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黃鶴樓之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篇一
1、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背誦并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情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3、結合課文注釋或、詞典,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的意境。
4、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學生:預習古詩,搜集有關描寫春天的詞語、句子或詩句。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1課時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李白寫的《贈汪倫》你們還記得嗎?我們一起來背一背。很好,孩子們,把后兩句有感情的再讀一遍。是啊,汪倫送別李白的情誼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還要深啊。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去感受李白送別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題:
1、學習題目中的三個生字,齊讀課題。
2、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三、初讀古詩。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別的情景呢?請大家自由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
1、學習詩中兩個生字。
2、指名讀古詩。指導朗讀
課件范讀。
出示劃分好節奏的課件,根據劃分好的節奏,自己先學著讀一讀。
指名讀、教師范讀、齊讀
四、理解詩意
自由的讀一讀第一、二句,想想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辭?
“在西邊辭行,往東走。”課件出示黃鶴樓和揚州的的位置圖。
師:在這柳如煙,花似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這對好朋友會做什么?
引讀
詩中哪個詞告訴我們小船不見了?
孤帆什么意思?
這么大長江上難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這條小船嗎?為什么詩人卻說孤帆呢?
指名讀、引讀、齊講習
五、感悟詩情
帶著這種感受,這種感情把整首詩讀一讀。
指名讀、分男女讀、全班齊讀。
六、課外拓展
讀得真好,讀出了濃濃的惜別之情,老師為你們成為李白的知音而高興。一年后,李白回憶起當時與孟浩然分別的情景又寫下了《江下行》這首詩,我們一起來欣賞: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詩詞里,還有很多關于離別的佳作,請同學們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寫送別的古詩,用我們今天的學習方法仔細品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在這節課上,我利用創設的情境,抓住對重點字詞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詩的大意,把重點落在想象詩歌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上。為此,我制定了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第一個教學目標,就是突破重點字詞,理解古詩的大意。第二個目標,就是領會古詩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這也是本首古詩的教學重點。第三個目標,是注重古詩的朗讀和積累。為了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我在課前就預先制作了一個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課前搜集了李白與孟浩然、黃鶴樓、廣陵等的相關資料,整個教學流程就按照“談話導入,了解背景,課題質疑、自學釋疑,感悟詩境、誦讀詩文、拓展學習”來進行。
一、情景導入,了解背景
本課教學從李白的《贈汪倫》導入,讓學生從詩人感受到朋友送別自己的深厚情誼中遷移到自己送別友人的真情,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課題質疑、自學釋疑
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通過自學,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根據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困難,我就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何時送”和“怎么送”這兩個問題。
三、學習古詩,體會詩情
本環節通過學生自由讀、聽課件范讀、齊讀、教師范讀、劃分節奏讀等方式,使學生在讀中初步理解詩中蘊含的畫面與情感。
在教學中就通過讓學生用優美的詞句來表現三月的美麗,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時又輔以課件展示煙花三月的美麗,讓學生感到三月的美麗,美得并不空洞,為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奠定了基礎。
在處理“怎么送”這個問題時,我主要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送別的現場,通過“老朋友的船走遠了,看不見了,李白也該回去了吧”比如:“這時長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條船嗎?李白為什么只見‘孤帆’呢?”“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黃鶴樓邊,心中會想什么?”這三個問題,讓學生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在解決深層次的疑難后,我再引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最后兩句詩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們與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誦讀詩文,感悟詩情
本環節通過播放配樂、教師引讀,使學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詩中所蘊含的濃濃的惜別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拓展學習,加強聯系
課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做為拓展學習,擴大閱讀面,加強了課內外的聯系,激發學生多積累古詩,讓他們通過反復的積累誦讀,轉化為內在的修養。
1、語言不夠精煉,沒有經過精雕細作。
2、節奏顯得前松后緊,整體把握不夠好。
3、對于難點的突破,由于時間的關系,現得比較匆忙等。但我相信,隨著經驗的積累和不斷地學習,以上這些不足會逐步得到克服。
黃鶴樓之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篇二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3、體會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別的情誼。
4、激發閱讀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課前熟讀古詩;收集李白的詩歌、生平資料;不理解的詞查查字典,試著理解詩歌。
師——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1、(播放音樂)平時大家積累了許多古詩,想和老師對對詩嗎?
