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自由議論文題目篇一
就因為這些我相信許多的孩子都有過想自殺的心理。但他們沒有,是因為他們怕痛?是因為舍不得這個家嗎?是因為舍不得自己的父母嗎?對于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孩子而言,自由就像是孩子們天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于孩子們來說,缺少了自由,就像是被關進了外表華麗的鳥籠一樣,無論籠子的外表是多麼的華麗,卻也比不上孩子們需要的自由;對于一個孩子來說,自由就像一種激素,缺少了自由孩子們就會漸漸的生病,漸漸地沉默少言,漸漸地變得孤獨。
各位爸爸媽媽放手吧!放開孩子們的自由,不要讓自己的孩子關在那外表華麗的金絲籠中,不要讓自己的孩子感到孤獨,不要讓自己的孩子感到自己內心的黑暗,渴望自己的內心中出現光明,對于孩子來說自由是不可抵擋的。
自由,自由我們渴望自由,我們不想被關在那外表華麗的金絲籠中,我們不想讓自己的心中感到孤獨,不想讓自己的心中一片黑暗,我們渴望陽光,渴望光明。
自由快回到孩子們的身邊吧!回到需要自由的孩子身邊吧!
自由議論文題目篇二
人生應奮斗激昂,應如同驍勇的戰常檣櫓飛灰煙滅,又看到溫候躍馬持戟的風采,聲震萬軍,金冠束發,身著鐵甲,劍眉飛入鬢角,鋒利的割開整個臉頰的俊朗,堅硬的線條流暢,光線打下沉重的影,驕傲如斯,赤兔飛奔,傾頹的殘陽撞擊在畫戟上折斷,鋼甲護腕映出他清晰的雙瞳,一顆赤子心,果然如此,人中呂布。愛美人,愛江山,愛奉先。自由豪放,那笑聲穿過千百年月光,激蕩在這里。
溫心藏鐵甲,躍馬為霸候。
他是英雄,應當愛美人。即使明白貂嬋笑容是蠱毒,縵舞腰肢是歧途,那又如何?呂布甘愿飛蛾撲火,我敢愛,我愿以前程霸業換美人一笑,你奈我何?終以滿腔真情修成正果,殺董卓,迎得美人歸。亂世英雄應有兒女情長,呂布正因如此才顯得溫暖真實,愛親人,愛家人。我觸及這點,開始明白,人生如水般漫延沖蕩,也應擁有溫暖的心臟,愛家人,愛朋友。
他是英雄,應當愛江山。即使奉先孤身一人,無政客無幕僚無權利,但我敢于在赤免馬上顛覆這朝代,一腔熱血,名撒天下。三國動蕩激昂,“男子勝以誠池,女子勝以眉目。”英雄當愛江山,當勇爭天下,迸裂而出的熱血,畫戟寒光飛揚,劃出顛簸波動的生命,騰躍在路,擂鼓一般馬蹄遠行,已看不清身影。生命應當如此,敢去奮斗拼搏,肆恣揮撒熱血,生命只有在路上才有意義,才值得尊敬。我意識到這一點,開始明白,奔波,向前,像溫候一樣躍馬揚鞭,拓寬自已的城池世界,讓生命處在巔峰,然后伸手握住快樂。
他是英雄,應當愛自已。即使遍地樹敵,但我呂布仍是梟雄霸氣,自傲自負,“吾有赤兔畫戟,何人奈我?”書上這句話深深刺入眼中,那般豪爽自信,單刀匹馬,已可以擾亂時代,因為他那般看重自已。正因為如此,呂布才是呂布,溫候才叫溫候。我看到這一點,開始明白,人要握住自已的心臟,然后逼出自已的能力,愛自已,自由奔揚,添上濃重的線條色彩。
自由熱血飛揚,理應走向四方,愛家人,愛前行路,愛自已。千百年呂奉先疾馳向前,仿佛戰神一般,呼嘯如風,赤色的心臟,熾熱的愛,溫延到今。
自由議論文題目篇三
斜漢朦朧,數盡殘鐘。涼生露氣,暗滴花梢。尋常風月,稱意即相宜,金鉤璀璨,最是惱人時。
靺鞨余紅,琉璃剩碧,非余心之所善,棄之又有何足惜?寄情于山水,放浪于形骸。高歌于大漠低吟于青山。日觀于宇宙,夜游于星河。
你大可帶上虛偽的面具,縱情聲色。也可終日郁郁寡歡,羞澀于情面,煩困于得失之間。但你無法擺脫心靈對于自由的向往。
的卻,現實可以消逝許多,但無法磨滅一顆感懷的心!
