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作為人類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它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演講者、聽眾、溝通二者的媒介以及時間、環境。那么你知道演講稿如何寫嗎?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演講稿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智育之光演講稿篇一
“文明就餐光盤行動”是一種大眾自發認識到節約糧食,倡導節約糧食資源的一種方式。它首先是由國土資源報社的副社長徐志軍先生提出來的,進而由北京市一家民間公益組織推行的活動,經過媒體傳播行成的一種社會群體的“文明就餐光盤行動”。
“文明就餐光盤行動”的出現,是一個符合當前社會的現象。在21世紀的年代里,已經不再是30多年前的那種食不果腹,到處饑餓的社會了。人們不再為了一點糧食而去感到可惜,越來越多的浪費糧食的現象蔚然成風。人們在飯店里有時為了一時氣派,不惜花錢買許多吃不了的東西,只是為了排面上的奢華,他們只以為自己的賺的錢,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他們并沒有意識到節約糧食的重要性。其實,尊重糧食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大傳統美德。
根據可靠數據,每年消費者僅餐飲方面浪費蛋白質和脂肪800萬噸和300萬噸,最少倒掉了約2億人的口糧。“全世界饑餓人口超過10億。全球平均每年,因饑餓死亡的人數達1000萬,每6秒鐘就有1名兒童因饑餓而死亡!如果我們每天的食物減少浪費5%,就可救活超過400萬的饑民!”這是“光盤行動”宣傳單上的話。相信無論任何人看到這樣的驚人的數字,都會感到驚恐,都會啞口無言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光盤行動”的要求,都要有自覺的節約資源意識。
每個人都有節約資源,節約糧食的義務。世界是屬于全人類的,人類就必須保護不必要浪費的資源。資源是有限的,而我們的生活是長遠的。我們不能只為了當前的生活的舒適,而去浪費糧食,要知道,誰也無法預測自然災害會在什么時候發生,我們要養成節約糧食的良好習慣。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吃多少就做多少,點多少,吃不完的能打包就打包,不要因為麻煩就倒進垃圾桶里。如果我們都能做到不浪費一點糧食,那么我們就等于會拯救很多將會餓死的人。我們不只是為了我們自己活著,更是為了我們的后代活著。
我們的行為將會影響我們的下一代。尤其,已經作為父母的人,孩子還是在學習事物的過程,父母自然要做一個好榜樣。如果帶自己的孩子去飯店點一堆東西,只是為了讓孩子吃的開心,然后浪費一堆食物,那么這種行為將會在孩子的腦海里留下深深地印象,自然以后就自然而然的也做了跟家長同樣的事情。但是,如果反之,我們每次,每天都會教育孩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那么我們國家的未來,將會更加節約,更加富有。
我們更要監督用公款海吃海喝的行為,這是很厲害的一種浪費行為,國家更要進一步落實這樣的政策。我們是現代文明人,就要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行為修養,文明修養。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考慮后果。“光盤行動”的出現就是證明現在浪費行為已經很嚴重,所以每個人務必節制自己不好的浪費行為,為自己,為后人,為國家,為世界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要明白,保護好我們地球的資源,沒有一點壞處。
“從我做起,今天不剩飯!”這是光盤行動的口號。正如,海子說的“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是啊!就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光盤”一族吧!世界是我們的,我們屬于世界,關心我們身邊寶貴的糧食吧,它是我們人類的珍寶!
