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寫心得體會時,個人需要真實客觀地反映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具體詳細地描述所經歷的事物,結合自身的經驗和知識進行分析和評價,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流暢性。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陪著孩子一起入學心得體會篇一
與女兒一起讀書,一直以來都是我想要做的事情,一年一班一直都在舉辦此類活動,提醒了我,讓我專門留出時間陪同孩子讀書,感受非常好!
女兒喜歡讀書,更喜歡讓爸爸、媽媽陪著一起閱讀的感覺,她曾經說:“我覺得和爸爸媽媽一起讀書,這樣感覺更有意思。”她其實從內心是非常期待父母一起讀書的。
這個活動中,我們一起閱讀了《貝貝熊系列叢書》、《米尼狼系列》等,這些讀本都是特別適合孩子們的思維與年齡需要,很多小故事都非常有深意和喻意,從中還得到了不少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對培養少兒思想、道德品質、交際技巧都大有益處,當然,孩子也從中受益多多,很多好習慣的養成就來源于對書中主人公的認識和肯定。
每次看完一本書后,我們會在一起討論和回味書中的故事情節。女兒會告訴我書中她認為感興趣的故事,而我則會幫她分析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同時還啟發了孩子對書中的人物進行比較,尋找書中每個人物身上優秀及具有“閃光點”的地方。
孩子的閱讀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和核心,全面提升閱讀能力對于一個孩子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是非常關鍵的。
通過活動和孩子一起讀書的時光,從中體會到了幸福和滿足。我以后還會每天多抽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一起讀書,更好地引導她探索知識世界的奧妙!
陪著孩子一起入學心得體會篇二
送孩子入學是每個家長都要面對的問題,尤其是對于新手父母來說,更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作為一名關注孩子成長的家長,如何陪伴和引導孩子健康地成長,已經成為每個家長必須面對的問題。親身參與陪伴孩子入學過程,是家長與孩子相互信賴,溝通和協作的重要機會,也是家長更加了解孩子和孩子需求的重要途徑。
第二段:為孩子安排充足的休息和飲食
第一天上學,可以說是孩子的重要大日,家長需提前安排好孩子的休息和飲食。孩子剛進入學校后,面對陌生的環境和新鮮的事物會感到緊張和疲憊,因此在此期間要給孩子足夠的休息時間以適應校園新生活的節奏,并讓孩子充分飲食,以維持孩子的身體健康。
第三段:寬容與理解孩子的情緒變化
入學前后,孩子的情緒變化是難以避免的,這很正常。關鍵在于如何幫助孩子緩解這種情緒變化,特別是誤解和焦慮感。家長要理解并寬容孩子的情感波動,對于有些孩子的情緒變化較為明顯的家長,可以通過鼓勵、理解、親近孩子等方式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
第四段:華麗的告別并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入學的第一天,孩子和父母的告別總是不可避免和難熬的。家長要學會與孩子進行簡單的告別儀式,并在告別過程中表達家長對孩子的信任和支持,從而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在如此重要的時刻,家長也需要給孩子鼓勵和支持,幫助孩子度過這個挑戰,從而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和自信心。
第五段:構建積極價值觀和良好的人際關系
入學后讓孩子從人際關系中懂得如何交流,這對孩子人生的長遠發展也是非常有益的。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價值觀和人際關系,教導孩子如何正當地與人交流,并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以便孩子能夠在學校獲得成功并成為校園的重要一份子。
結論:對于現代家長來說,學習如何陪著孩子入學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精神,還能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和人際關系,并成為孩子人生的關鍵時刻之一。因此,家長應該盡可能地準備好,參與孩子的陪伴,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中茁壯成長。
陪著孩子一起入學心得體會篇三
佳禾上一年級了,開始學習拼音與漢字了,老師要求孩子自己閱讀故事,于是我們倆就開始了每天讀童話的生活。
