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明史文言文原文和翻譯篇一
韓文,字貫道,成化二年舉進士,除工科給事中。核韋州軍功,劾寧晉伯劉聚,都御史王越、馬文升等濫殺妄報。尋劾越薦李秉、王竑。語頗涉兩宮,帝怒,撻之文華殿庭。已,進右給事中,出為湖廣右參議。中貴督太和山,乾沒公費。文力遏之,以其羨易粟萬石,備振貸。九溪土酋與鄰境爭地相攻,文往諭,皆服。閱七年,轉左。弘治改元,王恕以文久淹,用為山東左參政。居二年,用倪岳薦,擢云南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移撫河南,召為戶部右侍郎。母喪除,起改吏部,進左。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書。歲侵,米價翔踴。文請預發軍餉三月,戶部難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當之。”乃發廩十六萬石,米價為平。明年召拜戶部尚書。
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臨大事,剛斷無所撓。武宗即位,賞賚及山陵、大婚諸費,需銀百八十萬兩有奇,部帑不給。文請先發承運庫,詔不許。文言:“帑藏虛,賞賚自京邊軍士外,請分別給銀鈔,稍益以內庫及內府錢,并暫借勛戚賜莊田稅,而敕承運庫內官核所積金銀,著之籍。且盡罷諸不急費。”舊制,監局、倉庫內官不過二三人,后漸添注,或一倉十余人,文力請裁汰。淳安公主賜田三百頃,復欲奪任丘民業,文力爭乃止。
文司國計二年,力遏權幸,權幸深疾之。而是時青宮舊奄劉瑾等八人號“八虎”日導帝狗馬鷹兔歌舞角抵不親萬幾文每退朝對僚屬語及輒泣下郎中李夢陽進曰:“公誠及此時率大臣固爭,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須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縱事勿濟,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報國。”即偕諸大臣伏闕上疏,疏入,帝驚泣不食。瑾等大懼。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過。逾月,有以偽銀輸內庫者,遂以為文罪。詔降一級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遺失部籍,逮文下詔獄。數月始釋,罰米千石輸大同。尋復罰米者再,家業蕩然。瑾誅,復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節選自《明史·韓文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以其羨易粟萬石,備振貸振:救濟。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當之當:承擔。
c.至臨大事,剛斷無所撓臨:面對。
d.核所積金銀,著之籍著:彰顯。
【答案】d
【解析】d項對“著”的解釋有誤,在這里應是“登記、記載”之意。
考點定位:本題考點為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答案】c
【解析】解答此題,可先整體閱讀文段,弄懂其大意是韓文對劉瑾等人的不滿,文段先寫劉瑾等人引導皇帝沉溺聲色犬馬的行為,接著寫韓文對這些行為的不滿。于是據此理解斷句。
考點定位:本題考點為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6.下列對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韓文為官清正,關注民眾生活,他在湖廣,妥善處理九溪士酋與臨境爭第一事;擔任南京兵部尚書時,年成歉收,他開倉取糧十六萬石,平抑米價。
b.韓文剛正不屈,敢于奏議國事,武宗繼位,諸項費用供給不足,他不顧非議,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關機構冗員漸增,他援引成例,著手壓縮編制。
c.韓文疾惡如仇,盡力遏制權幸,宦官劉瑾等每日引誘皇上沉溺于聲色狗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夢陽的'建議,冒死諫諍,打擊了劉瑾等的囂張氣焰。
d.韓文剛者易析,飽受政敵陷害,劉瑾以遺失部籍作為罪名,逮捕韓文,釋放后又兩次罰米,使他傾家蕩產;直到劉瑾被誅后,韓文才復官而后退休。
