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湘行散記讀后感1000 湘行散記讀后感1000字左右篇一
沅水發源于貴州省都勻縣的云霧山雞冠嶺,全長1033公里,自西南往東北穿行于湖南省西部的武陵山脈和雪峰山脈之間,于常德市德山匯入洞庭湖。沈從文乘船經過的是桃源與麻陽之間的一段,屬于沅水的中下游,兩岸風光秀美,但由于重巒疊嶂,交通極為不便,因而自古以來就養在深閨人不識,充滿了神秘性。沈從文的老家鳳凰位于沅水中游,他在這兒長大,而從十六歲起他就隨當地土著部隊流徙于湘、川、黔邊境與沅水流域一帶,這里的山川景色早已印在了他的腦海里。因而,他一提起筆,美麗壯觀的景象就躍然紙上:山峰夾江而峙,雖是冬天仍翠色逼人;河水隨地勢變化出現落差,形成一個又一個下行容易上行難的急灘,水花飛濺,其聲轟鳴,蔚為壯觀;而過了急灘,水勢就變得平緩,還常常出現靜謐的深潭;有的地方,“全河都是大石頭,水卻平平的,深不可測,石頭上全是細草,綠得如翠玉,上面蓋了雪”,而小船就“在這左右是石頭的河中行走”,實在讓人感到妙不可言;岸邊偶爾出現以吊腳樓和石板街組成的村墟市鎮,高矗兩岸,巍然壯觀,使從小在湘西長大的他也不由得睹之驚訝,嘆為奇跡……沈從文的文筆勝于丹青,畫出了一幅幅沅水兩岸的秀美圖景。他的文字是平實的,毫無刻意夸飾之處,往往寥寥幾句就讓人如聞如見。而比風景更動人的,是那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藏于心底融入血脈的對于家鄉山水的傾迷愛戀之情。
然而,如果沈從文僅僅是描繪沅水兩岸的自然風光,那么他與那些縱情于山林的文人雅士就沒有太大的區別了。沈從文并不是為了描寫風景而寫風景。他的風景,往往是做為沅水沿岸“人事”的背景而出現的。他的筆墨更多地落在了在這條河上謀生、在河兩岸生活的人的身上。在沈從文筆下,那些有了酒喝就興高采烈、行船如飛的純樸的船夫,那些住在吊腳樓里敢愛敢恨、情意綿綿的女人,那些看到龍船比賽就高興得大喊大叫的孩子,那些在礦山挖煤的“黑臉黑手腳”的漢子,那些勇敢而又和氣的兵士,乃至于那些粗暴而又不乏豪爽的土匪,組成了沅水兩岸特有的鄉野人文景象。有關他們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的故事,是那么平常,卻又那么撼人心魄。沈從文對這些世代生活在高山峻嶺之中、河流峽谷之間的人們是不乏深摯的同情之心的。他為他們的“生活皆很悲慘”而難受,為“地方經濟”的“一天比一天壞”而感到擔心。然而,讀《湘行散記》,我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沈從文對這些人發自內心的感動:感動于“他們那么莊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負擔自己那份命運,為自己、為兒女而活下去”,感動于他們“不管怎么活,卻從不逃避為了活而應有的一切努力”,感動于他們“在他們那份習慣生活里、命運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從他們身上,沈從文感悟到了“平時好像不能得到的東西,對于人生,對于愛憎,仿佛全然與人不同了”。他感悟到了什么?沈從文并沒有具體說明。但從他那平實而蘊涵激情的文字中,我們分明能聽到他的心聲:歷史是一條河,它是由一代又一代像生活在沅水兩岸的地位“低微”的山民那樣的人群匯成的;也許他們一輩子都默默無聞,與豪華和輝煌無緣,但他們的為生存而生存的樸拙的人生同樣是莊嚴美麗的。
壯美的風光和樸拙的人事交織輝映,貫穿于《湘行散記》全書的始終。從那一篇文字里,我分明感到,雖然他已經遠遠離開了家鄉,雖然他早已不是住在河邊的頑童和輾轉流動的土著部隊的士兵,而成了一位頗有名望的著名作家,但他似乎還常常生活在沅水流域過去的夢里。他用文字把湘西沅水流域構建成一個想像中的王國?!断嫘猩⒂洝窂哪撤N意義上說就是沅水流域的一部短短的生動的歷史。因了他的這些文字,湘西沅水流域過去某個時代的面貌與聲音、恐懼和希望就永遠保存了下來,并在一代代讀者心中回蕩。而沅水,這個奔流于湖南西部崇山峻嶺之中的普通河流也就和沈從文緊緊聯系在一起了。人們談到沈從文,自然會談到他的有關湘西的文字,談到風光壯美的沅水;而只要說到沅水,人們恐怕也不能不聯想到《湘行散記》中的優美的文字和它的作者沈從文。
我常常想,沅水作為一條河,不僅帶給沈從文經驗、靈感和智慧,更帶來了面對人生的勇氣。1949年后,沈從文因政治環境所迫,放下了手中寫作的筆。在以后的數十年里,他沒有像許多文壇大師一樣變成附庸于政治的文臣,而是默默地轉而從事文物研究,并在這個新的領域里取得了超邁前人的成果。那條河和河兩岸的人事經歷,我想,使他能夠面對磨難堅韌不拔。沅水,一條普通的河流,不就是沈從文的河流嗎?
