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七年級語文名師備課教案人教版篇一
《爸爸的花兒落了》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從中感受至愛親情。
課前準備
學生:1、預習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2、在學習的過程中,你可能也遇到過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許感受到父愛的事件很多,準備好說給大家聽聽。
教師:
1、準備好授課內容及多媒體課件。
2、有條件的,可提前為學生播放影碟《城南舊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1、導入
(1)可以用深情的語言為學生講朱自清的《背影》中"望父買楠"的片斷,以創設情境。
(2)也可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親教兒子一步步脫險的經歷導人。
(3)還可用以下話語導人:
人生在世,人們夸贊的最多的是母愛,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愛。可是今天我們要為我們的父輩唱一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夸贊。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親的父親吧!
2、整體感悟:
(1)檢查預習情況。(利用多媒體課件)
(2)快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大屏幕技影出示問題組:
a.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
b."花"在全文結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c.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速讀課文后,四人小組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
a.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7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b.文章題目為"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可以看出"花"是作為線索貫穿小說始末的。
c.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同時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研讀與賞析(上)
教師導學:
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個話題再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七年級語文名師備課教案人教版篇二
《音樂巨人貝多芬》
一、說教材:
《音樂巨人貝多芬》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內自讀課文。第三單元是名人故事單元,學習這類題材的課文,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探尋人物的足跡,學習他們的精神,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本課敘述的是音樂巨人貝多芬,學習這篇課文,營造審美氛圍,從貝多芬的肖像入手,讓學生對貝多芬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感受。 “相由心生”,貝多芬的外貌是他的心靈世界和獨特個性的折射,激發學生對人物做進一步的了解。貝多芬對待扼運的態度,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在苦難中造就的偉大品格對學生能起到一定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說目標:根據課文內容與教學實際,我設計了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人物的肖像描寫的技法——“形神兼備”。
2、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內容。
【過程和方法】:
1、學習運用勾勒外貌和語言描寫刻畫人物的寫法。
2、引導學生從感受人物的肖像描寫進而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培養學生堅強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難點】: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內容,學習運用勾勒外貌和語言描寫刻畫人物的寫法。
三、說過程:
1、以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激情導入,然后介紹他的生平。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了解貝多芬的生平、作品及影響。
2、本單元的重點就是通過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為此我設計了第二個環節——學生自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這對精讀品析課文做了有利的鋪墊。
3、在整體閱讀基礎上,學生精讀課文品析人物形象。為此我設計了一個問題:我從 看出貝多芬是一個 的人。學生通過教師引導對課文的信息進行細致的篩選,從而對人物形象也有了一個立體的感知。
4、人物形象的感知如此的立體,這得益于作者對人物形象的精到的描繪,特別是對人物肖像的描寫。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再讀有關貝多芬的肖像描寫的句子,總結描寫的要點,并進行實踐環節:請學生進行人物速寫,選取同班同學,描寫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讀大家一起猜,同時我適當點撥寫法得失。
5、語文在于積累,教師要實時指導學生知識的遷移,為此我先設計了一個問題——你還知道哪些像貝多芬一樣,身患疾病,不向命運低頭,自強不息的強者?你了解他們多少故事?勾起他們探求這些人偉大事跡的渴望,并結合教學實際,我選取了《名人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世界——無聲 無光 無語》《我的生活——海倫凱勒自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幾篇勵志書籍,讓學生課外閱讀。
四、說教法:
1、根據張志公先生關于語文課“是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并以實踐能力的養成為依歸的課”的思想,我確定了自己閱讀教學的課型——“五步推進式”教學模式,即“資料助讀-整體感知-精讀研討-學練鞏固-積累遷移”。這種教學模式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即對閱讀材料由淺入深的理解過程。從教讀過程來看,既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運用知識進行訓練的過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地位也都得以體現。
2、興趣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導入,教師利用鮮活的導語,引起學生的興趣,自然的轉移到教學的活動中,是一堂課順利進行的前提保證。為此根據本課的特點,在課前播放貝多芬的代表作《命運》,一是激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二來也為學生探究本文做了心理準備。
