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成績已屬于過去,新一輪的工作即將來臨,寫好計劃才不會讓我們努力的時候迷失方向哦。我們該怎么擬定計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個人今后的計劃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計劃篇一
中國民族民間舞系是北京舞蹈學院的一個主要舞蹈教學系,目前,以兩種學歷教育為主,一是中國民族民間舞本科教育(表演和表教兩個專業),二是中國民族民間舞碩士研究生教育。今天,它擁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舞蹈教育家和教授,他們分別是賈作光、彭松、許淑英、斯琴塔日哈、朱萍、李正康、陳春綠、羅雄巖等。現在在職的'教授、副教授有潘志濤、賈美娜、明文軍、高度、趙鐵春、郭磊、韓萍、田露、國家一級演員于曉雪,等等,同時它還擁有一批經驗豐富的講師和專職教師。
本科教育其目標是為培養具備高度舞蹈藝術素質、集中國民族民間舞表演、教學、編創和史論于一身的學科帶頭人和舞蹈尖子人才。其主要課程:漢族的有東北秧歌、膠州秧歌、海陽秧歌、鼓子秧歌、安徽花鼓燈、云南花燈等,少數民族的有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朝鮮族、傣族、苗族等各種各類中國民族民間舞蹈。
碩士研究生教育培養目標,是培養以本學科屬性為基礎研究的研究型人才。
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計劃篇二
;摘 ? 要:舞蹈藝術是一種既特殊又普遍的文化現象,通過人的肢體動作為主要的表現方式,任何舞蹈都有其內容與形象,反應的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語言。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反應的,是伴隨著中國社會發展變遷不斷深化的中國文化,是對民族精神的藝術化體現。中國民族舞蹈藝術是屬于文化載體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因此,探索中國民族舞蹈文化藝術的傳播發展,對于弘揚這一民族藝術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藝術;傳播;發展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藝術是最為直接,最生動、最富有感染力的藝術形式,最能夠直觀清晰的表現出當地民族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及人民的性格、氣質、文化、內涵、生存狀態、宗教信仰等等。民族舞蹈在我國文化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藝術叢林中的一顆不可缺少的常青樹。
一、中國民族舞蹈文化藝術的傳承發展
關于中國民族舞蹈文化藝術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只有原汁原味的民間舞蹈才是中國傳統的民族舞蹈,否則就不算是民族民間的舞蹈,只能說是創作舞蹈;另一中說法是只有從民間舞蹈中加以提煉,才能算是民族舞蹈藝術。這兩種聲音都在不同程度的影響著中國民族舞蹈藝術發展,民間舞蹈需要從生活中走向舞蹈,需要從中加工提煉,以獲得更多觀眾的接受和認可,使之成為演繹性的的舞蹈藝術,過分的強度“原生態”會對民族舞蹈藝術的發展起到負面的阻滯作用;而對于民間舞蹈的提煉過程,也要防范其隨意性,民族民間舞蹈需要有其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有其獨特的民族風格,突出其獨有的特征,才具有存在的價值意義。
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進步是伴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而改變,在繼承與發展的過程中,認真嚴謹的學習,立足于創造性的發展,保留民族傳統,又要有所創新,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的豐富和提高。在繼承方面,主要有如下幾種,首先,要倡導民族舞蹈傳統的傳承方式,尤其是對于一些涉及宗教儀式的舞蹈,一些沒有專門記錄方式的特殊舞種,需要上一代親身將一招一式教授給傳人;其次,在民間的娛樂活動中,積極引導傳承,在節慶日中,民族舞蹈在自娛自樂的過程中慢慢傳遞給參與其中的每個人,不需要專門的教,這種以自娛為主的形式,更容易被人接受;再次,將民族民間舞蹈納入到學校教育中,在課堂上,讓更多的學生去了解、接受民族舞蹈文化藝術;對于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需要在傳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需要與時俱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民族民間舞蹈。民族舞蹈文化藝術處于發展時期,要堅持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其民族性、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的審美思維、觀念等,需要在真正深刻理解其內涵與本質的基礎上,用現代的審美觀念去審視,用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去看待,掌握民族民族舞蹈的民族文化特征,探索其內容與形式,韻律與節奏等的關系,追求深層次的文化意蘊。