湘行散記讀后感1000 湘行散記讀后感1000字左右篇二吊腳樓頭,隨風飄揚的是你熱烈而沙啞的情歌;湘水沿岸,焰焰欲燃的是你漫山遍野的杜鵑;青山碧水間,風日滋養下是你至純至美的人性。你是美,是善,是溫柔,是慈悲,是包蘊在野性中的詩性的訴說者,你是俗世中的赤子,你是沈從文。
有一種情懷叫沈從文,這是一種不折不從,亦慈亦讓的氣度。年少時隨隊顛沛流離,同伍的人皆吸煙,面對這個世界的集體混濁,他不以唯我獨清自詡,只是默默的堅守自己,不被環境同化,就是一種遺世獨立的高貴,而他還把經過的事,見過的人都化成了筆底的波瀾,寫人記事皆入木三分,各具情態。建國后,面對外界對其作品傾向的指摘,他沒有用他的妙語去反唇相譏抑或是為自己解釋剖白,就是詩里說的“和誰我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他將深邃的目光轉向古代服飾研究,埋頭數載,竟也成就該領域中的煌煌巨著。面對眾人的詬病,另辟蹊徑,將愛好發展成學識,是讓梟小閉嘴的最有力的方式,也是最漂亮的反擊。一個文人要有傲骨,不媚俗,始終高蹈于世俗的好惡之上,它的作品才能有超越時間的永恒魅力,而且越經流年變幻,越發得雋永。無疑沈從文做到這一點。
當他的目光投向他精神上身體的故鄉湘西,投向那些他愛的事物和人的時候,他又換了一副心腸,柔軟慈悲,當他回到闊別的故鄉“山頭一抹淡淡的午后陽光感動我,水底各色圓如棋子的石頭也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渣滓,透明燭照,對萬匯百物,皆那么愛著,十分溫暖的愛著!”,于是有了《湘行散記》,回家途中所見的兩岸壁立的青山,積翠凝藍的天空,透明燭照的月色,河面上乳白色的霧氣,欸乃的搖櫓聲,甚至于小羊軟弱悲哀的叫聲,一切的一切都使他傾心,使他感到瑰麗莊嚴??墒亲盍脛铀南业倪€是那些自然風物滋養下生成的各色各樣的人。他們無一不單純,任性,活潑而有生氣,多情的水手命時刻懸于水上,可以放縱的說野話罵人,也可以對船妓真心以待;靈氣的女孩命不由己,卻無哀傷,仍妖妖嬈嬈的活著,遇著一個書生氣的男子也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模糊的欲望,老水手活到八十歲還有認認真真數錢的神氣,對于生存還那么努力執著……這些人身上都有一種讓人肅然起敬的悲哀的力量,正如羅曼羅蘭所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湘西的清溪滌蕩了他們的性情,他們身上有野性,有血性,有浪漫,有多情,有市儈,也是超脫,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優美,自然,又不悖人性的生活方式。他們傍水而居,在水上艱難的討生活,又在急流險灘中交付了性命,被卷進水流之中,仍要在沉沒之前交代遺囑。因為知道生存艱難,所以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活著,看重每一份小小的歡喜相聚,珍重每一次的悲傷別離,在大自然的饋贈中活著,條達坦蕩,任性妄為。
有一種情懷,叫沈從文,這是一種有如天地洪蒙初開的赤子之心,單純而熱烈。此次《湘行散記》更珍貴的是收錄了比較完整的沈從文與張兆和的兩地書,新婚燕爾,便遇小別離,距離把思念醞釀得更加醇厚,情真意切的書信讓人動容。一向冷靜理性的張兆各也呈現出少有的小兒女之態,細膩瑣碎地擔心他的二哥的衣食住行。沈從文更是一貫的情意綿綿,山水作伴不及一人同行,沿岸風景亦不忍一人獨賞,星空新月都是她的眼睛,有多少蝕骨的想念就有多少如潮的哀愁,這些都化成了筆下熾熱的文字。張兆和回憶道;“1969年,沈從文下放前夕,站在亂糟糟的房間里,他從鼓鼓囊囊的口袋中掏出一封皺頭皺腦的信,又像哭又像是對我說:“這是三姐給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舉起來,面色十分羞澀而溫柔——接著就吸溜吸溜地哭起來,快七十歲的老頭哭得像個小孩子又傷心又快樂”。 無論后來多少世事齟齬,在沈從文心中愛的都是那個滿懷溫柔提筆回信的“三三”,這是沈從文的赤子之心