2、能記住這么多的古詩,你們真棒。知道我們剛才所對的古詩是誰寫的嗎?你了解李白嗎?(課件李白素描圖出現)
3、(過渡)千年圣地黃鶴樓,如詩如畫江南春。當時詩人李白本該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黃鶴樓上共飲美酒,吟詩作賦,但此時老朋友卻要東下揚州,這真是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李白的這首送別詩。(出示課題)
1、師:同學們,老師寫在黑板上的課題少了哪個字呀?(陵)這是我們這節課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現在你們觀察下,有什么要給大家提個醒的?(“陵”右上是“土”,下邊是折文)觀察細致,請大家舉起小手和老師一起把課題補充完整。
2、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交流自己讀題后所得:送的地點、誰送誰、“之”的含義、對黃鶴樓、廣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誼故事等)
3、教師隨機點撥學習方法:是啊,搜集資料,也是理解古詩的一個方法!題目中的關鍵詞我們都知道了,你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生試著說題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別之后就很難再見,于是呀寫詩送別就成了一種風俗,當時的送別詩就和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這一送別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史上堪稱千古一別啊。為什么這么著名呢?這里有三名,在名樓黃鶴樓,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廣陵。論年齡,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歲,然而一樣的興趣愛好,一樣的才華橫溢,使他們互相仰慕,相見恨晚,即使是短暫的離別,也那么依依不舍。
1、就是這么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讀了吧,來自己先放聲讀讀,讀的時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讀準字音,讀吧。
2、學習生字(我們先和剛才還未認識的生字朋友打聲招呼,誰愿意讀?容易讀錯的再給大家提個醒。個別讀——所有生字詞語都來了,全班齊讀)
黃鶴樓之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篇三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機器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重難點: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收集詩人,黃鶴樓及廣陵等有關的資料,做成課件。
1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的送別詩有哪些?《山中送別》,生齊背。
2、在古代,由于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別后就很難再見面了,所以朋友分別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之間的深情厚誼。這種詩被稱為送別詩。(板:送別詩)
3、請大家打開書本第100頁,第20課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這兩首詩,都是堪稱送別詩中的極品,今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我們以前是怎樣學習古詩的呢?(解詩題—知詩人—讀詩句—解詩意—入詩境—悟詩情。)(板)
(一)、解詩題
1、生一起把課題讀一遍吧。這是一首送別詩,題目中就有個“送”字。
2、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從題目中我知道了在黃鶴樓送孟浩然(要求回答完整)
師:很好,你讀懂了送的地點。
師:你能從題目中知道那么多,真不簡單呀!
3、題目的意思是什么?(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到廣陵)
(二)、知詩人
1、誰來說說李白是一個怎樣的人?
李白是唐代詩人、被人們稱為詩仙,酒仙、俠客,如果說唐代詩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李白就是其中最亮的一顆,他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令后人望塵莫及。
(三)、讀詩句
1、下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描述了一件什么事?