【答案】b
【解析】b項錯誤為:無中生有。
考點定位:此題考點為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淳安公主賜田三百頃,復欲奪任丘民業,文力爭乃止。
(2)即偕諸大臣伏闕上書,疏入,帝驚泣不食,瑾等大懼。
【答案】
(1)淳安公主有三百頃皇上賞賜的田地,又想奪取任丘老百姓的產業,韓文竭力抗爭才讓這事停止下來。(關鍵詞:賜、復、民業、力爭各1分,句意1分)
(2)韓文立即偕同各位大臣匍匐在金鑾寶殿給皇帝上書,奏章遞入皇宮,皇帝吃驚得哭泣著吃不下飯,劉瑾等人十分恐懼。(關鍵詞:偕、伏闕、入、不食各1分,句意1分)
參考譯文
韓文,字貫道,成化二年考中進士,授予工科給事中官職。核實韋州所立的軍功,彈劾寧晉伯劉聚,都御史王越、馬文升等濫殺無辜,謊報功勞。不久又彈劾王越推薦李量、王竑事,言語多涉及東西兩宮,皇帝發怒,在文華殿的庭堂受到鞭打。事后,進升為右給事中,出任湖廣右參議。中貴人督太和山,侵吞公款。韓文竭力制止,并用余錢換萬石米,用來防備賑貸災荒。九溪土司與鄰境部落因爭奪土地相互攻打,韓玄前往訓諭,交戰雙方都表示服從。過了七年,轉任左參議。弘治元年,王恕因韓文長期沒有升遷,任用為山東左參政。過了二年,因倪岳的推薦,升任霊南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撫湖廣,調任巡撫河南,召任戶部右侍郎。為母親服喪期滿后,起用改任吏部右侍郎,進升左侍郎。十六年,任南京兵部尚書。此年收成不好,米價高漲。韓文請求提前發放三個月的軍餉,戶部認為有困難。韓文說:“救災如救火,如有罪責,由我承擔。”于是打開糧倉發放十六萬石糧食,米價恢復正常。第二年任命為戶部尚書。
韓文為人凝重敦厚,和藹純美,平時謹慎謙虛。而到面臨大事,堅決果斷不妥協。武宗即位,賞賜及修建皇家陵墓、完成大婚的各項費用,需要銀一百八十多萬兩,國庫無力供給。韓文請求先啟用承運庫,皇帝下詔不允許。韓文說:“府藏空虛,賞賜除京邊軍士以外,請分別給銀鈔,略加一些內庫及內府錢。并暫時借用勛臣外戚賜莊的田稅,然后下令承運庳內官核實庫內儲積的金銀,記録于簿籍,并全部取消各種不急需的開支。”皇帝不想動用內府錢,便命令韓文逐項經營籌劃。韓文從大局出發,努力為國家節省錢財。真人陳應循、大國師那卜堅參等人被罷免,韓文請求沒收他們的財產充實國座。按舊有規定,監局、倉庫內官不能超過二三人,后來逐漸增加,有的一倉十多人,上林苑、林衡署竟達三十二人,韓文竭力請求裁減冗昌。淳安公主賞賜三百頃土地,又想奪取任丘百姓的田產,韓文竭力抗爭纔停止。
主持國家經濟兩年,竭力遏制權貴幸臣,權貴幸臣對他深惡痛絶。而這時青宮原有宦官劉瑾等八人號稱“八虎”,天天引誘皇帝逐狗跑馬、放鷹獵兔、鶯歌燕舞、沉迷角抵,不理朝政。韓文每次退朝,對同僚談及此事,便傷心落淚。郎中李夢陽進言說:“您是大臣,按義當與國事休戚與共,光哭有什么用?諫官上疏彈劾這些宦官,執政大臣予以有力支持。您如果在此時率領大臣堅決抗爭,除去‘八虎’也很容易的。”韓文捋須挺胸,毅然改變容色說:“好!即使事不成功,我這個年紀死也無憾了,不死不足以報效國家。”于是偕同諸大臣直接上疏皇帝,奏疏呈進,皇帝震驚哭泣不能進食。劉瑾等人非常恐懼。劉瑾特別恨韓文,天天派人探察韓文的過失。一個月后,有人把假銀輸入內庫,于是以此作為韓文的罪狀。皇帝下詔降韓文一級官職退休,郎中陳仁貶謫為鈞州同知。劉瑾并未解恨,以遺失戶籍檔案定罪,逮捕韓文和侍郎張縉入欽犯監獄。幾個月后纔釋放,罰米一千石輸送到大同。不久又再次罰米,鍾玄家業蕩然無存。劉瑾被誅殺后,整玄恢復原官,退休。韓文于嘉靖五年去世,時年八十六歲。
明史文言文原文和翻譯篇二
原文:
趙時春,字景仁;平涼人。幼與群兒嬉,輒列旗幟,部勒如兵法。年十四舉于鄉。逾四年,為嘉靖五年,會試第一。選庶吉人,尋轉兵部。九年七月,上疏曰:“陛下以災變求言已旬月,大小臣工率浮詞面謾。蓋自靈寶知縣言河清受賞都御史汪鋐繼進甘露今副御史徐瓚訓導范仲斌進瑞麥指揮使張楫進嘉禾鈜及御史楊東又進鹽華禮部尚書李時再請表賀。仲斌等不足道,鉉、贊司風紀,時典三禮,乃罔上欺君,壞風傷政。”帝責其妄言,且今獻讜言善策。時春惶恐引咎未對。帝趣之,于是時春上言。帝覽之,益怒,下詔獄掠治,黜為民。久之,選東宮官屬,起翰林編修兼司經局校書。
帝有疾,時春與羅洪先、唐順之疏請東宮御殿,受百官正旦朝賀。帝大怒,復黜為民。京師被寇,朝議以時春知兵,起兵部主事,贊理京營務,統民兵訓練。大將軍仇鸞倡馬市,時春憤曰:“此秦檜續耳。身為大將,而效市儈,可乎?”忤鸞,為所構,幾重得罪。稍遷山東僉事,進副使。
