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陳情表說課稿一等獎篇一
各位老師,下午好。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陳情表》。
首先,我們來進行教材分析。
說教材:
《陳情表》是高中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屬于古代抒情散文。由晉初散文家李密寫成。從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來說,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中語文新課標文言文閱讀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本文在中國古代散文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蘇軾曾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可見,學習本文對于我們體會散文真諦和理解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重要的作用。
三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誦讀、背誦,積累文言詞匯,積淀文言語感,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能力目標:學習和運用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和駢散結合的語言藝術
情感目標: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苦情。正確認識“孝”,繼承孝敬父母長輩的傳統道德。
兩個教學重、難點:
1.學習重點: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2、學習難點:本文的主要特點是以情動人,作者是怎樣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達到愿乞終養的目的的。
其次,我們究竟應該怎樣來完成本節課的任務呢?下面說一下本節課的教法和學法。
教法:
1、范例、結合引導探索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師精講、學生多練,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3、采用類比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自主學習,從而體驗到獨立獲取知識的喜悅感。
學法:
1、高二學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礎,引導學生利用自主學習法與合作學習法。
2、立足文本,從具體信息到抽象情感,以孝行故事作誘導,引導學生利用探究法,多思考,多感受。
最后,來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本節課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所需教具是教師機---學生機、投影儀、黑板等。
我將本課分為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用約5分鐘時間進行導入部分,主要是復習和引入新課。
給學生講述孝行故事(成語、俗語、典故)引入:“24孝故事”“百行孝為先”“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用以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營造學習氛圍。
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作者以及寫作背景的介紹,為理解文章作鋪墊。作者:李密,晉初散文家。寫作背景:晉朝剛剛建立,李密對蜀漢念念于懷,目前的朝廷內部矛盾重重,晉武帝為人陰險多疑。李密不得不暫存觀望之心。借以祖母生病要人照顧為由,陳孝情,陳忠情,讓晉武帝答應他的請求。
第二部分,用5分鐘時間帶領學生朗讀新課,主要是感知整體文章。
安排學生用五分鐘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自創情景,與文本言語碰撞、交流過程中,以達到加深對課文理解和縮短與作者心靈的差距的效果。
第三部分,用20分鐘理解文章具體內容,探討重難點。
通過兩個問題(為何“陳”?“陳”什么?)的設計,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并且,深入探討文章的重難點,本文的主要特點是以情動人,因此作者怎樣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達到愿乞終養的目的是學習重難點。
第四部分,與學生探討寫作技巧和特色,主要用于后續的學習和寫作。
好的構思,還要恰當的語言來表達,這樣的文章才有活力。指導學生從文本中找出自己認為好的語句進行賞析,說說這些語句有什么特點,好在哪里?還有那些語句最能流露作者感情的,請找出來體會一下。該環節主要培養學生對語句的篩選、概括、整合的能力。以及學習李密動之以情,又曉之以理,寓情于理的寫作技巧和特色,運用到自己的日常寫作和學習中來,達到作者與讀者情感共鳴的良好效果。
最后,用約8分鐘的時間進行尾聲部分,主要是總結課文,布置作業。
通過兩個拓展性的問題,用以總結課文本文構思縝密,語言精粹的特點。
(1)討論:有論者認為,李密反復強調孝親,其實是為自己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么? (2)討論:晉武帝為什么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 開放性問題,各抒已見,自圓其說。)
作業布置: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臣以險釁(xìn) ,夙(sù)遭閔(mǐn)兇,外無期(jī)功強(qiǎng)近之親,寵命優渥(wò),責臣逋(bū)慢,煢煢(qióng)孑立,五尺之僮(tóng)。
2背誦全篇文章。(在理解的基礎上及時背誦,提高記憶效率)
3熟讀全文,理解文意。(加強課后的復習和課前的預習,提高課堂效率,扎實文言知識)
第六部分,用2分鐘用于教學反思。
通過問題的討論,學生明確的本文既動之以情,又曉之以理,寓情于理的特點;也感受到了文章情理交融,真切感人的藝術效果。這一點,上得較成功。
但感到遺憾的是分析得不夠具體。
陳情表說課稿一等獎篇二
高中語文必修五只安排了一個文言文單元,《陳情表》是其中的一篇講讀課。高中階段大綱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而本單元的四篇文言文是文學性較強的古代散文,因此教學的重點不在詞句的理解上,而應在培養初步鑒賞古代散文的能力上。
