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漢語詞語,公文的一種格式,是指對上級有所陳請或匯報時所作的口頭或書面的陳述。寫報告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報告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新敏感期間維穩信訪工作匯報報告一
本學期構建區角,小朋友帶了自己的玩具來幼兒園。有的小朋友,老師通知家長多次,但都沒有把玩具帶來,后來經詢問才知道孩子堅決不讓帶。每次媽媽想偷偷帶來,孩子發現后都會大哭大鬧一場,媽媽還說孩子很小氣,怕東西帶來后別的小朋友玩,他從不讓別人玩他的玩具,就算是他不喜歡的也不行,真拿他沒辦法,也許是獨生子吧,特自私。”我認同了孩子媽媽的話,同意“孩子很自私”的說法。
現在我明白了,這個時候的孩子跟自私毫無關系,而是自我意識逐步形成。此時的父母和老師應滿足兒童的需求,不要譴責孩子的行為。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因為這是兒童建構自我的開端。
戶外活動時,孩子們總喜歡拾地上的小東西,把它當成寶貝一樣捧在手心,或裝進口袋,被我發現后,告訴孩子們不許撿地上的東西,它不衛生,并要求孩子把它扔掉,看著孩子們扔東西時依依不舍的樣子,現在回想起來,我的做法太殘忍了。如今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便知道了一些正確的做法,那就是給幼兒自我發展的空間,給他充分的自由。
嬰兒從一出生進入了第一個敏感期:口的敏感期,現在我明白了嬰兒最初是用口感知世界的,首先用口喚醒了自己的手,用手去探索。以前不知道孩子們專心反復地做他喜歡的。事時是他的某個敏感期到來了。自從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我特別喜歡去捕捉班上幼兒的敏感期和書中對照深刻體會一下。
一天,孩子們喝完水后送水杯,把水杯擺回杯架后,其他小朋友都回座位了,只有琦琦小朋友站在杯架前邊看邊說。原來杯架上的數字吸引了她,想起近幾天她總是喜歡問我一些字的事,我知道她認識數字的敏感期到了。她邊讀邊問:“老師,這是‘8’嗎?那是‘19’嗎?這是什么?”我依次告訴她,并一一讀給她聽,她邊聽邊小聲跟讀,我放慢速度把每個數字讀清,生怕她聽不清楚讀錯了。
這時期的孩子對敏感的對象因為感興趣而投入,因為投入而專一、持久。成人千萬不要打斷孩子,而是應該先觀察再判斷,否則會扼殺孩子敏感期的萌芽。雖說孩子失去的敏感期有些可以彌補回來,但畢竟有缺憾。希望老師一定要細心觀察,為幼兒的敏感期多做準備。班上已經有明顯的教具:班上的物品和門窗都貼著相應的詞語,還有識字家園。也可以在發作業時讓識字敏感期中的幼兒對應著小朋友的名字去識字。讓兒童把文字和語言與它對應的對象在自己的生活中聯系起來,以便孩子能深刻地記住并理解地識字。成人要多給幼兒展示自我、發展自我的機會,更要給幼兒充分的愛和自由。
我非常感謝王老師給我們這次學習的機會,讓我有幸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我感到非常幸福。這本書會讓我更愛我的孩子,我也會把我的愛傳遞給我遇到的每個孩子。我呼吁所有父母不要光用嘴說愛孩子,要用實際行動來表示吧:多抽出時間陪孩子,多觀察孩子,多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多關注并捕捉孩子的每個敏感期,讓我們的孩子在愛和自由的環境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最新敏感期間維穩信訪工作匯報報告二
其實家中早就有孫瑞雪著的《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也忘了當初是為什么買的了,放在書架上一直沒有看。其中談到本書,猛然想起來了家中也“藏”有該書,就拿起來讀了讀。沒有想到,一讀起來,就放不下了。利用周末,一口氣讀完了。感觸頗多,記錄下來。
兒童也各種各樣的敏感期。各種敏感期結合在一起,陪她度過了6年。這6年內,各個階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種敏感期的動作沒有被外界(家長和老師)所打擾,她就會發展得很全面。否則,孩子自身有一種修補的功能,將占用其他時間、場合彌補。如果6年內都沒有彌補,則孩子的發展不全面(可能長大后會出現其他問題——屬于潛在的)。聯想到最近在美國發生的32人命絕槍下的慘案,那個韓國學生的身心在兒童發展階段一定是遺漏了某些階段。
看了書,我明白了孩子以前的一些作法。以前對于她的某些作法,我還很不理解,認為她很“執拗”。比如:她堅持吃飯的時候,個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以前連爺爺奶奶坐她的座位都不行,現在好些了);上樓的時候一定是她走在最前頭,誰也不能超過她——這是“秩序”期的表現。有一次,爸爸咬了她的冰棍,她就哭了一路——這是“追求完美期”的表現。我曾經看見過家長要求特別小的孩子就與其他孩子“分享”玩具,結果造成孩子大哭,遭了一頓爆揍的現象,看了書才知道,這種作法其實是不正確的!孩子只有大于6、7歲,才能享受到“分享”的樂趣。之前都是獨立的個體的概念,還處于“占有敏感期”。就連孩子小時候愛吃手,把手放在嘴里,其實是到了“口的敏感期”。孩子正通過“口”來接觸、感受這個世界呢!