援曱欲馳,大將李淶固止之。時春大言曰:“賊知吾來必遁,緩追即不及。”遂策馬前。及于大蟲嶺,伏兵四起,敗繢。倉皇投一墩,守卒縋之上乃得免,淶軍竟覆。被論,解官聽調。時春喜談兵,至是一戰而敗。然當是時將帥率避寇不擊。為督撫者安居堅城,遙領軍事,無躬搏寇者,時春功雖不就,天下皆壯其氣。
譯文:
趙時春,字景仁,平涼人。小時候同一群小孩玩耍,他就張列旗幟,有如兵法一般部署指揮(其他小孩)。十四歲的時候考中鄉試。過了四年,成為嘉靖五年的會試第一名。選拔他當了庶吉士。不久后轉到兵部任職。九年七月,他上疏說:“陛下因為災難向我們征詢意見已經有很長時間了。臣子們都說空話欺騙您。自從靈寶知縣說黃河變清而受到賞賜,都御史汪鉉繼而進獻甘露,現在副都御史徐贊、訓導范仲斌進獻祥瑞的麥子,指揮張楫進獻吉祥的稻子,汪鉉和御史楊東又進獻鹽花,禮部尚書李時上書兩次表示祝賀。范仲斌等人沒什么好說的,汪鉉、徐贊掌管著風教綱紀,時常主管三禮,這真是欺君犯上,敗壞風氣,有傷國政。”皇帝責備他亂說話,還下令讓他進獻正直的言論和正確的策略。趙時春感到害怕,歸罪于己(認罪),沒有回答(皇帝)。皇帝催促趙時春,因此趙時春對皇帝提出建議。皇帝閱覽奏章,更加憤怒,(將其)關押到監獄拷打訊問,罷免他為平民。過了很久,(趙時春)被選任為太子屬吏,起任為翰林編修兼司經局校書。
皇帝生病,此時趙時春與羅洪先、唐順之上書請太子御朝,接受百官正旦的朝賀。皇帝大為憤怒,又一次罷免他為平民。京師遭受侵犯,因為趙時春熟知兵法,朝廷商議起任他為兵部主事,代理京營事務,統籌民兵訓練。大將軍仇鸞提倡馬市,趙時春憤怒地說:“這樣做就是在重蹈秦檜的覆轍。作為軍中大將,卻效法市儈,可以嗎?”趙時春觸犯了仇鸞,被仇鸞陷害,獲得了多項罪名。后來任山東僉事,被提拔為副使。
三十二年,被提拔為僉都御史,擔任山西巡撫。趙時春性格豪爽,志氣不凡,善于騎馬射箭。對于敵寇縱橫,將帥不稱職的局面很感慨,屢次對人說:“假使我帶領五千名挑選出來的精兵,要平定俺答、邱福并不困難。”寫作《御寇論》,議論打仗守備的'事很詳細。擔當要職以后,更加想著要建立戰功,以此激勵自己。那一年九月,敵寇入侵神池、利民諸堡,趙時春率領騎兵、步兵前往抵御敵寇。到了廣武,諸位將領都會集了。偵察兵匯報敵寇兩千多騎兵,在距離六十里的地方。趙時舂穿上盔甲想要騎馬飛奔過去,大將李淶堅決制止他。趙時春說大話:“賊人知道我來了,必定會逃,追慢了就追不上了。”于是驅馬前行。在大蟲嶺追上敵寇,埋伏的敵軍四面涌來,趙時舂失敗了。趙時春急忙靠近一個堡壘,守衛士卒用繩子把他吊上來,他才能夠脫身幸免于難,李淶的軍隊最終全軍覆沒。趙時春被判有罪,解除宮職,聽候調遺。趙時春喜歡談論軍事,到這時打一仗就失敗了。但是在這個時代,將帥全都躲避敵寇不敢攻打。當總督、巡撫的人安穩地住在堅固的城池里,遙遠地統領軍事,沒有親身和敵寇戰斗的。趙時春雖然沒有建功,天下之人都認為他的精神氣概很豪壯。
明史文言文原文和翻譯篇三
海瑞,字汝賢,瓊山人。鄉試中舉。(海瑞)代理南平縣教諭,御史來到縣學學舍,屬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見,唯獨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說:“(按規定)在御史臺謁見御史,應當用屬官的禮節,(可)這個廳堂是師長教誨生員的地方,不應該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縣知縣,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讓家中老仆種菜自給。總督胡宗憲曾經告訴別人說:“昨天我聽說海縣令為母親祝壽,只買了二斤肉。”胡宗憲的兒子路過淳安,怨恨驛吏,把他倒吊起來。(有人報告海瑞,)海瑞說:“從前胡公巡察所轄各地,下令經過的地方不要招待。現在看此人的行裝非常奢華,一定不是胡公子。”海瑞打開(他的)行囊,有數千兩銀子,收繳到國庫里,派人騎快馬把這件事報告給胡宗憲,胡宗憲無法加罪海瑞。
當時世宗在位時日已久,不再上朝聽政,深居皇宮西苑,專心一意齋戒祀神。朝中大臣,自從楊最、楊爵因上疏勸諫而獲罪后,沒有誰再敢議論時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獨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下,回頭對身邊的宦官說:“趕緊把他抓起來,別讓他跑了。”宦官黃錦在一旁說:“此人一向有癡名。聽說他上疏時,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難免一死,就買了一口棺材,訣別妻子兒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是打發走了沒有留一個,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語。過了一會兒,皇帝又拿出奏章來看,(就這樣)一天之中看了兩三次,被感動而嘆息。皇上曾經說:“此人可與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紂王罷了。”