第一天,讀《丑小鴨》,一開始是一段描寫景色的,不長的段落,孩子讀的很慢很慢,兩個字之間總是要停頓,因為不認識,要先拼拼音,拼完這個字,上個字又忘了,她自己都不知所云,我讓她再念一遍,有時候她還會煩,沒辦法,我就把這句話連起來讀給她聽,她就會恍然大悟:哦,是這個意思呀!有時候會念錯一兩個字,我會假裝沒聽懂或者沒聽見,讓她再念一遍。就這樣,第一段磕磕絆絆地終于算是念完了,大概用了二十多分鐘吧。
念完第一段,第二段念到第十一個字是:鴨媽媽……,她嘆了一口氣說:“唉,念了這么長時間,終于出現個鴨字,還是個鴨媽媽,還不知道丑小鴨在哪里呢!”我笑了,心想:唉,閨女,不是人家出來的晚,而是你念的太慢了。
就這樣,幾乎每天我們做完作業都會念上一小段,當然有時候會偷懶,我也不逼她,因為逼著讓她念,她也不會好好念的。慢慢地她學的字多了,拼音也熟練了,念的書也多了,所以讀的速度也稍快了一些,她找到了其中的規律,也知道有些詞語應該連在一起念,有時候怕我聽不懂,還會念一句問問我:懂不懂是什么意思啊?我就會讓她解釋一下給我聽。我以前給她念故事的時候,都是不同的人物配不同的聲音、語氣,現在她有時候也會配上聲音,不過還不是很熟練,因為念懂故事要占用她的大部分的精力,也顧不上其它的了。
聽她念書,一開始就覺得是任務、是負擔,因為下班回家有很多事情要干,還要抽時間陪她做作業,哪有時間聽她念書啊,感覺下了班比上班還要累,挺煩的。現在,雖然還是感覺累,但也找到了其中的樂趣,我們會一起評論一下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為主人公的遭遇掉眼淚,還會在生活中引用一下故事中的句子。
讀書,確實應該成為生活中的好習慣,我喜歡靜靜地看書,周圍什么聲音也沒有,安靜地享受,我看的書比較雜,雖然不全是有用的,但就是單純的喜歡,自從有了孩子就不太買書了,好象沒時間讀了。我希望女兒多讀書,不是想讓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是簡單地讀,從書中找到樂趣,我一直都覺得一個人只要讀的書多了,就會自然而然地由內而外地散發出一種嫻靜的氣質,這是任何裝飾、打扮也無法達到的效果。
今天,我第一次網購,(好象快被淘汰了似的,一直也不會網購)買的就是書,一共四本,一百多元錢,全是兒童讀物,其中還有一本人體骨骼的模型,要自己動手拼起來。我要培養她多讀、多說、多交流,當然我也要把我以前的好習慣重拾回來,我們娘倆一起來讀。
陪著孩子一起入學心得體會篇四
女兒上小學后,在班主任鄒老師的引導下愛上了讀書,熱愛讀書是一件受益終生的事情,這一點我和所有的家長一樣的十分明白。與女兒一起讀書,一直以來都是我想做的事情,只是身為職場媽媽,白天工作晚上要做家務,實在抽不出太多時間來陪孩子一起讀書。這讓我十分慚愧!
女兒喜歡看書,更喜歡讓爸爸、媽媽陪著一起閱讀的感覺。有時候總是讓我們和她分角色讀,她曾經說:“我覺得和爸爸媽媽一起讀書,這樣感覺更有意思。”她其實從內心是非常期待家長一起讀書的。
在家庭中,讀書不只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良好的讀書氛圍尤為重要。試想一下,我們大人坐在客廳的沙發上,一邊喝茶,一邊悠閑自得的看電視,時不時發出一陣笑聲。而孩子呢,在書沒讀完就不準看電視的要求下,不情愿的在自己的房間里讀書,在此種情況下,孩子一定會認為讀書是一種懲罰,是一種負擔,認為看電視比讀書好,甚至認為還是大人好,因為大人不用讀書,久而久之,對讀書產生抵觸情緒,對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極為不利。假如全家人都放下手中的事情,同孩子圍坐在書桌旁一起讀書,情況則大不相同,首先沒有其它事情的干擾,孩子可以專心讀書,其次,孩子認為大家都是平等的,讀書不只是針對她個人的事情,是人人都喜歡做的事情,久而久之,把讀書當成習慣,繼而發展成為一種興趣。
每次等看完一本后,我們會在一起討論和回味書中的故事情節。女兒會告訴我在書中她認為感興趣的故事,而我和她爸則幫她分析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同時我們還啟發孩子對書中的人物進行比較,尋找書中每個人物身上優秀及具有‘閃光點’的地方。孩子的閱讀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和核心,全面提升閱讀力對于一個孩子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是非常關鍵的。
孩子通過讀書,在平時說話和寫日記中偶爾能運用學到的或者讀書時看到的一些好詞好句。
通過和孩子一起讀書的時光,從中體會到了幸福和滿足。希望我以后每天都能抽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一起讀書。更好的引導她探索知識世界的奧妙!
陪著孩子一起入學心得體會篇五
女兒上小學后,在班主任鄒老師的引導下愛上了讀書,熱愛讀書是一件受益終生的事情,這一點我和所有的家長一樣的十分明白。與女兒一起讀書,一直以來都是我想做的事情,只是身為職場媽媽,白天工作晚上要做家務,實在抽不出太多時間來陪孩子一起讀書。這讓我十分慚愧!
