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有關名家名篇短篇散文經典簡短一
- 荷花淀教案 推薦度:
- 元旦朗誦的名家詩歌 推薦度:
- 清明散文 推薦度:
- 雨夜的散文 推薦度:
- 春天優美散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欋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老同學在外地工作,很少有機會回來。他在電話里說,上次在老家,看到了基隆河邊10篇名家短篇散文精選:的荷塘,很想念家鄉的荷花,能不能拍些照片發過來看看,以解思鄉之情。我當然一口應允。黃昏時分,最是拍照的好時機,我迎著夕陽出發。“接天荷葉無窮碧,映入荷花別樣紅。”正是賞荷的好時候,老同學不能前來,希望我的這段文字,可以讓他滿意。其實,我早已經被老同學濃濃的鄉情和同學情所感動。——題記
基隆河邊,只在小土橋的附近,上段在北岸,下段在南岸有荷塘。南岸的荷塘,其實就是河道凸出的一個部分,被栽上了荷花。這邊的荷花大多是白色的,但是花瓣碩大肥厚,荷葉也是大的出奇,簡直就是一方大圓桌,墨綠色,葉柄粗壯,密10篇名家短篇散文精選:生倒刺,高高立起,一看就帶著那種生長的力量。可能是設計者為了方便游人賞荷,在荷塘中間有一道曲曲折折的棧橋穿過,沿著行走,你可以和荷們靠的很近,或者說你也好似變成了它們中間的一員,你可以清晰地嗅到淡淡的荷香,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觸摸到它們的身體。
這個季節的天氣最是無常,突然一陣雨水降臨,好在我早有防備,撐開了手中的傘。這時,欣賞打擊樂,已經是大自然最好的饋贈了。噼噼啪啪,砰砰乓乓,我已經分不清楚這是雨點打在傘面上,還是打在荷葉上,亦或是打在欄桿上發出的聲音。反正這些有節奏的撞擊,原生態的音樂,帶著生命的音樂,讓我興奮,讓我陶醉。在這氣氛的烘托下,仿佛我已置10篇名家短篇散文精選:身事外,幻化成仙,與荷花仙子翩翩起舞。
雨水是一條線的落下來,落到水里,濺起了水花,水花是透明的,好像玻璃做的一樣,可是瞬間就碎了,均勻地灑在了河里。雨水落到荷葉上,徹底的散開,卻變成了無數的細小的珍珠,然后再往中間聚集,變成了大個的珍珠,珍珠越來越大,這在河蚌里需要幾年積淀的精華,而在此刻只需要一會,微風吹來,荷葉像女孩子,調皮地歪一下頭,傾斜了一下曼妙的身體,珍珠又變成了水銀,由于它和荷葉的不浸潤,很流暢地傾注到比它低一些的荷葉上,水銀再次變成了大珍珠,珍珠足夠大了,又變成水銀,流到下一片更低的荷葉上,最后落到水里。這簡直就是一場魔術表演。
當我抬起頭,從這夢幻般的世界里走出來,來到小土橋上,視線開闊了。看到荷塘邊有好多人。情侶居多,兩個人同在一片無雨的天空下,手牽手,肩并肩,顯得更加的親密。一個小孩子,早已摘下一片荷葉,倒扣在頭上,孩子的小和荷葉的大,形成了對比,看出了頑童的天性,或許他只是感覺好玩,聽著媽媽的指導,擺著不同的poss,等著爸爸給拍照。對小孩子,一片荷葉只是裝飾,而對于垂釣者來說,一場雨不會動搖他們釣魚的決心和耐心,他們把荷葉戴在頭上,真的就是為了遮風擋雨。只要頭上有了那片荷葉,他們的目光就更加堅定地盯著浮漂,等待那一次細小的顫動。
北岸的荷塘被沿河的小石板路分成兩塊,南邊是靠河的部分,荷花在期初在岸邊生長,已經慢慢的向河中間延伸,像眾多的士兵,浩浩蕩蕩,大有占領河面,渡到南岸的大趨勢。這里的荷花有紅有白,紅白各半,紅白相間,長勢雖然沒有南岸的茁壯,也是喜人。由于此處的水面較寬,站在岸上對著荷花取景,遠處就會有水留在取景框的上面,拍出的照片,有水有荷花有荷葉,顯得飽滿滋潤,很有意境。北邊才是由小路和濱河大道圍城的真正的獨立的荷塘,又被分成了東西兩個部分。這里的荷花比剛才看到的更加的秀氣,或者說有些纖弱,也許是養分不是很充足的緣故。荷花全部是白色,荷葉是淡綠色,這和這片荷塘的整體氣質正好搭配,三處荷塘,三種既是相同,又有著不同的美,真是天地造化。
s("content_relate");【荷花的名家散文】相關文章:
冬天名家散文01-29
名家散文及賞析11-30
《人生》名家散文07-07
名家游記散文01-22
讀名家散文07-19
春節名家散文11-23
友情的名家散文01-31
名家散文欣賞07-21
驃悍名家散文09-10
有關名家名篇短篇散文經典簡短二
- 元旦朗誦的名家詩歌 推薦度:
- 中秋美文 推薦度:
- 勵志美文 推薦度:
- 經典愛情美文 推薦度:
- 生活的美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有關名家的經典美文