作為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階段,最好的作法就是不要打擾她。孩子們遇到問題,自己有解決的辦法,好多概念,包括“秩序、規則、事先征求同意”等都是通過與伙伴的游戲、接觸中認識的;孩子與孩子間出現的問題,也正是孩子在試圖解決問題的過程。家長所能做的,不是以家長的意愿強加給孩子,而是創造各種情境,并且不打擾她!——否則,孩子還需要花費其他的時間來再次彌補!甚至錯過了某個敏感期!
4—5歲的敏感期有:婚姻、出生、情感、人際關系、審美、數學概念、身份確認、性別、繪畫、識字。
5—6歲的敏感期有:婚姻、書寫、數學邏輯、社會性興趣、動植物、實物、收集。(她就愛收集一些廢品,反正是我們看不上眼的東西,還說要作手工用)
6歲以上的敏感期有:易些螺旋形狀敏感期,一直伴隨著孩子成長到12歲。如,繪畫、音樂、語言、審美、對空間的認識、人際關系、秩序、獨立、理財。
回想當初,我對雯雯一直不會跳繩還很擔心,擔心她不能順利通過小學的入學考試。結果,不出三個月,雯雯就會了,而且跳得很好了!我想起了雯雯老師的一句話:“不用著急。到時候,她自然就會了!”比如算術,她也突然開竅了!
最近,她們班里好像出現了“談婚論嫁”的情況,很多女孩都喜歡“北北”,希望“北北”作她們的“白馬王子”。雯雯和我說起這些的時候,我還很擔心。雖然也認識到這是小孩的玩鬧,但也有點真怕她們當真了。看了書,才明白現在是她們這個年齡的“婚姻敏感期”,他們在試圖弄明白:自己愛的人,愛自己的人,結婚的關系呢。
我慶幸自己沒有打擾孩子的敏感期。但與書中那些細心的,能夠記錄下來孩子成長歷程、點點滴滴小事的家長比起來,我是個“粗心”的家長!
雯雯的語言、音樂、繪畫期應該都是很好的度過了,沒有收到干擾,甚至還給她創造了條件呢!
我以后也要多觀察孩子的言行,不“干擾”她的成長。
她的言行一定有她的道理,我要從她的角度出發多理解她。
最新敏感期間維穩信訪工作匯報報告三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質,并不斷重復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后,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該書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楚、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質。0—6歲的兒童,如果敏感期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到了6—12歲還會有彌補的機會,但是,這有個前提,那就是6—12歲期間,兒童必須有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現實是,在學習壓力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幫助和關懷非常的少。
我曾在兩次假期(去年的暑假和今年的寒假)接觸到了關于兒童敏感期的話題,剛開始只是稍微有些了解,并不真正了解其內在的含義。但在寒假的這個假期里,我從頭到尾的好好看了這本關于《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后,有所感悟。也引發了我對我園現行“個性化追蹤式的教育方法”的一些思考。
我園現行的“個性化追蹤式的教育方法”,無疑對孩子的個體發展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和關注,使每個孩子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同時也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一致認可。老師們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家都在朝著學習型、研究型、反思型的道路前行。對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老師們在觀察跟蹤幼兒的發展時,一般是根據幼兒的前測和平時觀察的表象來判斷孩子的發展情況,并圍繞幼兒的弱勢項制定跟蹤的教育方案。我認為除了以上方法外,我們還可以從幼兒年齡段所表現出的敏感期上分析幼兒身上存在的問題,真正找到幼兒的“癥結”所在,標本兼治效果可能會更好。
常常聽到老師們抱怨說某某幼兒難管難教。當遇到“問題”兒童時,我們是否真正的去尋找問題的“癥結”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給予關注外,我們是否對幼兒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師們只停留在問題的表面而解決不到實際的問題。這本書中的一句話讓我感觸至深:“只有錯誤的成人,沒有錯誤的兒童。”這就要求我們應該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一切特質。除了觀察、了解外,我們還應該給幼兒充分的愛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夠在我們老師的教育下,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
除了愛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絕招”。敏感期的一個特點,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進和引導而來,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視、強制則使兒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遲。強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兒童每個敏感期的獨特發展時機,還會使兒童對強制灌輸的內容產生恐懼。