1、基礎知識目標:反復誦讀課文,豐富文言語感;理解“夙、兇、薄、息、尋、除、聽、卒”等等文言實詞的含義,充實文言倉庫。
2、思想教育目標:領悟作者苦情、親情、忠情這些真實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養目標:指導學生體味本文用詞的精練準確和生動形象,體會作者以情動人的文筆。
本文的主要特點是以情動人,因此作者怎樣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達到乞終養的目的是教學重點。
為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采取的教學方法是:指導誦讀、點撥啟發、討論領悟。
《陳情表》是李密向晉武帝司馬炎上的表文。文章敘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況和祖母對自己的辛勤撫養,詳盡而委曲地說明了自己屢次辭謝晉朝征召的原因,表達了對晉朝皇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終養祖母以盡孝道的決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種。是臣子上給皇帝的書信。《文心雕龍?章表》:“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
1、聽錄音朗誦,整體感知課文,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真摯動人。李密至孝,與祖母相依為命。文中所寫皆是真情實意。為了喚取晉武帝的同情心,作者不是直陳其事,而是凄切婉轉地表明心意,圍繞著“情”“孝”二字反復陳述自己家庭不幸,與祖母相依為命的苦況親情,表達對新朝寵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順祖母的哀哀衷情。
2、指導誦讀,梳理文意。
教師邊引導學生誦讀,邊疏通字句、梳理文意。
第一段:陳言自己的悲慘遭遇——“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第二段:敘述朝廷逼他作官的經過。
第三段:表達自己盡孝的心意。
第四段:表達自己先盡孝后盡忠的意愿。
1、寫文章的目的,在于影響對方(讀者)。或者是宣傳一種主張,或者是表達一種愿望,都要使對方接受。而在實現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現手段來說,必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陳情表》就是這樣情理兼備的好文章,堪稱西晉散文的名篇。
《古文觀止》對這篇文章曾這樣評說:“歷敘情事,俱從天真寫出,無一字虛言駕飾。……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李密從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劉氏一人撫養成人的,這種孝親的關系自然不可分離。所以作者首先從這里寫起。他先寫自己,從小孤弱,虧了劉氏的撫養。而且“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這里見出劉氏的辛苦。再寫劉氏,“夙嬰疾病,常在床蓐。”這時只有李密來服侍照應。劉與李密這不可分割的關系說到位了,但這還不夠,作者還補充特殊的具體情況,這就是他家“既無叔伯,終鮮兄弟”,處在“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環境里,祖母與自己互為依傍,分離不得。最后用“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形容劉氏晚年垂危的景況,呼應上文,最后自然引出所要表達的主旨:“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其情感是真摯而深切的。所以古人評說:“沛然從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斧鑿痕。”(《冷齋夜話》引李格非語)更有評說:“此段寫盡慈孝,使人讀之欲涕。”(《古文觀止》批注)
《陳情表》是寫給晉武帝看的,是為了達到“辭不就職”的目的。但事情一開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個難題。我們知道,李密原是蜀國的郎官,蜀亡于晉,會不會使晉“疑其以名節自矜”?還有,在陳此表之前,已經詔書累下,郡縣逼迫。所以李密寫這篇陳情表,就非得動腦筋把道理陳述清楚不可。他在陳述暫不能出仕的理由時,先從圣朝“以孝治天下”并且做到“凡在故老,猶蒙矜育”入手,熱切稱頌朝廷褒揚孝行態度堅決、措施得當,然后折入本意:“況臣孤苦,特為尤其!”這就為“愿乞終養”設置了根據。接著表明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馬上任,“奉詔奔馳”。但為什么不去呢?不是為了名節,“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而是因為“劉病日篤”,“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最后以“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來表達自己要先盡孝后盡忠的意愿,這樣就使道理更周全,表達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對方的懷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襯托而更鮮明。
2、本文是用駢文的形式寫成的。南北朝時期,正是駢文發展的全盛時期,許多人都喜歡駢文這種文學樣式,但是,駢文也因此走向了一個錯誤的極端,即形式華美但內容空泛。而《陳情表》卻一反當時的流弊,創造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所以鑒賞本文要認真體會內容與形式如何完美的統一起來。
①語言簡潔凝練。如“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生動地刻畫出作者當時形只影單、孤獨寂寞、無依無靠的悲慘處境;“日薄西山,氣息奄奄”則把病入膏肓、生命危在旦夕的祖母比喻為將落的太陽,真實形象地寫出了祖母地病情;“人命危淺,朝不慮夕”也用來形容祖母生命的危急。如此簡約的文字,卻形象地喻出真實的境況,同時還滲透了作者的深情,難怪晉武帝深受感動。
②語勢連貫緊湊。四字句言簡意豐,連貫緊湊,形成了好的效果:不容置疑,嚴整自然,增強了說服力。如第一段中“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文字簡潔,不拖沓,讓人感到災禍接踵而至,困難層現錯出。
運用工整對仗的對偶句,顯得語氣鏗鏘有力,語意簡潔凝練,讀來朗朗上口,增強了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