揚州從隋煬帝以來,是詩人文士所稱道的地方;稱道的多了,稱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隨聲附和起來。直到現在,你若向人提起揚州這個名字,他會點頭或搖頭說:“好地方!好地方!”特別是沒去過揚州而念過些唐詩的人,在他心里,揚州真像蜃樓海市一般美麗;他若念過《揚州畫舫錄》一類書,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個久住揚州像我的人,他卻沒有那么多美麗的幻想,他的憎惡也許掩住了他的愛好;他也許離開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若是想呢,——你說他想什么?女人;不錯,這似乎也有名,但怕不是現在的女人吧?——他也只會想著揚州的夏日,雖然與女人仍然不無關系的。
北方和南方一個大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無水而南方有。誠然,北方今年大雨,永定河,大清河甚至決了堤防,但這并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頤和園雖然有點兒水,但太平衍了,一覽而盡,船又那么笨頭笨腦的。有水的仍然是南方。揚州的夏日,好處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稱為“瘦西湖”,這個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這樣俗”,老實說,我是不喜歡的。
下船的地方便是護城河,曼衍開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這是你們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還有許多杈杈椏椏的支流。這條河其實也沒有頂大的好處,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靜,和別處不同。沿河最著名的風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橋;最遠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們是知道的,小金山卻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錯——可是我還不曾有過那樣福氣。“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這兒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個塔,和北海的一樣,據說是乾隆皇帝下江南,鹽商們連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這個塔;但還有一樁,你們猜不著,是紅燒豬頭。夏天吃紅燒豬頭,在理論上也許不甚相宜;可是在實際上,揮汗吃著,倒也不壞的。五亭橋如名字所示,是五個亭子的橋。橋是拱形,中一亭最高,兩邊四亭,參差相稱;最宜遠看,或看影子,也好。橋洞頗多,乘小船穿來穿去,另有風味。
平山堂在蜀岡上。登堂可見江南諸山淡淡的輪廓;“山色有無中”一句話,我看是恰到好處,并不算錯。這里游人較少,閑坐在堂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閑寂勝。從天寧門或北門下船。蜿蜒的城墻,在水里倒映著蒼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撐過去,岸上的喧擾像沒有似的。船有三種:大船專供宴游之用,可以挾妓或打牌。小時候常跟了父親去,在船里聽著謀得利洋行的唱片。現在這樣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是“小劃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個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撐著。乘的人多了,便可雇兩只,前后用小凳子跨著: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來又有一種“洋劃”,比大船小,比“小劃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劃”漸漸地多,大船漸漸地少,然而“小劃子”總是有人要的。這不獨因為價錢最賤,也因為它的伶俐。一個人坐在船中,讓一個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撐著,簡直是一首唐詩,或一幅山水畫。而有些好事的少年,愿意自己撐船,也非“小劃子”不行。