女兒喜歡看書,更喜歡讓爸爸、媽媽陪著一起閱讀的感覺。有時候總是讓我們和她分角色讀,她曾經說:“我覺得和爸爸媽媽一起讀書,這樣感覺更有意思。”她其實從內心是非常期待家長一起讀書的。
在家庭中,讀書不只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良好的讀書氛圍尤為重要。試想一下,我們大人坐在客廳的沙發上,一邊喝茶,一邊悠閑自得的看電視,時不時發出一陣笑聲。而孩子呢,在書沒讀完就不準看電視的要求下,不情愿的在自己的房間里讀書,在此種情況下,孩子一定會認為讀書是一種懲罰,是一種負擔,認為看電視比讀書好,甚至認為還是大人好,因為大人不用讀書,久而久之,對讀書產生抵觸情緒,對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極為不利。假如全家人都放下手中的事情,同孩子圍坐在書桌旁一起讀書,情況則大不相同,首先沒有其它事情的干擾,孩子可以專心讀書,其次,孩子認為大家都是平等的,讀書不只是針對她個人的事情,是人人都喜歡做的事情,久而久之,把讀書當成習慣,繼而發展成為一種興趣。
每次等看完一本后,我們會在一起討論和回味書中的故事情節。女兒會告訴我在書中她認為感興趣的故事,而我和她爸則幫她分析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同時我們還啟發孩子對書中的人物進行比較,尋找書中每個人物身上優秀及具有‘閃光點’的地方。孩子的閱讀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和核心,全面提升閱讀力對于一個孩子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是非常關鍵的。
孩子通過讀書,在平時說話和寫日記中偶爾能運用學到的或者讀書時看到的一些好詞好句。
通過和孩子一起讀書的時光,從中體會到了幸福和滿足。希望我以后每天都能抽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一起讀書。更好的引導她探索知識世界的奧妙!
陪著孩子一起入學心得體會篇六
《父母:請這樣和孩子溝通》一書的作者是傅春暉,任教于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主要為教育評價、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話語分析,對家庭教育有獨到見解。
在書中,作者為廣大父母打造了一把打開孩子內心世界的鑰匙,讓父母們去切身體會孩子內心的感受,從而找到與孩子溝通的方法,使孩子心甘情愿地與父母配合。以真誠的態度傾聽,孩子才肯吐露心聲,設身處地地體諒孩子,孩子才會體諒你的良苦用心,如此良好的親子溝通方能讓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天涼了讓加衣服偏不加,地板很涼卻偏要打赤腳,早晚讓刷牙時偏不刷,就是要把屋子弄得亂七八糟,到了吃飯的點就是還要看電視,就是不愿意做作業……為什么孩子就是不肯乖乖聽話呢?其實,孩子還是好孩子,只是你沒有找到恰當的溝通方式,一旦找對溝通方式,什么問題都可以解決!
例如在書中第一章就指出:情感是溝通的基礎,請重視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尊重孩子,讓孩子快樂地成長。自尊,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基礎,更是一個人成功所不可缺少的素質。父母重視孩子,不僅可以讓孩子獲得良好的自我感覺,而且還可以讓孩子更加自信,同時也會幫助孩子樹立起自尊。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說:小濤的成績總是不理想,為了讓他努力學習,爸爸承諾說,期末考試時,如果小濤能夠考入班里的前五名,他就帶小濤去華山游玩。一直以來,華山都是小濤夢寐以求的地方,聽了爸爸給自己的承諾后,小濤雖然知道考進前五名有一定的難度,但是他還是很樂意努力地朝這個目標奮進。
半年之后,功夫不負有心人,小濤真的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既定的目標,他在期末考試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班級排名第四。成績單發下來后,小濤就飛快地跑回了家里。當他把成績單遞給爸爸時,爸爸說:“很好,真不錯!”
小濤問爸爸說: “什么時候帶我去華山呢?”
“去華山,為什么要去那里?”爸爸不置可否地問。
小濤提醒爸爸: “您不是早就答應我了嗎?說如果我期末考試能夠考到前五名就帶我去華山啊!”