2、這首詩里面有五個生字,誰愿意來讀?(孟、浩、陵、辭、唯)
3、齊讀生字。
4、誰能把這首詩讀一讀。指名讀。
5、出示節奏(七言詩,可以是二二三節,用筆劃一劃節奏。)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6、師范讀,請注意朗讀時的節奏。
7、你也想讀讀這首詩嗎?注意把字音讀準確。
8、學生齊讀古詩。
9、抽讀,全體同學當小老師評價,適時鼓勵。男、女讀。
10、分組比賽讀,要整齊、聲音洪亮,讀出感情,生互評。
(四)解詩意
大有把詩讀得這么好,詩句的意思你能讀懂嗎?其實讀懂古詩有個好助手,就是借助書上的注釋,我們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讀懂古詩,下面請大家借助課后的注釋試著弄懂每句詩的意思,不懂的可以同位之間相互討論。還不懂的可以作記號,等下提出問題。
1、前兩句:“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指的是誰?“西辭”是什么意思?這里的“辭”字,你們能給它組個詞嗎?(告辭、辭別)詩中的“辭”字就是告辭、告別的意思。(組詞也是理解字義的一個好方法)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孟浩然要沿長江由西向東順流而下,告辭時自然要向西,所以說西辭。
“黃鶴樓”點明了送行的地點,“煙花三月”是什么意思?點明了時間。為什么是下揚州而不是上呢?(因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
3、在這千年勝地的黃鶴樓上,在這繁花似錦的三月,詩人本該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飲美酒,吟詩作賦。是何其的美!但今天,老朋友卻離李白而去。心中是多么的依依不舍,請同學們齊讀1、2句。
這兩句的意思是?一、二句意思:(古詩有多種翻譯法,可以是直譯,也可以是意譯。)
☆(李白)在(西邊的)黃鶴樓送別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里,老朋友坐船順流而下到東邊的揚州去。(出示齊讀)
生:望那只船
5、“孤帆”是什么意思?
6、在唐朝勝世,長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說,江南三月,長江上一定有很多帆船,可李白為什么說是“孤帆”呢?因為此時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
6、從這個“孤”字,你還知道了什么?
這小小的一個“孤”字,就把詩人的離愁別緒表達得淋漓盡致。
7、當時的李白孤孤單單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孤帆遠影在碧空盡。“盡”是什么的意思?(消失)。孤帆已經消失了,但李白還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時,孤帆雖盡,什么是未盡呢?(他們的友誼、情誼)真是“帆影盡而情不盡”呀!
8、這是多么深的情誼呀!誰來讀讀第3句?(請2生讀)
9、齊讀第3句。
出示:故人的船漸漸遠去了,李白不禁想:(a,老朋友,我真想陪伴你坐船,將你到廣陵;b、好朋友,我真舍不得和你分開啊;c、老朋友,你在他鄉一定要過得好好啊)
11、匯報
12、這深深的祝福,這依依不舍,這濃濃的情意,就像這滾滾長江之水連綿不斷。讓我們一起來讀讀3、4句。(指導讀3、4句)
3、4句詩的意思是:我佇立在江邊,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遠,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見浩浩蕩蕩的江水流向天際。
(五)入詩境—悟詩情。
這首詩前兩句敘事,后兩句寫景,帆影已消失,而詩人李白還在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將情與景交融在一起,真是余味無窮。從詩句中,詩人送別老朋友時的心情怎樣?(戀戀不舍、依依不舍,依依惜別)表現了朋友間真摯的愛。
三、朗讀并背誦古詩。
(1)李白在默默地看著好朋友孟浩然離去,詩句于是在他心中噴涌而出,一起讀古詩。
(2)人生離別多,多少年以后,當我們和親朋好友離別的時候,我們依然會滿懷深情地吟誦起這首詩。(齊讀)
(3)如果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你一定會想起這兩位好朋友---李白和孟浩然。你也一定會想起這一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4)練習背誦。誰能把這首詩背出來。
(5)全班背誦。
四、拓展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
眼望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讓我們一起讀一讀。帆去遠,心相隨!多么的情深意長呀!