“小劃子”雖然便宜,卻也有些分別。譬如說,你們也可想到的,女人撐船總要貴些;姑娘撐的自然更要貴。這些撐船的.女子,便是有人說過的“瘦西湖上的船娘”。船娘們的故事大概不少,但我不很知道。據說以亂頭粗服,風趣天然為勝;中年而有風趣,也仍然算好。可是起初原是逢場作戲,或尚不傷廉惠;以后居然有了價格,便覺意味索然了。北門外一帶,叫做下街,“茶館”最多,往往一面臨河。船行過時,茶客與乘客可以隨便招呼說話。船上人若高興時,也可以向茶館中要一壺茶,或一兩種“小籠點心”,在河中喝著,吃著,談著。回來時再將茶壺和所謂小籠,連價款一并交給茶館中人。撐船的都與茶館相熟,他們不怕你白吃。揚州的小籠點心實在不錯:我離開揚州,也走過七八處大大小小的地方,還沒有吃過那樣好的點心;這其實是值得惦記的。茶館的地方大致總好,名字也頗有好的。如香影廊,綠楊村,紅葉山莊,都是到現在還記得的。
綠楊村的幌子,掛在綠楊樹上,隨風飄展,使人想起“綠楊城郭是揚州”的名句。里面還有小池,叢竹,茅亭,景物最幽。這一帶的茶館布置都歷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樓可比。“下河”總是下午。傍晚回來,在暮靄朦朧中上了岸,將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搖著扇子;這樣進了北門或天寧門走回家中。這時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閑”那一句詩了。
弟弟從我頭上,拔下發針來,很小心的挑開了一本新寄來的月刊。看完了目錄,便反卷起來,握在手里笑說:“瑩哥,你真是太沉默了,一年無有消息。”
我凝思地,微微答以一笑。
是的,太沉默了!然而我不能,也不肯忙中偷閑;不自然地,造作地,以應酬為目的地,寫些東西。病的神慈悲我,竟賜予我以最清閑最幽靜的七天。除了一天幾次吃藥的時間,是苦的以外,我覺得沒有一時,不沉浸在輕微的愉快之中。——庭院無聲。枕簟生涼。溫暖的陽光,穿過葦簾,照在淡黃色的壁上。濃密的樹影,在微風中徐徐動搖。窗外不時的有好鳥飛鳴。這時世上一切,都已拋棄隔絕,一室便是宇宙,花影樹聲,都含妙理。是一年來最難得的光陰呵,可惜只有七天!黃昏時,弟弟歸來,音樂聲起,靜境便砉然破了。一塊暗綠色的綢子,蒙在燈上,屋里一切都是幽涼的,好似悲劇的一幕。鏡中照見自己玲瓏的白衣,竟悄然的覺得空靈神秘。當屋隅的四弦琴,顫動著,生澀的,徐徐奏起。兩個歌喉,由不同的調子,漸漸合一。由悠揚,而宛轉;由高吭,而沉緩的時候,怔忡的我,竟感到了無限的悵惘與不寧。小孩子們真可愛,在我睡夢中,偷偷的來了,放下幾束花,又走了。小弟弟拿來插在瓶里,也在我睡夢中,偷偷的放在床邊幾上。——開眼瞥見了,黃的和白的,不知名的小花,襯著淡綠的短瓶。……原是不很香的,而每朵花里,都包含著天真的友情。
終日休息著,睡和醒的時間界限,便分得不清。有時在中夜,覺得精神很圓滿。——聽得疾雷雜以疏雨,每次電光穿入,將窗臺上的金鐘花,輕淡清澈的映在窗簾上,又急速的隱抹了去。而余影極分明的,印在我的腦膜上。我看見“自然”的淡墨畫,這是第一次。
得了許可,黃昏時便出來疏散。輕涼襲人。遲緩的步履之間,自覺很弱,而弱中隱含著一種不可言說的愉快。這情景恰如小時在海舟上,——我完全不記得了,是母親告訴我的,——眾人都暈臥,我獨不理會,顛頓的自己走上艙面,去看海。凝注之頃,不時的覺得身子一轉,已跌坐在甲板上,以為很新鮮,很有趣。每坐下一次,便喜笑個不住,笑完再起來,希望再跌倒。忽忽又是十余年了,不想以弱點為愉樂的心情,至今不改。
一個朋友寫信來慰問我,說:“東波云‘因病得閑殊不惡’,我亦生平善病者,故知能閑真是大工夫,大學問。……如能于養神之外,偶閱《維摩經》尤妙,以天女能道盡眾生之病,斷無不能自己其病也!恐擾清神,余不敢及。”因病得閑,是第一慊心事,但佛經卻沒有看。
s("content_relate");【名家的經典美文】相關文章:
名家經典美文精選03-20
名家經典美文06-02
名家經典美文賞析02-27
名家語錄美文05-04
禪語名家經典美文賞析01-29
名家經典美文賞析摘抄04-09
名家描寫冬天的美文06-02
有關于名家的經典美文06-14
名家經典美文摘抄范文02-12
有關名家名篇短篇散文經典簡短三
ok3w_ads("s005");高玉亭
高玉亭(1881-1988年),滄縣高家口村(今屬黃驊市)人。高自幼隨父高清槐習武,重練鐵砂掌。擅用連環腿,人稱“飛腿”。
高做小生意糊口。民國九年(1920年)春,只身去津辦貨。行至靜海白莊,自蘆葦叢中躥出十幾名持刀棍之徒,其中一拿火藥短槍者大喝:“掏出錢來!不然要你的命!”高乘其不備,飛腿將其短槍踢飛,緊跟一拳,擊倒匪徒。余眾見狀,一擁而上。高指東打西,瞬間十幾名歹徒東倒西歪,不能起身。
民國十二年(1923年),高于營口市做切糕生意。當地有一人稱“惹不起”的團伙,專欺外地小商小販。一日,高推車出攤,這群人便圍上來,搶奪其切糕。高氣憤至極,進行斥責。不想為首一個大個,上步進拳劈面向高打來。高速翻手擒住對方右臂,向后面撲上來的流氓猛力撞擊,使這兩人對撞倒地。緊接著又打倒兩三人,余眾皆虛張聲勢,不敢再前。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四月,高被日偽所迫到佳木斯當華工。一次工人和班頭發生口角,一日本兵不問情由照高舉拳就打。高使一個順手牽羊,把其人摔倒在地。這時,又有五六個日本士兵沖到面前。高順手抄起一條扁擔,橫掃立劈又擊倒幾人。他見來人復加,于是借扁擔撐跳,躍過壕溝退走。此后高返鄉開館授徒,直到97歲高齡,還臨場教授弟子。