這時候,爸爸才想起了曾經給兒子的承諾。其實,當初的那個承諾,爸爸只是作為激勵孩子學習的一個手段,根本就沒有打算去實現,說完之后就扔在腦后了,所以早忘記了。
爸爸敷衍道: “哦,這個啊。兒子,爸爸媽媽最近都很忙,等過一段時間再說吧。”
情感是溝通的基礎,請重視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尊重孩子,讓孩子陜樂地成長;信任孩子,讓孩子愿意對你敞開心扉;感謝孩子,讓孩子意識到他對于你們的意義;愛屋及烏,對孩子喜歡的活動表現出你的興趣;通過嘮家常與孩子實現心靈的交流;拋棄居高臨下的態度,努力與孩子成為朋友。
通過這本書的學習,我認主,做為孩子的父母,首先要做善解人意的父母,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體貼,并學會體諒你!做會說話的父母,讓孩子愿意聽你的話,并樂于向你傾訴!做善于放手的父母,讓孩子感覺到你的信任.并決心不辜負你的期望!做有見地的父母,讓孩子感覺到你的良苦用心,并努力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陪著孩子一起入學心得體會篇七
與女兒一起讀書,是在她很小的時候就一直進行的事,每天睡前半小時,給女兒講故事是每天必做的事。最初是我天天給她講,時間長了隨著在幼兒園對拼音的教學后,就換成我是聽眾,她是主講,一直到現在女兒都是在睡前故事中進入甜蜜的夢鄉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孩子一起看過的書也漸漸增加了,親子共讀也變成了一種習慣。
女兒很小就喜歡看書,每到周末就讓我們帶她到新華書店或有書的超市看書,順便再買一些適合她這個年齡段看的書買回家看,在不知不覺中她已經能認識很多漢字,并且能獨立讀篇幅長點的故事書。
如今女兒上小學了,在一年級四班,學校里,班主任老師一直提醒孩子們在回家后多讀書,平時也是布置完家庭作業后,也備注要求孩子多課外書,為孩子以后的寫作能力提供更好的素材。
在這次讀書中,我們一起閱讀了《安徒生童話選集》《培養好習慣》這兩本書,這些書特別適合孩子的思維與年齡需要,很多故事都非常有深意,從中還得出不少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對培養孩子在思想、品德、日常交際方法都有很大幫助,孩子從讀書中也受益多多,很多好習慣的培養就來源于對書中主人公的了解和肯定,比我們家長的言傳身教更容易被孩子理解和接受,在他們腦子里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在日常學習中也增添了很多鼓舞的動力。
孩子的閱讀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和核心,讓女兒多多讀書讀好書對于她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關鍵的。通過和孩子一起讀書的時光,從中體會到了幸福和滿足,希望我以后繼續堅持每天和女兒一起愉快的讀書,繼續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更好的引導她探索知識和奧秘,這對她和我們家長都是受益一生的事。
最后,讓我們給孩子做好讀書的榜樣,陪他們共同多讀書讀好書,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健康快樂的成長吧!
陪著孩子一起入學心得體會篇八
多年前,當賈靜雯還很受歡迎的時候,我看到了這樣一則娛樂新聞,據說新媽媽賈靜雯也會蹲下來奶聲奶氣的和寶寶說話。
多年過去了,我仍然清楚地記得新聞中的那個動詞——蹲下。
作為父母的我們,雖然有時也會蹲下和孩子對視、交談,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始終貫徹“蹲下”的姿勢呢?大多數時候,也許,我們是在挺直腰板,對孩子們頤指氣使,或者為了自己的方便而直接彎腰和他們說話。
我們之間的種種不經意,忽略了“蹲下”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是把自己放在與孩子平等的位置上。
雖然我們賦予孩子生命,但孩子并不是我們的附屬物,更不是父母活著的玩具,他們是獨立的個體。
如果想讓孩子對我們敞開心扉,我們必須成為他們的朋友。如果想讓孩子陪我們長大,就必須花時間陪孩子。如果想真正尊重孩子,就不應該為他們做決定,而是讓他們自己做選擇。
我們不應該拒絕他們合理的選擇,而應該鼓勵他們自己克服困難。這就是《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告訴我們的。
“父母的責任不僅僅是撫養孩子,而是和他們一起成長。”
蹲下來,我們就和孩子處于同一高度,更能夠通過他們的視角去觀察這個視界。
這本書還告訴我們要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接受他們。父母應該把自己變成孩子,陪孩子觀察和感悟他眼睛看到的世界。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應該用不同的方式來教育。父母只有蹲下,才能真正接受、理解孩子;要認清孩子之間的差異,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比較,而是真正走進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成為他自己的孩子。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讓孩子最符合自己個性的方式,根據自己的需要,健康快樂地發展。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學習,在撫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孩子一起成長。不要和你的孩子感情用事。父母的情緒狀態也可以成為孩子情緒狀態的榜樣。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應該經常反省自己,總結經驗,和孩子一起成長。
這個世界上的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沒有“問題兒童”,只有“問題父母”。孩子的教育質量完全取決于他的父母。只有真正尊重孩子,從孩子的眼光來尊重孩子的發展,才能教育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