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首先必須開頭要開門見山,既要一下子抓住聽眾又要提出你的觀點,中間要用各種方法和所準備的材料說明、支持你的論點,感染聽眾,然后在結尾加強說明論點或得出結論,結束演講。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演講稿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演講稿模板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2023年科技興國科技強國演講稿一
開幕式的節目精彩紛呈,有小火箭的飛天,有遙控車的表演,還有自制模型的展示,令人眼花繚亂……
最令人難忘的莫過于遙控飛機的表演。在一個個小火箭飛天之后,表演就開始了。
一陣“嗡嗡”的.聲音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循聲望去,一架紅綠相間的傘翼機飛了起來,它在操場上盤旋了一圈后,引起同學們的陣陣歡呼,又直向教學大樓沖去……正當我們擔心撞到教學樓屋頂的時候,它靈敏地一抬身子,越過了屋頂轉身回來,向下降,穩穩地落在了紅色的塑膠跑道上。看 的表演,操場上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
接下來出場的是滑翔機,它一起飛就沖向云霄,看著一點一點變小,然后消失在云海中,同學們發出一陣驚呼,過了一兒,滑翔機又俯沖下來,圍著操場繞了一圈后停了下來,這驚心動魄的表演讓同學們叫成一片。
這時,一架直升機映入我的眼簾,它雖然不如前兩架飛機那樣 但是也給人感覺很新奇,特別是它飛到我們面前,向我們搖 時的動作,就好像在向我們招手呢!真是憨態可掬!
那架線操控飛機的表演也扣人心弦,它剛起飛,就如離弦之箭一般飛了出去,我們還沒有看清,它就風馳電掣般地駛過去了,同學們更是呼喊著。
在一陣陣歡笑聲中,開幕式結束了,但科學的鉆研精神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2023年科技興國科技強國演講稿二
20xx年6月23日9時43分,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升空。一瞬間,云霧翻飛,一艘火箭帶著人們無限美好的憧憬,伴隨著無數人的目光,飛向了太空。這一刻,很多兩鬢斑白的科研人員,紅了眼睛。
是什么讓中國堅持二十多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北斗衛星系統?1993年,美國借口我國貨船銀河號向伊朗運送化學武器,利用他們對于gps的控制權,關閉了銀河號的gps,使銀河號徹底失去了方向。當時沒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中國束手無策,銀河號在公海待了整整33天,找不到方向。這是莫大的恥辱啊!自此,一個念頭在中國人的心中萌生:建造一個屬于自己的衛星網絡,讓中國擁有自己的“眼睛”。1994年,北斗一號系統工程啟動,直至今天,北斗衛星全部升空。中國從原先的花費巨資請他國幫忙發射衛星,到如今核心元器件百分百國產化,“連一顆螺絲釘都是我們自己的”,甚至能一年生產15顆衛星。
這樣的中國在他國眼中再也不是可以隨意欺辱的病夫。國外的科技封鎖讓我們意識到,做到科技自力更生才能真正獨立自主,不受制于人。從4g時代開始,華為奮起直追,到了5g時代,華為終于領先。為了遏制華為的崛起和發展,一些國家出臺政策,抵制華為。但他們對華為的懼怕正有力證明了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崛起和超越!應對制裁,華為“南泥灣計劃”已提上日程。
科大訊飛被列入了美國實體清單,禁止其與美國企業合作。但隨后科大訊飛回應:“已全面超越,不懼制裁。”這份自信是科技自主的自信,這份自信是實現科技強國后的昂首挺胸。他國的制裁只會更堅定我們實現科技獨立自主的信念。
實現科技強國是一個偉大的夢想,是一個能讓國人抬頭挺胸的夢想。為了這一夢想,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廢寢忘食,忘我工作。導彈之父錢學森放棄國外優厚待遇,回到一窮二白的中國,歷經千辛萬難,只為實現中國核領域的突破;兩彈元勛鄧稼先遠離親人,在荒蕪的戈壁一待就是幾十年;用生命打造“中國天眼”的南仁東鞠躬盡瘁,事事躬親,踏遍了貴州大山里所有的洼地,只為“天眼”選址……
科技強國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夢想,已有許許多多的科學家為之付出,為之犧牲。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后繼者扛起這面大旗,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作為祖國新一代的我們,更要扛起這面大旗,努力學習,實現祖國的科技夢,讓我們的夢想在宇宙徜徉。
2023年科技興國科技強國演講稿三
結束了草原之行,我們又踏上了首都之旅。這天上午,我們來到了中國科技館,看看我國的科技發展。
中國科技館的造型像一本本相互倚靠的書,一共有四層。走進去,一些懸掛在空中的彩色氣球映入眼簾,他們一會兒組成雪橇,一會兒組成小丑,一會兒又組成狼,色彩明麗,形態萬千。
第一層是華夏之光,有許多我國古代人民發明的東西,如水輪機、紙等。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武器,這些武器充分地利用了火藥。比如一窩蜂,它就是一個竹筒中裝了32只火箭,一齊點火發射,使箭像一窩蜜蜂一樣飛出去,大面積殺傷敵人。
又例如火龍,這是一個大竹筒,中間是空的,放了幾個小小的裝滿火藥的竹筒。在大竹筒外,有四個火藥筒,使大竹筒向前飛。當火藥用完了,就會引燃小竹筒的火藥,不過會被悶著,不會爆炸,大竹筒會脫離。小竹筒靠慣性飛到敵船上爆燃,燒毀敵船,造成殺傷。
古人的發明如此充滿智慧,只可惜到了晚清時代,政府腐敗無能,國家落后挨打。
二至四層依次是“探索與發現”、“科技與生活”、“挑戰與未來”五大主題展廳,主要是現代化的科技技術。如三層的智能家居,它向我們展示了現代化的家居系統,這些智能設備能大大改善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生活更便捷,更安全,更科學。如智能洗衣機,它可以自己判斷衣物材質,選擇合理的方法洗衣。它還可以遠程聯絡,在手機上實現顯示衣物是否洗好、設置洗衣時間等功能。這樣以后我們就可以放心地出去了,出門在外也可以為家中老人打開電視,設置寫字臺何時提醒兒童寫作業,甚至可以通過寫字臺檢測作業是否寫完。家中有物品發生了問題,發生了危險,它還能自己報警呢!這都不需要在家,只需一部手機就行,在外旅行都沒問題。
有了這些智能化的家具,相信以后的生活一定會更美好!