1.民族民間舞蹈具有群眾性、娛樂性。“心中喜樂、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這是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美學觀點,這就是說,人們常常是為了表達和體驗一種歡樂喜悅的心情,才跳起舞來。我國的民間舞蹈,多半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活動的形式之一,是社會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們看到,每逢傳統的春節至元宵節期間,或者是秋天收獲后的農閑季節,人們總是以歌舞表達豐收的喜悅和節日的氣氛,她們或跳秧歌、或打腰鼓、或揮龍舞,或耍獅子,千姿百態,熱鬧非凡,表現出民間舞蹈極大的娛樂性,顯示出舞蹈藝術與現實生活的融洽與和諧。
2.濃重的感情色彩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發展過程中的顯著特征。中國民間民族舞蹈藝術情感色彩主要表現在形象性的情感表達方式,民間舞蹈是現實生活藝術形式的反應,強調其形象的感情色彩。民族舞蹈藝術是人們群眾情感色彩的體現,其內在文化底蘊、精神氣質、內容形式、風格特點,都是其民族審美意識以及民族信仰賦予的,是人們群眾精神審美的需要,更是人們對未來美好期望的寄托。
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藝術的傳播,需要秉承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的理念,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伴隨著人們的精神生活的提升,審美觀念的轉變,時代的發展進步,不斷的汲取新的生命力,促進民族舞蹈藝術的發展與創新。促使民族舞蹈藝術將民族文化傳播給更多的受眾,從而帶動整個社會對于民族藝術的審美。
參考文獻:
相關熱詞搜索:;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計劃篇三
;【摘 要】本文以舞蹈語言為切入點,著重對中國民族民間舞創作中的舞蹈語言進行分析與探討。在依據所見所聞、所學所思的基礎上對其背后的文化內涵、限制性、本體性等內容進行深度研討,以探求舞蹈語言在中國民族民間舞創作中的重要性,傳承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激發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創作中的文化自覺,弘揚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精神。
【關鍵詞】舞蹈語言;創作;中國民族民間舞
張繼鋼說:“限制是獨特,是極致,是風格。”“限制”是藝術創作方法的一種,是藝術語言的環境限定,是空間、色彩以及聽覺范圍的劃分與界定。“限制”有其明確的堅守與強調,也有明確的排斥與拒絕。
(一)屬性要清晰
創作是將自己心中的“設計”變成可視的藝術,變為舞蹈語言的過程。但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創作是不同的,它自身存在著某種特殊的屬性,在進行創作時一定要謹慎使用這個民族地域的舞蹈語言,要延續這個民族地域的文化軌跡,要賦予其文化符號的意識。
21世紀初始,隨著中國國門逐漸打開,現代舞的浪潮洶涌而至,民間舞也多多少少受到了影響。但是現代舞的身體語言體系是建構在西方的語境下,對于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創作而言,如果直接挪用現代舞的動作是不妥的。現代舞在創造動作、表達內容的同時,也創建了其特有的方式;而中國民族民間舞在創作時不僅要創建形式,還要保持風格、屬性,也就是要“限域”,同時還要延續軌跡,即民族的軌跡。我們在創作中背負著歷史遺留下來的印跡,踏著前人的智慧,將其凝練成為獨特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語言。
(二)語境需貼切
舞蹈語言使用的環境很重要,即舞蹈語言的語境。當語言使用的環境不同,它所表達的意義、功能都存在很大的區別。通常來說,怎樣“做”會決定使用怎樣的“語言”,這也就是語境與語言的問題。例如,20世紀70年代蔣華軒編導的《刑場上的婚禮》,賦予了這場婚禮不一樣的意義和重量。通過明確婚禮的具體情境,從而賦予了這段感情更加崇高的色彩。在舞蹈語言的使用上,運用了維吾爾族、朝鮮族舞蹈中的動作元素。在這里,雖然淡化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原始意味和風格性,但卻抽象成了某種精神,是這個民族的審美長期積淀下生發出的一種精神,它在作品中具象成為一個人物形象,依舊體現著典型的人物性格和情感特征。