“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納蘭成德是自由的,二十二歲便步入仕途,三等侍衛。在康熙鞍前馬后,以他的才華,在康熙心血來潮時歌頌一番功德,便能平步青云,一蹴而就。但他有著最純正的儒生靈魂,不愿為奴的清高與骨氣在現實的強壓下,終究無法同屈服調和,“古今幽恨幾時平”便映照的他的心。
如果心對于自由的向往是近的,再遙遠的路也會是短的——左拉
頓河上空的霧永遠像紗似的籠罩在哥薩克坦蕩的胸懷中,靜靜地躺臥在頓河懷里。仿佛一切都在追憶中,格里高力失去了阿克西妮亞,失去了他的娜塔莎,在他所跟隨的“起義軍”首領佛明被紅軍擊斃后,不顧同伙的勸阻,在韃靼村對岸于兒子米沙特卡重逢,這就是他一生僅剩的東西,他感到這大地,感到這個廣闊的,在寒冷的陽光下閃閃發光的世界是親切的。他的心也自由了。
“身處在壯闊的布達拉,我是雪域威赫的王,游蕩在繁華的拉薩,我是瀟灑漢子宕桑”,這是倉央嘉措留下的詩句,十五歲坐床為活佛的他,厭倦布達拉中平淡,枯燥的生活,偏要追逐自己心馳神往的愛情。
格魯派教徒眼中,他是風流浪蕩的佛爺。拉薩少女心中他是“時間最美的情郎'.他向往著,寫下了璀璨的詩篇:
“潔白的鶴啊請聽我言
我想借你的翅膀,用用就還
我想去的地方并不遙遠
那美麗的理塘,去看看就回還”
倉央嘉措向往的是同青梅竹馬的情人達娃卓瑪相會,享受那酒館里醇美的青稞酒。
你的人生可以被囚禁在蒼白的現實中,但你心靈所向往的,如皓月當空,柔和似秋來色暗,漠然無魂。浮世嬗變,生命如云煙過眼。一葉菩提,依舊回廊新月明!
自由議論文題目篇四
自由,什么是自由。當我執筆想寫下自由的時候。我茫然了,一遍又一遍的在心里問自己。自由,什么是自由。
書中都說。
自由如水,可以隨意的流動。水傾瀉,因為它自由。堅石擋不住水的奔騰,利器割不斷水的精魂。因此,它溫文爾雅,從容不迫地傾瀉。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正因為水的平和、淡定、至柔、至剛,摒棄了一切的私心雜念,才足以如此自由地傾瀉。
自由如風,可以隨意的飄動,風輕靈,因為它自由。風,這是一個神秘而飄緲的字眼;風,這是一個無形而無蹤的事物。沒有人能束縛它、傷害它。風,歷經了一種淺淡的、輕松的生命,就像旅行者一樣,歷經年年日月輪回,在輕靈中追尋夢想,在旅途中不斷成長。
這,或許就是自由,也許不是。
自由是,五柳先生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是不為五斗米折腰。自由是,精忠岳飛的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最后冤死大理寺。自由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后天下人之樂而樂。成功與失敗,功與名,權與勢,失去與得到。人無外呼追求這些,到頭來還不是一把黃土。
自由,什么是自由。
曾經,我一直以為,墮落才能自由。我從而墮落,每天思緒混亂,不思進取,度日如年。墮落真的能自由嘛?不能。當一個人脫離最終的目標,就會忘記自我,忘記一切。
自由,什么是自由。
我想,夢就是自由,凱旋而歸就是自由,不醉不歸就是自由,執子之手就是自由,合家歡樂就是自由,共享天倫之樂就是自由。
自由議論文題目篇五
人要走出沙漠,這是生存的前提條件,也是自由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的首要考慮的要求。也就是說,在自由之前,首先有著不自由的束縛。
旅行者常視穿越沙漠為一種束縛,一種被迫接受的任務。而人們對于不自由也常常抱有抵觸的情緒。但“不自由”也是紀律的代名詞。黑格爾說“紀律是自由的第一條件。”人生活在群體中,若要保證和諧共存。在發展自我時又不干涉他人的發展,就必須有紀律或是規則在其中起作用,并且在必要時讓渡權利。倘若自由不被套上“不自由”的枷鎖,那么它就是非理性的,或者說,是一種令人生厭的任性。諸如人們有追求物質的自由,但若官員無視規章以權斂財,記者收錢模糊事實、胡亂報道、醫生憑紅包大小決定看病態度,那么其他公民的自由與權利就被破壞了。因此,若沒有不自由,自由也無從談起。若他們接受物欲被控制的沙漠,他們就能在此過程中,實現自己為民謀福利、報道真相和為病人解除痛苦的價值,達到道德之境,從而自我實現。