智育之光演講稿篇二
海倫凱勒說:“我急切地想看到他們(同學和老師)為我的成功而露出笑容。”她還說:“我要把別人嘴角的微笑當作我的快樂。”這樣一個偉人,集盲聾啞于一身,卻對生活充滿希望,對微笑充滿期待。更何況這些天真爛漫富有求知欲的孩子呢?他們希望老師的臉上有柔和的笑容,就像是春天的風,吹面不寒;冷笑、譏笑、訕笑都會在真誠的氛圍中消散;他們希望老師以一顆坦然仁愛的心靈,柔和地與他們交流;就像是夏日的雨,緩解焦渴;他們希望一切問題都以柔和的方式解決,不消極、不沖動、不偏頗,就像是秋天的云,明朗純凈;他們希望老師的態度和語言都是柔和的,滿含笑意地相待、相談,既沒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又沒有笑里藏刀的虛偽。孩子們的這種愿望在一件小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還記得那是去年六月的一天,剛剛下過雨,空氣十分新鮮,我的心情也愉悅了許多。邁著輕快的步子,我像以往一樣伴著鈴聲站到了教室門前。而此時同學們卻圍在張琪周圍,有說有笑,指指點點,似乎沒有聽到鈴聲一般。好奇心驅使我走了過去,噢!是一只蝸牛。此時只聽一聲“老師來了!”同學們紛紛跑回了自己的座位,教室里一片寂靜,靜得連喘氣的聲音都能聽見。他們是在等待我的批評,我知道。
看看低著頭,滿臉緊張的張琪,我笑著從他緊握的小拳頭里接過那只蝸牛,看了看,說:“它的殼上有一圈圈的花紋。”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可愛的臉蛋上露出了興奮的笑容,教室一下子熱鬧了起來。“老師,我也看見了!”“老師,它從殼里爬出來時才有趣呢!白白的,軟軟的。”看著孩子們興奮的表情,我不禁有些傷感。經常說現在的孩子寫作文缺少童趣,缺乏觀察,而細想想我們又給他們多少與自然親密接觸的快樂呢?我們又給他們多少觀察的時間呢?生活在鋼筋水泥中的他們并沒有失去童心的快樂。而我,曾經忽略了孩子的天性,曾經以一個成人的標準要求他們,我的臉上又有多長時間不見笑容了?看著孩子們一張張熱切的小臉,那是童心在生長,而且還孕育著創新的契機,我要抓住它!
“同學們,剛才你們都看清這只蝸牛了嗎?”
“沒有-------”
教室里又是一陣歡呼聲,我把蝸牛用一張紅色的紙墊著放到實物投影儀上,教室里馬上鴉雀無聲,一雙雙興奮的眼睛盯著大屏幕。
“孩子們,蝸牛到底是什么樣的?”
“它的殼是圓形的,上面真的有一圈圈的花紋,”紫東說。
彤彤馬上說“它的殼一面有花紋,一面光滑。”
“別說了!”曉峰小聲說,“看!它從殼里出來了。”
隨后的課堂教學在孩子們形象的描述中進行。課后我留了題《蝸牛》的作文,孩子們干脆地答應了,臉上還帶著燦爛的笑容。
這本是一節普通的課,可每一個孩子都全身心地投入,令我感動,孩子們的興奮也帶給我深深的思索:柔和有時比風暴更有力量。在這節課中我所做的只是把嚴厲的教訓變成了微笑,把混亂的紀律引向有序的教學。在微笑的感召下,孩子們思維的火苗熊熊燃燒;在柔和的氛圍中,孩子們智慧的花朵迎風怒放。
我記得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講過一個故事,在他做一家學校校長的時候,校園的花房里長出了幾朵非常大的玫瑰,全校同學都很驚訝,每天來看玫瑰的人絡繹不絕。一天早晨,蘇霍姆林斯基照常在校園里散步,突然看到一個四歲的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一朵玫瑰花,然后拿著它從容地走了過來。