因為有了沈從文,文學史上有了一個獨立自在的湘西世界,有了不重敘事,以寫意為要的文學流派,愿你能在塵世中邂逅先生的文字,一路同行,品味“閱盡繁華始向真”的純凈世界,瞻仰一個遺世獨立的靈魂,緬懷一種叫做沈從文的'情懷。
湘行散記讀后感1000 湘行散記讀后感1000字左右篇三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但這部散文集并不只是《湘行散記》,一共有三部分:《湘行書簡》《湘行散記》《新湘行記》?!断嫘猩⒂洝?,是沈從文根據湘行書簡改寫而成,發表在報刊雜志上,也出過很多單行本。
《湘行散記》記敘了沈從文從北平回湘西鳳凰家中探望病危的母親,行至桃源,他轉走水路,沿沅水上行,經辰州、瀘溪、保靖、茶峒、鳳凰,在家中停留三天后匆匆返程。這本《湘行散記》就是這一路上,寫給妻子的信,循著他的回憶寫下來的。這本書以還鄉歷程為“線”,以小船停泊處為“點”。點線相連,徐徐向我們展開了一幅湘西山水長卷。
書中的美景令人陶醉,清澈潺潺的溪流,與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的吊腳樓交相輝映,形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圖畫,這是這本書中的一種美。
書中有讓人聽了就忘不掉的櫓歌,有粗獷淳樸的號子聲,有醇厚的苞谷燒酒和糯米粑,這些民俗在現代社會中沖刷不掉的痕跡,也是這本書中的一種美。
但是,我覺得這本書中最美的,莫過于每一個人為了生計,為了養活自己和家人,所付出的努力,和經歷的不易。這本書中既有愛說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也有可愛純樸卻淪為妓女的婦女,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辰河小船上的水手》這一篇文章中的水手們,他讓我體會到了勞動人民為了生計所付出的努力。
在這篇文章中船上到處都是水手的吵罵聲,作者卻把他們都沒有修改,寫了下來,這是為了展示水手們生活的本相,通過水手們的野話,來展現水手們旺盛的生命力。這篇文章中的每一個水手,都為自己的生計而努力著。生活,就是生下去,活下來,小時候,我們在父母溫暖的懷抱下快樂的生活,但是當我們長大了,畢業了,踏入社會了,我們就不能一味地向父母們去索取,我們要懂得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維持自己的生計,養活自己,也養活父母。這篇文章中的每一個水手,都為我們作出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直面生活的美好品質與堅強對抗艱難不易生活的精神,在我們還小的時候,在我們的心底埋下一顆自力更生的種子,激勵,鼓勵著我們好好學習,在長大后,踏入社會后,能自給自足,在社會上立足。