明確要走出沙漠后,方法就是多樣的。我們若在不自由之上加諸創造力,那么自由就能夠被達到,人作為人的身份是絕對的,其能力也是被限制的。但在薩特的觀點里,人對其本質的選擇是完全自由的。西班牙古諺亦有云:“做什么事,成什么人。”即我們有改變與成長的自由。而陶身體舞團則在人體的大部分保持靜止的情況下,不斷挖掘每個部分運動的可能性,提高其自由度。詞人填詞亦是如此,在同一個詞牌下,詞人運用不同的手法與內容進行填充,所得之物可以是家國之思,也可以是兒女情長。可見,不自由并不一定會限制自由。
對綠洲的渴望能激發其前進,合理的不自由能促進自由的實現。當今社會,一個重要的自由便是言論自由。互聯網讓言論的自由程度前所未有的高,這也得益于匿名的發言制度。那么,又為什么會有人呼吁網絡實名制去限制這種自由呢?因為過分的自由讓言論容易變得偏激,許多不實言論無法被追究責任,造成許多批評變成抹黑,科普變謠言的現象。當然,處理這種情況并非只有實名制一途。值得強調的是,對自由的限制有時能提升自由的品質。
自由與不自由,并不是截然相反的兩個概念。后者并不否定前者,甚至可以使前者有序化。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實現和諧但多元的狀態,兩者是相互依存且辯證統一的。
自由議論文題目篇六
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唯美的花園,它純凈,美好,承載著自由與快樂。我知道,人世間有太多的煩惱要忘。多少人在不斷收獲中又不斷失去;多少人因城市的喧囂而迷失自我;有多少的學子因為繁重的學業而疲憊身心。但在此時,我們更應打開床,讓心靈放飛。
給我一次自由的機會,我會來的靜謐的小河邊,傾聽來自大自然的歌。遠離了城市的吵鬧,仿佛全身的.煩惱都瞬間消失不見。我把時間遺忘,躺在草坪上仰望著那閃爍的星河。原來,塵世間的人們都在為了生活而忙碌奔波,卻無暇顧及生活的美好,但只要細心觀察,其實美好的生活就在我們的身邊。來到這靜謐的小河邊,我才感覺到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在這深深的體會中,我是如此近距離的與大自然接觸。就算沒有人鼓勵,也要自己為自己喝彩,這是大自然給我的啟迪。
給我一次自由的機會,我會去重溫過去的感動。其實回憶并不是一件令人淚流滿面的苦澀。她其實是每個人心中那份最初的美麗。當你成功時,請回憶當初那個為了夢想而不懈奮斗的你,請不要驕傲,這是每個人人生中的必經路;當你失敗時,請回憶你第一次收獲成功的喜悅,請銘記“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正是無數水汽的凝聚,材成就了美麗的彩虹。自由,讓我們擁有了的時間,讓我們可以回憶過去,找回那個最初的自己,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擁抱生命,探索真理。
給我一次自由的機會,我會在每個晚上寫下這一天的感悟。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就是一個人一天之中最安靜的時候。我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永遠各種的痛,在白天是我們戴著面具的時候,總是偽裝著那個最脆弱的自己,但在晚上,所有的情感紛至沓來。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學會了忍耐。其實誰不希望有個人可以依靠呢?來吧,放飛心靈吧,讓我們一起去尋找生活中的美好,讓文字使我們充實。讓我們在生活中探索真理,變得更強。
自由,使人們擁有了的快樂;自由,給予了人們一個做回自己的機會;讓我們展開自由的翅膀,擁抱生活,留住感動。
自由議論文題目篇七
李白曾說過“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對李白來說,自由的珍貴是任何東西無法比擬的。可是,自由真的如此美好嗎?
