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禮儀的重要性在于能夠在陌生環境中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下面的總結范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場合下涉外禮儀的應對方式和技巧。
涉外禮儀常識教案(匯總19篇)篇一
西餐入席的時候,客人應該由椅子的左方就位,離席的時候亦由椅子的左方退出。
吃西餐的一般要鋪餐巾,等主人擺開餐巾后,你才能跟著擺開。鋪餐巾的標準方法是將餐巾對折后,平鋪在腿上。
西餐具的用法。刀、叉、匙是西餐必備的餐具。應左手拿叉,右手撐刀,用叉進食。大塊的食物無法入口,先用叉子把食物按住,然后拿刀叉著食物放進嘴里。握叉時叉把應朝下。
與外賓交往是件比較嚴肅的事,因而態度不應過于隨便、談吐也宜注意分寸。如果與對方不熟悉,一般不要詢問其履歷、年齡、婚姻狀況和健康情況;尤其應避免涉及疾病與死亡等不愉快的話題。西方人忌諱別人了解他的隱私,所以對財產、收入等也不宜問及。當發現對方不愿意談論某一情況時,應立即轉移話題;如果無意中說錯了話,引起對方不快時,應當即表示歉意。按國外的習慣,男士與女士的社交圈是有區別的,作為男士,不應在女士中間喋喋不休,態度應謹慎、大方,最好不要輕易開玩笑,還要注意不要隨便談論對方或自己的國家,更不宜妄加褒貶。在涉外活動中比較適合的是風土人情和友誼之類的話題。
參加會餐招待張是外事活動中常有的事。一般的冷餐會,菜肴和餐具都陳放在餐桌上,由客人自行取食。需注意的是:每次的數量不宜太多,取完后應立即退一邊,從容進餐,不要圍在桌邊妨礙別的客人。比較講究的冷餐會,由侍者端菜到每位客人面前。上蔡的位置通常在客人左側,使客人可以方便地用右手取菜。如果菜盤遞到你左側時再動。侍者進菜是代表主人待客,如果這道菜自己不喜歡,可以少取一些,不要完全拒絕;但對愛吃的菜要得過多,也是有失禮貌的。
國外的生活方式和我國差異很大。國外的旅館沒有開水供應,要喝就是飲料。飲料放在室內專用的小冰箱里,會自動記帳,到時統一結算。換洗的襯衣應填好單子,放入專用的洗衣袋,由服務員取送。按國外習慣,旅客只有在房間里才能寬衣,如果穿著睡衣拖鞋走出房門,是很失禮的。旅館房間的門一般不敞開,如果串門得先輕輕敲門,待人同意才能進入。還有一點需要提醒,別將小件物品隨便放在枕頭底下,因為服務員會誤認為是無用之物,在整理房間時隨手拿走或丟入廢物桶內。
1、加拿大人在工作時很注意個人儀表,且講究衛生,因此客人也應如此。
2、見面時握手是一種友好表示,名片只須和公司的高級人員交換。
3、招待外賓大多在參觀舉行,但應酬一般不會太多。如應邀去主人家做客,為女主人帶上鮮花是一種應有的禮節。
4、由于服務費很少列入旅館帳單,上餐廳或酒吧應附加10—15%的小費。對出租汽車公司或行李搬運工也應酬付小費,一般在50美分至1美元之間。
5、在汽車里、電梯上和辦公室內,一般不應抽煙;進餐時也不要抽煙。
1、不要認為英國人總是嚴肅刻板、神情冷漠和沉默寡言;相反,來訪者會受到熱烈歡迎,有時這種熱情可能不以明顯的方式表達出來。英國人日常生活中俗套和禮儀較少。
2、兩人見面時,雙方只須說一句毋需回答的問題:how do you do?(您好)。被介紹與男子相識時,應與他握手,但如被介紹給一位女性時,應等她先什出手來。男人握手應除下手套,但女子則不必如此。
3、交談中,天氣是個永恒的話題,因為英國的氣候常常是變化莫測。
4、旅館的帳單上都附有10%的小費,因此一般無須再付小費,只有享受特殊服務是例外。
5、英國人以為自己富有幽默感而自豪,而且能接受他人跟他們開玩笑。但應記住,“請”和“謝謝”是每個人在交往中不可忽視的最常用的詞語。
1、被介紹與人相識時,應握手致意,同時,法國人常會說“先生,幸會”以示歡迎,來訪者應以同樣方式回答。離開時應與被介紹過的人——握手告別。
2、稱呼一般用“先生”而無須加上對方的姓。如事先不知道某一位女士已婚或未婚,通常稱她為“夫人”,而不能稱“小姐”。
3、法國人講究服飾,在業務活動中穿著要得體,應穿套裝系領帶。
4、大多數找到了在飯館舉行。法國飯館價格十分昂貴,因此客人應盡可能不點最貴的菜,客人應避免吃得過多,更不能過量飲酒。
5、除非已有人在抽煙,否則在抽煙前先征得他人同意。在公共場合抽煙會引起他人不滿。
6、在大多數情況下,服務費(15%)已加在旅館或飯館的帳單上,如服務特別周到,通常還得另給一筆小費。應給出租汽車不低于10%的小費。
1、見面介紹時相互握手,再微微彎腰一鞠躬,會使日本人感到這是真誠的問候。
2、不論參加業務約談或社交約會,都應準時到達,因為日本人時間觀念很強。
3、日本人非常講究禮貌,交談時宗室力求與對方一致,于是他們就用“yes”;此外,日本人在交談過程中總是面帶微笑,但并不一定是表示他對此交往深感愉快或感興趣。
4、為商務而舉行的招待會、酒會,都安排在日本賓館、夜總會,可能長達數小時。如應邀去日本人家里作客,進門后須立即脫下帽子和手套,進屋后還應脫去鞋子。送花給女主人不合習俗的,可送一盒點心或糖果。
5、互贈禮品在日本是非常盛行的,所以去日本前應準備相當數量的小禮品。禮品不求貴重,小紀念品即可,但需精巧地加以包裝。
1、一般來說,美國人殷勤好客,態度隨和,并渴望同他們的客人建立友好關系。外國人訪問美國時,會發現周圍充滿著輕松自如、不拘禮節的氣氛。能夠適應這種態度的旅客,較之那些態度拘謹或一本正經的人,更能使訪問取得成功。
2、在一般的社交場合中,人們很少使用名片,業務場合才使用名片。
3、在交談中應避免涉及純屬私人的問題,如個人收入、房租、年齡(尤其對女性)等。能十分流利地講其它語言的美國人很少,因此所有交談都使用英語。
4、在辦公地點,應選穿剪裁得體而又較保守的套裝,上層人士更應如此。
5、赴宴、用餐、入席前每個男人應拉開椅子并扶住它,讓坐在自己右首的女士就座。
6、在許多飯店里分設吸煙餐廳和不吸煙餐廳,以方便不同旅客。
涉外禮儀常識教案(匯總19篇)篇二
涉外禮儀,一般指的是中國人在與外國人進行交際應酬時所須遵守的人際交往的行為規范。作為涉外交往的標準的、規范的作法,它好比“國際交通規則”,是每一位涉外人員均須自覺恪守的。
遵守涉外禮儀,主要作用有四:
首先,有助于維護個人形象、單位形象和國家形象;
其次,有助于展示自身的良好教養與素質;
再次,有助于增加中外雙方的相互了解與信任;
最后是有助于發展交往雙方之間的友誼。
涉外禮儀,主要適用于較為正式的涉外場合,并且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在學習涉外禮儀時,既要了解其主要的講究,又要回避其基本的禁忌。簡言之,就是要明確在同外國人打交道時,應當如何“有所為”,“有所不為”。
涉外禮儀常識教案(匯總19篇)篇三
一般而論,在國際交往中,下列八個方面的私人問題,均被海外人士視為個人隱私問題。
其一,是收入支出。
其二,是年齡大小。
其三,是戀愛婚姻。
其四,是身體健康。
其五,是家庭住址。
其六,是個經歷。
其七,是信仰政見。
其八,是所忙何事。
要尊重外國友人的個人隱私權,首先就必須自覺地避免在對方交談時,主動涉及這八個方面的問題。為了便于記憶,它們亦可簡稱為“個人隱私八不問”。
在一切社交場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義務主動自覺地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尊重、照顧、體諒、關心、保護婦女,并且還要想方設法,盡心竭力地去為婦女排憂解難。這并不代表女性是弱者,而是象尊重母親一樣尊重女性。
所謂“女士優先”,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一條重要的禮儀原則,它主要適用于成年的異性進行社交活動之時。“女士優先”的含意是:在一切社交場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義務主動自覺地以自己實際行動,去尊重婦女,照顧婦女,體諒婦女,關心婦女,保護婦女,并且還要想方設法,盡心竭力地去為婦女排憂解難。倘若因為男士的不慎,而使婦女陷于尷尬、困難的處境,便意味著男士的失職。
“熱情有度”,是涉外禮儀的基本原則之一。它的含意是要示人們在參與國際交往,直接同外國人打交道時,不僅待人要熱情而友好。更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待人熱情友好的具體分寸。否則就會事與愿違,過猶不及。
涉外禮儀常識教案(匯總19篇)篇四
在涉外交往中,每個人的穿著打扮均被視為其自身教養的最為形象的說明,并且被視為與自己對交往對象尊重的程度有關,故此不可行其事。
(一)重要的講究
1、三色原則
在正式場合,涉外人員尤其是男士,應當有意識地分自己全身衣著的色彩,在總量上限制在三種之內。涉外人員全身衣著的色彩若多于三種,未免令人眼花繚亂,因而難以給人以莊重之感。
2、三一律男士在涉外場合著正裝時,應當盡可能地使自己的皮鞋、腰帶以及手包為同一色彩,并且以三者同為黑色最佳。越是有身份者,在涉外活動中越要注意此點。
3、三大場合
參加涉外活動時,切不可使自己的穿著打扮以不變應萬變,而是應當根據本人所處的具體場合的不同而令其有所區分。按照常規,涉外人員的穿著打扮主要有下述三大場合之分:
其一,公務場合。公務場合,即上班辦公的時間。公務場合的穿著打扮,應以莊重、保守為總體風絡。此刻涉外人員的著裝宜為套裝、制服或者套裙。具體而言,男裝宜為藍色或灰色的西裝套裝、制服,女裝宜為單色的套裙、連衣裙或者制服。
其二,社交場合。社交場合,在此是指公務活動之余的交往應酬的時間。社交場合的穿著打扮,應以時尚、個性為總體風格。在宴會、舞會、相互拜訪以及聚會等常見的社交場合,涉外人員宜著時裝與禮服。目前,深色中山裝套裝與單色旗袍,可分別作為中方男女人員的“準禮服”在隆重的社交場合使用。
其三,休閑場合。休閑場合,泛指公務活動之余的個人自由活動的時間,如居家、健身、游覽、逛街、購物等等。休閑場合的穿著打扮,應以舒適、自然為總體風格,往往可以由人們自行其事。在休閑場合,運動裝、牛仔裝、夾克衫、t恤衫等乃是最適當的選擇。在此場合若身著套裝、套裙,便會顯得煞有介事。
4、首飾佩戴
參與涉外活動時,涉外人員所佩戴的手飾必須符合身份,以少為佳。在公務場合,女士通常不宜佩戴珠寶首飾以及耳環、腳鏈等女性化首飾,它們僅僅適用于社交場合。應當注意的是,在佩戴首飾時,通常不宜多于三種,每種應以兩件為限。佩戴多種、多件首飾時,應當盡量使之質地、色彩相同。
5、女性的化妝
在參加涉外活動時,女士一般應當化妝。在國際交往中,化妝不僅意味著自尊自愛,而且也是對交往對象重視有加的一種表示。在公務場合,宜化淡妝;在社交場合,化妝可以稍濃一些;在休閑場合,則沒有必要化妝。三者不宜一概而論。
(二)重要的禁忌
1、著裝六忌
在公務場合,涉外人員的著裝應當避免過于雜亂、過于鮮艷、過于暴露、過于透視、過于短小、過于緊身,此為著裝六忌。女士在涉外公務活動中,著裝尤忌“六露”,即忌諱露胸、露肩、露臍、露背、露腳趾、露腳跟。
2、關于西裝
在正式場合,男士以穿深色單排扣西裝、白襯衫、黑色皮鞋為佳。穿西裝時,最好不要內穿羊毛衫,不要穿布鞋或涼鞋,不要背背包。凡站立時,一定要扣上西裝的鈕扣。西裝上衣外側的衣兜里不宜別鋼筆。西裝上衣衣袖上的商標必須拆去。
3、關于領帶
穿西裝套裝時,一定要打領帶。在公務場合宜打單色或帶有幾何圖案的領帶,關應急慎用黑色領帶或花領帶。最好不使用“一拉得”或“了卡得”領帶、打好之后的領帶,不應當長過腰帶。在一般情況下,沒有必要使用領帶夾。夾領帶夾時,宜令其處在七粒扣襯衫從上往下數的第四與第五粒衣扣之間,它的位置越向上越不好。
4、關于鞋襪
參加正式活動時,一般不直穿涼鞋、拖鞋或旅游鞋,赤腳不穿襪子也不合適。男士穿西裝時,通常忌穿尼龍襪與白色的襪子。女士穿裙服時,切勿穿殘破的襪子、兩雙襪子,或者以健美褲代替襪子。女士穿裙子時,襪口如果外露,是既不雅觀,又不禮貌的。
在涉外活動中與外國友人初次會面時,有必要遵守有關的會面禮節。對此掉以輕在公務心,往往會給交往對象留下不良的印象。
(一)介紹
在涉外交往中,介紹分為自我介紹與介紹他人兩種,其具體要求各有不同。
1、自我介紹 進行自我介紹時,有兩點尤須注意。
其一,言簡意賅。自我介紹,通常愈簡潔愈好,一般不應當使之長于一分鐘。