世宗駕崩后,穆宗繼位。(海瑞)歷任兩京左右通政。于隆慶三年夏天,以右僉都御使的身份,作應天十府的巡撫。屬下官吏害怕他的威勢,那些有貪污劣跡的.官吏大多自動離職。權勢之家把大門漆成了紅色,聽說海瑞來了,趕緊把門涂黑。(海瑞)一向痛恨那些豪門大戶兼并農民土地,極力打擊豪強,被富家侵吞的貧民的田地,一概奪回,歸還貧民。
明神宗萬歷初年,張居正主持國政,也不喜歡海瑞,派巡按御史去查訪他。御史到山中探視,海瑞安排雞和黍米飯(招待他),兩人相對而食,海瑞的居舍凄清冷落,御史嘆息離去。張居正忌憚海瑞嚴峻剛直,(盡管)朝里朝外都有人推薦海瑞,但張居正終于沒有召用他。萬歷十二年冬,張居正死了以后,吏部打算任用海瑞為左通政。皇帝向來看重海瑞的名聲,就授予他先前的官職。第二年正月,征召他擔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在上任的路上又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這年)海瑞已經七十二歲了。皇帝屢次想要召用海瑞,(都遭到)當政大臣的暗中阻止,于是任命海瑞為南京右都御史。海瑞屢次上疏請求退休,(但皇帝都)以好言挽留,不準辭職。萬歷十五年,海瑞死在任上。
海瑞沒有兒子,靈柩經過江面時,民眾穿戴白衣冠夾岸相送,灑酒祭奠揮淚送別的隊伍綿延百里不斷。朝廷賜予太子太保的官爵,追謚“忠介”。海瑞平時做學問,以剛為主,因此自號“剛峰”,天下人稱他為“剛峰先生”
明史文言文原文和翻譯篇四
楊維楨,字廉夫,山陰人。少時,日記書數千言。父宏,筑樓鐵崖山中,繞樓植梅百株,聚書數萬卷,去其梯,俾誦讀樓上者五年,因自號鐵崖。元泰定四年成進士,署天臺尹,改錢清場鹽司令。狷直忤物,十年不調。會修遼、金、宋三史時,維楨著《正統辯》千余言,總裁官歐陽元功讀且嘆曰:“百年后,公論定于此矣。”將薦之而不果,轉建德路總管府推官。擢江西儒學提舉,未上,會兵亂,避地富春山,徙錢塘。張士誠累招之,不赴,遣其弟士信咨訪之,因撰五論,具書復士誠,反覆告以順逆成敗之說,士誠不能用也。又忤達識丞相,徙居松江之上,海內薦紳大夫與東南才俊之士,造門納履無虛日。酒酣以往,筆墨橫飛。或戴華陽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鐵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兒歌《白雪》之辭,自倚鳳琶和之。賓客皆蹁躚起舞,以為神仙中人。
洪武二年,太祖召諸儒纂禮樂書,以維楨前朝老文學,遣翰林詹同奉幣詣門。維楨謝曰:“豈有老婦將就木,而再理嫁者邪?”明年,復遣有司敦促,賦《老客婦謠》一章進御,曰:“皇帝竭吾之能,不強吾所不能則可,否則有蹈海死耳。”帝許之,賜安車詣闕廷,留百有一十日,所纂敘便例定,即乞骸骨。帝成其志,仍給安車還山。史館胄監之士祖帳西門外,宋濂贈之詩曰:“不受君王五色詔,白衣宣至白衣還”,蓋高之也。抵家卒,年七十五。
維楨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與永嘉李孝光、茅山張羽、錫山倪瓚、昆山顧瑛為詩文友,碧桃叟釋臻、知歸叟釋現、清容叟釋信為方外友。張雨稱其古樂府出入少陵、二李間有曠世金石聲宋濂稱其論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橫逸詩震蕩陵厲鬼設神施尤號名家云。維楨徙松江時,與華亭陸居仁及僑居錢惟善相倡和。兩人既歿,與維楨同葬干山,人目為三高士墓。
(節選自《明史楊維楨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造門納履無虛日
納履:穿鞋,借指辭別。
b.所纂敘便例定,即乞骸骨
纂敘:撰寫。
c.不強吾所不能則可,否則有蹈海死耳
蹈海:跳海
d.史館胄監之士祖帳西門外
胄監:監察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楊維楨朋友甚眾甚雜,在松江居住時,經常與朋友飲酒賦詩屬文,吹彈伴奏詠唱中,賓客皆翩翩起舞,以為是神仙中人。
b.楊維楨年少時,他的父親在鐵崖山中修筑一樓,然后拿走樓梯,讓維楨在樓上讀書,時達五年。維楨因此養成了急躁耿直的性格,易與人不合,以至于十年都沒有升職。