試問,若是地球上只有你一人,你可以為所欲為,無所不能,沒有任何法律的束縛,你已經限度的“自由”了。此時,你會快樂,會喜悅嗎?你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沒有絕對,只有相對”這是哲學中的一個概念,在生活中也同樣適用。此刻,你的自由不是絕對的自由,而是相對的自由。仍然有一樣東西在束縛著你,它就是自由。它既是自由,又是束縛,限制。此時,你的自由已不是自由,它成為了荒涼。
過度的自由,反而會成為束縛;可若是有一定限制的自由,就會使你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
有些人盲目追求自由,他們渴望變成天上的小鳥,自由飛翔,殊不知鳥兒也會被天敵捕食,被獵人傷害;他們渴望變成水底的小魚,遨游海底,自由自在,殊不知弱肉強食,生活兇險;他們又渴望成為一顆流星,無依無附地在宇宙中漂流,殊不知有一種自由叫荒涼。
自由議論文題目篇八
經過擁擠的市場,我看到路邊一些賣花鳥的地方。天很熱,走在路上就像是走在燒著一大鍋沸水的悶熱的廚房。
有人來了,一個肥胖的中年男士從空調間中擠了出來,來到直接放在烈日下的鳥籠前,笑容在臉上堆成一團:“來只嗎?”婦人右手撐著一把傘,左手牽著小孩子。鳥兒嘰嘰喳喳地叫著,孩子高興地笑著,男士附和著笑著,婦人的眉頭皺著,我看著。婦人發話了:“就那只最大的吧。”男士聽了后,一把把那只鳥從鳥籠中拽出,鳥兒叫得更響了,孩子笑得更歡了,男人笑得眉頭都皺在一起了。鳥兒被裝進了另外一個小籠子里,婦人拉著小孩子的手,小孩子手里蕩著鳥籠消失在人群中。
一個乞丐經過,諷刺似的笑著,道:“你不怕遭報應嗎?”男人的笑容轉瞬即逝,惡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道:“想你這樣的蠢貨活該窮一輩子!”然后就費力地擠回空調間。乞丐自由自語:“鳥不叫,就打藥,鳥死了,就扔掉!”漸漸的聲音越來越大,不知不覺得唱了起來,漸行漸遠,消失在視線里。
我站在原地思考著。
你們難道聽不出那是鳥兒凄厲的慘叫嗎?鳥兒在烈日下凄慘的哀嚎在你們聽來是悅耳的音樂嗎?你們難道不是在變相促進這種殘忍的獸行嗎?鳥兒被帶回家后,被整天玩弄,被囚禁在窄小的監獄里,躲在角落里縮成一團瑟瑟發抖,逃不開了,永遠逃不開了!
最后,鳥兒解脫了,它拒絕食物的同時也拒絕了這不公平的世界,它的靈魂在空中自由地翱翔!它自由了!
請你們不要再買賣這些自由的靈魂,它們不屬于你,不屬于我,屬于能給它們自由的大自然!
自由!
自由議論文題目篇九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最初翻看胡適先生的《容忍與自由》時,看到了這句話,我感到又不解又好笑:若處處都容忍著,讓不順心的事擾著自己,這“自由”還有人要嗎?之后又仔細讀了一遍,想了想,似乎又有所理解,大概是要尊重別人的自由,所以要容忍吧。
我也就一下子說服了自己,就這么理解了。
有一次,因歷史課上的問題去翻查啟蒙運動的資料,其中寫到了盧梭與伏爾泰:兩人生前因觀念不同,雖同為啟蒙領袖卻相互爭吵了半輩子。伏爾泰離世,葬入先賢祠;盧梭病逝,法國人亦把他葬入了先賢祠,并特別選在了伏爾泰的正對面安葬。法國人為之驕傲地說:“讓這對冤家死后繼續爭辯吧!”