我不知道這個故事還有沒有下文,不過我想在小女孩的一生中,玫瑰花的馨香將永遠伴隨著她,在她幼小的心靈里,盛開的是愛和感恩,這是她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而這些僅僅源于大師的那份柔和與坦然。柔和的聲音、柔和的目光、柔和的表情讓年僅四歲的小女孩發出了內心最美好的聲音。我們的日常教學何嘗不是如此。聲音柔和了,學生喜歡和你交流;目光柔和了,學生樂意和你親近;表情柔和了,學生敢于跟你交心。這樣的教育更容易觸動學生的心靈,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小小的蝸牛事件,讓我深深地領悟了柔和的巨大力量。原來,柔和是一種修養。它不是喪失原則的遷就,而是一種更高境界的堅守,是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一種敬畏;柔和不是劍拔弩張的張揚,而是一種扼守尊嚴的藝術,是對自己所面對生命的一種尊重。柔和更是一種千帆過后的寧靜,是一種參透世間百味的平和,它是春天絢麗的陽光下綠草坪上姍姍學步的童真,是深夜愛人送來的一杯清茶一個淺笑的默契,是彭斯的“一朵紅紅的玫瑰”中所綻放的芳香,是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中彈奏出的空靈。
泰戈爾說:“小溪里光滑的鵝卵石,不是因為錘的敲擊,而是因為水的輕歌曼舞。”兩千多年前的老子也曾經感嘆:“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在面對一個個鮮活而又復雜的教育個體時,我們要用輕柔的手、溫柔的聲音去鑄造堅強而充滿斗志的一代新人,真正做到“潤物無聲”。
智育之光演講稿篇三
有一種節約叫做光盤,有一種公益叫做光盤,有一種習慣叫做光盤。
——題記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一定很熟悉水吧!
水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常見、最美好、也是最神秘的物質。
水就在我們的身邊,時刻陪伴著我們;為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服務。
可是我們對水太不重視了,許多人毫無顧忌地浪費水,平白無故地把水弄臟,使人無法再用,造成原本不富余的這種資源更感緊缺,甚至于形成水流。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特殊資源。
沒有水就沒有使命,就沒有文明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世界上的水資源是有限的。
我們要節約用水,合理利用每一滴水,使每一滴水體現出它的價值。
所謂光盤,就是吃光你盤子中的美食。
這些微小事情都散發著公益愛心,在“光盤”行動中,很多盆友身體力行,吃光盤中所有食物,成為身邊榜樣。小編和大家共同約束:反對浪費,從我做起,光盤行動,大家行動起來!
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
其實吃光自己盤子里的食物,不但給環境減少了污染,更體現了我們的勤儉節約,不浪費食物的傳統美德。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意思是說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飯時,應該想想這碗粥里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是來之不易;我們生活所需要的每半根絲,每半縷錢,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包含幾多物質能源和幾多人的心血,應該好好珍惜,這句話告誡人們養成勤儉節約的美德要從日常生活、穿衣吃飯做起,不要鋪張浪費。
切莫把日常微小的事情看輕了,從兒不知珍惜。要知道每一件東西·的背后有多少人的辛勤付出,有多少能源的消耗;樁樁來之不易。
全世界饑餓人數超過10億!全球平均每年饑餓死亡人數達1000萬,每六秒鐘就有一名兒童因饑餓而死亡!如我們每天的食物浪費5%,就可以救活400萬的饑民!