c.楊維楨淡泊名利,張士誠多次聘請他,他堅持不就;太祖召集諸儒士編纂禮樂書,維楨辭謝,并賦《老客婦謠》一章進呈,以明其志。
d.楊維楨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學家,詩風奇譎瑰麗,獨步一時,詩體被稱為“鐵崖體”,其古樂府詩、論文等被當時大家如宋濂等高度稱贊。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 具書復士誠,反覆告以順逆成敗之說,士誠不能用也。(5分)
(2) 以維楨前朝老文學,遣翰林詹同奉幣詣門。(5分)
4.d.(胄監:即國子監。亦指國子監的生員。a.納履:穿鞋,借指辭別。b.纂敘:撰寫。d.蹈海:跳海)
6.b.(少年在樓上讀書與性格無因果關系; “不調”指與人合不來。以至于十年不能與有矛盾的人和好。)
7.(1) (楊維楨)詳細復信給張士誠,反復講述順應時勢、違背時勢,成功和失敗的`理論,張士誠沒有采用。(“復”“反覆”“告”“用”各占1分,句順1分)
(2) 因維楨是前朝有聲望的文學之士,(太祖)派遣翰林詹同帶著禮物去登門聘請。(5分) (“以” “老文學” “幣” “詣” 各占1分,句順1分)
楊維楨,字廉夫,山陰人。年輕的時候,日記寫幾千字。父親宏,
洪武二年,太祖召見儒士編纂禮樂書,以維楨前朝老人文學,派遣翰林詹同捧著禮物上門,維楨道謝:“哪里有老女人要到木,而再理嫁的人嗎?”第二年,又派人催促,作《老客婦謠》一章進御,說:“皇帝竭盡我的能力,我們不可能不強大就可以,否則有航海死了。”上帝同意了,賜給他安車到朝廷,留有百十天,所纂敘述方便例定,便請求退休。上帝成全他的志向,又給他安車返回山。史館盔監的人餞行西門外,宋濂贈給他一首詩說:“不受君王五色詔令,白衣宣到白衣服回來”,這是高的時候。回到家中去世,七十五歲。
維楨詩名擅自一時,號鐵崖體,與永嘉李孝光、茅山張羽、錫山倪瓚、昆山顧方瑛為詩文朋友,碧桃老人釋放至、知歸叟釋現、清容我解釋信為方外友。張雨稱其古樂府出入杜甫、二李之間,有曠世金石之聲。宋濂說他的評論撰寫,如果看到商敦、周彝,云雷成文字,而冷芒橫免。詩震動陵厲,鬼神施設,尤其稱為家說。
明史文言文原文和翻譯篇五
王崇古,字學甫,蒲州人。由郎中歷知安慶、汝寧二府。遷常鎮兵備副使擊倭夏港追殲之靖江從巡撫曹邦輔戰滸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進陜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四十三年,改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崇古喜譚兵,具知諸邊厄塞,身歷行陣,修戰守,納降附,數出兵搗巢。寇屢殘他鎮,寧夏獨完。隆慶初,加右副都御史。吉囊的子吉能據河套為西陲諸鄙長,南擾河、湟番族,環四鎮皆寇。其冬,進崇古兵部右侍郎,總督陜西、延、寧、甘肅軍務。崇古奏給四鎮旗牌,撫臣得用軍法督戰,又指畫地圖,分授諸大將趙岢、雷龍等。數有功。吉能犯邊,龍等出花馬池、長城關與戰,大敗之。吉囊弟俺答納叛人趙全等,據古 州地,東入薊、昌,西掠忻、代。四年正月,詔崇古總督宣、大、山西軍務。崇古禁邊卒闌出,而縱其素通寇者深入為間。又檄勞番、漢陷寇軍民,率眾降及自拔者,悉存撫之。歸者接踵。其冬,把漢那吉來降。把漢那吉者,俺答第三子鐵背臺吉子也。崇古念因此制俺答,則趙全等可除也,留之大同,慰藉甚至。俺答方掠西番,聞變急歸,索把漢甚急,使使調之。崇古令把漢緋袍金帶見使者。俺答大喜,屏人語日:“我不為亂,亂由全等。天子幸封我為王,永長北方,諸部孰敢為患。即不幸死,我孫當襲封,彼受朝廷厚恩,豈敢負耶?”遂遣使,并請互市。崇古以聞,帝悉報可。俺答遂縛全等十余人以獻,崇古亦遣使送把漢歸。崇古廣召商販,聽令貿易。布帛、菽粟、皮革遠自江淮、湖廣輻輳塞下。崇古仍歲詣弘賜堡宣諭威德,諸部羅拜,無敢嘩者,自是邊境休息。東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鎮,數千里軍民樂業,不用兵革,歲省費什七。詔進太子太保。十五年,三封告成。又二年卒。贈太保,謚裹毅。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郎中,戰國始置,后從隋唐到清朝,朝廷各部都設立郎中一職,分掌各司事務,位于尚書、侍郎之下。
b.旗牌,指寫有“令”字的旗和牌,是朝廷頒給封疆大吏或欽差大臣準許其代替王命、便宜行事的憑據。
c.襲封,與“蔭”相同,均指封建時代子孫承襲上輩的封爵,都是一種封建皇帝封賞大臣子女的制度。