高一生襟懷坦蕩,見義勇為。若遇不平,則奮不顧身,起而抗暴。但又謙虛謹慎,從不使武欺人。平時諄告門徒,不可惹是生非。高的品格,名重鄉里,亦倍受武術界同仁尊崇。
張之江
張之江(1882-1966年),字子姜,號保羅,又號天行。曾用名子岷。鹽山縣留老人莊(今屬黃驊市)人。幼年隨曾祖入塾讀書,18歲應童子試,補諸生。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募兵,張父為村正,無奈送子入伍。張通文墨,天資聰慧,為軍中罕見,被選人常備軍。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任騎兵排長。宣統三年(1911年),張響應孫中山領導之辛亥革命,策劃灤州起義。灤州起義事發,清政府緝拿革命黨人,馮、張均離去。民國三年(1914年)張在四川成都遇馮玉祥。因他們系灤州共患難之同志,張遂脫離陳宦部,歸屬馮玉祥正在組建之第十六混成旅任參謀。隨著西北軍發展,張歷任旅長、師長、軍長。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稱帝,民國六年(1917年)張勛復辟,張之江率軍征討之。民國十三年(1924年),張為第一路司令參加首都革命(北京政變)。后任察哈爾都統兼第一軍軍長,為西北軍“五虎上將”之一。灤平會議后,張揮師與吳佩孚大戰,吳兵敗難逃,直系軍全線崩潰,曹錕下臺,清帝離宮,西北軍改名國民軍,通電迎接孫中山北上。民國十四年(1925年),張作霖之部將郭松齡不滿張作霖投靠日本帝國主義,與馮玉祥密約,聯合國民軍反對張作霖。張奉馮之命率第一軍駐豐臺,以響應郭之起事。未料,奉系軍閥李景林部與國民軍二、三軍發生沖突。二、三軍退卻,張率部接戰,于楊村擊敗李景林,進駐天津。民國十五年(1926年)元旦,馮玉祥接受李大釗建議,通電下野,赴蘇考察,張繼馮任西北邊防督辦兼國民軍總司令,在南口大戰中,張積勞成疾,離職休養。民國十六年(1927年),張受馮玉祥之命為國民軍全權代表駐南京首席聯絡官,此后退出軍界。
張在養病期間,有人進言,讓其恢復武功鍛煉,以利康復體質。張甚痛洋人稱吾人為“東亞病夫”,認為“強國必先強種”,主張“強種救國”,亦深感習武之益,出此動機,遂提倡武術。又因武術乃我國之國粹,故倡議稱武術為國術。民國十七年(1928年)三月十五日《國民政府公報》第41期刊載第174號公文,批準國術研究館籌備處備案,由鈕永建、蔡元培、孔祥熙、何應欽、于右任、張之江發起組織、籌備事宜,并改稱中央國術館,發表成立宣言,由張之江任館長,馮玉祥任理事會理事長。其館務為研究中國國術,教授中國國術,編印國術書刊,管理全國國術事業。民國十七年(1928年)三月二十四日,在南京內橋金陵大舞臺舉行中央國術館成立大會,館址設在南京西華門頭條巷。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又成立中央國術體育專科學校,后改為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國立國術體育師范專科學校,校址在南京孝陵衛。館長和校長均由張之江擔任。
張提倡術德并重,文武兼修,主張博采眾家之長,反對門戶之見。對教師和學員,要求在重武德之同時,發揚國術,廣泛習武,嚴防互相鄙視、彼此保密。在建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時,張等共編校歌,其詞為:“揚子波明,鐘山松翠,校旗高映晴空。明恥教戰,強種御侮,學貫今古與西東。”歌詞反映了張之江的主張:強種強國。不僅國術不分門派,而且武術和體育亦必中西合璧,交流融合。
為了辦好國術體育專科學校,張于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赴英、美、法、德、意等國考察,同時宣傳中國武術。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又率國術館表演隊和國術體育專科學校籃球隊訪問馬尼拉、新加坡、菲律賓、吉隆坡等地。在新加坡,受到華僑領袖陳嘉庚的熱情接待。同年,第11屆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國術館派運動員隨國家隊參加。運動員之旅、宿、食費自理。結果,體育名落孫山,而國術表演引起各國有識之士的很大興趣。德國專家評論:“中國武術獨具特色,藝術、舞蹈、奮斗三大特色俱備。”奧委會頒發奧林匹克運動會紀念章一枚,張異常珍惜。終生保存。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張應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邀請,去徐州襄助軍機,參與指揮臺兒莊戰役。