所以我建議老師們要學習和了解一下每個年齡段幼兒敏感期的具體內容,并對其內容進行考核。讓每一個教師清楚的了解每個年齡段幼兒所表現的敏感期的具體內容,以便更好的開展各項工作。
最新敏感期間維穩信訪工作匯報報告四
有多少父母知道,嬰幼兒喝了糖水后為什么拒絕再喝白開水?他們為什么愛吃手,還對非常微小的東西感興趣?讓他聽磁帶,他的興趣為什么不在聽上,而是在來回裝卸磁帶上。
在讀了資深幼兒教育學家孫瑞雪編著的《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后,我才了解,這一切的背后,是一個黃金般貴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并不斷重復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這本書收錄了200多個孩子(0~10歲)敏感期的真實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長或老師記錄,通俗易懂,孫瑞雪老師針對每個不同案例都作了點評,她認為兒童的智力來自于感覺;個性跟創造力之間是畫等號的,創意不能教;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觀現實。這是第一次大規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鑰匙,引領我們讀者了解兒童成長的規律,xx兒童內心的秘密,讓每個孩子在愛和自由中健康成長。
敏感期是培養孩子的性格、興趣、思維能力和獨立能力的最佳時期。它的一個特點就是不期而至。成長中的兒童有一個接一個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師都不太了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維,成人的價值觀來判斷孩子的行為。他們強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兒童每個敏感期的獨特發展時機,還會使兒童對強制灌輸的內容產生恐懼,嚴重破壞了孩子自我發展的探索行為。有問題的兒童,如多動、自閉癥的兒童,正是他們的探索活動被嚴重阻礙而造成的。因此,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晰、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
這本書中的一句話讓我感觸至深:“只有錯誤的成人,沒有錯誤的兒童。”這就要求我們應該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一切特質。除了觀察、了解外,我們還應該給幼兒充分的愛和自由。
在這本書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從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間敏感期、人際敏感期等,使我一下子對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觀的認識。全書的述說對兒童種種發展都充滿了由衷的贊嘆和崇拜,言語中充滿了愛和包容,尤其對兒童某些“惡劣”的行為和言語的沖撞,都能那么寬大的包容和理解。這也是我們每一名小蝸的老師要做到的。
在讀這本書后,我更深刻地認識到,兒童成長的每一個重要時期和生命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認識到教師重要的品質是會觀察,不去干擾孩子,充分給孩子愛和自由的空間。學會捕捉兒童的敏感期,如何在關鍵時刻給予孩子科學的教育和關注是如此重要。不但可以在幼兒敏感期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且還可以在家長提出的疑問的時候給予正確的分析與指導,讓孩子在充滿愛、充滿快樂自由的環境中成長。
最新敏感期間維穩信訪工作匯報報告五
這個假期,為了教育女兒,閱讀了一本書《捕捉兒童敏感期》,發現又學到不少東西,理論聯系實際,很多知識和她的實際情況是相符的。了解一些關于孩子的敏感期,幫助她順利按時度過每個敏感期,對她的智力水平發展是很有好處的。以下是我摘抄了一些典型的觀點,給大家分享一下: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并不斷重復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后,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1、兒童都有喜歡旋轉的時期,科學家的`研究也同樣證明,旋轉對大腦發育很重要,它提高平衡感和協調性,對寫作、閱讀也有幫助。
2、細小事物——對極小而精致的事物感興趣,八九個月的孩子就非常喜歡抓捏軟的物體,手的活動不只是簡單的動作,而是有智性的目標。成人常常因為無知剝奪了幼兒用手的自由,也剝奪了他認識世界的機會。童年鍛煉用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成年人不會用手或者很笨拙,不會拿筷子,不會點鈔……和他們童年這方面的發展受到障礙有關。