其二,內容完整。在公務場合所使用的自我介紹,大體上應同時包括本人的所在單位、具體部門、擔負職務以及完整姓名等四項基本內容。它們應被“一氣呵成”,缺一不可。
2、介紹他人
介紹他人時,最重要的禮儀問題是被介紹雙方的先后次序。基本的規則是“尊者居后”,即介紹女士與男士時,應先介紹男士后介紹女士;介紹長者與晚輩時,應先介紹晚輩后介紹長者;介紹上司與下級時,應先介紹下級后介紹上司;介紹客人與主人時,則應當先介紹主人后介紹客人。
在外事接待中,若賓主雙方不止一人,仍須先介紹主方人員,后介紹客方人員。不過在介紹各方人員時,一般應當依照其職務、身份的具體高低,由高而低地依次進行。
(二)握手
見面與分手時,人們大都以握手為禮。在握手時,下列兩點應予重視。
1、先后順序
行握手禮時,雙方伸出手來的先后順序至關重要。它的基本規則是“尊者在前”,即女士與男士握手時,應由女士首先伸手;長者與晚輩握手時,應由長者首先伸手;上司與下級握手時,應由上司首先伸手。賓主雙方握手時的情況比較特殊:客人抵達時,應由主人首先伸手,以示歡迎;客人告辭時,則應由客人首先伸手,以示請主人就此留步。應當指出的是,握手時伸手的先后順序分男女、論長幼,僅限于社交、休閑場合;在公務場合,通常是只看職務、只分賓主的。
2、主要禁忌
在公務場合與外國人握手時,有下述六種主要禁忌不宜冒犯。
其一,心不在焉。
其二,使用左手。
其三,戴著手套。
其四,戴著墨鏡。
其五,用雙手與異性相握。
其六,多人同時握手時出現交叉圖案。
(三)名片
在公務活動中,與初識者互換名片,是一種交際慣例。賓主雙方對此皆應“有備無患”。
1、遞上名片
把自己的名片遞給外國人時,有四點注意事項。
其一,應當起身站立,遞到對方手中。
其二,應當使用雙手,或是使用右手。
其三,應當以文字正面面對對方。
其四,應當注意順序。
通常,雙方交換名片時,應由位低者首先送上自己的名片;當一人與多人同時交換名片時,則應當由尊而卑或者由近而遠依次而行。
2、接受名片 接受名片的基本講究有五:其一,應當起身站立,或迎向對方。其二,應當使用雙手,或者使用右手。其三,應當在接過名片后將其認真捧讀一遍。其四,應當將其畢恭畢敬地收好。其五,應當隨后回敬對方一張自己的名片。
3、主要禁忌
用于涉外交往的名片,一般不宜印上本人照片、格言警句或私宅電話號碼,并且不應當在其上涂涂改改,加加減減。
接受外賓的名片時,不宜當面將其置于桌上、褲袋之內,或是將其交給他人傳閱。
(四)話題
與外國人交談時,應對具體選擇的話題認真地加以斟酌。
1、忌選的話題 以下三類活題,不宜在同外國人交談時選擇。其一,格調不高的話題。諸如災禍、兇殺、慘案、緋聞等等。其二,非議他人的話題。“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外國人往往對此也有同感。其三,涉及隱私的話題。收入、年齡、婚戀、健康、住址、經歷等個人隱私話題,尤其不宜主動提及。
2、宜選的話題
與外國人交談時,選擇下述三類話題。一般均不會出現問題。其一,交往對象所擅長的話題。其二,輕松愉快的話題。如體育、比賽、影視娛樂、休閑度假、時尚流行、風土人情、烹飪小吃、天氣狀況等等。其三,格調高雅的話題。哲學、歷史、地理、文學名著等格調高雅的話題在交談中均可涉及,但切勿不懂裝懂或班門弄斧。
在涉外交往中,座次的具體排列往往多有講究。
(一)基本的講究
排列座次時,國內外的基本作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場合排列座次時,一般均應遵守國際慣例。
1、我國傳統作法
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時,我國的傳統作法是“以左為上”,即認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當前,國內在舉行會議及正式合影時,仍多沿用此法。
2、國際通行作法
并排排列座次時,國際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為上”,即認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在涉外場合,它已被廣泛采用。
(二)具體的操作
1、會見客人
會見客人時,標準的作法應為主人與主賓在室內面對正門并排而坐,主賓居右,主人居左。賓主雙方的其他隨員則應分別在自己的上司一側依其職務的高低依次排開。
倘若主人與主賓在室內不是面對正門,而是在正門的右側或左側并排就座時,通常講究“以遠為上”或者“居中為主”,即要么以距門遠者為上位,要么以居中而坐著為上位。
2、正式談判
舉行雙邊正式談判時,若談判桌在室內橫放,則客方人員應面門而坐,主方人員應背門而坐。除主賓、主人居中對面而坐外,雙方的其他人員應依其具體身份的高低,各自先右后左、自高而低地分別就座在自己的上司一方。按慣例,雙方的翻譯應分別在主賓、主人右側的第一個位置上就座。
若談判桌在室內豎放,則應以進門時的方向為準,右側請客方人員就座,左側則由主方人員就座。其他方面的作法,均與前者相似。
3、簽字儀式
舉行雙邊簽字儀式時,簽字桌往往在室內橫放,雙方人員應在室內面對正門位于簽字桌之后并排排列。雙方簽字人員通常應居中而坐,客方簽字人員居右,主方簽字人員居左。雙方的其他隨員各自站立于己方簽字人員身后。
舉行多邊簽字儀式時,簽字桌仍在室內橫放,簽字席仍須面對正門,但只設一個。各方人員均應在室內面對簽字席、背對正門就座。正式簽字時,各方簽字人員應以一定順序依次走上簽字席就座簽名,隨后退回原處。
4、合影留念
在正式場合中外雙方人員合影時,一般講究“似右為上”、“居中為上”,“前排為上”。即合影時可使中方人員居左,外方人員居右;雙方人員各自按照身份的高低,由中央向兩側分別排列。若一排排列不開時,可排成數排,但以前排位次為最高。
5、懸掛國旗
在涉外活動中懸掛中外國旗時,依然講究“以右為上”。具體來講,懸掛兩國國旗時,應以居右者為客方,以居左者為主方。懸掛多國國旗,應以各國國名的英文字母為序,自右而左依次排列。
6、乘坐轎車
乘坐雙排五座橋車時,其座次排列可分作兩種具體情況。其一,由主人開車。通常以副駕駛座為上座,其他座位的座次由尊而卑依次應為后排右座、后排左座、后排中座。其二,由專職司機開車。一般以后排右座為上座,其他座位的座次由尊而卑依次應為后排左座、后排中座、前排副駕駛座。
參加正式宴請時,不論是作東還是作客,皆須在禮節上好自為之。
(一)一般的規則
1、宴請的方式
涉外宴請,講究的是“吃環境”、“吃文化”和少而精。既要體現特色,又要反對鋪張浪費。赴宴者人數較少時,宜采用分餐方式。赴宴者人數較多時,則宜采用自助方式。盡量不要采用混餐方式。
2、菜肴的安排
安排宴請的菜單時,最重要的地方是不要觸犯客人的飲食禁忌,宗教禁忌、民族禁忌尤其不得冒犯。有可能的話,可以具有地方特色與民族特色的菜肴款待客人。
3、餐桌禁忌
在宴會上,用餐者在進食時不宜發出聲響,不宜吸煙,不宜當眾剔牙,不宜整理服飾,不宜化妝補妝,不宜為他人夾菜,不宜勸人飲酒。
(二)西餐的餐具
1、刀叉
以刀叉進餐時,應當右手持刀,左手持叉。不要以之指人,或互相敲擊。暫不用餐時,可在餐盤上刀右、叉左地將其擺成“八”字型,若將其并排擺在餐盤上,則表示本人用餐完畢。
2、餐巾
餐巾在西餐時只宜鋪在大腿上,而不得掖在衣領上。不得以之去擦餐具。用餐途中暫時離開,可將餐巾放在本人座椅上。若置之桌上,則表示本人用餐已畢。在西餐宴會上,女主人鋪開餐巾,一般表示用餐開始。女主人把餐巾放在餐桌上,則往往暗示此次宴請已告結束。
3、湯匙
不可令湯匙在林、盆之中“立正”,不可將其含于口中。飲咖啡時,不可以匙舀飲。
涉外禮儀常識教案(匯總19篇)篇五
拜訪外商時,切勿未經約定便不邀而至。拜訪的時間一般在上午十時或下午四時左右。盡量避免前往其私人居所進行拜訪。在約定的具體時間通常應當避開節日、假日、用餐時間、過早或過晚的時間,及其他一切對對方不方便的時間。若因事急或未有約定又必須前往,盡量避免在深夜打攪對方,萬不得已在休息時間約告對方,見面首先應立即致歉意,再說明打擾的原因。
2、守時踐約
應邀到外商家中拜訪、作客,應按主人提議的時間準時抵達,過早過晚均不禮貌。這不只是為了講究個人信用,提高辦事效率,而且也是對交往對象尊重友好的表現。萬一因故不能準時抵達,務必要及時通知對方,必要的話,還可將拜訪另行改期。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記住向對方鄭重其事地道歉。
3、進行通報
進行拜訪時,倘若抵達約定的地點后,未與拜訪對象直接見面,或是對方沒有派人員在此迎候,則在進入對方的辦公室或私人居所的正門之前,有必要先向對方進行一下通報,經主人允許后方可進入。若無人迎候,可敲門或按鈴(但敲門聲音要輕,按鈴時間不宜過長)。無人或未經允許,不得擅自進入。
4、登門有禮
切忌不拘小節,失禮失儀。當主人開門迎客時,務必主動向對方問好,互行見面禮節。倘若主人一方不止一人之時,則對對方的問候與行禮,必須在先后順序上合乎禮儀慣例。標準的做法有二:其一,是先尊后卑。其二,是由近而遠。在此之后,在主人的引導下,進入指定的房間,切勿擅自闖入,在就座之時,要與主人同時入座。倘若自己到達后,主人這處尚有其他客人在座,應當先問一下主人,自己的到來會不會影響對方。為了不失禮儀,在拜訪外國友人之前,就隨身攜帶一些備用的物品。主要是紙巾、擦鞋器、襪子與爽口液等,簡稱為“涉外拜訪四必備”。入室后的“四除去”是指帽子、墨鏡、手套和外套。
5、舉止有方
即使所談事情需要時間很短,也不要站在門口談話;若主人未邀請入室,可退至門外,進行室外交談。室內談話若時間較短,不必坐下,事畢不宜逗留,若談話時間較長,可在主人邀請后入座。
在拜訪外國友人時要注意自尊自愛,并且時刻以禮待人。與主人或其家人進行交談時,要慎擇話題。切勿信口開河,出言無忌。與異性交談時,要講究分寸。對于主人家里遇到的其他客人要表示尊重,友好相待。不要在有意無意間冷落對方,置之不理。
若遇到其他客人較多,既要以禮相待,一視同仁。切勿明顯地表現出厚此薄彼,而本末倒置地將主人拋在一旁。在主人家里,不要隨意脫衣、脫鞋、脫襪,也不要大手大腳,動作囂張而放肆。
對主人準備的小吃,不要拒絕,應品嘗一下;準備的飲料,盡可能喝掉。無主人的邀請或未經主人的允許,不得隨意參觀主人的住房和庭院,在主人的帶領下參觀其住宅,即是最熟悉的朋友也不要去觸動除書籍、花草以外的室內擺設或個人用品。
對主人家的人都應問候(尤其是夫人或丈夫和孩子),主人家的貓狗不應表示害怕或討厭,更不要去踢它或打它。
6、適可而止
在拜訪他人時,一定要注意在對方的辦公室或私人居所里停留的時間長度。從總體上講,應當具有良好的時間觀念。不要因為自己停留的時間過長,從而打亂對方既定的其他日程。事先未有約定的,談話時間不宜過長。
在一般情況下,禮節性的拜訪,尤其是初次登門拜訪,應控制在一刻鐘至半小時之內。最長的拜訪,通常也不宜超過兩個小時。有些重要的拜訪,往往需由賓主雙方提前議定拜訪的時間和長度。在這種情況下,務必要嚴守約定,絕不單方面延長拜訪時間。
自己提出告辭時,雖主人表示挽留,仍須執意離去,但要向對方道謝,并請主人留步,不必遠送。在拜訪期間,若遇到其他重要的客人來訪,或主人一方表現出厭客之意,應當機立斷,知趣地告退。離開時,應有禮貌地向主人表示感謝。
涉外禮儀常識教案(匯總19篇)篇六
第一個問題就是不能穿白襪子。
在比較重要的場合穿西裝的話,最佳的要求是襪子跟皮鞋一個顏色,至少是深色,絕對不是白色,除非是白皮鞋,否則將產生巨大的反差。在很多國家深色西裝是正裝,黑色皮鞋是基本要求,中間夾雙白襪子他們稱為“驢蹄子”,反差太大了。
第二個問題就是袖子上的商標要拆掉。
中國人穿西裝有一個比較明顯的錯誤,就是袖子上的商標一般不拆掉。我們現在買來的西裝都會有一個比較醒目的商標,但是實際上那是西裝的封條,按照慣例你買來西裝之后,服務生要做的頭一件事就是替你把商標拆掉,啟封了,開始用了。
很遺憾我們國內很多服務生對此不是很了解,也有人知道了不干,久而久之,害得我們不少弟兄,誤認為袖子上有一橫是名牌的標志。君不見經常有人走路時,有意做屈臂挺進狀,要露一手,那么此點是不合慣例的。
涉外禮儀常識教案(匯總19篇)篇七
涉外禮儀,一般指的是中國人在與外國人進行交際應酬時所須遵守的人際交往的行為規范。作為涉外交往的標準的、規范的作法,它好比“國際交通規則”,是每一位涉外人員均須自覺恪守的。
