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讀于丹論語心得有感篇一
讀了《論語》一書,我感觸很深,不但學到了許多知識,而且還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華。
所謂《論語》,即孔子及其弟子編纂的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它是我國一部最早的語錄體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判家,還是我國第一個系統闡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深遠影響。
《論語》一書是孔子學說的體現,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即“愛人”這是孔子認為的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品質。
其中幾則令我印象頗深。
第一則當然就是開篇第一章的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學習知識以后,在必須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處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嘛!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高的人嘛!
多么勤奮的人,多么樂觀的人,多么大度的人,這樣的人不為君子誰為君子?這值得我們學習。學后復習,不僅僅會加強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還會從舊的知識中領悟到新的東西,就是“溫故而知新”,這樣豈不是一舉兩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而來,大家在一齊討論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喜好,一齊交流生活、交流學習,真的是很快樂。別人不理解自己,這是很正常的事,因為世界上有這么多人,每個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們沒有必要去為此惱恨、惱怒,就應用寬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別人,去原諒別人,這樣的人才能夠被稱得“君子”。
孔子不僅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一個謙虛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里,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謙虛了,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所說所做有很多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如此重要的偉人,還說出如此自謙的話,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孔子還認為“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養仁德,就能夠消除惡。的確,品德在一個人的人生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決定著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會使一個人丑陋、惡毒,甚至會讓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會讓一個人美麗、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可見,培養仁德是很重要的。
《論語》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書,不僅僅僅是此刻,甚至是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后,它都會激勵著人們不斷的用心進取,在各個領域,都發揮著用心的作用。
讀于丹論語心得有感篇二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于丹論語心得》后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們都知道,評估一個國家是不是真正富強,不能單純看國民生產總值的絕對量和增長速度,更要看每一個老百姓內心的感受——他覺得安全嗎?他快樂嗎?他對他的生活真正有認同嗎?據抽樣統計調查中國人的幸福指數,80年代只有64%,1991年幸福指數提升了到了73%左右,這得益于物質生活條件的提升和很多改革措施的實施;1996年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又大大提升了,但幸福指數卻下跌到了68%。所以說明,人們對生活是否幸福的感受與物質生活基礎有很大的聯系,但不一定一直呈正相關,物質文明達到一定的繁榮之后,心靈困惑依然存在甚至加劇。
我覺得于丹的《論語心得》出來的很及時,它幫助我們看懂《論語》,它讓我們知道,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簡單生活才是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雖然我們的物質生活明顯在提高,但是許多人卻越來越不滿。因為周圍有錢人太多,讓自己不平衡的事物太多。有一個現象:有一百個人從你身邊走過,其中只有一個人比你富有,你只記住了這個人而其他的99個人你都忽略了,這樣看了很長時間,你覺得人家都比你強,覺得自己很失敗很不快樂。于丹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一個是向內來,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其實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那么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為人呢?我從《論語》中學到了兩個字:
孔子曰:“其恕乎!”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干,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盡量寬容。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真正做到寬容談何容易。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那是真君子。我們都是成年人,面對不喜歡的人或事,首先想到的是忍,但心中的結總是存在的,久而久之,心中一個又一個的結就會變成身體的疾?。ǜヂ逡恋略f過,心中的不愉快會轉化為身體的不健康)。
作為老師,過去我們總是因為學生的種種過錯,而寢食難安折磨自己,而忍不住批評學生,現在知道那是這個老師沒有達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師應該像孔夫子這樣,有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有一種泰然平和的力量,真誠地跟學生溝通。我認為絕大多數的學生是可以被培養的,是向善的、向上的。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于丹曾說過一則托爾斯泰的小寓言,說有一個國王每天都在思考三個最最終極的'哲學問題:在這個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時間做事最重要?滿朝大臣,沒人能夠回答得出來。他很苦悶。
老漢淡淡地跟他說,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
那個國王恍然大悟,他那三個久思不解的哲學問題,一下都解決了。
現在的世界,物欲橫流,誘惑太多,人們匆匆忙忙地追求,但真正能夠長存的東西不多,讀了《論語心得》,知道了其實生活很簡單,要把眼前的事做好,要鍛煉身體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去照顧別人,要選擇對的事去做,要做對選擇的事,不該操心的事不去操心,舍得舍得,學會舍棄一些可有可無的東西,努力學習完善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活在當下,快快樂樂!