許銳曾說“不是在民族民間舞蹈當中去表達情感,而是根據所要表達的情感去選擇改造民族民間舞蹈”①。如今,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會改變鄉村百姓的生活習慣、勞作方式,但歷史的長河和歲月的洗禮都無法沖刷掉的就是民族的精神,這是民族的根基、民族的魂。
(一)舞蹈語言為內容與形式服務
我國著名編導舒巧曾說過:“內容產生形式,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當形式產生的時候,形式就是內容。”的確,形式的產生是為內容而建立的。作品為了表達特定的內容,一定要尋找最合適的形式。現在很多人創作作品,都是在拿別人的形式套自己的內容,這也正是作品雷同、相似的原因之一。每一個內容都有自己獨特的形式,每一個形式都要靠獨特的語言來表達。情感是主宰我們語言的原動力,優秀的民間舞作品應該從民間舞地域的情感出發,而不是技法。
中國民族民間舞本身帶有一定的功能性、語言性和內容性,其動作本身就包含它的風格特點。這是這個民族所固有的,如果把它拿到特定作品和特定的情節當中,勢必要改變它的功能性和語言性,而為作品的主題服務。中國民族民間舞之豐富是其他舞種所不能比擬的,它的語言具有強烈的風格,善于刻畫人物的內心情感變化,但是對于創作來說也有它的局限性。民間舞只有幾種情感,但56個民族就有56種快樂,有56種不一樣的方式,民間舞的寶庫正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是我們的根基所在。因此我們在創作中,要努力尋求最貼合作品內容和形式的民族民間舞蹈語言。
(二)舞蹈語言塑造人物形象
中國民族民間舞是幾千年前一直延續傳承下來的,其悠久的歷史背景為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但作品不僅是為了敘述故事的完整經過,而是通過塑造、描寫人物來表達編導心里想說的話。
舞蹈語言是為了塑造人物形象,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和特點。例如,在塑造古典人物時,林黛玉和梁紅玉是不一樣的,林黛玉跟薛寶釵也有區別、薛寶釵和王熙鳳也不能用一樣的感覺。人物是有時代性、有性格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性格,同時還會受到人物在作品中所處的情境,編導寄托在演員身上的審美等因素影響。同是當代的人物,但人物的身份、性格是不一樣的,這都會產生不一樣的語言,才會有鮮明的人物性格和強烈的對比反差。同時,舞蹈編導創作作品更是為了表達對社會現象的一種反思,一種個人的見地,它雖不能像哲學家一樣直接說理,但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動作來鋪排人物關系、塑造人物形象、表達作品內涵,讓觀者也能融入其中、心領神會。就像艾夫曼所說,創作是把人心靈的東西抽掉。
(三)舞蹈語言展現舞蹈本體
從各種劇場演出的節目冊或場刊中可以看出,我們總是用文學的方式來暗示觀眾舞蹈作品的意義。而近幾年漸漸興起的“陶身體劇場”的作品以數位系列命名,其簡約的創作理念展現了多元的探索與合作。“陶身體劇場”的藝術方向是質樸的,其對身體本體的研究與挖掘獨具特色,既是創作又是表現,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它對身體的真實與真誠。這讓我突然想起幾年前在音樂領域非常火爆的綜藝節目——《中國好聲音》,其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思索。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藝術本體的回歸,即“聲樂與視覺”的回歸,動聽即可。古人云,返璞歸真是也,其中也是關注到藝術本體的價值所在。無論何種藝術,但凡亮出本色,自然光彩照人。其隱含的意思是太久以來,我們關注的焦點并不明確與堅定,這也說明舞蹈切身的問題在于重視舞蹈本體的意識能否回歸,回歸到自娛、娛人的內在本質上。
三、結語
在全球化語境下的今天,盡管我們的舞蹈文化在與國際接軌時,常常出現概念上的歧義,但我們仍需要堅守我們的文化底線,也必須相信我們文化的力量。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不是空談,也不是口號。我們不能拿西方的方法論來看待中國文化,也不能拿西方的審美來看待中國舞蹈。創作是個體感受的行為,也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它絕非一味地照搬與模仿,而應該以當下的我們為出發點去了解和汲取傳統文化精神的內核,用當下獨特的表達方式進行傳統與現代的交融碰撞,讓歷史的印跡與當下鮮活的個體發生聯系,這或許是當下對于中國民族民間舞創作的有益探索。
注釋:
參考文獻:
相關熱詞搜索:;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計劃篇四
下面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的一篇關于民族民間舞蹈創作的三要素,供大家參考閱讀,希望您喜歡!
