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酬樂天詠老見示詩歌鑒賞篇一
- 《示兒》說課稿 推薦度:
- 《詠鵝》音樂教案 推薦度:
- 音樂《詠鵝》教學反思 推薦度:
- 蘇軾《水調歌頭》賞析 推薦度:
- 蒹葭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古詩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酬樂天詠老見示》翻譯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劉禹錫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顧:念,指考慮。
帶:腰帶。
廢書:不看書。
緣:因。
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灸灼之。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
隨年:適應年齡增長。
諳:熟悉。
閱人如閱川:意謂閱歷人生如積水成川一樣。語出陸機《嘆逝賦》“川閱水以成川”、“世閱人而為世”。
下:攻下,等于說:“解決”、“領悟”。
翛然:無拘無束。
桑榆:指太陽到了桑榆星附近,日所入處。指日暮,喻晚年。
名句: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意思】不要說太陽西下天色已晚,夕陽放射的晚霞照樣還能映滿天空。
人們誰不憂慮老呢?老了有誰來同情可憐!身體消瘦了,腰帶便不斷縮短,頭發稀疏了,帽子自然歪偏。拋開書本不看,是為了愛惜眼睛,常用艾灸治病,是為了適應晚年。經事多了,還能更加懂得事理;閱歷人生,就像看慣流水波瀾。細細想來,這輩子都算幸運了,只要悟通這一點,心里就會覺得坦然,不要說我們已經到了晚年,你看,太陽下山前還會彩霞滿天。
劉禹錫在這首答詩中,先敘述了老年的苦況:體瘦、發稀、眼昏、病多,以至衣帶漸寬,帽冠自偏,無法讀書,醫生常相伴。這當然令人不免自悲自憐。但詩人隨后筆鋒一轉,描述了老年人值得自豪自傲的長處:歷經人世榮辱沉浮,對社會有了更深的了解;目睹眾生的愚賢善惡,對人生有了更清醒的體味。詩人認為,只要細細思量回顧人生,那么便可對一切都釋然了,這是人老之后的一種境界。最后兩句,寫出了詩人對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種瑰麗的期望,也體現了詩人氣勢豪壯、奮進不息的精神。
劉禹錫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書、行動多有不便,從這點上說,他們是同病相憐了,面對這樣的晚景,白居易產生了一種消極、悲觀的情緒,并且寫了《詠老贈夢得》一首給劉禹錫(字夢得):“與君俱老矣,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閑談興,相逢尚有馀。”
劉禹錫讀了白居易的詩,寫了《酬樂天詠老見示》回贈:“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帽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第一部分分頭兩句:“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意思是說:人誰不顧慮,不怕老,老了又有誰來憐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帶頻減,發稀帽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意思是說:身體消瘦衣帶常常緊縮,頭發稀疏帽子便自動偏斜,為了愛惜眼睛而廢棄書籍不讀了,經常請醫生調理、治療,是為了延年益壽。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詩而來的,表示了對白居易的“詠老”思想情懷的回應,說明在對“老”的看法上頗有同感。讀來極為親切。
后六句詩意思產生了巨大的轉折,詩情一振而起,“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頭兩句“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是說人老了經歷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徹,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樣,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兩句“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濃縮著人生的精華;認識全面,充滿著一種辯證思想;感情深摯,表達了詩人對老朋友的真情關愛和真誠勸勉。末兩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桑榆,喻日暮。是說:不要說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還可以照得滿天彤紅、燦爛無比呢!這里詩人用一個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種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六十四歲的劉禹錫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分司東都洛陽,實際上等于退出了政治舞臺;此時,他的同齡人白居易以同樣的身份留居洛陽也已三年。
這兩位早已是詩文至交,在經歷了長期的仕途輾轉、閱盡了人世滄桑之后;終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興。兩人又是詩壇宿將,自然少不了詩歌唱酬;由于又都垂垂已老,并同患有足疾、眼疾,更免不了同病相憐。
此詩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對白居易的.關于“老”的看法頗有同感。一二句寫“顧老”是人之常情,人們誰都顧慮衰老,老了就沒有人憐惜。接著四句進一步交代了“顧老”的原因,詩人用形象的語言作了描繪:因為衰老,身體一天天消瘦,腰帶要不斷地緊縮,頭發漸漸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書卷廢置不看,是為了保護眼睛;經常用艾灸,是為了延年益壽。
“經事”四句從另一個方面談了對“老”的看法,是針對白居易的“傷老”而言。劉禹錫認為,老固然有老的短處,但是老也有老的長處。老的短處是體衰多病,“身瘦帶頻減,發稀帽自偏。”老的長處是閱歷豐富,“經歷還諳事,閱人如閱川。”年歲大了,經歷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見過的人多了,閱歷也就更加深廣。仔細想起來,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詩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詩人勸慰他的朋友對待衰老不要過多的憂慮,只要正確對待,便可翛然自樂。
最后兩句是全詩點睛之筆,意境優美。氣勢豪放,大有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概。詩人面對衰老,不消極,不悲觀,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滿天的紅霞。這兩句詩既是詩人的內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對老朋友白居易的寬慰和鼓勵。
這首詩前后兩段一反一正,轉折自然,很有辯證的觀點和說服力量。最后兩句尤為精辟,實為警策之語,后人多以此自勉自勵。
劉克莊《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夢得歷德、順、憲、穆、敬、文、武七朝,其詩尤多感慨,惟“在人雖晚達,于樹比冬青”之句差閑婉。答樂天云:“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亦足見其精華老而不竭。
胡震亨《唐音癸簽》卷二五:劉禹錫播遷一生,晚年洛下閑廢,與綠野、香山諸老優游詩酒間,而精華不衰,一時以詩豪見推,公亦自有句云:“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公自貞元登第,歷德、順、憲、穆、敬、文、武七朝,同人凋落且盡,而靈光巋然獨存,造物者亦有以償其所不足矣。人生得如是,何憾哉!
瞿佑《歸田詩話》卷上:劉夢得……暮年與裴、白優游綠野堂,有“在人稱晚達,于樹比冬青”之句,又云“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其英邁之氣老而不衰如此。
何焯《劉禹錫詩何焯批語考訂》:四語中極起伏之勢。結句氣既不衰,文章必傳無疑。故是劉、柳分重,與干沒不已語又別。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年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托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s("content_relate");【《酬樂天詠老見示》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酬樂天詠老見示賞析03-01酬樂天詠老見示原文及賞析08-24《酬樂天詠老見示》詩詞賞析06-22酬樂天詠老見示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9-09《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翻譯賞析03-27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原文翻譯及賞析02-16《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賞析07-09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_劉禹錫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27酬樂天頻夢微之翻譯及賞析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