盧梭憑什么葬人先賢祠?一個能與所有朋友、無數學者爭吵以至無人再愿理會的暴躁鬼,憑什么?一個已被診斷為偏執型精神病的患者,憑什么?一個在資本主義的成長時期就公然反對私有制的“瘋子”,憑什么?或許,正是憑著那一代法國人的容忍。
今天,當一些西方學者奉盧梭為社會主義思想的起源,將他的思想視作反對后現代主義與純物質文化的利器時,我們才發現,那一代法國人對這個“瘋子”的容忍有多么正確,甚至是超前。
因而,我看到了自己先前的觀點有多么淺薄。蘇格拉底曾說過,他自己之所以智慧,正在于他看到了自己的無知。但生活中無知的我們,卻總因為無知而覺得自己是最智慧的人。而當我們抱著這樣的無知態度去理解“容忍”時,淺薄也就難免了。
“尊重別人的自由”,在我們這里,說到底,便是一種“大人不記小人過”的口氣,無非是為了展現自己所謂的“寬容”罷了。抱著這種心態的人或許潛意識里就覺得我是對的,他是錯的,但我氣量大,我容得下他的錯誤。別人若是值得有這份自由,我便忍一忍;別人若是不配有自由,我也就無須所謂的“容忍”了。
或許,這正是一種深藏于人內心的,因受到“寬容”這一名譽誘惑而隱蔽了對控制的欲望的表現。它不能算是真正的容忍,只是為了取得“容忍”的名號罷了。正如盧梭在闡述科技與藝術敗壞道德時曾提到的,這種為了裝點的偽善一旦被識破更令人厭惡。
而真正的容忍,恐怕在于敢于承認自己的無知,并能夠從心底肯定別人的價值。
不少自命不凡的哲學家、藝術家、詩人或所謂的成功人士,都會認為自己的靈魂比普通人更高尚,自我價值比常人更高。但當他們離開像面包師這樣的勞動民眾幾個星期后,那些高尚靈魂中,不知有多少都將在饑餓的面前扭曲,變為可悲的形狀。只是社會的普遍想法,就如空氣一般不曾離開,而我們也就因此永遠抱著無知去“容忍”別人,“容忍”社會。
人人均如此,社會也就難免無知了。
胡適先生沒少受過魯迅先生的譏諷,但他卻能真正地容忍。魯迅譏笑“整理國庫”,胡適有所認同,便在演講中呼吁先進研究室先為救國出力,再來整理國庫。新中國成立后,自然少不了對胡適的一通批判,容不下先生的改良,容不下先生的“自由主義”“資本主義”,更容不下先生抗戰時期出任駐美大使為蔣黨謀事的“劣跡”。改革開放以來,多了許多重編胡適文章的書,常見一句補充:先生思想雖有些過時,但仍有參考研究價值。看到這些,我不禁苦笑:我們終究還是停留在淺薄的容忍啊!讀一本書,時時想著它是有誤導的,實在是“讀書三忌”之一大忌。
我們從爭取民族自由開始,尋了一個多世紀的自由,卻仍感到不自由。為什么?或許正是在于控制的欲望沒有窮盡,不僅控制自己的自由,還要控制別人的自由。不正有網民一邊做著不道德的人肉搜索,一邊大呼著無言論自由嗎?
可見,只有真正的容忍,才能帶動社會寬容,營造討論的氛圍,形成人人有獨立思考、人人都敢發言并都能有深刻見解的自由公民社會,從而改變社會的無知,推動社會的前進,帶來真正的自由。
所以:
容忍是自由之前提;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自由議論文題目篇十
我看到這樣一則引人深思的漫畫:父親不顧兒子的感受強迫兒子在樹下讀書,旁邊的母親捧著一筐重重的蘋果,讓父親狠狠地往兒子頭上砸,心中想著:不信把兒子砸不成牛頓第二!