五:練習
六、作業
師: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是情。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課后,你們可以上網查找相關的送別詩,感受古人的情懷,體驗友誼帶給我們的溫暖和感動。
出示作業:
1、回家把這首詩背給家長聽;
2、一首古詩就是一首優美的歌,回家找一找由這首古詩改編的歌《煙花三月》聽一聽。
七、板書設計
地點:黃鶴樓(西)廣陵(東)
人物:李白孟浩然
時間:煙花三月
表達情感:依依惜別
在課上學生能積極配合,思路跟得上,但讓學生回答得太少老師說得太多,在引導理解上沒有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在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上引導不足,導入時間過長,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上能做到多教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對古文的學習興趣,多讓學生說,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在多聽的情況下發現不足在加以引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黃鶴樓之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篇四
學生交流描寫春天的四字詞語。如:百花爭艷,山清水秀……
課件出示一幅幅煙花三月的美景圖,教師邊放課件邊解說,學生說古詩句;柳是春天的使者,(萬條垂下綠絲絳)再去黃四娘家看看那兒的花,(千朵萬朵壓枝低),嘩啦啦的流水奏響了春天的音符,小鴨子第一個知道,(竹外桃花三兩只,春江水暖鴨先知),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潤物細無聲),是啊,潤物細無聲,春天的覺不知不覺就讓這個小精靈給吵醒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在去江南看看那兒的春天,(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4、講講“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意思。
(設計理念:學以致用,是古詩教學的關鍵。特級教師霍懋征說過,一節好的古詩課至少要有十首以上的古詩展現。在課堂上設計了用“詩句描繪三月揚州的美景”,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對古詩積累的興趣。)
5、指導朗讀第一句詩
這樣的美景武漢也有,揚州更是有過之無不及,整個長江兩岸一路的繁花似景,一路的春意盎然,帶給你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送進這句詩句里,練讀第一句詩。
指名讀,師評,生評、自評相結合進行評價。
理解感悟第二句詩
1、說說“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句詩的意思。
2、孟浩然的小船都走遠了,李白站在那里還沒有離開,再讀這句話看你能感受到什么?(預設學生回答:依依惜別,難舍難分,情深意長)
3、請大家圈出一個最能表達友情深厚的詞或字來進行品讀。
預設:學生圈“孤”
品“孤”
(1)你怎么理解孤帆這個詞語的?
(2為什么李白只看到一片孤帆呢?
預設:(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視著孟浩然的船,說明他們的感情非常深厚。)
(3)指導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想象練讀:女生讀,男生想象;男生讀,女生想象。
品“遠影”
(預設:李白送別孟浩然的時間長,可見兩人的感情深)
品“唯見”
師:唯見是什么意思?(只見)只看見江水了還不肯離去,為什么?(不舍得)這又是怎樣的一種情啊?(依依不舍,難舍難分……)
是啊,只見滔滔的長江水流呀流,伴君到揚州。可見這個“唯見”道出了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
4、指導朗讀第二句詩
是啊,李白站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的小船,他望啊望啊,一直望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請一名女同學來讀,全體女同學讀。
孟浩然的小船不見了,李白登上了黃鶴樓,他踮起腳尖,不停的望啊望啊,依然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指名男同學來讀,全體男同學一塊來讀。
配樂朗讀:同學們讓我們用深情的朗讀替李白送一程孟浩然吧。
出示flash動畫,在音樂中,小船啟動時全班一起讀最后一句。
(六)總結寫法:
人雖分,情永在,詩中雖然未提起友情兩個字,但字里行間滲透的情卻比這悠悠的江水長,比這滾滾的江水深,比這滔滔的江水遠,詩人巧妙的將對好友的一片真情托付與江水,將請與景自然的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設計理念:(語近情遙,含吐不露。是這首詩的特點,李白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值得讓學生再三品讀!我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時空來到黃鶴樓上,文字符號化為鮮活的畫面。在瑯瑯讀書聲中,讓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詩人的心靈直接交流。這一環節的創設讓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體會詩情,教學難點不攻自破。)
(七)作業超市,選擇自由。
1、讀一讀:閱讀李白和孟浩然寫的其他詩。
2、畫一畫:畫出自己想象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畫面。
3、寫一寫:用詩的語言寫一寫你與朋友、親人分別的難舍時刻。
4、學一學:借助資料自學崔顥寫的《黃鶴樓》。
(設計理念:作業的布置也應有創新,注意拓展本課的知識,還要注意作業要能激發學生做的熱情。這樣的作業延伸度廣,可選性強。)
詩歌教學應是教師攜學生之手共同進行的一次審美旅行。詩歌平仄相對的音律美,豐富靈動的形象美,深邃悠遠的意境美,決定了它的教學較其他閱讀課而言更具有藝術性,承載著更多的美學因素。這節課我就極具強化這種特質,引領學生進行美的享受。
一美在課件。