民族民間舞蹈的創作,主要表現在:內容上要有民族精神和時代氣息;形式上要突出民族特點和審美情趣;風格上要有地域特色和新的韻律。只有這樣,才能為民間舞蹈賦予新的生機,才能適應當今人民群眾審美意識的提高和審美趣味的多樣化,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
民間舞蹈創作要突出時代主旋律,要著力塑造當今新的人物形象,反映廣大群眾的理想、愿望、思想和情感。為此,我們要深入生活、深入群眾,了解和掌握群眾感情脈絡的審美意識的變化及要求,使我們的作品具有時代氣息和民族精神。否則,我們就會脫離群眾,脫離生活,作品也難以引起觀眾的共鳴和產生應有的藝術效果。
人類文明社會的進步,必將與舊的意識、習俗和審美觀點產生強烈的碰撞,這就要求我們善于辨別哪些是應該擯棄的,哪些是應該進一步弘揚的。只有內容、審美意識的出新,才能體現觀念的更新。馳名中外的安塞腰鼓在民間舞蹈出新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經驗。激越的感情、恢宏的場面、鏗鏘的節奏、磅礴的氣勢,再現了華夏民族的精神風貌;粗獷奔放、瀟灑剛健的表演,塑造出當今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陜北小伙子們敢于拼搏、敢于斗爭的英武形象,給觀眾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勵,彰顯了民間舞蹈所具有的藝術魅力。如果不將原有的民間腰鼓加以提煉、加工和規范、提高,而是原模原樣地搬上舞臺,就很難達到今天這樣的藝術效果。因此,在內容、審美意識出新,觀念更新的同時,把握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基本傾向以及這種空間的內在凝聚力和時間上的統一,便構成了藝術精神的內容。這種精神是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基本構成,是古往今來的優秀民族民間舞蹈傳統的反映,體現了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發展的現實和未來。
總之,我們要以新的觀念,對民族民間舞蹈進行認真學習和深入研究,并賦予它以新的內容、新的思想、新的感情和新的藝術精神,這樣,才能使其富有民族精神和時代氣息。
民間舞蹈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一種藝術,也是民族的思想、情感、習俗、觀念等藝術化的形象反映。曾有專家指出:“舞蹈決不能離開民族意識而存在。”因此在研究民族民間舞蹈的過程中,應將每個民族舞蹈的特征與民族的審美意識相結合,熟悉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情趣以及有關思想信仰、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及歷史和文化背景等,從而把握民族舞蹈自身的特征。
豐富多彩的民族舞蹈長期活躍于民間,世代流傳。從原始氏族社會舞蹈活動開始,民間舞蹈便以其自娛自樂的群體(集體)方式,表現勞動者進行狩獵、捕魚、耕種等勞動和部落之間戰爭的生活,以及祭祀占卜等功利目的。原始社會的先民們在文字語言還不夠發達的時候,往往突出歌舞藝術,以表達彼此的感情,因而一動感情就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起來,使舞蹈成為一種表達情感的形象化手段。隨著社會的發展,民間舞蹈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經過無數藝人和廣大群眾的創造,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傳統舞蹈形式。如漢族的秧歌是極為常見的形式,通過扭、擺、走、跳的動律特色和豐富的隊形變化,展現出人們歡快、喜悅的情緒。每逢春節和喜慶之時,許多群眾往往情不自禁地扭跳起來,簡潔的動律、歡快的節奏、激越的情感、多變的隊形,使人們產生歡樂的情緒和強烈的參與意識,成為無數人同歌共舞、宣泄各自感情的獨特表現形式。藏族鍋莊舞的特點是邊歌邊舞,每首曲子都配以舞步,先慢后快,歌詞內容多表現自然景物和男女愛情等。通過高亢的曲調、抒情的動作和豐富的內容,表現了藏族人民誠實、奔放的性格特征。可以說民族舞蹈再現了人們在勞動中對生活、對事物的感知所引發的一種特殊感受,表露了人們心中的意象。通過舞蹈特有的本體,通過婀娜多姿的舞蹈語言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形成了一種視覺與聽覺有機 結合的時空變換藝術,以表達民族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傳統的審美意識。古人所說的“觀其形而知其德”便是對舞蹈的功能與作用進行高度概括后的總結。