遵守涉外禮儀,主要作用有四:首先,有利于個人形象、單位形象和國家形象的維護;其次,有助于自身良好素質與教養的展示;再次,有助于增加中外雙方的相互信任與了解;最后是有助于發展交往雙方之間的友誼。涉外禮儀,主要適用于比較正式的場合,并且可操作性很強。在學習涉外禮儀的時候,既要了解其主要的講究,又要回避很多需要回避的禁忌。簡言之,就是要在同外國人交往的時候時,應當如何“有所為”,“有所不為”。以下,扼要地介紹一下涉外禮儀的一些較為重要的講究與禁忌。
在涉外交往中,每個人的穿著打扮均被視為其自身教養的最為形象的說明,并且被視為與自己對交往對象尊重的程度有關,故此不可自行其事。
(一)重要的講究
1、三色原則
在正式場合,涉外人員尤其是男士,應當有意識地分清自己全身衣著的色彩,在總量上限制在三種之內。涉外人員全身衣著的色彩苦多于三種,未免令人眼花繚亂,因而難以給人以莊重之感。
2、三一律
男士在涉外場合著正裝時,應當盡可能地使自己的皮鞋、腰帶以及手包為同一色彩,并且以三者同為黑色最佳。越是有身份者,在涉外活動中越要注意此點。
3、三大場合
參加涉外活動時,切不可使自己的穿著打扮以不變應萬變,而是應當根據本人所處的具體場合的不同而令其有所區分。按照常規,涉外人員的穿著打扮主要有下述三大場合之分:
其一,公務場合。公務場合,即上班辦公的時間。公務場合的穿著打扮,應以莊重、保守為總體風絡。此刻涉外人員的`著裝宜為套裝、制服或者套裙。具體而言,男裝宜為藍色或灰色的西裝套裝、制服,女裝宜為單色的套裙、連衣裙或者制服。
其二,社交場合。社交場合,在此是指公務活動之余的交往應酬的時間。社交場合的穿著打扮,應以時尚、個性為總體風格。在宴會、舞會、相互拜訪以及聚會等常見的社交場合,涉外人員宜著時裝與禮服。目前,深色中山裝套裝與單色旗袍,可分別作為中方男女人員的“準禮服”在隆重的社交場合使用。
其三,休閑場合。休閑場合,泛指公務活動之余的個人自由活動的時間,如居家、健身、游覽、逛街、購物等等。休閑場合的穿著打扮,應以舒適、自然為總體風格,往往可以由人們自行其事。在休閑場合,運動裝、牛仔裝、夾克衫、t恤衫等乃是最適當的選擇。在此場合若身著套裝、套裙,便會顯得煞有介事。
4、首飾佩戴
參與涉外活動時,涉外人員所佩戴的手飾必須符合身份,以少為佳。在公務場合,女士通常不宜佩戴珠寶首飾以及耳環、腳鏈等女性化首飾,它們僅僅適用于社交場合。應當注意的是,在佩戴首飾時,通常不宜多于三種,每種應以兩件為限。佩戴多種、多件首飾時,應當盡量使之質地、色彩相同。
5、女性的化妝
在參加涉外活動時,女士一般應當化妝。在國際交往中,化妝不僅意味著自尊自愛,而且也是對交往對象重視有加的一種表示。在公務場合,宜化淡妝;在社交場合,化妝可以稍濃一些;在休閑場合,則沒有必要化妝。三者不宜一概而論。
(二)重要的禁忌
1、著裝六忌
在公務場合,涉外人員的著裝應當避免過于雜亂、過于鮮艷、過于暴露、過于透視、過于短小、過于緊身,此為著裝六忌。女士在涉外公務活動中,著裝尤忌“六露”,即忌諱露胸、露肩、露臍、露背、露腳趾、露腳跟。
2、關于西裝
在正式場合,男士以穿深色單排扣西裝、白襯衫、黑色皮鞋為佳。穿西裝時,最好不要內穿羊毛衫,不要穿布鞋或涼鞋,不要背背包。凡站立時,一定要扣上西裝的鈕扣。西裝上衣外側的衣兜里不宜別鋼筆。西裝上衣衣袖上的商標必須拆去。
3、關于領帶
穿西裝套裝時,一定要打領帶。在公務場合宜打單色或帶有幾何圖案的領帶,應慎用黑色領帶或花領帶。最好不使用“一拉得”或“了卡得”領帶、打好之后的領帶,不應當長過腰帶。在一般情況下,沒有必要使用領帶夾。夾領帶夾時,宜令其處在七粒扣襯衫從上往下數的第四與第五粒衣扣之間,它的位置越向上越不好。
4、關于鞋襪
參加正式活動時,一般不直穿涼鞋、拖鞋或旅游鞋,赤腳不穿襪子也不合適。男士穿西裝時,通常忌穿尼龍襪與白色的襪子。女士穿裙服時,切勿穿殘破的襪子、兩雙襪子,或者以健美褲代替襪子。女士穿裙子時,襪口如果外露,是既不雅觀,又不禮貌的。
在涉外活動中與外國友人初次會面時,有必要遵守有關的會面禮節。對此掉以輕在公務心,往往會給交往對象留下不良的印象。
(一)介紹
在涉外交往中,介紹分為自我介紹與介紹他人兩種,其具體要求各有不同。
1、自我介紹
進行自我介紹時,有兩點尤須注意。其一,言簡意賅。自我介紹,通常愈簡潔愈好,一般不應當使之長于一分鐘。其二,內容完整。在公務場合所使用的自我介紹,大體上應同時包括本人的所在單位、具體部門、擔負職務以及完整姓名等四項基本內容。它們應“一氣呵成”,缺一不可。
2、介紹他人
介紹他人時,最重要的禮儀問題是被介紹雙方的先后次序。基本的規則是“尊者居后”,即介紹女士與男士時,應先介紹男士后介紹女士;介紹長者與晚輩時,應先介紹晚輩后介紹長者;介紹上司與下級時,應先介紹下級后介紹上司;介紹客人與主人時,則應當先介紹主人后介紹客人。
在外事接待中,若賓主雙方不止一人,仍須先介紹主方人員,后介紹客方人員。不過在介紹各方人員時,一般應當依照其職務、身份的具體高低,由高而低地依次進行。
(二)握手
見面與分手時,人們大都以握手為禮。在握手時,下列兩點應予重視。
1、先后順序
行握手禮時,雙方伸出手來的先后順序至關重要。它的基本規則是“尊者在前”,即女士與男士握手時,應由女士首先伸手;長者與晚輩握手時,應由長者首先伸手;上司與下級握手時,應由上司首先伸手。賓主雙方握手時的情況比較特殊:客人抵達時,應由主人首先伸手,以示歡迎;客人告辭時,則應由客人首先伸手,以示請主人就此留步。應當指出的是,握手時伸手的先后順序分男女、論長幼,僅限于社交、休閑場合;在公務場合,通常是只看職務、只分賓主的。
2、主要禁忌
在公務場合與外國人握手時,有下述六種主要禁忌不宜冒犯。其一,心不在焉。其二,使用左手。其三,戴著手套。其四,戴著墨鏡。其五,用雙手與異性相握。其六,多人同時握手時出現交叉圖案。
(三)名片
在公務活動中,與初識者互換名片,是一種交際慣例。賓主雙方對此皆應“有備無患”。
1、遞上名片
把自己的名片遞給外國人時,有四點注意事項。其一,應當起身站立,遞到對方手中。其二,應當使用雙手,或是使用右手。其三,應當以文字正面面對對方。其四,應當注意順序。通常,雙方交換名片時,應由位低者首先送上自己的名片;當一人與多人同時交換名片時,則應當由尊而卑或者由近而遠依次而行。
2、接受名片
接受名片的基本講究有五:其一,應當起身站立,或迎向對方。其二,應當使用雙手,或者使用右手。其三,應當在接過名片后將其認真捧讀一遍。其四,應當將其畢恭畢敬地收好。其五,應當隨后回敬對方一張自己的名片。
3、主要禁忌
用于涉外交往的名片,一般不宜印上本人照片、格言警句或私宅電話號碼,并且不應當在其上涂涂改改,加加減減。
接受外賓的名片時,不宜當面將其置于桌上、褲袋之內,或是將其交給他人傳閱。
(四)話題
與外國人交談時,應對具體選擇的話題認真地加以斟酌。
1、忌選的話題
以下三類活題,不宜在同外國人交談時選擇。其一,格調不高的話題。諸如災禍、兇殺、慘案、緋聞等等。其二,非議他人的話題。“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外國人往往對此也有同感。其三,涉及隱私的話題。收入、年齡、婚戀、健康、住址、經歷等個人隱私話題,尤其不宜主動提及。
2、宜選的話題
與外國人交談時,選擇下述三類話題。一般均不會出現問題。其一,交往對象所擅長的話題。其二,輕松愉快的話題。如體育、比賽、影視娛樂、休閑度假、時尚流行、風土人情、烹飪小吃、天氣狀況等等。其三,格調高雅的話題。哲學、歷史、地理、文學名著等格調高雅的話題在交談中均可涉及,但切勿不懂裝懂或班門弄斧。
在涉外交往中,座次的具體排列往往多有講究。
(一)基本的講究
排列座次時,國內外的基本作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場合排列座次時,一般均應遵守國際慣例。
1、我國傳統作法
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時,我國的傳統作法是“以左為上”,即認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當前,國內在舉行會議及正式合影時,仍多沿用此法。
2、國際通行作法
并排排列座次時,國際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為上”,即認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在涉外場合,它已被廣泛采用。
(二)具體的操作
1、會見客人
會見客人時,標準的作法應為主人與主賓在室內面對正門并排而坐,主賓居右,主人居左。賓主雙方的其他隨員則應分別在自己的上司一側依其職務的高低依次排開。
倘若主人與主賓在室內不是面對正門,而是在正門的右側或左側并排就座時,通常講究“以遠為上”或者“居中為主”,即要么以距門遠者為上位,要么以居中而坐著為上位。
2、正式談判
舉行雙邊正式談判時,若談判桌在室內橫放,則客方人員應面門而坐,主方人員應背門而坐。除主賓、主人居中對面而坐外,雙方的其他人員應依其具體身份的高低,各自先右后左、自高而低地分別就座在自己的上司一方。按慣例,雙方的翻譯應分別在主賓、主人右側的第一個位置上就座。
若談判桌在室內豎放,則應以進門時的方向為準,右側請客方人員就座,左側則由主方人員就座。其他方面的作法,均與前者相似。
3、簽字儀式
舉行雙邊簽字儀式時,簽字桌往往在室內橫放,雙方人員應在室內面對正門位于簽字桌之后并排排列。雙方簽字人員通常應居中而坐,客方簽字人員居右,主方簽字人員居左。雙方的其他隨員各自站立于己方簽字人員身后。
舉行多邊簽字儀式時,簽字桌仍在室內橫放,簽字席仍須面對正門,但只設一個。各方人員均應在室內面對簽字席、背對正門就座。正式簽字時,各方簽字人員應以一定順序依次走上簽字席就座簽名,隨后退回原處。
4、合影留念
在正式場合中外雙方人員合影時,一般講究“似右為上”、“居中為上”,“前排為上”。即合影時可使中方人員居左,外方人員居右;雙方人員各自按照身份的高低,由中央向兩側分別排列。若一排排列不開時,可排成數排,但以前排位次為最高。
5、懸掛國旗
在涉外活動中懸掛中外國旗時,依然講究“以右為上”。具體來講,懸掛兩國國旗時,應以居右者為客方,以居左者為主方。懸掛多國國旗,應以各國國名的英文字母為序,自右而左依次排列。
6、乘坐轎車
乘坐雙排五座橋車時,其座次排列可分作兩種具體情況。其一,由主人開車。通常以副駕駛座為上座,其他座位的座次由尊而卑依次應為后排右座、后排左座、后排中座。其二,由專職司機開車。一般以后排右座為上座,其他座位的座次由尊而卑依次應為后排左座、后排中座、前排副駕駛座。
參加正式宴請時,不論是作東還是作客,皆須在禮節上好自為之。
(一)一般的規則
1、宴請的方式
涉外宴請,講究的是“吃環境”、“吃文化”和少而精。既要體現特色,又要反對鋪張浪費。赴宴者人數較少時,宜采用分餐方式。赴宴者人數較多時,則宜采用自助方式。盡量不要采用混餐方式。
2、菜肴的安排
安排宴請的菜單時,最重要的地方是不要觸犯客人的飲食禁忌,宗教禁忌、民族禁忌尤其不得冒犯。有可能的話,可以具有地方特色與民族特色的菜肴款待客人。
3、餐桌禁忌
在宴會上,用餐者在進食時不宜發出聲響,不宜吸煙,不宜當眾剔牙,不宜整理服飾,不宜化妝補妝,不宜為他人夾菜,不宜勸人飲酒。
(二)西餐的餐具
1、刀叉
以刀叉進餐時,應當右手持刀,左手持叉。不要以之指人,或互相敲擊。暫不用餐時,可在餐盤上刀右、叉左地將其擺成“八”字型,若將其并排擺在餐盤上,則表示本人用餐完畢。
2、餐巾
餐巾在西餐時只宜鋪在大腿上,而不得掖在衣領上。不得以之去擦餐具。用餐途中暫時離開,可將餐巾放在本人座椅上。若置之桌上,則表示本人用餐已畢。在西餐宴會上,女主人鋪開餐巾,一般表示用餐開始。女主人把餐巾放在餐桌上,則往往暗示此次宴請已告結束。
3、湯匙
不可令湯匙在盒、盆之中“立正”,不可將其含于口中。飲咖啡時,不可以匙舀飲。
涉外禮儀常識教案(匯總19篇)篇八
以東道主的身份設宴款待外國人時,需要注意的問題主要有菜單的選定、就餐的方式、宴會的位次、用餐的環境,等等。
首先,是要確定宴請的菜單。不宜宴請外國人的菜肴主要有下列在類。
一是觸犯個人禁忌的菜肴。對此一定要在宴請外賓之前有所了解。在宴請多名外賓時,對每個人的個人禁忌都要有所了解。
二是觸犯民族禁忌的菜肴。比如說,美國人不吃羊肉和大蒜,俄羅斯人不吃海參、海蟄、墨魚、木耳,英國人不吃狗肉和動物的頭、爪,法國人不吃無鱗魚,德國人不吃核桃,日本人不吃皮蛋。
三是觸犯宗教禁忌的菜肴。在所有的飲食禁忌之中,宗教方面的飲食禁忌最為嚴格,而且絕對不容許絲毫有所違犯。
