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雨前雨后教案反思 雨后的彩虹教案反思篇一
轉換角色,讓學生當老師,這不失為一種高明的做法。如果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了興趣,課堂就活了,教師做到心里有數即可。比如在《雨后》的課堂教學中,我在出示課題后,學生就會產生許多疑問:雨后,為什么孩子們快樂得好像神仙一樣?小哥哥摔跤了,為什么卻發射出興奮和驕傲?小妹妹為什么希望自己也摔這么痛快的一跤?……如果以學生的理解水平來衡量學生提出的問題,那么學生弄不明白的問題都可看成是重點、難點,這是充分體現學生自學的首要前提。
這個過程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思辨和歸納等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先可以把問題分到小組,讓學生充分討論后,再派代表交流,這是課堂最精彩的地方,只要學生能自圓其說,言之有理就行。例如:“小妹妹為什么希望自己也摔這么痛快的一跤?”這一問題。有的學生說:“小妹妹可能沒有摔跤過。”有的學生說:“小妹妹喜歡雨水濺到身上,泥土弄到身上的感覺。”有的學生說:“小妹妹喜歡像小哥哥摔跤后那么興奮。”……學生之間單向、雙向和多向的交流,就形成了課堂內一個信息交流的立體網絡,在交流不同層次學生的優勢就得到了互補,這時,教師是聽眾,是評委,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爭論不休時,只適時地給予引導和點撥。
讓學生跳出課文內容的圈子,從文中學點寫作方面的技巧,用這種技巧讓學生從身邊的人和事中,引發思考。學完這篇課文后,我就讓學生學著課文的樣子,學寫詩。真沒想到,學生還真有點像小詩人的樣子呢。學生1:水珠在樹葉上晃動,地面上變得更滑了。雨后燦爛的太陽出來了,彩虹也出來了。學生2:雨停了,水珠滴落在蜘蛛網上,像一條項鏈掛在媽媽脖子上真美麗。小朋友都出來玩,不是玩衣服濕了,就是頭發濕了。學生3:一棵樹上掛著一條項鏈,啊,好美麗!小弟弟看見了,急忙跑過去。哎,不好,小弟弟摔了一跤。而他的臉卻笑了笑,他站起身,忽然看見原來項鏈是水珠落在蜘蛛網上。
雨前雨后教案反思 雨后的彩虹教案反思篇二
《雨后》以淺顯生動、歡快流暢的語言,描繪了雨后孩童踩水嬉戲的有趣情景,準確傳神地勾畫出孩子們活潑俏皮的形象,極富童心、童趣。喜歡雨后玩水是兒童的天性,詩中描繪的那一對小兄妹和二年級的孩子是同齡人,學生們也有和小兄妹倆相似或相同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因此,在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入手,將學生帶入詩歌描繪的生活情境,就能激起他們心理和情感體驗的共鳴,從而感受到身心的快樂與滿足。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許多孩子喜歡踩水,那快樂的感覺映在腦海中。因而課伊始,我就引導學生回味過去的歡樂時光,談談自己踩水的快樂體驗。聯系到本文的課題,有效地把學生帶入課文的學習中去。
朗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活動中將“讀”的練習貫穿在整個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由讀、小組合作讀、分角色讀、邊表演邊讀、指導背誦讀等形式,走進兄妹倆踩水時的場面,感悟他們的興奮與快樂,與他們同樂,這就借助與朗讀得以發揮。朗讀不僅要讀得流利、正確,更要讀出韻律,讀出節奏,讀出情感。
在教學中也有一些注意的地方,當小哥哥滑了一跤,非但沒有喊疼,反而“興奮和驕傲”,這一點上學生就不理解了。這是兒童一種特有的心理,為什么會有這種心理呢,我就啟發學生聯系自己說說;而最后小妹妹的動作是小心翼翼的,可是心里卻希望自己也摔這么痛快的一跤,學生又有些不理解小妹妹這種矛盾的心里了,恰恰這才是真實的童心,既矛盾而又渴望的心情,我就引導學生來說一說為什么會有這種心理。總之,在整個教學中,重在學生情感的體驗,貴在享受珍惜美好的童年生活。
雨前雨后教案反思 雨后的彩虹教案反思篇三
“嫩綠的樹梢閃著金光,廣場上成了一片海洋。水里一群赤腳的孩子,快樂得好象神仙一樣……”課堂上孩子們搖頭晃腦,讀得聲情并茂。這是冰心寫的詩歌《雨后》,詩中描繪了一群孩子在雨后的廣場上盡情玩水的熱鬧場景,全詩充滿了童趣,快樂貫穿全詩。在我冬青的引導下,孩子們讀得很是投入。他們的臉上寫滿了快樂和神往。
可是,孩子們真的理解嗎?他們也曾經有過這種快樂的體驗嗎?
于是,我笑著問大家:“同學們,你們也踩過水嗎?”剎時,同學們臉上那快樂的表情消失了,回答我的是有氣無力的兩個字:“沒有!”沒有?奇怪了?愛玩水是孩子的天性呀!夏天的時候,有一次大雨過后,我那五歲的兒子總是掙脫我緊拉著他的手,特意跑到水坑里,用腳使勁地踩水。本想罵幾句,可是看到他那可愛的樣子,看到他開心的笑臉,我就不忍心了,只好由他去,回家幫他換衣服了!可是我眼前的這些孩子,他們怎么了?是真的沒有踩過水,還是……
“沒有關系,告訴老師,不會批評你們的!”我想了解真實的情況。終于,一只手舉起來了。哈,是最調皮的小男孩汪汝豪。我馬上對他進行隨機采訪:“你當時玩得開心嗎?”“當然了!”那快樂的光芒回到了他的臉上。“那水花兒濺得好高,都到衣服上來了!”“啊!”其他的孩子發出贊嘆。“可是,后來,鞋子濕了,衣服臟了,回家被媽媽罵了!以后我就再也不敢了。”他低下了頭。“是啊,我爸爸媽媽也不許我玩水的!”“他們每次都告訴我要小心點。”……其他孩子齊聲附和。
望著孩子們那急得通紅的小臉,我沉默了。現在的孩子,物質生活是好了,可是精神呢?現代文明把他們禁錮在水泥與高樓內,父母幫他們買了許多的玩具以及許多的cd片,看電視和玩電腦游戲似乎成了現在兒童最主要的娛樂形式……可是,他們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減少了,玩泥巴、堆沙子、在草地上打滾,對他們來說成了非常奢侈的事。因為有些父母擔心孩子的'安全;一些孩子不希望他們的衣服被搞得臟兮兮的;另一些孩子的日程被排得過滿,他們不是去上課,就是去參加有組織的課余活動。孩子們在不許做這不許做那的禁令之下,一個個變成了“小大人”,他們小心翼翼地說話,小心翼翼地游戲……孩子應有的童真很少能再見到。這些,已經引起了國際上不少專家學者的重視。他們呼吁:10歲前的兒童應做包括“在河邊草地上打滾、捏泥團、用沙子‘埋人’”等在內的32件事……
好不容易回過神來,面對還在嘰嘰喳喳發表不滿的孩子們,我說:“同學們,下次雨后老師和你們一起到操場上去踩水!”
“哦!耶!”教室里響起了歡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