由于我去過黃鶴樓,有一定的經歷,所以我對這首古詩描寫的意境理解的較透徹,并運用去黃鶴樓拍的照片制作了精美的課件。如:介紹黃鶴樓、黃鶴樓和廣陵的位置。理解煙花三月的美景時做了精美的課件,并配上優美而具有啟發性的解說詞,目的讓學生背誦積累的一些春天的古詩句,以詩解詩。幻燈片上,嬌艷的花朵,綠茵茵的溪水,可愛的小鴨子,柔潤的春雨……把學生帶入美麗的陽春三月的世界,盡享春天的美好。還有李白送別情景的動畫課件,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做到視聽結合,動靜結合,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加深了學生對依依惜別之情的感悟。課件配合下的多形式朗讀在課堂上掀起了一個高潮,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提高了教學效率:學生參與意識強,調節了課堂氣氛;還加深了學生感悟,突出了教學重點,為學生課后語文實踐活動的高質量完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美在讀悟結合
古詩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詩中的意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化。教學中,我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再理解后兩句時,讓學生找出具體的字、詞來品讀語言。感悟詩的意境。課堂上流淌的是詩意的語言,涌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語言的美,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三美在評價
教師的評價語言豐富全面,從知識生成的角度,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品質等方面給予學生鼓勵,信心,使學生洋溢在一個處處被欣賞的氛圍中。
課后,我最感遺憾的是自己的講課和學生的閱讀感悟時間相當。盡管評價激勵手段的運用激發了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變熱鬧了,但是個別學習能力水平相對較弱的學生沒有足夠進行深入思考的時間。怎樣在今后的課堂上讓每個學生的思維都得到有效訓練,是我今后要著重探索的問題。
孤帆盡
黃鶴樓——廣陵(情景交融)
唯見流
板書設計說明:
黃鶴樓是李白送孟浩然的地點,廣陵是李白送孟浩然要去的目的地。中間的橫線表示滾滾的長江水,而水上有只孤帆越來越遠,一直消失在藍天碧水中,這時李白眼里只有滔滔的長江水,向天邊流去。“孤帆”,“盡”,“唯見”,“流”,正是體現李白和孟浩然感情深厚的字眼,把它板出來反復咀嚼品讀,進而理解古詩的意境和所表達的感情。
黃鶴樓之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篇五
1、理解三首古詩,結合注釋或查字典、詞典,了解詩句意思。
2、多誦讀,并能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感情。
3、了解詩人怎樣在寫景、敘事中抒發情感。
同學們,還記得李白嗎?哪位同學能夠起來為大家背一首他的詩呢?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李白寫的又一首表現朋友相送的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黃鶴樓最早建于三國時期,有“天下絕景”之稱,歷代詩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詩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詩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誦孟浩然的詩,如《春曉》。
之:往,去。
廣陵:地名,現在的江蘇省揚州市,漢朝時稱“廣陵”,隋唐時稱揚州,揚州是唐朝最繁華的都市之一。
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把題目的意思說出來。
(提示:是誰送誰,從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1、自由練習朗讀古詩。
2、借助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自學古詩,記下不懂的問題。
3、小組合作學習。
4、匯報交流自學成果,教師相機引導、點撥:
⑴故人西辭黃鶴樓:
“西辭”,如圖,由圖可見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孟浩然由西向東,依長江順流而下,告辭時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點明送別地點。
⑵煙花三月下揚州:
“煙花三月”,三月,過去人們稱之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節,在草長花開的季節,空氣濕度增大,遠望去好像有一層薄薄的煙霧籠罩著花草樹木,煙花指的就是這種景色。
第二句點明送別的時間。
在黃鶴樓這樣的千年勝地,又正值繁花似錦的春天,朋友們正應愉快地聚會,可“故人”卻要辭別遠去了。這兩句在敘事之中流露出惜別之情。
⑶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在碧波蕩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漸向前移動,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見了,老朋友不見了,只有江水層層涌向天邊,李白仍呆立江邊。
⑷這首詩前兩句敘事,后兩句寫景。詩人借景抒情,表達了對老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5、指導感情朗讀,體會老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6、練習背誦。
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別好友孟浩然時的情景,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之情。
1、課外閱讀李白、孟浩然寫的其他詩。
2、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完成一幅古詩配畫。
黃鶴樓之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篇六
1、掌握生字詞,讀懂詩句,理解詩意。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主動積累詩歌的習慣。
移情換景,想象畫面,體驗情感。
讀中悟情,讀中生情,讀中賞文。
整體感知古詩意思,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⑴黃鶴樓在哪里?