其一,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菜肴。通常,春卷、元宵、水餃、龍須面、揚州炒飯、清炒豆芽、魚香肉絲、宮保雞丁、麻婆豆腐、咕老肉、酸辣湯,等等。具備中華民族特色的菜肴,往往受外國友人的歡迎。
其二,是具有本地風味的菜肴。在飲食方面講究的是“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各地的菜肴,風味不同。上海的“小紹興三黃雞”,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西安的“老孫家羊肉泡饃”,成都的“龍抄手”、“賴湯元”,開封的“灌湯包子",蒙自的“過橋米線”,西雙版納的“菠蘿飯”,都在國內久負盛名。可用以款待外國友人。
其三,是自己比較拿手的菜肴。餐館有餐館的“特色菜”,各家有各家的“看家菜”。主人還須細說其有關的掌故,并且鄭重其事向客人們進行推薦。
其四,是外賓本人喜歡的菜肴。在宴請外賓時,在有條件的時候,在以中國菜為主的同時,上一些對方所鐘意的家鄉菜。
其次,是要選擇就餐的方式。世界上主要存在三種就餐方式:一是用筷子就餐,二是用刀叉就餐,三是用右手直接就餐。
一是“混餐式”就餐方式。它也叫“合餐式”就餐方式。
二是“分餐式”就餐方式。人們亦稱之為“中餐西吃”。
三是“自助式”就餐方式。通常也叫自助餐。
四是“公筷式”就餐方式。
再次,是要排定賓主的座次。對于宴會的組織者來講,宴會的座次問題,又可以進上步地分為座次的排列與座次的通知等兩個方面的具體問題。
其一,是“居中為上”。即各桌圍繞在一起進,居于正中央的那張餐桌應為主桌。
其二,是“以右為上”。
其三,是“以遠為上”。
其四,是“臨臺為上”。
所謂“面門為主”,是指在每張餐桌上,以面對宴會廳正門的正中座位為主位,通常應請主人在此就座。
所謂“右高左低”,是指在每張餐桌上,除主位之外,其余座位位次的高低,應以面對宴會廳正門時為準,右側的位次高于左側的位次。
所謂“各桌同向”,則是指,在舉行大型宴會時,其他各桌的主陪之位,均應與主桌主位保持同一方向。
其一,是在請柬上注明每一位赴宴者所在的桌次。
其二,是在宴會廳入口處附近懸掛宴會桌次示意圖。
其三,是在現場安排引位員,負責來賓,尤其是貴賓的引導。
其四,是在每張餐桌上放置桌次牌以及每一位用餐者的姓名卡,以便大家"對號入座".
人們在安排宴會時,通常被要求必須恪守“四m原則”。所謂“四m原則”指的是準備宴會時,必須對環境、菜單、舉止、音樂等四個最重要的環節加以認真的準備。
第一,環境要幽靜。
第二,環境要雅致。
第三,環境要整潔。
第四,環境要衛生。
第一,宴請的類型。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其一,是宴會。它是一種最正式、最隆重的宴請,可在早、中、晚舉行,并以晚宴檔次最高。舉辦宴會時,要提前發出請柬,屆時,不僅賓主要發表講話,樂隊要演奏音樂,就連餐具、酒水、菜肴道數、餐廳陳設、用餐者的裝束、侍者的儀態等,都要詳盡的規定。一般情況下,宴會分為國宴、正式宴會、便宴、家宴等四種具體形式。
其二,是招待會。
其三,是工作餐。
第二,付費的方法。付費方法主要有下列三種。
其一,是應該付多少。
其二,是應該如何付給。
第三,點菜規矩。
其一,是告訴對方,自己完全“客隨主便”。
其二,恭敬不如從命,但是,只點一道即可。
第四,用餐的餐序。
一是西餐正餐的常規菜序。一頓正規的西上正餐,大體上應當依次包括開胃菜、湯、海鮮、主菜、甜品、水果、紅茶或咖啡等等幾道菜式。
二是西餐便餐的常規菜序。一頓正規的西餐便餐,大體上應當依次包括頭盆(開胃菜)、湯、主菜和甜品等幾道菜式。
三是西式自助餐的常規菜序。享用自助餐時,其正規的用餐順序,依次應當為:冷菜、湯、熱菜、點心、甜品和水果。
四是酒水與菜肴的常規搭配方式。在國外,西式宴會上的主角是酒水。
第五,就餐的舉止。舉止文明、禮貌、規范。
其一,是在用餐時口中或體內發出巨大的聲響.
其二,是在用餐時整理自己的衣飾,或是化妝、補妝。
其三,是在用餐期間吸煙。
其四,是再三勸說別人飲酒,甚至起身向別人灌酒。
其五,是用自己的餐具為別人夾菜、舀湯或選取其他食物。
其六,是亂挑、翻揀菜肴或其他食物。
其七,是用餐具對著別人指指點點,或者把餐具相互敲打,搞得鏗鏘作響.
其八,是直接以手取用不宜用手取用的菜肴或其他食物。
其九,是豪無遮掩地當眾剔牙。
其十,是隨口亂吐嘴里的不宜下咽之物。
涉外禮儀常識教案(匯總19篇)篇九
1.禮儀是人們在對外交往中用以維護自身形象,向交往對象表示尊敬與友好的約定俗成的習慣做法。一個人在公共場合的儀表、禮態和言談舉止,能夠反映其個人內在素質和修養。
2.禮儀與文化緊密相關。不同國家、不同企業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基因,相應的禮儀也就會國內國外有別,企業內外有別。企業員工代表企業參與涉外商務活動,應該重視自己留給客戶的第一印象,講究必要的禮儀修養,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
3.禮儀要從日常工作做起。比如:打招呼、打電話、寫郵件等待。
1.外事無小事。
企業員工在涉外商務活動中的言行,不僅代表本企業,還體現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為了維護國家形象,遵守外事紀律,應該注意講話分寸,避免敏感話題。
2.熱情真誠。
講禮儀是為了更好地與人溝通。與人溝通就要熱情真誠,注意眼到、口到、意到。
(1)眼到就是注視別人要友善。講話時要看對方雙眼,中間通常不能看,下面尤其不要看。不論男女,對客戶,不能居高臨下的俯視,應該采取平視,必要時仰視。注視對方的時間,應該是對方和你相處總的時間長度的1/3左右。問候時要看,引證對方觀點是要看,告別再見時要看、慰問致意時要看,其他時間可看可不看。
(2)口到就是會講話,會選話題。講話是文明程度的體現,也是員工受教育程度的體現。講話要看對象,要看場合,要有規矩。
(3)意到就是把友善、熱情表現出來。既要從容得體,堂堂正正,又不要畏懼自卑,低三下四,更不要自大狂妄,放肆囂張。
饋贈禮品時要注意場合,講究氣氛,以示誠意。同時要控制禮品價值,重視禮品包裝。一般情況下禮品的包裝價值不少于禮品價值的1/3。接受禮品時,應該當場打開包裝,欣賞禮品,贊美致謝。
3.尊重隱私。
尊重隱私就是人們在在涉外商務活動中,刻意回避有關個人收支、年齡大小、戀愛婚姻、健康狀況、家庭住址、個人經歷、信仰政見、所忙事務等話題。尊重隱私與否,已被公認為一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無個人教養的基本標志。
1.信守承諾。
在人際交往中,"言必信,行必果"。是做人應有的基本教養。與外國朋友打交道,小到約會的時間,大到生意往來,都要講信用,守承諾,不隨便許愿,失信于人。這樣才能鞏固雙方的友誼。
2. 熱情有度。
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一直主張朋友之間應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并且提倡"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但是在國外,人們普遍主張個性至上,反對以任何形式干涉個性獨立,侵犯個人尊嚴。對他人過分關心,或是干預過多,則會令對方反感。所以與外國友人打交道時,既要熱情友好,又要以尊重對方的個人尊嚴與個性獨立為限。
3. 尊重隱私。
外國人普遍認為,要尊重交往對象的個性獨立,維護其個人尊嚴就要尊重其個人隱私。即使是家人、親戚、朋友之間,也必須相互尊重個人隱私。所以與外國友人相處時,應當自覺回避對對方個人隱私的任何形式的涉及。
不要主動打聽外國朋友的年齡、收入、婚戀、家庭、健康、經歷、住址、籍貫,以及宗教信仰、政治見解、正在忙什么等等。
4. 女士優先。
在國外,尤其是在西方國家的人際交往中,人們講究女士優先,它要求成年的男子,在社交的場合,要積極主動地以個人的舉止言行,去尊重婦女,關心婦女,照顧婦女,保護婦女,并且時時處處努力為婦女排憂解難。能夠這樣做的人,會被人視為教養良好。
5. 不必過謙。
在外國人來看,做人首先需要自信。對于個人能力、自我評價,既要實事求是,也要勇于大膽肯定。不敢承認個人能力,隨意進行自我貶低的人,要么事實上的確如此,要么便是虛偽做作,別有用心。所以在與外國朋友打交道時,千萬不要過分謙虛,特別是不要自我貶低,以免被人誤會。
禮儀作為人際交往的重要的行為規范,它不是隨意憑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無的。了解禮儀的起源,有利于認識禮儀的本質,自覺地按照禮儀規范的要求進行社交活動。對于禮儀的起源,研究者們有各種的觀點,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禮”字的解釋意思是實踐約定的事情,用來給神靈看,以求得賜福。“禮”字是會意字,與古代祭祀神靈的儀式有關。古時祭祀活動不是隨意地進行的,它是嚴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進行的。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指出:“禮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擴展而為人,更其后而為吉、兇、軍、賓、嘉等多種儀制。”這里講到了禮儀的起源,以及禮儀的發展過程。
在西方,“禮儀”一詞源于法語的“etig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證”。古代法國為了保證法庭中活動的秩序,將印有法庭紀律的通告證發給進入法庭的每個人,作為遵守的規矩和行為準則。后來“etiguette”一詞進入英文,演變為“禮儀”的含義,成為人們交往中應遵循的規矩和準則。
人是不能離開社會和群體的,人與人在長期的交往活動中,漸漸地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久而久之這些習慣成為了人與人交際的規范,當這些交往習慣以文字的形式被記錄并同時被人們自覺地遵守后,就逐漸成為了人們交際交往固定的禮儀。
遵守禮儀,不僅使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變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時也能使人與人在交往中更具有親和力。1922年《西方禮儀集萃》一書問世,開篇中這樣寫道:“表面上禮儀有無數的清規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為一個充滿生活樂趣的地方,使人變得和易近人。”
從禮儀的起源可以看出,禮儀是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為了維護一種穩定的秩序,為了保持一種交際的和諧而應運產生的。一直到今天,禮儀依然體現著這種本質特點與獨特的功能。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在中華文化的歷史演進過程中,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今天,經濟的全球一體化和信息共享的網絡化把現代人領到了一個無限伸展而又不斷濃縮的空間,這就是地球村。
在這個有著60億居民的村莊里,交往和溝通日益頻繁,說服和理解越發重要,其中,作為公關“第一印象”的禮儀就更顯得不可或缺。禮儀修養,不僅是人們必備的基本素質,而且是社會交往、商務活動和其他各項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
涉外禮儀的基本常識
涉外禮儀基本常識
涉外禮儀基本常識及其接待流程
涉外禮儀常識教案(匯總19篇)篇十
以東道主的身份設宴款待外國人時,需要注意的問題主要有菜單的選定、 就餐的方式、宴會的位次、用餐的環境,等等.
