奇跡
3、從小環境中理解“15年創造的奇跡”
關注年齡——體味生活——深化奇跡
話題二:“15年奇跡的背后”
1、出示村干部的《工作手記》,練筆,交流
2、出示《造林功臣碑》的文字,齊誦,提升
3、回歸學情疑問,討論交流,深化解讀
劉仁增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十五
這一單元語文要素:抓住關鍵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學寫倡議書。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懂環境之險惡
1、出示詞語:
肆虐盤踞記載
鐵鍬綠波勁挺
價值山川共存日月同輝
指名學生帶讀詞語,然后請學生從這些詞語中任選幾個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2、故事發生在中國晉西北,這里以前的環境如何?指名學生交流[課前自學第二題]。學生用“惡劣”一詞概括環境特點,引導學生發現“惡劣”程度還不夠,惡劣中還有幾分危險,圈出第二自然段“險惡”一詞。老師板書:險惡
二、感受奇跡
1、出示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引:有一個山野老漢在這樣險惡的環境下,竟創造了這樣一塊綠洲。學生齊讀這兩個自然段。
2、這兩個自然段具體地介紹了這塊綠洲。作者受到震撼把他稱之為奇跡。出示句子:十五年啊……奇跡。老師板書:奇跡
3、學生讀句子,想想哪里體現了“了不起”?學生抓住數字,從老人“植樹時間長”“綠化面積廣”兩個角度感受到了老人綠化家園的決心大,成績突出,認為這很了不起。
4、過渡:這些數字概括地介紹了這塊綠洲。老漢創造綠洲真了不起。快速默讀課文,概括地說一說你還從哪些事中讀出了老漢的“了不起”?學生交流概括老人十五年如一日“早出晚歸”“孤獨堅守”“放棄享福”。老師板書:早出晚歸、孤獨堅守、放棄享福
5、學生根據老師的板書說一說“老人在什么條件下,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三、理解“青山不老”
1、過渡:出示第七自然段。青山為證,綠樹為憑。這一奇跡讓作者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2、作者為什么從這一句話中選取了“青山不老”四個字作為文章的題目?默讀課文,想一想,完成[課中共學第一題]。
3、小組交流匯報,全班補充。引導學生從兩個角度來談,一是青山在以老人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保護下會長青、常綠。二是老人創造奇跡的精神永垂不朽,代代相傳。學生能聯系課文內容感受到老人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執著精神、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
四、總結拓展
1、小結:再出示第七自然段。不老的既是青山,又是老人的精神,“青山不老”四個字點明了文章主旨。這一個句子,直接概括了這篇文章的主要觀點。這樣的句子,就稱之為關鍵句。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要學會抓住這樣的關鍵句,來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接下來請大家帶著這樣的閱讀方法,完成課后練習。
2、完成拓展閱讀,全班交流。
3、總結。
1、扶放要有度,在設置教學環節時要考慮學生是否真正需要。課標對第三學段的孩子的閱讀提出要求: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在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時,老師扶得太厲害了。老師應該先“放”,讓基礎差一點的孩子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如果孩子說得不完整,這個時候老師可以考慮“扶”,引導學生利用詞語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2、知識、技能要重構,學生要經歷一個由不會到會的過程。在學生匯報“默讀課文,想想課文為什么以“青山不老”為題?”思維敏捷的孩子交流得頭頭是道,老師也有總結,但基礎較弱的孩子學到了什么程度?老師是沒有完全掌握的。我想學生獨立完成后,再小組交流,全班交流匯報。老師不要急著總結,這個時候應該給學生訂正的時間,學生訂正之后,再請基礎稍弱的學生發言,對照自己先后完成的筆記,說說自己的收獲。把最后的總結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已有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新的學習經驗。或者,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有意識地請不同水平的學生交流,交流過程,步步深入,完成建構。
3、教學要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教學過程要有步驟,要有設計感。這是朱煜老師經常對老師們強調的,我也時常謹記著這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閱讀提示的要求:說說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怎樣的條件下創造的,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并且層層深入,首先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環境對比中引出老人創造的奇跡,再尋找創造奇跡的條件,最后理解題目的含義。前面兩個問題是比較簡單的,于是把重點放在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上,采用了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的學習方法解決這一重點問題。
4、重視學生的言語實踐。20xx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最重要的一句話反反復復地說,那就是對語文課程性質下的定義,“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綜合運用的實踐性的課程。”在之前的教學過程中總是下意識地認為說句子,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很簡單,以為學生會說,往往忽視這一點。跟著朱煜老師的講座和教學視頻學習之后才發現,到了五年級了,還有好多孩子說句子,說課文內容都說不清楚,這才真的明白小學生是需要教的,能力是需要一步一步培養的,如果之前耽誤了的,不及時去補救的話,這個窟窿就會越來越大,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憑著自己的主觀意識去判斷學生會還是不會,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教學環節。比如說這節課有個要求“能說出老人在什么條件下,創造了怎樣的奇跡”,別看孩子們六年級了,如果真要說清楚,很多孩子是做不到的,所以我給孩子們搭建了一個支架,根據老師的板書去說,去說清楚,去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