出示:黃鶴樓背景介紹。
師: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文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選擇在此辭別,雖是惜別,但更富有詩意。
⑵揚州是個怎樣的地方?
出示揚州風光圖。
揚州:美麗的江南城市,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尤其春天的揚州到處歌舞升平,到處柳絮如煙,繁花似錦。“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⑶體驗孟浩然和李白各自的心情讀詩題。
1、品讀“故人西辭黃鶴樓”
⑴李白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從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⑵你了解他們之間的交情嗎?
李白和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本是湖北省人,但常在吳、越、湘等地漫游。李白也喜歡漫游,從27歲到35歲的將近十年的時間里,比較固定地居住在今湖北安陸境內。他聽說孟浩然是個大才子,就主動拜訪他,孟浩然雖比李白大11歲,但兩位才子卻因為有著相同的愛好,一見如故,成為知己。
⑶帶著對“故人”的真摯的情誼,指導讀“故人——西辭——黃鶴樓”。
2、品讀“煙花三月下揚州”
⑴出示“煙花三月”
①看著這四個字,讓你想起了怎樣的畫面?
②什么樣的三月叫煙花三月呢?還可以說是什么樣的三月?
③憶往昔,李白在這柳如煙,花似錦的三月,他會和好朋友做些什么呢?
④誦讀有關江南三月的優美詩句。
⑵品味“下”之精妙
3、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⑵描述送別畫面。(播放課件:送別)
⑶看了送別場面,有什么話想對李白說?
文字中最精妙的語言就是詩句,詩是要讀的,還要盡可能地讀出它的味道。分角色讀古詩(配樂:高山流水)
女同學柔情地送別。(女生齊讀。)
男同學深情地送別。(男生齊讀。)
一起豪壯地送別。(齊讀)
同學們,古典詩詞中的送別之情感人至深,有悲傷,有樂觀,有勸慰,有歡快……下面讓我們誦讀一些送別的佳句,感受古人那濃郁的離別之情。
出示:
蠟燭有淚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唐·杜牧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唐·李白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別離》唐·陸龜蒙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唐高適
送
李白 …… 孟浩然
難舍難分
黃鶴樓之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篇七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古詩所表達的是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本節課以“送”字貫穿全文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情。通過朗讀、想象、合作、表達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學生的情感。
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并會默寫。
結合課文注釋、網絡資源、朗讀、想象等方法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中的意境。
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情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導入
1.老師知道同學們會背許多古詩,著名詩人李白了解嗎?他有幾個名字?
2.詩仙李白的詩我們已學了好幾首,你能背一首嗎?
從詩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情感豐富的李白,李白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廣交朋友的詩人,著名詩人孟浩然、王維、杜甫、賀知章、王昌齡都是李白的摯友。今天,我們再跟隨李白的詩句感受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深厚情誼。
3.齊讀課題。
二、讀詩題
1.“送”是什么意思?這是首送別詩,從題目中可知道些什么?
2.齊讀詩題。
三、讀詩文、知詩意
1.請同學們自由讀詩文,讀準字音和節奏。
2.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詩句中每一句話的意思,你都讀明白了嗎?下面,請同學們結合書下的注釋,老師為你提供的關鍵詞和網址,查找相關的資料來體會詩句的含義。先完成的同學在組內互相說說。
3.說古詩大意
師:有什么不懂的嗎?
(1)西辭。大家不妨看地圖,黃鶴樓與楊州的位置關系,明白了嗎?