讀于丹論語心得有感篇三
記得自己第一次在百家講壇上看到于丹的《論語心得》,我就被其中的故事折服了,深深吸引著我看完了她的每一篇講壇,于丹《論語心得》讀書體會。于是,在余味未盡的情況下,我馬上買了她的這本書,拿回家好好地再次享受一番。我這人有從來看不完一本書的讀書歷程,但是我卻一口氣把《論語心得》看完了。我不知道是因為喜歡于丹這個人還是喜歡這本書,總之,我是被這種特有的魅力折服了。每看一次,我都會有新的收獲,心靈都能重重地受到啟迪。
又是一個寒假,趁者這稍微空閑的時間,我再次打開自家的書柜,伸手便又拿了這本《論語心得》。于丹的《論語心得》讓有機會和沒有機會讀《論語》的人,都近距離地接觸了一次圣人。這個只有圣人形象的孔子,突然變得親切,成了一個可以去觸及,可以去請教的老者,孔圣人的見解再加上于丹的二次理解和創造,成了一種可以修身養性的處事原則,在緊張的社會生活中,這種觀點的介入,可以讓很多人學會平和,得到精神上的舒緩。初讀于丹的心得,只要你讀到某一句,某一個故事的時候,就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人的心靈得到一次洗禮,一次凈化,這種感覺是其它書本是不能給的。
一次又一次地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雖然不能說是大徹大悟,但也確實觸動了心靈,以前,我覺得自己的心胸狹隘,無法平靜自己的心情,讀了它,使我變得從容大度,這中感覺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此的心境,如此的平和,除了于丹老師的引領,又有誰能給呢?佩服于丹老師的出口便成章,更佩服她給我帶來的別樣心態。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主要講了天地人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我們許多的人生哲理和處世做人的道理。于丹老師真是一位難得一見的解讀高手,她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她把深奧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走進了我們的心里??催^"天地人之道"和"心靈之道"部分,我懂得了怎樣在自然和社會中的和諧,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坦然處世。對他人要做到"恕"字,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說多考慮別人的感受,要感同身受,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于別人,對待同事,朋友,都要以一顆仁愛之心去為他們考慮,要充分體諒別人的難處,這樣才能使自己得到別人的認同,這點,我從自己的教學生活中得到了論證。記得剛看到我這個班級的時候,在我的眼里什么都是那么不堪入目,學生的行為習慣就沒有一個讓我覺得順心的。那時候,我的心情無法平靜,總覺得孩子們做的都是錯事,做了太多的錯事。我會以我自認為正確的方式去強制他們,結果他們學得并不舒心。是啊,我考慮過孩子的感受了嗎?我又一次忘記了《論語心得》。記得它的時候,我去考慮孩子的感受,讓他們快樂學習、快樂生活,我的教學也因此豐富起來,孩子們也在師生的進一步融洽中生活得快樂起來了。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我們需要這樣的《論語心得》。
《論語心得》還告訴我們對待自己要做到"貧而樂,富而好禮",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很多不順心的事,或大或小,當他們發生的時候,我們一定很難受,每個人都不可避免。但我們要難受多久呢?一輩子?不能,當我們汲取了應該學到的教訓的時候,我們應該坦然地接受它。不要一直放在心上,坦然是一種勇敢,也是一種慰藉,生活的路還很長,我們也許改變不了別人,或者是外部環境,但是,我們要正視自己,改變自己,正所謂"仁者不憂"。當你的胸懷無限大,這樣很多事情就變小了。是的,曾經我也覺得自己很辛苦,自己的工作確實比別人多,當時,我想自己并沒有擺好心態,我沒有用那種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但是,慢慢地,我學會了適應,學會了努力,學會了多方面看問題,我的生活就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少了些抱怨,多了些快樂。我想,這正是于丹的《論語心得》帶我走進了這種境界,使我的心胸變得寬闊起來。當工作上出現坎坷,一定要學會堅強,心靈想到的不是給自己帶來多少麻煩,而是自己又從中學習了多少。圣人的光芒就在這里,他們可以生活得并不富裕,然而他們卻懂得什么是生活,怎樣去生活。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于丹老師講的一個個小故事,其中都蘊涵著生活中最樸實最真實的道理,我也常常沉寂于這些故事,引人入勝,看著看著,自己就慢慢懂得了于丹老師是要告訴我們的道理,于丹老師的水平是如此讓人折服。當我們逐漸把自己融入書中的時候,我們就仿佛開始與于丹老師進行對話,那是一種相當幸福的感受。