d.互市是指中國歷史上的`中央王朝與外國或異族之間的貿易,漢朝時期出現最早的互市,有名的如明朝的“茶馬互市”等。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崇古通曉軍事,保護一方平安。他任寧夏巡撫時,熟悉各邊關的險要關隘,組織抵抗防守,收納投降歸附盜寇,屢次出兵直搗敵巢,使敵寇不敢殘害宇夏。
b.王崇古善于用人,具有戰略意識。他統轄陜西等四地區軍務時,畫出防區,分別授權給趙岢、雷龍等大將,這些大將各自獨立作戰,靈活機動。
c.王崇古巧抓時機,促使事況轉變。當把漢那吉來降,他認識到這是處理蒙漢關系的契機,厚待把汗,讓其穿緋袍束金帶,趁機安撫俺答,鏟除了叛徒趙全等人。
d.王崇古重視貿易,穩定發展邊境。他廣招商販,聽任貿易,數千里邊地不動兵興武,每年節省了很多費用,出現了數千里軍民安居樂業的現象。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又檄勞番、漢陷寇軍民,率眾降及自拔者,悉存撫之。
(2)崇古仍歲詣弘賜堡宣諭威德,諸部羅拜,無敢嘩者,自是邊境休息。
10. d
11.c
思路點撥 “蔭”是指封建時代子孫因先輩有功而取得入仕權利。
12.答案 b
思路點撥 “各自獨立作戰”錯,原文意為,王崇古上奏請求給四鎮發放旗牌,使撫按大臣能夠按軍法督察戰事。并沒有“各自獨立作戰”之意。
13.(1)他又發檄文慰撫少數民族和漢族陷落敵手的軍民,率眾來降以及自己逃同的人,全部進行安撫。(關鍵同”勞”“自拔”“存撫”的翻譯各1分,大意2分)
(2)王崇古仍舊每年到弘賜堡宣告皇帝的威儀圣德,各部族環繞著下拜,沒有敢大聲說話的人,從此邊境安寧。(關鍵詞“詣”“羅拜”“休息”的翻譯各1分,人意2分)
王崇古,字學甫,蒲州人。由郎中歷任安慶、汝寧二府知府。調任常鎮兵備副使,在夏港攻擊倭寇,在靖江追上并殲滅了他們。跟隨巡托曹邦輔在滸墅作戰。不久,與俞大猷一起追倭寇出海。他積功升任陜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嘉靖四十三年,他改任右僉都御吏,任寧夏巡撫。王崇古喜歡談論軍事,完全知曉各邊關的險要關隘,親身參加部隊作戰,修治進攻和防御設施,接愛投降和歸附的人,多次出兵直搗敵人的巢穴。敵寇屢屢殘害其他的邊鎮,唯獨寧夏完好。隆慶初年,他被加封為右副都御史。吉囊的兒子吉能占據河套做了西部邊疆各部落的首領,向南騷擾河、湟番族,周圍四鎮都遭侵犯。這年冬天,王崇古升任兵部右侍郎,統轄陵西、延、寧、甘肅地區的軍務王崇古上奏請求給四填發放旗牌,使扼按大臣能夠按軍法督察戰事,他還根據地圖畫出防區,分別交給大將趙岢、雷龍等。他屢次立功,吉能侵犯邊關,雷龍等人從花馬池、長城關出兵與他們作戰,大敗他們。吉囊的弟弟俺答收留了叛賊趙全等人,占據古豐州地方,向東攻八薊、昌地區,向西劫掠忻、代地區。隆慶四年正月,詔令王崇古總督宜、大、山西地區的軍務。王崇古禁止邊防兵卒擅自出境,卻放出一向通敵的人深入敵營充當間諜。他又發檄文慰撫少數民族和漢族陷落敵手的軍民,率眾來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進行安撫。回來的人接連不斷。這年冬天,把漢那吉來投降。把漢那吉是俺答第三個兒子鐵背臺吉的兒子。王崇古考慮可以趁此制服俺答,鏟除趙全等人,便將把漢等人留在大同,慰問安撫備至。俺答當時正在輔掠西部少數民族,聽到事變急忙回師,急切地索要把漢,派使者刺探。王崇古讓把漢穿緋袍束金帶接見使者。俺答很高興,屏退隨從對他講:“我不作亂,禍亂是趙全等人所為。希望天子分封我為王,永遠為北方首領,各部落誰敢生禍亂。即使我不幸死去,我的孫子應當世襲封爵,他接受了朝廷的厚恩,怎敢辜負呢?”于是派遣使者,并請求互市通商。王崇古將這件事上報,皇帝全部答復可以。俺答就綁縛了趙全等十多人獻給朝廷,王崇古也派使者將把漢送回。王崇古廣泛地招集商販,聽任他們做生意。布匹絲綢、豆子米糧、皮革遠從江、淮、湖廣密集到了邊塞附近。王崇古仍舊每年到弘賜堡宣告皇帝的威儀圣德,各部族環繞著下拜,沒有敢大聲說話的人,從此邊境安寧。東起延、永地區,西到嘉峪關七填,故千里地區的軍民安居樂業,不動兵興武,每年節右十分之七的費用。詔令晉升他為太子太保。萬歷十五年,三次封貢都成功了。又過了兩年,王崇古去世。封贈為太保,謚號襄毅。
明史文言文原文和翻譯篇六
原文:
王英,字時彥,金谿人。永樂二年進士。選庶吉士,讀書文淵閣。帝察其慎密,令與王直書機密文字。與修《太祖實錄》,授翰林院修撰,進侍讀。