這篇文章還讓我明白了另外一個道理,就是不能之通國外表來判斷一個人。這篇文章中,雖然每一個水手都是一個滿嘴野話的“糙漢子”,但是他們也擁有著一顆善良而美好的心靈。就像其中攔頭的水手雖然脾氣很大,對小水手少不了呵責怒罵,卻又在第一時間救小水手上船,在嚴酷而寒冷的冬天脫下棉衣單褲,為小水手替換。這告訴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只看外表,還要注重他的內心。外表美麗的人,內心不一定美好善良,外表丑陋的人,內心也可以閃耀出絢麗的光芒。就像人們常說玫瑰雖然美麗,但它是帶刺的,丑小鴨雖然丑陋,但他也可以變成美麗的白天鵝。
《湘行散記》嘗試把當時最近二十年當地農民性格靈魂被時代大力壓扁曲屈失去了原有的樸素所表現的式樣,加以解剖和描繪,這種直面現實的冷靜思考非常有價值,值得我們深入閱讀和品味。同時,面對湘西這樣一個紛紜變化的社會,沈從文反璞歸真,流露出對故鄉人事變化的隱憂和悲憫情懷,也表達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湘行散記》,是一篇值得我們去好好品味的書,他會給我們的心靈增添一份光彩,讓我們的心靈更加美好與堅強。
湘行散記讀后感1000 湘行散記讀后感1000字左右篇四
作為一名湘西生湘西長的土家族姑娘,從我記事起便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湘西之美在沈從文的書里,黃永玉的畫里,宋祖英的歌聲里。沈從文先生是上個世紀我國的著名作家,他年少投身行伍,隨軍輾轉川黔湘邊界。閱盡黑暗之后開始投身文學創作。
沈從文先生雖學歷不高,但是憑借著自己對文學的喜愛以及對社會人事的切膚體驗和深刻觀察,寫出了受人喜歡的文字。他的筆觸浪漫而又細膩,描繪了一幀幀或恬靜或充滿生氣的畫卷,常常令人忍不住捧書遐想,沉醉其中。
本書選取了沈從文先生三個時期代表作的集子,包括散文和書信兩部分。其中散文為我們呈現出一個有著秀美風景的連軸畫卷,映射了當時的社會歷史變遷,將那些我們生活中的普通小事,都歸入了民族歷史空間予以關照。
初讀《湘行散記》你會發現,湘西有清澈見底的河水,也有聽過之后就再也無法忘懷的櫓歌。在那個并不那么和平的年代里,光從沈從文先生的視角里,就有那么多居無定所的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因為戰亂而死去,有那么多的生離死別妻離子散,然后孤獨地等待老去。也有那么多在悲慘命運里苦苦掙扎著求生的人們,在之后的某個平凡的日子里相遇,但卻不再相識。
我以為我是在讀小說,但細細品味之后才能發現,這更是沈從文先生人生經歷的縮影,斟酌體會之后不禁令人淚眼婆娑。
在《水手們》一信中,沈從文先生寫到:
三三,想起我們那么好,我真的輕輕的嘆息,我幸福的很,有了你,我什么也不缺少。
讀到這里,我的眼眶濕潤了,沈先生對妻子的愛戀如此真摯,可見其殷殷深情。如果遠方的妻看到這幾句,應該是嘴角含笑但眼中卻帶淚吧。
描寫沿河景色時,沈先生寫道:
兩山翠碧,全是竹子,兩岸高處皆有吊腳樓人家,美麗到使我發呆。
現在的湘西,依然保留了部分文中描述的名為吊腳樓的建筑。古色古香的木制建筑,上面是房屋,下面由四根柱子支起。周圍是郁郁蔥蔥的樹木以及淺淺的,清澈見底的河水。婦人們在河水邊拿著洗衣棒拍打著衣服,小孩子們在旁邊扔石子,大笑著跑來跑去?;蛟S就是這如畫的美景如詩般寫意的生活造就了沈從文先生浪漫的性格和細膩的寫作風格吧。
沈從文先生在本書中既描寫了下層人民生活的艱苦,透過他們的悲歡離合,感悟人生的莊嚴,又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幅青山綠水的畫卷,令人心生向往,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