文明就餐,不僅僅是個人良好素質的表現,更是一種美德的塑造。其實“光盤行動”就在我們身邊,如果你看、尋找就能發現!讓我們致力于“光盤行動”中吧!節約食物,珍惜食物。
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現在做起,讓我們共同創造文明社會。
智育之光演講稿篇四
大家好,我是來自xxx學校初中部的一名美術教師,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迎時代之光,做創新教師》。
今年是2019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的重要年份。這是祖國的大日子—70周歲的生日。現在人常說生活要有儀式感,在特定的日子做一些特別的事,用以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熱愛。作為一名普通的美術教師,也是一名普通的黨員,我該做些什么?或者說些什么?來迎接這樣偉大時刻的到來呢?我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
首先,我想說說我的工作。一名美術老師的日常工作是怎樣的呢?在大家眼中,可能我們就是上上課,組織一下學校的活動,帶學生參加一些比賽,沒有什么特別的。既不用承擔升學的壓力,也沒有繁重的課業,簡直讓人羨慕嫉妒恨。
但是,我認為,平凡的崗位也能創造價值,只要你有一顆虔誠的心。
所以,懷著這顆心,我做了一件不一樣的事情。
現在有個詞匯叫“審美力”,可能很多人對于這個詞的理解就是具有審美的能力,能夠擁有更高級的品味和眼光。其實不然,這只是審美力最表象的東西。真正的審美力并不是衣服比別人穿的好看,家里比別人裝修的更有格調,而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因為美這個詞本身就包含多層含義。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顆路邊的雜草在普通人眼里可能就是一顆雜草,但是如果你具有了審美力,可能你會認為這顆雜草也是這一小方土地的點綴。所以我所說的審美力,是一種能夠對生活中細微事物的感知力,對事物具有正面積極的聯想,更是一種自信,一種陽光。
馬克思說過:如果愿意欣賞藝術,你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每個人都應該具有一定的審美力。抱著這樣的想法,我在七年級展開了一學期以“藝術欣賞”為主題的教學活動。我尋找了許多優質的素材,通過視頻播放,教師講解,學生探究的方式,帶領學生欣賞了大量中外優秀藝術家及他們的作品。在視頻趣味的講解中,學生認識了古埃及靈魂觀念下的陵墓藝術,見識到北宋百姓的日常生活,感受到后印象派畫家梵·高的內心世界,也在顏真卿《祭侄文稿》的情緒下共同悲憫。種種此類,不勝枚舉。而在這些藝術家的身上,學生認識到生命新的層次,從而加深對藝術的理解,提升自己的審美力。在本學期結束時,我抽取了一些藝術作品,在簡單介紹作品基本信息的基礎上,讓學生寫下自己的欣賞感受。孩子們給我的答卷是令人震驚的,我甚至都沒想到他們能寫的這么好,能有這么獨特的視角和思維。
教育是什么?我認為教育并非一成不變的模式,我們不能停留在過去,不能總是說我們那個時候如何。今年是建國70周年,我們可以回首這70年我們祖國的變化,從80年代的純平顯示器,大頭電視大頭電腦,到現在電子科技的飛速發展;從消費模式的單一扁平,到如今網絡購物,快遞上門;從大哥大尋呼機的年代到通訊業的巨變。時代的發展快速到無法想象,甚至是等我們的學生長大,可能我們國家,這個世界又是一番新面貌。所以,我們要和現在的學生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去了解學生喜歡什么,才能走進學生心理,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不要固步自封,不要守株待兔,主動去學習,去發現,才能稱得上是一個新時代的人民教師。
我是一名黨員,我認為在有限的生命中,我們的工作應該包含這幾個關鍵詞:腳踏實地、默默無聞、積極奉獻、勇于創新。
感謝大家,我的演講結束。
智育之光演講稿篇五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在這莊嚴而親切的國旗下演講,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光盤行動 從我做起”。
光盤行動,顧名思義,就是吃光盤子中的食物。“光盤行動”倡導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帶動大家珍惜糧食、吃光盤子中的食物。
光盤最重要就是節約糧食。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一年高達20__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吃的糧食。也許同學們說,我只是丟掉一點點,如果你們每人每天只丟掉一粒米,那以一個中國13億人口來計算,那就要用火車裝一個車皮了,重65噸13萬斤。
最近,整個社會從上到下都在提倡“光盤”行動,我覺得我們小學生也應該積極參加“光盤”行動,從自己做起,在餐廳按需點菜,在食堂按需盛飯、在廚房按需做飯和菜。每頓鈑都把我們碗里的食物吃光,珍惜每一粒米,珍惜每一顆糧食,讓這個好習慣伴隨我們一生!
最后,在生活中,汪老師要求大家做到以下三點:
1. 看到浪費現象友好地提醒 ,盡力減少浪費;
3.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要節約,過綠色低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