3、以讀為本,運用各種朗讀法,欣賞品味文章。“讀書百遍,其意自見”文章的語言比較地生動傳神,也有一些含義比較深刻的話,不可能光靠著語言的傳達給學生,在這種說不出、道不明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學生多次的朗讀來引導他們自主地欣賞品味這些語言,教師靈活地運用快速閱讀、默讀、齊讀來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和其中的內涵,在讀中培養朗讀能力。
4、重視學生能力的養成,文本就是例子,教師要善于運用這些例子對學生進行寫作能力的指導,本課就利用學以致用這個環節,讓學生得到“漁”。另外,語文在于積累,教師應依據所學知識,引導學生知識遷移,轉化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并進行思想教育。讓學生知道,不僅在課堂上、在教科書中學語文,還要在課堂外、在生活中學語文。
5、根據語文學科特點創設有助于師生對話、溝通的教學情境,營造民主、和諧、互動、開放的學習氛圍,激發他們的語文學習的興趣。教師采用激勵語言引導學生主動、合作學習,組織多種形式探究、討論、交流等活動,培養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說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到賞識學生、全員參與、共同發展的目標,為此,老師就必須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運用鼓勵性的語言和手勢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教師始終給予積極性的評價,即使學生的答案不夠準確甚至完全錯誤,教師也會面帶微笑地鼓勵他們,點評要適宜。這樣就能全員參與積極提高。事實上我的學生也真的讓我刮目相看了。
此外,還要鼓勵學生全員參與學習活動,特別是我們班級中的學差生,讓他們在一個寬松和諧的氣氛下,勇敢地表現了自己。
七年級語文名師備課教案人教版篇三
《斑羚飛渡》
教材分析:
《斑羚飛渡》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體裁是動物小說。文章通過描繪一群斑羚飛渡懸崖的場面,熱情贊揚了它們可貴的種族精神和整體精神。這篇課文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學生迅速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載體,又體現了本單元 “關注動物世界”的學習重點。課文體現了較強的時代氣息,緊密聯系社會實踐,關注動物世界,關注自然,關注人類本身,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環境保護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以及和諧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清字形,讀準字音,理解詞義。
(2)整體把握內容,理解斑羚飛度的壯舉。
(3)能簡單復述故事情節。
2.過程與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中,領會文章的深刻主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悟斑羚在危難中所表現出的智慧、勇氣和自我犧牲的精神。
(2)聯系生活,初步思考和認識人與動物的關系,培養珍視生命、關愛動物的觀念。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斑羚在災難中的個體生命的尊嚴與意義。
教學難點:人與動物中,人類究竟充當什么角色。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準備: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故事導入
1.課件播放故事視頻:螞蟻脫險
故事梗概: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螞蟻家族不得不進行一次大規模的遷徙,面對熊熊燃燒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螞蟻迅速抱成一個球體,為了那一線生的希望,它們沖向火海。隨著一陣噼噼啪啪的聲響,最外層的螞蟻被火吞噬了,燒焦了,然而這蘊含著生命的團體,仍向前滾動著,噼啪聲越來越響,螞蟻團越來越小,最后滾出火海的螞蟻只剩下一小團兒……
2.導語:在神奇的自然界中,動物常常會有一些出人意料的的舉動。今天,我們要認識動物世界的新朋友——斑羚。
(課件播放斑羚圖片及資料)。
生性溫順的斑羚在面臨種族滅絕的時刻,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板書課題:斑羚飛渡)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配樂欣賞課文《斑羚飛渡》,勾畫出生字詞語。
2.生字詞語練讀。
(課件展示課后讀寫詞語)
3.快速回憶課文內容,然后搶答:
(1)讀完全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回顧課文,印象給你最深的是什么?
(3)用簡潔的語言概述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4. 學生再次瀏覽課文,按照情節的四個環節理清思路。
(1)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簡要復述內容。
(2)請各自用四字詞語概括四個部分。(盡量用原文詞語)
參考答案:進退維谷——出現彩虹——斑羚飛渡——走向彩虹
三、悟讀精彩,走進審美
1.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充滿感情的朗讀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并說說為什么受感動。
2.在斑羚們陷入進退維谷的絕境時,它們的首領鐮刀頭羊發揮了關鍵作用。那么它有什么行動?在它身上我們又發現它有哪些美德呢?
提示:第1個問可以以短語形式歸納,第2個問可以套用人物形象分析用語。
3. 請一學生飽含感情地讀斑羚飛渡的情節,其他同學閉上眼睛,想象畫面。
4. 課件展示斑羚飛渡的場景動畫,請學生注意在觀看過程中留心彩虹出現的次數和時間,并且思考:彩虹每次出現都有什么作用?
5. 小組合作探究:彩虹出現了多少次?都有什么作用?
6.小組匯報,教師指導歸納總結。
7. 生死一跳即將開始,一老一少,一死一生,起跳前的一剎那,他們會展開怎樣的一場對話?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設計演練。
8.找出與你此刻的心情產生共鳴的句子,讀一讀,品一品。
9.總結精神:用“我看到了一群 的斑羚”說話。
10.飛渡過程僅僅幾秒鐘就可以完成,而作者卻把這一場面詳細展開,寫的扣人心弦。飛渡過程中哪些語句寫得好?好在哪里?如果讓你來寫這一場面,你還會有什么創新?找一找,談一談。
四、體驗生活,反思文本
1.當鐮刀頭羊的身影消失在彩虹深處時,斑羚陷入絕境后的種族拯救過程也就全部結束了,作者為什么用如此筆力描繪這樣的一個故事呢?作者沈石溪曾經這樣說過:動物小說折射的是人類社會。下面就請同學們來觀看一段錄象,然后說說你從中領悟到了什么?
(課件播放“ 5.12 ”汶川大地震中最感人的母愛情景《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
2.斑羚飛渡這一悲劇是誰造成的?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課件展示人破壞動物,破壞自然的資料)
學生說感受……
3.請以學習課文的體會和感受用 “關愛親情,就是 ”和“珍愛生命,就是 ”的句式來說說生活中你將如何去踐行。
老師示范:“關愛親情,就是 ”。
學生自主深情述說:“珍愛生命,就是 ”。
把學生現場創作的踐行宣言,開頭與結尾加上“朋友,請珍愛生命。”,然后讓學生和著音樂(《一個真實的故事》),讀自己創作的散文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