二十年扈從北征。師旋,過李陵城。帝聞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視。既至,不識碑所。而城北門有石出土尺馀。發之,乃元時李陵臺驛令謝某德政碑也。碑陰刻達魯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碑有蒙古名,異日且以為己地,啟爭端。”命再往擊碎之。沉諸河,還奏。帝喜其詳審,曰:“爾是二十八人中讀書者,朕且用爾。”因問以北伐事。英曰:“天威親征,彼必遠遁,愿勿窮追。”帝笑曰:“秀才謂朕黷武邪?”因曰:“軍中動靜,有聞即入奏。”且諭中官勿阻。立功官軍有過,命勿與糧,相聚泣。以英奏,復給予。仁宗即位,累進右春坊大學士,乞省親歸。
宣宗立,還朝。是時海內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與諸學士談論文藝,賞花賦詩,禮接優渥。嘗謂英曰:“洪武中,學士有宋濂、吳沉、朱善、劉三吾,永樂初,則解縉、胡廣。汝勉之,毋俾前人獨專其美。”修太宗、仁宗《實錄》成,遷少詹事,賜麒麟帶。母喪,特與葬祭,遣中官護歸。尋起復。正統元年命侍經筵,總裁《宣宗實錄》,進禮部侍郎。八年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鎮。時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年七十,再乞休。不許。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獄。英上疏待罪。宥不問。明年進南京禮部尚書,俾就閑逸。居二年卒,年七十五。賜祭葬,謚文安。
英端凝持重,歷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屢為會試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銘志碑記者不絕。性直諒,好規人過,三楊皆不喜,故不得柄用。裕后累官四川按察使。(選自《明史·列傳第四十》)
譯文:
王英,字時彥,金谿人。永樂二年(1404),中進士,選為庶吉士,入文淵閣讀書。皇上考察他認真細致謹慎,令他與王直抄寫機密文字。他參與修撰《太祖實錄》,被授予翰林院修撰,進升侍讀。
二十年(1422),他隨從皇上北征。部隊回來時,經過李陵城。皇上聽說城中有石碑,召王英前往查看。王英到后,不知道石碑在哪里,而城北門有塊石頭露出地面一尺多,王英把它挖出來,發現是元朝時李陵臺驛令謝某的德政碑,碑上陰刻(陰刻為凹形狀。凹陷下去的字是陰字,凸出來的字是陽字。刻圖章如果是刻凹陷下去的字,這就是陰刻)有達魯花赤等名氏。王英回來把情況詳細地上奏皇上。皇上說:“碑上有蒙古名,將來會說是他們的土地,引起爭端。”便命王英再去把碑擊碎。王英還把它沉入河中,回來匯報。皇上很高興他這么細心,說:“你是二十八人中讀書的人,朕將任用你。”便問他北伐的事。王英說:“皇帝親征,他們一定遠逃,希望不要窮追。”皇上笑道:“你是說朕黷武嗎?”便對他說道:“軍中有什么動靜,聽到了你即入奏。”還傳諭宦官不要阻攔。立有功勞的'官軍有過失,皇上命令不給他們糧食,他們相聚而泣。因王英上奏后,才又給予他們。仁宗即位后,王英累升為右春坊大學士,請求省親歸家。
宣宗即位后,王英回朝。這時海內平安,天子雅好文章,常常與學士們談論文藝,賞花賦詩,對他們的禮遇非常優厚。皇上曾對王英說:“洪武年間,學士有宋濂、吳沉、朱善、劉三吾,永樂初年,則有解縉、胡廣。你要自勉,不要讓前人獨專其美。”太宗和仁宗《實錄》修成后,王英被進升為少詹事,被賜給麒麟帶。母親去世時,皇上特給予祭葬,遣宦官護送歸鄉。不久命他回來任職。正統元年(1436),命他侍奉經筵,總裁《宣宗實錄》,進升為禮部侍郎。八年命他處理禮部事務。浙江百姓染上瘟病,皇上派他到南鎮祝祭。當時久旱,王英到后,下起大雨,百姓歡呼稱為侍郎雨。他七十歲時,一再請求退休,皇上不許。十二年,王英的兒子按察副使王裕因犯罪入獄,王英上疏待罪,皇上寬恕不問。第二年升他為南京禮部尚書,使他能有閑逸。過了兩年,他去世,終年七十五歲。賜給祭葬,謚號文安。
王英端莊穩重,歷仕四朝。他在翰林院四十余年,多次擔任會試考官,朝廷制度多出于其手,四方來向他求銘文碑記的不斷。他個性誠信正直,也好規勸別人的過失,三楊都不喜歡他,所以他不能掌大權。王裕后來積功升官為四川按察使。
明史文言文原文和翻譯篇七
趙彥,膚施人。萬歷十一年進士。授行人,屢遷山西左布政使。光宗嗣位,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遼陽既失,彥請增兵戍諸島,特設大將登州。登、萊設鎮,自此始。
時承平久,郡縣無守備,山東故不置重兵。彥任都司楊國棟、廖棟,而檄所部練民兵,增諸要地守卒。請留京操班軍及廣東援遼軍,以備征調。薦起故大同總兵官楊肇基為山東總兵官。七月,彥視師兗州。甫出城,遇賊萬余,彥縋入城。肇基急迎戰,而令國棟及棟夾擊,大敗之橫河。國棟又大破賊沙河,乃筑長圍以攻鄒。抗守三月,食盡,賊黨盡出降。