(2)下的意思長江水自西向東順流而下,“到、去”的意思
(3)什么樣的三月叫煙花三月呢?你們想知道么?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揚州三月的圖片,你們看看還可以用什么樣的詞描繪這揚州的煙花三月?(出示課件)
說前兩句詩的意思。
黃鶴樓之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篇八
1、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背誦并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情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3、結合課文注釋或、詞典,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的意境。
4、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學生:預習古詩,搜集有關描寫春天的詞語、句子或詩句。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1課時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李白寫的《贈汪倫》你們還記得嗎?我們一起來背一背。很好,孩子們,把后兩句有感情的再讀一遍。是啊,汪倫送別李白的情誼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還要深啊。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去感受李白送別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題:
1、學習題目中的三個生字,齊讀課題。
2、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三、初讀古詩。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別的情景呢?請大家自由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
1、學習詩中兩個生字。
2、指名讀古詩。指導朗讀
課件范讀。
出示劃分好節奏的課件,根據劃分好的節奏,自己先學著讀一讀。
指名讀、教師范讀、齊讀
四、理解詩意
自由的讀一讀第一、二句,想想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辭?
在西邊辭行,往東走。課件出示黃鶴樓和揚州的的位置圖。
師:在這柳如煙,花似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這對好朋友會做什么?
引讀
詩中哪個詞告訴我們小船不見了?
孤帆什么意思?
這么大長江上難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這條小船嗎?為什么詩人卻說孤帆呢?
指名讀、引讀、齊講習
五、感悟詩情
帶著這種感受,這種感情把整首詩讀一讀。
指名讀、分男女讀、全班齊讀。
六、課外拓展
讀得真好,讀出了濃濃的惜別之情,老師為你們成為李白的知音而高興。一年后,李白回憶起當時與孟浩然分別的情景又寫下了《江下行》這首詩,我們一起來欣賞: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詩詞里,還有很多關于離別的佳作,請同學們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寫送別的古詩,用我們今天的學習方法仔細品讀。
黃鶴樓之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篇九
研討,可親、可近、可學、可用。今天,語文網小編為大家推薦的語文四年級上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課堂教學實錄,希望能給教師朋友們在實際教學運用中帶來些許幫助!
師:聽,(課件出問題)好,沒關系,老師準備的是一首送別的歌曲。(師唱送別)
在這樣的一種音樂聲中,你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別的詩來。
生:贈汪倫——。
師:你覺得李白和汪倫的情誼深嗎?
生:桃花潭尺深千丈不及汪倫送我情
師:你覺得怎樣能表現出情誼深。
生讀。
師范讀。
生:我想起草的后四句……。
師:真好。還有嗎?還有想起的古詩嗎?
生:我想起了《送友人》——
師:同學們為什么古代有這么多送別的詩呢,古代交通不遍,所以寫送詞就成了當時送別的一種習俗。我們今天的課文古詩兩首就安排了這樣兩首送別的古詩。打開書讀課題。
生讀課題。
師:看老師寫課題,寫字要一筆一劃,做人也要認認真真,如果同學愿意可以舉起你的小手和老師一起寫。孟第一筆注意是橫撇。
生書空。
板書課題。
師:自己讀一讀課題,看看從課題中能看出是送別詩嗎?
生:能。
師:再看看題目告訴我們送的是哪些內容。
生:是從黃鶴樓送走的。
師:告訴我們送的地點。
生:送孟浩然去楊州
師:送的目的地。
生:送的孟浩然。
師:黃鶴樓了解嗎?說說看。
生:三大名樓之一。
生:我來補充一下黃鶴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
生:它分古樓和現樓。古樓是三十多米,現樓是五十多米。
生:在武漢。
師:知道了地點,而且在長江邊上。百聞不如一見,一起去看一下。(課件出了問題)
師:不要緊,看來這天下名樓是一時看不見,沒有關系,我們來說說廣陵
生:廣陵
師:是的,廣陵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
生:孟比李大十二歲。
師:不僅僅是大了十二歲,而且名氣也很大,李白當時還是新秀。
生:孟浩然送了李白一幅畫。
師:古詩的關鍵詞我們都知道了。能說說詩的意思
師:下面我們從具體的詩句當中來看看李白送別好友時真摯的感情。讀得時候注意讀準字音看清字形。
生自讀。
師:老師看你讀得有滋有味的,你能給大家讀一讀嗎?