后隨李宗仁撤至廣西,脫離軍隊,致力館校遷徙事宜。李宗仁贈張之江汽車一輛,張用此車運送職工眷屬和館校之文件資料,自家之十余箱衣物卻拋于廣州灣。館校由南京先后遷至長沙、桂林、昆明、重慶。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館校逐漸恢復。因南京原館校舊址遭日軍焚毀化為廢墟,張去天津,將國術體育師范專科學校設在天津,中央國術館仍遷回南京游府西街廖家巷2號、張之江住宅樓下,以此作為臨時辦公地點。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體委主持武術工作的張軫,登門拜訪張之江,聽取他對發展中華武術之意見。張曾當選為全國第二、第三、第四屆政協委員和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1955年2月11日,毛澤東主席致函張之江:“之江委員,惠書早已收到。本想約談,因循未果。今日查詢,知先生已返上海,只好待之將來了。先生熱忱愛國,如有所見,尚望隨時賜教,順致敬意。毛澤東,一九五五年二月十一日。”
1957年,張之江在全國政協二屆三次會議上發言。對發展中華武術提出了自己的見解。1956年秋,國家體委在北京舉行全國武術表演,張應聘為總裁判長。當賀龍在大會上宣布武術界老前輩張之江將軍到來的時候,會場響起長時間、熱烈的掌聲。
朱松隱
朱松隱,生于清光緒年間,滄州人。朱出生于武術世
家,其祖父長點穴、卸骨、搏擊,重練氣,行內功,曾在上海設紫陽鏢局。其父經武科供職金山縣衛士。
朱自幼隨父習武,擅彈功。中年傳藝行醫于江蘇、浙江。一次舟渡太湖遇盜,其舉弓發三彈,盜應聲而倒。遂有“神彈子”之稱。日軍侵華時,在上海有一日軍少佐強與其比武。朱傷少佐后,即潛走至奉賢縣青村港鎮定居。其子朱鳳石擅彈弓,善硬功;其孫朱文初曾獲1952年華南民族形式體育大會二等獎;次孫朱文華,1988年隨上海市氣功武術表演團出訪馬來西亞做硬氣功表演。其武術世家之名,方圓數十里老少皆知。
郭錫山
郭錫山(1882~1940年),滄州城內人。郭師承于桐波習燕青拳。他敏而好學,文武兼修,深得師愛。年輕時,曾在清廷常備軍騎兵營任營長。
民國十六年(1927年),到南京協助張之江籌建中央國術館。民國十九年(1930年),在中央國術館任教務處處長。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到國立國術體育師范專科學校任職。
郭著有《青萍劍》一書。
王寶善
王寶善(1883~1963年),滄州西門外神門口人。王28歲拜李富臣為師習功力,雖習武較晚,但練功刻苦,十幾年練就氣功、硬功,尤擅大槍術。
民國十九年(1930年),東北軍駐滄團長夏鶴一,聞王槍技好,要求一試。二人各執一槍,夏刺一中平槍,王陰陽一合,兩桿碰在一起,夏的大槍被磕橫到一邊,夏又刺一槍,大槍又橫到一邊,夏佩服。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駐軍郭潮嶺經李凌霄介紹訪王,兩次動手均輸于王,郭遂為王之常客,二人相互切磋武藝。郭授王形意拳術,后郭所在部隊調走,郭辭別王時。王將功力門密不外傳的“對刺刀”傳于郭。
李德海
李德海(1883~1954年),南皮縣李家莊人。幼隨父來滄定居。李曾隨邱三、王振海、郭奎元習唐拳、燕青、太祖等拳法,后又從師米連科習青萍劍法。他之好友趙慶海向東北軍駐滄團長夏鶴一習武,李訪友,趙將其介紹給夏之師李書文。李書文對李德海說:“素聞你之槍法奧妙,何不與我比試?”二李各持一桿進場,幾招后,李書文大悅,稱其功底不錯,收其為徒,故李有“小神槍李”之稱。
李于清末,曾與邱占魁、袁春霖、方來春、沙寶興、魏寶貴等在京王府當護衛。袁世凱稱帝時,被編入北海宮廷消防隊。此間,一些惡棍受李之教訓。袁倒臺,李返滄,又受湖南督軍張敬堯部招募為武術教師。后回鄉,在滄州、戴家園、唐官屯等處授徒傳藝。
馬鳳圖
馬鳳圖(1888~1973年),字健翊,回族,滄縣楊石橋(今屬孟村回族自治縣)人。馬自幼習文愛武。幼年受伊斯蘭經堂教育,讀私塾,繼入滄縣高小。宣統元年(1909年)以不第秀才資格考入天津北洋師范學院。不久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為“燕支部”主要成員。奉同盟會之名,為對抗日本武士道精神,馬同李存義、李書文、李瑞東等一起創立中華武士會,任副會長兼教習。辛亥革命后,因參與反袁世凱恢復帝制活動而遭迫害,遠走關東。在東北任中、小學教師,曾聯合不滿現實的知識分子發起“新村運動”。民國九年(1920年)返鄉務農,練武習中醫。