3、兒童的執拗敏感期。可能來源于秩序感。在建構秩序感這個特殊品質時,兒童的過分需求往往被認為是“任性”和“胡鬧”。很多家長難以理解兒童的執拗。當成人不能保證兒童的順利度過這個階段時,兒童必定受挫。解決兒童的執拗問題,一是要理解,而是要變通,三是要成功。執拗的敏感期過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來。
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有時大人也不能完全依著兒童的某些“執拗”。希望摸小洞洞,肯定是這個時候孩子的一大特性,電源插座成了最大的危險,這時候,也許就需要變通一下了。買了幾個電源插座蓋,大人費點勁兒可以把蓋子拔下,小朋友怎么摳都拿不下來的。這樣既滿足她的探索,又保證了安全,等她發現毫無收獲,就再也對那兒沒興趣了。
4、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給不給別人自己有決定權;拿別人的東西要征得別人的同意。這是兒童交往的主要原則。兒童的物品應歸他自己所有,不能強迫他放棄自己的東西,“分享”不適用于5歲之前的孩子。我們可以提供分享的機會,有的孩子正處于“我的”占有敏感期,他要靠擁有自己的東西將“我”于“他人”區分開來。如果強制這個時期的兒童分享他的東西,會給她造成巨大的恐懼感和危機感。等孩子到了4、5歲時必然會愿意分享,因為他的心理已經發展到了另一個層面。贈送、交換也是兒童交往得到物品的方法,平時要給兒童一些玩具、食品,使他們擁有贈送和交換的條件。
這時期的孩子對敏感的對象因為感興趣而投入,因為投入而專一、持久。成人千萬不要打斷孩子,而是應該先觀察再判斷,否則會扼殺孩子敏感期的萌芽。雖說孩子失去的敏感期有些可以彌補回來,但畢竟有缺憾。希望老師一定要細心觀察,要多給孩子展示自我、發展自我的機會,更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
這本書會讓我更愛我的孩子,我也會把我的愛傳遞給我遇到的每個孩子。我呼吁所有父母不要光用嘴說愛孩子,要用實際行動來表示吧:多抽出時間陪孩子,多觀察孩子,多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多關注并捕捉孩子的每個敏感期,讓我們的孩子在愛和自由的環境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最新敏感期間維穩信訪工作匯報報告六
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的案例和孫瑞雪老師對案例的深入點評,我從中學到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想起了以前在迎賓幼兒園時發生的一些和書中案例相似的事情,那時都會錯誤地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甚至扼殺了孩子的某個敏感期。
本學期構建區角,小朋友帶了自己的玩具來幼兒園。有的小朋友,老師通知家長多次,但都沒有把玩具帶來,后來經詢問才知道孩子堅決不讓帶。每次媽媽想偷偷帶來,孩子發現后都會大哭大鬧一場,媽媽還說孩子很小氣,怕東西帶來后別的小朋友玩,他從不讓別人玩他的玩具,就算是他不喜歡的也不行,真拿他沒辦法,也許是獨生子吧,特自私。”我認同了孩子媽媽的話,同意“孩子很自私”的說法。
現在我明白了,這個時候的孩子跟自私毫無關系,而是自我意識逐步形成。此時的父母和老師應滿足兒童的需求,不要譴責孩子的行為。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因為這是兒童建構自我的開端。
戶外活動時,孩子們總喜歡拾地上的小東西,把它當成寶貝一樣捧在手心,或裝進口袋,被我發現后,告訴孩子們不許撿地上的東西,它不衛生,并要求孩子把它扔掉,看著孩子們扔東西時依依不舍的樣子,現在回想起來,我的做法太殘忍了。如今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便知道了一些正確的做法,那就是給幼兒自我發展的空間,給他充分的自由。
嬰兒從一出生進入了第一個敏感期:口的敏感期,現在我明白了嬰兒最初是用口感知世界的,首先用口喚醒了自己的手,用手去探索。以前不知道孩子們專心反復地做他喜歡的事時是他的某個敏感期到來了。自從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我特別喜歡去捕捉班上幼兒的敏感期和書中對照深刻體會一下。
一天,孩子們喝完水后送水杯,把水杯擺回杯架后,其他小朋友都回座位了,只有琦琦小朋友站在杯架前邊看邊說。原來杯架上的數字吸引了她,想起近幾天她總是喜歡問我一些字的事,我知道她認識數字的敏感期到了。她邊讀邊問:“老師,這是‘8’嗎?那是‘19’嗎?這是什么?”我依次告訴她,并一一讀給她聽,她邊聽邊小聲跟讀,我放慢速度把每個數字讀清,生怕她聽不清楚讀錯了。
這時期的孩子對敏感的對象因為感興趣而投入,因為投入而專一、持久。成人千萬不要打斷孩子,而是應該先觀察再判斷,否則會扼殺孩子敏感期的萌芽。雖說孩子失去的敏感期有些可以彌補回來,但畢竟有缺憾。希望老師一定要細心觀察,為幼兒的敏感期多做準備。班上已經有明顯的教具:班上的物品和門窗都貼著相應的詞語,還有識字家園。也可以在發作業時讓識字敏感期中的幼兒對應著小朋友的名字去識字。讓兒童把文字和語言與它對應的對象在自己的生活中聯系起來,以便孩子能深刻地記住并理解地識字。成人要多給幼兒展示自我、發展自我的機會,更要給幼兒充分的愛和自由。
我非常感謝王老師給我們這次學習的機會,讓我有幸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我感到非常幸福。這本書會讓我更愛我的孩子,我也會把我的愛傳遞給我遇到的每個孩子。我呼吁所有父母不要光用嘴說愛孩子,要用實際行動來表示吧:多抽出時間陪孩子,多觀察孩子,多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多關注并捕捉孩子的每個敏感期,讓我們的孩子在愛和自由的環境下健康快樂地成長。