這則漫畫反映了當今社會的父母思維過于死板,一味地只想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從而一味地強硬要求孩子做他們不愿意做,甚至明明做不到的事情。因此我認為這種硬性的要求,去模仿別人的教育方式是極其錯誤的,想讓孩子成長,是不應該限制他,更不應該強硬地要求他達到哪一步。
為什么當今社會出現漫畫中的父母不顧孩子的感受,強硬地要求他們的孩子做他們不愿意做的事情呢?首先,父母是出于對孩子的善心,天底下有哪個父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的呢?
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們出人頭地,闖出屬于自己的天地,但他們卻用錯了方式去愛孩子,他們嚴格要求孩子要怎樣怎樣去做,但這樣過于強硬的要求往往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折斷了孩子自由飛翔的翅膀。另外,也有少部分父母會認為,都是同齡人,憑什么自己的孩子會比別人家的孩子差?所以擁有這些想法的家長更加死板,愛面子活受罪,只能把這些痛苦加諸于孩子身上,不斷地給孩子們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剝奪了孩子一絲一毫的玩樂時間。以上這兩種方面,大概就是漫畫中夫婦的教育方式的實質了吧。因此,想讓孩子成長,是不應強硬地限制孩子,不應以剝奪他們的自由為代價,要給予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
父母們不應過于死板,一味地模仿,別人的方法不一定適用于自己的孩子,適合的鞋子才是好鞋子,同理,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才是真正的好方法。想讓孩子們走得更高更遠,應該通過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的喜好來給他們知道,而不是扼殺他們成長的苗頭,要通過了解他們的愛好,在他們想完成自己的夢想時,給予他們力所能及的幫助。要想孩子們飛翔,就先請給他們自由,給孩子們一雙會飛的翅膀,而不是像漫畫中的父母那樣,那樣的做法就像把小鳥的翅膀折斷,扔進籠子里,卻要任其飛翔,殊不知它們早已失去了飛翔的能力!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在這里,我殷切的希望,父母們不要再過分要求自己的孩子,更不必拿自己的孩子同他人作比較,因為這世界上,沒有學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以什么方式讓孩子愿意去學習,永遠比逼迫著讓他們學習,甚至用傷害的方式讓他們學習的好很多,這樣才能讓孩子對于這種學習方式喜歡并愿意去學。
所以,請父母們要適宜的調教孩子,給孩子創造的空間,讓他們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能,而不是強迫他們走一條不適合他們自己的路!
自由議論文題目篇十一
“人以萬物為尺度,以存在者的存在為尺度”。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人類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隨之而來的是甚囂塵上的精神需求。追求精神層面上的關懷似乎成為了人們肯定自我價值的唯一途徑。
正如馬斯洛需求論第五層所說的人類對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這是一種本能。而人的脆弱---需要借助別人的語言和情感來肯定自己,已然本末倒置。為什么這么說?因為自我價值的實現,從來不是寄托于他人的虛幻泡沫。藤蔓攀附高墻眺望遠方,當高墻轟然倒塌,頭頂的蒼穹遠去,只余跌落泥濘的掙扎。
薩特的戲劇《禁閉》中有一句著名臺詞:“他人即地獄”。人很容易陷入他人即地獄的誤區,將他人的影響加注自身,成為束縛自我的枷鎖。然而他人非地獄,真正的地獄源于個體對自我的否定。精神的不安、徘徊、游離,讓我們在依附他人的迷霧中,將自我留在原地,棄之而去,沉溺于他人肯定所構筑的空中花園,不愿醒來。
肯定自我,必須要借助他人嗎?“下聞大道而笑之”,蘇格拉底之死,詮釋了先驅者的孤獨,也為自我價值的精神內核灌注了永恒的力量。《菜根潭》中一句:“人生原是一傀儡,只要根蒂在手,一線不亂,卷舒自由,行止在我。”給出了最好的答案。“卷舒自由,行止在我”,作為人,生而自由,可以選擇掌控自己的人生,也可以選擇如何實現自我價值,實現精神層面的終極需求。
人生中也必定經歷一個沒有人關懷你,鼓勵你的時刻。此刻,人最本質的需要得以顯現---那便是對自我的需要。保有自我的本真存在,不為他人所禁錮,是肯定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不隨波逐流,以自我實現自我,才是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所向。
大道三千,似有千萬人與吾同往;百年之后,惟余一人踽踽獨行。
“每一個看似孤獨的時刻,都是自我存在的時刻。”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而我說自我若沒有棲息的地方,精神到哪里都是流浪。人類歷史上,他人與自我的共存始終是一道難題,但我們仍需理解:人生的“卷舒自由”,一切“行止在我”。在平衡他人肯定與自我實現之時,始終勿忘個體本身的存在,以萬物為尺度的同時以自我為尺度,于“我”與“他”之間,才是真正的自由。
自由議論文題目篇十二
自由是什么?