馬幼年與馬捷元學劈掛拳,與舅父吳懋堂學青龍拳,又與吳懋堂、吳世科學八極拳。12歲拜鹽山縣黃林彪為師,學通備劈掛內外場拳法,受師偏愛,授以大槍、長刀及劍棍術。為深研八極拳底蘊,又請教于羅疃張拱辰。他旅居東北期間,與郝鳴九、程東閣、胡奉三結為金蘭,他將劈掛、八極拳法傳于東北,也將其他人之戳腳、翻子等拳法融于己身。民國十二年(1923年)家鄉大旱,率二弟英圖、三弟昌圖及長子廣達赴豫投奔馮玉祥。不久隨馮進駐北京。曾任前門稅務稽查主任、通縣稅務局長。此時,由于同情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事業,曾掩護共產黨人劉格平。民國十三年(1924年),馮撤出北京,駐拔不定。他應馮部張之江之邀,與英圖為張的隨員。張之江提倡武術,馬在張家口為張籌辦新武術研究會,為馮軍編定《破鋒八刀》和《白刃戰術教程》。民國十五年(1926年),馮軍在南口大戰失利,主力向西撤退,馬隨馮軍劉郁芬部經寧夏入甘肅,馬英圖隨張之江去南京,從此,馬定居蘭州。
馬在西北,曾任縣長、軍法處長、專員、代理廳長、省府顧問、政務委員等職。在政界他體察民情,為民謀益,傾向共產黨的主張。民國十七年(1928年),他在狄道縣發起李大釗追悼會。20世紀30年代初,與愛國將領續范亭一起。多次撰文抨擊國民黨對日不抵抗主義,此間任西北軍團長的長子廣達在長城戰役中重傷犧牲。“西安事變”后,他撰文擁護張、楊之行動。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之初,謝覺哉去蘭州組建八路軍辦事處,馬鳳圖給予支持。謝覺哉在日記中對馬的開明態度和政治見解評價很高。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馬鳳圖通過共產黨員劉奇夫向抗大捐款。共產黨地下工作者楊靜仁、張杰等也曾在他的掩護下開展工作。抗日戰爭中期,馬徹底脫離政界,以醫為業。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第三天楊得志家訪馬鳳圖,讓其出任規勸寧夏馬鴻逵部和平起義談判代表團副團長。
在西北,馬始終注意中華武術的研究和發展。他以“通備勁”將劈掛、八極、戳腳、翻子拳術熔鑄于一體。以滄州"35十五圖”之棍法為粗架,吸取西北鄉土之棍、桿法,創編獨特的“風磨棍”。民國十八年(1929年)他創建張掖縣國術館后,參與甘肅省國術館之籌建,任副館長。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在蘭州創辦“華斌體育學社”。
馬認為,武術是民族形式的體育運動。所以冠以“民族形式”是因武術有其豐富的內涵,具有其他體育項目所沒有之民族特點。武術的發展,必適應社會條件之變化。他追求眾多武術門派各從其類的歸一趨勢,以德為本。清宣統二年(1910年),他為天津中華武士會寫了一幅對聯:“勢通百節招通膽,氣潤三焦德潤身。”他的武術理論,尚存二十萬余字手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馬鳳圖謝辭人民政府所給予的物質待遇,以中醫為業,自食其力。1960年前后,七次被評為省衛生先進工作者,并得《團結報》載文表彰。同時,他積極宣傳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參與了寧夏回族自治州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籌建工作。
李維祺
李維祺(1888~1950年),獻縣元昌樓村人。李白幼習武,14歲隨本村李永利習花拳,三年后,又去內蒙古喇嘛廟拜師學藝,二十多歲回本村自辦拳腳房。二十多年共授徒一百三十余人。他教徒德術并重,十分嚴格。逢年過節,攜徒赴獻縣、武強縣城際大章、三角、臨河、竇村、沙洼等村鎮獻武表演,其徒佼佼者有楊芳久、楊立成、王風華、栗文起、賈雙環等三十余人。
李為人仗義勇為。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元昌樓村有一農民去竇村廟會賣騾子,買主是召什村一惡霸,言明過二日付錢,但到時又戲耍賣主,要賣主喝兩口尿
湯再付款。李聞訊趕去,拉出惡霸,拳打腳踢,惡霸服輸,當場付錢。圍觀者無不稱快。
陳鳳魁
陳鳳魁(1888~1960年),字子恒,滄州城東孫莊子村人。陳自幼隨父陳玉山習武,對燕青拳法領會較深。民國十八年至十九年(1929~1930年)去濟南于山東省主席陳調元公館任侍衛長。
陳在日軍侵占東北時期,于奉天省(今遼寧省)溝幫子火車站做護站時,一夜巡查,遇一日本醉兵,持棍打人。他不忍中國人受辱。奪其棍,那棍為“二人奪”。日軍人持劍刺陳。陳以劍鞘照日軍人頭上直劈。日本軍人知是劍鞘,不加理睬,向陳直刺,陳急上步,墜肘壓腕,轉在日軍人身后,一招鳳凰單展翅橫掃其咽部,日軍人應聲倒地,陳就機遁去。
張寶琴
張寶琴(1889~1965年),字貢南,南皮縣大丈二橋村人。張自幼隨父張貴春習武,攻飛虎拳法和鐵砂掌、鐵布衫,可掌劈數磚。以棒擊其身,其身無痕。清宣統二年(1910年),因家貧去奉天(今沈陽),于鐵北路街辦寶成武館授徒。因其為人正直,助人為樂,廣享贊譽。民國九年(1920年)春,有稱“黑旋風”、“火車頭”之二匪,于奉天一帶搶掠奸淫,民憤甚大。當地政府多次緝拿,數警察受傷而未能擒匪,遂張示宣賞。張藝高膽大,為民除害心切,他暗查二匪活動規律,設計擒匪。一夜,二匪去妓院嫖娼,張入妓院中扮院中接待者。初更過后,二匪至,張讓過“黑旋風”,一掌打倒“火車頭”,施一招撩陰使“火車頭”一命嗚乎。“黑旋風”聞后有聲,轉身掏槍,張抓其腕,擰其臂,奪其槍,將其送官府。官府賞金贈匾,請其入警署為教官,他婉言謝絕。