首先,是要確定宴請的菜單.不宜宴請外國人的菜肴主要有下列在類.
一是觸犯個人禁忌的菜肴.對此一定要在宴請外賓之前有所了解.在宴請 多名外賓時,對每個人的個人禁忌都要有所了解.
二是觸犯民族禁忌的菜肴.比如說,美國人不吃羊肉和大蒜,俄羅斯人不 吃海參、海蟄、墨 魚、木耳,英國人不吃狗肉和動物的頭、爪,法國人不吃無鱗魚,德國人不吃核桃,日本人不吃皮蛋.
三是觸犯宗教禁忌的菜肴.在所有的飲食禁忌之中,宗教方面的飲食禁忌最為嚴格,而且絕對不容許絲毫有所違犯.
其一,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菜肴.通常,春卷、元宵、水餃、龍須面、揚州炒飯、清炒豆芽、魚香肉絲、宮保雞丁、麻婆豆腐、咕老肉、酸辣湯,等等.具備中華民族特色的菜肴,往往受外國友人的歡迎.
其二,是具有本地風味的菜肴.在飲食方面講究的是“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各地的菜肴,風味不同.上海的“小紹興三黃雞”,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西安的“老孫家羊肉泡饃”,成都的“龍抄手”、“賴湯元”,開封的“灌湯包子",蒙自的“過橋米線”,西雙版納的“菠蘿飯”,都在國內久負盛名.可用以款待外國友人.
其三,是自己比較拿手的菜肴.餐館有餐館的“特色菜”,各家有各家的“看家菜”.主人還須細說其有關的掌故,并且鄭重其事向客人們進行推薦.
其四,是外賓本人喜歡的菜肴.在宴請外賓時,在有條件的時候,在以中國菜為主的同時,上一些對方所鐘意的家鄉菜.
其次,是要選擇就餐的方式.世界上主要存在三種就餐方式:一是用筷子就餐,二是用刀叉就餐,三是用右手直接就餐.
一是“混餐式”就餐方式.它也叫“合餐式”就餐方式.
二是“分餐式”就餐方式.人們 亦稱之為“中餐西吃”.
三是“自助式”就餐方式.通常也叫自助餐.
四是“公筷式”就餐方式.
再次,是要排定賓主的座次.對于宴會的組織者來講,宴會的座次問題,又可以進上步地分為座次的排列與座次的通知等兩個方面的具體問題.
其一,是“居中為上”.即各桌圍繞在一起進,居于正中央的那張餐桌應為主桌.
其二,是“以右為上”.
其三,是“以遠為上”.
其四,是“臨臺為上”.
所謂“面門為主”,是指在每張餐桌上,以面對宴會廳正門的正中座位為主位,通常應請主人在此就座.
所謂“右高左低”,是指在每張餐桌上,除主位之外,其余座位位次的高低,應以面對宴會廳正門時為準,右側的位次高于左側的位次.
所謂“各桌同向”,則是指,在舉行大型宴會時,其他各桌的主陪之位,均應與主桌主位保持同一方向.
其一,是在請柬上注明每一位赴宴者所在的桌次.
其二,是在宴會廳入口處附近懸掛宴會桌次示意圖.
其三,是在現場安排引位員,負責來賓,尤其是貴賓的引導.
其四,是在每張餐桌上放置桌次牌以及每一位用餐者的姓名卡,以便大家"對號入座".
人們在安排宴會時,通常被要求必須恪守“四m原則”.所謂“四m原則”指的是準備宴會時,必須對環境、菜單、舉止、音樂等四個最重要的環節加以認真的準備.
第一,環境要幽靜.
第二,環境要雅致.
第三,環境要整潔.
第四,環境要衛生.
第一,宴請的類型.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其一,是宴會.它是一種最正式、最隆重的宴請,可在早、中、晚舉行,并以晚宴檔次最高.舉辦宴會時,要提前發出請柬,屆時,不僅賓主要發表講話,樂隊要演奏音樂,就連餐具、酒水、菜肴道數、餐廳陳設、用餐者的裝束、侍者的儀態等,都 要詳盡的規定.一般情況下,宴會分為國宴、正式宴會、便宴、家宴等四種具體形式.
其二,是招待會.
其三,是工作餐.
第二,付費的方法.付費方法主要有下列三種.
其一,是應該付多少.
其二,是應該如何付給.
第三,點菜規矩.
其一,是告訴對方,自己完全“客隨主便”.
其二,恭敬不如從命,但是,只點一道即可.
第四,用餐的餐序.
一是西餐正餐的常規菜序.一頓正規的西上正餐,大體上應當依次包括開胃菜、湯、海鮮、主菜、甜品、水果、紅茶或咖啡等等幾道菜式.
二是西餐便餐的常規菜序.一頓正規的西餐便餐,大體上應當依次包括頭盆(開胃菜)、湯、主菜和甜品等幾道菜式.
三是西式自助餐的常規菜序.享用自助餐時,其正規的用餐順序,依次應當為:冷菜、湯、熱菜、點心、甜品和水果.
四是酒水與菜肴的常規搭配方式.在國外,西式宴會上的主角是酒水.
第五, 就餐的舉止.舉止文明、禮貌、規范.
其一,是在用餐時口中或體內發出巨大的聲響 .
其二,是在用餐時整理自己的衣飾,或是化妝、補妝.
其三,是在用餐期間吸煙.
其四,是再三勸說別人飲酒,甚至起身向別人灌酒.
其五,是用自己的餐具為別人夾菜、舀湯或選取其他食物.
其六,是亂挑、翻揀菜肴或其他食物.
其七,是用餐具對著別人指指點點,或者把餐具相互敲打,搞得鏗鏘作響 .
其八,是直接以手取用不宜用手取用的菜肴或其他食物.
其九,是豪無遮掩地當眾剔牙.
其十,是隨口亂吐嘴里的不宜下咽之物.
涉外禮儀常識教案(匯總19篇)篇十一
1.禮儀是人們在對外交往中用以維護自身形象,向交往對象表示尊敬與友好的約定俗成的習慣做法。一個人在公共場合的儀表、禮態和言談舉止,能夠反映其個人內在素質和修養。
2.禮儀與文化緊密相關。不同國家、不同企業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基因,相應的禮儀也就會國內國外有別,企業內外有別。企業員工代表企業參與涉外商務活動,應該重視自己留給客戶的第一印象,講究必要的禮儀修養,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
3.禮儀要從日常工作做起。比如:打招呼、打電話、寫郵件等待。
1.外事無小事。
企業員工在涉外商務活動中的言行,不僅代表本企業,還體現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為了維護國家形象,遵守外事紀律,應該注意講話分寸,避免敏感話題。
2.熱情真誠。
講禮儀是為了更好地與人溝通。與人溝通就要熱情真誠,注意眼到、口到、意到。
(1)眼到就是注視別人要友善。講話時要看對方雙眼,中間通常不能看,下面尤其不要看。不論男女,對客戶,不能居高臨下的俯視,應該采取平視,必要時仰視。注視對方的時間,應該是對方和你相處總的時間長度的1/3左右。問候時要看,引證對方觀點是要看,告別再見時要看、慰問致意時要看,其他時間可看可不看。
(2)口到就是會講話,會選話題。講話是文明程度的體現,也是員工受教育程度的體現。講話要看對象,要看場合,要有規矩。
(3)意到就是把友善、熱情表現出來。既要從容得體,堂堂正正,又不要畏懼自卑,低三下四,更不要自大狂妄,放肆囂張。
饋贈禮品時要注意場合,講究氣氛,以示誠意。同時要控制禮品價值,重視禮品包裝。一般情況下禮品的包裝價值不少于禮品價值的1/3。接受禮品時,應該當場打開包裝,欣賞禮品,贊美致謝。
3.尊重隱私。
尊重隱私就是人們在在涉外商務活動中,刻意回避有關個人收支、年齡大小、戀愛婚姻、健康狀況、家庭住址、個人經歷、信仰政見、所忙事務等話題。尊重隱私與否,已被公認為一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無個人教養的基本標志。
1.信守承諾。
在人際交往中,"言必信,行必果"。是做人應有的基本教養。與外國朋友打交道,小到約會的時間,大到生意往來,都要講信用,守承諾,不隨便許愿,失信于人。這樣才能鞏固雙方的友誼。
2. 熱情有度。
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一直主張朋友之間應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并且提倡"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但是在國外,人們普遍主張個性至上,反對以任何形式干涉個性獨立,侵犯個人尊嚴。對他人過分關心,或是干預過多,則會令對方反感。所以與外國友人打交道時,既要熱情友好,又要以尊重對方的個人尊嚴與個性獨立為限。
3. 尊重隱私。
外國人普遍認為,要尊重交往對象的個性獨立,維護其個人尊嚴就要尊重其個人隱私。即使是家人、親戚、朋友之間,也必須相互尊重個人隱私。所以與外國友人相處時,應當自覺回避對對方個人隱私的任何形式的涉及。
不要主動打聽外國朋友的年齡、收入、婚戀、家庭、健康、經歷、住址、籍貫,以及宗教信仰、政治見解、正在忙什么等等。
4. 女士優先。
在國外,尤其是在西方國家的人際交往中,人們講究女士優先,它要求成年的男子,在社交的場合,要積極主動地以個人的舉止言行,去尊重婦女,關心婦女,照顧婦女,保護婦女,并且時時處處努力為婦女排憂解難。能夠這樣做的人,會被人視為教養良好。
5. 不必過謙。
在外國人來看,做人首先需要自信。對于個人能力、自我評價,既要實事求是,也要勇于大膽肯定。不敢承認個人能力,隨意進行自我貶低的人,要么事實上的確如此,要么便是虛偽做作,別有用心。所以在與外國朋友打交道時,千萬不要過分謙虛,特別是不要自我貶低,以免被人誤會。
禮儀作為人際交往的重要的行為規范,它不是隨意憑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無的。了解禮儀的起源,有利于認識禮儀的本質,自覺地按照禮儀規范的要求進行社交活動。對于禮儀的起源,研究者們有各種的觀點,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禮”字的解釋意思是實踐約定的事情,用來給神靈看,以求得賜福。“禮”字是會意字,與古代祭祀神靈的儀式有關。古時祭祀活動不是隨意地進行的,它是嚴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進行的。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指出:“禮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擴展而為人,更其后而為吉、兇、軍、賓、嘉等多種儀制。”這里講到了禮儀的起源,以及禮儀的發展過程。
在西方,“禮儀”一詞源于法語的“etig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證”。古代法國為了保證法庭中活動的秩序,將印有法庭紀律的通告證發給進入法庭的每個人,作為遵守的規矩和行為準則。后來“etiguette”一詞進入英文,演變為“禮儀”的含義,成為人們交往中應遵循的規矩和準則。
人是不能離開社會和群體的,人與人在長期的交往活動中,漸漸地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久而久之這些習慣成為了人與人交際的規范,當這些交往習慣以文字的形式被記錄并同時被人們自覺地遵守后,就逐漸成為了人們交際交往固定的禮儀。
遵守禮儀,不僅使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變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時也能使人與人在交往中更具有親和力。1922年《西方禮儀集萃》一書問世,開中這樣寫道:“表面上禮儀有無數的清規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為一個充滿生活樂趣的地方,使人變得和易近人。”
