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讀明朝那些事讀后感篇一
明朝公司的歷位朱老板們,除了開創人老朱(朱元璋)有著過人的精力,凡事親歷親為,埋頭苦干外。其余的朱老總們好像都沒這個覺悟,但鑒于老朱同志太不給力,定了一條不許"罷相不設",沒了丞相這二把手幫忙,可苦了朱棣了:他可沒有老朱同志那么高的覺悟,又不能設相。怎么辦?于是乎,一個幫助皇帝的"助手"機構--內閣就應運而生。內閣初期只是秘書性質的機構。但經過先后幾代猛人的不斷奮斗,權力逐漸上升,直至張居正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他的實際上已經接近于現代首相的地位。估計老朱同志要是知道了他后代搞出來這么一群"類丞相",非得氣得活過來。
《明朝那些事》告訴我,皇帝是不可怕滴,內閣里的那群人才是可怕滴!
內閣分首輔、次輔、大學士。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出現了不少杰出人物。代表有:"三楊"、李東陽、楊廷和、楊一清、夏言、徐階、高拱、張居正,這是相對來說比較正的代表了。那么惡的呢:萬安、張璁、嚴嵩等。內閣的斗爭法則就是你死我活。成首輔,敗…玩完!一旦你失敗,你會被從權力中心甩出,經過一系列的自由落體運動后重重摔在地上。然后言官那些跳梁小丑們開始登臺表演,發揚痛打落水狗精神,幫你貼心的挖下一個又一個抗。讓你跌得不知七葷八素,如果你跟現任首輔有仇,您的后半輩子怎一個慘字了得?并且容易被人送往地府旅游觀光。
不過從內閣斗爭中,我也學到了許多。比如忍、和。
忍如徐階。徐階進入內閣時,恰巧是嘉靖朝追黑暗的時候,把持朝政的首輔是嚴嵩。而徐階的老師夏言,已經被嚴嵩熱情的送往地府了。殺師之仇,加上對權力的渴望。徐階應該同嚴嵩拼命才對。但他忍了,并最終再合適的時機,一舉將嚴嵩擊敗。忍,包括對敵之忍,對己之忍,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和,在這個世界上,敵人總是少數的。朋友還是很多的。和有兩個意思:待人隨和和"和稀泥"。對朋友不能惡聲惡氣,應以隨和知、之心待之。和稀泥,似乎不是什么好詞,但在《那些事》里,這種方法在處理某些矛盾上,還是很好的。首先提一下此法的鼻祖--申時行!申時行憑借他的和稀泥功夫,明哲保身,也是許多矛盾得以緩和,并最終解決。所以,做人,不能太死板,在特殊場合(如果某位仁兄想去建筑工地,就當我沒說。),和和稀泥還是可以的。
在《那些事》中,就像我說的,除了皇帝、內閣成員之外,言官、武將、后宮、道士、宦官、甚至混混等都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也教給了我許多…讀罷此書,意猶未盡!
讀明朝那些事讀后感篇二
快樂假期開始,我懷著無比期待的.心情,又開始了我的明朝之旅。這幾天讀了由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的第三部,讓我對明朝又有了新的認知。
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章節有三個:土木堡之變、于謙救明朝、奪門之變。
首先是土木堡之變講了我最憎恨的人——太監王振。歷史上有多少太監亂政,而明朝被歷史學家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太監帝國”,王振就是明朝的第一個專權太監。他奪得了皇帝朱祁鎮的信任,飛揚跋扈,為了建立所謂的豐功偉績,讓自己名垂青史,不顧群臣反對,帶領皇帝親證,在他的“英明”統帥上,結果可想而知,王振完敗,幾萬大軍全埋在了土木堡,王振也被自己人打死,皇帝也被捉走!奸臣的私利、私欲導致了自己斃命,死有余辜,但他卻讓數萬大軍為他陪葬,豈不讓人痛惜!
然后就是我最敬佩的智者——于謙。他在明朝最危難時,用自己冷靜的頭腦,非凡的智慧,與眾大將一起,守衛城門,成功保衛了京城。于謙,改變了明朝的歷史,在明朝滅亡之際,留下了一抹希望,讓后人所敬仰。
最后是奪門之變,也是我最悲痛、憤恨的章節,講述了奸臣徐有貞、石亨、曹吉祥三人胡造謊言誣陷于謙,朱祁鎮信以為真,處死大英雄于謙。這三個人欺騙皇上,借刀殺人,換來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我也深深感悟到——自私竟如此可怕。最后李賢通過重重困難,終于還于謙一個清白,將那三個奸臣全部處死。這樣的結局,我也深感欣慰。
我敬佩于謙,多虧了他,在明朝滅亡之時站了出來,救國家于水生火熱之中,我要向他學習做一個熱愛祖國,對祖國有貢獻的人。
讀明朝那些事讀后感篇三
一直以來都對小說與歷史頗感興趣,《明朝那些事》正好是歷史與小說的結合,我更是愛不釋手。它不僅滿足了我對明朝歷史的好奇,更讓我讀到了善惡、美丑與深不可測。
這是一部九十六萬字的雄偉巨著,講述了1344―1644共三百多年間的明朝故事。說是故事而非歷史,主要是因為其中很多故事情節的真偽,我無從得知。書中共講述了明朝16位帝王的風雨王朝故事,其中涉及無數大大小小活靈活現的人物,躍然紙上。
著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偉大的政治家,優秀的改革家,也終究逃不過死后被抄家的命運。而他的老師――徐階,老謀深算卻又兢兢業業,蟄伏數十載,只為找到一個合適的機會,一舉擊垮權傾朝野的奸臣嚴嵩。他一生謹言慎行,卻在與高拱的斗爭中,敗給了一個小小的江湖術士......