彥已加兵部待郎,論功,進尚書兼右副都御史,再加太子太保,蔭子錦衣衛世僉事,赍銀幣加等。三年八月召代董漢儒為兵部尚書,極陳邊將克餉、役軍、虛伍、占馬諸弊,因條列綜核事宜。上稱善,立下諸邊舉行。楊漣劾魏忠賢二十四罪,彥亦抗疏劾之,自是為忠賢所惡。
譯文:
趙彥,膚施人。萬歷十一年中進士。先授行人的官職,后屢次遷升做到山西左布政使。明光宗即位,以右僉都御史的身份巡撫山東。遼陽失陷后,趙彥請求朝廷增兵守衛各個海島,特地在登州設了大將。登州、萊州設置兵鎮,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當時國家承平日久,郡縣都沒有守備,山東本來就不設置重兵。趙彥作用都司楊國棟、廖棟,命令他們的部門訓練民兵,增援各要地的守兵。趙彥又請求朝廷留駐南京的操班軍和廣東的援遼軍,用來防備征調時用。他還推薦起用原大同總兵楊肇基為山東總兵官。這年七月,趙彥到兗州視察軍隊。剛出城就遇上了上萬人的賊人,趙彥趕忙用繩子吊進城中。楊肇基急忙迎戰,并命令楊國棟和廖棟夾擊敵人,在橫河將賊人打得大敗。楊國棟又在沙河大破賊兵,于是筑起長圍來攻打鄒縣縣城。賊兵抵抗堅守了三個月,但城中的糧食已經吃完,賊兵都出城投降了。
趙彥已經加官到了兵部待郎,又因論功行賞,進一步升至尚書兼右副御史,再加太子太保的職務,蔭庇兒子做了錦衣衛世襲僉事的`官,并被賞賜加倍的銀幣。天啟三年八月,詔令趙彥代替董漢儒做兵部尚書。他極力陳述守邊將軍克扣軍餉、役使兵士、虛報部伍名額、私占馬匹等眾多弊政,并詳細用條款列出綜合核查等事宜。皇上認為很好,立即下令各邊地如法執行。大臣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趙彥也上疏彈劾了魏忠賢,從此被魏忠賢厭惡。
明史文言文原文和翻譯篇八
海瑞,字汝賢,瓊山人。舉鄉試,署南平教諭。御史詣學宮,屬吏咸伏謁,瑞獨長揖,曰:“臺謁當以屬禮,此堂,師長教士地,不當屈。”遷淳安知縣。布袍脫粟,令老仆藝蔬自給。總督胡宗憲嘗語人曰:“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宗憲子過淳安,怒驛吏,倒懸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過毋供張。今其行裝盛,必非胡公子。”發橐金數千,納之庫,馳告宗憲,宗憲無以罪。
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視朝,深居西苑,專意齋醮。廷臣自楊最、楊爵得罪后,無敢言時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獨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顧左右曰:“趣執之,無使得遁!”宦官黃錦在側曰:“此人素有癡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頃復取讀之,日再三,為感動太息。嘗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紂耳。”
帝崩,穆宗立,歷兩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屬吏憚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勢家朱丹其門,聞瑞至,黝之。素疾大戶兼并,力摧豪強,貧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奪還之。
萬歷初,張居正當國,亦不樂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視,瑞設雞黍相對食,居舍蕭然,御史嘆息去。居正憚瑞峭直,中外交薦,卒不召。十二年冬,居正已卒,吏部擬用左通政。帝雅重瑞名,畀以前職。明年正月,召為南京右僉都御史,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瑞年已七十二矣。帝屢欲召用瑞,執政陰沮之,乃以為南京右都御史。瑞亦屢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
瑞無子。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絕。贈太子太保,謚忠介。瑞生平為學,以剛為主,因自號剛峰,天下稱剛峰先生。(節選自《明史·海瑞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