從她的故事中我們獲得了多少為人處世的道理!比如蘇軾與佛印的故事,心里有眼中就有,我們眼中滿是嫉妒,都是不公,我們的心中也就只有這些,是豁達不起來的。是啊,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作為一個老師,我們心中如果有的是孩子的優點,我們看到的就是孩子的長處;如果心里都是對孩子的挑剔,我們眼中的孩子自然就不稱心?;貧w到我們現在的教學,又有多少老師能做到徹底地看到都是孩子的優點呢?我想,老師或多或都會對學生存在這么一點那么一點的挑剔。其實,我們缺少的`是一種愛,更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因為沒有這雙眼睛,所以我們的心里就有了更多的不稱心。就是這樣一個個精簡的小故事,通過于丹老師的解讀,讓我們從對人、對己、對物都有了一個明確的原則,做起事情來才會有條理。通過自己不太深刻的感悟,我明白了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在告訴大家要在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學會善待別人;學會選擇朋友;學習做一個君子;學習面對困苦;學習自信和誠信等等。
真的喜歡于丹的《論語心得》,喜歡書中透露出來的那種快樂的生存態度。因為接觸了這本書,真正認真讀了這本書,我的心也因此變得從容豁達起來?,F在,我的生活中很少有悲哀,我的每一天都是笑呵呵度過的,我學會了從容寬大,也因此漸漸地長大了。于丹稱自己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她的樂觀帶動了國內外許多人,使我們大家也學著樂觀起來。我們用最快杰的方式去讀懂這種對人生的態度,使自己學會了好地對待人生。我們用孔圣人的話理解生活,努力創造自己的快樂人生!
這就是論語,這就是圣人的智慧,也就是于丹和她的《論語心得》教會我們的東西。讓我們在圣人的智慧照耀下學會怎樣去工作,怎樣去生活,追求到我們所要追求的快樂人生吧!
讀于丹論語心得有感篇四
假期,我讀過許多的書有:《孟子》、《三國演義》、《窗邊的小豆豆》、《論語》等等。其中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那本《論語》。
孔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學的創始人?!墩撜Z》就是記載了孔子告訴弟子們做人的道理和學習治理國家的方法。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比缃裎易x完了一整部《論語》,知道了許多平時我不知道的做人的道理和一個人想成就大事必須具備的品格,《論語》這本對我來說是人生進步的一大階梯。這可是儒家創始人,聞名中外的孔子。教育弟子說的話。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薄夺屛摹房鬃诱f:“不仁的人不可以長久地居于貧困之中。也不可以長久地居于安樂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聰明的人利用仁?!边@句就是講了一個做人的道理。
我還記得一開始我讀《論語》的時候。沒讀兩天就沒有興趣了,不愛讀。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知道了論語中記載的做人的道理是多么的重要,才開始慢慢的閱讀《論語》開始還是覺得沒什么意思。后來堅持每天閱讀,感覺其中每句話都有很深傲的意思,從讀完《論語》之后,我的言行舉止都有了很大的改變,變得有條有理也喜歡和人交往了,結交了許多正直的朋友。
《論語》這本書里邊講的道理一直刻在我心里,永遠不會忘記,他對我人生的重要作用。
讀于丹論語心得有感篇五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边@句話選自《論語》里面的《為政》,這是《論語》里給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說:“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這就是智慧?!边@句話雖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對現代人有著深遠的教育意義。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謙虛誠實,切不可不懂裝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要報以謙虛誠實的態度去對待,有不懂的問題,應當及時向別人求教,甚至是“不恥下問”,如果不懂裝懂,敷衍塞責,最后只會害了自己。
比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這時候應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師同學請教,而有些同學總是偷懶,想湊湊合合混過去,給自己找各種各樣做錯了的理由,總認為自己的錯誤僅僅是個失誤,這樣時間一長,就必然會漏洞百出。
讓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做一個于人于己都誠實的人吧!