一代猛將袁崇煥,戰功赫赫卻為人狂妄,口無遮攔,私自殺害皮島總兵毛文龍,又在崇禎皇帝面前妄下狂言,最終慘死于自己那張“管不住的嘴”。
帝王的態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王朝的氣數。辛辛苦苦打下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子孫后代,為了大明王朝,他廢除丞相制,獨攬大權,夜以繼日為國事操勞。他的子孫后代又是怎樣守護這份碩果的呢?四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了自己侄兒的江山,從此建文帝失蹤成謎。朱祁鈺、朱祁鎮兄弟相殘,只為大權在握,榮登帝位。
歷史呈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幾百年前發生的事,更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爭斗,是人性的千萬面。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你總會遇到像于謙一樣“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清廉之士,也會遇到像嚴嵩一樣時常抱著“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心態的狹隘之徒。所以,生活形形色色、色色形形,我們要做的.是要睜大雙眼,擦亮心靈,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凈凈做事。
讀明朝那些事讀后感篇四
讀書是一種自我放松,所以我總是自動跳過一些哲學、社會、人文類的書籍,有時連最喜歡的推理小說都懶得翻閱。但是不知為何,我居然倚在窗前輕輕翻開了這本書———《明朝那些事》。
后來我便意識到我義無反顧地愛上了這本書,開始瘋狂地啃噬著。不是因為寫得好,而是歷史真的很精彩。
翻開書,第一眼竟不是序,活脫脫地有人說話:“寫吧,寫吧,就像寫你們公司老板,那個胖子,寫廠子里那個猴兒精小李……”這一段幽默的開場白,使我產生了與作者當年明月一樣的感想:歷史不是殘臺斷瓦,古廟荒冢,不是發黃的書本,絕對不是!
我的第六感覺告訴我,后面的文章一定會更加精彩。文章也果不負我對他的重望。
朱元璋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員的腐敗。做皇帝后,對腐敗官員大肆殺戮,卻沒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敗。
再后來建立大明朝,然后整頓。對了,還有一件不可丟棄的小趣事,就是出現過犯人審犯人的情境,也算一個幽默感十足的王朝。
啊!意猶未盡啊!我從作者那里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文采,原來就是真心地喜歡。不僅是自己,還有讓別人喜歡。
讀明朝那些事讀后感篇五
最近幾天,我一直在看《明朝那些事2》。我覺得解縉非常有意思。
解縉(1369~1415),于1388年一舉考中了進士,進入朝廷,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在朝不保夕的朝廷中,他勇敢的上書勸阻朱元璋,最終把朱元璋惹惱了,被留到十年后再用。到了朱棣手中還是不乖,迎來了最終的死亡。
解縉死了也不是白死,他留給了我們一本《永樂大典》和值得我們學習和改進的優缺點。
他的優點:
1、非常大的勇氣,有了勇氣,才能上書勸阻這兩位易怒的皇帝。我們要在生活中具備一定的的勇氣。可惜的是,這位官場小朋友勇氣過剩,給自己找了麻煩,這個我們下面再說。
2、聰明好學,這個無需遵循物極必反的原則,越好學越好。我們要盡量的多讀書,養成好學這個好習慣。
他的缺點:
1、勇氣太多了,多次說皇帝的壞處,弄的兩位皇帝不開心了,朱元璋把它扔回家,朱棣狠一些,直接用完后殺了。我們要隨時記住物極必反這個原則,免得惹麻煩。
2、不會看時機,導致了踢回家之后再被砍頭。我們對于某些人要看準時機再勸說,免得被揍。
我整理的就這么多,謝謝閱讀我這篇文章。
讀明朝那些事讀后感篇六
迄今為止,唯一講述明朝偉大歷史的白話書明朝。
從貧窮卑微的牛郎,到被送到佛寺做一個小游子,到做一個跑腿的,到做一個統領百萬大軍的元帥,到登上吳的寶座,到建設大明和一萬人民。朱元璋,一個傳奇人物,一個軍事和管理天才!