從禮儀的起源可以看出,禮儀是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為了維護一種穩定的秩序,為了保持一種交際的和諧而應運產生的。一直到今天,禮儀依然體現著這種本質特點與獨特的功能。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在中華文化的歷史演進過程中,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今天,經濟的全球一體化和信息共享的網絡化把現代人領到了一個無限伸展而又不斷濃縮的空間,這就是地球村。
在這個有著60億居民的村莊里,交往和溝通日益頻繁,說服和理解越發重要,其中,作為公關“第一印象”的禮儀就更顯得不可或缺。禮儀修養,不僅是人們必備的基本素質,而且是社會交往、商務活動和其他各項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
涉外禮儀常識教案(匯總19篇)篇十二
第一:接受對方。
所謂接受對方就是你跟別人打交道時,如果不是原則問題,不是什么國格、人格、黨紀、國法大是大非的問題,一般性溝通,要有這樣一個理念:客人永遠是正確的,客人沒有錯,不要尋釁滋事,找別人毛病。
第二:重視對方。
欣賞的重視,不是找人家毛病。要欣賞的重視不是找人家毛病。有人也重視他找人家毛病。那天一個同志跟我講了,說金老師你挺精神,但你有個問題,你背比較駝。我說我沒辦法,我這出過車禍,我腰直不了。“那你牙比較黃。”把我氣壞了,我說“我又不咬你,關你甚事?”你不能讓人家不高興。我們這里說的重視是欣賞,比如接過名片一定要看,為什么欣賞?為什么客人來了要“坐、請坐、請上坐”?欣賞,為什么要使用尊稱?欣賞。
第三:贊美對方。
有一位著名的行為科學家,美國著名的學者喬治枚奧先生說過,“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發現別人的優點,實際上就等于肯定自我,那說明你寬容,說明你謙虛,說明你好學”,他強調這個。所以我們在涉外交往中,你在適當的情況下,要善于發現別人的所長。
涉外禮儀常識教案(匯總19篇)篇十三
1.外事無小事。
企業員工在涉外商務活動中的言行,不僅代表本企業,還體現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為了維護國家形象,遵守外事紀律,應該注意講話分寸,避免敏感話題。
2.熱情真誠。
講禮儀是為了更好地與人溝通。與人溝通就要熱情真誠,注意眼到、口到、意到。
眼到就是注視別人要友善。講話時要看對方雙眼,中間通常不能看,下面尤其不要看。不論男女,對客戶,不能居高臨下的俯視,應該采取平視,必要時仰視。注視對方的時間,應該是對方和你相處總的時間長度的1/3左右。問候時要看,引證對方觀點是要看,告別再見時要看、慰問致意時要看,其他時間可看可不看。
口到就是會講話,會選話題。講話是文明程度的體現,也是員工受教育程度的體現。講話要看對象,要看場合,要有規矩。
意到就是把友善、熱情表現出來。既要從容得體,堂堂正正,又不要畏懼自卑,低三下四,更不要自大狂妄,放肆囂張。
饋贈禮品時要注意場合,講究氣氛,以示誠意。同時要控制禮品價值,重視禮品包裝。一般情況下禮品的包裝價值不少于禮品價值的1/3。接受禮品時,應該當場打開包裝,欣賞禮品,贊美致謝。
3.尊重隱私。
尊重隱私就是人們在在涉外商務活動中,刻意回避有關個人收支、年齡大小、戀愛婚姻、健康狀況、家庭住址、個人經歷、信仰政見、所忙事務等話題。尊重隱私與否,已被公認為一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無個人教養的基本標志。
涉外禮儀常識教案(匯總19篇)篇十四
(1)握手致謝。在參加各種涉外交往中,當接受賓朋的禮品時,應恭敬有禮地雙手接過,并握手致謝。
(2)適當贊美。許多歐美人,喜歡別人接受禮品時,打開包裝親眼欣賞并贊美一番。此時,我們可仿效他們的做法,適時贊譽禮品,以表示自己的感謝之情。收到寄來的或派人送來的禮品,應及時復寄一張名片或簡函,以示謝意。
(1)數字禁忌。各民族及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對數字均有一些忌諱,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的信徒十分忌諱“13”和“星期五”,認為這一數字和日期是厄運和災難的象征。在涉外活動中要避開與“13”、“星期五”有關的一些事情,更不要在這一天安排重要的政務、公務、商務及社交活動。日本人忌諱4字,是因4字與死的讀音相似,意味著倒霉和不幸。所以與日本友人互贈禮品時切記不送數字為4、諧音為4的禮品;不要安排日本人入住4號、14號、44號等房間。
(2)肢體禁忌。同一個手勢、動作,在不同的國家里表示不同的意義,比如拇指和食指合成一個圈,其余三個手指向上立起,在美國表示ok,但在巴西,這是不文明的手勢。在中國,對某一件事、某一個人表示贊賞,會蹺起大拇指,表示“真棒”!但是在伊朗,這個手勢是對人的一種侮辱,不能隨便使用,想贊賞伊朗人忌伸大拇指。在我國搖頭表示不贊同,在尼泊爾則正相反,表示很高興、很贊同。另外注意適當地運用手勢,可以增強感情的表達;但與人談話時,手勢不宜過多,動作不宜過大,應給人含蓄而彬彬有禮的感覺。
(3)顏色禁忌。日本人認為綠色是不吉利的;巴西人以棕黃色為兇喪之色;歐美國家以黑色為喪禮的顏色;敘利亞人將黃色視為死亡之色;比利時人最忌藍色;土耳其人認為花色是兇兆,布置房間時不用花色;埃及人認為藍色是惡魔的象征。
涉外禮儀常識教案(匯總19篇)篇十五
在涉外交往中,每個人的穿著打扮均被視為其自身教養的最為形象的說明,并且被視為與自己對交往對象尊重的程度有關,故此不可行其事。
(一)重要的講究
1、三色原則
在正式場合,涉外人員尤其是男士,應當有意識地分自己全身衣著的色彩,在總量上限制在三種之內。涉外人員全身衣著的色彩若多于三種,未免令人眼花繚亂,因而難以給人以莊重之感。
2、三一律男士在涉外場合著正裝時,應當盡可能地使自己的皮鞋、腰帶以及手包為同一色彩,并且以三者同為黑色最佳。越是有身份者,在涉外活動中越要注意此點。
3、三大場合
參加涉外活動時,切不可使自己的穿著打扮以不變應萬變,而是應當根據本人所處的具體場合的不同而令其有所區分。按照常規,涉外人員的穿著打扮主要有下述三大場合之分:
其一,公務場合。公務場合,即上班辦公的時間。公務場合的穿著打扮,應以莊重、保守為總體風絡。此刻涉外人員的著裝宜為套裝、制服或者套裙。具體而言,男裝宜為藍色或灰色的西裝套裝、制服,女裝宜為單色的套裙、連衣裙或者制服。
其二,社交場合。社交場合,在此是指公務活動之余的交往應酬的時間。社交場合的穿著打扮,應以時尚、個性為總體風格。在宴會、舞會、相互拜訪以及聚會等常見的社交場合,涉外人員宜著時裝與禮服。目前,深色中山裝套裝與單色旗袍,可分別作為中方男女人員的“準禮服”在隆重的社交場合使用。
其三,休閑場合。休閑場合,泛指公務活動之余的個人自由活動的時間,如居家、健身、游覽、逛街、購物等等。休閑場合的穿著打扮,應以舒適、自然為總體風格,往往可以由人們自行其事。在休閑場合,運動裝、牛仔裝、夾克衫、t恤衫等乃是最適當的選擇。在此場合若身著套裝、套裙,便會顯得煞有介事。
4、首飾佩戴
參與涉外活動時,涉外人員所佩戴的手飾必須符合身份,以少為佳。在公務場合,女士通常不宜佩戴珠寶首飾以及耳環、腳鏈等女性化首飾,它們僅僅適用于社交場合。應當注意的是,在佩戴首飾時,通常不宜多于三種,每種應以兩件為限。佩戴多種、多件首飾時,應當盡量使之質地、色彩相同。
5、女性的化妝
在參加涉外活動時,女士一般應當化妝。在國際交往中,化妝不僅意味著自尊自愛,而且也是對交往對象重視有加的一種表示。在公務場合,宜化淡妝;在社交場合,化妝可以稍濃一些;在休閑場合,則沒有必要化妝。三者不宜一概而論。
(二)重要的禁忌
1、著裝六忌
在公務場合,涉外人員的著裝應當避免過于雜亂、過于鮮艷、過于暴露、過于透視、過于短小、過于緊身,此為著裝六忌。女士在涉外公務活動中,著裝尤忌“六露”,即忌諱露胸、露肩、露臍、露背、露腳趾、露腳跟。
2、關于西裝
在正式場合,男士以穿深色單排扣西裝、白襯衫、黑色皮鞋為佳。穿西裝時,最好不要內穿羊毛衫,不要穿布鞋或涼鞋,不要背背包。凡站立時,一定要扣上西裝的鈕扣。西裝上衣外側的衣兜里不宜別鋼筆。西裝上衣衣袖上的商標必須拆去。
3、關于領帶
穿西裝套裝時,一定要打領帶。在公務場合宜打單色或帶有幾何圖案的領帶,關應急慎用黑色領帶或花領帶。最好不使用“一拉得”或“了卡得”領帶、打好之后的領帶,不應當長過腰帶。在一般情況下,沒有必要使用領帶夾。夾領帶夾時,宜令其處在七粒扣襯衫從上往下數的第四與第五粒衣扣之間,它的位置越向上越不好。
4、關于鞋襪
參加正式活動時,一般不直穿涼鞋、拖鞋或旅游鞋,赤腳不穿襪子也不合適。男士穿西裝時,通常忌穿尼龍襪與白色的`襪子。女士穿裙服時,切勿穿殘破的襪子、兩雙襪子,或者以健美褲代替襪子。女士穿裙子時,襪口如果外露,是既不雅觀,又不禮貌的。
在涉外活動中與外國友人初次會面時,有必要遵守有關的會面禮節。對此掉以輕在公務心,往往會給交往對象留下不良的印象。
(一)介紹
在涉外交往中,介紹分為自我介紹與介紹他人兩種,其具體要求各有不同。 1、自我介紹 進行自我介紹時,有兩點尤須注意。其一,言簡意賅。自我介紹,通常愈簡潔愈好,一般不應當使之長于一分鐘。其二,內容完整。在公務場合所使用的自我介紹,大體上應同時包括本人的所在單位、具體部門、擔負職務以及完整姓名等四項基本內容。它們應被“一氣呵成”,缺一不可。
2、介紹他人
介紹他人時,最重要的禮儀問題是被介紹雙方的先后次序。基本的規則是“尊者居后”,即介紹女士與男士時,應先介紹男士后介紹女士;介紹長者與晚輩時,應先介紹晚輩后介紹長者;介紹上司與下級時,應先介紹下級后介紹上司;介紹客人與主人時,則應當先介紹主人后介紹客人。
在外事接待中,若賓主雙方不止一人,仍須先介紹主方人員,后介紹客方人員。不過在介紹各方人員時,一般應當依照其職務、身份的具體高低,由高而低地依次進行。
(二)握手
見面與分手時,人們大都以握手為禮。在握手時,下列兩點應予重視。
1、先后順序
行握手禮時,雙方伸出手來的先后順序至關重要。它的基本規則是“尊者在前”,即女士與男士握手時,應由女士首先伸手;長者與晚輩握手時,應由長者首先伸手;上司與下級握手時,應由上司首先伸手。賓主雙方握手時的情況比較特殊:客人抵達時,應由主人首先伸手,以示歡迎;客人告辭時,則應由客人首先伸手,以示請主人就此留步。應當指出的是,握手時伸手的先后順序分男女、論長幼,僅限于社交、休閑場合;在公務場合,通常是只看職務、只分賓主的。
2、主要禁忌
在公務場合與外國人握手時,有下述六種主要禁忌不宜冒犯。其一,心不在焉。其二,使用左手。其三,戴著手套。其四,戴著墨鏡。其五,用雙手與異性相握。其六,多人同時握手時出現交叉圖案。
(三)名片
在公務活動中,與初識者互換名片,是一種交際慣例。賓主雙方對此皆應“有備無患”。
1、遞上名片
把自己的名片遞給外國人時,有四點注意事項。其一,應當起身站立,遞到對方手中。其二,應當使用雙手,或是使用右手。其三,應當以文字正面面對對方。其四,應當注意順序。通常,雙方交換名片時,應由位低者首先送上自己的名片;當一人與多人同時交換名片時,則應當由尊而卑或者由近而遠依次而行。
2、接受名片 接受名片的基本講究有五:其一,應當起身站立,或迎向對方。其二,應當使用雙手,或者使用右手。其三,應當在接過名片后將其認真捧讀一遍。其四,應當將其畢恭畢敬地收好。其五,應當隨后回敬對方一張自己的名片。
3、主要禁忌
用于涉外交往的名片,一般不宜印上本人照片、格言警句或私宅電話號碼,并且不應當在其上涂涂改改,加加減減。
接受外賓的名片時,不宜當面將其置于桌上、褲袋之內,或是將其交給他人傳閱。
(四)話題