中國科技館里面展示的內容實在是太豐富了,可以看,可以聽,有的還可以體驗,能學到許多科學知識。時間過得真快,我們都還沒看夠,就到了傍晚閉館時間,在廣播通知的催促下依依不舍地離開了。
2023年科技興國科技強國演講稿四
北京,一座古老帝都。這兒有眾多雄偉的帝都景觀,莊嚴的故宮見證了北京過去的輝煌,殘破的圓明園訴說著北京曾經的滄桑,嶄新的奧運村昭現著北京美好的希望……這次北京之旅,我卻感受到了古老中的科技之光。
這是在北京的最后一天了,我們期待的中國科技館也近在眼前。導游介紹說,這是新館,東臨亞運居住區,西瀕奧運水系,南依奧運主體育場,北望森林公園,想必這就是“科技奧運”吧!站在新館前,一個墨綠色的正方體呈現在我的眼前,像是用一塊塊積木相互咬合、拼接而成的,仿佛是一個巨大的“魯班鎖”,又好似一個魔方,弄得大家心癢癢的,恨不得立刻沖進去“解鎖”、探秘。
進了這科技魔方,一個叫作“機械旋律”的創意設置幾乎占了整面墻,每個齒輪鑲嵌得無比巧妙,展現了各種連桿、氣缸、活塞的傳動原理。齒輪的咬合,機械的運動,與其說是物理上的美麗,不如暗喻社會的和諧自然!我們還觀賞了奇妙的“分子運動墻”,仰望了溫順的梁龍的骨架,傾聽了嬰兒在母體內的聲音,感受了太空全方位360度的翻轉,但最有趣的要數學習橋梁的'建設了。
我們先觀看了一段視頻,它向我們介紹了石拱橋、吊橋、立交橋的建造步驟和各個“部位”的名稱。接著,我們幾個人一起在可觸屏幕上玩起了搭建橋梁的游戲,“先是石墩臺,對,對!”“然后是墩柱,還有拱腳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操作,屏幕上的一座石拱橋在五六只小手的操作下完工了,我們興奮得“呀”地叫開了。接下來是一座立交橋,多了幾個橋索和拱圈,我們又沉浸在科技的海洋中,感受著動腦動手的快樂……
學習源于好奇,科技改變人生。中國科技館,讓我們在參觀和體驗中進行思考和領悟。這一次,我滿載而歸!
2023年科技興國科技強國演講稿五
迎國慶作文700字:發展歷程興國之路
在回顧新中國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1年來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時,人們便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學技術是支撐共和國大廈的堅強支柱,科學技術在富國強兵,振興中華的偉業中正在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5500多名代表滿懷著喜悅的心情和強國的夢想相聚北京,出席了這次科學盛會。鄧小平同志在會上發表的講話中首次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理論。科學迎來了又一個春天。中國的科學將在東方的地平線上重新崛起。
據統計,1978年以后的一個時期,我國科研與教育部門每年發表論文的數量遠遠超過歷史記錄。增長率達到了世界第一。從80年代到90年陸續建立的眾多國家重點實驗室使我國的科研工作實力日益增強。象中科院高能物理實驗裝置正負電子對撞機。北京天文臺的亞洲的2.16米天文望遠鏡,航天部門成功地實現了發射一箭多星和返回式衛星以及遙感衛星、通訊衛星和氣象衛星,中國科學家的大泮考察獲得許多重要成果,這一切都說明中國已經在高科技領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高瞻遠矚,拉開了依靠科技發展經濟的序幕,沒有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也就沒有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的“863”計劃、“星火”計劃、“火炬”計劃的實施,使我國在生物技術、能源技術、材料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航天技術、自動化技術等諸多領域得到迅速發展,有些已經在國民經濟的生產部門得到應用。象材料領域的復合材料、陶瓷材料、超導材料,信息技術領域的巨型電子計算機大型程控交換機,自動化領域的工業機器人和6000米水下機器人等都是在高新技術領域內達到或接近國際水平的發展成果。
1995年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和同年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明確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這是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全面落實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勝利實現中國現代化建設第二、三步戰略目標的重大舉措。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科學技術走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重要陣地。53個開發區和60多個省級開發區,涉及到生物、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光機電、環境保護等技術。總共立項12500多項。從91年到97年,開發區技工貿收入從87.3億增加到3300多億元。
目前從南到北,從沿海到內陸,高新技術產業風華正茂,國營與民營企業當中都涌現出一批頗有特色的單位都以他們的高科技實力而成為市場競爭中的佼佼者。
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在歡慶中國科技發展的成果時,我們也期待著中國的科技將以更新的姿態,更新的步伐跨入2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