童年。他的童年是凄涼的。為了吃飯,他從小就不得不為地主放牛。他來自一個佃農的家。他們一生都在處理這片土地,但是在他們的親人死后,沒有一塊土地可以埋葬他們。為了吃飯,他去當和尚,做小男孩,做家務,做最苦最累的工作,去最貧瘠的地方化緣。直到他無法忍受,他才參加了起義。
反叛。他想在和平與穩定中度過一生,但一封信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因為那封信,他走投無路了。當他走投無路時,他投奔了濠州城的守衛者郭子興,開始了他傳奇般的生活。憑借他杰出的才能,他歷盡艱難,成為一名元帥,贏得了無數次戰斗。經過多年的戰爭,他消滅了元朝,也就是吳的皇位,建立了大明,并且從一個牛郎變成了一個萬人之上的皇帝。
宣布自己為皇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結束了著名民族的等級制度。朱元璋執政期間,為了緩和尖銳復雜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各群體之間的矛盾,實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政策,如反外敵入侵、改革政治、發展生產、穩定民生等。他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意識形態上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
他來自一個貧窮的家庭,沒有很高的文化。他是這樣一個人,后來他成了一個非常能干的皇帝。關于他有很多傳說,所以他也是一個傳說中的皇帝。他就是朱元璋。
讀明朝那些事讀后感篇七
看《明朝那些事》,時而帶著消遣,時而帶著凝重,時而帶著敬仰,終于快看完了,明朝那些事讀后感。有時弄點好笑的念給兒子聽,他還聽得津津有味,每到晚上,“媽媽,你還沒給我講明朝那些事呢!”,這是一篇帶著趣味性的寫史書,很多人看得下去,也是因為他的趣味性,也影射了當今的很多社會問題(這或許是中國幾千年都解決不了的問題)。其實在中國的漫漫歷史長河中我真的不太喜歡明朝,因為他們的君主很多都不是明君圣主,好不容易有個朱棣也是威武有余仁柔不足的。要不就是整天燒香煉丹想長生不老,要不就是做木匠活的皇帝,暈死。
雖說不喜歡這個朝代,但不能否認每個朝代都會有賢臣在推動著歷史的進程。當我看到于謙,徐階,張居正,看到楊漣此類的人,不由得心生欽佩之情,看到楊漣冒死上書,被酷刑整死,我留下了幾行清淚,那個時候已經是魏忠賢的天下,跟著這個閹黨就升官發財,“有房有車有女人(原話)”。否則就會被整死,是去是留不得而知,大多數人都“變節”了,只有少數人堅持著自己的信念,而楊漣,筋骨很多都斷,被布袋壓身,釘子頂入耳朵,腦門。。。他不哼一聲,看到這些,除了可怕,更多的還是心里對這樣一些人的敬重。。。
對一個國家,我們這些小女子沒有多么崇高的信念,但我想,從先人的信念里,我們應該能夠自省并受些許感染,堅持自己的內心,一生都堅持完善自我,充實地走在自己的人生旅途。。。
讀明朝那些事讀后感篇八
不知不覺中,我結識了一個叫《明朝那些事兒》的朋友。于是,我就成為了當年明月,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的又一個“粉絲”。
這本書,從朱元璋起義開始講起,用幽默的語氣,講述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直到明末朱由檢自殺為止。事實上,這本書就是我了解明朝的唯一途徑。我知道這不太好,但我還是相信當年明朝的實力的。
我認為這本書不僅僅只講述了明朝的整個歷史,還告訴了我們許多的道理。首先,做皇帝就像開公司,經營不善就會破產。但人家破產可以重來,一個王朝“破產”,估計“老板”生存的可能性為零。就像大結局中的結束語: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回頭。因為如此,我也不想當皇上。萬一哪天國家出了事,自己能力又不怎樣,豈不完蛋?還是共產主義好啊,有得選舉,能力不好不用你當,當個老百姓活得實實在在才好。
其次,就是“禍從口出”的問題。想唐伯虎當年由于口出狂言,在科舉交卷后當著大家的面說自己必中會元,使大家猜疑他作弊而他則被逐出考場。俗話說得好,“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哪天隨便說出來的話可能就會毀了你。所以,當心啊!
最后,就是對待人生的態度問題。當年明月在書中寫道:我要告訴你,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先變成糞,再變成土。沒錯,正是這樣。當你匆匆地過完了一生,贏得了許多榮譽和名利。然而當你在臨危時再想這些東西,會覺得有意義嗎?有,但不是指這個。死而無憾,這才是人生的意義。或者,也是《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后一章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我寫完了。我知道僅憑這篇文章,是不能表達我的全部情感的。可我還是要寫,因為,這是對我的一種滿足,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