與外國人交談時,應對具體選擇的話題認真地加以斟酌。 1、忌選的話題 以下三類活題,不宜在同外國人交談時選擇。其一,格調不高的話題。諸如災禍、兇殺、慘案、緋聞等等。其二,非議他人的話題。“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外國人往往對此也有同感。其三,涉及隱私的話題。收入、年齡、婚戀、健康、住址、經歷等個人隱私話題,尤其不宜主動提及。
2、宜選的話題
與外國人交談時,選擇下述三類話題。一般均不會出現問題。其一,交往對象所擅長的話題。其二,輕松愉快的話題。如體育、比賽、影視娛樂、休閑度假、時尚流行、風土人情、烹飪小吃、天氣狀況等等。其三,格調高雅的話題。哲學、歷史、地理、文學名著等格調高雅的話題在交談中均可涉及,但切勿不懂裝懂或班門弄斧。
在涉外交往中,座次的具體排列往往多有講究。
(一)基本的講究
排列座次時,國內外的基本作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場合排列座次時,一般均應遵守國際慣例。
1、我國傳統作法
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時,我國的傳統作法是“以左為上”,即認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當前,國內在舉行會議及正式合影時,仍多沿用此法。
2、國際通行作法
并排排列座次時,國際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為上”,即認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在涉外場合,它已被廣泛采用。
(二)具體的操作
1、會見客人
會見客人時,標準的作法應為主人與主賓在室內面對正門并排而坐,主賓居右,主人居左。賓主雙方的其他隨員則應分別在自己的上司一側依其職務的高低依次排開。
倘若主人與主賓在室內不是面對正門,而是在正門的右側或左側并排就座時,通常講究“以遠為上”或者“居中為主”,即要么以距門遠者為上位,要么以居中而坐著為上位。
2、正式談判
舉行雙邊正式談判時,若談判桌在室內橫放,則客方人員應面門而坐,主方人員應背門而坐。除主賓、主人居中對面而坐外,雙方的其他人員應依其具體身份的高低,各自先右后左、自高而低地分別就座在自己的上司一方。按慣例,雙方的翻譯應分別在主賓、主人右側的第一個位置上就座。
若談判桌在室內豎放,則應以進門時的方向為準,右側請客方人員就座,左側則由主方人員就座。其他方面的作法,均與前者相似。
3、簽字儀式
舉行雙邊簽字儀式時,簽字桌往往在室內橫放,雙方人員應在室內面對正門位于簽字桌之后并排排列。雙方簽字人員通常應居中而坐,客方簽字人員居右,主方簽字人員居左。雙方的其他隨員各自站立于己方簽字人員身后。
舉行多邊簽字儀式時,簽字桌仍在室內橫放,簽字席仍須面對正門,但只設一個。各方人員均應在室內面對簽字席、背對正門就座。正式簽字時,各方簽字人員應以一定順序依次走上簽字席就座簽名,隨后退回原處。
4、合影留念
在正式場合中外雙方人員合影時,一般講究“似右為上”、“居中為上”,“前排為上”。即合影時可使中方人員居左,外方人員居右;雙方人員各自按照身份的高低,由中央向兩側分別排列。若一排排列不開時,可排成數排,但以前排位次為最高。
5、懸掛國旗
在涉外活動中懸掛中外國旗時,依然講究“以右為上”。具體來講,懸掛兩國國旗時,應以居右者為客方,以居左者為主方。懸掛多國國旗,應以各國國名的英文字母為序,自右而左依次排列。
6、乘坐轎車
乘坐雙排五座橋車時,其座次排列可分作兩種具體情況。其一,由主人開車。通常以副駕駛座為上座,其他座位的座次由尊而卑依次應為后排右座、后排左座、后排中座。其二,由專職司機開車。一般以后排右座為上座,其他座位的座次由尊而卑依次應為后排左座、后排中座、前排副駕駛座。
參加正式宴請時,不論是作東還是作客,皆須在禮節上好自為之。
(一)一般的規則
1、宴請的方式
涉外宴請,講究的是“吃環境”、“吃文化”和少而精。既要體現特色,又要反對鋪張浪費。赴宴者人數較少時,宜采用分餐方式。赴宴者人數較多時,則宜采用自助方式。盡量不要采用混餐方式。
2、菜肴的安排
安排宴請的菜單時,最重要的地方是不要觸犯客人的飲食禁忌,宗教禁忌、民族禁忌尤其不得冒犯。有可能的話,可以具有地方特色與民族特色的菜肴款待客人。
3、餐桌禁忌
在宴會上,用餐者在進食時不宜發出聲響,不宜吸煙,不宜當眾剔牙,不宜整理服飾,不宜化妝補妝,不宜為他人夾菜,不宜勸人飲酒。
(二)西餐的餐具
1、刀叉
以刀叉進餐時,應當右手持刀,左手持叉。不要以之指人,或互相敲擊。暫不用餐時,可在餐盤上刀右、叉左地將其擺成“八”字型,若將其并排擺在餐盤上,則表示本人用餐完畢。
2、餐巾
餐巾在西餐時只宜鋪在大腿上,而不得掖在衣領上。不得以之去擦餐具。用餐途中暫時離開,可將餐巾放在本人座椅上。若置之桌上,則表示本人用餐已畢。在西餐宴會上,女主人鋪開餐巾,一般表示用餐開始。女主人把餐巾放在餐桌上,則往往暗示此次宴請已告結束。
3、湯匙
不可令湯匙在林、盆之中“立正”,不可將其含于口中。飲咖啡時,不可以匙舀飲。
1.信守承諾。在人際交往中,"言必信,行必果"。是做人應有的基本教養。與外國朋友打交道,小到約會的時間,大到生意往來,都要講信用,守承諾,不隨便許愿,失信于人。這樣才能鞏固雙方的友誼。
2. 熱情有度。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一直主張朋友之間應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并且提倡"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但是在國外,人們普遍主張個性至上,反對以任何形式干涉個性獨立,侵犯個人尊嚴。對他人過分關心,或是干預過多,則會令對方反感。所以與外國友人打交道時,既要熱情友好,又要以尊重對方的個人尊嚴與個性獨立為限。
3. 尊重隱私。外國人普遍認為,要尊重交往對象的個性獨立,維護其個人尊嚴就要尊重其個人隱私。即使是家人、親戚、朋友之間,也必須相互尊重個人隱私。所以與外國友人相處時,應當自覺回避對對方個人隱私的任何形式的涉及。不要主動打聽外國朋友的年齡、收入、婚戀、家庭、健康、經歷、住址、籍貫,以及宗教信仰、政治見解、正在忙什么等等。
4. 女士優先。在國外,尤其是在西方國家的人際交往中,人們講究女士優先,它要求成年的男子,在社交的場合,要積極主動地以個人的舉止言行,去尊重婦女,關心婦女,照顧婦女,保護婦女,并且時時處處努力為婦女排憂解難。能夠這樣做的人,會被人視為教養良好。
5. 不必過謙。在外國人來看,做人首先需要自信。對于個人能力、自我評價,既要實事求是,也要勇于大膽肯定。不敢承認個人能力,隨意進行自我貶低的人,要么事實上的確如此,要么便是虛偽做作,別有用心。所以在與外國朋友打交道時,千萬不要過分謙虛,特別是不要自我貶低,以免被人誤會。
1.外事無小事。
企業員工在涉外商務活動中的言行,不僅代表本企業,還體現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為了維護國家形象,遵守外事紀律,應該注意講話分寸,避免敏感話題。
2.熱情真誠。
講禮儀是為了更好地與人溝通。與人溝通就要熱情真誠,注意眼到、口到、意到。
眼到就是注視別人要友善。講話時要看對方雙眼,中間通常不能看,下面尤其不要看。不論男女,對客戶,不能居高臨下的俯視,應該采取平視,必要時仰視。注視對方的時間,應該是對方和你相處總的時間長度的1/3左右。問候時要看,引證對方觀點是要看,告別再見時要看、慰問致意時要看,其他時間可看可不看。
口到就是會講話,會選話題。講話是文明程度的體現,也是員工受教育程度的體現。講話要看對象,要看場合,要有規矩。
意到就是把友善、熱情表現出來。既要從容得體,堂堂正正,又不要畏懼自卑,低三下四,更不要自大狂妄,放肆囂張。
饋贈禮品時要注意場合,講究氣氛,以示誠意。同時要控制禮品價值,重視禮品包裝。一般情況下禮品的包裝價值不少于禮品價值的1/3。接受禮品時,應該當場打開包裝,欣賞禮品,贊美致謝。
3.尊重隱私。
尊重隱私就是人們在在涉外商務活動中,刻意回避有關個人收支、年齡大小、戀愛婚姻、健康狀況、家庭住址、個人經歷、信仰政見、所忙事務等話題。尊重隱私與否,已被公認為一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無個人教養的基本標志。
涉外禮儀常識教案(匯總19篇)篇十六
1.禮儀是人們在對外交往中用以維護自身形象,向交往對象表示尊敬與友好的約定俗成的習慣做法。一個人在公共場合的儀表、禮態和言談舉止,能夠反映其個人內在素質和修養。
2.禮儀與文化緊密相關。不同國家、不同企業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基因,相應的禮儀也就會國內國外有別,企業內外有別。企業員工代表企業參與涉外商務活動,應該重視自己留給客戶的第一印象,講究必要的禮儀修養,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
3.禮儀要從日常工作做起。比如:打招呼、打電話、寫郵件等待。
1.信守承諾。在人際交往中,"言必信,行必果"。是做人應有的基本教養。與外國朋友打交道,小到約會的時間,大到生意往來,都要講信用,守承諾,不隨便許愿,失信于人。這樣才能鞏固雙方的友誼。
2. 熱情有度。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一直主張朋友之間應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并且提倡"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但是在國外,人們普遍主張個性至上,反對以任何形式干涉個性獨立,侵犯個人尊嚴。對他人過分關心,或是干預過多,則會令對方反感。所以與外國友人打交道時,既要熱情友好,又要以尊重對方的個人尊嚴與個性獨立為限。
3. 尊重隱私。外國人普遍認為,要尊重交往對象的個性獨立,維護其個人尊嚴就要尊重其個人隱私。即使是家人、親戚、朋友之間,也必須相互尊重個人隱私。所以與外國友人相處時,應當自覺回避對對方個人隱私的任何形式的涉及。不要主動打聽外國朋友的年齡、收入、婚戀、家庭、健康、經歷、住址、籍貫,以及宗教信仰、政治見解、正在忙什么等等。
4. 女士優先。在國外,尤其是在西方國家的人際交往中,人們講究女士優先,它要求成年的男子,在社交的場合,要積極主動地以個人的舉止言行,去尊重婦女,關心婦女,照顧婦女,保護婦女,并且時時處處努力為婦女排憂解難。能夠這樣做的人,會被人視為教養良好。
5. 不必過謙。在外國人來看,做人首先需要自信。對于個人能力、自我評價,既要實事求是,也要勇于大膽肯定。不敢承認個人能力,隨意進行自我貶低的人,要么事實上的確如此,要么便是虛偽做作,別有用心。所以在與外國朋友打交道時,千萬不要過分謙虛,特別是不要自我貶低,以免被人誤會。
1.外事無小事。
企業員工在涉外商務活動中的言行,不僅代表本企業,還體現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為了維護國家形象,遵守外事紀律,應該注意講話分寸,避免敏感話題。
2.熱情真誠。
講禮儀是為了更好地與人溝通。與人溝通就要熱情真誠,注意眼到、口到、意到。
眼到就是注視別人要友善。講話時要看對方雙眼,中間通常不能看,下面尤其不要看。不論男女,對客戶,不能居高臨下的俯視,應該采取平視,必要時仰視。注視對方的時間,應該是對方和你相處總的時間長度的1/3左右。問候時要看,引證對方觀點是要看,告別再見時要看、慰問致意時要看,其他時間可看可不看。