隨著社會的前進,舞蹈創作更加豐富多彩。不論它反映的思想內容具有何等的深度,但其形式決不能脫離民族特色和民族的傳統審美情趣。只有生動的思想內容與完美的藝術形式相統一,才能生動形象地表現人們的理想、愿望以及所具有的歡樂與痛苦,并力求使民間舞蹈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上得以發展和提高,進而成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
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計劃篇五
踏歌是中國古代的群眾歌舞形式。多于節日集會時眾人手拉手以腳踏地、邊歌邊舞。有的地方,一直流傳至今。
秧歌是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主要在中國北方地區流行,多在節日集會時表演。按地區和風格不同,又分陜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北秧歌等。一般是舞蹈者扮成各種 人物,手持彩綢、手帕、扇子等道具而舞。形式歡快熱烈,生活氣息濃烈。有的地方將民間的高蹺、旱船、花鼓等歌舞形式也統稱“秧歌”。
腰鼓舞是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多在節日集會時表演。原流行于中國陜北地區,以安塞等地腰鼓最為著名。舞者腰掛橢圓形小鼓,雙手各持鼓槌邊敲邊舞。節奏強烈粗獷,動作奔放有力。后在許多地區流行。
花鼓燈是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安徽淮河兩岸及淮北地區。男角稱“鼓架子”,動作粗獷大方、幽默風趣,多筋斗技巧;女角稱“蘭花”,動作灑脫潑辣,俏麗多姿,歡快熱烈。多在節日集會時表演。許多已加工成為專業藝術團體保留的表演性舞蹈。
獅子舞是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國廣大地區。歷史悠久,漢代已有記載。一般由兩人合演一頭大獅,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表演上分“文獅”、“武獅”兩種。多用打擊樂伴奏。后經加工提高,采用許多高難度動作,成為舞蹈與雜技結合的藝術舞蹈形式。
龍舞又稱“龍燈”。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國廣大地區。歷史悠久,漢代已有記載。“龍”的造型形狀各異,但分節均為單數。由一人持彩球引龍作舞。形式熱烈歡騰。一般以鑼鼓伴奏,舞時多放鞭炮助興。
花燈是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國西南等地區。多為歡快的載歌載舞形式。各地跳法不一。如云南花燈就以身體的崴動變化,形成其特殊風格。
安代舞是蒙古族民間歌舞形式之一。舞者雙手各持一巾,邊歌邊舞。動作熱烈奔放,節奏感強。常用于節日集會的表演。
熱巴是藏族的一種以歌舞為主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形式。表演時男持銅鈴,女持手鼓,邊歌邊舞,節奏強烈鮮明,動作粗獷熱情,不時加入一些雜技技巧。有的把從事這一表演的藝人也稱“熱巴”。
賽乃姆原為維吾爾族古代舞曲名。維吾爾族民間歌舞形式之一。流行于新疆廣大地區。形式自由,動作靈活。常在節日或勞動后即興歌舞。
扁擔舞是壯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廣西地區。舞者為雙數,手持扁擔互相敲擊,打出變化多端的節奏音響,邊歌邊舞。動作多表現農業勞動。
蘆笙舞是苗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西南、中南苗族居住地區。以邊吹蘆笙邊舞蹈為特點。常帶有表演性和競賽性。
阿細跳月是彝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多在自稱“阿細”和“撒尼”人的`云南彝族聚居地區流行。為青年男女的一種社交舞蹈。男舞者一般彈大三弦或吹笛子與女舞者對舞。節奏歡快。節日時常在月光下或圍著火把跳至深夜,故得名。
農樂舞是朝鮮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表演形式自由。有的男舞者常在頭頂系一細長紙條用力甩動,使紙條繞身體旋轉,氣氛熱烈。
孔雀舞傣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云南傣族聚居地區。孔雀為傣族人民吉祥的象征。舞姿多模仿孔雀形象,動作優美。有的經過加工成為專業演員的表演舞蹈。
雅舞是中國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賀、宴享的舞蹈。源于周代。后歷代均有加工發展。
宮廷舞蹈指各國歷代皇室顯貴用于宮廷朝賀、宴享、娛樂或祭祀的舞蹈。多由民間舞蹈素材加工改編而成。一般表現形式華麗嚴謹、精致典雅、講究技巧。
祭祀舞蹈指祭祀天地神鬼或祖先儀式的舞蹈。源于原始宗教儀式,有以歌舞娛神之意。后漸成為娛神亦娛人的民間舞蹈形式。如中國古代的“巫舞”、“六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