在這個滄海桑田的時代,自由是什么?
人類自誕生以來,就不斷在發明創造,可以說最偉大的發明就是文字了,這實現了溝通自由。后來,人們發明了飛機,這實現了交通的自由。可以說,人類所有的創造,都在讓自己的生活更好地、自由地繼續下去。
但當我們轉念回頭時,我發現了“自由是這樣的,當你在某方面擁有了自由,就會在這方面失去另一些自由。”在我們發明文字后,就有了錯別字,哎,真是,這真的讓很多白字先生失去了自由。自從我們有了飛機,就注定了想要去幾千、幾萬公里外的地方,都要先買昂貴的機票,提前幾個小時趕往機場,再辦理繁瑣的登機手續,還要受天氣原因、航空管制等各種折磨,這讓我們失去了時間的自由。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呢?楊貴妃的荔枝自由嗎?可以想象,她為了那快馬加急五百里送過來的荔枝,承受了多少宮廷里的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真正的自由不在物質,而在精神。成吉思汗,他手下兵多將廣,那時的他縱橫天下,別說快馬加急五百里,就是五萬里,都有人給他送荔枝,可以說是實現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物質自由!但他的精神是否自由呢?成吉思汗的一生,有無數次戰爭勝利的輝煌,更有無數次遭人背叛的凄涼,連他最信任的人——兒時的結義兄弟也背叛的了他。別看他表面風光無限,實際精神備受摧殘。因此,物質自由相比精神自由來講微不足道。
清朝末年,為什么大家都揭竿而起?就是為了解放,解放靈魂,只有在那個時代經歷過的人,才能真正的體會到開國大典上那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那句話是有多么重要!在那一刻,中國人民解放了靈魂,實現了靈魂自由!
這一刻,我終于體會到了靈魂自由的意義,就像解放了人民靈魂的毛主席一樣,不斷實現自我價值、不卑不亢,一位真正精神自由的偉人,永遠活在人們的心間。
自由議論文題目篇十三
我們現在總是在不斷的提倡人人要自由,這沒錯,我們的確要自由,一個沒有人身自由的社會是無法發展的,但我們同時也要明白,一個沒有約束、任由放縱的社會同樣也不會有發展。
畢達哥拉斯說過:“不能約束自己的人,不能稱之為自由的人。”我們雖然在爭取自由,但是我們同時也要學會約束自己。近幾年也不斷有“高官”落馬,因為他們在規則之中過于自由,沒能夠很好的約束自己,于是膽子變越來越大,手也就越伸越長,終于他們碰到了“法律”這條紅線而落馬。
這種可悲的事實就是在告訴我們在規則之中自由慣了,很有可能就會忘記約束自己。還有很多類似之人總是打著“自由”的旗號,做著他們所謂是“自由”的事,其實他們對自由的理解,早已經到了思想的一種誤區。
正如咸。默里說的那樣:“要自由,就必須生活在一個法制的土地上。”不光是個人,團隊更為重要,可以想象,一個團隊中如果每個成員都要求他們的自由,而不受團隊紀律的約束,那么這個團隊將會亂成一鍋粥,人人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忽視團隊紀律與整體利益,這個團隊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
自由之人必有自制之力,我們要在能夠約束自己的前提下去找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