指名讀。
師:真了不起,這么大一個場合他第一次讀就都讀準了,給他掌聲。誰再讀。
生讀。
師:看來大家讀得不錯,一起來。
生讀。
生自學。
師:你來說說。
生說古詩大意。
師:你再說。
生2說古詩大意。
師:有什么不懂的嗎?
生:我不懂西辭。
師:誰來幫幫他。
生:西邊的黃鶴樓
師:大家不妨看看圖,黃鶴樓
生:我想知道詩有什么內涵。
生:煙花的煙。
生:天際流。
師:真了不起,學貴有疑,這么多問題,我們著重來看煙花三月啦,天際流啦,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體會一下詩句的內涵。老師也有小小的問題,你們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怎么成為好朋友的呢,你們想不想聽老師講這個故事。
生:想。
師:聽完故事,對故人會有更深的理解,對詩句的理解也會更深。
師講故事。
生讀全詩。
生:非常好的朋友
生:生死之交。
生:也可以說是忘年交。
生:情深義重
師:再來讀讀
生讀。
師:如果我們對煙花三月有了更深的了解,相信會讀得更好的。大家想想詩中的三月指的是什么時候。
師:
生:有花,粉紅粉紅的……
師:祖國大江南到處都有,而為什么說煙花三月而不說鮮花三月呢,同桌聊一聊看有沒有其他的可能。
生:煙花好,表達的意思生動些。
生:春天到了河面上浮起了一層煙霧。
生:開得很茂盛。
師:第一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煙花三月,讓我們在音樂聲中想象一下。
音樂(想想花的顏色,花的'種類,花的香氣,還有還有……)
師:想到了一些什么嗎?美好的詞或詩。
生:五顏六色。
生:楊柳如煙。
生:五彩繽紛。
生:各式各樣。
生:春色滿園關不住。
師:江南美景,煙花三月的景色僅僅黃鶴樓有嗎?
生:楊州有。
師:楊州到處都是繁花似錦,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讀。
師:碧空盡,誰知道盡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師:像江邊的大輪船一下就消失了嗎?
生:慢慢地。
師:你從哪看出來的。
生:一開始是,到后來慢慢消失了。
師:這句話內涵這么豐富,怎么能讀好呢,看看插圖,李白站在江邊,假如想象一下我們現在站在江邊,船已經開了好一會兒,李白還在望啊,不禁想起兩首詩。
生讀。
師:船已經越來越遠了,
生讀。
師:
生: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誼。
生:天長地久。
生:真是萬古長青。
師:你是贊美他,可以。剛才有個同學說他們之間是情深義重,可以嗎?
板書:情深意長。
師:我們怎么把這種情深意重讀出來,站起來讀可以,坐著讀也可以,看怎么把這種意境讀出來。讀。
生讀。
指名讀。
師:一個重情的李白。
指名讀。
師:你想表達出來的感情表達出來了嗎?
生:表達出來了。
師:你還可以表達得更好,聽聽老師說。
師范讀。
師:你想再試試嗎?
生再讀。
師:我就知道你行。誰還愿意讀。
指名讀。
師:能放下書嗎?放下書,女生先來,和李白一起送送孟浩然。
女生讀。
師:柔情的相送。來,男生一起來。
男生讀。
師:是一種豪壯的送別,來,站起來一起讀。
生讀。
生讀。
師:最后兩句天際流(流拉長音)
生:流拉長了有感情一些。
生:這樣讀讀出了李白舍不得孟浩然的感情。
師:讀得長一點舍不得孟浩然走,深遠感一點。
生讀。
師:讀得再深遠一些。
生再讀。
師:人分千里外,人在一送中,誰沒有親戚朋友呢,李老師想借離別之際送給你們,愿你們多讀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