讀于丹論語心得有感篇六
有這樣一本書,它富含著道理,隱藏著睿智,它的道理也許不必須會被此刻的人們所理解,但他在我們看來,也是一本凝結著古人智慧的作品。它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是一本語錄體散文集,它記載著一位古人的思想,它體現了那位古人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曾有這么一個人,他開創儒家學派,他編纂《春秋》,他修訂“五經”,他創辦私學,他打破貴族教育,他有著當時人們所不及的思想,他有著此刻人們也不及的睿智,他在現代,已經國際知名的人物,他有一個大家都明白的名字。
他叫孔子,它叫《論語》。
孔子,他被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稱為“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墩撜Z》,它被北宋政治家趙普稱作“半部《論語》治天下”。
孔子有著正直的品行,他也有著對未來完美的期望,所以他說:“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币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不正直的人也能夠光明磊落的生活在社會之中,這不禁讓人對這句話產生了懷疑。但是,不正直的人大部分心中有愧,在經歷過事事順風后,也會翻跟頭,不管以前是多么呼風喚雨,這一個跟頭會讓他栽在所有人的面前,一蹶不振。
比較好的一個例子便是97年國家稅務局局長李真——
他原先只是一位教師,但他覺得枯燥無味,很快便厭倦了。后在家人的幫忙下,于1982年3月調入張家口市某研究所,后又成為張家口市計委的一名干部。由于人際關系的緊張,李真無法在計委工作下去,1988年,李真調入了張家口市油漆廠。為了在仕途上能夠盡快騰飛,李真透過關系偽造了干部檔案:本來自己是個預備黨員,卻搖身一變成了正式黨員;行政職級本來是個科員,但干部履歷表職務一欄里卻變成了正科級。由于使用不正當的手段,他很快成了國家稅務總局和省人民政府的雙料后備干部。
隨著職務的升遷,伴之而來的是不擇手段的攫取,從李真就任省委辦公廳秘書到被任命為省國家稅務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的7年間,他利用職務之便,大肆索取、收受他人財物,共計折合人民幣814萬余元;伙同他人侵吞中國東方租賃公司河北辦事處人民幣、中興電子有限公司和尼瓦利斯有限公司股份,共計折合人民幣2967萬多元,李真從中分得財物共計折合人民幣270萬余元。
這樣使用不正當手段的方法固然收獲的速度異常快,但同樣,讓他貪污被發現時,等待他的,就已經是冰冷的槍口了。難道他在貪污的過程中沒有一點點心慌嗎?這樣的來的,使用時都不會覺得可恥嗎?他自己就應很早便料想到了自己的結局,只是被錢財迷惑,失去了人性本善的那顆心。做的不是光明磊落的事情,肯定不能坦然的理解所給予自己的收獲。
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于是他又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彼苤匾曅摒B的全面發展,所以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他告訴了我們很多道理,也以身作則地用他的事例告訴我們該如何做,要如何做。
于是,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說:“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北宋政治家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