口到就是會講話,會選話題。講話是文明程度的體現,也是員工受教育程度的體現。講話要看對象,要看場合,要有規矩。
意到就是把友善、熱情表現出來。既要從容得體,堂堂正正,又不要畏懼自卑,低三下四,更不要自大狂妄,放肆囂張。
饋贈禮品時要注意場合,講究氣氛,以示誠意。同時要控制禮品價值,重視禮品包裝。一般情況下禮品的包裝價值不少于禮品價值的1/3。接受禮品時,應該當場打開包裝,欣賞禮品,贊美致謝。
3.尊重隱私。
尊重隱私就是人們在在涉外商務活動中,刻意回避有關個人收支、年齡大小、戀愛婚姻、健康狀況、家庭住址、個人經歷、信仰政見、所忙事務等話題。尊重隱私與否,已被公認為一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無個人教養的.基本標志。
涉外禮儀常識教案(匯總19篇)篇十七
在涉外的時候你們知道什么事涉外的禮儀常識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涉外禮儀常識,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第一:接受對方。
所謂接受對方就是你跟別人打交道時,如果不是原則問題,不是什么國格、人格、黨紀、國法大是大非的問題,一般性溝通,要有這樣一個理念:客人永遠是正確的,客人沒有錯,不要尋釁滋事,找別人毛病。
第二:重視對方。
欣賞的重視,不是找人家毛病。要欣賞的重視不是找人家毛病。有人也重視他找人家毛病。那天一個同志跟我講了,說金老師你挺精神,但你有個問題,你背比較駝。我說我沒辦法,我這出過車禍,我腰直不了。“那你牙比較黃。”把我氣壞了,我說“我又不咬你,關你甚事?”你不能讓人家不高興。我們這里說的重視是欣賞,比如接過名片一定要看,為什么欣賞?為什么客人來了要“坐、請坐、請上坐”?欣賞,為什么要使用尊稱?欣賞。
第三:贊美對方。
有一位著名的行為科學家,美國著名的學者喬治枚奧先生說過,“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發現別人的優點,實際上就等于肯定自我,那說明你寬容,說明你謙虛,說明你好學”,他強調這個。所以我們在涉外交往中,你在適當的情況下,要善于發現別人的所長。
涉外禮儀規范。
由于外商的很多習慣與國人不同,所以在拜訪外商之前,必須熟練掌握以下幾條禮儀規范:
1.有約在先。
拜訪外商時,切勿未經約定便不邀而至。拜訪的時間一般在上午十時或下午四時左右。盡量避免前往其私人居所進行拜訪。在約定的具體時間通常應當避開節日、假日、用餐時間、過早或過晚的時間,及其他一切對對方不方便的時間。若因事急或未有約定又必須前往,盡量避免在深夜打攪對方,萬不得已在休息時間約告對方,見面首先應立即致歉意,再說明打擾的原因。
2.守時踐約。
應邀到外商家中拜訪、作客,應按主人提議的時間準時抵達,過早過晚均不禮貌。這不只是為了講究個人信用,提高辦事效率,而且也是對交往對象尊重友好的表現。萬一因故不能準時抵達,務必要及時通知對方,必要的話,還可將拜訪另行改期。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記住向對方鄭重其事地道歉。
3.進行通報。
進行拜訪時,倘若抵達約定的地點后,未與拜訪對象直接見面,或是對方沒有派人員在此迎候,則在進入對方的辦公室或私人居所的正門之前,有必要先向對方進行一下通報,經主人允許后方可進入。若無人迎候,可敲門或按鈴(但敲門聲音要輕,按鈴時間不宜過長)。無人或未經允許,不得擅自進入。
4.登門有禮。
切忌不拘小節,失禮失儀。當主人開門迎客時,務必主動向對方問好,互行見面禮節。倘若主人一方不止一人之時,則對對方的問候與行禮,必須在先后順序上合乎禮儀慣例。標準的做法有二:其一,是先尊后卑。其二,是由近而遠。在此之后,在主人的引導下,進入指定的房間,切勿擅自闖入,在就座之時,要與主人同時入座。倘若自己到達后,主人這處尚有其他客人在座,應當先問一下主人,自己的到來會不會影響對方。為了不失禮儀,在拜訪外國友人之前,就隨身攜帶一些備用的物品。主要是紙巾、擦鞋器、襪子與爽口液等,簡稱為“涉外拜訪四必備”。入室后的“四除去”是指帽子、墨鏡、手套和外套。
5.舉止有方。
即使所談事情需要時間很短,也不要站在門口談話;若主人未邀請入室,可退至門外,進行室外交談。室內談話若時間較短,不必坐下,事畢不宜逗留,若談話時間較長,可在主人邀請后入座。
在拜訪外國友人時要注意自尊自愛,并且時刻以禮待人。與主人或其家人進行交談時,要慎擇話題。切勿信口開河,出言無忌。與異性交談時,要講究分寸。對于主人家里遇到的其他客人要表示尊重,友好相待。不要在有意無意間冷落對方,置之不理。
若遇到其他客人較多,既要以禮相待,一視同仁。切勿明顯地表現出厚此薄彼,而本末倒置地將主人拋在一旁。在主人家里,不要隨意脫衣、脫鞋、脫襪,也不要大手大腳,動作囂張而放肆。
對主人準備的小吃,不要拒絕,應品嘗一下;準備的飲料,盡可能喝掉。無主人的邀請或未經主人的允許,不得隨意參觀主人的住房和庭院,在主人的帶領下參觀其住宅,即是最熟悉的朋友也不要去觸動除書籍、花草以外的室內擺設或個人用品。
對主人家的人都應問候(尤其是夫人或丈夫和孩子),主人家的貓狗不應表示害怕或討厭,更不要去踢它或打它。
6.適可而止。
在拜訪他人時,一定要注意在對方的辦公室或私人居所里停留的時間長度。從總體上講,應當具有良好的時間觀念。不要因為自己停留的時間過長,從而打亂對方既定的其他日程。事先未有約定的,談話時間不宜過長。
在一般情況下,禮節性的拜訪,尤其是初次登門拜訪,應控制在一刻鐘至半小時之內。最長的拜訪,通常也不宜超過兩個小時。有些重要的拜訪,往往需由賓主雙方提前議定拜訪的時間和長度。在這種情況下,務必要嚴守約定,絕不單方面延長拜訪時間。
自己提出告辭時,雖主人表示挽留,仍須執意離去,但要向對方道謝,并請主人留步,不必遠送。在拜訪期間,若遇到其他重要的客人來訪,或主人一方表現出厭客之意,應當機立斷,知趣地告退。離開時,應有禮貌地向主人表示感謝。
在涉外交往中,一個男人一個女人的著裝禮儀,有一種規范性的說法,兩句話:“女人看頭,男人看腰”。
女人看頭是看什么呢?
看發型,比如染不染色,長度如何等等。像我們服務行業,政府機關一般公務員是不染彩色發的,除非把花白的頭發染黑。另外頭發不宜過長,作為女性,一般工作崗位上不長于肩部。有同志講了,長于肩部如何?長于肩部要做技術性處理,盤起來、挽起來、梳起來,不能隨意披散開來。道理很簡單,年輕姑娘的一頭飄逸的長發是很有一些魅力的,你這兒一甩,沒準附近的每一個人就暈了。
“男人看腰”,看什么呢?
在涉外交住中,穿西裝要注意兩個比較典型的禮儀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不能穿白襪子。
在比較重要的場合穿西裝的話,最佳的要求是襪子跟皮鞋一個顏色,至少是深色,絕對不是白色,除非是白皮鞋,否則將產生巨大的反差。在很多國家深色西裝是正裝,黑色皮鞋是基本要求,中間夾雙白襪子他們稱為“驢蹄子”,反差太大了。
第二個問題就是袖子上的商標要拆掉。
中國人穿西裝有一個比較明顯的錯誤,就是袖子上的商標一般不拆掉。我們現在買來的西裝都會有一個比較醒目的商標,但是實際上那是西裝的封條,按照慣例你買來西裝之后,服務生要做的頭一件事就是替你把商標拆掉,啟封了,開始用了。
很遺憾我們國內很多服務生對此不是很了解,也有人知道了不干,久而久之,害得我們不少弟兄,誤認為袖子上有一橫是名牌的標志。君不見經常有人走路時,有意做屈臂挺進狀,要露一手,那么此點是不合慣例的。
一、尊重隱私。
一般而論,在國際交往中,下列八個方面的私人問題,均被海外人士視為個人隱私問題。
其一,是收入支出。
其二,是年齡大小。
其三,是戀愛婚姻。
其四,是身體健康。
其五,是家庭住址。
其六,是個經歷。
其七,是信仰政見。
其八,是所忙何事。
要尊重外國友人的個人隱私權,首先就必須自覺地避免在對方交談時,主動涉及這八個方面的問題。為了便于記憶,它們亦可簡稱為“個人隱私八不問”。
二、女士優先。
在一切社交場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義務主動自覺地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尊重、照顧、體諒、關心、保護婦女,并且還要想方設法,盡心竭力地去為婦女排憂解難。這并不代表女性是弱者,而是象尊重母親一樣尊重女性。
所謂“女士優先”,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一條重要的禮儀原則,它主要適用于成年的異性進行社交活動之時。“女士優先”的含意是:在一切社交場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義務主動自覺地以自己實際行動,去尊重婦女,照顧婦女,體諒婦女,關心婦女,保護婦女,并且還要想方設法,盡心竭力地去為婦女排憂解難。倘若因為男士的不慎,而使婦女陷于尷尬、困難的處境,便意味著男士的失職。
三、熱情有度。
“熱情有度”,是涉外禮儀的基本原則之一。它的含意是要示人們在參與國際交往,直接同外國人打交道時,不僅待人要熱情而友好。更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待人熱情友好的具體分寸。否則就會事與愿違,過猶不及。
中國人在涉外交往中要遵守好“熱情有度”這一基本原則,關鍵是要掌握好下列四個方面的具體的“度”。
第一,要作到“關心有度”。
共
2
頁,當前第。
1
頁
1
2
涉外禮儀常識教案(匯總19篇)篇十八
在公務活動中,與初識者互換名片,是一種交際慣例。賓主雙方對此皆應“有備無患”。
1、遞上名片。
把自己的名片遞給外國人時,有四點注意事項。其一,應當起身站立,遞到對方手中。其二,應當使用雙手,或是使用右手。其三,應當以文字正面面對對方。其四,應當注意順序。通常,雙方交換名片時,應由位低者首先送上自己的名片;當一人與多人同時交換名片時,則應當由尊而卑或者由近而遠依次而行。
2、接受名片。
接受名片的基本講究有五:其一,應當起身站立,或迎向對方。其二,應當使用雙手,或者使用右手。其三,應當在接過名片后將其認真捧讀一遍。其四,應當將其畢恭畢敬地收好。其五,應當隨后回敬對方一張自己的名片。
3、主要禁忌。
用于涉外交往的名片,一般不宜印上本人照片、格言警句或私宅電話號碼,并且不應當在其上涂涂改改,加加減減。
接受外賓的名片時,不宜當面將其置于桌上、褲袋之內,或是將其交給他人傳閱。
涉外禮儀常識教案(匯總19篇)篇十九
西餐的餐具主要有刀叉、餐巾、餐匙、盤、碟、杯、牙簽等。
(1)刀叉的使用:吃西餐時右手拿刀,左手拿叉。使用刀叉時,左手用叉用力固定食物,同時移動右手的刀切割食物。用餐中暫時離開,要把刀叉呈八字形擺放,盡量將柄放入餐盤內,刀口向內;用餐結束或不想吃了,刀口向內、叉齒向上,刀右叉左地并排縱放,或者刀上叉下地并排橫放在餐盤里。
(2)餐巾的使用。將餐巾平鋪于大腿上,可以防止進餐時掉落下來的菜肴、湯汁弄臟自己的衣服。在用餐期間與人交談之前,先用餐巾輕輕地揩一下嘴;女士進餐前,可用餐巾輕抹口部,除去唇膏。在進餐時需剔牙,應拿起餐巾擋住口部。
(3)餐匙的使用。用來飲湯、吃甜品,不可直接舀取其他任何主食、菜肴和飲料。餐匙入口時,以其前端入口,不能將它全部塞進嘴里。
刀是用來切食物的,不要直接用刀叉起食物送入口中,也不要用刀叉同時將食物送入口中;刀上沾上醬料不可舔食;用餐刀切割食物時不要在餐盤上劃出聲音。
餐巾擺放的位置不同,寓意不同。當主人鋪開餐巾時,就表示用餐開始,當主人把餐巾放在桌子上,表示用餐結束。中途暫時離開,將餐巾放在本人座椅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