張授徒數百,今沈陽一帶習飛虎拳者,多其所傳。
褚桂亭
褚桂亭(1890~1977年),又名德新,任丘縣(今任丘市)鄚州鎮四鋪人。8歲習武,寒暑風雨無阻。青年時曾訪河南、山西、四川、湖北等地,先后從師程德錄、黃柏年、李存義、孫祿堂、尚云祥、姜玉和、程廷華、梁振普、郝恩光、楊澄甫、李景林。螳螂、通臂、形意、八卦、武當、太極等各門拳械均有較深造詣。民國十七年(1928年)春于滬舉行的比武大會上,擊敗對手,名列前茅。同年秋,在杭州國術比武大會上,任監察委員,并與武匯川在滬創辦中華武當太極拳研究社。民國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931~1937年),南京多次武術比賽,均任評判。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后,他與南京中共地下黨員董建悟交往甚密。他以教拳為名,從事情報工作。
褚為人正直,國民黨軍閥孫傳芳以權勢逼其做武術教官,他深知孫賣國求榮、欺壓百姓,便辭職不干。國民政府一些高級軍政機關聘他教拳,均被拒絕。一些仗勢欺人之武林敗類,都受過他的嚴厲教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專心從事武術研究和推廣工作。1957年,為國家體委編選88式太極拳動作示范者之一,1958年至1963年,經常為上海市武術隊輔導,學者甚重。
褚一生授徒數千,狄兆龍、王禧奎、張瑜、吳貴德、董佩云、紹善康、鮑關元等均受其教。
姜容樵
姜容樵(1892~1973年),原名姜光杰,滄州城東八里屯人。少年時隨伯父姜德泰(武進士)及陳玉山習燕青拳法,后從師李存義,張占魁習形意拳和八卦拳。清宣統三年(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后,他任鐵路職員數載,后去南京江蘇省第十中學任教三年。民國九年(1920年),赴滬創辦尚武進德會,自任會長。此間出版《當代武俠奇人傳》。民國十七年(1928年)中央國術館成立,應聘任編審處處長。主編《國術周刊》、《國術旬刊》和《國術統一月刊》。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后,與徐志一、馬步周于滬組建健康實驗社。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去皖任教,送子參加新四軍。1953年,在全國民族形式體育編譯大會上。任武術總裁判。1955年,雙目失明,應上海市體育宮之邀,由學生攙扶,上場表演八卦掌。
姜著有《寫真太師水磨鞭》、《寫真太師虎尾鞭》、《寫真鞭槍大戰》、《寫真青萍劍》、《八卦掌》、《形意母拳》、《太極長拳》等。
李霖春
李霖春(1899~1975年),字雨三,滄州東門里人。李7歲從李國恩學功力拳,11歲從余同波學燕青拳。他精煉拳技,又習正骨、接骨醫術。
李技藝較深,求教者眾多。民國九年(1920年),長沙督辦張繼堯曾拜李為師。民國十七年(1928年)南京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聘他蒞館任教。民國十九年(1930年),東北軍駐滄團長夏鶴一,拜李為師。
李之徒姜容樵、于伯謙等均有名氣。
劉振山
劉振山(1907~1982年),滄州城內人。劉練功刻苦,深受師楊昆山、李霖春喜戴。時,馬某仗勢于滄稱霸,向劉挑釁,劉被逼痛打馬,但畏其勢,帶李霖春書信,離滄赴滬,找到師兄李堅武。李為孔祥熙之侍從副官。時,中央銀行籌備西遷四川萬縣建分行,轉移金庫需高手護行,劉以警衛班長身份保鏢去川。途經漢口,拜見杜心五,杜收其為記名弟子。在萬縣因劉功深、為人寬厚,被萬縣國術館聘為教練,后擢升為副館長、館長。任教十五年,徒有數千,為萬縣聲譽最高之武師。因其徒于多次比賽中獲優,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親書“武藝超群”橫幅贈之。
1956年劉返滄授徒。1965年,天津、邯鄲、滄州三地區舉辦武術聯賽,前20名中有5名系劉之徒。
(全文完)
相關熱詞搜索: 小傳 武術 名家 ok3w_ads("s006");ok3w_ads("s007");
有關名家名篇短篇散文經典簡短四
名家之作:離別的禮物
一個初秋的晚上,清風徐徐吹來,夜色迷人。11歲的彼得和爺爺在院子里,卻沒心思欣賞這明凈的秋夜景色,一個勁兒地直想著屋里那床毛毯。他沒想到爸爸真的會把爺爺送走。現在,事情已經明擺著了,爸爸給爺爺買了離別的禮物——一床大毛毯。
今晚,是他和爺爺相處的最后一夜了。爺爺看出他的心思,說:“我去把口琴拿來,吹一支古老的曲子給你聽聽!”
然而,爺爺從屋里拿出來的.不是口琴,而是毛毯!
“啊,這毯子真好!”老人撫摩著毯子說,“你爸是個好人,這要花不少錢呢!寒冬到了,有了這床毛毯,在那地方就不愁冷了。那兒不會有這么漂亮的毛毯的!”爺爺總是把事情說得那么輕松。每當彼得提到離別,爺爺就說是他自己的主意。
可彼得想:“一個孤老頭,離開自己的親人,到政府蓋的那幢樓房——孤老院里,和別的老頭住在一起,能算是幸福嗎!他真不相信爸爸會做出這種事來。彼得難過得真想哭,但他忍住了,他已經是大孩子了。他走進屋子拿來了爺爺的口琴。
爺爺吹起一支歡樂的曲子。彼得聽不進去,他呆呆地凝望著峽谷。
忽然傳來兩個人的腳步聲,那是爸爸和那個臉蛋光得有點刺眼,活像個洋娃娃的女人回來了。口琴聲戛然而止。爸爸沒有說一句話。那女人走過來嬌聲嬌氣地對爺爺說:“明天,我就不送您啦!我是來向您道別的。”
“您的心地太好啦!”爺爺說著,低下頭,望著地面,望著他腳邊的毛毯。然后,他彎下腰,拿起毯子說:“請你看看這個,我兒子送給我一條多好的毛毯做離別的禮物。”
“嗯,”姑娘摸了摸毛毯說:“這毛毯真不錯。”她忽然轉身向爸爸,冷冷地說:“肯定花了不少錢!”爸爸清了清喉嚨,吞吞吐吐地說道:“我,我想給爸爸買一床最好的……”姑娘好像被釘在那里,兩眼沒離開過那床毯子,半晌,終于開腔了:“喲,還是一床雙層的啊!”
“是的,”爺爺說,“是雙層的,一床漂亮的毯子,給我老頭做紀念!”
爸爸默默地進屋去了,那女人馬上跟進去,喋喋不休地說那毯子太昂貴。爸爸像往常一樣,逼得沒法只好發火了。她一轉身要走,正好遇到想進屋的彼得。她又轉身嚷道;“不管怎么說,他無需一床雙層毛毯!”爸爸望著彼得,眼里露出了尷尬的神情。
彼得忍不住了,對爸爸說道:“她是對的,爺爺不需要一床雙層毛毯。來,把它剪開,成為兩床。”爸爸和那個女人都愣住了。
“爸爸,聽我說,剪成兩半,一半給爺爺,另一半保存起來。”
“這個主意不壞。”爺爺溫和地說,“我不需要這么大的毯子。”
“是的,”彼得又說,“一層毯子足夠送走一個老頭,省下一半,留著以后用得著的。”
大家都沉默了。
好半天,爸爸走到爺爺面前呆呆地,沒有一句話。爺爺望著兒子喃喃地說:“沒關系,孩子,我知道你不是這么想的……我知道……”
這時,彼得哭了,但沒什么,因為爺爺、爸爸都哭了,哭成了一團……
(作者 美 弗·達爾選自《中外敬老故事300則》有刪改)
s("content_relate");【名家之作:離別的禮物】相關文章:
1.名家之作:張揆輔《憐憫和善行的距離》
2.名家之作:你不必完美
3.名家之作:秦文君《分別的時候》
4.名家之作:收藏幸福
5.名家之作:王舉芳《愿望》
6.名家之作:張愛玲《心愿》
7.名家之作:朱成玉《捆綁苦難》
8.名家之作:豐子愷《美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